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二而言,自降身份冒充戶部官員,也是一件相當鬼扯的事情,沒辦法,自古以來,民不與官鬥。


    一聽李二這話,掌櫃的立馬笑道:“說起來,我們這生意,還多虧朝堂的扶持,要不哪兒有我們的份兒。”


    他這話倒是不假,整個書閣裏做生意的,也就他們獨一份了。


    雖然識不得李二的身份,但對李二的身份他卻沒有懷疑過。


    畢竟這長安城裏,最不缺的就是這些當官的。


    李二聞言笑了笑,隨手在櫃台上拿起一個皮質的物什便看了看。


    掌櫃的見狀,連忙介紹道:“這是筆封,也叫筆袋,專門放置各種筆的物什。在家裏雖然用的多是筆架,但出門在外,這東西就方便多了。”


    李二沒說話,隻是自顧自地打開看了看。


    對開兩扇門,打開之後,每一麵都有四個鎖死的圓扣,而在這圓扣裏則各夾著一支毛筆。


    兩麵的四個圓扣也是錯開而行,合起來之後,倒是嚴絲合縫。


    不過,真正引起李二注意的是下方四個鋼印的大字——大明製造。


    心中感慨了一聲,李二將其放下,又拿起一個木製盒子。


    一旁,掌櫃繼續介紹道:“此乃筆盒,和筆袋沒什麽差別,不過這裏麵放置的多為炭筆。”


    李二打開一看,果然,一排炭筆整整齊齊的擺放在裏麵。


    而真正讓李二注意的還是筆盒上那四個大字——大明製造。


    再次看向一旁各種類型的筆記本,這個東西他見過,打開筆記本的第一頁,入目所及的便是分屬兩行的六個字——三字經,李承乾。


    而將整個本子翻過來,末頁還是那四個大字,大明製造。


    又看了許多東西,不管是書箱、畫板、公函夾等等等等,都逃不過大明製造。


    “東西倒都是專門為讀書人準備的,就是不知道這些物什銷量如何?”放下了手裏的物什,李二抬頭問道。


    掌櫃的聞言,立馬笑道:“銷量自不用說,畢竟大明出品,必屬精品。”


    李二點了點頭,在這點兒上,他倒是沒有懷疑過。


    “有賬冊麽?”李二問道。


    掌櫃的聞之一愣,不過很快便笑著點了點頭,道:“有的,軍曹稍待。”


    李二倒是不著急,就這麽靜靜的等著。


    也沒等多久,掌櫃的便將一本賬冊拿了出來,笑道:“軍曹請看。”


    接過賬冊,李二便自顧自地翻了起來,隻是看著那些驚人的數字,他是越看越心驚。


    他知道,這家店鋪其實不單單隻是供應長安,而是供應整個大唐的書閣。


    但縱使如此,他也沒想到銷量會如此巨大。


    “本官看你們對各地,每月會發貨兩次,怎麽,一次不夠?”李二指著賬冊,疑惑地問道。


    掌櫃笑道:“如果單是書閣的話,倒也夠了。不過如今的大唐書閣基本上隻到州府一級,而各州府下轄的各縣就很少有了。


    而且,縱使是州府,也有不少商賈會大量的進貨,在他們的商鋪販賣,不過軍曹放心,他們發賣的價格和我們都是一樣的,真要說起來,隻是我們犧牲了利益罷了。


    當然,為了振興大唐文教,犧牲一點兒我們的利益,也是我們該做的。


    畢竟,大唐的文教愈發興盛,我們的生意也才愈發的長遠。”


    剛聽這掌櫃的前半句話,李二心中是極為不屑,為了振興大唐而犧牲利益,嗬嗬……不過聽到後麵這話,李二倒是又多看了這掌櫃的一眼,有點兒東西。


    “你們銷量最好的是什麽?”李二問道。


    “要說賣得最後的,自然得是這個筆記本。”掌櫃笑道,“雖然筆袋、筆盒這些東西,製工是要精美一些,但說起銷量卻是沒得比,畢竟這筆記本是消耗品,筆袋、筆盒、書箱這些東西,因為質量不錯,用個三五十的年不成問題,要是平日裏愛惜一些,當個傳家寶也不是不行。”


    他這話倒是說得不假,皮質的那都是真皮,質量方麵是真沒得說。


    可李二卻是沒想那麽多,而是問道:“那筆記本一月能發賣多少?從你這裏出去的。”


    “數十萬冊吧。”都不用去翻賬冊,掌櫃的便說道。


    這些數據對他而言,印象太深刻了。


    又聊了幾句,李二該了解的也都了解了,便拱手道:“今日叨擾了。”


    “軍曹客氣。”見李二要走,掌櫃的給夥計使了個眼色,夥計立馬抱著一個書箱走了過來。


    “軍曹勿怪,拿迴去先用著,如果好用的話,有人問起,還勞煩軍曹推薦一二。”掌櫃笑著說道。


    李二聞言,心中也是頗為感慨,不過倒是沒拒絕,給隨行之人一個眼色,當即就有人將其收下。


    “一定。”說罷,李二拱手告辭。


    一直到出了書閣,李二的心中還是沒能平複。


    倒不是因為收禮,他其實能理解這些商人的心態。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嘛。


    做生意的,打通各個關節,多正常的事兒。


    隻不過這掌櫃的送禮,倒是送得極有水平,可能沒多少人能拒絕。


    不過這跟李二沒關係,兒子孝敬老子的,他拿得理所當然。


    真正讓他心裏難以平複的其實是那四個字——大明製造!還有那驚人的銷量。


    他之所以想來書閣看看,就是因為之前那兩稚童。


    當時他就想到了那個印著三字經的筆記本,他就是想看看,這玩意兒到底能有多大個影響力。


    隻是沒想到,這一趟書閣之行,卻是讓他的心情,再也難以平複。


    要奔赴千裏之外的讀書人。


    對於讀書人無處不在的大明製造。


    月銷數十萬,年銷數百萬給李承乾揚名的筆記本。


    說實話,他現在都難以想象,李承乾如今在讀書人中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迴宮吧。”良久,李二才有些意興闌珊地說道。


    迴到皇宮後,李二便將密諜司的老內侍喚了來,其實也不用喚,他就如同影子一般,隻要李二需要的時候,他都在。


    “大明製造的事兒,可有了解?”李二悶聲問道。


    老內侍一愣,大明製造?大明製造可多了,陛下究竟說的是哪個大明製造?


    “陛下,但凡大明過來的東西,都打著大明製造的招牌,不知陛下問的是哪個?”


    李二眉頭一皺,這樣麽?


    這些年,他倒是忽略了。


    “看來,高明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啊。”李二沒有迴答,自言自語道,“他這是在為迴歸大唐做準備麽?


    倒是朕小覷了他,這小子,怕是一開始就想到了這一天吧?


    擴大在讀書人,普通人,甚至是軍中將士的影響力,就是為了今後哪怕武力拿下大唐,他也能迅速掌控大唐麽?”


    老內侍聞言,不敢言語。


    李二卻是不在意,歎息了一聲,站了起來,走到了大殿之外,看著西北的方向,低沉道:“難道,真的是朕老了?”


    他這會兒,心裏五味雜陳的。


    “房玄齡他們知道麽?知道,定然是知道的,但他們從來沒說!”


    此時,李二隱隱有些怒火!


    他能想到,那些家夥對李承乾是如何的推崇,又是如何的期待。


    是啊,唐明合一啊,那將是一個何其龐大又恐怖的存在!


    他們在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他們在期待朕死!


    這一刻,李二滿身的戾氣!


    他恨!也怨!


    是朕帶著伱們從前隋的漩渦中殺出來的,也是朕帶著你們在玄武門之變中掙紮求生的,可你們,卻在期盼著朕死!


    期盼朕死了後,高明那個逆子,帶你們創造一個遠勝於朕的大唐!


    能讓你們得逞麽?


    不能!


    李二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如此盛世的大唐,是朕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如今的太平盛世,是朕打造出來的!”李二憤怒地低聲咆哮著,“都在逼朕是吧?來吧,都來,讓朕看看!”


    “傳,傳房玄齡、溫彥博、魏征、段綸、侯君集……兩儀殿議事。”很快,李二說道。


    不多時,房玄齡等人一臉疑惑地來到了兩儀殿,眾人心中都在好奇,這是又發生了什麽?


    而這會兒,李二早已收斂了身上的戾氣,看著眾人的神色,也是多了一絲平和。


    “今日傳召眾卿,是為了科舉一事。如今,我大唐文教振興,也正是用人之際,是時候再開恩科了。”李二笑道。


    一聽是這事兒,眾人倒是點了點頭,房玄齡更是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聖明,如今我大唐文教蒸蒸日上,再開恩科,也可以檢驗過去幾年的文教成績。”


    聖明?


    李二心中冷笑,心說,朕若是不開口,你們永遠也不會提這一茬?不過臉上,他倒是一臉的如沐春風:“不過,此番朕打算取締恩科改常科。”


    取締恩科?


    常科?


    眾人都愣住了,完全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其實恩科也是前些年,因為文教振興,李二特意開了一次科舉,因為是皇家恩恩典,故此稱之為恩科。


    如果按照正常的曆史,恩科應該在宋朝才出現。


    至於常科,眾人是真的不懂了。


    在這個年代,開科舉其實是沒有定數的,基本上屬於那種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不開的那種。


    “陛下,不知道何為常科?”溫彥博還是問道。


    李二解釋道:“所謂常科,便是定期舉行科舉,朕以為,一年便可取仕一次。”


    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便是因為之前在書閣中聽到那些讀書人準備遠赴日月山的原因後,才有了如此想法。


    隻是,他沒想到,自己這麽一折騰,倒是把自己兒媳婦在幾十年後幹的事兒,提前給幹了。


    不過他說完,眾人又愣住了。


    定期開科他們倒是能理解,但一年取仕一次,是不是頻率太高了?


    “陛下,不可。”房玄齡當即躬身道,“每一次科舉,都要準備很長的時間,若是一年一次,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對於國朝的運行而言,極為不利。


    而且,一年取仕一次,長此以往的會,我大唐將出現大量的冗官,也將加大朝廷的負擔。”


    開什麽玩笑。


    一次科舉,前前後後少說也得兩三個月吧?


    這還是最少的。


    真要一年來一次,好家夥,一年小半年都為這事兒忙活去了,大家還幹不幹別的了?


    李二搖頭道:“眾卿可有了解過我大唐的讀書人?他們中許多人都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可卻是報國無門。


    明明胸有錦繡才華,卻是一點兒機會都沒。


    有些人,甚至在長安一等就是數年,可卻是等了個窮困潦倒。


    而我們振興文教的目的是什麽?不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有誌之士能一展其抱負麽?”


    “陛下,縱使如此,可這一年一次的頻率也太高了。而且,科舉一次,動的可不止長安一處,各地都要動,至少,我們得需要一個完善的安排才行,總不能各地的學子一股腦的都湧進長安吧?


    開常科,老臣覺得極為妥帖,可既然要開常科,就要從長遠計劃,各縣州府到長安,都應該有所安排才是。”房玄齡卻是不為所動。


    他不知道麽?


    怎麽可能,每日不知道有多少人向他府上遞拜帖,不就是想搭上他這艘大船麽。


    如今甚至有不少人互相吹捧搏個才子的名頭,就是為了能在長安搭上某一家勳貴。


    如今的給事中馬周,不就是搭上了常何的門路,而從此扶搖直上的?


    好吧,他們這些人,其實是看不上馬周的。


    李二聞言,倒是不惱,反而點了點頭,說道:“房愛卿說得在理,這樣,眾卿商議一番,拿出一個章程來。”


    他不知道不妥麽?


    他當然知道。


    隻是他也隻是一個想法,至於具體怎麽操作,他知道個屁。


    但他很清楚,常科必開!


    從今天的見聞而言,他其實很清楚,再不開常科,大唐培養的人才,都便宜了李承乾了。


    關鍵是那些家夥,包括房玄齡等人都不覺得這樣有任何問題。


    在他們看來,無所謂,反正肉都爛在一個鍋裏,誰吃都是吃。


    可在李二看來,那就不同了。


    這是有人在從他的碗裏夾走了那塊肉!


    對於這一點,李二是決計不會允許的,誰也不行,別說是親兒子,親爹他都攆下去了!


    而房玄齡等人見李二這麽說,也恍惚了,不是,什麽時候我們陛下這麽聽人勸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無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赴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赴醉人並收藏貞觀無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