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葉帶著愁容和疑惑走了,沒有得到杜如晦幫助反而被杜如晦那句——病症不知能拖多久弄的憂心不已,而且他也不知道杜如晦到底因為什麽做出那樣安排。
按理說,大唐勳貴府上的孩子都是找機會留在長安,畢竟長安城是大唐最富足的地方,杜如晦卻偏偏要他去閩州幫助李寬,倒不是他不願意去幫李寬的忙而是他不明白李寬明明會迴長安,為何還要他去閩州。
帶著疑惑迴到了桃源村,見到小胖子他們,看著小胖子他們失落的神色,他知道他們的盤算落空了,與小胖子他們再次商議了一番,最終還是隻能聽之任之。沒有自家老爹的幫忙,他們隻能等,耐心的等著李寬迴長安城的那一天,不過他卻因此生出了迫切為官的心思,因為在朝堂做官之後才能幫到李寬,這是小胖子他們此次迴家求情之後的想法。
杜小葉同樣如此,隻是想到杜如晦的話,相比信心滿滿的小胖子他們,他顯得有些失落,雖然不明白老爹為何要他去閩州,但是他能理解老爹的意思,那便是不讓他在長安做官,就算要做官也得到閩州。
閩州很差嗎?
很差。
破敗不堪,別說與長安相比就是拿關中的任何州縣與閩州相比,閩州也是比不上的,環境、生活條件確實很差,但是現在的閩州卻有一股朝氣,那是長安城也不具備的朝氣。
自從李寬平定叛亂得勝歸來之後,他在閩縣百姓中的地位和名聲急劇上升,僚人的仇視也漸漸發生了轉變,轉變成了崇敬,或者說是敬畏,這一切都要歸功與雷神之名,歸功於夜歌的宣傳,有了良好的開端,做起事來顯得得心應手,所頒發的政令得到了及時的實行。
州學的設立和茶廠的建立更是讓僚人品嚐到了實際的利益。
在州學中進學不僅學到了僚人們夢寐以求的關中文化還不用交束脩,甚至送孩子去州學進學還有一筆所謂的進學補貼,雖不多但也是一筆錢糧,雖說這隻是閩縣城中張貼的告示中寫明的情況,但既然是告示必然是真的,而茶廠的工錢更是實打實的,每月發放一次,沒有一點拖欠,甚至比當初商定的工錢還要多一點。
這讓當初沒有及時去茶廠做工的婦人後悔不跌,且不提工錢的事,要知道早一天去茶廠做工便早一日學會炒茶的技術,技術也會提早精湛,當初那些及時去茶廠的婦人也因此被任命為了所謂的隊長,隊長地位雖不高,但手下也管著四五個人,也算是有地位了。
那些婦人迴到家都顯得有底氣,這讓那些沒有及時去做工的婦人如何不羨慕,她們又怎會不後悔。
在大唐,那是男人的天下,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隻是附庸而已,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女人沒有男人掙得多而已,若是女人比男人掙的還要多,地位自然而然的便會得到提升。
···············
州學的設立與大唐其他地方不同,在閩縣城中的州學不叫州學叫做閩州學城,閩州學城的建設是由李寬一手設計的,在他的計劃中閩州學城已經完全不像大唐的學院,李寬想培養的乃是專精人才,所以教授的學科很雜,不過漢語和算學卻是所有人都要學的科目,畢竟語言不通是一大障礙,好在出征平叛的這段的日子,蘇媚兒將拚音領會的差不多了,而且蘇媚兒還考慮到了自己不通本地方言,已經著手學習了,倒是讓李寬吃驚不小。
至於教授的先生也是一個問題,畢竟教授的學科很雜,以蘇媚兒現在的學識教授一般的孩童沒有問題,可是想要教授一些有基礎的學子便成了一大問題,而且閩州學城中還開設有農經科,教授農業,蘇媚兒可不行。
不過,路是一步一步走的,現在隻是發布了設立州學的文書,連個地方也沒有,現在還不到考慮老師不夠的時候,州學的地址很重要。
和周縣令商議了一番,在縣衙附近找到了一處宅子,宅子的主人很客氣,一聽是楚王要購買他的宅子做州學,連說著是自己的榮幸,哪還需要什麽錢財。
主人的態度讓李寬很疑惑,他知道自己現在在閩縣的聲望不錯,可是僅憑聲望就想讓宅子的主人無償奉送,這不可能。
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宅子的主人竟然是周縣令的大哥,當年也是為官一方的官員,就是運氣不太好,在貞觀元年得罪了博陵崔家,不僅丟了官還被流放到了嶺南,好在有一個同病相憐的弟弟被貶到閩縣為官,所以來了閩縣,有周縣令的幫忙日子過的也算不錯,至少在閩縣是不錯的。
因為周縣令的關係,李寬也很客氣,請來了周縣令哥哥一家,讓胖廚子做了一桌美食,招待了一番,給了購買宅子的錢財,也邀請了周縣令的哥哥周通擔任州學博士,畢竟當年能為官一方,自然是有些學識的。
閩州學城正式落成。
經過十餘日的改建,閩州學城正式開學了,可惜閩縣的百姓忙著農活,前來觀禮的人並不多,多是閩縣中的學子。
不過,在招募學子的時候,前來的百姓多了,就是真正報名的孩童不多,多是湊熱鬧的百姓,帶著蘇媚兒曬了一上午,整整一座縣城隻招收了五十名學生,這五十人中還包括了李寬這個跟周通學習當地方言的學生。
對於這樣的情況,李寬早有預料,畢竟現在的閩州學城沒有知名的大儒,閩縣中的學子不願意來,而僚人們又因為家中的孩子要幫著做農活也不願意送孩子來上學。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大唐是普遍存在的,李寬能理解,但是他也相信隻要教導好了第一批進學的孩子,打出了閩州學城的名聲,那時自然有學子和孩童來進學,這點他不擔心。
至此閩州的州學算是建立了,之後便是閩州學城的製度問題和人員任職問題。
而這兩個問題不是難事,學城的製度照搬現代社會的學校製度便可,而人員任職也不是打問題,畢竟學城的學生不多,現在找到的老師足夠了,周通和蘇媚兒教授儒學,為學城的儒學博士,馬周和劉仁軌教授官學(為官之道),為官學博士,至於算學和其他學科暫時擱置,待李寬學會閩州方言或是孩子們學會漢語之後,算學便由李寬教導,而農學方麵或是經商方麵,總會找到合適的人教導,反正現在隻是初建而已。
既然閩州學城的製度是李寬照搬的,那職位自然也是按照現代學校設立的,馬周和劉仁軌任職教務主任,李寬和周通任職教導主任,至於校長便是蘇媚兒了。
人員的任職問題隻有蘇媚兒提出了異議,畢竟馬周和劉仁軌都是自己人,對李寬的安排自然是聽從的,況且他們知道政事才是自己第一職責,在州學做老師隻是一時而已,更何況他們還清楚蘇媚兒的身份,對李寬的安排,他們也是信服的;而周通是否有不滿,李寬不知道,總之周通沒有提出來,李寬就當他是同意的;至於蘇媚兒提出的異議別李寬以少數服從多數給否決了。
自此,大唐的第一位女校長出現了,而這一安排導致十年的李寬後悔不跌,因為做了十年校長的蘇媚兒變成了女強人,還是一位特別有責任心的女校長,一心撲在學生身上,連他這個老公也給忘了。
直到他們孩子出生,直到小孩子有了嫉妒心的出現,直到他們的兒女問李寬——他們是不是娘親生的,為什麽娘隻關心同窗而不關心他們?直到蘇媚兒聽到這句問話之後,才將心思收歸家庭。
按理說,大唐勳貴府上的孩子都是找機會留在長安,畢竟長安城是大唐最富足的地方,杜如晦卻偏偏要他去閩州幫助李寬,倒不是他不願意去幫李寬的忙而是他不明白李寬明明會迴長安,為何還要他去閩州。
帶著疑惑迴到了桃源村,見到小胖子他們,看著小胖子他們失落的神色,他知道他們的盤算落空了,與小胖子他們再次商議了一番,最終還是隻能聽之任之。沒有自家老爹的幫忙,他們隻能等,耐心的等著李寬迴長安城的那一天,不過他卻因此生出了迫切為官的心思,因為在朝堂做官之後才能幫到李寬,這是小胖子他們此次迴家求情之後的想法。
杜小葉同樣如此,隻是想到杜如晦的話,相比信心滿滿的小胖子他們,他顯得有些失落,雖然不明白老爹為何要他去閩州,但是他能理解老爹的意思,那便是不讓他在長安做官,就算要做官也得到閩州。
閩州很差嗎?
很差。
破敗不堪,別說與長安相比就是拿關中的任何州縣與閩州相比,閩州也是比不上的,環境、生活條件確實很差,但是現在的閩州卻有一股朝氣,那是長安城也不具備的朝氣。
自從李寬平定叛亂得勝歸來之後,他在閩縣百姓中的地位和名聲急劇上升,僚人的仇視也漸漸發生了轉變,轉變成了崇敬,或者說是敬畏,這一切都要歸功與雷神之名,歸功於夜歌的宣傳,有了良好的開端,做起事來顯得得心應手,所頒發的政令得到了及時的實行。
州學的設立和茶廠的建立更是讓僚人品嚐到了實際的利益。
在州學中進學不僅學到了僚人們夢寐以求的關中文化還不用交束脩,甚至送孩子去州學進學還有一筆所謂的進學補貼,雖不多但也是一筆錢糧,雖說這隻是閩縣城中張貼的告示中寫明的情況,但既然是告示必然是真的,而茶廠的工錢更是實打實的,每月發放一次,沒有一點拖欠,甚至比當初商定的工錢還要多一點。
這讓當初沒有及時去茶廠做工的婦人後悔不跌,且不提工錢的事,要知道早一天去茶廠做工便早一日學會炒茶的技術,技術也會提早精湛,當初那些及時去茶廠的婦人也因此被任命為了所謂的隊長,隊長地位雖不高,但手下也管著四五個人,也算是有地位了。
那些婦人迴到家都顯得有底氣,這讓那些沒有及時去做工的婦人如何不羨慕,她們又怎會不後悔。
在大唐,那是男人的天下,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隻是附庸而已,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女人沒有男人掙得多而已,若是女人比男人掙的還要多,地位自然而然的便會得到提升。
···············
州學的設立與大唐其他地方不同,在閩縣城中的州學不叫州學叫做閩州學城,閩州學城的建設是由李寬一手設計的,在他的計劃中閩州學城已經完全不像大唐的學院,李寬想培養的乃是專精人才,所以教授的學科很雜,不過漢語和算學卻是所有人都要學的科目,畢竟語言不通是一大障礙,好在出征平叛的這段的日子,蘇媚兒將拚音領會的差不多了,而且蘇媚兒還考慮到了自己不通本地方言,已經著手學習了,倒是讓李寬吃驚不小。
至於教授的先生也是一個問題,畢竟教授的學科很雜,以蘇媚兒現在的學識教授一般的孩童沒有問題,可是想要教授一些有基礎的學子便成了一大問題,而且閩州學城中還開設有農經科,教授農業,蘇媚兒可不行。
不過,路是一步一步走的,現在隻是發布了設立州學的文書,連個地方也沒有,現在還不到考慮老師不夠的時候,州學的地址很重要。
和周縣令商議了一番,在縣衙附近找到了一處宅子,宅子的主人很客氣,一聽是楚王要購買他的宅子做州學,連說著是自己的榮幸,哪還需要什麽錢財。
主人的態度讓李寬很疑惑,他知道自己現在在閩縣的聲望不錯,可是僅憑聲望就想讓宅子的主人無償奉送,這不可能。
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宅子的主人竟然是周縣令的大哥,當年也是為官一方的官員,就是運氣不太好,在貞觀元年得罪了博陵崔家,不僅丟了官還被流放到了嶺南,好在有一個同病相憐的弟弟被貶到閩縣為官,所以來了閩縣,有周縣令的幫忙日子過的也算不錯,至少在閩縣是不錯的。
因為周縣令的關係,李寬也很客氣,請來了周縣令哥哥一家,讓胖廚子做了一桌美食,招待了一番,給了購買宅子的錢財,也邀請了周縣令的哥哥周通擔任州學博士,畢竟當年能為官一方,自然是有些學識的。
閩州學城正式落成。
經過十餘日的改建,閩州學城正式開學了,可惜閩縣的百姓忙著農活,前來觀禮的人並不多,多是閩縣中的學子。
不過,在招募學子的時候,前來的百姓多了,就是真正報名的孩童不多,多是湊熱鬧的百姓,帶著蘇媚兒曬了一上午,整整一座縣城隻招收了五十名學生,這五十人中還包括了李寬這個跟周通學習當地方言的學生。
對於這樣的情況,李寬早有預料,畢竟現在的閩州學城沒有知名的大儒,閩縣中的學子不願意來,而僚人們又因為家中的孩子要幫著做農活也不願意送孩子來上學。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大唐是普遍存在的,李寬能理解,但是他也相信隻要教導好了第一批進學的孩子,打出了閩州學城的名聲,那時自然有學子和孩童來進學,這點他不擔心。
至此閩州的州學算是建立了,之後便是閩州學城的製度問題和人員任職問題。
而這兩個問題不是難事,學城的製度照搬現代社會的學校製度便可,而人員任職也不是打問題,畢竟學城的學生不多,現在找到的老師足夠了,周通和蘇媚兒教授儒學,為學城的儒學博士,馬周和劉仁軌教授官學(為官之道),為官學博士,至於算學和其他學科暫時擱置,待李寬學會閩州方言或是孩子們學會漢語之後,算學便由李寬教導,而農學方麵或是經商方麵,總會找到合適的人教導,反正現在隻是初建而已。
既然閩州學城的製度是李寬照搬的,那職位自然也是按照現代學校設立的,馬周和劉仁軌任職教務主任,李寬和周通任職教導主任,至於校長便是蘇媚兒了。
人員的任職問題隻有蘇媚兒提出了異議,畢竟馬周和劉仁軌都是自己人,對李寬的安排自然是聽從的,況且他們知道政事才是自己第一職責,在州學做老師隻是一時而已,更何況他們還清楚蘇媚兒的身份,對李寬的安排,他們也是信服的;而周通是否有不滿,李寬不知道,總之周通沒有提出來,李寬就當他是同意的;至於蘇媚兒提出的異議別李寬以少數服從多數給否決了。
自此,大唐的第一位女校長出現了,而這一安排導致十年的李寬後悔不跌,因為做了十年校長的蘇媚兒變成了女強人,還是一位特別有責任心的女校長,一心撲在學生身上,連他這個老公也給忘了。
直到他們孩子出生,直到小孩子有了嫉妒心的出現,直到他們的兒女問李寬——他們是不是娘親生的,為什麽娘隻關心同窗而不關心他們?直到蘇媚兒聽到這句問話之後,才將心思收歸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