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畫的旁邊,是一小段印篆體刻字。
這是一篇小短文,名為《無邪》。裏麵有若幹字的寫法,與現今差異很大,別說電視觀眾們看不懂,幾位不擅長篆體的評委也看不懂。
於是篆書評委程梓坤先細讀了一遍,然後念給其他評委聽,“稚子有巢,傍榕結廬,草沒木失,蓬門舊椽,青軒不睹物,網蟲織百行……”
通篇念完,1o位評委大概能明白這篇小短文描寫的是一個天真無邪小孩子的家,她的家安在榕樹旁邊,草掩過門檻,門是破的,窗戶是青黑色的,看不到外麵,到處都是蜘蛛網……
內容與劉嫚的小畫互相映襯,文章頗具漢代散文風格,措辭複古樸實,短小精悍。
她的刻字功力也相當深厚,不像現場其他木刻者那麽精雕細琢,她每一筆都很隨性,下刀即不迴頭,力道控製得恰到好處,對她來說,拿刀刻字與拿毛筆在紙上寫字,沒有任何區別。
刻字組的評委拿著放大鏡仔細看她的刻痕,嘖嘖稱奇,如此行雲流水的木刻,沒有多年的磨練,不可能做得到。
不過話又說迴來,字刻的好,小畫有趣,文章寫的不錯,整體布局也美觀,但這與“漢風”有什麽關係??
陳劍秋忍不住問出大家心裏的疑問。
劉嫚解釋道,“上周五,我和周不殆一起去了未央宮影視基地,那個地方完整複原了曾經的未央宮,我從氣勢恢宏的宮殿,仿佛能看到君主蒞臨,百官朝聖,還有那些端莊美麗的宮妃,在觥籌交錯夜宴上言笑晏晏。但這樣的生活,離我們太遠了,哪怕是在現今,又有幾個人能過如此驕奢淫逸的日子?我以為‘漢風’不僅包括漢王朝的輝煌與鼎盛,也應該有普通人的風貌。”
另一個評委問,“那麽,你在影視基地裏看到了這個小孩子的生活環境?”
劉嫚搖頭,“這是我想象出來的。我以為未央宮裏一定也有黑暗醜惡的一麵,可我走遍了整個影視基地,卻一無所獲。專家們和建築師們複原了宮殿美好的一麵,唯獨忘記了王宮裏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下等人’,他們或許是低等奴婢,是閹人,是天牢裏的重犯,也可能是冷宮中的棄妃。於是,我想象我是一個生活在王宮角落裏的稚童,我的家有青色不透光的窗戶,花紋模糊的門扉,鎏金脫落的椽頭和被太陽曬幹的枯草……”
劉嫚這番話,說服了評委,卻讓喻湛湧起驚濤駭浪,先前他還有有所懷疑,而此刻他能百分之百的斷定,劉嫚就是那個小女孩,他不可置信的盯著她這張臉,試圖找到她與那個小女孩的共同點。
她們倆長得一點都不像。
可是她們說話的語氣、神態是一模一樣的。
難怪他在夢裏就覺得那個小女孩像劉嫚,竟不是錯覺。
程梓坤說,“難怪你在文章結尾寫‘長樂未央,相思莫相忘’,我還想著,住在這樣的環境,怎麽能‘長樂未央’呢,原來你指的是長樂宮和未央宮,你從王宮底層的視角來寫‘漢風’,想法挺奇特的。”
陳劍秋說,“確實劍走偏鋒,不走尋常路。”評審到目前為止,其他人的作品都是用溢美之詞讚頌漢代名人,或者漢王朝的偉大。
因為蘇學鎮的事兒,一直低調不敢隨便言的王慶海忽然問劉嫚,“你的題材並不是非要木刻不可,你的畫同樣也能用毛筆畫出來,為什麽你一定要選擇木刻,而非紙寫?”
王慶海意指劉嫚有故意炫技、裝逼的嫌疑。
一旁的陳劍秋煩死王慶海了,納悶歐陽岑副會長為什麽不也取消他的評委資格。既然是自由環節的比試,當然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啊,難不成還故作低調,藏著掖著,那也沒必要來參加這個展覽會了。
麵對王慶海的為難,劉嫚從容道,“因為題目是‘漢風’,漢宮中的底層人很窮,平時是接觸不到紙張的,我把自己當成這個孩子寫字、畫畫,我沒有紙該怎麽辦呢?隻好拿小刀,刻刻畫畫。而且我想大家小時候,都有在桌子上亂塗亂畫的經曆,我在桌子上刻畫,正好符合我的主人公的天性。”
劉嫚的解釋很有說服力,一位篆刻組的評委笑道,“所以你的作品,是一個無邪孩童的塗鴉?”
劉嫚點頭說是。
評委們互相耳語一番,便在紙上寫下自己給劉嫚的分數和評價,接著去評審下一件作品。
之後評委再沒有遇到讓他們特別感興趣或者耳目一新的作品,直到看到周不殆的草書作品。
周不殆的作品名為《西域》。
他把西域二十八國,巧妙的寫進一七言律詩裏,恰好五十六個字,平仄交替,格律嚴格。
“妙,太妙了!”
“草字寫的也精妙!”
評委們讚歎不已。
且不說周不殆能在這麽短的時間,用固定的字、固定的韻律寫出一詩,就談熟背二十八個西域國名,一般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評委對周不殆沒有任何質疑,直接打分寫評語。
到了正午,所有作者的作品終於評審結束。接下來是統分時間,工作人員進場協助評委,節約時間。
作者們還是得站在各自桌前等待,不能亂動,而像蘇邑和歐陽岑這些老者,以及各位領導們,經不住長時間的站立,有人給他們搬來座椅休息,還端來了熱茶。
電視台的主持人和攝影師抓緊機會參訪他們感興趣的作者。
他們先直奔劉嫚而去,
“你好,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近距離麵對劉嫚,主持人神情有些興奮,她是一個女人,也興奮!
劉嫚頷,“當然可以。”
主持人拿出準備好的問題稿問:“請問你從什麽時候開始學書法,還有篆刻?”
“我是先學的篆刻,大概在三四歲的時候。”
“真不敢相信,現在許多三四歲的孩子,還得父母在後麵追著喂飯。”
這是一篇小短文,名為《無邪》。裏麵有若幹字的寫法,與現今差異很大,別說電視觀眾們看不懂,幾位不擅長篆體的評委也看不懂。
於是篆書評委程梓坤先細讀了一遍,然後念給其他評委聽,“稚子有巢,傍榕結廬,草沒木失,蓬門舊椽,青軒不睹物,網蟲織百行……”
通篇念完,1o位評委大概能明白這篇小短文描寫的是一個天真無邪小孩子的家,她的家安在榕樹旁邊,草掩過門檻,門是破的,窗戶是青黑色的,看不到外麵,到處都是蜘蛛網……
內容與劉嫚的小畫互相映襯,文章頗具漢代散文風格,措辭複古樸實,短小精悍。
她的刻字功力也相當深厚,不像現場其他木刻者那麽精雕細琢,她每一筆都很隨性,下刀即不迴頭,力道控製得恰到好處,對她來說,拿刀刻字與拿毛筆在紙上寫字,沒有任何區別。
刻字組的評委拿著放大鏡仔細看她的刻痕,嘖嘖稱奇,如此行雲流水的木刻,沒有多年的磨練,不可能做得到。
不過話又說迴來,字刻的好,小畫有趣,文章寫的不錯,整體布局也美觀,但這與“漢風”有什麽關係??
陳劍秋忍不住問出大家心裏的疑問。
劉嫚解釋道,“上周五,我和周不殆一起去了未央宮影視基地,那個地方完整複原了曾經的未央宮,我從氣勢恢宏的宮殿,仿佛能看到君主蒞臨,百官朝聖,還有那些端莊美麗的宮妃,在觥籌交錯夜宴上言笑晏晏。但這樣的生活,離我們太遠了,哪怕是在現今,又有幾個人能過如此驕奢淫逸的日子?我以為‘漢風’不僅包括漢王朝的輝煌與鼎盛,也應該有普通人的風貌。”
另一個評委問,“那麽,你在影視基地裏看到了這個小孩子的生活環境?”
劉嫚搖頭,“這是我想象出來的。我以為未央宮裏一定也有黑暗醜惡的一麵,可我走遍了整個影視基地,卻一無所獲。專家們和建築師們複原了宮殿美好的一麵,唯獨忘記了王宮裏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下等人’,他們或許是低等奴婢,是閹人,是天牢裏的重犯,也可能是冷宮中的棄妃。於是,我想象我是一個生活在王宮角落裏的稚童,我的家有青色不透光的窗戶,花紋模糊的門扉,鎏金脫落的椽頭和被太陽曬幹的枯草……”
劉嫚這番話,說服了評委,卻讓喻湛湧起驚濤駭浪,先前他還有有所懷疑,而此刻他能百分之百的斷定,劉嫚就是那個小女孩,他不可置信的盯著她這張臉,試圖找到她與那個小女孩的共同點。
她們倆長得一點都不像。
可是她們說話的語氣、神態是一模一樣的。
難怪他在夢裏就覺得那個小女孩像劉嫚,竟不是錯覺。
程梓坤說,“難怪你在文章結尾寫‘長樂未央,相思莫相忘’,我還想著,住在這樣的環境,怎麽能‘長樂未央’呢,原來你指的是長樂宮和未央宮,你從王宮底層的視角來寫‘漢風’,想法挺奇特的。”
陳劍秋說,“確實劍走偏鋒,不走尋常路。”評審到目前為止,其他人的作品都是用溢美之詞讚頌漢代名人,或者漢王朝的偉大。
因為蘇學鎮的事兒,一直低調不敢隨便言的王慶海忽然問劉嫚,“你的題材並不是非要木刻不可,你的畫同樣也能用毛筆畫出來,為什麽你一定要選擇木刻,而非紙寫?”
王慶海意指劉嫚有故意炫技、裝逼的嫌疑。
一旁的陳劍秋煩死王慶海了,納悶歐陽岑副會長為什麽不也取消他的評委資格。既然是自由環節的比試,當然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啊,難不成還故作低調,藏著掖著,那也沒必要來參加這個展覽會了。
麵對王慶海的為難,劉嫚從容道,“因為題目是‘漢風’,漢宮中的底層人很窮,平時是接觸不到紙張的,我把自己當成這個孩子寫字、畫畫,我沒有紙該怎麽辦呢?隻好拿小刀,刻刻畫畫。而且我想大家小時候,都有在桌子上亂塗亂畫的經曆,我在桌子上刻畫,正好符合我的主人公的天性。”
劉嫚的解釋很有說服力,一位篆刻組的評委笑道,“所以你的作品,是一個無邪孩童的塗鴉?”
劉嫚點頭說是。
評委們互相耳語一番,便在紙上寫下自己給劉嫚的分數和評價,接著去評審下一件作品。
之後評委再沒有遇到讓他們特別感興趣或者耳目一新的作品,直到看到周不殆的草書作品。
周不殆的作品名為《西域》。
他把西域二十八國,巧妙的寫進一七言律詩裏,恰好五十六個字,平仄交替,格律嚴格。
“妙,太妙了!”
“草字寫的也精妙!”
評委們讚歎不已。
且不說周不殆能在這麽短的時間,用固定的字、固定的韻律寫出一詩,就談熟背二十八個西域國名,一般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評委對周不殆沒有任何質疑,直接打分寫評語。
到了正午,所有作者的作品終於評審結束。接下來是統分時間,工作人員進場協助評委,節約時間。
作者們還是得站在各自桌前等待,不能亂動,而像蘇邑和歐陽岑這些老者,以及各位領導們,經不住長時間的站立,有人給他們搬來座椅休息,還端來了熱茶。
電視台的主持人和攝影師抓緊機會參訪他們感興趣的作者。
他們先直奔劉嫚而去,
“你好,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近距離麵對劉嫚,主持人神情有些興奮,她是一個女人,也興奮!
劉嫚頷,“當然可以。”
主持人拿出準備好的問題稿問:“請問你從什麽時候開始學書法,還有篆刻?”
“我是先學的篆刻,大概在三四歲的時候。”
“真不敢相信,現在許多三四歲的孩子,還得父母在後麵追著喂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