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正午的太陽,遙遙掛在九天之上,無力地發出慘淡的白光,毫無溫暖可言。年過六旬的驃騎大將軍高力士,站在大明宮紫宸殿外的走廊上,感覺入骨的寒冷。
元日的長安,北風瑟瑟,天寒地凍,若是無禦寒衣服自然是相當難熬的。好在天下升平已久,長安城的居民,窮披厚麻、富穿皮裘,總不至於受寒受凍。
身著內侍省用安西都護府進貢的西域特產白疊布和棉花精心縫製的棉袍,高力士自然知道這無可躲避的寒冷其實是自己不安的內心在作祟。
想起剛才喧嘩熱鬧的元日大朝會,各地節度使為博聖顏一笑而無所不用其極,高力士總是有種小時候和婢女阿花一起去湖邊看流星的感覺。銀色的流星瞬間劃破夜空,墜落到遠方黑魆魆的湖麵上,絢爛卻又短暫,在片刻繁華過後就陷入無邊的冷寂和落寞。
想起阿花,想起湖邊的流星,權傾內外朝的高大將軍不由心神微蕩,嚴肅的臉上浮現了流星一樣燦爛而無奈的笑意。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已離家五十餘年,雖已功成名就,但迴想當年,自己最大的理想,不過是繼承馮氏一族在嶺南高州城的家業和娶阿花為妻吧。
不料天不如人願,則天大帝在神都洛陽的一個小小猜疑,穿過千山萬水,降落到遙遠的嶺南,就變成了抄家滅族的大禍。父死母散,自己也被閹割入宮,改名換姓為高力士,從偏僻的嶺南,卷入長安紛紛擾擾的朝局動蕩之中。
幸而自己得遇明主,逐漸被當時還隻是普通宗室子弟的李隆基所信任,成為其貼身的得力助手,一起誅韋氏、滅太平,闖出偌大的事業。
五十多年來,自己忠心耿耿地輔佐聖人,而聖人也一直對自己信任有加,將貼身侍奉的內侍省交給自己打理。作為嶺南望族馮家的子弟,高力士從小也飽讀詩書,深知自古為寺監者,留罵名得多、得令名者少,故常常誡勉自省,並約束自家子弟切莫跋扈張揚。高力士深深期望,自己能夠和聖人一起,在青史上留下君臣相得、宦官有為的美傳。
高力士望著愈加陰冷的天空,覺得自己的理想像那城南的終南山一樣,看著總覺得很近很近了,卻還是總差著那麽一截子的路程。而令高力士感覺恐懼的是,這幾年,理想感覺越來越遠了,且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聖人越來越難以琢磨和把握了。
遙想當年,韋氏專權,勾結武三思、上官婉兒,夥同安樂公主,掌控了南北衙禁軍,毒殺中宗,扶植幼帝李重茂登基,妄圖步武瞾的後塵,成為第二個君臨天下的女帝。
適時,除太平公主外,李唐宗室上上下下噤若寒蟬,無人敢發不滿之聲。唯聖人不懼韋家權勢,爭取到陳玄禮、王毛仲、葛福順等萬騎營校尉的支持,破釜沉舟,夜襲太極宮,一戰誅韋氏、定天下,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誅滅韋氏之後,太平公主自持為睿宗之妹、聖人之姑,結黨營私、玩弄朝政,欲廢聖人的太子之位。聖人則先下手為強,果斷出兵囚禁太平公主,逼其自殺,斷了所有企圖成為第二個則天大帝的野心家的迷夢。
登基以來三十多年來,聖人宵衣旰食、勵精圖治、梳理政製、整頓吏治、任人唯賢,先後啟用了姚崇、宋璟、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名相,開創了這萬民稱讚的煌煌盛世。高力士想來,伴著這樣的聖君和盛世,自身必將能留名青史。
但近幾年來,高力士感到聖人越來越喜怒不定,且日益鬆懈了。在國本之事上,縱容李林甫攻訐太子,先是通過韋堅案和杜有鄰案,賜死了太子妃的長兄韋堅和時任河西節度使的皇甫惟明;現在又借爭奪石堡、防備吐蕃的大義,打壓曾同時擔任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地節度使的王忠嗣,基本剪除了太子在長安和地方的主要支持者,讓各皇子騷動不已,有動搖國本之危。
久經劍雨風霜的高力士當然明白,天家無親情,曆代皇帝都對太子有抱有深深的戒心。尤其是本朝太宗劍逼玄武門,迫使高祖禪讓,更是加劇了聖人與太子之間的不信任感。敲打太子是應該的、必須的,但敲打需掌握一定的度,適度敲打是鞭策,過度打擊就是摧殘了。高力士隱隱擔心,聖人從天寶五載開始的一係列舉措,恐怕是為廢太子而準備的。
在朝政上,聖人已無剛登基時的勤勉,放手讓右相李林甫決斷朝政,自己則躲在深宮裏和貴妃賞花品月、輕歌曼舞。當然,高力士知道聖人隻是讓李林甫代勞,而不是荒唐到愛美人不愛江山。但李林甫權力的急劇膨脹,依然讓高力士感到擔憂。
不過從前年開始,聖人開始重用楊國忠,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麵討貴妃的歡心,一方麵則能分右相之權,尤其是十分緊要的財權。隻是楊國忠膚淺無文、為人油滑,無重臣之風,讓高力士不太放心。
如果說朝政上問題不算大的話,在軍政上,聖人近幾年的方略則讓高力士十分焦慮。強幹弱枝,乃防止地方尾大不掉的根本所在,故本朝開國以來,三分之一強的府兵皆聚攏在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保持著對天下任何地方的強大軍事優勢。但開國一百餘年後,府兵製漸已敗壞,關中幾無可戰之府兵。而聖人開邊之心卻越來越熾,十大節度使皆招募囤積重兵,形成了枝強幹弱、太阿倒持的局麵。
幸而聖人君威隆重、李林甫擅用權術,各地節度使尚不敢有對抗中樞之心。但不敢不代表不能,藩鎮強則中央危,抑製各地節度使的權力已經迫在眉睫了,但聖人和李相各有打算,始終沒有將心思向這個方向考慮。
除夕驅儺變故中,高力士就敏銳地發現,北庭節度使的幾十個牙兵,號令嚴謹、技藝高強,身上的百勝之氣,也遠超日日在大明宮值守的龍武軍。如此強兵,對外自然是開邊利刃,但若調頭對內,區區龍武軍能否抵擋得住,實在不敢想象。而據聞,安祿山手下也是兵精將勇,不在安西、北庭之下。對於安祿山這個人,高力士總覺得不是那麽能看得透……
“稟大將軍,太子、李相國、陳相國和阿史那副都護已經快到紫宸殿了。”小黃門的稟告打斷了高力士的長思。元日朝會過後,聖人交待高力士,派人請太子、左右相國和阿史那暘來紫宸殿議事。普天之下,能讓高力士在殿前等候的,也就這麽區區幾位重臣了。
“高翁久等了,這是某的罪過啊!”年紀與高力士相仿的李林甫還未走到殿前,就先向高力士作了個揖,以示賠罪。高力士定睛一看,臉色鐵黑的太子李亨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麵,身後跟著三位大臣,居中的是右相李林甫,左相陳.希烈在李林甫的左手邊,北庭都護府副都護阿史那暘則在右相的右手邊。三位大臣身後,跟著兩個宮內的小黃門以及太子的隨身內侍李靜忠。
高力士發現,李林甫的先聲奪人並未讓太子有任何不爽的表現,心裏不由鬆了一口氣。太子也跟著李林甫的話作了個揖:“二兄,某來遲了!”
“不敢不敢!聖人尚在更衣,太子和諸公先進殿恭候聖人吧。”高力士讓小黃門推開殿門,自己將太子等人引進紫宸殿的正廳內。
“太子和諸公稍待片刻,某則就去請聖人。”高力士推門而出。走到殿外,對站在走廊上的李靜忠招了招手。麵容醜陋的李靜忠帶著比哭還難看的笑臉,趕緊湊到了高力士的身邊!
“靜忠,某派你去東宮侍奉,可不是為了給太子闖禍啊!韋堅案汝都忘了嗎?”高力士惡狠狠地盯著李靜忠,一字一句地說道。
“將軍何出此言?若不是將軍的抬舉,仆還在飛龍廄喂馬呢!仆在東宮,時時刻刻念著將軍的教導,不敢有絲毫違背之處!”在東宮裏叱吒風雲的李靜忠,此刻渾身哆嗦,如同被雄獅撲倒的小鹿一般。
“那除夕夜的騷亂,到底是怎麽迴事?汝敢說毫不知情?”高力士不為所動,一把攥住了李靜忠的袍服。
“除夕夜太子一直在考慮元日朝會的賀詞,並按照聖人旨意的要求,思索石堡和大食之事。驅儺的騷亂,太子也是很晚的時候才得知,但為了避嫌,不敢進宮探視聖人。”李靜忠雖然身體篩糠,迴答的卻是滴水不漏。
“汝說實話也罷,說謊話也罷,某也懶得計較了。隻是希望汝記得兩點:任何危害聖人安危的人都是某的敵人!任何危害聖人的舉動某都將一查到底!切莫以為太子就能護住汝!汝可知當年的韋太子妃今何在?!汝好自為之吧!”高力士放開了李靜忠,像隨手拋棄了件廢物一樣,頭也不迴地走了,隻留下氣喘籲籲的李靜忠像條醜陋的老狗在寒風中吐著粗氣。
高力士雖然沒有迴頭,但聽著背後沉重的喘氣聲,他知道今天已經給這條快掙脫韁繩的瘋狗足夠的警示和教訓了。迄今為止,高力士依然不能確定除夕夜之事是否與太子有關係,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半年來,李靜忠自認為已取得了太子足夠的信任,儼然以未來的驃騎大將軍而自詡了,頗有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意思。自己需要讓他擦亮狗眼認清楚、看明白,究竟誰才是這數萬內侍的第一人。
高力士跟隨換了便裝的聖人迴到紫宸殿時,李靜忠站在殿門口滿臉堆笑,仿佛是條乖巧的家犬,迎接風雪夜歸的主人。麵對低眉順眼的李靜忠,高力士隻是滿不在乎地點了點頭。“豎子,某縱橫長安之時,汝還不知大明宮的宮門在哪裏呢!”高力士對敲打的效果很滿意。
眾人參拜過聖人之後,高力士便扶著聖人在紫宸殿正廳的禦座上坐了下來。紫宸殿不同於含元殿,更多的是作為聖人的便殿使用的,而非大朝會。能在紫宸殿裏參與議事的,皆為大唐的棟梁之臣,也都是聖人特別信任的。故聖人在紫宸殿裏比較隨意,不必刻意掩飾老態。
聖人坐定之後,太子李亨在東側第一個榻上坐下,李林甫則坐了西側首榻。陳.希烈坐了東側第二個榻,阿史那暘職位最低,敬陪末席,坐在西側之尾。高力士則雷打不動地站在禦座之側。
“此次朝議之宗旨,朕已在二十九日昭告太子和諸卿。朕此刻再重複一下,三件事,分別是碎葉大捷的封賞、大食國遣使求援和石堡之戰的廟算。朕認為,先易後難較好決斷,先從如何封賞碎葉大捷開始吧!諸位暢所欲言。”
“陛下,臣身為北庭都護府副都護,不適宜參與商討碎葉大捷的封賞。臣乞出殿迴避。”聖人話音剛落,阿史那暘首先站起來請求離殿。
元日的長安,北風瑟瑟,天寒地凍,若是無禦寒衣服自然是相當難熬的。好在天下升平已久,長安城的居民,窮披厚麻、富穿皮裘,總不至於受寒受凍。
身著內侍省用安西都護府進貢的西域特產白疊布和棉花精心縫製的棉袍,高力士自然知道這無可躲避的寒冷其實是自己不安的內心在作祟。
想起剛才喧嘩熱鬧的元日大朝會,各地節度使為博聖顏一笑而無所不用其極,高力士總是有種小時候和婢女阿花一起去湖邊看流星的感覺。銀色的流星瞬間劃破夜空,墜落到遠方黑魆魆的湖麵上,絢爛卻又短暫,在片刻繁華過後就陷入無邊的冷寂和落寞。
想起阿花,想起湖邊的流星,權傾內外朝的高大將軍不由心神微蕩,嚴肅的臉上浮現了流星一樣燦爛而無奈的笑意。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已離家五十餘年,雖已功成名就,但迴想當年,自己最大的理想,不過是繼承馮氏一族在嶺南高州城的家業和娶阿花為妻吧。
不料天不如人願,則天大帝在神都洛陽的一個小小猜疑,穿過千山萬水,降落到遙遠的嶺南,就變成了抄家滅族的大禍。父死母散,自己也被閹割入宮,改名換姓為高力士,從偏僻的嶺南,卷入長安紛紛擾擾的朝局動蕩之中。
幸而自己得遇明主,逐漸被當時還隻是普通宗室子弟的李隆基所信任,成為其貼身的得力助手,一起誅韋氏、滅太平,闖出偌大的事業。
五十多年來,自己忠心耿耿地輔佐聖人,而聖人也一直對自己信任有加,將貼身侍奉的內侍省交給自己打理。作為嶺南望族馮家的子弟,高力士從小也飽讀詩書,深知自古為寺監者,留罵名得多、得令名者少,故常常誡勉自省,並約束自家子弟切莫跋扈張揚。高力士深深期望,自己能夠和聖人一起,在青史上留下君臣相得、宦官有為的美傳。
高力士望著愈加陰冷的天空,覺得自己的理想像那城南的終南山一樣,看著總覺得很近很近了,卻還是總差著那麽一截子的路程。而令高力士感覺恐懼的是,這幾年,理想感覺越來越遠了,且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聖人越來越難以琢磨和把握了。
遙想當年,韋氏專權,勾結武三思、上官婉兒,夥同安樂公主,掌控了南北衙禁軍,毒殺中宗,扶植幼帝李重茂登基,妄圖步武瞾的後塵,成為第二個君臨天下的女帝。
適時,除太平公主外,李唐宗室上上下下噤若寒蟬,無人敢發不滿之聲。唯聖人不懼韋家權勢,爭取到陳玄禮、王毛仲、葛福順等萬騎營校尉的支持,破釜沉舟,夜襲太極宮,一戰誅韋氏、定天下,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誅滅韋氏之後,太平公主自持為睿宗之妹、聖人之姑,結黨營私、玩弄朝政,欲廢聖人的太子之位。聖人則先下手為強,果斷出兵囚禁太平公主,逼其自殺,斷了所有企圖成為第二個則天大帝的野心家的迷夢。
登基以來三十多年來,聖人宵衣旰食、勵精圖治、梳理政製、整頓吏治、任人唯賢,先後啟用了姚崇、宋璟、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名相,開創了這萬民稱讚的煌煌盛世。高力士想來,伴著這樣的聖君和盛世,自身必將能留名青史。
但近幾年來,高力士感到聖人越來越喜怒不定,且日益鬆懈了。在國本之事上,縱容李林甫攻訐太子,先是通過韋堅案和杜有鄰案,賜死了太子妃的長兄韋堅和時任河西節度使的皇甫惟明;現在又借爭奪石堡、防備吐蕃的大義,打壓曾同時擔任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地節度使的王忠嗣,基本剪除了太子在長安和地方的主要支持者,讓各皇子騷動不已,有動搖國本之危。
久經劍雨風霜的高力士當然明白,天家無親情,曆代皇帝都對太子有抱有深深的戒心。尤其是本朝太宗劍逼玄武門,迫使高祖禪讓,更是加劇了聖人與太子之間的不信任感。敲打太子是應該的、必須的,但敲打需掌握一定的度,適度敲打是鞭策,過度打擊就是摧殘了。高力士隱隱擔心,聖人從天寶五載開始的一係列舉措,恐怕是為廢太子而準備的。
在朝政上,聖人已無剛登基時的勤勉,放手讓右相李林甫決斷朝政,自己則躲在深宮裏和貴妃賞花品月、輕歌曼舞。當然,高力士知道聖人隻是讓李林甫代勞,而不是荒唐到愛美人不愛江山。但李林甫權力的急劇膨脹,依然讓高力士感到擔憂。
不過從前年開始,聖人開始重用楊國忠,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麵討貴妃的歡心,一方麵則能分右相之權,尤其是十分緊要的財權。隻是楊國忠膚淺無文、為人油滑,無重臣之風,讓高力士不太放心。
如果說朝政上問題不算大的話,在軍政上,聖人近幾年的方略則讓高力士十分焦慮。強幹弱枝,乃防止地方尾大不掉的根本所在,故本朝開國以來,三分之一強的府兵皆聚攏在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保持著對天下任何地方的強大軍事優勢。但開國一百餘年後,府兵製漸已敗壞,關中幾無可戰之府兵。而聖人開邊之心卻越來越熾,十大節度使皆招募囤積重兵,形成了枝強幹弱、太阿倒持的局麵。
幸而聖人君威隆重、李林甫擅用權術,各地節度使尚不敢有對抗中樞之心。但不敢不代表不能,藩鎮強則中央危,抑製各地節度使的權力已經迫在眉睫了,但聖人和李相各有打算,始終沒有將心思向這個方向考慮。
除夕驅儺變故中,高力士就敏銳地發現,北庭節度使的幾十個牙兵,號令嚴謹、技藝高強,身上的百勝之氣,也遠超日日在大明宮值守的龍武軍。如此強兵,對外自然是開邊利刃,但若調頭對內,區區龍武軍能否抵擋得住,實在不敢想象。而據聞,安祿山手下也是兵精將勇,不在安西、北庭之下。對於安祿山這個人,高力士總覺得不是那麽能看得透……
“稟大將軍,太子、李相國、陳相國和阿史那副都護已經快到紫宸殿了。”小黃門的稟告打斷了高力士的長思。元日朝會過後,聖人交待高力士,派人請太子、左右相國和阿史那暘來紫宸殿議事。普天之下,能讓高力士在殿前等候的,也就這麽區區幾位重臣了。
“高翁久等了,這是某的罪過啊!”年紀與高力士相仿的李林甫還未走到殿前,就先向高力士作了個揖,以示賠罪。高力士定睛一看,臉色鐵黑的太子李亨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麵,身後跟著三位大臣,居中的是右相李林甫,左相陳.希烈在李林甫的左手邊,北庭都護府副都護阿史那暘則在右相的右手邊。三位大臣身後,跟著兩個宮內的小黃門以及太子的隨身內侍李靜忠。
高力士發現,李林甫的先聲奪人並未讓太子有任何不爽的表現,心裏不由鬆了一口氣。太子也跟著李林甫的話作了個揖:“二兄,某來遲了!”
“不敢不敢!聖人尚在更衣,太子和諸公先進殿恭候聖人吧。”高力士讓小黃門推開殿門,自己將太子等人引進紫宸殿的正廳內。
“太子和諸公稍待片刻,某則就去請聖人。”高力士推門而出。走到殿外,對站在走廊上的李靜忠招了招手。麵容醜陋的李靜忠帶著比哭還難看的笑臉,趕緊湊到了高力士的身邊!
“靜忠,某派你去東宮侍奉,可不是為了給太子闖禍啊!韋堅案汝都忘了嗎?”高力士惡狠狠地盯著李靜忠,一字一句地說道。
“將軍何出此言?若不是將軍的抬舉,仆還在飛龍廄喂馬呢!仆在東宮,時時刻刻念著將軍的教導,不敢有絲毫違背之處!”在東宮裏叱吒風雲的李靜忠,此刻渾身哆嗦,如同被雄獅撲倒的小鹿一般。
“那除夕夜的騷亂,到底是怎麽迴事?汝敢說毫不知情?”高力士不為所動,一把攥住了李靜忠的袍服。
“除夕夜太子一直在考慮元日朝會的賀詞,並按照聖人旨意的要求,思索石堡和大食之事。驅儺的騷亂,太子也是很晚的時候才得知,但為了避嫌,不敢進宮探視聖人。”李靜忠雖然身體篩糠,迴答的卻是滴水不漏。
“汝說實話也罷,說謊話也罷,某也懶得計較了。隻是希望汝記得兩點:任何危害聖人安危的人都是某的敵人!任何危害聖人的舉動某都將一查到底!切莫以為太子就能護住汝!汝可知當年的韋太子妃今何在?!汝好自為之吧!”高力士放開了李靜忠,像隨手拋棄了件廢物一樣,頭也不迴地走了,隻留下氣喘籲籲的李靜忠像條醜陋的老狗在寒風中吐著粗氣。
高力士雖然沒有迴頭,但聽著背後沉重的喘氣聲,他知道今天已經給這條快掙脫韁繩的瘋狗足夠的警示和教訓了。迄今為止,高力士依然不能確定除夕夜之事是否與太子有關係,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半年來,李靜忠自認為已取得了太子足夠的信任,儼然以未來的驃騎大將軍而自詡了,頗有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意思。自己需要讓他擦亮狗眼認清楚、看明白,究竟誰才是這數萬內侍的第一人。
高力士跟隨換了便裝的聖人迴到紫宸殿時,李靜忠站在殿門口滿臉堆笑,仿佛是條乖巧的家犬,迎接風雪夜歸的主人。麵對低眉順眼的李靜忠,高力士隻是滿不在乎地點了點頭。“豎子,某縱橫長安之時,汝還不知大明宮的宮門在哪裏呢!”高力士對敲打的效果很滿意。
眾人參拜過聖人之後,高力士便扶著聖人在紫宸殿正廳的禦座上坐了下來。紫宸殿不同於含元殿,更多的是作為聖人的便殿使用的,而非大朝會。能在紫宸殿裏參與議事的,皆為大唐的棟梁之臣,也都是聖人特別信任的。故聖人在紫宸殿裏比較隨意,不必刻意掩飾老態。
聖人坐定之後,太子李亨在東側第一個榻上坐下,李林甫則坐了西側首榻。陳.希烈坐了東側第二個榻,阿史那暘職位最低,敬陪末席,坐在西側之尾。高力士則雷打不動地站在禦座之側。
“此次朝議之宗旨,朕已在二十九日昭告太子和諸卿。朕此刻再重複一下,三件事,分別是碎葉大捷的封賞、大食國遣使求援和石堡之戰的廟算。朕認為,先易後難較好決斷,先從如何封賞碎葉大捷開始吧!諸位暢所欲言。”
“陛下,臣身為北庭都護府副都護,不適宜參與商討碎葉大捷的封賞。臣乞出殿迴避。”聖人話音剛落,阿史那暘首先站起來請求離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