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於,龍亦菲能保護他們多久。
不行,不對勁,秘境人突然發難,難道就是放任大家離開。
王劍馬上就想離開,主動的離開,主動讓呂青衣帶著三人一起離開,絕對不能遲疑了。
也就是說,必須當機立斷了。
往往我們做了決定就意味著,開弓沒有迴頭箭,不成功便成仁。這雖然很絕對,不過我欣賞這種當機立斷的態度。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的人或許不明白,所以早晚變成繡花大枕頭。
每個人一生都有成千上萬的大事與小事,我們不能事無巨細,在小事上消磨太多時間,必須果斷。達芬奇一生有很多超凡的成就,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巨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不過他並不隻是畫家,還是偉大的發明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音樂家、大哲學家、詩人、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這些是除了他以外,我想誰都無法達到這麽多成就。不過據說達芬奇是個慢性子,不然會有更多的作品流芳百世。
有人選擇用親情、友情、愛情填滿它。滿世界地尋找能夠讓自己不孤單的人。這種趨勢一旦推而廣之,你會習慣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開始的父母、親人;隨後的朋友、同學;再遠一點的戀人,直到與你不甚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份從他人身上獲得的能量,都成為了支撐我們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我們的靈魂,有了這些數不清的支柱,開始變得堅固起來。任何一根支柱的動搖,都會讓我們惶恐,感覺自己的靈魂脆弱了很多,我們害怕迴到我們靈魂孤孤單單的狀態。
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這樣一種謹小慎微的狀態:我們不敢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因為這些意見和想法若是與他人相衝突,招致到他人的反對、反感怎麽辦?我們害怕與他人發生矛盾和衝突,哪怕這是你應該爭取和應得的利益;我們害怕成為人群中的異類,害怕成為群體中特立獨行的份子,這種異質會被群體排斥直至孤立。
這樣的思想在長期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東亞文化圈十分普遍。極端情況出現在日本。在日本,一切都已經依據你的年齡、地位、職位、權力被排序,每一個人都被“禮貌”的不行。每一個小學生,都會被父母教導,一定要與人為善,一定要遵守規則,一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就是所有殺伐決斷的開始。你經曆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失去所有你信任和珍視的東西。被人利用,被人欺騙。然後,你的人生從此再也不需要這些東西。你開始隻相信自己。
現實中為什麽心裏想的,做不出來呢?因為想的太多,就像個小孩,心裏想要蝴蝶,卻被鮮花吸引;心裏想著棒棒糖又被蛀牙困擾。你別抱怨得不到,其實你沒有那麽想要。你想讓別人去海對麵,不用告訴別人怎麽造船,航海注意事項,隻要讓他渴望看到海對麵的景色就行。所以訓練殺伐決斷的性格訓練不是方法,讓你想才是良藥。這也就是風水運勢學的奧秘,通過布局讓你不停的想,你就能做到,而不是江湖騙子說的替你擋災掃清障礙。那麽方法來了,題主無非是水型人和土型人,因為其他三種屬性金木火是具有這樣的氣質的。殺伐決斷的能力屬金,在風水布局上屬嚴肅和規整。這就要求題主家裏井井有條,性冷淡日係風格。金克木,木多了還克金,所以綠植不要有,家裏清冷,肅穆。這就是霸道總裁為什麽喜歡這種風格,因為一到這樣的環境,就讓他冷靜,安靜的琢磨項目開展工作。南美山穀裏的蝴蝶振動了一下翅膀,就會造成整個地球氣候改變。你的細節→別人看待你的眼光→態度變化→更刺激你內心想法→實現目的。國人智慧不是跟人得卜得講我係哪類人,我鐵麵無情,而是穿衣(個人風水)家居(環境風水),處處向別人暗示我是哪類人。
不拋棄不放棄隻是笑話和宣傳。
決擇不論對錯,每個人在麵對抉擇時,都會思考對於錯,然而,對錯的標準卻是相對的。對錯的標準一直在變。不是每道題背後都會有一個答案。尋求答案,就是等於讓他人來幫你做選擇。而你,放棄了自己的選擇。為了獲得老師的讚賞而尋求答案,那麽老師的高度就限製了你們的視野。為了尋求世人的認同而尋求答案,那麽世人就會在我們身邊圍起了一道道高牆。尋求答案,能重複先輩上一次的正確,但是,卻永遠無法走出一條新路。也永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未解的題目,遍布於世界,要給世界創造答案。答案並不重要,你們最需要明白的,應該是每個抉擇都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做出抉擇後,將要麵對的結果。自己來定義對錯,其實是由自身格局決定的。
作為一名德魯伊,是變衝鋒豹還是嘲諷熊?是在暗夜中潛行還是直接懟臉?是抽三張牌還是活得兩個法力水晶?這主要取決於你自己的手牌、場上的局勢還有你對手的職業,這些抉擇在遊戲裏可以讓你獲得勝利,也可能導致你一敗塗地,而生活中這種抉擇也無處不在。
早飯是吃包子還是煎餅?喝稀飯要小米的還是黑米的?去上班是叫滴滴還是叫優步?當然這些抉擇都不是太要緊,隻關乎個人的喜好和當下的狀態。
但一名大學生,在本科畢業之際,麵臨的抉擇可能會影響一生,遠比三餐吃什麽,出門去哪裏要糾結得多。到底如何抉擇,我該幹什麽?
這種關乎自己命運的事情,還是交給自己來做。所以我不太認同很多人給其他人下一些比較堅定的意見,別人聽了你的意見,事成了還好,萬一出現了偏差……誰來負責任?
大腦的決策大致劃分為兩類:依靠經驗為主的經驗決策,依靠理性判斷的理性決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較為重要的事件,我們通常采用經驗決策,雖可能會出錯,但我們需要在準確與效率之間做出權衡!如何提高決策能力?要盡可能的做好每一個決策嗎?我認為“二八法則”適用於決策,隻要我們能辨別並抓住20%的關鍵決策,提升這些關鍵決策的準確率,我們的決策水平就會大幅躍升,而試圖做好每一個決策隻會適得其反!那麽,我們如何才能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選擇?第一,當然是盡可能根據理性選擇做決策,道理很淺顯,但執行起來卻很難,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決不允許我們為每個決策深思熟慮,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我們盡可能的根據理性決策做關鍵決策!第二,善用經驗決策。經驗決策因兼顧了效率,所以在準確率上有所犧牲,而作為基礎的決策方式,哪怕很小幅度的改善也會大大提升決策效率。因次,要提高決策能力,需要考慮兩個問題:問題一、如何提高在關鍵時刻理性決策的概率和準確率?問題二、如何善用經驗決策?問題一、如何提高在關鍵時刻理性決策的準確率和概率?
打破虛妄的自大,接受錯誤才能減少錯誤。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假如股市處在上升通道,30%可能下跌,70%可能上漲,在100個交易日內如何交易才能最大化收益?先看看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聰明人”的必然選擇,因我們想做對每一次交易,所以交易策略必然是70次買入,30次賣出。70次買入中有70%是正確選擇(因為上漲的概率是70%),30次賣出中有30%是正確選擇(因為下跌概率是30%),所以正確交易:70*70%+30*30%=49+9=58次。如果我們不試圖做對每一個決定,坦然承認並接受自己無法做對每一次預測,坦然接受自己在100次交易中出錯30次,即100次全都買入,100*70%=70次,可以保證70次預測正確,而這恰恰也是最佳策略!要知道,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試圖每次都達到最優決策,可能會提高對小眾事件的判斷力,但卻喪失了對更多、更普通事件的預測能力,得不償失,唯有接受錯誤才能減少錯誤,提升準確率!
形成客觀的決策框架。我們做決策,一個最自然的依據是,判斷哪個選項會帶來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損失,而我們對收益的知覺,依賴於形成決策框架的方式,所謂的框架是指對一個選擇的描述。比如你打算去相親,有兩個姑娘,媒人分別通過正、反麵描述:正麵描述:姑娘a:白,富,美,剛和男朋友分手。姑娘b:漂亮,溫柔,賢惠,有穩定工作。負麵描述:姑娘a:白,富,美,正在尋找接盤俠。姑娘b:漂亮,溫柔,賢惠,工資不高。你怎麽選,相信在正麵描述時,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首選白富美,因為收益很明顯,但在負麵描述時,選擇恰恰相反,因為損失太明顯!所以,我們麵對同一件事情時,決策框架不同,我們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帶來的誤導性選擇極為普遍,銷售員是善用次套路的高手,他們會以一種有利於他的方式構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賣我們東西,肯定是運用收益框架誘惑我們,如果他想買我們東西,肯定會用損失框架打壓價格,所以,當我們做決策時,盡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損失框架中考慮問題,這既需要我們能廣泛的收集正反資料,也需要對決策框架有所了解。
理性看待預期情緒。預期情緒是指預測自己將會因某一個決定而體驗到的情緒,可以用效用理論來解釋預期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正麵的預期情緒會有力推動我們做出決定,負麵的情緒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預期情緒隻是決策時預測的情緒,與我們在決定後體會到的不符甚至是背離的,而這也是導致我們錯誤決策的重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同樣100塊錢,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樂的2倍,這就是預期情緒,但科學家又進一步做了實驗,測試這個事情果真發生了真實的情緒變化是怎麽樣的,有趣的一幕出現了,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快樂,從數值上看是相同的!這可以用歸因效應解釋,即當我們真的失去了100塊錢,我們會合理化的歸因以降低痛苦,所以真實的痛苦並不比得到的快樂更大。
但如果我們對此不了解,在做決定時,因為預期的損失痛苦會大於獲利快樂,所以在麵對收益時,我們的決定會趨於保守,影響我們理性決策。那麽如何打破預期情緒的誤導?關鍵是建立正確的反饋。臨時抱佛腳肯定來不及,功夫肯定在平時,較長用的做法是記錄決策時的情緒感受,在做完決策後,在記錄心理感受,然後做一個比較,通常三五次就能形成一個正確的反饋和感知,打破誤區。
提高自我意識。此時此刻的理性決策,必然伴隨較高的自我意識。任一時刻的精神狀態都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組成,兩者的比例決定了自我意識程度,自我意識較高(意識占比高)時,我們就能保持警醒,理性行事,而自我意識較低(潛意識占比高)時,我們就容易被本能左右衝動行事。
信息源本身具有偏向性,導致記憶過程產生了一種帶有偏向性的信息樣本。比如媒體偏愛小概率、勁爆事件,所以我們會誇大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最為經典的就是媒體喜歡大肆報道飛機事故,讓很多人誤以為飛機出行不安全,其實正好相反。此外,個人的預設觀點也會影響信息源的客觀性,以房子為例,有房子的人喜歡瀏覽房價還會上漲的信息,沒房子的人喜歡瀏覽房價看跌的信息,這種偏見導致我們的記憶出現偏差,從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不行,不對勁,秘境人突然發難,難道就是放任大家離開。
王劍馬上就想離開,主動的離開,主動讓呂青衣帶著三人一起離開,絕對不能遲疑了。
也就是說,必須當機立斷了。
往往我們做了決定就意味著,開弓沒有迴頭箭,不成功便成仁。這雖然很絕對,不過我欣賞這種當機立斷的態度。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的人或許不明白,所以早晚變成繡花大枕頭。
每個人一生都有成千上萬的大事與小事,我們不能事無巨細,在小事上消磨太多時間,必須果斷。達芬奇一生有很多超凡的成就,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巨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不過他並不隻是畫家,還是偉大的發明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音樂家、大哲學家、詩人、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這些是除了他以外,我想誰都無法達到這麽多成就。不過據說達芬奇是個慢性子,不然會有更多的作品流芳百世。
有人選擇用親情、友情、愛情填滿它。滿世界地尋找能夠讓自己不孤單的人。這種趨勢一旦推而廣之,你會習慣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開始的父母、親人;隨後的朋友、同學;再遠一點的戀人,直到與你不甚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份從他人身上獲得的能量,都成為了支撐我們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我們的靈魂,有了這些數不清的支柱,開始變得堅固起來。任何一根支柱的動搖,都會讓我們惶恐,感覺自己的靈魂脆弱了很多,我們害怕迴到我們靈魂孤孤單單的狀態。
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這樣一種謹小慎微的狀態:我們不敢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因為這些意見和想法若是與他人相衝突,招致到他人的反對、反感怎麽辦?我們害怕與他人發生矛盾和衝突,哪怕這是你應該爭取和應得的利益;我們害怕成為人群中的異類,害怕成為群體中特立獨行的份子,這種異質會被群體排斥直至孤立。
這樣的思想在長期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東亞文化圈十分普遍。極端情況出現在日本。在日本,一切都已經依據你的年齡、地位、職位、權力被排序,每一個人都被“禮貌”的不行。每一個小學生,都會被父母教導,一定要與人為善,一定要遵守規則,一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就是所有殺伐決斷的開始。你經曆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失去所有你信任和珍視的東西。被人利用,被人欺騙。然後,你的人生從此再也不需要這些東西。你開始隻相信自己。
現實中為什麽心裏想的,做不出來呢?因為想的太多,就像個小孩,心裏想要蝴蝶,卻被鮮花吸引;心裏想著棒棒糖又被蛀牙困擾。你別抱怨得不到,其實你沒有那麽想要。你想讓別人去海對麵,不用告訴別人怎麽造船,航海注意事項,隻要讓他渴望看到海對麵的景色就行。所以訓練殺伐決斷的性格訓練不是方法,讓你想才是良藥。這也就是風水運勢學的奧秘,通過布局讓你不停的想,你就能做到,而不是江湖騙子說的替你擋災掃清障礙。那麽方法來了,題主無非是水型人和土型人,因為其他三種屬性金木火是具有這樣的氣質的。殺伐決斷的能力屬金,在風水布局上屬嚴肅和規整。這就要求題主家裏井井有條,性冷淡日係風格。金克木,木多了還克金,所以綠植不要有,家裏清冷,肅穆。這就是霸道總裁為什麽喜歡這種風格,因為一到這樣的環境,就讓他冷靜,安靜的琢磨項目開展工作。南美山穀裏的蝴蝶振動了一下翅膀,就會造成整個地球氣候改變。你的細節→別人看待你的眼光→態度變化→更刺激你內心想法→實現目的。國人智慧不是跟人得卜得講我係哪類人,我鐵麵無情,而是穿衣(個人風水)家居(環境風水),處處向別人暗示我是哪類人。
不拋棄不放棄隻是笑話和宣傳。
決擇不論對錯,每個人在麵對抉擇時,都會思考對於錯,然而,對錯的標準卻是相對的。對錯的標準一直在變。不是每道題背後都會有一個答案。尋求答案,就是等於讓他人來幫你做選擇。而你,放棄了自己的選擇。為了獲得老師的讚賞而尋求答案,那麽老師的高度就限製了你們的視野。為了尋求世人的認同而尋求答案,那麽世人就會在我們身邊圍起了一道道高牆。尋求答案,能重複先輩上一次的正確,但是,卻永遠無法走出一條新路。也永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未解的題目,遍布於世界,要給世界創造答案。答案並不重要,你們最需要明白的,應該是每個抉擇都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做出抉擇後,將要麵對的結果。自己來定義對錯,其實是由自身格局決定的。
作為一名德魯伊,是變衝鋒豹還是嘲諷熊?是在暗夜中潛行還是直接懟臉?是抽三張牌還是活得兩個法力水晶?這主要取決於你自己的手牌、場上的局勢還有你對手的職業,這些抉擇在遊戲裏可以讓你獲得勝利,也可能導致你一敗塗地,而生活中這種抉擇也無處不在。
早飯是吃包子還是煎餅?喝稀飯要小米的還是黑米的?去上班是叫滴滴還是叫優步?當然這些抉擇都不是太要緊,隻關乎個人的喜好和當下的狀態。
但一名大學生,在本科畢業之際,麵臨的抉擇可能會影響一生,遠比三餐吃什麽,出門去哪裏要糾結得多。到底如何抉擇,我該幹什麽?
這種關乎自己命運的事情,還是交給自己來做。所以我不太認同很多人給其他人下一些比較堅定的意見,別人聽了你的意見,事成了還好,萬一出現了偏差……誰來負責任?
大腦的決策大致劃分為兩類:依靠經驗為主的經驗決策,依靠理性判斷的理性決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較為重要的事件,我們通常采用經驗決策,雖可能會出錯,但我們需要在準確與效率之間做出權衡!如何提高決策能力?要盡可能的做好每一個決策嗎?我認為“二八法則”適用於決策,隻要我們能辨別並抓住20%的關鍵決策,提升這些關鍵決策的準確率,我們的決策水平就會大幅躍升,而試圖做好每一個決策隻會適得其反!那麽,我們如何才能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選擇?第一,當然是盡可能根據理性選擇做決策,道理很淺顯,但執行起來卻很難,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決不允許我們為每個決策深思熟慮,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我們盡可能的根據理性決策做關鍵決策!第二,善用經驗決策。經驗決策因兼顧了效率,所以在準確率上有所犧牲,而作為基礎的決策方式,哪怕很小幅度的改善也會大大提升決策效率。因次,要提高決策能力,需要考慮兩個問題:問題一、如何提高在關鍵時刻理性決策的概率和準確率?問題二、如何善用經驗決策?問題一、如何提高在關鍵時刻理性決策的準確率和概率?
打破虛妄的自大,接受錯誤才能減少錯誤。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假如股市處在上升通道,30%可能下跌,70%可能上漲,在100個交易日內如何交易才能最大化收益?先看看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聰明人”的必然選擇,因我們想做對每一次交易,所以交易策略必然是70次買入,30次賣出。70次買入中有70%是正確選擇(因為上漲的概率是70%),30次賣出中有30%是正確選擇(因為下跌概率是30%),所以正確交易:70*70%+30*30%=49+9=58次。如果我們不試圖做對每一個決定,坦然承認並接受自己無法做對每一次預測,坦然接受自己在100次交易中出錯30次,即100次全都買入,100*70%=70次,可以保證70次預測正確,而這恰恰也是最佳策略!要知道,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試圖每次都達到最優決策,可能會提高對小眾事件的判斷力,但卻喪失了對更多、更普通事件的預測能力,得不償失,唯有接受錯誤才能減少錯誤,提升準確率!
形成客觀的決策框架。我們做決策,一個最自然的依據是,判斷哪個選項會帶來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損失,而我們對收益的知覺,依賴於形成決策框架的方式,所謂的框架是指對一個選擇的描述。比如你打算去相親,有兩個姑娘,媒人分別通過正、反麵描述:正麵描述:姑娘a:白,富,美,剛和男朋友分手。姑娘b:漂亮,溫柔,賢惠,有穩定工作。負麵描述:姑娘a:白,富,美,正在尋找接盤俠。姑娘b:漂亮,溫柔,賢惠,工資不高。你怎麽選,相信在正麵描述時,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首選白富美,因為收益很明顯,但在負麵描述時,選擇恰恰相反,因為損失太明顯!所以,我們麵對同一件事情時,決策框架不同,我們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帶來的誤導性選擇極為普遍,銷售員是善用次套路的高手,他們會以一種有利於他的方式構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賣我們東西,肯定是運用收益框架誘惑我們,如果他想買我們東西,肯定會用損失框架打壓價格,所以,當我們做決策時,盡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損失框架中考慮問題,這既需要我們能廣泛的收集正反資料,也需要對決策框架有所了解。
理性看待預期情緒。預期情緒是指預測自己將會因某一個決定而體驗到的情緒,可以用效用理論來解釋預期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正麵的預期情緒會有力推動我們做出決定,負麵的情緒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預期情緒隻是決策時預測的情緒,與我們在決定後體會到的不符甚至是背離的,而這也是導致我們錯誤決策的重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同樣100塊錢,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樂的2倍,這就是預期情緒,但科學家又進一步做了實驗,測試這個事情果真發生了真實的情緒變化是怎麽樣的,有趣的一幕出現了,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快樂,從數值上看是相同的!這可以用歸因效應解釋,即當我們真的失去了100塊錢,我們會合理化的歸因以降低痛苦,所以真實的痛苦並不比得到的快樂更大。
但如果我們對此不了解,在做決定時,因為預期的損失痛苦會大於獲利快樂,所以在麵對收益時,我們的決定會趨於保守,影響我們理性決策。那麽如何打破預期情緒的誤導?關鍵是建立正確的反饋。臨時抱佛腳肯定來不及,功夫肯定在平時,較長用的做法是記錄決策時的情緒感受,在做完決策後,在記錄心理感受,然後做一個比較,通常三五次就能形成一個正確的反饋和感知,打破誤區。
提高自我意識。此時此刻的理性決策,必然伴隨較高的自我意識。任一時刻的精神狀態都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組成,兩者的比例決定了自我意識程度,自我意識較高(意識占比高)時,我們就能保持警醒,理性行事,而自我意識較低(潛意識占比高)時,我們就容易被本能左右衝動行事。
信息源本身具有偏向性,導致記憶過程產生了一種帶有偏向性的信息樣本。比如媒體偏愛小概率、勁爆事件,所以我們會誇大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最為經典的就是媒體喜歡大肆報道飛機事故,讓很多人誤以為飛機出行不安全,其實正好相反。此外,個人的預設觀點也會影響信息源的客觀性,以房子為例,有房子的人喜歡瀏覽房價還會上漲的信息,沒房子的人喜歡瀏覽房價看跌的信息,這種偏見導致我們的記憶出現偏差,從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