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擠的石鍾縣找住處,現在的確是不好找,即便是周誌遠所找的這個院落,也隻有四間大屋,按平常人家來說,應當是極大的,但現在李家人全部入住,卻顯得擁擠了些。
不過李家人也沒什麽不滿,畢竟當前情況下,有住的地方就已經足夠了,哪還能奢求更多?大不了打個地鋪擠一擠,也並非擠不下的。
不大會兒,屋子收拾好了,安小泉被抱進屋裏,躺在軟軟的被褥上,一時間隻感覺飄飄欲仙。
而恰在這時,周誌遠請的郎中也來了,是個挺板正的老頭兒。
他衝李家人打了個招唿,然後便來到安小泉麵前,先是把了把脈,然後稍微思索,從藥箱中拿出一盒銀針小心翼翼的紮了起來。
“先生。”
看老者一臉認真的往自己身上紮針,安小泉不由有些詫異,問道:“難道你真能治好我的病?”
“治不好了。”老頭兒瞥了他一眼,歎息著搖頭道:“肺癆,而且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神仙也治不好了。”
“那你為什麽還治的這麽認真?”安小泉泄氣,心中失望滿滿。
“這個麽…”老先生手上微停,仔細思索了一下,靦腆的笑道:“已經收了錢的,就算治不好也不能閑著啊,反正紮針又不費藥。”
安小泉:“……”
mmp!你個奸商!
老頭子終究還是給安小泉開了些養肺的藥,雖說沒多大用,但也能吊吊命,讓安小泉稍微多活兩天。
這個情況讓李家人不知該悲還是該喜,都是有些歎息,老五爺稍微安撫了一下屋裏哭唧唧的李小丫和王桂芳幾個丫頭,略微擺手,便讓大家開始吃飯。
飯罷,周縣令和劉先生又來了一趟,與安小泉細談了一番。
他們已經整理出完善的規劃,來此隻是詢問一下安小泉的意見,安小泉倒也稍微提點了幾句,把幾個原本不關聯的地方聯係到一起,力求達到更好的效果。
……
第二天,石鍾縣內與往常般安寧,隻是多了許多悲慘的小故事,是從城外執勤的那些衙役口中傳出的。
“唉,我遇見的那一家難民老慘了,一個小媳婦兒帶著個小娃娃逃難,沒奶喂孩子,就在自己手上開了個口子,用血喂,結果孩子不知道,大半夜的尋奶吃,直接把那女人吃死了。”
“我遇上那一家更慘,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硬生生把自己胳膊砍了,放在火上烤,烤好之後叫家人起來吃,他自己直接躺在地上死了。”
“都是老天造的孽啊。”
類似的故事版本在縣城中以非常快的速度流傳,幾乎隻是一天功夫,整個縣城裏都開始談論起城外的事來,言語中或感慨,或漠然,更多的則是無奈的唏噓。
到了第三天時,大家正互相八卦著有沒有新的慘事發生,城裏便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石鍾縣內八家糧商,各趕著幾輛馬車,敲鑼打鼓的往縣衙方向行去,引得民眾好奇追隨。
“諸位鄉親,時逢大荒,饑民遍地,天道無情人有情,我王家糧鋪特獻出五萬斤米糧,以供城外難民食用,希望能助他們度過此次天劫。”
“我劉家三萬斤。”
“張家三萬斤。”
鑼鼓聲中,如此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出,讓萬民為之喧嘩。
“這些糧鋪不錯。”
“你看,八家都來了,一下子捐這麽多糧,都是大善人啊。”
“那是,咱們石鍾縣的人都是好樣兒的,我要有這麽大家業我也捐糧。”
第四天,周縣令和劉先生暗暗打探了一下風聲,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召集些衙役作護衛,開始了巡城演唱會…嗯,巡城演講。
“鄉親們,天道無情,食我國民,幸得八大善商相助,使得難民民在天劫之下得以喘息。”
“不過隻依靠他們不行啊,城外有十萬難民,捐的糧食是供不了幾天的,難道咱們就這麽看著城外的百姓死嗎?”
“本縣令不才,有一籌謀,但需得求大家相助。”
“現下時值秋耕,城外田地再不種,可就要荒廢了,依本縣令之見,諸位可尋一些難民來幫助秋耕,盡快完成作業,當然,咱也不能讓人家白幫,需得供其一日兩餐,如此即可解憂,亦可行善,何樂而不為啊?”
“諸位可放心,如今之計不會廣傳,本縣令已連發十封奏折送與朝廷,最多一月之久,便會有救災糧下來,到那時,這些難民便重新轉由朝廷來養,不會讓他們在諸位家裏賴著的。”
如此演講,持續了一天,周縣令嘴皮子都磨出了兩個大血泡,終於把消息傳遍了整個縣城。
在第五天,城門口處便立了數十個收容棚,由衙役把守,城內百姓上前詢問,得知這便是登記百姓們收容難民的地方。
百姓大多遲疑,不過卻也有不少先行者,登記了之後,由衙役帶往城外挑選難民。
先行者們都有衙役護送,耕種之時並無難民打擾,隻是需供所雇傭難民一日兩餐而已。
如此狀況,其他家中有田的百姓也都等不及了,紛紛前往城門口登記,一時間,石鍾縣內沸反盈天。
……
十天後。
“清源,身體如何了?”
周縣令和劉先生又來看望李清源,他們的精神頭比之十天之前大有改觀。
“還是老樣子。”安小泉此時連拱手的力氣也無,隻得苦笑著迴應。
“唉,你這是才引天妒啊。”周縣令歎息,憐惜的看了看安小泉,親自上前喂了口茶水道:“依你之計,此時已得盡行,城外難民大多已被百姓接引,剩下一兩萬,我也供其糧草,讓他們開墾荒地去了,相信等救災糧食發下,便可讓難民們在此地維持生計。”
“這是大人的功勞。”安小泉臉色蒼白的笑了笑,忍不住咳嗽兩聲,而後又問道:“朝廷那邊消息如何?可有迴信?”
“還沒有。”周縣令搖頭,隨即又笑了笑道:“不過不必擔心,這次的救災糧,誰也扣不下來。”
他怕安小泉勞累,不等他詢問便解釋道:“卞陽城出事了,百萬難民相聚,施粥之時發生哄搶,死了幾萬人,還有些衙役也受其災,知府大人看來真的是坐不下去了。”
“理所應當而已。”安小泉毫不意外,為死去的難民歎息一聲,又提醒道:“縣令大人的奏折依然不能斷,把石鍾縣內事事都得上報,有拯救十萬難民之功,到時就算大人無意知府之位,其他賞賜也必然不會少。”
“這個我曉得。”周縣令笑嗬嗬的點頭,然而看了看安小泉,卻又歎息道:“我這是可借了你的功啊,卻無力報答於你,朝廷的榮祿當有你的一份。”
“大人說的哪裏話。”安小泉搖頭笑了笑,麵色無所謂道:“我隻是個在大荒中求生的讀書人而已,如今家人有了生計,對我已是最好的榮祿,若大人心中不安,以後時日帶我照看他們一二就行。”
“如此當得,清源賢侄盡可放心!”周縣令連忙保證。
……
不過李家人也沒什麽不滿,畢竟當前情況下,有住的地方就已經足夠了,哪還能奢求更多?大不了打個地鋪擠一擠,也並非擠不下的。
不大會兒,屋子收拾好了,安小泉被抱進屋裏,躺在軟軟的被褥上,一時間隻感覺飄飄欲仙。
而恰在這時,周誌遠請的郎中也來了,是個挺板正的老頭兒。
他衝李家人打了個招唿,然後便來到安小泉麵前,先是把了把脈,然後稍微思索,從藥箱中拿出一盒銀針小心翼翼的紮了起來。
“先生。”
看老者一臉認真的往自己身上紮針,安小泉不由有些詫異,問道:“難道你真能治好我的病?”
“治不好了。”老頭兒瞥了他一眼,歎息著搖頭道:“肺癆,而且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神仙也治不好了。”
“那你為什麽還治的這麽認真?”安小泉泄氣,心中失望滿滿。
“這個麽…”老先生手上微停,仔細思索了一下,靦腆的笑道:“已經收了錢的,就算治不好也不能閑著啊,反正紮針又不費藥。”
安小泉:“……”
mmp!你個奸商!
老頭子終究還是給安小泉開了些養肺的藥,雖說沒多大用,但也能吊吊命,讓安小泉稍微多活兩天。
這個情況讓李家人不知該悲還是該喜,都是有些歎息,老五爺稍微安撫了一下屋裏哭唧唧的李小丫和王桂芳幾個丫頭,略微擺手,便讓大家開始吃飯。
飯罷,周縣令和劉先生又來了一趟,與安小泉細談了一番。
他們已經整理出完善的規劃,來此隻是詢問一下安小泉的意見,安小泉倒也稍微提點了幾句,把幾個原本不關聯的地方聯係到一起,力求達到更好的效果。
……
第二天,石鍾縣內與往常般安寧,隻是多了許多悲慘的小故事,是從城外執勤的那些衙役口中傳出的。
“唉,我遇見的那一家難民老慘了,一個小媳婦兒帶著個小娃娃逃難,沒奶喂孩子,就在自己手上開了個口子,用血喂,結果孩子不知道,大半夜的尋奶吃,直接把那女人吃死了。”
“我遇上那一家更慘,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硬生生把自己胳膊砍了,放在火上烤,烤好之後叫家人起來吃,他自己直接躺在地上死了。”
“都是老天造的孽啊。”
類似的故事版本在縣城中以非常快的速度流傳,幾乎隻是一天功夫,整個縣城裏都開始談論起城外的事來,言語中或感慨,或漠然,更多的則是無奈的唏噓。
到了第三天時,大家正互相八卦著有沒有新的慘事發生,城裏便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石鍾縣內八家糧商,各趕著幾輛馬車,敲鑼打鼓的往縣衙方向行去,引得民眾好奇追隨。
“諸位鄉親,時逢大荒,饑民遍地,天道無情人有情,我王家糧鋪特獻出五萬斤米糧,以供城外難民食用,希望能助他們度過此次天劫。”
“我劉家三萬斤。”
“張家三萬斤。”
鑼鼓聲中,如此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出,讓萬民為之喧嘩。
“這些糧鋪不錯。”
“你看,八家都來了,一下子捐這麽多糧,都是大善人啊。”
“那是,咱們石鍾縣的人都是好樣兒的,我要有這麽大家業我也捐糧。”
第四天,周縣令和劉先生暗暗打探了一下風聲,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召集些衙役作護衛,開始了巡城演唱會…嗯,巡城演講。
“鄉親們,天道無情,食我國民,幸得八大善商相助,使得難民民在天劫之下得以喘息。”
“不過隻依靠他們不行啊,城外有十萬難民,捐的糧食是供不了幾天的,難道咱們就這麽看著城外的百姓死嗎?”
“本縣令不才,有一籌謀,但需得求大家相助。”
“現下時值秋耕,城外田地再不種,可就要荒廢了,依本縣令之見,諸位可尋一些難民來幫助秋耕,盡快完成作業,當然,咱也不能讓人家白幫,需得供其一日兩餐,如此即可解憂,亦可行善,何樂而不為啊?”
“諸位可放心,如今之計不會廣傳,本縣令已連發十封奏折送與朝廷,最多一月之久,便會有救災糧下來,到那時,這些難民便重新轉由朝廷來養,不會讓他們在諸位家裏賴著的。”
如此演講,持續了一天,周縣令嘴皮子都磨出了兩個大血泡,終於把消息傳遍了整個縣城。
在第五天,城門口處便立了數十個收容棚,由衙役把守,城內百姓上前詢問,得知這便是登記百姓們收容難民的地方。
百姓大多遲疑,不過卻也有不少先行者,登記了之後,由衙役帶往城外挑選難民。
先行者們都有衙役護送,耕種之時並無難民打擾,隻是需供所雇傭難民一日兩餐而已。
如此狀況,其他家中有田的百姓也都等不及了,紛紛前往城門口登記,一時間,石鍾縣內沸反盈天。
……
十天後。
“清源,身體如何了?”
周縣令和劉先生又來看望李清源,他們的精神頭比之十天之前大有改觀。
“還是老樣子。”安小泉此時連拱手的力氣也無,隻得苦笑著迴應。
“唉,你這是才引天妒啊。”周縣令歎息,憐惜的看了看安小泉,親自上前喂了口茶水道:“依你之計,此時已得盡行,城外難民大多已被百姓接引,剩下一兩萬,我也供其糧草,讓他們開墾荒地去了,相信等救災糧食發下,便可讓難民們在此地維持生計。”
“這是大人的功勞。”安小泉臉色蒼白的笑了笑,忍不住咳嗽兩聲,而後又問道:“朝廷那邊消息如何?可有迴信?”
“還沒有。”周縣令搖頭,隨即又笑了笑道:“不過不必擔心,這次的救災糧,誰也扣不下來。”
他怕安小泉勞累,不等他詢問便解釋道:“卞陽城出事了,百萬難民相聚,施粥之時發生哄搶,死了幾萬人,還有些衙役也受其災,知府大人看來真的是坐不下去了。”
“理所應當而已。”安小泉毫不意外,為死去的難民歎息一聲,又提醒道:“縣令大人的奏折依然不能斷,把石鍾縣內事事都得上報,有拯救十萬難民之功,到時就算大人無意知府之位,其他賞賜也必然不會少。”
“這個我曉得。”周縣令笑嗬嗬的點頭,然而看了看安小泉,卻又歎息道:“我這是可借了你的功啊,卻無力報答於你,朝廷的榮祿當有你的一份。”
“大人說的哪裏話。”安小泉搖頭笑了笑,麵色無所謂道:“我隻是個在大荒中求生的讀書人而已,如今家人有了生計,對我已是最好的榮祿,若大人心中不安,以後時日帶我照看他們一二就行。”
“如此當得,清源賢侄盡可放心!”周縣令連忙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