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後,劉和帶著一百騎抵達獷平縣,因為要實施秋季攻勢了,必須要找刺史商量一下各郡後勤供應問題,還有就是漁陽郡的一些人事任命的事情,到獷平純屬順道。


    劉和抵達獷平縣界,見劉備、高粱、鄭稻三人帶著一班縣吏恭迎他,他下馬作揖,大家一番寒暄後,就進城了。


    縣衙裏縣廷上一番坐席定後,劉備把查抄魏家家底的清單奉上。這是劉備他們那天晚上一什人用了一個多時辰,把魏家翻了個底朝天,在樓閣屋舍裏找到的財貨倒是不多,大頭在後院的地下庫房裏。來迴報時,他們三人魂不守舍,語無倫次,隻會一遍一遍地重複:“太多了,太多了。”


    這會劉和看著清單親,也被嚇了一跳——知道魏家有錢,沒想到這麽有錢,於是他決定去魏家看看。


    魏家偌大的庫房裏,一半堆的是銅錢,有些錢串因為放的時間太久,繩子都腐爛斷掉了。另一半放的是金銀珠寶、珊瑚美玉、綾羅綢緞、兵器鎧甲。


    金銀珠寶、珊瑚美玉被放在架子上,用漆盤盛著。十幾排高達五層的架子被放得滿滿堂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金銀晃眼,珠光寶氣。綾羅綢緞裝在箱子裏,好幾十箱。


    兵器鎧甲橫放在兵器架上。兵器多為刀劍,少數矛戟,沒有弓弩。可能是魏家的冶坊不產弓弩。鎧甲不多,隻有五十件,而且都是兩當鎧。兩當鎧由胸甲和背甲兩部分組成,是一種適合騎兵穿戴的鎧甲,應是魏家備打獵所用的。火把的光芒照射下,鎧甲上光彩流轉。


    劉和試著用佩刀砍了一下,甲上毫發無損。高粱識貨,讚道:“此甲必是以百煉精鋼製成。”


    這五十領鎧甲竟都是通體用百煉精鋼製成,實在難得。難怪魏家在不穿用時,珍而重之地將之藏於庫房。這時劉備心裏暗唿僥幸,這鎧甲若被圍攻他們的那些魏家人穿上,隻一人就足以突破牽招和高粱的防線了。


    兵器百餘件——和劍比起來,劉和更喜歡環首刀。環首刀和劍的形狀差不多,直刃,與劍不同的是隻有一麵開刃,背脊厚實,適合戰場劈殺。他隨手抽出一柄環刀,伸直在眼前,側眼看刀的背脊,很直,拿在手裏舞了兩下,輕重合適,沒有失調之感。他令劉修:“抽你的劍出來!”待劉修將劍拔出,提刀劈下。刀劍相撞,刺耳聲響,劉修的短劍被劈出了一個深深的口子。圍觀諸人齊齊驚歎。


    劉和迴刀觀看,刀刃上毫無發傷。刀背上刻了一句銘文,寫著:“永建七年造百煉清鋼刀”。永建七年是順帝的年號,至今已有五十年了。他不禁讚道:“難怪如此鋒銳,竟是百煉寶刀,真寶刀也!”還刀入鞘,遞給劉備,笑道:“寶刀贈英雄。雖說玄德愛用劍,可是此次你辛苦了!這刀,就送給你罷!”


    將餘下的兵器大致看過,刀劍矛戟也都是用精鋼打造而成的。


    清點下來,刨去珠寶、綢緞諸物,隻算金銀餅,共三千餘,再去掉銀餅,隻算金餅,仍有兩千多。一塊金餅是一斤,官價折合一萬錢,市價折合兩萬左右。隻這兩千多金餅就值錢三四千萬。饒是以劉和的“見多識廣”,亦為之咋舌眼熱,歎道:“前漢董仲舒雲:‘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魏氏世代豪強,既為冶家,又廣占良田,富溢州郡。我前在漁陽,聞郡民唿他為‘富比君侯魏伯秋’,以今觀之,真君侯也。”


    這些財貨合計五千五百萬錢,還沒算上千畝田地的地契、宅院的房契、地契。市價,普通的刀劍一柄五六百錢,普通的弓與刀劍價格相似,若全用來買刀劍弓矢,足能武裝四五萬多人了。就算加上鎧甲、庫糧,也夠養一支萬人的部隊三月,且綽綽有餘。魏家還養了幾十匹良馬,也不能放過。


    這邊剛把車裝好,那邊牽招迴來了,趕著三輛車,車裏裝的是袁稷留下的財貨。劉和看了一看,估計也有一千多萬的樣子。


    隨牽招齊來的還有五六個女子。


    牽招說道:“這是袁稷在獷平幾年買的女伎,他走時沒有帶走。”問劉和,“該怎麽安排她們?”


    劉和看這幾個女子,皆貌美體盈,無一不是一等一的美色。他非鐵石男子,美色當前,亦不免心動,隻是卻知,這樣的美色絕不是他現在能夠享用的,說道:“願離去者,給路費;不願者,押送她們去白檀安置營。”


    接著劉和又去視察了獷平鐵官場,鐵官場依山臨水,坐落在一大片凹陷的窪地中,周圍被丘陵林木環繞,石牆高大,門禁森嚴。裏麵占地不小,東西長,南北窄,形成一個長方形。東西長約三四裏,南北寬約一兩裏。


    最南端都是屋舍,像是住宅區,應是供給鐵官場裏的吏、卒、徒住的。住宅區外有土牆,牆外種了幾排樹。樹北邊是塊空地,過了這片空地,就是作坊區了。


    作坊區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個貯礦場,一個貯炭場,一個冶煉場。


    貯礦區又分為兩個小部分,一部分堆積的都是原礦,堆積成山,一部分是經過加工的碎礦。二三百個赭衣的刑徒在鐵官吏的看管下,正在用鐵錘、石砧、石夯諸物,把整塊的礦石打碾成碎塊。


    貯炭場不是露天的,炭被儲存在倉庫裏。數十個赭衣刑徒和綠幘奴隸被分成兩班,用推車運送炭塊,來迴穿梭在貯炭場和冶煉場之間。


    作坊區裏最大的就是冶煉場了,地豎立了十二三個橢圓形的煉爐,不算爐下凸字形的夯土台,隻算爐身,最高的一個兩三丈,其它的也有一丈多。每座煉爐相隔兩三丈遠,又可分別算是一個單獨的小區,圍繞爐身,又細分出了上料、鼓風、出鐵、供水各個部分。


    劉和粗略看去,一個煉爐小區大約有十二三個鐵工。鐵工不全是鐵刑徒,也有沒穿赭衣的平民,觀其模樣,應是工匠。現在開工的煉爐有五六座,差不多占總數的一半,烈火升騰,黑煙滾滾,把小半個鐵官都籠罩在內。時有通紅的鐵塊出爐,滾落到爐前的大坑裏,立刻有人取水,潑澆其上,水氣蒸騰,和黑煙混成一塊兒。


    劉和這還是頭迴正經見漢代的冶鐵場麵,至於要陽鐵礦,那是劉和與湯隆一起設計的,結合了現代工業布局。這裏雖然隻有冶鐵場,沒有鑄造場,但還是被震撼了一下,心道:“這鐵官場的布局、勞作皆井井有序,我瞧那煉爐似乎眼熟,好像曾在什麽畫麵上見過類似的,便是把這場景搬到後世,也說得過去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襄武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二二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二二八並收藏三國之襄武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