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麵確實很奇怪,東西方在不約而同的情況下,把劍當做了尊貴象征。


    而刀嘛,顏值缺乏,身份低俗,逼格不足,也就是了。


    因為是非實用性物品嗎。


    奢侈品不是虛榮的產物,它存在的意義就是區分階級。


    首先,貧富差距出現後,話語權也會逐漸轉移到位高權重的人,由於地位差距原因,會從外物引導一些東西來彰顯其尊貴的身份。


    中國古代的瓷器,絲綢,再久遠一點,飯食不同,武器不同。


    古印度的法老,權杖算是一個,死後陪葬品也是不同。


    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很多東西不再具有唯一性,然而一些由於珍惜材料,手工製作的原因,奢侈品也變得更加的花樣繁多,貧富差距也不會允許奢侈品消失。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流社會並不是說,你買了一個lv包包,你就是人們眼中的上流社會,


    從消費主義和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就很好理解了,奢侈品的價值並非建立在物品的實用價值之上,更多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消費符號價值,人們可以通過奢侈品獲取相應的消費符號,進而完成自我身份認同,甚至是社會群體/階級區隔的作用。而且即使你本人不認同奢侈品的價值,也會因為某種社交需求而被消費主義強迫消費。


    鮑德裏亞認為,消費社會裏的物品的效用價值並非基於其自身的有用性,而是某種特定社會符號編碼的結果。物品的使用價值不過是一種對物操持的保證,更根本的是基於物品建構的符號的交換價值。


    現代社會,物質生產力嚴重過剩,人們不再過多地關注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著迷於物品的“交換價值”。人的關注點從物品的實在性轉向了物品的非實在的抽象意指存在。通過物的功能擬像建構了符碼——既包括觀念性的抽象語言記號,又包含物與物性的操持方式所表征而出的差異性意指關係。


    與傳統社會通過占用物的總量多少來象征身份和地位不同,身處消費社會的現代人通過物的操持表意和符號編碼來建構社會。物品因此成為一種體現社會意指、社會身份地位和文化等級的承載者,這體現在物品的形式、質料、色彩、耐用性和空間的安置等眾多細節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物品的意指分析可以區分物並完成社會區隔分層的作用,社會由此完成了等級分化過程。


    最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建構於物品之上的符號。


    其中,符號本身並不具備現實的物質的所指的能指,符號的意義生產來源於符號能指的差異性運作,符號生產的核心在於製造差異或不同。


    所謂差異性運作,通俗說法即是人為地製造不同,但這種不同是基於同一物質載體之上的符號包裝流轉的不同,而非不同物質載體之間的不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單一的符號毫無意義,符號價值始終體現在多元的符號選擇和組合當中。


    作為符號價值的載體的物品本身可能會因符號價值的減弱而被拋棄,但是被拋棄的符號卻有可能會再次重生,重新成為賦予自身差異性價值的符號,並通過消費過程再次參與到個體或群體的身份認同的循環建構當中。


    以上為奢侈品的符號價值的產生原理。消費主義通過文化工業產出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準,人們通過消費商品的方式來獲取賦予商品交換價值的符號,並利用這些符號去塑造自我個性與身份,以此為基礎建立群體性認同。


    個體通過消費行為塑造某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並以消費觀念和審美趣味作為判斷標準在公共領域尋求群體認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共同體。消費主義參與到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當中。而作為消費品的奢侈品則被社會權力秩序所賦予極高的價值屬性,奢侈品本身擁有的消費符號則參與到人的審美趣味的建構、自我個性和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當中。人們根據具有奢侈品的符號價值完成自我身份認同,以及根據以基於消費符號之上的文化習性和審美趣味進行各種文化實踐,進而完成社會階層的區隔功能,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群體認同,社會分層由此而形成。


    而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除了出於自我身份認同的需求之外,還有社會關係的強迫作用使然。可能你本身更看重物品的實用價值,並不認可奢侈品的高價值屬性,對盲目崇拜奢侈品的眾人嗤之以鼻。但是,作為社會人狀態的個體必然會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於是出於某種社會關係的強迫作用(裝逼的社交需求,彰顯自身身份等),你不得不通過消費奢侈品的方式來與他人保持一致或維持差異。


    在此過程當中,你本人是被迫參與消費的,自身主體性並未起到多少作用。消費主義通過社交需求驅動或強迫你對其產生認同,否則你就會與他人或社會產生脫節,進而被主流社會遠離或邊緣化,成為消費社會裏人人排斥的,有缺陷的“新窮人”,被認為審美品味低下,身處審美秩序的低生位,位於主流鄙視鏈的底端。


    於是在消費社會裏就產生了人人對奢侈品趨之若鶩的盛況。仿佛奢侈品並不是非必須的奢侈品,而是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的必需品。


    所以,對於所謂上流社會來說,實用性越是低,越是一副無法參與勞動或者戰鬥的無用之物,才能被他們所推崇。


    這就是為什麽,舊時代的貴族,喜歡留長指甲,甚至還精心保養保護,就是為了顯示,我從不個幹體力活,我上等人。


    這也難為了他們了。


    而舞刀,刀這個東西,在生產成本上,就比劍便宜。


    什麽東西一多,就不值錢了。


    而稀缺很重要。


    王劍早注意到,白三兄妹二人是有佩劍的。


    當然了,有佩劍不一定會舞劍,會劍術,正如買了車的人不一定會飆車,有腦袋的人不一定有腦子。


    王劍當然沒有專門學習過所謂的刀法,他也不需要學。


    當然了,從唐大刀那,怎麽樣都了解到,用這種武器時候的訣竅。


    “用刀,最關鍵的就是取勢,也就是揮舞起來的時候,高高舉起,然後用盡所有的砍下去,好像砍殺夫仇人,砍柴一樣,這就是個體力活兒,千萬別信什麽網上那些什麽刀法的說法,刀,就是靠力氣說話的。”


    這一點王劍非常理解。


    刀,單麵開刃,很有有人用刀子捅人,基本上都是用那開刃的一麵砍過去。


    所以,很多時候,大開大合,用一股蠻力砍人就是了。


    而劍術卻稍微有些不同。


    劍,由於製作更精美,也就是花錢更多,而雙麵開刃,更多時候,劍可以用劍尖頭最鋒利最好的鋼口來對目標進行殺傷。


    所以,用刀,有膀子力氣就沒問題了,而用劍,確確實實需要一些技巧性的訓練。


    而眾所周知,窮人是沒有時間花在這方麵的。


    窮文富武。


    窮文是在造紙術和印刷術已經普及,全國的文字已經統一,書籍和基層教師廉價化,所以家境一般的子弟也能嚐試讀書這個社會上升渠道。


    而富武,是因為在化肥尚未出現,華國內地人口已經很密集,人均土地緊張。普通人吃不起肉蛋奶等高蛋白高熱量食品,請不起同樣要吃肉的格鬥教練,更無法供養亂世拉杆子、從軍入夥所需要的隨從(類似西方騎士扈從)。


    所以練武從軍(做匪、組織團練敲詐鄉裏)這條上升渠道,反而比讀書的起點標準要高一些。


    此外。火藥時代尚未成熟,也是窮文富武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旦肌肉不再是戰鬥的第一要素,一旦經年累月的冷兵器訓練不再是戰鬥力的主要來源,軍隊規模就迅速擴大,同時伴隨著基層士兵的底層化、賤業化。


    當然,這句話是民諺,也就是普通山村的生活準則,是從底層百姓視角總結的規律。


    實際上呢,無論文武,農業社會的上升渠道都非常狹窄。讀書真要出成績,起碼也得是殷實地主人家才有希望。


    真正的寒門是沒多少機會的。農民隻是直觀地總結了自己對文武兩途第一門檻的評價。至於後麵哪條路門檻高,哪條路還有更多、更無奈的門檻,靠農閑聽戲來了解世界的農民想不到也不會去想。


    以今天的視角和標準來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層處於半野蠻、半失控狀態。在基層,暴力是非常通行的利益分配因素。


    縣裏能動用的有訓練武力不過是幾十上百人,十幾個能打、有訓練的漢子已經可以通過潛規則霸占很多資源了,比如水源,比如特產販賣權,比如新開墾土地。


    如此對比,和古代“武”途相對應的現代職業應該是“商”,即在政府、在體製之外獲取日常經濟資源。


    和“文”對應的則是考大學,讀書,拚學曆,為將來打工提供一個好敲門磚。如此說來,窮文富武(商)對於今天的基層民眾來說依然有意義。平民子弟靠讀書,富家子弟有從商的本錢。隻是今天的社會機會多,上升通道(中層以下)比較通暢,各種資產在不同行業之間可以通過市場自由轉換,所以文武(商)之途沒有那麽明顯。


    最後,還是前麵說過的原則。這個諺語是對最基層民眾說的,是他們用來描述各種職業最基本門檻的。一旦你過了這個門檻,後麵的事情就和這句話關係不大了。


    學武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學武得吃肉,必須攝入動物蛋白,清末民初的幾個著名武師,先不說功夫如何,家裏都是大地主,隻有地主才吃得起肉,窮人連糧食都不能管飽,怎麽吃得起肉?別說吃不起肉,中國有句諺語,“忙時吃幹,閑時吃稀”,如果不幹重體力勞動,幹飯都要省著吃,好不容易吃頓飽飯,打一個時辰拳,肚子又空了,連下一頓飯在哪裏都不知道,怎麽習武?


    其次,練武需要大量的時間,終日打熬筋骨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站樁,打木人,對練都需要時間,要想在武術格鬥上練出成色,絕對不是你練幾分鍾學個招式就可以的,而對窮人來說,自己還要下地幹活,累個臭死,將就著讀書還行,哪裏還能做同樣消耗體力的格鬥訓練。


    到了這個世界,學習法術,更是如此。


    冥想,消耗法力,然後再冥想,再消耗。


    這需要消耗的食物、補劑以及一個活生生的勞動力,使得底層出身的年輕人,想要上進,起碼要付出十倍八倍的努力了。


    練武需要大量的時間,終日打熬筋骨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站樁,打木人,對練都需要時間,要想在武術格鬥上練出成色,絕對不是你練幾分鍾學個招式就可以的,而對窮人來說,自己還要下地幹活,累個臭死,將就著讀書還行,哪裏還能做同樣消耗體力的格鬥訓練。


    年輕人,去搬磚一天都能賺幾百,何必自己遭罪啊。


    學文隻要有書有筆,孩子聰明,記憶力好,就能博個出身,學武沒有名師,練錯了都不知道。史進開始學武,找了幾個武師,結果都是半吊子,被王進一棒打到,柴進家裏養了一群教頭,碰到林衝,才知道都是慫包。這是巨大的沉沒成本,窮人自己吃飯都難,養個武師更不要說。


    就是學文安全得多。窮人一家幾口人甚至幾代人,勤扒苦作,能供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讀書,這樣的孩子叫讀書種子,一家人的希望都在這個種子身上,一旦要是夭折了,全家幾代人辛苦白費,而學武從軍,是有很大風險的,所以窮人不敢學武,富人不然,能生養幾個孩子,個個能夠保證充足飲食,就算是萬一陣亡,也能保證香火延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鬥在魔法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壞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壞笑並收藏戰鬥在魔法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