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是“血”,眾人慌忙站起來,莊克棣也坐不住了,趕緊跑過去一看,可不是一地鮮血,這才猛然想起來,這個良媛蕭氏已經懷有數月的身孕了。
若是她孩子掉了,皇上豈不降罪於他們,在座之人這才慌了手腳,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這個大叫:快叫大夫!那個大喊:晦氣晦氣!七嘴八舌,亂做一氣。
迪王也嚇出一身汗來,見人已經抬出去了,這才指著莊克棣的鼻子發脾氣道:“你也太過了一些!她再有錯也不過是個女子。被你們這群人一驚一嚇,心裏一急,五內焦灼,又被你這些沒輕重的皂隸亂抓了一把,可不要把孩子都嚇掉了?到時候聖上問起來,我們人人都有罪過!”
莊克棣隻賠笑道:“先叫大夫瞧瞧再說。”
迪王憤憤不平,拂袖而去。
莊克棣自知他人老昏聵,不過左右不想得罪人罷了。看似生氣,實則是為了避禍,假裝出走,不聽不見,皇上問起來也可說他一概不知。於是先去問過大夫再做定奪。
他本還心中抱著一絲僥幸,想她孩子不至於這樣就掉了。哪裏曉得剛把大夫請來看過,就說這人已經小產了。
這可把莊克棣嚇得魂飛魄散,慌忙對在場的大臣說:“諸位大人都在場,本官問她話,確實並未苦苦相逼,若皇上屆時問起,還望諸位大人代為澄清。”
這些人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既然事發了,他們也都跑不了。
隻是這事兒肯定得有個擔待的人。莊克棣是主審,不找他找誰?這些人一盤算,反正皇上最後還是找他,自個兒幫他說一嘴說不定惹禍上身,可當著他的麵都紛紛假裝答應,忙說一定幫著說情。
莊克棣不敢怠慢,一麵叫人好生看理蕭良媛,一麵把這件事兒上報給了郭閣老。
郭閣老正在許王那裏做客,聽人說這話,實實也嚇了一跳,這迴偷雞不成蝕把米可怎麽是好。於是忙問:“她現下如何了?”
來報的小廝道:“迴閣老的話,人是已經昏過去多時了,莊老爺叫人好生伺候看理著,生怕再出事。”
“完了完了,這可如何是好,你叫他好好照顧蕭良媛,暫時不要再審了。”郭閣老吩咐完,小廝應了就要出去。
許王卻突然叫道:“迴來!”
小廝趕忙轉身迴來,低頭聽候吩咐。
“叫莊克棣到孤這裏來一趟。”
小廝一應,又飛跑出去了。這時候許王不慌不忙地對郭閣老道:“閣老也太心急了。這又有什麽呢。”
郭閣老一聽,這話裏有話便湊上來問道:“王爺是有看法?”
許王冷笑道:“你們不是想把她弄死麽?這麽大好的時候,自個兒亂了手腳做什麽?”
“這……”郭閣老被他說得一頭霧水,許王笑道:“閣老你想想,此人現下小產,在床上動彈不得,追查出來,這個莊克棣也是免官。不如這樣,橫豎把她下到牢裏去不給她吃飯,她剛剛小產,元氣大傷,餓了兩頓又沒有醫生,沒兩天就死了。到時候就說她已經認罪,在牢裏畏罪之下,不幸小產,你們好生照顧可也迴天乏術。”
郭閣老聽了冷汗直冒,道:“王爺,這使不得,即便這樣,莊克棣也必要被免官的。”
許王卻不管不顧地說:“你好糊塗,他免官又不是你免官,你管他死活做什麽?沒了一個莊克棣,還有一千一萬個莊克棣等著咱們。”
“可迪王在場,曆曆在目,又該怎麽辦呢?”
“那個老頭子又能怎樣?他也五十的人了,沉迷仙道之術,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耳朵不靈,腿腳不便,沒兩年我看氣也沒了。孤對付他簡直易如反掌,不必你操這份兒心,你就按我說的做。”
郭閣老仍搖頭:“可她要真死了,理王和皇後必定追查,一旦東窗事發,後果不堪設想。”
許王大笑道:“皇後?皇後沒了這個智囊,也不過是宮裏一個區區老婦,她雖然也有些小能耐,太子在咱們這邊,咱們怕什麽?靠她手下那兩三個小官兒,在前朝還掀不起大浪來。你放心,太子哥是一定要除掉理王的,他這迴逮著機會了,先把這個蕭琴袖除掉,我們再把這個理王一網打盡。”
郭閣老不解道:“太子爺與理王有什麽仇怨?非要除掉他不可。”
許王這時候沉下聲兒來道:“閣老有所不知,那個蕭良媛鬼的很,當初就是她聯合皇後揭發太子爺在外頭狎妓的,而且理王還為了一個妓生打傷過太子哥,殿下狠不得生吞了他。”
郭閣老聽後,恍然大悟。
不多時,莊克棣來了,借著許王的威勢,郭閣老便讓莊克棣整死琴袖。
莊克棣雖一時不敢,他們便承諾一定會幫他向上周旋迴護,就算被免官也能不日起複,使得莊克棣安了心。吩咐人把尚在昏迷之中的琴袖給拖到大牢裏去了。
這邊理王已經急紅了眼睛,不顧人阻攔,強行入宮求見皇上。
其實,當時皇後也已往懋勤殿去了,不想理王也已入宮,急匆匆不顧阻攔,硬是闖入了乾清宮,皇後聽說他來,急忙叫人帶他過來,隻見理王兩目披淚,神色悲傷,頭發蓬亂,形容憔悴,看見皇後便跪倒在地,皇後急忙扶起他道:“我兒,你先別急,皇上正在處理政務,不可輕易攪擾。待母後找準時機,從中勸說,可保無事。”
理王大哭道:“母後,琴袖懷有身孕,禁不住如此逼問,且不論孩子如何,她向來身子嬌弱,就怕她有個三長兩短。”
皇後看他滿目哀愁,也心內悲傷,急忙勸說:“我兒你且放心,母後一定把她救出來。”正在此時,徐喜新過來啟稟道:“皇後娘娘,皇上要您過去呢!”
皇後一聽,急忙陛見。
皇上顏色之中也很憔悴。皇後行過禮,未曾開口今上便說:“朕已將那信讀過,恐怕也保不住她。陸尚是外廷的人,若是家醜不外揚也罷了,已經被朝廷大臣拿住把柄,朕即便是天子,也要顧及大臣們的臉麵啊。”
皇後下跪哭道:“皇上聖鑒在上,您多次見過琴袖這個孩子,在您眼中,難道這個孩子是一個不知檢點之人嗎?”
今上深深一歎:“朕喜歡她,也相信她,或許是一時錯了主意,可她……她畢竟已是證據確鑿了,朝中清議對她極為不利,朕也不能護短啊。”
皇後搖頭道:“皇上,無論如何,她也究竟沒有與那個陸翰林有什麽瓜葛,為了這樣一封捕風捉影的信,皇上就要置她於死地麽?”
今上搖頭道:“皇後你不懂,外朝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已經有這樣一封信,無論她是否真的與陸翰林暗通款曲,一旦朝中引發公論,朕也不能堵住朝中眾人悠悠之口。若朕迴護有加,天下之人豈非笑話朕失德?”
皇後淚如泉湧,黯然神傷道:“皇上治死無辜之人,便是最大的失德。”
“皇後!”今上忽然大喝,“你不要自個兒錯了主意!這事兒朕何嚐不想幫她一把,她是我眾子妻妾中,朕最為看重之人,可是朕亦有朕的苦衷。”
皇後知道,今上為何不再堅持保護琴袖。
今上查抄科舉舞弊案,已經動了太多的大臣,外朝怨聲載道,諸臣離心離德。隻有犧牲了琴袖,才能讓那些大臣們滿意,修補搖搖欲墜的君臣關係。
用一個小小女子的死來穩住朝局,這個買賣是多麽合算。
可這對她而言,又是多麽殘忍呢。
皇後對此一清二楚,可按照道理,她不能說出口,不能質問皇上為何取一女子性命以安定社稷。因為她同為女人,頸項之上,正是一把刻著後宮不可幹政的利劍。
她身為後宮之首,隻能藏拙在內,顯得愚笨不知,以免人主疑心,動搖後位。
可是琴袖曾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她。
也曾答應理王,不計代價地幫助他們一家。
皇後認為,身為皇後,必須言而有信,於是她眼中射出一道冷光,逼問道:“皇上是打算將她治死,緩解緊張的朝局,以免朝廷再掀波瀾?”
這話涉及今上心事,今上不由訝異。
“皇後!這些話,你不應該問。”
“可是臣妾必須問。臣妾想問為什麽蒼天要如此不公,女子的命如此輕賤!琴袖雖是理王之妾,也是臣妾的媳婦、臣妾的女兒,女兒將死,臣妾連問都不能問一句麽?”皇後說罷跪坐於地,連連頓首,失聲痛哭,淚水涓涓。
今上素知她欣賞蕭氏也疼愛理王,憑借當初他對蕭氏的印象,他也不忍責怪皇後,隻歎道:“皇後之心,朕豈能不知?隻是皇後,若是你出麵力保,那麽你在後宮的威信就要一落千丈。若是世人說你袒護罪人、默許女子淫行,那你日後在後宮,在外朝,在天下,乃至身後萬世,都可能被人嘲笑。你不怕春秋之史,說你疏於管教,說你包庇淫婦?朕不想君臣失和,但更不想你一生清名,毀於一旦啊!”
是啊,史官筆下,容得下男子三妻四妾,可容不下女子哪怕一絲犯錯。就連為她說上一句的人,都要跟著受牽連。
皇後也曾夢想身後萬世,不負賢後之名。
可事到如今,權之兩可之間,皇後毅然決然,仍要履行己言:“皇上,臣妾以性命,乃至以這頭上鳳冠擔保,良媛蕭氏一定是遭人陷害,請皇上開恩,放她迴去。”
今上聽後不言,隻是這樣靜靜看著皇後許久。十數年來,今上發覺自己是第一次看清他這枕邊之人,不輸於男子的氣概。
若是她孩子掉了,皇上豈不降罪於他們,在座之人這才慌了手腳,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這個大叫:快叫大夫!那個大喊:晦氣晦氣!七嘴八舌,亂做一氣。
迪王也嚇出一身汗來,見人已經抬出去了,這才指著莊克棣的鼻子發脾氣道:“你也太過了一些!她再有錯也不過是個女子。被你們這群人一驚一嚇,心裏一急,五內焦灼,又被你這些沒輕重的皂隸亂抓了一把,可不要把孩子都嚇掉了?到時候聖上問起來,我們人人都有罪過!”
莊克棣隻賠笑道:“先叫大夫瞧瞧再說。”
迪王憤憤不平,拂袖而去。
莊克棣自知他人老昏聵,不過左右不想得罪人罷了。看似生氣,實則是為了避禍,假裝出走,不聽不見,皇上問起來也可說他一概不知。於是先去問過大夫再做定奪。
他本還心中抱著一絲僥幸,想她孩子不至於這樣就掉了。哪裏曉得剛把大夫請來看過,就說這人已經小產了。
這可把莊克棣嚇得魂飛魄散,慌忙對在場的大臣說:“諸位大人都在場,本官問她話,確實並未苦苦相逼,若皇上屆時問起,還望諸位大人代為澄清。”
這些人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既然事發了,他們也都跑不了。
隻是這事兒肯定得有個擔待的人。莊克棣是主審,不找他找誰?這些人一盤算,反正皇上最後還是找他,自個兒幫他說一嘴說不定惹禍上身,可當著他的麵都紛紛假裝答應,忙說一定幫著說情。
莊克棣不敢怠慢,一麵叫人好生看理蕭良媛,一麵把這件事兒上報給了郭閣老。
郭閣老正在許王那裏做客,聽人說這話,實實也嚇了一跳,這迴偷雞不成蝕把米可怎麽是好。於是忙問:“她現下如何了?”
來報的小廝道:“迴閣老的話,人是已經昏過去多時了,莊老爺叫人好生伺候看理著,生怕再出事。”
“完了完了,這可如何是好,你叫他好好照顧蕭良媛,暫時不要再審了。”郭閣老吩咐完,小廝應了就要出去。
許王卻突然叫道:“迴來!”
小廝趕忙轉身迴來,低頭聽候吩咐。
“叫莊克棣到孤這裏來一趟。”
小廝一應,又飛跑出去了。這時候許王不慌不忙地對郭閣老道:“閣老也太心急了。這又有什麽呢。”
郭閣老一聽,這話裏有話便湊上來問道:“王爺是有看法?”
許王冷笑道:“你們不是想把她弄死麽?這麽大好的時候,自個兒亂了手腳做什麽?”
“這……”郭閣老被他說得一頭霧水,許王笑道:“閣老你想想,此人現下小產,在床上動彈不得,追查出來,這個莊克棣也是免官。不如這樣,橫豎把她下到牢裏去不給她吃飯,她剛剛小產,元氣大傷,餓了兩頓又沒有醫生,沒兩天就死了。到時候就說她已經認罪,在牢裏畏罪之下,不幸小產,你們好生照顧可也迴天乏術。”
郭閣老聽了冷汗直冒,道:“王爺,這使不得,即便這樣,莊克棣也必要被免官的。”
許王卻不管不顧地說:“你好糊塗,他免官又不是你免官,你管他死活做什麽?沒了一個莊克棣,還有一千一萬個莊克棣等著咱們。”
“可迪王在場,曆曆在目,又該怎麽辦呢?”
“那個老頭子又能怎樣?他也五十的人了,沉迷仙道之術,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耳朵不靈,腿腳不便,沒兩年我看氣也沒了。孤對付他簡直易如反掌,不必你操這份兒心,你就按我說的做。”
郭閣老仍搖頭:“可她要真死了,理王和皇後必定追查,一旦東窗事發,後果不堪設想。”
許王大笑道:“皇後?皇後沒了這個智囊,也不過是宮裏一個區區老婦,她雖然也有些小能耐,太子在咱們這邊,咱們怕什麽?靠她手下那兩三個小官兒,在前朝還掀不起大浪來。你放心,太子哥是一定要除掉理王的,他這迴逮著機會了,先把這個蕭琴袖除掉,我們再把這個理王一網打盡。”
郭閣老不解道:“太子爺與理王有什麽仇怨?非要除掉他不可。”
許王這時候沉下聲兒來道:“閣老有所不知,那個蕭良媛鬼的很,當初就是她聯合皇後揭發太子爺在外頭狎妓的,而且理王還為了一個妓生打傷過太子哥,殿下狠不得生吞了他。”
郭閣老聽後,恍然大悟。
不多時,莊克棣來了,借著許王的威勢,郭閣老便讓莊克棣整死琴袖。
莊克棣雖一時不敢,他們便承諾一定會幫他向上周旋迴護,就算被免官也能不日起複,使得莊克棣安了心。吩咐人把尚在昏迷之中的琴袖給拖到大牢裏去了。
這邊理王已經急紅了眼睛,不顧人阻攔,強行入宮求見皇上。
其實,當時皇後也已往懋勤殿去了,不想理王也已入宮,急匆匆不顧阻攔,硬是闖入了乾清宮,皇後聽說他來,急忙叫人帶他過來,隻見理王兩目披淚,神色悲傷,頭發蓬亂,形容憔悴,看見皇後便跪倒在地,皇後急忙扶起他道:“我兒,你先別急,皇上正在處理政務,不可輕易攪擾。待母後找準時機,從中勸說,可保無事。”
理王大哭道:“母後,琴袖懷有身孕,禁不住如此逼問,且不論孩子如何,她向來身子嬌弱,就怕她有個三長兩短。”
皇後看他滿目哀愁,也心內悲傷,急忙勸說:“我兒你且放心,母後一定把她救出來。”正在此時,徐喜新過來啟稟道:“皇後娘娘,皇上要您過去呢!”
皇後一聽,急忙陛見。
皇上顏色之中也很憔悴。皇後行過禮,未曾開口今上便說:“朕已將那信讀過,恐怕也保不住她。陸尚是外廷的人,若是家醜不外揚也罷了,已經被朝廷大臣拿住把柄,朕即便是天子,也要顧及大臣們的臉麵啊。”
皇後下跪哭道:“皇上聖鑒在上,您多次見過琴袖這個孩子,在您眼中,難道這個孩子是一個不知檢點之人嗎?”
今上深深一歎:“朕喜歡她,也相信她,或許是一時錯了主意,可她……她畢竟已是證據確鑿了,朝中清議對她極為不利,朕也不能護短啊。”
皇後搖頭道:“皇上,無論如何,她也究竟沒有與那個陸翰林有什麽瓜葛,為了這樣一封捕風捉影的信,皇上就要置她於死地麽?”
今上搖頭道:“皇後你不懂,外朝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已經有這樣一封信,無論她是否真的與陸翰林暗通款曲,一旦朝中引發公論,朕也不能堵住朝中眾人悠悠之口。若朕迴護有加,天下之人豈非笑話朕失德?”
皇後淚如泉湧,黯然神傷道:“皇上治死無辜之人,便是最大的失德。”
“皇後!”今上忽然大喝,“你不要自個兒錯了主意!這事兒朕何嚐不想幫她一把,她是我眾子妻妾中,朕最為看重之人,可是朕亦有朕的苦衷。”
皇後知道,今上為何不再堅持保護琴袖。
今上查抄科舉舞弊案,已經動了太多的大臣,外朝怨聲載道,諸臣離心離德。隻有犧牲了琴袖,才能讓那些大臣們滿意,修補搖搖欲墜的君臣關係。
用一個小小女子的死來穩住朝局,這個買賣是多麽合算。
可這對她而言,又是多麽殘忍呢。
皇後對此一清二楚,可按照道理,她不能說出口,不能質問皇上為何取一女子性命以安定社稷。因為她同為女人,頸項之上,正是一把刻著後宮不可幹政的利劍。
她身為後宮之首,隻能藏拙在內,顯得愚笨不知,以免人主疑心,動搖後位。
可是琴袖曾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她。
也曾答應理王,不計代價地幫助他們一家。
皇後認為,身為皇後,必須言而有信,於是她眼中射出一道冷光,逼問道:“皇上是打算將她治死,緩解緊張的朝局,以免朝廷再掀波瀾?”
這話涉及今上心事,今上不由訝異。
“皇後!這些話,你不應該問。”
“可是臣妾必須問。臣妾想問為什麽蒼天要如此不公,女子的命如此輕賤!琴袖雖是理王之妾,也是臣妾的媳婦、臣妾的女兒,女兒將死,臣妾連問都不能問一句麽?”皇後說罷跪坐於地,連連頓首,失聲痛哭,淚水涓涓。
今上素知她欣賞蕭氏也疼愛理王,憑借當初他對蕭氏的印象,他也不忍責怪皇後,隻歎道:“皇後之心,朕豈能不知?隻是皇後,若是你出麵力保,那麽你在後宮的威信就要一落千丈。若是世人說你袒護罪人、默許女子淫行,那你日後在後宮,在外朝,在天下,乃至身後萬世,都可能被人嘲笑。你不怕春秋之史,說你疏於管教,說你包庇淫婦?朕不想君臣失和,但更不想你一生清名,毀於一旦啊!”
是啊,史官筆下,容得下男子三妻四妾,可容不下女子哪怕一絲犯錯。就連為她說上一句的人,都要跟著受牽連。
皇後也曾夢想身後萬世,不負賢後之名。
可事到如今,權之兩可之間,皇後毅然決然,仍要履行己言:“皇上,臣妾以性命,乃至以這頭上鳳冠擔保,良媛蕭氏一定是遭人陷害,請皇上開恩,放她迴去。”
今上聽後不言,隻是這樣靜靜看著皇後許久。十數年來,今上發覺自己是第一次看清他這枕邊之人,不輸於男子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