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噠噠、車聲轔轔。
天寶十三載正月初三戌時三刻(晚上20點30左右),北庭判官元載吃力地披著厚重的鎧甲,假扮成龍武軍士卒,跟隨東宮內侍的車駕,驅馬奔馳在長安城宵禁後的長街上。
出生寒微的元載並不怕吃苦,可從小嗜學好讀的他體格頗為孱弱,騎馬射箭均不擅長,與大唐尚武風氣頗為不合,沒少遭人嘲笑。
人人都有自尊心,心思細膩的讀書人尤甚。況且元載很清楚,自己身板瘦弱的罪魁禍首並非懶惰,而是貧窮。元載何嚐不想若豪門子弟一般鮮衣怒馬、唿鷹逐兔,可一匹老駑馬都得十幾貫錢,他家裏根本買不起。
生於京畿歧州的元載本不姓元,他自幼喪父,家徒四壁。後母親改嫁,日子略有改觀,可繼父景升好吃懶做,家境依舊拮據。
在元載眼中,繼父這輩子隻做了一件還算有眼光的事,那就是為巴結一位當上王妃的元氏遠親,不惜改姓換宗,從景升變成元升,由此獲得個員外官的職位,勉強能夠供自己讀書。可繼父貪杯好酒,家裏並無多少積蓄,元載的日子仍舊苦哈哈。
貧窮賦予元載的不僅有羸弱的身軀、敏感的自尊,還有淵博的學識。因為貧困,元載上得起學卻買不起書,不得不覥顏向同窗、寺廟或道觀借書。為少受白眼,元載用禿百餘根製作粗劣的毛筆,抄寫無數本儒學經典和道家典籍,學問因而愈發精進。他尤喜老莊之學,《道德經》、《南華經》倒背如流。
但元載那時還不知道,學識未必能轉化為權勢。他多次櫛風沐雨前往州府參加鄉試,卻屢屢落榜。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崇奉道教的聖人舉行策試網羅精通道家學說的英才,苦盡甘來的元載才脫穎而出,高中進士。
步入仕途後,渴望名利的元載以同族之名攀附上東宮內侍李靜忠之妻元氏,從而有幸結識名震邊陲的大將王忠嗣等朝堂重臣。戎馬半生的王忠嗣對元載並看不上眼,誰知其刁蠻叛逆的女兒王韞秀因見慣了縱馬飛馳、挽弓如月的邊塞將士,反而對文弱儒雅的元載一見傾心。
王忠嗣雖覺得王韞秀的擇婿眼光不合已意,但他對女兒甚是寵溺,且元載自幼失怙的悲慘經曆也令他心生憐意,遂默許了這段姻緣。
洞房花燭夜,一向不勝酒力的元載喝得酩酊大醉、喜極而泣。他所喜者,並非嬌滴滴的新娘,而是慶幸自己終於有了傲視同僚的靠山,贏得榮華富貴將如探囊取物。
誰知禍從天降,元載剛在河東道就任縣丞兩年,王忠嗣就因石堡之事觸怒聖人,被貶斥為漢陽太守,元載夢寐以求的青雲之途也戛然而止。
嘴上雖不說,但元載胸中對王忠嗣頗多怨恚:“聖人要攻打石堡,嶽父為何要強出頭阻攔呢?!死再多人又有何妨,功名利祿皆聖人所賜,與下賤的士卒有何幹係?因小失大,殊為不智!”
在元載心中,隻有嶽父這等從小長在宮廷,從未經受貧困、饑寒折磨的人才會將信念、誌向看得比爵祿還重。但凡他們承受過貧窮的磨難,就不會如此意氣行事。
埋怨歸埋怨,卻並不能改變什麽。元載無聊而尷尬地待在縣丞位置上,忍受著四麵八方的冷嘲熱諷。幸好他少年時經曆過太多冷言冷語,倒也能安之若素。
元載沒有想到的是,轉機竟然出現在嶽父病逝後。天寶八年(749年),北庭、安西兩鎮破石國、勝黑衣大食,隴右軍血戰後攻下石堡,朝野慶賀之時,王忠嗣卻突然死在漢東郡太守任上。
噩耗傳來,因妻弟王.震少不更事,元載獨身前往漢東郡料理後事,並在嶽父舊部李晟的協助下扶靈北歸。太子念及舊情,上奏舉薦元載官升兩級,就任北庭判官,而北庭都護王正見則是嶽父的族弟。
不僅如此,西行前元載還被李靜忠帶入東宮覲見太子。元載本以為李亨要勉勵他勤政為國,最多提點兩句忠於東宮,不料李亨竟交待他暗中監視王正見。
“怎麽迴事?!”元載頓覺心亂如麻:“王都護與嶽父不都是東宮的嫡係心腹嗎?”
經李靜忠緩緩勸導,元載才了解到,原來嶽父被貶謫後,見風使舵的王正見早已變成牆頭草,派長子王珪來東宮任職的同時,卻又和李林甫勾勾搭搭。為徹底掌控王正見,太子千挑萬選,才決意讓元載肩負此重任。
李亨更是明確許諾,登基之後,六部九卿任元載挑選。
見太子之前,元載最大的野心不過是北庭長史。而從東宮離開時,元載期待的則是宣麻拜相、位極人臣!
懷著既忐忑又激動的心情,元載攜帶家眷踏上漫漫西行之路。斜倚車廂或夜宿驛站時,元載常常迴想李靜忠的叮囑:“汝乃太子殿下製衡王正見的利器,決不可輕易暴露,閑雜瑣事不需汝費心。殿下但有勞煩爾之處,自會有人登君門。”
順利抵達庭州時,王正見超乎尋常的熱情令元載既動容又慚愧;北庭長史杜環清亮而鋒利的眼神令元載既羨慕又警惕;王珪、王緋和王霨三人 雍榮閑雅的風範則令元載既喜愛又嫉妒。
五味雜陳的元載因思慮過多,並未格外留意聲名漸起的王霨,反倒是妻子王韞秀對王正見的庶子有點在意。可當元載詢問妻子王霨有何古怪時,一向幹脆爽利的王韞秀躊躇許久才喃喃道:“無他,就是覺得霨郎君甚是眼熟,仿佛以前在哪裏見過一般。”
北庭判官作為都護的佐僚,事務極其繁雜,遠非一縣縣丞可比。即便有杜環手把手教導,元載依然覺得有些吃力。滿腹心事、急於揚名的他很快就全身心投入瑣碎的公務中,並未將妻子的話放在心上。而之後他攜妻子數次登門拜訪王正見時,也甚少見到王珪、王霨兄弟。
元載就任北庭判官一年多的時間裏,王珪與王霨先後進京趕考並留在長安任職,他也就逐漸將王正見的兩個兒子拋之腦後,畢竟他來北庭的主要目的是監視王正見,而非關注王家子弟。
在北庭任職日久,元載深切感到王正見與太子之間存在的淡淡疏離。尤其是在出將入相一事上,王正見居然帶頭響應李林甫的奏議,令元載深感驚愕和失望。
數月後,王正見攜家眷遠赴長安參加冬至大朝會,北庭都護府上下頓時鬆懈下來,元載也樂得優哉遊哉。就在此時,如意居庭州分號的劉掌櫃以送禮為名來到元載家,帶來一份來自長安的密信。獨自看完後,心驚肉跳的元載急忙將密信付之一炬。
趁杜環到西郊軍寨坐鎮之際,元載悄然來到如意居,在密室接見了來自長安的兩位客人。為首的是位笑眯眯的青年郎君,手裏把玩著剛在京城流行起來的折扇,據說這也是王正見的庶子王霨鼓搗出來的。其隨從則是名佩戴墨綠帷帽的娘子,雖看不清容貌,但她腰間的長劍卻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殺氣。
青年郎君出示太子的手書後,當即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元載盡快弄清西郊軍寨守軍的駐防情況。當元載詢問如此做的目的時,得到的答複隻是冷冷一句:“元判官,不該問的別問、不該說的別說,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
元載一肚子怨氣,但為前程計,卻不敢得罪身負太子密令的青年郎君。為盡快完成任務,他借呈送公文、請教政務之名,頻頻出入西郊軍寨,用過目不忘之能暗中記下望樓的位置和哨兵巡邏的路線。
也不知是不是心虛的緣故,當他去的次數多了之後,元載無端覺得杜環的眼神頗為玩味。而當金滿縣丞杜佑被調入都護府專司聯絡城中與軍寨時,元載立即猜出杜環已心中生疑。幸虧他早就將西郊軍寨布防圖詳細畫出,並親手交給青年郎君。為避免暴露,元載遂慢慢減少去西郊軍寨的次數,並逐步將兩頭奔走之事全部移交杜佑。
接下來的日子,忐忑不安的元載在都護府中不漏痕跡地打探消息,除了確認自己是否安全,他還心存一絲僥幸,看能否從蛛絲馬跡中推測出青年郎君的意圖和杜環的反應。
可讓元載失望的是,雖隱約察覺到庭州城內外並不平靜,馬璘統率的北庭牙兵和同羅蒲麗執掌的素葉鏢師外鬆內緊,可元載卻如平康坊中被拒之門外的看客,明明知道青樓裏麵燈紅酒綠、精彩紛呈,卻不得門而入。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杜環小人得誌的嘴臉實在可恨,一旦太子登基,某看爾等能笑到幾時!”憤憤不平的元載將滿腔怒火發泄到杜環身上。因為他恍然意識到,王正見對自己看似重視,卻並未將他視為可依托的親信,而自命不凡的杜環才是王正見真正的心腹。
天寶十三載正月初三戌時三刻(晚上20點30左右),北庭判官元載吃力地披著厚重的鎧甲,假扮成龍武軍士卒,跟隨東宮內侍的車駕,驅馬奔馳在長安城宵禁後的長街上。
出生寒微的元載並不怕吃苦,可從小嗜學好讀的他體格頗為孱弱,騎馬射箭均不擅長,與大唐尚武風氣頗為不合,沒少遭人嘲笑。
人人都有自尊心,心思細膩的讀書人尤甚。況且元載很清楚,自己身板瘦弱的罪魁禍首並非懶惰,而是貧窮。元載何嚐不想若豪門子弟一般鮮衣怒馬、唿鷹逐兔,可一匹老駑馬都得十幾貫錢,他家裏根本買不起。
生於京畿歧州的元載本不姓元,他自幼喪父,家徒四壁。後母親改嫁,日子略有改觀,可繼父景升好吃懶做,家境依舊拮據。
在元載眼中,繼父這輩子隻做了一件還算有眼光的事,那就是為巴結一位當上王妃的元氏遠親,不惜改姓換宗,從景升變成元升,由此獲得個員外官的職位,勉強能夠供自己讀書。可繼父貪杯好酒,家裏並無多少積蓄,元載的日子仍舊苦哈哈。
貧窮賦予元載的不僅有羸弱的身軀、敏感的自尊,還有淵博的學識。因為貧困,元載上得起學卻買不起書,不得不覥顏向同窗、寺廟或道觀借書。為少受白眼,元載用禿百餘根製作粗劣的毛筆,抄寫無數本儒學經典和道家典籍,學問因而愈發精進。他尤喜老莊之學,《道德經》、《南華經》倒背如流。
但元載那時還不知道,學識未必能轉化為權勢。他多次櫛風沐雨前往州府參加鄉試,卻屢屢落榜。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崇奉道教的聖人舉行策試網羅精通道家學說的英才,苦盡甘來的元載才脫穎而出,高中進士。
步入仕途後,渴望名利的元載以同族之名攀附上東宮內侍李靜忠之妻元氏,從而有幸結識名震邊陲的大將王忠嗣等朝堂重臣。戎馬半生的王忠嗣對元載並看不上眼,誰知其刁蠻叛逆的女兒王韞秀因見慣了縱馬飛馳、挽弓如月的邊塞將士,反而對文弱儒雅的元載一見傾心。
王忠嗣雖覺得王韞秀的擇婿眼光不合已意,但他對女兒甚是寵溺,且元載自幼失怙的悲慘經曆也令他心生憐意,遂默許了這段姻緣。
洞房花燭夜,一向不勝酒力的元載喝得酩酊大醉、喜極而泣。他所喜者,並非嬌滴滴的新娘,而是慶幸自己終於有了傲視同僚的靠山,贏得榮華富貴將如探囊取物。
誰知禍從天降,元載剛在河東道就任縣丞兩年,王忠嗣就因石堡之事觸怒聖人,被貶斥為漢陽太守,元載夢寐以求的青雲之途也戛然而止。
嘴上雖不說,但元載胸中對王忠嗣頗多怨恚:“聖人要攻打石堡,嶽父為何要強出頭阻攔呢?!死再多人又有何妨,功名利祿皆聖人所賜,與下賤的士卒有何幹係?因小失大,殊為不智!”
在元載心中,隻有嶽父這等從小長在宮廷,從未經受貧困、饑寒折磨的人才會將信念、誌向看得比爵祿還重。但凡他們承受過貧窮的磨難,就不會如此意氣行事。
埋怨歸埋怨,卻並不能改變什麽。元載無聊而尷尬地待在縣丞位置上,忍受著四麵八方的冷嘲熱諷。幸好他少年時經曆過太多冷言冷語,倒也能安之若素。
元載沒有想到的是,轉機竟然出現在嶽父病逝後。天寶八年(749年),北庭、安西兩鎮破石國、勝黑衣大食,隴右軍血戰後攻下石堡,朝野慶賀之時,王忠嗣卻突然死在漢東郡太守任上。
噩耗傳來,因妻弟王.震少不更事,元載獨身前往漢東郡料理後事,並在嶽父舊部李晟的協助下扶靈北歸。太子念及舊情,上奏舉薦元載官升兩級,就任北庭判官,而北庭都護王正見則是嶽父的族弟。
不僅如此,西行前元載還被李靜忠帶入東宮覲見太子。元載本以為李亨要勉勵他勤政為國,最多提點兩句忠於東宮,不料李亨竟交待他暗中監視王正見。
“怎麽迴事?!”元載頓覺心亂如麻:“王都護與嶽父不都是東宮的嫡係心腹嗎?”
經李靜忠緩緩勸導,元載才了解到,原來嶽父被貶謫後,見風使舵的王正見早已變成牆頭草,派長子王珪來東宮任職的同時,卻又和李林甫勾勾搭搭。為徹底掌控王正見,太子千挑萬選,才決意讓元載肩負此重任。
李亨更是明確許諾,登基之後,六部九卿任元載挑選。
見太子之前,元載最大的野心不過是北庭長史。而從東宮離開時,元載期待的則是宣麻拜相、位極人臣!
懷著既忐忑又激動的心情,元載攜帶家眷踏上漫漫西行之路。斜倚車廂或夜宿驛站時,元載常常迴想李靜忠的叮囑:“汝乃太子殿下製衡王正見的利器,決不可輕易暴露,閑雜瑣事不需汝費心。殿下但有勞煩爾之處,自會有人登君門。”
順利抵達庭州時,王正見超乎尋常的熱情令元載既動容又慚愧;北庭長史杜環清亮而鋒利的眼神令元載既羨慕又警惕;王珪、王緋和王霨三人 雍榮閑雅的風範則令元載既喜愛又嫉妒。
五味雜陳的元載因思慮過多,並未格外留意聲名漸起的王霨,反倒是妻子王韞秀對王正見的庶子有點在意。可當元載詢問妻子王霨有何古怪時,一向幹脆爽利的王韞秀躊躇許久才喃喃道:“無他,就是覺得霨郎君甚是眼熟,仿佛以前在哪裏見過一般。”
北庭判官作為都護的佐僚,事務極其繁雜,遠非一縣縣丞可比。即便有杜環手把手教導,元載依然覺得有些吃力。滿腹心事、急於揚名的他很快就全身心投入瑣碎的公務中,並未將妻子的話放在心上。而之後他攜妻子數次登門拜訪王正見時,也甚少見到王珪、王霨兄弟。
元載就任北庭判官一年多的時間裏,王珪與王霨先後進京趕考並留在長安任職,他也就逐漸將王正見的兩個兒子拋之腦後,畢竟他來北庭的主要目的是監視王正見,而非關注王家子弟。
在北庭任職日久,元載深切感到王正見與太子之間存在的淡淡疏離。尤其是在出將入相一事上,王正見居然帶頭響應李林甫的奏議,令元載深感驚愕和失望。
數月後,王正見攜家眷遠赴長安參加冬至大朝會,北庭都護府上下頓時鬆懈下來,元載也樂得優哉遊哉。就在此時,如意居庭州分號的劉掌櫃以送禮為名來到元載家,帶來一份來自長安的密信。獨自看完後,心驚肉跳的元載急忙將密信付之一炬。
趁杜環到西郊軍寨坐鎮之際,元載悄然來到如意居,在密室接見了來自長安的兩位客人。為首的是位笑眯眯的青年郎君,手裏把玩著剛在京城流行起來的折扇,據說這也是王正見的庶子王霨鼓搗出來的。其隨從則是名佩戴墨綠帷帽的娘子,雖看不清容貌,但她腰間的長劍卻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殺氣。
青年郎君出示太子的手書後,當即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元載盡快弄清西郊軍寨守軍的駐防情況。當元載詢問如此做的目的時,得到的答複隻是冷冷一句:“元判官,不該問的別問、不該說的別說,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
元載一肚子怨氣,但為前程計,卻不敢得罪身負太子密令的青年郎君。為盡快完成任務,他借呈送公文、請教政務之名,頻頻出入西郊軍寨,用過目不忘之能暗中記下望樓的位置和哨兵巡邏的路線。
也不知是不是心虛的緣故,當他去的次數多了之後,元載無端覺得杜環的眼神頗為玩味。而當金滿縣丞杜佑被調入都護府專司聯絡城中與軍寨時,元載立即猜出杜環已心中生疑。幸虧他早就將西郊軍寨布防圖詳細畫出,並親手交給青年郎君。為避免暴露,元載遂慢慢減少去西郊軍寨的次數,並逐步將兩頭奔走之事全部移交杜佑。
接下來的日子,忐忑不安的元載在都護府中不漏痕跡地打探消息,除了確認自己是否安全,他還心存一絲僥幸,看能否從蛛絲馬跡中推測出青年郎君的意圖和杜環的反應。
可讓元載失望的是,雖隱約察覺到庭州城內外並不平靜,馬璘統率的北庭牙兵和同羅蒲麗執掌的素葉鏢師外鬆內緊,可元載卻如平康坊中被拒之門外的看客,明明知道青樓裏麵燈紅酒綠、精彩紛呈,卻不得門而入。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杜環小人得誌的嘴臉實在可恨,一旦太子登基,某看爾等能笑到幾時!”憤憤不平的元載將滿腔怒火發泄到杜環身上。因為他恍然意識到,王正見對自己看似重視,卻並未將他視為可依托的親信,而自命不凡的杜環才是王正見真正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