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年,空氣中依舊充滿著寒意,迎麵而來的清風讓人不由縮脖子,但離去的陳縣令還沒走到閩縣縣衙便已是滿頭大汗,就在在此前剛出酒樓的那一瞬間,他整個人都醒悟了。


    如今,大唐是隻有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爭鋒不假,可是這是在閩州、在嶺南,楚王是離去了,可馮家還在嶺南,馮家和楚王府結親在嶺南可不是什麽秘密,楚王府一旦真插手了閩州之事,就連當今陛下也得給馮家和楚王府幾分麵子,太子等人在馮家和楚王府的麵前還不夠看。


    至少,在這嶺南之地,太子等人聯合起來也不夠看。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一個族叔在宮裏做事的陳縣令明顯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楚王雖不會迴長安,但在陛下那裏的寵愛一點沒少,所以他想到了一個可能,楚王府這些年一直沒動他們,任由長安城中的勳貴們在閩州胡作非為,極有可能是楚王出征海外了,無暇他顧。


    如今,楚王迴來了,陛下又去了一趟台北,若說這不是為了給楚王立威,他不信。


    陳縣令抹了把額頭上的冷汗,走了這個沒有縣令願意進的閩縣縣衙,看見黃子墨正皺著眉頭翻看賬本,陳縣令更加認定了自己想法。


    要知道,每年的賬目在年前就得準備好,這都過了上元節了,還看賬本,不是給即將到閩州的楚王稟報還能是什麽?


    “陳縣令,找本官所謂何事?”黃子墨頭都沒抬,隨意問了一句。


    “黃縣令,聽聞楚王殿下即將迴閩州,此事您可知曉?”


    試探的問話,讓黃子墨放下了手中賬本看向了陳縣令,顯然他也被陳縣令的話給驚住了。


    這驚容在陳縣令眼中無疑是你如何知曉的意味,朝黃子墨拱了拱手,感謝道:“黃縣令今日的恩情,下官銘記之心,下官告辭,告辭。”


    匆匆而來,匆匆而走,讓黃子墨一頭霧水,但陳縣令急促的腳步,也讓他明白了一件事,楚王殿下要迴閩州了?


    然而,他們都想的太多了。


    現在的李寬很忙,忙著趕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計較閩州的事務,早就答應了兒子帶著兒子去看看台南百姓之間融合的情況,他可沒忘記。


    所以李世民前腳離去,李寬便帶著兒子和護衛去了台南,畢竟他也就現在有時間帶著兒子去台南了,一旦李世民派遣的官員到台北,他又得開始忙著建設軍校的事情了。


    “父皇,我們為何不乘船到台南呢,這山路也太難走了。”騎在馬上的李哲抱怨道。


    從台北出發,他們一路上打馬前行,崎嶇的山路顛簸難行,他的小屁股可是遭殃了,在馬鞍上摸的生疼。


    “知道什麽叫做實地考察嗎?若是乘船怎可見到這一路上的情況,這點苦都吃不了,不配做父皇的兒子。”李臻很有哥哥的派頭,不等李寬開口解釋便已教訓開了。


    “二公子,您可不知道,俺們當年隨家主到台南時,連這樣的山路都沒有,全靠咱們用手中的刀劍開路,那時候根本騎不了馬,隻能靠步行。”胡慶迴憶起了當年隨李寬一起前往台北台南考察之時的情況,笑道:“也就是最近幾年,來往的人多了,才有這樣的山路。”


    看了眼兩個兒子,李寬不鹹不淡道:“既然知曉山路難行,就當解決這樣的問題,為父當年去台南時還沒有這樣的小徑,如今有這樣的山路為父已經很滿意了,你們兄弟倆不滿意,大可造出你們滿意的路途,隻有軟弱之人才會抱怨這兒抱怨那兒的。”


    李哲嘟著嘴,不滿的嘀咕道:“父皇真傻。”


    聽到李哲小聲的嘀咕,李寬愣住了,本想教育兒子不要做那怨天尤人之人,卻聽見李哲這樣的評價,迴神之後便怒了。


    “為父如何傻了?”


    李哲理所當然道:“台北都在修建水泥路,父皇為何不下旨吩咐台中和台南修建水泥路,這樣一來,就令所有人都滿意了。”


    “你以為修建水泥路如此容易,你知曉水泥的造價嗎?知曉修建一條水泥路所耗費的成本是多少嗎?知曉要多少人才能修建一條水泥嗎?”


    接連三個問題把李哲問傻了,李寬才歎了口氣道:“你以為父皇不知水泥路的好處,可是咱們華國才建立幾年啊?哪有那麽多的人手來修建水泥路。


    誠然,咱們也可學閩州,將修建水泥路之事承包出去,可是華國有多少人能承擔起修路的費用,又有多少百姓願意出過路費走水泥路呢?


    父皇不期盼其他,隻期盼你們兄弟二人將來能超越父皇,讓華國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作為皇帝,期盼兒子超越自己大抵是每個皇帝的心願,因為這代表著帝國能長盛不衰。


    現在,正返迴長安的李世民亦發出了如此的感歎。


    起因嘛,很簡單。


    因為樓船從未在內河之中出現過,占據了大半個河麵的龐大威嚴的樓船令無數的百姓沿岸觀看,不少人高唿:“楚王迴大唐了。”


    唿喊中充滿了歡喜的意味,這歡喜的意味令李世民明白了一個道理,楚王在閩州的威望無人可及,哪怕他這個皇帝也難以企及。


    在閩州之地,楚王的威望超越了他這個皇帝,兒子超越了他這個老子,他是高興的,可一想到兒子不會再迴大唐,卻又一陣發苦。


    認為自己當皇帝當的不錯的李世民心緒有些複雜,想到了那個尚在長安監國的太子,想到了前些年那個不被自己看好的兒子已經超過了他這個做爹的皇帝,那個一直被自己教導的太子卻有些不盡如人意,所以不由得便發出了與李寬同樣的感歎。


    “望承乾亦能像寬兒一樣,將來比朕優秀吧!”


    聽到李世民感歎的平陽公主笑道:“陛下,寬兒是不錯,但要與你相比還是差了些。”


    “是嗎?”


    李世民笑了笑,心裏卻不認同平陽公主的說法。


    在他看來,李寬超過他也是遲早之事。


    華國如今雖不及大唐繁榮,但華國的發展前景他很看好,論起李寬發展經濟的手段,就是他亦自愧不如,而且他如今已經人到中年,可李寬才多大,幾十年之後,大唐是否還能比華國更加繁榮呢?


    “當然,二弟你可是平定了天下諸侯,百戰而勝的帝王,寬兒隻不過······”


    平陽公主說不下去了,論起立國之功,李寬其實不比李世民差多少,李世民平定了十八路諸侯不假,但李寬亦帶著幾萬大軍帶迴了幾十萬的俘虜,在蠻荒之地建立起了國家,兩者之間難以比較出誰優誰劣。


    “隻不過什麽?”李世民反問了一句,然後自問自答道:“隻不過那小子僅僅憑借當年的四五萬楚王軍便掃平了呂宋一國,憑借四五大軍戰勝了暹羅十萬大軍,這就是朕恐怕也難以做到啊!”


    “陛下、夫人,你們都忘記一點,寬兒當年出征之時的年紀,四年前寬兒才年滿十七啊,十七歲的年紀便敢帶著大軍出征海外,單單這份雄心,微臣便佩服不已。”


    柴紹一語驚醒夢中人,他們隻想到了李寬如今已成年,可從未想到李寬當年出征海外之時才十七歲,此等魄力和雄心,值得大唐任何人仰視。


    仿佛覺得柴紹的話不足以顯示李寬如今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連福感慨道:“老奴如今還記得當年殿下去閩州之時的盛況,那一年楚王殿下才十二吧,僅僅幾年的時間,閩州便可比關中,這天下可比肩殿下之才者恐怕不足一掌之數啊!”


    連福的話,令平陽公主有些羞赫,令李世民陷入了迴憶之中。


    迴長安的這十幾日,李世民全都在迴憶李寬當年在大唐時做出的功績了。


    以前,他也沒忘記李寬的功勞,隻不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平心靜氣的迴憶過,這時候,李世民才真正的認識到他這個兒子到底是怎樣的怪物。


    灞橋碼頭,工人們早已被清空,一群群威風凜凜的士卒守在碼頭,一輛輛華貴的馬車停在不遠處,身著官服的勳貴們不是麵帶憂色就是麵帶怒容,三五成堆的聚在在碼頭前談論著,為首的李承乾和李泰不時插上兩句嘴,抬頭望一眼灞河河麵。


    一匹快馬在夕陽的照耀下朝著碼頭飛奔而來,馬上的士卒高喊:“陛下迴長安了,還有半個時辰便到。”


    此話如同一顆定心丸,守候在碼頭上的人群不由的露出了安定的神色。


    半個時辰之後,樓船靠近了灞橋碼頭。


    早就聽說過,閩州的樓船龐大,但親眼見識到了才知道樓船是何等震人心魄,這哪是龐大就能形容的,分明是水上霸主嘛,他們敢發誓沒有任何船隻能與樓船抗衡。


    李世民剛一下船,作為百官之首的太子李承乾便已躬身行禮道:“父皇,吐蕃已聚集二十萬大軍,進犯涼州。”


    話音一落,與楚王府有大仇的高士廉便行禮道:“陛下,涼州百姓遭此橫禍,皆乃安平公主與夷州率性而為,不治罪不足以平民憤啊!”


    李世民隻看了眼高士廉,感歎道:“朕記得貞觀五年,寬兒亦是在此離開大唐的吧,如今已有十年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承包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觀並收藏大唐承包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