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袖迴府之後,鬱悶難已,小呈看著她也不敢說話,隻是默默地給香爐裏麵添了幾錢的百濯香。香爐之中便飄起一陣淡淡的薄霧,幽香氤氳,暗度襲人,滲入心脾,稍微疏解了琴袖難過之情。
“小呈,我很對不住李先生。”
小呈聽這話倒很吃驚,忙道:“良媛快別說這樣的話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李先生知道良媛和王爺為他的事很費心,已是感激不盡了,哪裏還有責怪的道理?”
這一頭小呈和琴袖說著悄悄話,那一頭黃乘把今日之事告訴了理王,理王思索了一番便跑去找琴袖。
“還是不行嗎?”
琴袖鬱悶地搖了搖頭道:“我們在朝中沒有根基,就算手裏有證據也沒用。”
理王卻忽然說了一句:“孤昨天也在想這件事,孤就想著,若是無一人可靠,不如孤親自上一道奏章給父皇,說明情況。”
琴袖聽這話不免有些驚異:“王爺親自上奏?王爺可知親自上奏有什麽不妥?當年的吳王之事,曆曆在目,不可輕忘啊!”
琴袖正是知道親王地位雖尊貴,於牽涉朝廷大事上一般是不容置喙的,以免引起聖上懷疑和兄弟猜忌,更容易得罪朝廷大臣。所以親王生來享福,卻實際上要謹小慎微,萬一過分了被人彈劾免為庶人的都是有的。
今上六弟吳王就是明鑒。此王封地在姑蘇,大興土木搜刮斂財。本來這類事朝廷大都是裝聾作啞,奈何吳王偏要出入以天子之禮,窮奢極欲,宮殿建得綿延數裏、比肩皇宮,又陰謀結交朝廷重臣、收受重賄,影響內閣、六部公卿人選,還鞭打、辱罵前來規勸的蘇州知府等地方官吏,被蘇州知府一本參上。
皇上震怒之下廢吳王為庶人,將吳王宮逾度之造全部拆除,吳王子侄一輩所領封爵悉數罷免,朝野稱快,但宗親震恐,之後親王幹涉朝政、結交朝臣都十分小心,最多隻敢暗地行事、不敢明目張膽。
理王此舉雖是好事,但世上若凡是好事就能放開膽子做,那人人都過得快意舒心了。理王這一本上去,若是扯出一堆人來,雖對純妃有所打擊,但那些個朝廷大臣也可能反咬一口,這也不免令人擔心。
“孤知道的,但除了孤冒險,也沒有人能為李先生說話了。再者李沛怎麽說也是我的員屬,這事兒跟我有關,不全算是幹涉朝政。我才聽人說那個假的李沛今年才中了三甲同進士,可見文章不好,但被挑到禮部去做觀政了。那麽,此人背後一定有人幫忙。”
“禮部都是純妃娘娘手下人,但禮部管理科舉,其下人脈之深、之廣僅次於吏部,王爺若是真的跟禮部對著幹,可著實要想清楚了!”雖然琴袖反複提醒,但理王心意堅決,看他願意承擔後果,琴袖也不再勸。
唯獨小呈知道後,朝理王磕頭哭泣,理王勸勉許多不提。
不一會兒,李沛也聽說了消息,隻一個勁地勸說理王,理王卻謊稱自己已經遞出上奏,叫他寬心。其實,理王不是很會寫奏章,竟是叫琴袖偷偷捉刀的。
奏文曰:臣顯弘謹啟:李伂者,臣長史司屬也,授臣以經學,遂以先生唿之。聖明垂問《中庸》,比之以先,臣稍能對,是亦賴及先生之惠也。
先生本名李沛,表字益霖,北直隸通州縣人。曾沐聖恩,親賜別駕之職。先是,臣路雪道逢,先生昏於途,幾至餓斃。臣聞孟子曰,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遂教府屬仆婢等,給以飲食乃活之。
臣觀先生舉止超俗,談吐知禮,親試之下,類乎俊儔,遂拜為師。然潦倒幾死,使問其故,遂知有冤。
先是,延光二十三年北直隸鄉試第六名者,名曰李沛,一覿桂榜,欣喜難言,欲接榜以待鹿鳴也,然順天府忽變其姓名為李伂,斥之以冒舉而逐之,迴鄉問縣,通州用變其籍。
先生之家至貧,幼以父母見背,戚眷盡凋。乃至不能自活,請為鄉紳牧役,偶爾伴讀,發奮自強,及中秀才,鄉紳之子屢不第,恨而逐之,流落外壤,尋館職不得,乃以字謀生,尚不能果腹。輾轉數年之間,方得如此一舉。
然逢此冤屈,誌氣難伸,求告無門,唿天搶地,幾死於途。詭名李沛之人,不知何人之屬,竟得堂皇如此,今年殿試得中三甲。若此奸賊作釁,恥列朝班,人情豈可不悶?
臣伏請陛下彰察,麵對二人,陛下聖智炳耀,光鑒之下,必知臣言是非。若其確係冤枉,一旦昭雪,實乃陛下聖明全德,加惠不遺小民。若為詭詐小人,亦可以繩法糾謬,分判雲泥。臣本忝蒙天眷,略沾榮施,不敢妄斷臧否,伏請聖明灼裁,叩首頓首,下情無任惶恐之至。
琴袖寫好之後,由理王謄寫了一遍,趁人不注意悄悄叫魏芳送入宮中去了。按製,大凡京官、在京宗親上奏,都要先送入內閣,由內閣將處理意見寫成小票,帖在奏本上加封,一同奏進。可琴袖擔心內閣之人盤根錯節,背景複雜,經此一手無事生非。
於是叫魏芳直接把奏本交給大殿的徐喜新徐太監。
奏章一上,幾日之間沒有絲毫動靜。
平水無波,倒教人可疑。忽然有一日,內閣首輔大學士江鸞接到皇上下發的一封奏章,啟開一看,差點沒嚇死。
皇上禦筆批紅,簡潔明白的幾個大字:卿等票擬判斷,從速奏進。
這是理王上的奏章,看下署的日子是好幾天前,這樣說來皇上已經看過了。如今忽然下發內閣,一定是心中已經有主意。
可這事兒牽扯極大,若是一個不小心,他自己都可能被卷進去。
他是夾在群臣和皇上中間的人,皇上的鍋他要扛,禮部的鍋他也要背。做宰相如果不會和稀泥,隻怕沒兩年就給人生吞活剝了。
這次科舉若是放水了,恐怕要死要放的人不是一個兩個了。
江鸞反複再把皇上的朱批看了看,字跡比以前批紅潦草,看來心中已有怒氣,他作為首輔,首先得想個辦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過度遷延。
一旦皇上發怒把這次科舉全盤作廢,那麽牽扯的人就太多了,搞出個瓜蔓抄那樣的事情來,順藤摸瓜隻怕他自己也可能栽進去。
他做宰相這麽多年,底下的人怎麽可能跟禮部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說到底他江鸞也是這麽一步步爬上來的!
正在發愁的時候,恰好大學士郭在象在一旁,他笑嗬嗬走過來對江鸞道:“江閣老,皇上發了什麽本子,下官可看看麽?”
江鸞遞過去給郭在象看,郭在象起先還不在意,沒想到看到一半便已經出了一身冷汗:這件事跟他也脫不了幹係!
這個假李沛叫李籍,是純妃點名要這次中進士的人。李籍本來不學無術之人,這次北直隸的鄉試又是翰林院在管,禮部沒法給他放水,隻能教順天府給他改名。
中了舉人之後會試、殿試都在禮部管控之下,一路放水,郭在象在內閣壓下所有可能的奏章,言官閉嘴,拱李籍上來。
郭在象起初並不明白這個李籍有什麽好的。
後來收到一張兩萬兩的銀票才知道,李籍此人家世背景極其深厚,一直南北直隸幫助經營廣陵王一家的田產、也靠著關係走賣私鹽,因此巨富無比。太子黨要擴充人脈,就必須要一大筆錢,這些錢誰來出?
自然是這個李籍了。
郭在象是收了錢的,怎麽可能讓刀子往自己脖子上抹呢!江鸞冷不防問了一句:“郭閣老怎麽看呢?”
郭在象的調子都高了,卻仍故作無謂地笑道:“那隻是個刁民,騙騙那個傻王爺可以,怎麽騙得了皇上?”
“傻王爺?”江鸞把麵孔一板,用手指篤篤敲著奏本警告道,“皇上朱批,可是要我們擬定意見奏上去的。即便是刁民作祟,我們也得出個主意啊!”
“這……”郭在象的腿其實已經嚇軟了,隻能假裝靠在椅子上,心裏一陣噗噗亂跳。
皇上若是真動刀子,怕是朝廷要刮起一陣血雨腥風了,而純妃娘娘現在被封在宮裏,根本聯絡不到,沒了這個主子,他們要聯絡廣陵王那邊的關係也很困難。
郭在象不勝後悔:原是想讓這個李沛走投無路自然餓死,也不必費那刀子上的功夫,以免被錦衣衛逮到反而麻煩。哪裏想到這個李沛竟被這個傻子王爺給撿去,還養得白白胖胖的,這真要了命了。
“皇上既然叫我們擬定意見,不如就讓這二人當堂對質!孰是孰非自然一清二楚!”在一旁的長史1,也是江閣老的心腹張思慎也把奏章拿去,看後直言。
這話把郭在象嚇了個半死,忙道:“這一扯扯出一堆人,有罪沒罪的都跑出來了,濫殺無辜怎麽行?”
張思慎反唇相譏道:“郭閣老問心無愧何必怕什麽‘濫殺無辜’?還是郭閣老與此事有關?”
郭在象氣得臉青一陣白一陣罵道:“區區長史,宰相說話的時候有你竟敢胡亂插嘴?”
張思慎是江鸞的人,眾人皆知,未免郭在象心中不快,江鸞故意斥道:“張長史,這裏不是你說話的地方,你出去吧。”
又好言道:“他還年輕不懂事,我看我們先把吉禮部找來想想辦法,皇上也不是一味狠心的。禮部可以先退一步,說恐怕有下麵的人有幾個失察的,有些疏漏,關鍵在於,得讓皇上覺得這是區區例外之事,不是個個都這樣。”
這話說得郭在象心裏舒坦,江鸞這將近十年的首相果然不是白當的。自然,他也已經打定主意:實在不成了就推到順天府尹身上,說是他親戚,先把他免了官,等太子繼位了再重新召迴來用就是了。
江鸞見張思慎氣唿唿跑步去了,也推說方便,出去看看他,好聲勸他一迴。
他是張思慎老師,張思慎看見他,卻一縮脖子把手插在袖子裏,扭過頭看都不看一眼。
江鸞笑笑:“思慎,你這個名字起得倒是很好。做事情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這多麽好?”
“先生這話是勸我別跟他們計較了?我看先生竟和他們是一路人了。”
這話若換了別人,一個學生如此大言不慚老師一定是暴怒而起了,可江鸞卻很平靜地說:“你還年輕,這裏頭水有多深你可知道?牽連深廣,難免有無辜之人。為師倒不是怕自己受牽連,怕的是朝臣和皇上針鋒相對!他們雖敗壞,國家也得靠他們幹活。就說太祖爺的事兒吧,當初殺丞相周循,牽連幾千個官,一概殺的殺、免的免,朝廷都半空了,誰來做事兒?全都一個個當啞巴,一問三不知,其實仍是那條船,仍是渾濁的水,國政反倒越搞越壞了。”
張思慎道:“我若做宰相,一定把這些人連根拔起,隻用清清白白的人。”
江鸞看了看他,隻微微一笑說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世上真有全然一幹二淨之人?豈不聞,水至清則無魚耶?”
張思慎扭著頭,仍強著不肯聽。江鸞反倒很是欣慰:今日的張思慎,和當初的江鸞是何其相似啊!
“小呈,我很對不住李先生。”
小呈聽這話倒很吃驚,忙道:“良媛快別說這樣的話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李先生知道良媛和王爺為他的事很費心,已是感激不盡了,哪裏還有責怪的道理?”
這一頭小呈和琴袖說著悄悄話,那一頭黃乘把今日之事告訴了理王,理王思索了一番便跑去找琴袖。
“還是不行嗎?”
琴袖鬱悶地搖了搖頭道:“我們在朝中沒有根基,就算手裏有證據也沒用。”
理王卻忽然說了一句:“孤昨天也在想這件事,孤就想著,若是無一人可靠,不如孤親自上一道奏章給父皇,說明情況。”
琴袖聽這話不免有些驚異:“王爺親自上奏?王爺可知親自上奏有什麽不妥?當年的吳王之事,曆曆在目,不可輕忘啊!”
琴袖正是知道親王地位雖尊貴,於牽涉朝廷大事上一般是不容置喙的,以免引起聖上懷疑和兄弟猜忌,更容易得罪朝廷大臣。所以親王生來享福,卻實際上要謹小慎微,萬一過分了被人彈劾免為庶人的都是有的。
今上六弟吳王就是明鑒。此王封地在姑蘇,大興土木搜刮斂財。本來這類事朝廷大都是裝聾作啞,奈何吳王偏要出入以天子之禮,窮奢極欲,宮殿建得綿延數裏、比肩皇宮,又陰謀結交朝廷重臣、收受重賄,影響內閣、六部公卿人選,還鞭打、辱罵前來規勸的蘇州知府等地方官吏,被蘇州知府一本參上。
皇上震怒之下廢吳王為庶人,將吳王宮逾度之造全部拆除,吳王子侄一輩所領封爵悉數罷免,朝野稱快,但宗親震恐,之後親王幹涉朝政、結交朝臣都十分小心,最多隻敢暗地行事、不敢明目張膽。
理王此舉雖是好事,但世上若凡是好事就能放開膽子做,那人人都過得快意舒心了。理王這一本上去,若是扯出一堆人來,雖對純妃有所打擊,但那些個朝廷大臣也可能反咬一口,這也不免令人擔心。
“孤知道的,但除了孤冒險,也沒有人能為李先生說話了。再者李沛怎麽說也是我的員屬,這事兒跟我有關,不全算是幹涉朝政。我才聽人說那個假的李沛今年才中了三甲同進士,可見文章不好,但被挑到禮部去做觀政了。那麽,此人背後一定有人幫忙。”
“禮部都是純妃娘娘手下人,但禮部管理科舉,其下人脈之深、之廣僅次於吏部,王爺若是真的跟禮部對著幹,可著實要想清楚了!”雖然琴袖反複提醒,但理王心意堅決,看他願意承擔後果,琴袖也不再勸。
唯獨小呈知道後,朝理王磕頭哭泣,理王勸勉許多不提。
不一會兒,李沛也聽說了消息,隻一個勁地勸說理王,理王卻謊稱自己已經遞出上奏,叫他寬心。其實,理王不是很會寫奏章,竟是叫琴袖偷偷捉刀的。
奏文曰:臣顯弘謹啟:李伂者,臣長史司屬也,授臣以經學,遂以先生唿之。聖明垂問《中庸》,比之以先,臣稍能對,是亦賴及先生之惠也。
先生本名李沛,表字益霖,北直隸通州縣人。曾沐聖恩,親賜別駕之職。先是,臣路雪道逢,先生昏於途,幾至餓斃。臣聞孟子曰,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遂教府屬仆婢等,給以飲食乃活之。
臣觀先生舉止超俗,談吐知禮,親試之下,類乎俊儔,遂拜為師。然潦倒幾死,使問其故,遂知有冤。
先是,延光二十三年北直隸鄉試第六名者,名曰李沛,一覿桂榜,欣喜難言,欲接榜以待鹿鳴也,然順天府忽變其姓名為李伂,斥之以冒舉而逐之,迴鄉問縣,通州用變其籍。
先生之家至貧,幼以父母見背,戚眷盡凋。乃至不能自活,請為鄉紳牧役,偶爾伴讀,發奮自強,及中秀才,鄉紳之子屢不第,恨而逐之,流落外壤,尋館職不得,乃以字謀生,尚不能果腹。輾轉數年之間,方得如此一舉。
然逢此冤屈,誌氣難伸,求告無門,唿天搶地,幾死於途。詭名李沛之人,不知何人之屬,竟得堂皇如此,今年殿試得中三甲。若此奸賊作釁,恥列朝班,人情豈可不悶?
臣伏請陛下彰察,麵對二人,陛下聖智炳耀,光鑒之下,必知臣言是非。若其確係冤枉,一旦昭雪,實乃陛下聖明全德,加惠不遺小民。若為詭詐小人,亦可以繩法糾謬,分判雲泥。臣本忝蒙天眷,略沾榮施,不敢妄斷臧否,伏請聖明灼裁,叩首頓首,下情無任惶恐之至。
琴袖寫好之後,由理王謄寫了一遍,趁人不注意悄悄叫魏芳送入宮中去了。按製,大凡京官、在京宗親上奏,都要先送入內閣,由內閣將處理意見寫成小票,帖在奏本上加封,一同奏進。可琴袖擔心內閣之人盤根錯節,背景複雜,經此一手無事生非。
於是叫魏芳直接把奏本交給大殿的徐喜新徐太監。
奏章一上,幾日之間沒有絲毫動靜。
平水無波,倒教人可疑。忽然有一日,內閣首輔大學士江鸞接到皇上下發的一封奏章,啟開一看,差點沒嚇死。
皇上禦筆批紅,簡潔明白的幾個大字:卿等票擬判斷,從速奏進。
這是理王上的奏章,看下署的日子是好幾天前,這樣說來皇上已經看過了。如今忽然下發內閣,一定是心中已經有主意。
可這事兒牽扯極大,若是一個不小心,他自己都可能被卷進去。
他是夾在群臣和皇上中間的人,皇上的鍋他要扛,禮部的鍋他也要背。做宰相如果不會和稀泥,隻怕沒兩年就給人生吞活剝了。
這次科舉若是放水了,恐怕要死要放的人不是一個兩個了。
江鸞反複再把皇上的朱批看了看,字跡比以前批紅潦草,看來心中已有怒氣,他作為首輔,首先得想個辦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過度遷延。
一旦皇上發怒把這次科舉全盤作廢,那麽牽扯的人就太多了,搞出個瓜蔓抄那樣的事情來,順藤摸瓜隻怕他自己也可能栽進去。
他做宰相這麽多年,底下的人怎麽可能跟禮部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說到底他江鸞也是這麽一步步爬上來的!
正在發愁的時候,恰好大學士郭在象在一旁,他笑嗬嗬走過來對江鸞道:“江閣老,皇上發了什麽本子,下官可看看麽?”
江鸞遞過去給郭在象看,郭在象起先還不在意,沒想到看到一半便已經出了一身冷汗:這件事跟他也脫不了幹係!
這個假李沛叫李籍,是純妃點名要這次中進士的人。李籍本來不學無術之人,這次北直隸的鄉試又是翰林院在管,禮部沒法給他放水,隻能教順天府給他改名。
中了舉人之後會試、殿試都在禮部管控之下,一路放水,郭在象在內閣壓下所有可能的奏章,言官閉嘴,拱李籍上來。
郭在象起初並不明白這個李籍有什麽好的。
後來收到一張兩萬兩的銀票才知道,李籍此人家世背景極其深厚,一直南北直隸幫助經營廣陵王一家的田產、也靠著關係走賣私鹽,因此巨富無比。太子黨要擴充人脈,就必須要一大筆錢,這些錢誰來出?
自然是這個李籍了。
郭在象是收了錢的,怎麽可能讓刀子往自己脖子上抹呢!江鸞冷不防問了一句:“郭閣老怎麽看呢?”
郭在象的調子都高了,卻仍故作無謂地笑道:“那隻是個刁民,騙騙那個傻王爺可以,怎麽騙得了皇上?”
“傻王爺?”江鸞把麵孔一板,用手指篤篤敲著奏本警告道,“皇上朱批,可是要我們擬定意見奏上去的。即便是刁民作祟,我們也得出個主意啊!”
“這……”郭在象的腿其實已經嚇軟了,隻能假裝靠在椅子上,心裏一陣噗噗亂跳。
皇上若是真動刀子,怕是朝廷要刮起一陣血雨腥風了,而純妃娘娘現在被封在宮裏,根本聯絡不到,沒了這個主子,他們要聯絡廣陵王那邊的關係也很困難。
郭在象不勝後悔:原是想讓這個李沛走投無路自然餓死,也不必費那刀子上的功夫,以免被錦衣衛逮到反而麻煩。哪裏想到這個李沛竟被這個傻子王爺給撿去,還養得白白胖胖的,這真要了命了。
“皇上既然叫我們擬定意見,不如就讓這二人當堂對質!孰是孰非自然一清二楚!”在一旁的長史1,也是江閣老的心腹張思慎也把奏章拿去,看後直言。
這話把郭在象嚇了個半死,忙道:“這一扯扯出一堆人,有罪沒罪的都跑出來了,濫殺無辜怎麽行?”
張思慎反唇相譏道:“郭閣老問心無愧何必怕什麽‘濫殺無辜’?還是郭閣老與此事有關?”
郭在象氣得臉青一陣白一陣罵道:“區區長史,宰相說話的時候有你竟敢胡亂插嘴?”
張思慎是江鸞的人,眾人皆知,未免郭在象心中不快,江鸞故意斥道:“張長史,這裏不是你說話的地方,你出去吧。”
又好言道:“他還年輕不懂事,我看我們先把吉禮部找來想想辦法,皇上也不是一味狠心的。禮部可以先退一步,說恐怕有下麵的人有幾個失察的,有些疏漏,關鍵在於,得讓皇上覺得這是區區例外之事,不是個個都這樣。”
這話說得郭在象心裏舒坦,江鸞這將近十年的首相果然不是白當的。自然,他也已經打定主意:實在不成了就推到順天府尹身上,說是他親戚,先把他免了官,等太子繼位了再重新召迴來用就是了。
江鸞見張思慎氣唿唿跑步去了,也推說方便,出去看看他,好聲勸他一迴。
他是張思慎老師,張思慎看見他,卻一縮脖子把手插在袖子裏,扭過頭看都不看一眼。
江鸞笑笑:“思慎,你這個名字起得倒是很好。做事情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這多麽好?”
“先生這話是勸我別跟他們計較了?我看先生竟和他們是一路人了。”
這話若換了別人,一個學生如此大言不慚老師一定是暴怒而起了,可江鸞卻很平靜地說:“你還年輕,這裏頭水有多深你可知道?牽連深廣,難免有無辜之人。為師倒不是怕自己受牽連,怕的是朝臣和皇上針鋒相對!他們雖敗壞,國家也得靠他們幹活。就說太祖爺的事兒吧,當初殺丞相周循,牽連幾千個官,一概殺的殺、免的免,朝廷都半空了,誰來做事兒?全都一個個當啞巴,一問三不知,其實仍是那條船,仍是渾濁的水,國政反倒越搞越壞了。”
張思慎道:“我若做宰相,一定把這些人連根拔起,隻用清清白白的人。”
江鸞看了看他,隻微微一笑說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世上真有全然一幹二淨之人?豈不聞,水至清則無魚耶?”
張思慎扭著頭,仍強著不肯聽。江鸞反倒很是欣慰:今日的張思慎,和當初的江鸞是何其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