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一件接著一件,不是說說而已,閩州碼頭修建完善,懷恩帶迴來好消息,船廠建造的樓船也到了下水的時間。
樓船下水,碼頭外圍滿了百姓,有參觀樓船的,也有背著包袱準備迴長安的,畢竟李寬曾說樓船建成之日就是他們迴鄉接親之時,他們可不會忘記李寬的承諾。
李寬自己也忘記,不過卻沒讓眾人登船,樓船剛剛建成,誰知道質量過不過關,若是中途破損,一船人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樣的風險李寬不敢冒。
阻止了眾人登船,吩咐人開船試航,這樣的結果引來李明言老大不高興,想想他一家祖祖輩輩都是造船的,造出的船又豈會有質量問題,雖說樓船不能縱橫於海上,但是縱橫於內河,他還是能保證。
質疑他的手藝,李明言怒了,誓要跟李寬理論理論,看到等著歸家的士卒和工人一副感激李寬的樣子,他沉默了,現在去找李寬理論不是自找不痛快嗎?而且仔細想想,他也佩服李寬的心細和仁厚,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萬一船破損,士卒的生命會受到威脅。
一連半月的試航,樓船沒有問題,李寬才吩咐接親的眾人登船迴長安接人。
長安城的百姓這些日子很疑惑,怎麽長安城中突然出現了許多的外地人呢?要知道秋收才剛過不久,正是翻土忙活的時節,不在家中農忙,卻從外地趕到長安,莫非腦子有病?
看向涼州來長安的百姓的目光中帶著疏遠和防範,在他們眼中,涼州百姓的傻病是會傳染的,要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人跟著一同來長安。
行經月餘,閩州樓船出現長安的灞橋碼頭。
樓船很大,比大唐縱橫水上的艨艟艦還要大上三分,如此一艘巨大的船進入長安,引來了不少人駐足觀看,卻沒引起絲毫的恐慌。
自李世民平定突厥之後,強大的驕傲和自信,幾乎深入到了每個大唐子民的骨子裏,大唐百姓放眼天下的目光都不一樣,咱們大唐人就是上等人,其他國家的人都是下等人,強大的自信讓他們認為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進犯大唐,更別說僅僅派一艘樓船進犯長安城。
樓船進長安接人,李寬給李世民上奏過,畢竟樓船進長安,要是被李世民派人給打成了破爛那就得不償失,所以在長安城百姓對樓船議論紛紛的時候,宮裏傳出了消息,樓船是李寬派來接親人的,樓船乃楚國公帶領工匠所造。
李世民和朝堂勳貴打的一手好算盤,消息放出去了,你李寬能造出比艨艟艦更加強大的船隻,是不是應該將造船技術獻上來呢?
深知李寬性格的李世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以李寬的性格哪怕他下旨要求李寬獻上造船技術,李寬也不會理他,他隻能用百姓的輿論來逼李寬就範,畢竟李寬要是不獻上造船技術,那名聲可就臭了。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替李寬考慮過,一旦李寬獻上造船技術,他就有借口讓李寬迴長安了,當初想將李寬當做磨刀石的想法依舊存在,可惜事情總在變化,如今杜如晦身子每況愈下,孫道長被他請過無數次,杜如晦依舊沒有好轉,而皇後的氣疾,孫道長也無把握。
用孫道長的話說,想要治療皇後氣疾,隻有慢慢調理,要說天下間能根治皇後氣疾者,非他徒兒莫屬,而且想要治愈杜相的病症也得要李寬才行。
孫道長沒有辦法,隻能要李寬迴京才行,而李寬才被貶了官,世家官員依舊反對李寬迴京,下旨讓李寬迴京是不可能的,他隻能出此下策了,畢竟有功勞才能賞賜。
有功就應該賞,遠在閩州的李寬就是這樣做的,在樓船下水的時候,李寬就賞賜了一批錢財,士卒們迴京的時候更是讓人吩咐了小泗兒暫時停止一間酒樓的營業專程招待涼州前來的家眷和長安城士卒的家眷。
一間酒樓歇業招待士卒家眷,沒什麽值得震驚的,可是長安城的百姓和朝堂的勳貴們卻震驚了,因為那一車又一車的錢財不停的往一間酒樓運送,有人大致的估算了一下,運送的錢財不低於二十萬貫,有好事之人人開始預算李寬現在家產,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停的問著自己如今的大唐還有比楚王更富庶的人家嗎?
一間酒樓歇業招待,對於涼州的家眷和長安城士卒的家眷是一種幸運,畢竟跟隨李寬去閩州的人都不是什麽有錢人家,他們在一間酒樓吃不起飯,可是這種幸運對有人來說難以高興的起來,一間酒樓中有歡笑也有悲傷,歡笑者因為去閩州的丈夫或兒子如今安好,悲傷者因為外出的丈夫或兒子戰死在了閩州的那塊土地上。
戰死沙場,大唐百姓見過太多,司空見慣,早就想到過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原本已經做好了心裏準備,但到了真正發生的時候也難免悲從心來。
一家人該怎麽活下去成了一個大問題。
好在李寬的撫恤不低,也替戰死的士卒家眷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出路,茶園、茶廠、煉糖廠······凡是關中楚王府的產業,凡是閩州官府創辦的產業都優先招收戰死士卒的家眷。
至於戰死士卒的家眷如何選擇,全看個人。
有人願意去閩州,這些願意去的人大多都是家中兒子未成婚的,他們想要去看看兒子戰死的那片土地,至於拖家帶口的家眷多是選擇留在了關中之地,畢竟閩州對於他們來說太遙遠了,前路未知,人離鄉賤的意識到底是刻在大家骨子裏的,更何況關中楚王府產業的待遇很好,能在關中又何必去閩州呢?
“殿下有吩咐,留在關中之地的士卒家眷,若是擇人再嫁,則不再享受楚王府的優待,不可私自帶走士卒們的撫恤,一旦發現,就別怪楚王府不講情麵,當初跟隨殿下去閩州的士卒咱們都有造冊,所以別存僥幸,楚王府的怒火,你們承受不起。”
小泗兒這幾日不知道說過多少遍這樣的話,心裏暗自佩服李寬考慮周到,畢竟戰死了的士卒找的妻子不都是忠貞之人,也會存在吃不了苦的人。
才剛剛在一間酒樓領了撫恤,就想偷偷拿著撫恤金跑路的人不多,也不少,要不是他們早有造冊還真讓這些婦人給跑了。
沒說的,但凡發現一律發配為奴,小泗兒處理這些事得心應手。
從李寬讓士卒修書迴家,小泗兒和桃源村的學子們便開始統計,三個多月的時間,凡是造冊的士卒沒有遺漏,該發的撫恤也沒有遺漏,到閩州後戰死的兩千多士卒家屬拿到了屬於他們的撫恤金,也得到了他們該得到的崗位,楚王仁厚之名一時遍長安。
有人留下,有人離開,離開人不多,卻也不是一船就能裝下的,喜歡乘船的人自然而然的選著了樓船,不適應的則是選擇和桃源村當初留下的婦人們一同走官道。
桃源村再次走了一批人,老人們看著離去的眾人,感慨萬千,現在的桃源村與當年不同又與當年相同,如今的就像當年一樣沒有多少人,卻不同於當年的破敗了。
樓船下水,碼頭外圍滿了百姓,有參觀樓船的,也有背著包袱準備迴長安的,畢竟李寬曾說樓船建成之日就是他們迴鄉接親之時,他們可不會忘記李寬的承諾。
李寬自己也忘記,不過卻沒讓眾人登船,樓船剛剛建成,誰知道質量過不過關,若是中途破損,一船人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樣的風險李寬不敢冒。
阻止了眾人登船,吩咐人開船試航,這樣的結果引來李明言老大不高興,想想他一家祖祖輩輩都是造船的,造出的船又豈會有質量問題,雖說樓船不能縱橫於海上,但是縱橫於內河,他還是能保證。
質疑他的手藝,李明言怒了,誓要跟李寬理論理論,看到等著歸家的士卒和工人一副感激李寬的樣子,他沉默了,現在去找李寬理論不是自找不痛快嗎?而且仔細想想,他也佩服李寬的心細和仁厚,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萬一船破損,士卒的生命會受到威脅。
一連半月的試航,樓船沒有問題,李寬才吩咐接親的眾人登船迴長安接人。
長安城的百姓這些日子很疑惑,怎麽長安城中突然出現了許多的外地人呢?要知道秋收才剛過不久,正是翻土忙活的時節,不在家中農忙,卻從外地趕到長安,莫非腦子有病?
看向涼州來長安的百姓的目光中帶著疏遠和防範,在他們眼中,涼州百姓的傻病是會傳染的,要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人跟著一同來長安。
行經月餘,閩州樓船出現長安的灞橋碼頭。
樓船很大,比大唐縱橫水上的艨艟艦還要大上三分,如此一艘巨大的船進入長安,引來了不少人駐足觀看,卻沒引起絲毫的恐慌。
自李世民平定突厥之後,強大的驕傲和自信,幾乎深入到了每個大唐子民的骨子裏,大唐百姓放眼天下的目光都不一樣,咱們大唐人就是上等人,其他國家的人都是下等人,強大的自信讓他們認為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進犯大唐,更別說僅僅派一艘樓船進犯長安城。
樓船進長安接人,李寬給李世民上奏過,畢竟樓船進長安,要是被李世民派人給打成了破爛那就得不償失,所以在長安城百姓對樓船議論紛紛的時候,宮裏傳出了消息,樓船是李寬派來接親人的,樓船乃楚國公帶領工匠所造。
李世民和朝堂勳貴打的一手好算盤,消息放出去了,你李寬能造出比艨艟艦更加強大的船隻,是不是應該將造船技術獻上來呢?
深知李寬性格的李世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以李寬的性格哪怕他下旨要求李寬獻上造船技術,李寬也不會理他,他隻能用百姓的輿論來逼李寬就範,畢竟李寬要是不獻上造船技術,那名聲可就臭了。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替李寬考慮過,一旦李寬獻上造船技術,他就有借口讓李寬迴長安了,當初想將李寬當做磨刀石的想法依舊存在,可惜事情總在變化,如今杜如晦身子每況愈下,孫道長被他請過無數次,杜如晦依舊沒有好轉,而皇後的氣疾,孫道長也無把握。
用孫道長的話說,想要治療皇後氣疾,隻有慢慢調理,要說天下間能根治皇後氣疾者,非他徒兒莫屬,而且想要治愈杜相的病症也得要李寬才行。
孫道長沒有辦法,隻能要李寬迴京才行,而李寬才被貶了官,世家官員依舊反對李寬迴京,下旨讓李寬迴京是不可能的,他隻能出此下策了,畢竟有功勞才能賞賜。
有功就應該賞,遠在閩州的李寬就是這樣做的,在樓船下水的時候,李寬就賞賜了一批錢財,士卒們迴京的時候更是讓人吩咐了小泗兒暫時停止一間酒樓的營業專程招待涼州前來的家眷和長安城士卒的家眷。
一間酒樓歇業招待士卒家眷,沒什麽值得震驚的,可是長安城的百姓和朝堂的勳貴們卻震驚了,因為那一車又一車的錢財不停的往一間酒樓運送,有人大致的估算了一下,運送的錢財不低於二十萬貫,有好事之人人開始預算李寬現在家產,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停的問著自己如今的大唐還有比楚王更富庶的人家嗎?
一間酒樓歇業招待,對於涼州的家眷和長安城士卒的家眷是一種幸運,畢竟跟隨李寬去閩州的人都不是什麽有錢人家,他們在一間酒樓吃不起飯,可是這種幸運對有人來說難以高興的起來,一間酒樓中有歡笑也有悲傷,歡笑者因為去閩州的丈夫或兒子如今安好,悲傷者因為外出的丈夫或兒子戰死在了閩州的那塊土地上。
戰死沙場,大唐百姓見過太多,司空見慣,早就想到過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原本已經做好了心裏準備,但到了真正發生的時候也難免悲從心來。
一家人該怎麽活下去成了一個大問題。
好在李寬的撫恤不低,也替戰死的士卒家眷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出路,茶園、茶廠、煉糖廠······凡是關中楚王府的產業,凡是閩州官府創辦的產業都優先招收戰死士卒的家眷。
至於戰死士卒的家眷如何選擇,全看個人。
有人願意去閩州,這些願意去的人大多都是家中兒子未成婚的,他們想要去看看兒子戰死的那片土地,至於拖家帶口的家眷多是選擇留在了關中之地,畢竟閩州對於他們來說太遙遠了,前路未知,人離鄉賤的意識到底是刻在大家骨子裏的,更何況關中楚王府產業的待遇很好,能在關中又何必去閩州呢?
“殿下有吩咐,留在關中之地的士卒家眷,若是擇人再嫁,則不再享受楚王府的優待,不可私自帶走士卒們的撫恤,一旦發現,就別怪楚王府不講情麵,當初跟隨殿下去閩州的士卒咱們都有造冊,所以別存僥幸,楚王府的怒火,你們承受不起。”
小泗兒這幾日不知道說過多少遍這樣的話,心裏暗自佩服李寬考慮周到,畢竟戰死了的士卒找的妻子不都是忠貞之人,也會存在吃不了苦的人。
才剛剛在一間酒樓領了撫恤,就想偷偷拿著撫恤金跑路的人不多,也不少,要不是他們早有造冊還真讓這些婦人給跑了。
沒說的,但凡發現一律發配為奴,小泗兒處理這些事得心應手。
從李寬讓士卒修書迴家,小泗兒和桃源村的學子們便開始統計,三個多月的時間,凡是造冊的士卒沒有遺漏,該發的撫恤也沒有遺漏,到閩州後戰死的兩千多士卒家屬拿到了屬於他們的撫恤金,也得到了他們該得到的崗位,楚王仁厚之名一時遍長安。
有人留下,有人離開,離開人不多,卻也不是一船就能裝下的,喜歡乘船的人自然而然的選著了樓船,不適應的則是選擇和桃源村當初留下的婦人們一同走官道。
桃源村再次走了一批人,老人們看著離去的眾人,感慨萬千,現在的桃源村與當年不同又與當年相同,如今的就像當年一樣沒有多少人,卻不同於當年的破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