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拜訪田豐、沮授二人迴家之後,劉和決定去拜別他太學的老師盧植。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人,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此後,州郡屢次征辟,他都不應。直到建寧年間,被征為博士,任教太學,才開始步入仕途。後來兩度拜為九江太守去平叛,是朝廷公認的文武雙全的大臣。還參與了“熹平石經”的太學組織活動和續寫《東觀漢記》的工作。
現任侍中、尚書。
關於盧植,其實是劉和當初求著父親劉虞引見拜入其門下,很大的程度上倒不是因為盧植的學問,而是他的兩個弟子——劉備、公孫瓚。後世提起盧植的名字,大多數人知道他,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兩個學生,雖然這兩個人好象都沒什麽學問。
然而尷尬的事情是——劉和在追問劉備和公孫瓚的事情,盧植說對公孫伯珪倒是有點印象,可是那劉玄德隻是隱隱約約,就是記不起來有這號人;後來其子盧毓告訴他,劉備不是其父的弟子而是他的門生。
東漢非常看重出身,重名節。士人也以拜名師為榮,拜個好老師,就等於捧了一個金飯碗,這個道理劉和也明白,前世雖然已經取消了那種師徒薪火相傳的製度,可是讀碩、讀博的能有個著名的導師也是非常長臉的事,對以後的競爭大有裨益。
可是這徒弟也有區分——“親授業者為弟子,轉向傳受者為門生”,弟子是老師親傳,門生是再傳弟子。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年紀大的長者,當門下弟子多時,做不到每一個都親自麵授,便隻能再由其弟子來代師授課。
“哈哈!蜀國皇帝居然是我師弟,雖然他拜的早,但是不是親傳弟子。”劉和一路上不停地冒出中二想法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就已經到了盧植家門口。
盧植家的宅院很大,前後三進。院門為懸山頂,正脊高聳,兩邊呈坡狀傾斜,簷頭延伸在外,鋪著卷雲紋的瓦當。
劉和立在門前,舉手敲門。
很快,有人開了門,身著褐衣,乃是盧家的小奴。他抬頭見是劉和,滿臉堆笑,說道:“劉君來了!是來找我家主人的麽?快請進來。”
劉和以前跟著劉虞經常拜訪盧植,一起討論儒學經典,所以和盧家的上下都很熟悉,微笑頷首,進入院內。
門內右側是一個長方形的石槽,門庭兩邊是馬廄,也是懸山式,左右對稱。門左邊與馬廄相對,挨著牆有兩間屋子,這是看門人和養馬人住的。前院地方不小,不過除此之外,就再無建築了。對著大門有一條石板路,很寬闊,足可容馬車通行,伸向中院。石板路兩側都是堅實的土地。
沿著石板路前行,穿過中門,迎麵一個亭園。亭園的左邊是一座閣樓,右邊是一個高台,兩者之間有迴廊相連。閣樓有三層高,峻拔陡峭,樓頂采用的是歇山頂,四角翹起。在最上邊的屋脊兩端各裝飾了一隻瑞鳥,作相對臥立狀。樓體雪白,門窗紅褐。樓外有階梯通入樓內,每一層都有涼台。天氣好的日子,可立在上邊憑欄遠眺、觀賞風物;下雨雪時,因為涼台上有腰簷挑出,足能遮風避雨,也可聚三五好友、擁爐飲酒。
這座閣樓,便是盧家人居住的地方;而右邊的高台,則是盧植給學生們授課的所在。
“劉君,家主正在亭中飲酒,要小奴去通報一聲麽?”
順著小奴的指向,劉和看見在院中的亭園裏,可不是正有一人在亭下飲酒?他說道:“不必了,我過去就是。”小奴自退迴前院,看守門戶。
亭子是四角攢頂,下有平台,內置臥榻。四周環繞修竹花卉。如今暮夏,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錯落有致,有的竹葉還泛著綠色,有的已經變黃了。
這時一人迎了上來:此人一米七八左右,麵如冠玉,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散發著一股雍容清雅的韻味。
隻見他不急不躁:“順之來了。”
“見過子家兄。”劉和施禮。
他就是盧植的兒子盧毓。【注1】
“父親在內堂,你且隨我來。”說著便拉著劉和領他來入自家,請先至堂上。
屋室不太大,窗明幾淨,一個老者坐在榻上,麵向屋門、背對窗戶,正臨著案幾在寫字,可能眼神不是太好了,伏著頭,離案幾很近,聽到腳步聲響,抬起了臉,容顏滄桑,胡須稀疏。
一番拜見後,劉和疾步到堂門,和盧毓一塊兒服侍盧植脫下鞋子,攙他登堂。盧植坐上主位,說道:“你們也坐罷。”
劉和、盧毓跪坐側席。
“你父親的事情,我已經聽說了。你要隨他去幽州麽?”
劉和剛坐穩,聞言立刻起身,避席俯拜,恭恭敬敬地說道:“是。……,和自入太學至今,凡所曆任,不過這雒邑方圓之地,見聞寡陋,學識淺薄。有道是讀萬卷書,當行萬裏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若隨家父赴幽州,以宗室之望,假驟登郡右,為之奈何?今天求見師尊,希望能得到師尊的指點教導。”
盧植喝了口茶,慢慢地說道:“你入太學三年,雖不是天資上乘的學生,但你勤勉有加,學習刻苦,以不至於墜了你父親的名望;不通經籍儒道,卻酷愛法家兵家,善射手搏,有前漢郅都之風。可當知古賢人之言‘謙,德之柄也’。你日後依仗宗室名聲,切不可自滿自大。”
”
劉和惶恐他聽出了話頭,盧植是在敲打敲打他,免得他做官後因宗室名聲得意忘形,因而便順著他的意思,說道:“家父亦是常訓誡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和雖知郅都是孝景皇帝之酷吏,但為官剛烈正直,辯說是非,駐守邊疆,匈奴竄跡。故賢人所在,折衝萬裏,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學生必戒驕戒躁!”
盧植點了點頭,說道:“你能知道這點,不枉是我的弟子。”
隨後把盧毓叫到案前,示意把他剛才寫的字拿起來,對劉和說道,“此去經年你我不知何時再見,這幅字,你且拿去,要以之自勉。”
字是寫在帛上。盧毓交給劉和。劉和展開觀看,見上邊古樸的篆文,寫了一句話,正是自己適才說的那一句“滿招損,謙受益”。這看似隻是一幅字,但劉和心知,代表的含義就太大了。
能得到當代泰鬥級名士盧植的勉勵,自己在士族的聲望會提升一個台階,有利於日後招募人才。
“我還有兩句話送給你。”
“和恭聞師尊教誨。”
“第一句話:要愛民。”
“是。”
“何為愛民?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此即愛民。
“為何要你們愛民?近些年來,天災人禍,百姓不易啊。既食國家俸祿,得朝廷重用,你們就應當為天子,為刺史分憂。此其一。
“其二,你乃宗室子弟,自孝順朝以來,宗室出仕為官吏者不在少數。你曾祖父嘉曾任光祿勳,祖父舒曾任丹陽太守,你父親舉孝廉,曆任地方。除此之外,你的族中諸父們也多有出任過縣令長的,所在皆有清正賢名。名望得之不易。如今你也出仕了,要時刻以他們的高德為榜樣,以宗室的清名為念,要節用愛民,要視民如傷,切莫苛政擾民。”
“是。”
“第二句話:要謹慎。”
“是。”
“為什麽要你謹慎?自孝和朝以來,外戚秉政、宦官擅權,君權旁落。到了先帝誅殺梁冀之後,為鞏固君權遂啟用宗室。帝欲使宗室、外戚、宦者三者力量均衡。啟用宗室並非讓其取代外戚、宦官而處於專權地位,而是用以牽製外戚、宦官,以便扭轉外戚、宦官交替擅政和君權極度衰弱之局。所以帝一旦覺得外戚、宦官對君權的威脅不複存在,對宗室的利用便適可而止,而對宗室的限製則有所抬頭,以防宗室再度出現尾大不掉之勢。同樣,帝對外戚、宦宮也是采取既利用又限製的政策,盡管利用和限製的程度因時而異。總之,皇帝基本上是試圖使宗室、外戚、宦官三者力量均衡,互相牽製,從而加強君權。但是現在權宦不但毫無無損,現還仍在朝中當著權呢!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盯著咱們!所以叫你謹慎。子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你要做這樣的人。”
“是。”
盧植說了半晌話,有點口渴。盧毓小步來到他所坐的榻前,跪地奉茶。他接住,喝了一口,又神情嚴肅地叮囑說道:“你此去幽州,萬事務必謹慎,要守法度。言談舉止、進退起坐,都要嚴守朝廷規製,不要給別人借口。”
“是。”
“我能交代你們的也就這兩點了,其餘的事情我已經寫在這給你父親的這封信裏了。”說著讓盧毓將信遞給劉和。
“和必謹記師尊教導。”劉和接過信件。
“你還算厚貌深情,是個謹慎人。記住我這兩句話,愛民、謹言慎行。你還有什麽要問的?”
“有一件事我最後請教您,您那麽博學多才,知經義,又能解音律、能辭賦、工書畫,怎樣才能同時掌握這麽多技藝呢?”
“這其實算不了什麽,”盧植一笑,“所謂觸類旁通,隻要有一門學問弄得精熟,那別的學問隻要識其大體就不難了。詩有賦比興,文有起承轉合,音有宮商角徵羽。一切學問隻要得其大體,剩下的就是用心而已了。”
“那麽用兵與為政呢?”
“這個嘛……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非固,行陣之中瞬息萬變,似乎隻有以不變應萬變或是隨機應變了。似乎就是《三略》中提到的‘因敵變化,不為事先,動輒相隨。’至於為政,《尚書》有雲,雖有五行、五事、三德、八政等言,卻皆是隻見其論未見其形。難矣!不過按照音律的說法,琴瑟不調必要改弦更張。最主要你要記住——愛民。”
劉和誠服地點著頭:“隨機應變…改弦更張…恩師說得好!萬事不能件件如意,隻有不斷隨機變通才是大道理。”
【注1】盧毓(183-257年),字子家,涿郡涿縣(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大儒盧植幼子。
因為盧植之前的兩個兒子都被賊人殺了,為了情節需要,盧毓提前出場。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人,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此後,州郡屢次征辟,他都不應。直到建寧年間,被征為博士,任教太學,才開始步入仕途。後來兩度拜為九江太守去平叛,是朝廷公認的文武雙全的大臣。還參與了“熹平石經”的太學組織活動和續寫《東觀漢記》的工作。
現任侍中、尚書。
關於盧植,其實是劉和當初求著父親劉虞引見拜入其門下,很大的程度上倒不是因為盧植的學問,而是他的兩個弟子——劉備、公孫瓚。後世提起盧植的名字,大多數人知道他,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兩個學生,雖然這兩個人好象都沒什麽學問。
然而尷尬的事情是——劉和在追問劉備和公孫瓚的事情,盧植說對公孫伯珪倒是有點印象,可是那劉玄德隻是隱隱約約,就是記不起來有這號人;後來其子盧毓告訴他,劉備不是其父的弟子而是他的門生。
東漢非常看重出身,重名節。士人也以拜名師為榮,拜個好老師,就等於捧了一個金飯碗,這個道理劉和也明白,前世雖然已經取消了那種師徒薪火相傳的製度,可是讀碩、讀博的能有個著名的導師也是非常長臉的事,對以後的競爭大有裨益。
可是這徒弟也有區分——“親授業者為弟子,轉向傳受者為門生”,弟子是老師親傳,門生是再傳弟子。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年紀大的長者,當門下弟子多時,做不到每一個都親自麵授,便隻能再由其弟子來代師授課。
“哈哈!蜀國皇帝居然是我師弟,雖然他拜的早,但是不是親傳弟子。”劉和一路上不停地冒出中二想法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就已經到了盧植家門口。
盧植家的宅院很大,前後三進。院門為懸山頂,正脊高聳,兩邊呈坡狀傾斜,簷頭延伸在外,鋪著卷雲紋的瓦當。
劉和立在門前,舉手敲門。
很快,有人開了門,身著褐衣,乃是盧家的小奴。他抬頭見是劉和,滿臉堆笑,說道:“劉君來了!是來找我家主人的麽?快請進來。”
劉和以前跟著劉虞經常拜訪盧植,一起討論儒學經典,所以和盧家的上下都很熟悉,微笑頷首,進入院內。
門內右側是一個長方形的石槽,門庭兩邊是馬廄,也是懸山式,左右對稱。門左邊與馬廄相對,挨著牆有兩間屋子,這是看門人和養馬人住的。前院地方不小,不過除此之外,就再無建築了。對著大門有一條石板路,很寬闊,足可容馬車通行,伸向中院。石板路兩側都是堅實的土地。
沿著石板路前行,穿過中門,迎麵一個亭園。亭園的左邊是一座閣樓,右邊是一個高台,兩者之間有迴廊相連。閣樓有三層高,峻拔陡峭,樓頂采用的是歇山頂,四角翹起。在最上邊的屋脊兩端各裝飾了一隻瑞鳥,作相對臥立狀。樓體雪白,門窗紅褐。樓外有階梯通入樓內,每一層都有涼台。天氣好的日子,可立在上邊憑欄遠眺、觀賞風物;下雨雪時,因為涼台上有腰簷挑出,足能遮風避雨,也可聚三五好友、擁爐飲酒。
這座閣樓,便是盧家人居住的地方;而右邊的高台,則是盧植給學生們授課的所在。
“劉君,家主正在亭中飲酒,要小奴去通報一聲麽?”
順著小奴的指向,劉和看見在院中的亭園裏,可不是正有一人在亭下飲酒?他說道:“不必了,我過去就是。”小奴自退迴前院,看守門戶。
亭子是四角攢頂,下有平台,內置臥榻。四周環繞修竹花卉。如今暮夏,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錯落有致,有的竹葉還泛著綠色,有的已經變黃了。
這時一人迎了上來:此人一米七八左右,麵如冠玉,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散發著一股雍容清雅的韻味。
隻見他不急不躁:“順之來了。”
“見過子家兄。”劉和施禮。
他就是盧植的兒子盧毓。【注1】
“父親在內堂,你且隨我來。”說著便拉著劉和領他來入自家,請先至堂上。
屋室不太大,窗明幾淨,一個老者坐在榻上,麵向屋門、背對窗戶,正臨著案幾在寫字,可能眼神不是太好了,伏著頭,離案幾很近,聽到腳步聲響,抬起了臉,容顏滄桑,胡須稀疏。
一番拜見後,劉和疾步到堂門,和盧毓一塊兒服侍盧植脫下鞋子,攙他登堂。盧植坐上主位,說道:“你們也坐罷。”
劉和、盧毓跪坐側席。
“你父親的事情,我已經聽說了。你要隨他去幽州麽?”
劉和剛坐穩,聞言立刻起身,避席俯拜,恭恭敬敬地說道:“是。……,和自入太學至今,凡所曆任,不過這雒邑方圓之地,見聞寡陋,學識淺薄。有道是讀萬卷書,當行萬裏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若隨家父赴幽州,以宗室之望,假驟登郡右,為之奈何?今天求見師尊,希望能得到師尊的指點教導。”
盧植喝了口茶,慢慢地說道:“你入太學三年,雖不是天資上乘的學生,但你勤勉有加,學習刻苦,以不至於墜了你父親的名望;不通經籍儒道,卻酷愛法家兵家,善射手搏,有前漢郅都之風。可當知古賢人之言‘謙,德之柄也’。你日後依仗宗室名聲,切不可自滿自大。”
”
劉和惶恐他聽出了話頭,盧植是在敲打敲打他,免得他做官後因宗室名聲得意忘形,因而便順著他的意思,說道:“家父亦是常訓誡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和雖知郅都是孝景皇帝之酷吏,但為官剛烈正直,辯說是非,駐守邊疆,匈奴竄跡。故賢人所在,折衝萬裏,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學生必戒驕戒躁!”
盧植點了點頭,說道:“你能知道這點,不枉是我的弟子。”
隨後把盧毓叫到案前,示意把他剛才寫的字拿起來,對劉和說道,“此去經年你我不知何時再見,這幅字,你且拿去,要以之自勉。”
字是寫在帛上。盧毓交給劉和。劉和展開觀看,見上邊古樸的篆文,寫了一句話,正是自己適才說的那一句“滿招損,謙受益”。這看似隻是一幅字,但劉和心知,代表的含義就太大了。
能得到當代泰鬥級名士盧植的勉勵,自己在士族的聲望會提升一個台階,有利於日後招募人才。
“我還有兩句話送給你。”
“和恭聞師尊教誨。”
“第一句話:要愛民。”
“是。”
“何為愛民?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此即愛民。
“為何要你們愛民?近些年來,天災人禍,百姓不易啊。既食國家俸祿,得朝廷重用,你們就應當為天子,為刺史分憂。此其一。
“其二,你乃宗室子弟,自孝順朝以來,宗室出仕為官吏者不在少數。你曾祖父嘉曾任光祿勳,祖父舒曾任丹陽太守,你父親舉孝廉,曆任地方。除此之外,你的族中諸父們也多有出任過縣令長的,所在皆有清正賢名。名望得之不易。如今你也出仕了,要時刻以他們的高德為榜樣,以宗室的清名為念,要節用愛民,要視民如傷,切莫苛政擾民。”
“是。”
“第二句話:要謹慎。”
“是。”
“為什麽要你謹慎?自孝和朝以來,外戚秉政、宦官擅權,君權旁落。到了先帝誅殺梁冀之後,為鞏固君權遂啟用宗室。帝欲使宗室、外戚、宦者三者力量均衡。啟用宗室並非讓其取代外戚、宦官而處於專權地位,而是用以牽製外戚、宦官,以便扭轉外戚、宦官交替擅政和君權極度衰弱之局。所以帝一旦覺得外戚、宦官對君權的威脅不複存在,對宗室的利用便適可而止,而對宗室的限製則有所抬頭,以防宗室再度出現尾大不掉之勢。同樣,帝對外戚、宦宮也是采取既利用又限製的政策,盡管利用和限製的程度因時而異。總之,皇帝基本上是試圖使宗室、外戚、宦官三者力量均衡,互相牽製,從而加強君權。但是現在權宦不但毫無無損,現還仍在朝中當著權呢!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盯著咱們!所以叫你謹慎。子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你要做這樣的人。”
“是。”
盧植說了半晌話,有點口渴。盧毓小步來到他所坐的榻前,跪地奉茶。他接住,喝了一口,又神情嚴肅地叮囑說道:“你此去幽州,萬事務必謹慎,要守法度。言談舉止、進退起坐,都要嚴守朝廷規製,不要給別人借口。”
“是。”
“我能交代你們的也就這兩點了,其餘的事情我已經寫在這給你父親的這封信裏了。”說著讓盧毓將信遞給劉和。
“和必謹記師尊教導。”劉和接過信件。
“你還算厚貌深情,是個謹慎人。記住我這兩句話,愛民、謹言慎行。你還有什麽要問的?”
“有一件事我最後請教您,您那麽博學多才,知經義,又能解音律、能辭賦、工書畫,怎樣才能同時掌握這麽多技藝呢?”
“這其實算不了什麽,”盧植一笑,“所謂觸類旁通,隻要有一門學問弄得精熟,那別的學問隻要識其大體就不難了。詩有賦比興,文有起承轉合,音有宮商角徵羽。一切學問隻要得其大體,剩下的就是用心而已了。”
“那麽用兵與為政呢?”
“這個嘛……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非固,行陣之中瞬息萬變,似乎隻有以不變應萬變或是隨機應變了。似乎就是《三略》中提到的‘因敵變化,不為事先,動輒相隨。’至於為政,《尚書》有雲,雖有五行、五事、三德、八政等言,卻皆是隻見其論未見其形。難矣!不過按照音律的說法,琴瑟不調必要改弦更張。最主要你要記住——愛民。”
劉和誠服地點著頭:“隨機應變…改弦更張…恩師說得好!萬事不能件件如意,隻有不斷隨機變通才是大道理。”
【注1】盧毓(183-257年),字子家,涿郡涿縣(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大儒盧植幼子。
因為盧植之前的兩個兒子都被賊人殺了,為了情節需要,盧毓提前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