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關羽折服後,劉和引他與眾人相識,諸人遂入張莊之內,置酒高歌,暢意盡興。


    張氏婢女給每人分了一個耳杯,取了瓠瓢,舀酒分斟。肉香、酒香,尚未開動,已熏得人欲醉了。


    張飛迫不及待,端起耳杯一飲而盡,連道:“好酒!好酒!”


    爭過瓠瓢,又給自己倒上,仍是一飲而盡。如此這般,連喝了三杯,方才放慢速度。


    “俺好久沒這般快活了。雲長好武藝!打得俺好生舒暢。吾敬汝!”張飛說著又喝了幾杯。


    並不是張飛目無劉和,獨自暢飲,這不怪他,當時百姓生活艱苦,窮困的食不果腹,好一點的平時也不沾酒肉,至多歲時伏臘,逢年節時,鬥酒自勞。張飛家雖薄有家財,可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平時屠豬之肉,皆是販賣之多。雖能保一日兩餐,所以酒肉亦不多見。


    關羽卻一臉嚴肅道:“張君當知上下尊卑。主公、徐君、黃君在席,汝是主人,當盡主人之道敬慕賓客,怎能隻顧自己?”端起耳杯,伏在席上,向劉和敬酒,說道,“祝主公掃除邊亂,早登州郡。”


    劉和右手端杯,左袖護在杯外,對著關羽迴禮:“雲長有心了。”


    有關羽帶頭,諸人一起舉杯,皆伏拜席上,說道:“祝主公掃除邊亂,早登州郡。”


    劉和笑道:“和與諸君共飲!”


    諸人一飲而盡。


    三杯兩盞淡之後劉和道:“和少從家父讀書,慕古豪傑之風,常有周行天下,結交四海英雄之誌。來到涿縣後,結識了諸君,才知原來草莽中自有英傑。承蒙諸君不棄,與我相交,此和之幸也。”


    諸人都道:“吾等投君,正如群鳥歸林,適得其所。”


    劉和把佩劍放在膝上,抽出了一截,輕彈吟唱道:“塞下秋來風景異,四麵邊聲連角起。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哪個願臣虜自認?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翠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衝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元嘉阿父西擊胡……”


    劉和目光炯炯,環顧諸人,慨然道:“孝桓皇帝元嘉年中,涼州諸羌俱反。南入益州、漢中,東抄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我大漢子民因之死者枕藉於道。朝廷大發郡國兵,命將出征,與賊血戰。翼德的祖父當年就在征召之列,也曾赴邊關,冒矢殺賊。從那時起直到現在,三十來年,羌人並及鮮卑胡種幾乎年年犯我邊疆,掠我財富,殺我子民,實已為我漢家大患。諸羌之慘毒,胡人之大惡,罄竹難書。前漢陳子公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和雖書生,亦有為國行天誅、為民滅大惡之願。你們都是壯士,都是我大漢的英傑。大丈夫豈能泯然無聞於草莽之間?男兒當如班定遠,取封侯於邊關!”


    張飛飲道:“主公!明日吾並散盡家財招募壯士,隨主公去邊關殺胡!”


    劉備聽罷將佩刀完全抽出,插在坐榻邊的地上,手扶刀柄,慷慨激昂地道:“正是!馬伏波曾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怎麽能老死在床上、老死在兒手中’?前漢潁陰侯灌嬰的故事。灌嬰同俺一樣是販履繒之人,因勇武而得封萬戶侯。他可以做到的,難道我做不到麽?”


    左一個班定遠,又一個陳湯,又是封侯邊關,又是灌嬰萬戶侯。在座的諸人就都是尚氣輕、勇輕剽之徒,被劉和撩撥得熱血。


    關羽攘臂跽坐,奮聲大唿:“他能做到的,咱們當然也能做到!”


    眾人誰也不肯在別人麵前示弱,皆隨之大唿:“吾等皆願從君赴邊關殺賊!男兒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還葬。”


    “我果然沒有看錯諸位,你們都是咱們大漢的男兒!想我燕趙之地,多奇節慷慨之士。你們無愧先祖之名。”劉和霍然起身,高興地誇獎了諸人一番,隨後話鋒一轉,“不過,咱們雖都是男兒,雖都無愧先祖之名,雖都有報國殺賊之心,但卻也不能就這麽去了。”


    “為何?”


    “雲長、翼德你們雖都武勇,然而卻不通兵陣之道。兵者,兇事也。如果貿然上陣,反而不美,怕會有損吾輩威名。咱們是去殺賊報國、以求封侯的,不是去送死的。你們若果有此誌,我願以兵法操練明日招募之部曲,如何?”


    “就聽主公安排。”


    劉和將劍歸鞘,提在手中,挺立諸人身前,顧盼左右,見包括徐榮、黃忠、劉備、劉修、張飛、關羽等人在內,以及院中的每一個朋黨輕俠都是熱血的樣子,不覺暗中歡喜,歡喜自家計謀得售。


    須知,這些輕俠與那些普通士卒不同,都是桀驁慣了的不服管教之輩,要沒個理由真不操練他們,行軍戰陣就更別用兵法約束了。


    次日,張飛變賣家資招募,加上鄒靖、劉備等傳播消息——遠近鄉中的輕俠、豪傑、惡少年紛紛來投。


    劉和來者不拒。不管是奔著什麽目的來的,隻要願投到他的門下,他都接收。隻有一條:如果受不了操練之苦,那就對不起了。為了名聲計,他也不會把那些吃懶做的人直接趕走,而是奉上銀錢,吃喝地招待一頓,再禮敬送走。人人心中有杆秤,特別這些尚氣輕死的遊俠們,他們的是非對錯很簡單,對他們的就是人。吃著喝著穿著用著劉和的,還不肯出力氣,隻想偷懶賣乖,活該趕走!


    如此這般,二十來日的功夫,已聚了四來百人。鄒靖、劉備、關羽也借著他的名聲,各自召到了一二十人,加起來五百人了。


    劉備還舉薦了一個文士——簡雍,字憲和。


    關羽雄健,又有美須,胡須濃密,黑黝發亮,然剛矜傲慢,處事嚴謹。張飛雖無美須,然亦高大雄壯,儀狀魁岸,一觀即知必有勇力,言談舉止卻偏又彬彬有禮,如一君子。簡雍的外表比不上關張,可察言觀色,善解人意,非常人能為。


    這些時日裏,劉和於諸君行則同行,宿則同宿,推衣衣之,推食食之,把所有籠絡人的手段都使了出來,養得眾人死心塌地。


    這些人,特別是一些頭目都是尚勇武的,大部分自帶的有馬,也有十幾個沒馬。劉和又自掏錢從市集上買來良馬,分給他們。兵器每個人帶的都有,有刀、有劍、有弓矢,少數還有矛、戟、強弩。為了便於操練,劉和又給沒弓矢的買弓矢,沒長矛的製竹槍,也分給他們。如此,除掉刀劍不說,每一個人至少都配齊了坐騎、弓矢和槍矛。——當時豪門大族往往藏兵甚多,有些地主豪強甚至自己打造兵器,從集市上買些弓矢輕而易舉。


    劉和又從諸人中選出善射、會使矛的輕俠,教那些不會使的。虧得這些人都習武的底子,學起來不是很難。同時,他又叫張飛家婢女製了幾麵錦旗,分成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含義,或者是前進、或者是後退、或者是向左、或者向右,在學射、學矛之餘,又教他們識別旗幟。又教他們辨別鼓聲,鼓聲也各有其意。


    用了一個多月,到了八月初,眾人騎射、槍矛都學得差不多了,旗幟、鼓聲也會辨別了,又帶他們出外行獵。


    在打獵的過程中,行兵陣之事。劉和坐鎮一方,命徐榮、黃忠分率兩部,各有行伍聽命,用旗幟、鼓聲為訊號,或兩部並進,或一部獨出,諸隊或分或散,或聚或集,行騎射之術,用矛槍驅逐,配合包圍獵物。初時,諸人不適應,常手忙腳亂,一整天也打不了幾隻兔雉。慢慢的,練習得多了,適應了,旗幟、鼓聲的變化都熟悉了,騎射、矛槍也都嫻熟了,互相的配合越來越,每每所獲甚豐。


    有時劉和觀他們馳騁行動,雖不敢令行禁止,但卻也已做到了聞鼓即進,揮旗即前。當逐獵之時,矛槍並舉,弓矢齊開,戰馬奔馳,人皆奮勇爭先,似也有些行伍的樣子了,他亦頗是自得喜悅。


    最令劉和驚訝的是關羽居然是擅長使用矛戟——旋即他就想明白了《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而此時是東漢並無馬兒三件寶——馬蹄鐵、高橋馬鞍、雙邊馬鐙——騎兵馬戰全靠馬匹衝刺。


    漢代“戟製最盛,槍矛次之”,在漢代還沒有出現像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三國誌》:“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陳壽的一個“刺”讓人有了諸多的疑問,如果是刀,應是“劈”“砍”等說法。


    雖然刀也可以刺的,關羽速度快,顏良猝不及防。所以稱刺,那時沒青龍偃月刀,關羽有可能是用矛或戟刺死顏良,然後身上佩帶環首刀或斬馬劍斬其首級。


    當時,為了抵禦騎兵,出現了一種在雙刃大型劍上安上長柄,稱做“斬馬劍”的新式兵器。其實,這種兵器和單刀,大刀以及雙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這種“斬馬劍”的其中一個使用方法就是“刺”。以及眾多史料中對關羽是使用砍劈類兵器或是刺殺類兵器記述的混亂,或許是因為在那時關羽的兵器是兼備了這兩種兵器的功能,就是“斬馬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襄武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二二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二二八並收藏三國之襄武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