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第一個問題便讓劉嫚啞口無言。
劉嫚斟酌片刻說道,
“我的老師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女子,我隻知她姓徐,不知其名,我稱唿她為徐夫人。”
竟是一個女人!
蘇邑內心驚訝,有些急切的問道,“徐夫人現在人在哪裏?在首都嗎?”
劉嫚搖頭,“她是長安人,去世好多年了。”
老人歎了口氣,遺憾,又無可奈何,“天妒英才啊,如此有天賦的書法家,生前無人所知,死後更泯滅於世,幸好留下了你這個弟子,繼承她的衣缽。”
的確,在劉嫚心目中,徐夫人的才學是無人可及的,有一次,她和玉美人閑聊時,玉美人曾告訴過劉嫚,徐夫人年輕時,有天下第一才女的美譽,進宮後才漸漸湮沒於世。
“她還有作品留存在世嗎?”蘇邑仍然抱著一絲希望。
劉嫚搖頭,“都燒掉了。”
“哎,”老人再次重重歎息,“罷了罷了,我再問你第二個問題吧,你是不是還學過印篆?”
蘇邑果然是行家,一眼就發現了喻湛先前看不懂的地方,
“是的,我以印篆入門。”
“難怪一些字體看起來和現代小篆的寫法大大不同,但現代印篆也不是那樣寫的。”
蘇邑起身,從書架上拿出一個文件夾,翻開。
他讓手下的博士生把劉嫚寫的字,一個一個的放大到a4大小,打印出來,這些天,他們都是拿著放大鏡對著這些字體研究的。
漢朝至今兩千餘年,那時造紙術不發達,文字載體主要是石刻和錦帛,雖然有極少數當時的文字墨跡流傳下來,但江山更迭、世事變遷,很多字體都被後世其他朝代的學者修飾過。
蘇邑和自己的博士生研究了很長時間,還專門去了一趟考古係,去找相關的資料,他們發現這些打印出來的字體寫法,和一些西漢早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寫法是相同的,那時的文字還有金文的影子。
“莫非,你是以西漢銅器銘文和碑刻上的文字入門的?”蘇邑問了第三個問題。
劉嫚隻能承認,“是的。”
“你的老師是古都人,倒也有環境接觸這些東西,我活了快一個世紀,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蘇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西漢早期銅器銘文這一塊太冷門了,能學會認,學會寫,已然不易,將之融會貫通,寫成書法作品,那得需要多大的領悟力啊。
所以蘇邑才那麽佩服徐夫人,他認為徐夫人開創了一門新的書法類別,由於不知如何鑒別這一類別,蘇邑和他的學生給劉嫚的字體,取了一個複雜的名字,叫做西漢青銅印篆體。
“你能否在這裏現場給我寫幾個字?”蘇邑問劉嫚。
“當然可以。”
蘇邑的辦公桌前方還有一張專門寫字的實木長桌,桌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劉嫚來之前,蘇邑正在這裏伏案書寫,宣紙上的字隻寫了一半,他方才寫字的毛筆還未幹。
蘇邑說,“你就在我這篇寫了一半的文章後麵續寫完全吧。”
劉嫚看著蘇邑的字,他寫的是《孟子》中的一段話,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蘇邑不僅是在考驗劉嫚的書法水平,也是在考驗她是否有真才實學。
“我就用這支筆可以嗎?”劉嫚指著那隻未幹的毛筆問。
“當然可以,”事實上,這支珍木狼尖是蘇邑最喜歡的一支筆,他從來不準其他人碰。
劉嫚提筆、蘸墨,不用刻意思考迴憶,直接寫道: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些話仿佛已刻入她腦海,她依然沒有半點停頓,一氣嗬成。
古樸遼遠的文字,仿佛穿越時空,在兩千年後活了過來,再現在蘇邑眼前,這位耄耋老人竟心生感動與感恩之意,正如這篇《孟子》最後一句話所說,他為人師表,當然希望在有生之年,遇見更多的天下英才。
而這個小姑娘,就是真正的大才!
若非親眼所見,蘇邑真的難以想象,這個時代還存在這樣的孩子,沉著端莊,底蘊深厚,超凡脫俗。
劉嫚剛放下筆,他問她,“你願不願意做我的學生?”
她愣了一下。
“可我不是首都大學的學生。”
“我收關門弟子,與學校無關。”
蘇邑愛才心切,繼續說,“你應該隻會篆書,我還可以教你隸書和楷書,我敢在這兒誇下海口,在當今,這兩種字體寫的比我還好的人,鳳毛麟角。”
劉嫚心動了,她的確想學習其他字體,她所擅長的秦篆還是以象形文字為主,識別起來比較難,在現代社會受眾不廣,她應當學習簡化的更貼近生活的字體。
在蘇邑希冀的目光下,劉嫚緩緩點頭,一字一句道,
“蘇教授,我願意成為您的學生。”
蘇邑大笑,“好,好,好,”他連聲三個好,笑聲爽朗,聽不出老態,高興的模樣,仿佛年輕了十歲,
“你恐怕是我這輩子最後一個關門弟子了,我們不搞那些花裏胡哨的拜師禮儀,就在這張紙上拜師吧。”蘇邑指得是劉嫚剛剛完成的《孟子》。
隻見蘇邑,用圓勁的筆觸在文章結尾寫上:
“師蘇邑。”
劉嫚馬上明白了蘇邑的意思,接過筆,寫道:
“弟子劉嫚。”
兩個人合作完成了這篇將來價值連城的《孟子》,並同時署下自己的名字。
蘇邑和劉嫚商量好,授課時間為每周六上午8點至12點,跟平時上課一樣,地點就在這個地方。
劉嫚出來,等在外麵的江乘風好奇的問她,
“蘇教授跟你聊了什麽,你看起來心情很好的樣子?”
江乘風猜測無非是老教授讚美劉嫚的書法寫得好,表揚她有才華之類的。
沒想到劉嫚說,“蘇教授收我做弟子了。”
江乘風傻了,嘴巴變成o形。
劉嫚不隻是來與蘇教授見一麵麽,怎麽出來,就成了他的徒弟?
劉嫚斟酌片刻說道,
“我的老師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女子,我隻知她姓徐,不知其名,我稱唿她為徐夫人。”
竟是一個女人!
蘇邑內心驚訝,有些急切的問道,“徐夫人現在人在哪裏?在首都嗎?”
劉嫚搖頭,“她是長安人,去世好多年了。”
老人歎了口氣,遺憾,又無可奈何,“天妒英才啊,如此有天賦的書法家,生前無人所知,死後更泯滅於世,幸好留下了你這個弟子,繼承她的衣缽。”
的確,在劉嫚心目中,徐夫人的才學是無人可及的,有一次,她和玉美人閑聊時,玉美人曾告訴過劉嫚,徐夫人年輕時,有天下第一才女的美譽,進宮後才漸漸湮沒於世。
“她還有作品留存在世嗎?”蘇邑仍然抱著一絲希望。
劉嫚搖頭,“都燒掉了。”
“哎,”老人再次重重歎息,“罷了罷了,我再問你第二個問題吧,你是不是還學過印篆?”
蘇邑果然是行家,一眼就發現了喻湛先前看不懂的地方,
“是的,我以印篆入門。”
“難怪一些字體看起來和現代小篆的寫法大大不同,但現代印篆也不是那樣寫的。”
蘇邑起身,從書架上拿出一個文件夾,翻開。
他讓手下的博士生把劉嫚寫的字,一個一個的放大到a4大小,打印出來,這些天,他們都是拿著放大鏡對著這些字體研究的。
漢朝至今兩千餘年,那時造紙術不發達,文字載體主要是石刻和錦帛,雖然有極少數當時的文字墨跡流傳下來,但江山更迭、世事變遷,很多字體都被後世其他朝代的學者修飾過。
蘇邑和自己的博士生研究了很長時間,還專門去了一趟考古係,去找相關的資料,他們發現這些打印出來的字體寫法,和一些西漢早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寫法是相同的,那時的文字還有金文的影子。
“莫非,你是以西漢銅器銘文和碑刻上的文字入門的?”蘇邑問了第三個問題。
劉嫚隻能承認,“是的。”
“你的老師是古都人,倒也有環境接觸這些東西,我活了快一個世紀,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蘇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西漢早期銅器銘文這一塊太冷門了,能學會認,學會寫,已然不易,將之融會貫通,寫成書法作品,那得需要多大的領悟力啊。
所以蘇邑才那麽佩服徐夫人,他認為徐夫人開創了一門新的書法類別,由於不知如何鑒別這一類別,蘇邑和他的學生給劉嫚的字體,取了一個複雜的名字,叫做西漢青銅印篆體。
“你能否在這裏現場給我寫幾個字?”蘇邑問劉嫚。
“當然可以。”
蘇邑的辦公桌前方還有一張專門寫字的實木長桌,桌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劉嫚來之前,蘇邑正在這裏伏案書寫,宣紙上的字隻寫了一半,他方才寫字的毛筆還未幹。
蘇邑說,“你就在我這篇寫了一半的文章後麵續寫完全吧。”
劉嫚看著蘇邑的字,他寫的是《孟子》中的一段話,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蘇邑不僅是在考驗劉嫚的書法水平,也是在考驗她是否有真才實學。
“我就用這支筆可以嗎?”劉嫚指著那隻未幹的毛筆問。
“當然可以,”事實上,這支珍木狼尖是蘇邑最喜歡的一支筆,他從來不準其他人碰。
劉嫚提筆、蘸墨,不用刻意思考迴憶,直接寫道: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些話仿佛已刻入她腦海,她依然沒有半點停頓,一氣嗬成。
古樸遼遠的文字,仿佛穿越時空,在兩千年後活了過來,再現在蘇邑眼前,這位耄耋老人竟心生感動與感恩之意,正如這篇《孟子》最後一句話所說,他為人師表,當然希望在有生之年,遇見更多的天下英才。
而這個小姑娘,就是真正的大才!
若非親眼所見,蘇邑真的難以想象,這個時代還存在這樣的孩子,沉著端莊,底蘊深厚,超凡脫俗。
劉嫚剛放下筆,他問她,“你願不願意做我的學生?”
她愣了一下。
“可我不是首都大學的學生。”
“我收關門弟子,與學校無關。”
蘇邑愛才心切,繼續說,“你應該隻會篆書,我還可以教你隸書和楷書,我敢在這兒誇下海口,在當今,這兩種字體寫的比我還好的人,鳳毛麟角。”
劉嫚心動了,她的確想學習其他字體,她所擅長的秦篆還是以象形文字為主,識別起來比較難,在現代社會受眾不廣,她應當學習簡化的更貼近生活的字體。
在蘇邑希冀的目光下,劉嫚緩緩點頭,一字一句道,
“蘇教授,我願意成為您的學生。”
蘇邑大笑,“好,好,好,”他連聲三個好,笑聲爽朗,聽不出老態,高興的模樣,仿佛年輕了十歲,
“你恐怕是我這輩子最後一個關門弟子了,我們不搞那些花裏胡哨的拜師禮儀,就在這張紙上拜師吧。”蘇邑指得是劉嫚剛剛完成的《孟子》。
隻見蘇邑,用圓勁的筆觸在文章結尾寫上:
“師蘇邑。”
劉嫚馬上明白了蘇邑的意思,接過筆,寫道:
“弟子劉嫚。”
兩個人合作完成了這篇將來價值連城的《孟子》,並同時署下自己的名字。
蘇邑和劉嫚商量好,授課時間為每周六上午8點至12點,跟平時上課一樣,地點就在這個地方。
劉嫚出來,等在外麵的江乘風好奇的問她,
“蘇教授跟你聊了什麽,你看起來心情很好的樣子?”
江乘風猜測無非是老教授讚美劉嫚的書法寫得好,表揚她有才華之類的。
沒想到劉嫚說,“蘇教授收我做弟子了。”
江乘風傻了,嘴巴變成o形。
劉嫚不隻是來與蘇教授見一麵麽,怎麽出來,就成了他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