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劉和整編度遼軍遣散郡兵後,趙昶就特地去拜見過趙氏的家主,並提前告訴家主,劉和將來必會募糧征兵,這次又去,卻是擔憂趙氏的家主會因為可惜糧穀而得罪劉和。
到了趙氏家主趙嵩的家中,他開門見山,說道:“為安上穀計,府君事事依從度遼。度遼外雖儒謙,內實剛強,昔在收複漁陽要陽縣時,便曾斬除鄉中豪強高逑一族,漁陽郡中頗有視其為酷吏者,今他欲擊胡收複上穀舊縣,此又確是利國利民之事,既然府君依從度遼,那麽我家乃廣寧冠族,本郡郡姓,在此事上就隻能順從,族父請盡早把應募的穀糧交去將軍府吧。”
劉和內在剛強,陳潁不會出麵反對他募糧,擊胡複縣又確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募糧非是亂命,幾個方麵加在一塊兒,趙家就算不樂意出糧,也隻能接受了。
田豐傳下募糧檄令的第三天,寧氏、趙氏先後如數納上糧穀。
寧氏是因隻是小豪強之故,不敢對抗官府;趙氏是因趙昶的勸說之故,別的士族、豪強可就沒有這麽容易出糧了。
田豐又等了兩天,其間零零散散的隻有幾家與寧氏、趙氏交好的大姓交上了糧穀,如程氏、韓氏等豪強大族卻是沒一個來交納的。
劉備憂心忡忡,在堂上搓著手轉來轉去。
劉和正在批閱虎賀遞上來的軍文,軍文兩方麵的內容,一個是那些重傷員的傷勢均漸好,一個是整編擴軍後,日常訓練的物資損耗,折舊了一些箭矢、鎧甲、刀戈,需得盡快補充。
重傷員的傷勢漸好是好事,那麽重的傷居然都被匠醫治好了,劉和在考慮要不要把醫學院辦起來。補充鎧甲、刀戈不是難事,郡府有兵庫,寫道公文呈給陳潁就是。劉和吩咐侍坐在邊兒上的公孫度負責起草給陳潁川的公文,抬起頭,看見劉備轉來轉去的。
他笑問道:“玄德,在為何事發愁?”
“明公,募糧的檄令已經下去五天了,卻還沒幾家來納糧啊!”
“寧氏、趙氏等幾家不是已如數交上了糧麽?”
“寧氏、趙氏雖為廣寧冠族,可他們家裏沒有多少田地,遠比不上程氏、韓氏,他們幾家交的這點糧穀還不夠三千人一月吃用,又有什麽用?”
士族和豪強是有區別的,不少士族為了家族的清譽,並不蓄田積財,如劉和自己家,劉虞名重海內,可家裏卻沒有多少餘財,又如潁川荀彧荀氏,從荀淑這一代起,荀家就是每當家產增加便就分給親、友,寧氏、趙氏雖然比不上劉和、荀彧兩家這麽清高,可族裏卻也是沒有太多田地的。
要說上穀真正有田有糧的大戶,還得是程氏、韓氏這樣的豪強。韓氏有良田百頃,程氏亦有田數十頃。
百頃即萬畝,秦漢一畝折合四百六十平方米。收成好的年份,除去門客、徒附之所得,韓家一年即能得糧數萬石,足夠養三千兵卒大半年。今年雖顆粒無收,往年的存糧也有很多早被賣掉,可韓家現有之存糧卻仍是有不少的,田豐計算過,按五分之一來募糧的話,隻韓家交納的糧就夠三千兵卒兩月之食。度遼軍兩萬步騎七部人馬,多幾家大豪強支助可以緩解目前糧食緊張問題。
這麽大數目的糧穀,韓家怎肯老老實實地交上?
劉備說道:“要是程家、韓家不肯交?”
劉和卻似對此毫不擔心,笑道:“且看主簿手段就是。”
田豐早年學習法家,後又做過侍禦史監察法紀,所以他的手段自然從律法入手:搜集諸家不法之事。
之所以用這個辦法,原因卻是不言而明: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官。有官身的人,手裏握著權力,要想達成目的,從律法上下手自是最方便快捷,而且也不會落人把柄。
但凡豪強之族,必有不法之為,隱元武衛又不是吃幹飯的,竇清早就按照劉和的意思,對本郡的諸姓豪強進行摸底,對他們族中子弟以前做過的不法事也多有所聞,隻要下些功夫就能搜集到足夠的證據。
他等了兩天,第六天早上遂分遣府吏,召縣中諸大姓的家長來將軍府,唯程氏、韓氏不召。
劉和至上穀不到三個月,接連擊滅提脫、破鮮卑,聲威赫赫,諸姓的家主固然賴韓氏為倚,韓氏不交穀糧,他們也裝糊塗,樂於不交,可在得了田豐的相召後,卻不敢不來。
十餘家大小豪強、士族的家長絡繹紛至,入將軍府,進主簿院,到得堂上對坐,等候田豐。
諸家到齊後,等了多時,天將中午,田豐才出現,他帶劍著履,大步登堂,穿過對坐兩側的諸家的家主,在他們的目光中徑行至案前,拿起事先放在案上的一卷竹簡,不坐,亦不入案後,便就在案前轉過身來,麵對諸家家主,展簡讀之。
他的聲音本就大,如金石之音,此時迴蕩在堂中,落入諸人耳中,更是如鍾鼓轟鳴,——他讀的卻是在座的諸家家主之一往日犯下的不法之事,讀完,他不看諸人,翻過一頁竹簡,接著往下讀,卻是另一個在座族長的不法事,又讀完,他抬起眼,簡潔地令道:“收治送獄中!”
劉修不知何時候在了堂外,立刻帶軍士入內,即刻將這兩個族長收拘,押送著迴去了縣獄。
滿堂在座諸人懼皆駭然。
田豐環顧餘下的諸人,舉起右手裏的竹簡,說道:“此卷竹簡共有五十餘簡片,我適才所讀的隻是其中的十分之一,餘下的內容我雖未讀,然諸公應也心中有數,知道是什麽了!”
在座諸人麵麵相覷,有的汗出如漿,有的麵現忿然,有的手足無措,有的驚疑不定。
一人壯起膽子,說道:“君雖軍府主簿,然亦我北州人也,我等亦北州人也,何苦相煎?”
田豐按劍揮袖,嗔目叱道:“我所煎者,賊也!諸公請歸,明日我當再召諸公見。”說完,也不管在座諸人的表情各異,更不給在座諸人說話的機會,拿著竹簡昂然出堂,不顧而去。
這天下午,縣獄內拷掠慘叫之聲不絕。
諸姓族長在縣獄裏都有關係,打探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懼怕,不少人痛罵田豐,韓盛就是其中一個。
韓盛雖不在今日田豐的召喚之列,可他消息靈通,中午的時候就聽說了這件事,再又打聽到被捕拿的那兩個族長被劉修拷掠之事後,頓時破口大罵:“田豐狗賊這是鐵了心要給徐州兒做殘我上穀的鷹犬了!”
他馬上叫他的幾個兒子再去諸姓家長的家中,給他們鼓氣。
隻可惜,諸姓的家主已被田豐不顧情麵、雷厲風行的所為嚇破了膽子,全沒了抗拒劉和的勇氣,便是韓盛的幾個兒子口吐蓮花也挽不迴形勢了。
次日,昨天被田豐召到將軍府的諸姓家主皆引奴驅車載糧送至官倉。
廣寧縣的另一個大士族莫氏的家主和程氏、韓氏一樣,本來是沒有被田豐召去相見的,但卻也不敢再拖延,亦老老實實地把糧交上了。
至此,縣中諸家仍沒有交糧的,隻剩下了程氏和韓氏。
程氏觀望了半天,未到下午,縣獄傳出消息,被捕入獄的兩個家主在獄中被拷掠死了。程氏的族長大驚失色,緊接著又聽聞田豐複遣劉修至此兩個家長的家中,又宣其子弟宗人不法事,亦俱拿入獄,又沒收此兩家的家產,穀糧財貨盡入官有——這簡直就是酷吏手段。程氏的家主怯懼了,不敢再硬頂了,下午即遣奴客引車獻糧。
得知程氏服軟獻糧,田豐進見劉和,拜地說道:“除韓氏外,餘下諸家均已借糧。”
——劉和募糧得有個說法,不能白拿,用的名號就是“借”,雖然大家均心知肚明,有“借”怕是無“還”,至少在劉和任上,這些糧是別想著他會還的。
“噢?諸家都已借糧了?先生,沒想到這才短短幾天,諸家就都把糧食送來了,好啊,你此事辦得好啊!”
到了趙氏家主趙嵩的家中,他開門見山,說道:“為安上穀計,府君事事依從度遼。度遼外雖儒謙,內實剛強,昔在收複漁陽要陽縣時,便曾斬除鄉中豪強高逑一族,漁陽郡中頗有視其為酷吏者,今他欲擊胡收複上穀舊縣,此又確是利國利民之事,既然府君依從度遼,那麽我家乃廣寧冠族,本郡郡姓,在此事上就隻能順從,族父請盡早把應募的穀糧交去將軍府吧。”
劉和內在剛強,陳潁不會出麵反對他募糧,擊胡複縣又確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募糧非是亂命,幾個方麵加在一塊兒,趙家就算不樂意出糧,也隻能接受了。
田豐傳下募糧檄令的第三天,寧氏、趙氏先後如數納上糧穀。
寧氏是因隻是小豪強之故,不敢對抗官府;趙氏是因趙昶的勸說之故,別的士族、豪強可就沒有這麽容易出糧了。
田豐又等了兩天,其間零零散散的隻有幾家與寧氏、趙氏交好的大姓交上了糧穀,如程氏、韓氏等豪強大族卻是沒一個來交納的。
劉備憂心忡忡,在堂上搓著手轉來轉去。
劉和正在批閱虎賀遞上來的軍文,軍文兩方麵的內容,一個是那些重傷員的傷勢均漸好,一個是整編擴軍後,日常訓練的物資損耗,折舊了一些箭矢、鎧甲、刀戈,需得盡快補充。
重傷員的傷勢漸好是好事,那麽重的傷居然都被匠醫治好了,劉和在考慮要不要把醫學院辦起來。補充鎧甲、刀戈不是難事,郡府有兵庫,寫道公文呈給陳潁就是。劉和吩咐侍坐在邊兒上的公孫度負責起草給陳潁川的公文,抬起頭,看見劉備轉來轉去的。
他笑問道:“玄德,在為何事發愁?”
“明公,募糧的檄令已經下去五天了,卻還沒幾家來納糧啊!”
“寧氏、趙氏等幾家不是已如數交上了糧麽?”
“寧氏、趙氏雖為廣寧冠族,可他們家裏沒有多少田地,遠比不上程氏、韓氏,他們幾家交的這點糧穀還不夠三千人一月吃用,又有什麽用?”
士族和豪強是有區別的,不少士族為了家族的清譽,並不蓄田積財,如劉和自己家,劉虞名重海內,可家裏卻沒有多少餘財,又如潁川荀彧荀氏,從荀淑這一代起,荀家就是每當家產增加便就分給親、友,寧氏、趙氏雖然比不上劉和、荀彧兩家這麽清高,可族裏卻也是沒有太多田地的。
要說上穀真正有田有糧的大戶,還得是程氏、韓氏這樣的豪強。韓氏有良田百頃,程氏亦有田數十頃。
百頃即萬畝,秦漢一畝折合四百六十平方米。收成好的年份,除去門客、徒附之所得,韓家一年即能得糧數萬石,足夠養三千兵卒大半年。今年雖顆粒無收,往年的存糧也有很多早被賣掉,可韓家現有之存糧卻仍是有不少的,田豐計算過,按五分之一來募糧的話,隻韓家交納的糧就夠三千兵卒兩月之食。度遼軍兩萬步騎七部人馬,多幾家大豪強支助可以緩解目前糧食緊張問題。
這麽大數目的糧穀,韓家怎肯老老實實地交上?
劉備說道:“要是程家、韓家不肯交?”
劉和卻似對此毫不擔心,笑道:“且看主簿手段就是。”
田豐早年學習法家,後又做過侍禦史監察法紀,所以他的手段自然從律法入手:搜集諸家不法之事。
之所以用這個辦法,原因卻是不言而明: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官。有官身的人,手裏握著權力,要想達成目的,從律法上下手自是最方便快捷,而且也不會落人把柄。
但凡豪強之族,必有不法之為,隱元武衛又不是吃幹飯的,竇清早就按照劉和的意思,對本郡的諸姓豪強進行摸底,對他們族中子弟以前做過的不法事也多有所聞,隻要下些功夫就能搜集到足夠的證據。
他等了兩天,第六天早上遂分遣府吏,召縣中諸大姓的家長來將軍府,唯程氏、韓氏不召。
劉和至上穀不到三個月,接連擊滅提脫、破鮮卑,聲威赫赫,諸姓的家主固然賴韓氏為倚,韓氏不交穀糧,他們也裝糊塗,樂於不交,可在得了田豐的相召後,卻不敢不來。
十餘家大小豪強、士族的家長絡繹紛至,入將軍府,進主簿院,到得堂上對坐,等候田豐。
諸家到齊後,等了多時,天將中午,田豐才出現,他帶劍著履,大步登堂,穿過對坐兩側的諸家的家主,在他們的目光中徑行至案前,拿起事先放在案上的一卷竹簡,不坐,亦不入案後,便就在案前轉過身來,麵對諸家家主,展簡讀之。
他的聲音本就大,如金石之音,此時迴蕩在堂中,落入諸人耳中,更是如鍾鼓轟鳴,——他讀的卻是在座的諸家家主之一往日犯下的不法之事,讀完,他不看諸人,翻過一頁竹簡,接著往下讀,卻是另一個在座族長的不法事,又讀完,他抬起眼,簡潔地令道:“收治送獄中!”
劉修不知何時候在了堂外,立刻帶軍士入內,即刻將這兩個族長收拘,押送著迴去了縣獄。
滿堂在座諸人懼皆駭然。
田豐環顧餘下的諸人,舉起右手裏的竹簡,說道:“此卷竹簡共有五十餘簡片,我適才所讀的隻是其中的十分之一,餘下的內容我雖未讀,然諸公應也心中有數,知道是什麽了!”
在座諸人麵麵相覷,有的汗出如漿,有的麵現忿然,有的手足無措,有的驚疑不定。
一人壯起膽子,說道:“君雖軍府主簿,然亦我北州人也,我等亦北州人也,何苦相煎?”
田豐按劍揮袖,嗔目叱道:“我所煎者,賊也!諸公請歸,明日我當再召諸公見。”說完,也不管在座諸人的表情各異,更不給在座諸人說話的機會,拿著竹簡昂然出堂,不顧而去。
這天下午,縣獄內拷掠慘叫之聲不絕。
諸姓族長在縣獄裏都有關係,打探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懼怕,不少人痛罵田豐,韓盛就是其中一個。
韓盛雖不在今日田豐的召喚之列,可他消息靈通,中午的時候就聽說了這件事,再又打聽到被捕拿的那兩個族長被劉修拷掠之事後,頓時破口大罵:“田豐狗賊這是鐵了心要給徐州兒做殘我上穀的鷹犬了!”
他馬上叫他的幾個兒子再去諸姓家長的家中,給他們鼓氣。
隻可惜,諸姓的家主已被田豐不顧情麵、雷厲風行的所為嚇破了膽子,全沒了抗拒劉和的勇氣,便是韓盛的幾個兒子口吐蓮花也挽不迴形勢了。
次日,昨天被田豐召到將軍府的諸姓家主皆引奴驅車載糧送至官倉。
廣寧縣的另一個大士族莫氏的家主和程氏、韓氏一樣,本來是沒有被田豐召去相見的,但卻也不敢再拖延,亦老老實實地把糧交上了。
至此,縣中諸家仍沒有交糧的,隻剩下了程氏和韓氏。
程氏觀望了半天,未到下午,縣獄傳出消息,被捕入獄的兩個家主在獄中被拷掠死了。程氏的族長大驚失色,緊接著又聽聞田豐複遣劉修至此兩個家長的家中,又宣其子弟宗人不法事,亦俱拿入獄,又沒收此兩家的家產,穀糧財貨盡入官有——這簡直就是酷吏手段。程氏的家主怯懼了,不敢再硬頂了,下午即遣奴客引車獻糧。
得知程氏服軟獻糧,田豐進見劉和,拜地說道:“除韓氏外,餘下諸家均已借糧。”
——劉和募糧得有個說法,不能白拿,用的名號就是“借”,雖然大家均心知肚明,有“借”怕是無“還”,至少在劉和任上,這些糧是別想著他會還的。
“噢?諸家都已借糧了?先生,沒想到這才短短幾天,諸家就都把糧食送來了,好啊,你此事辦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