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牌樓的事按下不表,我們先說說每日送進宮的易拉筒酸梅湯。
楊雲自宮中出來,第二日便尋到京城一家馬車坊。此車坊名為禦車坊,掌櫃為祖傳手藝,到了他這一輩已傳了五代了。無論前朝大元,還是今朝大明,宮廷所用之儀仗車駕均是出自此坊。楊雲看了坊中所列的幾架樣車,心中大為難以,便不惜銀錢定做了一輛雙套馬車。
到了第三日,馬車便趕製完工交貨了。楊雲看此馬車,車身足長一丈有餘,寬逾七尺,雖無車廂,卻極盡華麗之能事。車架由產自興安嶺的促榆木打造,用清漆刷至光可鑒人,以手拂過,不見一絲毛刺;兩對車輪渾圓無疵,竟似矩規所畫一般;車輻均勻細密,一般寬窄;車身則雕龍刻鳳,更刻有鳥獸花草若幹。楊雲心下滿意,驗完貨,交了餘款,暫且寄存在坊中。
又去了旌旗坊,定做了兩麵大旗,預備插在兩跟車轅之上。夥計問用甚麽顏色,楊雲隨口答了明黃,夥計一愣,說道:“公子該不是來拿我取笑吧?明黃是禦用色,您就是敢用,小店也不敢接啊。”
楊雲自知來錯了地方,說聲打攪就此離去。如此尋了半日下來,竟是沒有一家旗坊備有明黃布匹。還是有一位好心掌櫃提醒,戲台上是不分禮製的,扮皇帝的戲子自然穿的是明黃,去城東的戲裝行找找,或許備有明黃綢緞。楊雲道了謝,果然在戲裝行尋到了明黃布匹,不多時,兩麵大旗也已做好。
最後再去馬市買迴兩匹口外駿馬,雖比不上張國柱所乘的赤龍駒名貴,但也是渾然一色,油光水滑,煞是威風。
最後尋了個車夫,帶著兩麵大旗,去馬車坊將車駕迴了楊柳風。
從此以後,兩匹駿馬配上這拉風的馬車,左右車轅各插一麵大旗,左書:“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九個大字,右書:“皇帝禦用宮廷貢品”八個大字。每日早上拉上一車易拉筒的酸梅湯招搖過市,好不威風。楊雲又給兩名駕車的夥計定做了全套簇新的四季服裝和鞋帽,吩咐每日趕早將京城四麵盡數兜完,再去宮門交付酸梅湯。
京城百姓雖然見多識廣,也被這等奇觀唬得一愣一愣的,無不駐足側目,孩童們則追逐著馬車一路奔跑。
果然,此舉效果明顯。百姓們聽說這易拉筒的酸梅湯是禦用珍品,都想嚐嚐這皇帝也愛喝的易拉筒酸梅湯,店中購買長龍一直排到店外鼓樓。
加之這易拉筒確實攜帶方便,人們一時喝不了那麽多,買上五筒十筒帶迴家中,想喝就喝,家中親戚朋友也可一起享用。
若是長途跋涉,走親訪友,郊外遊玩,亦可帶上數筒,口幹舌燥之際飲上一筒,其妙難言。
人們漸漸認識到這易拉筒的好處,慢慢也就買成習慣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楊雲硬是培養出明朝人喝飲料的消費習慣,心中不禁暗暗得意。
這真是廣告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二十一世紀,各大飲料廠商都會不惜重金邀請明星代言旗下產品,一般都是影視歌和體壇的巨星。而楊柳風的代言人,哼哼!說出來嚇死你們,是大明天子——崇禎皇帝。
生產能力自然也要提高才能滿足這與日俱增的購買力。西山竹刻青年憑借一己之力已然滿足不了每日的竹筒需求,便帶了幾個學徒跟他學刻竹筒。好在隻需學這一種圖案,照貓畫虎,學徒一般三天即能刻得真假難辨。西山下已經成了一個竹筒製造作坊,而青年理所當然做了掌櫃。
楊柳風這邊新則修了一排房子作為廠房,又雇了一幹人等,各司其職。三名員工消毒竹筒為第一道流程,五名員工熬製酸梅湯為第二道流程,二十八名員工灌裝為第三道流程,十五名員工封蠟和貼生產日期為第四道流程,兩名員工質檢為第五道流程。完全一個現代化流水線工廠。
這一切隻看得風義山目瞪口呆,向楊雲作揖不停,“雲兒如此雄才大略,讓人好生佩服。想想當日我老風的一番話,真乃井底之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這邊易拉筒大賣特賣,那邊牌樓的建設也是分秒未未停。隻要銀錢使到位,自是速度飛快,短短一月,十座牌樓均已完工。除了人間正道、禮義廉恥、忠孝雙全等六座牌樓外,其餘四座均為楊柳風的廣告牌樓,分別立於城東、城西、城南和城北。
這四座牌樓隻建成了主體,並未題字,城中百姓很是好奇,不知這四座牌樓將來會題些什麽字。
楊雲心頭也很著急,四幅巨型海報正在製作中。四幅畫都是長一丈五尺,高一丈,就是五米乘三米。雞爪胡同的林畫師從未畫過如此之大的作品,十分興奮,每日除了喝酒就是作畫。饒是這樣,也足足用了二十來天才將四幅巨畫做完。宮廷畫師,書法自然不會差,依照楊雲的吩咐,又在每幅巨畫上寫同樣上巨大的廣告詞。
畫作完成,四座牌樓上支撐廣告的龍骨也已搭好。又挑了一個夜半無人之時,將四幅巨畫一一展開繃在龍骨上。
這一日,京城百姓早上出門,東西南北都是楊柳風的巨幅海報,都被眼前的奇觀驚呆了。明朝時沒有什麽高層建築,大戶人家的建築最高也不過二層。而四座牌樓本身就有數米之高,加上海報足有十米,又無遮無擋,城中四麵均是抬頭可見。
四幅海報上都畫著楊柳風竹筒上的圖案:楊柳低垂,清風徐徐,柳枝下擺著數罐易拉筒的酸梅湯。
至於廣告詞都是楊雲編的,他心知自己文采不高,好在有現代的廣告語可以借鑒。城南海報上寫著:“隨時隨地,想喝就喝,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一行大字。
城北的寫著:健康生活,從楊柳風開始,易拉筒現已上市。
城東的寫著:清涼一夏,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
城西的寫著:秘方特製,宮廷禦飲,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
四幅巨型戶外廣告橫空出世,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城中婦孺老幼,隻要不是又聾又瞎,都知道了這易拉筒的酸梅湯。
廣告就是要這包圍和轟炸的效果,知名度上來了,銷量可想而知。短短幾日,易拉筒的日銷量就達到了數萬筒。單靠楊柳風這一家門店自然是無法應付這日日增長的銷量,楊雲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開分號?不不不。
開分號費時費力不說,更重要的是費錢。基礎建設,室內裝潢,人員工資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真正要賺大錢、賺快錢,需要的是別人免費給你打工。
普通易拉筒的酸梅湯,成本約合四文錢每筒,楊柳風店內售價十文。易拉筒泉水特製酸梅湯成本約合五文錢每筒,楊柳風店內售價二十文。
楊雲親自出馬,來到城中各大商號洽談合作業務。各種雜貨店、茶水攤、酒樓飯鋪和茶館戲院,楊雲都是家家親臨。
合作方式如下:普通酸梅湯以每筒六文,泉水酸梅湯以每筒八文批發給各家商號,店中售價由商號自己決定。第一批貨免費,若是銷量尚可,自第二單貨起現款現貨。
各商號掌櫃幾乎人人都喝過這易拉筒的酸梅湯,知道其中妙處,心中也很是是佩服楊雲生財有道。如今見楊掌櫃親臨,又是和自己合作,哪來有錢不賺的理,無不點頭答應。
幾日功夫下來,城中六百多家商號都成了楊柳風的銷售渠道。諸位看官可以自己算一算,安最保守的估計,一家商號每日售出十筒,六百乘以十,銷量就增加了六千筒,而楊柳風沒有增加任何投入。況且偌大一個北京城,人口數百萬,哪有一家每日隻賣十筒之理,那些茶樓酒肆生意紅火的,每日銷量足有數百筒之巨。
銷售渠道的增加,銷量必然跟著增長。東南西北四城隨處都可輕易買到易拉筒的酸梅湯,不用專程前往楊柳風總店排隊,省時又省力,真是應了楊柳風的廣告語:隨時隨地,想喝就喝。
楊柳風的廠房一擴再擴,廠內員工也增加到數百人之眾。楊柳風成功的從一間茶水鋪子轉型成了一家飲料生產製造企業。
楊雲心中自是心潮萬千,他在穿越前隻是一個便利店售貨員,如今卻名噪京城,幹出如此大一番事業。二品懲逆大將軍同他是莫逆之交,皇帝稱他為布衣之交。有道是:穿越真是猛,升官發財樣樣有。
趁熱打鐵,見風使舵。趁著楊柳風崛起,楊雲再次發力,先後又推出了易拉筒包裝的玉泉山天然礦泉水、楊柳風綠茶、楊柳風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產品。四幅巨型海報也隨著新品的推出一換再換,分別為:好水喝出健康來。花清香,茶新新味,楊柳風茉莉清茶,茉莉蜜茶。市場反應均是不俗。
牌樓的事按下不表,我們先說說每日送進宮的易拉筒酸梅湯。
楊雲自宮中出來,第二日便尋到京城一家馬車坊。此車坊名為禦車坊,掌櫃為祖傳手藝,到了他這一輩已傳了五代了。無論前朝大元,還是今朝大明,宮廷所用之儀仗車駕均是出自此坊。楊雲看了坊中所列的幾架樣車,心中大為難以,便不惜銀錢定做了一輛雙套馬車。
到了第三日,馬車便趕製完工交貨了。楊雲看此馬車,車身足長一丈有餘,寬逾七尺,雖無車廂,卻極盡華麗之能事。車架由產自興安嶺的促榆木打造,用清漆刷至光可鑒人,以手拂過,不見一絲毛刺;兩對車輪渾圓無疵,竟似矩規所畫一般;車輻均勻細密,一般寬窄;車身則雕龍刻鳳,更刻有鳥獸花草若幹。楊雲心下滿意,驗完貨,交了餘款,暫且寄存在坊中。
又去了旌旗坊,定做了兩麵大旗,預備插在兩跟車轅之上。夥計問用甚麽顏色,楊雲隨口答了明黃,夥計一愣,說道:“公子該不是來拿我取笑吧?明黃是禦用色,您就是敢用,小店也不敢接啊。”
楊雲自知來錯了地方,說聲打攪就此離去。如此尋了半日下來,竟是沒有一家旗坊備有明黃布匹。還是有一位好心掌櫃提醒,戲台上是不分禮製的,扮皇帝的戲子自然穿的是明黃,去城東的戲裝行找找,或許備有明黃綢緞。楊雲道了謝,果然在戲裝行尋到了明黃布匹,不多時,兩麵大旗也已做好。
最後再去馬市買迴兩匹口外駿馬,雖比不上張國柱所乘的赤龍駒名貴,但也是渾然一色,油光水滑,煞是威風。
最後尋了個車夫,帶著兩麵大旗,去馬車坊將車駕迴了楊柳風。
從此以後,兩匹駿馬配上這拉風的馬車,左右車轅各插一麵大旗,左書:“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九個大字,右書:“皇帝禦用宮廷貢品”八個大字。每日早上拉上一車易拉筒的酸梅湯招搖過市,好不威風。楊雲又給兩名駕車的夥計定做了全套簇新的四季服裝和鞋帽,吩咐每日趕早將京城四麵盡數兜完,再去宮門交付酸梅湯。
京城百姓雖然見多識廣,也被這等奇觀唬得一愣一愣的,無不駐足側目,孩童們則追逐著馬車一路奔跑。
果然,此舉效果明顯。百姓們聽說這易拉筒的酸梅湯是禦用珍品,都想嚐嚐這皇帝也愛喝的易拉筒酸梅湯,店中購買長龍一直排到店外鼓樓。
加之這易拉筒確實攜帶方便,人們一時喝不了那麽多,買上五筒十筒帶迴家中,想喝就喝,家中親戚朋友也可一起享用。
若是長途跋涉,走親訪友,郊外遊玩,亦可帶上數筒,口幹舌燥之際飲上一筒,其妙難言。
人們漸漸認識到這易拉筒的好處,慢慢也就買成習慣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楊雲硬是培養出明朝人喝飲料的消費習慣,心中不禁暗暗得意。
這真是廣告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二十一世紀,各大飲料廠商都會不惜重金邀請明星代言旗下產品,一般都是影視歌和體壇的巨星。而楊柳風的代言人,哼哼!說出來嚇死你們,是大明天子——崇禎皇帝。
生產能力自然也要提高才能滿足這與日俱增的購買力。西山竹刻青年憑借一己之力已然滿足不了每日的竹筒需求,便帶了幾個學徒跟他學刻竹筒。好在隻需學這一種圖案,照貓畫虎,學徒一般三天即能刻得真假難辨。西山下已經成了一個竹筒製造作坊,而青年理所當然做了掌櫃。
楊柳風這邊新則修了一排房子作為廠房,又雇了一幹人等,各司其職。三名員工消毒竹筒為第一道流程,五名員工熬製酸梅湯為第二道流程,二十八名員工灌裝為第三道流程,十五名員工封蠟和貼生產日期為第四道流程,兩名員工質檢為第五道流程。完全一個現代化流水線工廠。
這一切隻看得風義山目瞪口呆,向楊雲作揖不停,“雲兒如此雄才大略,讓人好生佩服。想想當日我老風的一番話,真乃井底之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這邊易拉筒大賣特賣,那邊牌樓的建設也是分秒未未停。隻要銀錢使到位,自是速度飛快,短短一月,十座牌樓均已完工。除了人間正道、禮義廉恥、忠孝雙全等六座牌樓外,其餘四座均為楊柳風的廣告牌樓,分別立於城東、城西、城南和城北。
這四座牌樓隻建成了主體,並未題字,城中百姓很是好奇,不知這四座牌樓將來會題些什麽字。
楊雲心頭也很著急,四幅巨型海報正在製作中。四幅畫都是長一丈五尺,高一丈,就是五米乘三米。雞爪胡同的林畫師從未畫過如此之大的作品,十分興奮,每日除了喝酒就是作畫。饒是這樣,也足足用了二十來天才將四幅巨畫做完。宮廷畫師,書法自然不會差,依照楊雲的吩咐,又在每幅巨畫上寫同樣上巨大的廣告詞。
畫作完成,四座牌樓上支撐廣告的龍骨也已搭好。又挑了一個夜半無人之時,將四幅巨畫一一展開繃在龍骨上。
這一日,京城百姓早上出門,東西南北都是楊柳風的巨幅海報,都被眼前的奇觀驚呆了。明朝時沒有什麽高層建築,大戶人家的建築最高也不過二層。而四座牌樓本身就有數米之高,加上海報足有十米,又無遮無擋,城中四麵均是抬頭可見。
四幅海報上都畫著楊柳風竹筒上的圖案:楊柳低垂,清風徐徐,柳枝下擺著數罐易拉筒的酸梅湯。
至於廣告詞都是楊雲編的,他心知自己文采不高,好在有現代的廣告語可以借鑒。城南海報上寫著:“隨時隨地,想喝就喝,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一行大字。
城北的寫著:健康生活,從楊柳風開始,易拉筒現已上市。
城東的寫著:清涼一夏,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
城西的寫著:秘方特製,宮廷禦飲,楊柳風易拉筒酸梅湯。
四幅巨型戶外廣告橫空出世,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城中婦孺老幼,隻要不是又聾又瞎,都知道了這易拉筒的酸梅湯。
廣告就是要這包圍和轟炸的效果,知名度上來了,銷量可想而知。短短幾日,易拉筒的日銷量就達到了數萬筒。單靠楊柳風這一家門店自然是無法應付這日日增長的銷量,楊雲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開分號?不不不。
開分號費時費力不說,更重要的是費錢。基礎建設,室內裝潢,人員工資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真正要賺大錢、賺快錢,需要的是別人免費給你打工。
普通易拉筒的酸梅湯,成本約合四文錢每筒,楊柳風店內售價十文。易拉筒泉水特製酸梅湯成本約合五文錢每筒,楊柳風店內售價二十文。
楊雲親自出馬,來到城中各大商號洽談合作業務。各種雜貨店、茶水攤、酒樓飯鋪和茶館戲院,楊雲都是家家親臨。
合作方式如下:普通酸梅湯以每筒六文,泉水酸梅湯以每筒八文批發給各家商號,店中售價由商號自己決定。第一批貨免費,若是銷量尚可,自第二單貨起現款現貨。
各商號掌櫃幾乎人人都喝過這易拉筒的酸梅湯,知道其中妙處,心中也很是是佩服楊雲生財有道。如今見楊掌櫃親臨,又是和自己合作,哪來有錢不賺的理,無不點頭答應。
幾日功夫下來,城中六百多家商號都成了楊柳風的銷售渠道。諸位看官可以自己算一算,安最保守的估計,一家商號每日售出十筒,六百乘以十,銷量就增加了六千筒,而楊柳風沒有增加任何投入。況且偌大一個北京城,人口數百萬,哪有一家每日隻賣十筒之理,那些茶樓酒肆生意紅火的,每日銷量足有數百筒之巨。
銷售渠道的增加,銷量必然跟著增長。東南西北四城隨處都可輕易買到易拉筒的酸梅湯,不用專程前往楊柳風總店排隊,省時又省力,真是應了楊柳風的廣告語:隨時隨地,想喝就喝。
楊柳風的廠房一擴再擴,廠內員工也增加到數百人之眾。楊柳風成功的從一間茶水鋪子轉型成了一家飲料生產製造企業。
楊雲心中自是心潮萬千,他在穿越前隻是一個便利店售貨員,如今卻名噪京城,幹出如此大一番事業。二品懲逆大將軍同他是莫逆之交,皇帝稱他為布衣之交。有道是:穿越真是猛,升官發財樣樣有。
趁熱打鐵,見風使舵。趁著楊柳風崛起,楊雲再次發力,先後又推出了易拉筒包裝的玉泉山天然礦泉水、楊柳風綠茶、楊柳風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產品。四幅巨型海報也隨著新品的推出一換再換,分別為:好水喝出健康來。花清香,茶新新味,楊柳風茉莉清茶,茉莉蜜茶。市場反應均是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