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膳用過,大朝會繼續。


    相較於早上,此時的眾人一個個都明顯神清氣爽的。


    不過這也正常,一來吃飽喝足了,二來嘛,各個都得到了封賞,沒理由耷拉著一張臉不是。


    李承乾看了看眾人,笑道:“功勞也酬完了,接下來該說說正事了。”


    “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從。”普西偌聞言,立馬就站出來說道。


    如今他的願望也算達成了,都一朝宰輔了,實在沒什麽不滿意的地方了。


    群臣聞言,一個個也是站出來齊聲道:“殿下但有吩咐,臣等莫敢不從。”


    李承乾見狀,點了點頭。


    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縱使大家都知道今早這般大封天下在禮節上有些不合,但如今的大明王廷,一來確實是一個草台班子,很多禮節上的東西,大家都弄不太懂。二來嘛,如今的大明王廷也確實是李承乾的一言堂,無人敢在他麵前造次。


    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在大明王廷還沒有人能出其右!


    所以,李承乾想怎麽封賞,還真沒人敢反對。


    “如今的大明王廷已經今非昔比。”李承乾說道,“較之兩年前,我大明王廷也算步入了正軌,這也是為什麽本王會在今日大封天下的原因。


    畢竟一個王朝,很多東西都得步入正軌。


    而且眾卿隨本王披荊斬棘,一路走到今天,這也是眾卿應得的。”


    “臣等謝殿下隆恩。”群臣拱手。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既然大明王廷已經步入了正軌,那麽,眾卿對大明的未來怎麽看?


    如今我大明雖然稱雄於西域之地,但並不代表我大明上上下下就可以鬆懈。


    說內憂外患可能過了,但的確也存在諸多問題。


    眾卿可曾看到這些問題?”


    “殿下所言極是。”普西偌一聽李承乾這話,當即就站了出來,作為大明王廷的第一位宰輔,他也不想落個屍位素餐之名,早在之前,他就仔細琢磨過大明現存的問題,這會兒李承乾問起,他當即站出來說道,“如今我大明人口數百萬計,但由於過往幾年天災連年,加之戰火不斷,雖然我大明從周邊各國一直在收攏糧食,但這絕非長久之計。


    若是未來周邊各國紛紛效仿大唐,禁絕糧食出境,這對我大明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


    “左仆射所言甚是。”王玄策當即也站了出來說道,“我大明如今雖然幅員遼闊,但微臣出使數次,沿途所見,卻無良田幾畝,如何自給自足才是我大明的當務之急。”


    一說到糧食問題,眾人都是紛紛點頭。


    這話真沒錯,以往這片土地上的人都以遊牧為生,可這幾年的天災和戰火,對畜牧業的打擊頗為嚴重。


    要想在短時間內恢複到之前的水平,談何容易。


    這也是沒人提及這一點兒的原因,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民以食為天。”李承乾聞言點了點頭,道,“解決糧食問題的確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不過王尚書說得也不錯,雖然我大明幅員遼闊,但適合耕種之地確實少之又少,而畜牧業也因為連年的天災和戰禍損失慘重。


    若是不能解決老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怕是要不了多久,我大明就會被吐穀渾之後塵。”


    “殿下,我大明的耕地雖然有限,但我們可以從畝產上做文章啊。”長孫衝顯然是提前做了功課的,當下便說道,“微臣還記得,當初殿下在澆河城宴請幾位郡守的時候,曾教過他們一個漚肥的法子。


    我們何不將此法在全大明推行呢?


    雖然我大明的耕地有限,但也並非是沒有耕地可種。”


    “長孫侍郎這話在理。”李承乾笑著點了點頭,道,“既然耕地是有限的,那麽我們就想辦法提高每畝耕地的產量,嗯,當初本王交於高純行幾人的漚肥之法,也的確是時候在整個大明推行了。”


    長孫衝的職位雖然還是禮部侍郎,不過還是略有區別的。


    以前的長孫衝是禮部右侍郎,在禮部位居其三,如今遷任禮部左侍郎,也算升遷了。


    當然,之前也沒人傻到稱唿長孫右侍郎就是,這就跟後世的副職一樣,沒幾個稱唿某某局長的非得加個副字在前。


    “但這還是不夠。”李承乾說完,補充道,“我大明王廷如今百姓數以百萬計,雖不知準數,但如果僅僅依靠我們自己的那點兒土地,想要養活這麽些人,哪怕就算勉強支撐了下來,但萬一再遭遇災荒又當如何?


    說到底,我大明王廷如今的抗壓能力太差。


    還是得多做幾手準備才是。


    老話說,官者,百姓之父母也,本王卻認為這話還不夠,官者,更像一個大家族的族長,家族族長就有責任庇佑自己的族人。


    所以,本王認為,為官者,當居安思危,莫要到了災難來了之時,才抱怨無應對之法。”


    “殿下所言極是。”普西偌當即說道,“殿下,微臣請奏。”


    李承乾點了點頭。


    “微臣奏請殿下,再行當初大明王廷的戶籍製度。”普西偌說道,“雖然我們如今預估了一番大明的具體人口,但具體的人口構成,我們卻是都不知曉。


    想當初,大明王廷總計多少人口,男丁多少,婦人多少,老者多少,稚子多少,我們都是一清二楚的。


    當初微臣也在了解這個基礎的情況下,才能在戶部統籌各項事宜。


    有了這些詳實的數據,臣等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哪怕是籌備糧草,都能更精確一些。”


    聽普西偌這麽說,李承乾點了點頭,普西偌這是明顯吃到了數據的福利。


    不過還別說,他這個主意,李承乾還是很認可的。


    的確,大明如今吞並了吐穀渾不說,還囊括了西突厥,也是時候再次推進戶籍製度了。


    “微臣附議。”李勤儉也當即站了出來,說道,“如今我大明雖然步入了正軌,但在很多地方還是以部落族群而居。


    這些部落或大或小,大的有數萬人之巨,小的也有數百人之多,這對於我大明的長治久安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隱患。


    若是再一次像當年在大明推行戶籍製度一般,倒是能解決很多隱患。


    而且,沒有一個完善的戶籍製度,我大明未來的很多政策都難以推行。”


    “可如此一來,是不是會引起諸多部落的不理解?”阿史那泥孰說道,“雖然我們是好意,但對於老百姓而言,他們可能並不能理解這份好意吧?”


    阿史那泥孰雖然不知道這戶籍製度具體的實施方針是什麽,但一聽這話,當即就明白這政策絕對是針對他們西突厥的。


    要知道,如今在大明王廷還有數萬人的部落,那可就隻有他們西突厥了。


    所以這個政策在他看來,就是針對他們西突厥的。


    他作為西突厥在朝堂上的代表,自然不會輕易讓這種政策通過。


    “阿史那尚書有所不知。”普西偌當即就笑道,“所謂的戶籍製度不過是統計人口,這不管是對於我們朝堂,還是地方官員而言,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不管出現任何變故,我們都可以根據手中的具體數據,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這一點兒,早在之前的赤水源上就已經得到過驗證了。


    至於說那些大型部落,我們並沒有去改變他們的意思,他們的族人完全可以歸納在他們族長名下。


    而且,這對於大明的老百姓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別的不說,我大明戶部遵殿下手令,已經著手在大明五郡十三府著手開辦了大明學堂四十有餘,而想入大明學堂就學,先決條件就得有大明戶籍。


    還有大明醫院,昔日殿下便說過,大明醫院對於持有大明的百姓,診金一文,但這也隻針對持有我大明戶籍的百姓。


    而且,持有我大明戶籍的好處何止這些?


    慢慢的,阿史那尚書就會明白老夫今日所言了。”


    他現在也是一個老奸巨猾之輩,話雖然這麽說,但他肯定會效仿上次,以每戶為一個單位,所有朝廷下發的福利按照每戶走。


    以此鼓勵那些大型部落的族人脫離部落自立門戶。


    雖然在李承乾看來,戶籍製度最大的益處便於了解國情,但在普西偌看來,戶籍製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分化這些部落。


    他就是部落出來的,自然知道這種部落製度對於一個國朝來說,到底存在著多大的隱患,如今,他身為大明宰輔,自然想解決這個問題。


    阿史那泥孰哪裏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他不擔心族人會背棄部落自立門戶,但統計人口本身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來,西突厥的整體實力還不都暴露在了李承乾的眼下?


    多少男丁、多少婦人、多少老人、多少稚子……


    有了這樣的數據,李承乾可以輕鬆的判別出西突厥有多少控弦之士,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


    “可如此一來,必定勞民傷財。”阿史那泥孰說道,“畢竟這可是一項大工程,不動用上萬人,耗費年餘,豈能有個結果?”


    “阿史那尚書說笑了,戶籍製度曾經在我大明王廷推行過。”李勤儉聞言笑道,“當時我大明不過蝸居於赤水源,統計下來人口三十餘萬,男丁、婦人等皆有詳數,用時也不過旬日而已。


    此番就算重新製定大明的戶籍製度,本官有信心,不出兩月,定有詳數,而且不用朝廷另行委派官員,隻需殿下一道手令即可。”


    對於這一點兒,李勤儉很有信心。


    他是真的看重那份人口數據,畢竟他如今剛剛遷任戶部尚書,自然想做些成績出來,要是有了各城的詳細數據,那他能做的就多了。


    而且,就算遇到什麽事兒,他能斡旋的餘地也更大,更多。


    不過他這話倒是把阿史那泥孰說得無話可說了,他想阻止,但他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麽借口阻止。


    李承乾見狀,笑道:“製定戶籍製度,的確也是當務之急,那就依李尚書所言,此事兒便交由戶部。不過戶部倒是可以順手厘定一下我大明王廷具體有多少可耕之地,說起來,本王到現在都不清楚大明王廷具體有多少畝地。”


    “微臣領命。”李勤儉當即便躬身說道。


    阿史那泥孰卻是不再言語,他知道,自己終究沒能阻止,一來是他沒有阻止的理由,二來是他在朝中連個幫手都沒。


    “不過這還是沒能解決糧食問題,左仆射,下朝之後你可與戶部再商議一番。”李承乾又說道。


    的確,說到底,糧食問題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


    待普西偌領了旨意後,李承乾又問道:“工部呢?工部今年有什麽計劃?”


    李承乾本來是準備讓伊原錫遷任尚書令的,不過工部不比戶部,實在找不到放心的人接手。


    “迴殿下的話。”伊原錫說道,“微臣之前盤算過,今年大明的百姓想要靠牛羊或者莊稼養活一家老小怕是極為不易,所以微臣還是打算盡可能的給他們多的提供一些能養家糊口的崗位。


    不過工坊可能用不到這麽多人,哪怕是加上礦山也用不上這麽多人,所以微臣想著借此機會是不是將五郡十三府往返的馳道給修了。


    如此一來的話,老百姓既有了養家糊口的生計,而我大明各郡各府的馳道也能早早提上日程,這對於未來不管是哪方麵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作為工部尚書,他很清楚,各郡各府的馳道必定是他工部的任務,如果不趁著現在這個階段解決這個問題的話。


    等未來老百姓的生活真的緩過來後,要想再找這麽多人修建馳道,可就沒那麽容易了,除非征調民夫。


    可征調民夫不說李承乾同意與否,就算李承乾同意,那到時候也是個得罪人的活。


    所以,如果能趁著現在將馳道給修了,一來他有功,二來解決了老百姓生計的問題,三來避免了未來的一些麻煩。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他是真的深思熟慮過的。


    聽他這麽說,李承乾也是極為認可地點了點頭,道:“這就是本王為什麽還需伊尚書坐鎮工部的原因,有伊尚書坐鎮工部,本王甚是放心。


    的確,今年注定不是一個豐年,未雨綢繆是對的,在特殊時期,老百姓如果沒有自己養活自己的手段,那麽我們就得努力想辦法製造機會讓老百姓有養活自己的能力。


    以工代賑,總比直接賑災要好得多吧?”


    就今年而言,大明王廷的確還要再過一個災年,這是沒辦法的事。


    畜牧業短期恢複不了,而指望在地裏刨食,那更是癡人說夢,所以伊原錫此舉,倒是甚合李承乾的心意。


    “殿下說得是。”伊原錫當即說道,“我大明的百姓本就勤勞,隻要給他們一份安身立命的活計,他們就能把日子過得很好。”


    李承乾點了點頭,不管是以工代賑,還是修建馳道,這都是李承乾的既定方針。


    在後世有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對於這句話的威力,李承乾是相當認可的。


    “馳道一事,伊尚書還得多上心。”李承乾問道,“兵部何在。”


    ps:巧了不是,去年的今天,是這本書剛剛上傳的第一天,時至今日,這本書也算滿歲了!


    嗯,寫了整整一年,214萬字,平均日更6000,不算太勤奮,但至少不算懶,多多少少也算給了大家一個交代。


    謝謝大家了,等身體好點兒了,日萬酬謝!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無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赴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赴醉人並收藏貞觀無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