成若愚撫須擺首,朗聲道,「官輦轂,誌不在君父。官封疆,誌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誌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
阿升輕輕拉著我的袖子低聲問道,「大人,他這話什麽意思?」
我輕聲告訴他,「他是說,為官時,誌向不在於輔佐君主;為封疆大吏時,誌向不在於造福百姓;住在水邊林下為退隱之人,誌向又不關注世情風俗的道德取向。君子是不會屑於做這樣的人的。」
聽他如此迴答,人群中已不少人擊掌讚嘆,有人隨即問道,「先生認為眼下朝廷最大的弊政是什麽呢?」
「朝廷遣內廷宦臣收取商稅和礦稅便是最大的弊政。奪民之財,非生財之道也;生財之道,生之,節之,兩端而已。遣宦臣,沿途擾民徵稅,得財方止。聖心豈能安穩?且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皇上愛萬世,人亦戀妻孥。朝廷不能以一己之私而致天下戡亂。」
他稍作停頓,再揚聲道,「愚以為,朝廷應廣開言路,使得不同的聲音能夠傳到陛下耳中,而不至於被身邊小人蒙蔽;且國朝應該吸取歷朝歷代之經驗,杜絕宦官幹政,立國之初時,那塊禁內臣預政的牌匾如今還在,本朝卻已經有權傾朝野的宦臣。祖宗之訓,實不該或忘。而為宦臣挑唆之收取商稅,礦稅等惡政更應該廢止。還富於民,藏富於民,才是萬乘之國應遵循的治國之道。」
此言罷,有人轟然叫好,也有人相顧而失色。正當眾人喧譁議論之時,卻聽阿升在我身邊高聲問道,「朝廷派遣宦臣收稅,難道不該麽?國朝商稅一向低於農稅,而商業獲利卻比農業多了不知幾倍,難道賺了錢而不給國家納稅就是合理的麽?還是先生認為農人是最可以被壓榨的?怎麽不見有人為農人鳴不平,卻為商人奔走唿號的?
先生反對宦臣去收稅,請問那些宦臣有什麽不當之舉麽?是擾民了?還是為禍一方了?若真有,也應有地方官員出麵懲治,難道因為其是內廷派遣的,官員就忌憚不成?真如此的話,也是官員自己失德,罔顧聖恩,不計民生,這樣的官員就該撤職。所以先生不必把所有的罪責都歸在那些宦臣身上,他們不過是替陛下,替朝廷辦差罷了。」
我沒料到阿升會突然出言反駁成若愚,亦不免有些訝異。此時書院中人紛紛好奇轉顧阿升,也有人聽了他的話頻頻頜首。
成若愚從容迴道,「自古宦臣奸狡貪酷,昔東漢西邸聚錢,中璫肆虐之禍未遠矣,本朝正應當以史為鑑,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先生的意思是宦臣斂財為禍還尚未發生了?」阿升昂首追問道。
「以史為鑑,不需事事都發生才知曉。宦臣乃是皇家奴僕,為利之一字邀寵獻媚毫無節製,歷古至今概如此。」
阿升哼了一聲,挑眉冷笑道,「先生已迴答我了,原來你所慮之事確是尚未發生。先生說不需發生亦可預判結果,將罪責都歸在宦臣身上,請問先生,這罪責算不算莫須有呢?」
成若愚當即愣怔了一下,這莫須有三個字如同置地驚雷一般,在書院眾人間轟然炸開,人群開始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
有人高聲質問阿升道,「哪裏來的小子,如此無禮!竟像是為那些閹宦說話,莫不是南京十二監派來的?」
人群中立刻有人應聲起鬧,紛紛說阿升是南京派來監視書院和先生講學的,又有人說他麵白清秀看上去就像是個內宦,更有幾個好事者慢慢逼近阿升,要同他理論一番。
「果然是宦臣混進來的奸細!把他轟出去。」
「這些閹宦無孔不入,連書院都不放過,怕是要慫恿皇上禁了對他們不利的言論。」
「包藏禍心,人人得而誅之。」
他們步步緊逼,迫的阿升連連倒退。
我將阿升攬在身後高聲道,「君子矜而不爭,和而不同。諸位在此聽慎齋先生講學,想必都是心慕此道,若圍攻一個持不同意見之人,豈非有違聖賢之訓?相信先生亦不欲看到諸位與人爭鬥,偏私一己之見。」
眾人目光又都轉顧我,因一時難以猜測出我的身份,皆狐疑的上下打量起我來。
成若愚此時揮手示意眾人安靜,問我道,「愚所言確為一家之言,一己之見。愚願聆聽先生不同之高論,可否賜教?」
我微微欠身頜首道,「不敢,先生客氣。在下對先生不與民爭利之說亦深感贊同。然而在下以為,此刻尚不是藏富於民的好時機。
國朝四鄰不寧,西北,遼東,屢有外敵侵擾邊境。先帝憐邊境百姓長期被外敵虜掠,故多次築防長城關隘,屯田駐軍以防禦。卻因邊防經費不足,又不能增加農田賦稅,故才要增收商稅和礦稅,以充裕朝廷之收入。
如先生所說將此二稅廢止,那麽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守衛邊疆的兵士挨餓受凍,朝廷用什麽去供給他們?彼時雖能藏富於民,可外禍一起,如何抵抗?國力衰敗,朝廷不能保護百姓,百姓的財富便會成為被擄掠的對象。
如今陛下施此政,正是防患邊疆戰事起,百姓辛苦積累的財富被劫掠一空。然在座諸位怕是難有身披鎧甲、手執刀箭到邊境去抗擊外敵的誌氣,卻又想廢除朝廷徵稅,破壞邊防軍費供應,損害朝廷用兵之計,實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故在下以為,此想法實在有欠妥當。」
</br>
阿升輕輕拉著我的袖子低聲問道,「大人,他這話什麽意思?」
我輕聲告訴他,「他是說,為官時,誌向不在於輔佐君主;為封疆大吏時,誌向不在於造福百姓;住在水邊林下為退隱之人,誌向又不關注世情風俗的道德取向。君子是不會屑於做這樣的人的。」
聽他如此迴答,人群中已不少人擊掌讚嘆,有人隨即問道,「先生認為眼下朝廷最大的弊政是什麽呢?」
「朝廷遣內廷宦臣收取商稅和礦稅便是最大的弊政。奪民之財,非生財之道也;生財之道,生之,節之,兩端而已。遣宦臣,沿途擾民徵稅,得財方止。聖心豈能安穩?且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皇上愛萬世,人亦戀妻孥。朝廷不能以一己之私而致天下戡亂。」
他稍作停頓,再揚聲道,「愚以為,朝廷應廣開言路,使得不同的聲音能夠傳到陛下耳中,而不至於被身邊小人蒙蔽;且國朝應該吸取歷朝歷代之經驗,杜絕宦官幹政,立國之初時,那塊禁內臣預政的牌匾如今還在,本朝卻已經有權傾朝野的宦臣。祖宗之訓,實不該或忘。而為宦臣挑唆之收取商稅,礦稅等惡政更應該廢止。還富於民,藏富於民,才是萬乘之國應遵循的治國之道。」
此言罷,有人轟然叫好,也有人相顧而失色。正當眾人喧譁議論之時,卻聽阿升在我身邊高聲問道,「朝廷派遣宦臣收稅,難道不該麽?國朝商稅一向低於農稅,而商業獲利卻比農業多了不知幾倍,難道賺了錢而不給國家納稅就是合理的麽?還是先生認為農人是最可以被壓榨的?怎麽不見有人為農人鳴不平,卻為商人奔走唿號的?
先生反對宦臣去收稅,請問那些宦臣有什麽不當之舉麽?是擾民了?還是為禍一方了?若真有,也應有地方官員出麵懲治,難道因為其是內廷派遣的,官員就忌憚不成?真如此的話,也是官員自己失德,罔顧聖恩,不計民生,這樣的官員就該撤職。所以先生不必把所有的罪責都歸在那些宦臣身上,他們不過是替陛下,替朝廷辦差罷了。」
我沒料到阿升會突然出言反駁成若愚,亦不免有些訝異。此時書院中人紛紛好奇轉顧阿升,也有人聽了他的話頻頻頜首。
成若愚從容迴道,「自古宦臣奸狡貪酷,昔東漢西邸聚錢,中璫肆虐之禍未遠矣,本朝正應當以史為鑑,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先生的意思是宦臣斂財為禍還尚未發生了?」阿升昂首追問道。
「以史為鑑,不需事事都發生才知曉。宦臣乃是皇家奴僕,為利之一字邀寵獻媚毫無節製,歷古至今概如此。」
阿升哼了一聲,挑眉冷笑道,「先生已迴答我了,原來你所慮之事確是尚未發生。先生說不需發生亦可預判結果,將罪責都歸在宦臣身上,請問先生,這罪責算不算莫須有呢?」
成若愚當即愣怔了一下,這莫須有三個字如同置地驚雷一般,在書院眾人間轟然炸開,人群開始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
有人高聲質問阿升道,「哪裏來的小子,如此無禮!竟像是為那些閹宦說話,莫不是南京十二監派來的?」
人群中立刻有人應聲起鬧,紛紛說阿升是南京派來監視書院和先生講學的,又有人說他麵白清秀看上去就像是個內宦,更有幾個好事者慢慢逼近阿升,要同他理論一番。
「果然是宦臣混進來的奸細!把他轟出去。」
「這些閹宦無孔不入,連書院都不放過,怕是要慫恿皇上禁了對他們不利的言論。」
「包藏禍心,人人得而誅之。」
他們步步緊逼,迫的阿升連連倒退。
我將阿升攬在身後高聲道,「君子矜而不爭,和而不同。諸位在此聽慎齋先生講學,想必都是心慕此道,若圍攻一個持不同意見之人,豈非有違聖賢之訓?相信先生亦不欲看到諸位與人爭鬥,偏私一己之見。」
眾人目光又都轉顧我,因一時難以猜測出我的身份,皆狐疑的上下打量起我來。
成若愚此時揮手示意眾人安靜,問我道,「愚所言確為一家之言,一己之見。愚願聆聽先生不同之高論,可否賜教?」
我微微欠身頜首道,「不敢,先生客氣。在下對先生不與民爭利之說亦深感贊同。然而在下以為,此刻尚不是藏富於民的好時機。
國朝四鄰不寧,西北,遼東,屢有外敵侵擾邊境。先帝憐邊境百姓長期被外敵虜掠,故多次築防長城關隘,屯田駐軍以防禦。卻因邊防經費不足,又不能增加農田賦稅,故才要增收商稅和礦稅,以充裕朝廷之收入。
如先生所說將此二稅廢止,那麽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守衛邊疆的兵士挨餓受凍,朝廷用什麽去供給他們?彼時雖能藏富於民,可外禍一起,如何抵抗?國力衰敗,朝廷不能保護百姓,百姓的財富便會成為被擄掠的對象。
如今陛下施此政,正是防患邊疆戰事起,百姓辛苦積累的財富被劫掠一空。然在座諸位怕是難有身披鎧甲、手執刀箭到邊境去抗擊外敵的誌氣,卻又想廢除朝廷徵稅,破壞邊防軍費供應,損害朝廷用兵之計,實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故在下以為,此想法實在有欠妥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