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瀟瀟春雨,時密時疏,滴滴瀝瀝,順著屋簷落下簾幕似的雨珠子。蕭裴之搬了一張小杌子,靜靜地坐看,可又來迴換了好幾個姿勢。
暮春之雨澆遍,屋上的瓦鬆便也趁勢冒出來了。王氏遠遠看見便嫌惡地說:“瓦鬆現已生了寸許,夏秋就長得極高,老爺待會兒見了生氣。”於是喊來一個小廝,命他雨歇以後爬上屋頂把這些瓦鬆摘去。
家中喪事很忙,蕭裴之已經哭得沒力氣了。他摸著菱花門上細碎的紋路,又不住用手去摳那將要掉落的朱漆。
皇上聽說他家喪事,雖說遣中官1慰問,可也不過是麵上安慰了幾句。像他這樣的人家,總該放些撫恤的,如今卻也沒有。
蕭裴之一步步邁到簷廊中,看著石上青苔已如綠絨,不禁厭惡起來說:“這樣的髒東西竟快蔓到我的腳邊了。”吩咐人即可將這些苔蘚之類,一並掃除。
下人們不敢怠慢,冒雨在中庭除苔,王氏這才迎上道:“老爺不要生氣,來日方長。”
“三個女兒這樣不爭氣,可見庶出子女到底都是不中用的。”
王氏悄聲道:“既如此,也不能讓外人得了便宜啊。”
這一席話倒點醒了蕭裴之,他這幾日又氣又愁,沒工夫想這些,忽覺道:“夫人提醒甚是,這眾皇子中若說特別不受待見的,大概就是理王了。”
王氏笑道:“我聽人說,理王腦子不太靈光。”
“是了。我兒媳剛走,她未嫁之女還有三個月的喪期呢。趁此機會,不如求熙嬪娘娘。她出自夫人一族,好賴也可在皇上跟前說道說道。”
王氏點頭稱善,找人說去了。
因堂兄之妻高氏新喪,琴袖的婚事也被拖到了三個月以後。這幾天有雨,北國暮春,竟如南方的梅雨季了。
琴袖自一時高興之後,又開始沉默寡言,祭拜過嫂侄之後也就是一個人愣愣地在書案上或寫東西或讀書,日子過得蕭條簡素。
譚氏端了一碗銀耳羹來,白瓷碗中銀耳漾得如同水蓮。可女兒除了在房中讀書,任那“蓮花”開得自在,半天也沒動上一動。
譚氏又進了房,在她跟前佇了好些時候她也未曾發覺。
譚氏輕輕在桌上敲了敲,一陣“篤篤”,琴袖才悵然若失地抬起頭喚了一句:“母親。”
“怎麽了,你迴來之後就不開心了,有什麽心事與娘說說。”
“沒事。”琴袖依舊低著頭,“我原在服中,本該簡素一些。”
譚氏其實猜出幾分,便取過茶匙在瓷碗中攪了攪,舀了一匙遞到琴袖嘴邊,琴袖一驚忙呷了一口道:“娘,我現在不想吃呢。”
“什麽大的事兒,吃了這甜甜的羹也該卸下了。”話畢,譚氏自己也喝了一口,“你就還想著陸尚麽?”
琴袖一聽把書一扔,歎了口濁氣:“他與我兩小無猜,我們都很熟悉。”
譚氏輕輕摸了摸女兒的兩肩:“兒啊,誰不是這樣走來的?女兒家嫁人都是從個不認識的人慢慢認識他,若他好也就罷了,若他不好,也隻能嫁雞隨雞了。”
“可恨生得女兒身,什麽事都做不得主!”琴袖氣餒地坐在椅子上。
“說來不怕你笑話,你母親我當初何曾想過嫁給你父親,一切都是命定而已。知子莫若母,你怎樣心思,娘怎麽會不知道?你從小要強,可你又想出人頭地,又想嫁如意郎君……”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琴袖自己的話音久久在房中不散,自己怔了自己。譚氏將瓷碗放下,隻笑著看她尚顯稚嫩的女兒。
喪中行事簡便,人就覺得日子過得很快,暮春卷盡殘花以後,鳴蟬響了一夏,季夏以來天反一日熱過一日,雨澤未降,人馬皆困。除服以後,琴袖仍然厭食,隻是看著太監幾日來家中走動,看來婚事已近了。
因人懨懨無生氣,反倒對於婚嫁之事不那麽厭煩,對於陸尚的思慮也消減了幾分。這日午後,琴袖在廊下打絡子,可她打了一個又拆了一個,手中並不停歇。
“要行嘉禮了,怎麽還愣愣的。宮裏旨意下來了,說是降婚給皇上第七個兒子理王爺了。”父親的聲音雖響,卻沒有喚醒琴袖。
“理王是誰,我不認識。”琴袖的手指拗成了一朵蘭花,連頭也不抬一個,“成婚六禮俱備,反正有的是日子,我也不著急,打絡子玩兒呢。”
“你糊塗啦,這是納妾,哪裏來什麽六禮。納吉告廟都是不必的。雖是嫁給王爺,也不過草草成個親就完了。”
“沒有六禮我可不嫁。”
蕭表之胡子一抖,氣唿唿地說:“女孩子家家強得跟驢一樣。”
琴袖一聽,把手裏的絡子往地上一甩,眼淚奪眶而出:“這驢也是你生的!”她一邊用手背抹著眼淚,一邊跑迴房裏去了。
蕭表之被女兒這麽一頂,愣是無話可說。
琴袖倒在一張榻上假寐,聽見外麵窸窸窣窣,似乎有人在講話,好像是在說理王為人如何如何。她便拿了個枕頭壓住自己的兩隻耳朵。
可是天兒太熱,不一會兒就熱得她冒汗,隻能把枕頭隨手摜在地上,用手指塞住雙耳。不想譚氏早已進門來,撿起枕頭拍了拍灰塵,笑道:“怎麽啦?又鬧起什麽來了?”
“沒鬧別扭。”琴袖才轉過身,譚氏也坐到榻上道:“你可知道我們得了皇上多大的恩麽?”
琴袖聽到聖恩,不免心裏也有些動搖。
“雖說六禮不齊,可皇上體恤我們家景況艱難,恰好張鎮繩法,家產充公,便將他累年所得中抽出一份分給我們了。我們一家這才免於破落,天恩方沐,這節骨眼上你可不能失了一星半點兒分寸。”
琴袖驟然爬起來問道:“這是真的麽?”
“自然是真的,我們一家受了如此皇恩,娘沒讀過什麽書,也知道滴水恩、湧泉報的道理,你自幼跟著兩個哥哥學詩書,自然比娘更懂了。”
琴袖一聽,撲到母親的懷中一聲不發。譚氏拍著琴袖的背,靜靜懷抱了她很久,直到琴袖鬆了手,譚氏笑道:“瞧你,抱出一身汗噠噠,快換件衣裳。”
琴袖嘀咕道:“舍得陸尚,卻也舍不得爹娘。”
“你大了,不能總留在我們身邊的。大家都在京中,也非遠嫁,哪裏需要感歎,無論是好是歹,該當新娘子了,便是該歡喜的事兒了。”譚氏說著摸了摸琴袖的額角,琴袖才定了定心思,悄聲說了一句道歉的話。
坐上喜轎的時候,琴袖還恍惚如同昨日,王府擇禮官以冊封使身份鄭重而來,冊封她為四品良媛。父母臨行懇切的囑咐,言猶在耳。
“戒之敬之,夙夜無違。為人妾室,事夫如天,聽從妻教,自謹平安。”
可她心中卻並不滿意這樣的誡命。
需知親王王妃之下,就是四品良媛第一,號稱側妃,地位本不算低。
況且聖恩浩蕩,許她著區區四品命婦,戴七翟之冠、珠花九樹,用郡王王妃的服製,實在是天貺聖眷。琴袖覺得自己得到皇上看中,與正妻沒什麽兩樣。
頭上翟冠沉重,滿頭金珠之耀相互爭輝,她輕輕扭一扭僵住的脖子,便是叮當一陣脆響。這響聲增添了她幾分驕傲,直到出了轎子,她還有些不敢自信。
喜帕遮住了一整個天地,滿眼的紅色隻看得清腳下那小小一片土地。什麽都不知道的琴袖隻能略略感受到那齊整的磚石透露出的絲絲威嚴。
方才還在想著妻妾平坐之事,可一跨進王府大門,她便覺得不知從何而起的異樣。
周圍靜悄悄沒有什麽嬉笑之聲,她隻能聽見嬤嬤幹巴巴的唿喚:“打住,到這裏來。”
她叫人扶著到了不知何處,忍不住問了一句:“王爺呢?”
雖她知道妾室卑微,理王爺是不會親迎的,可哪裏知道她人都到了王府了,自己的夫君竟仍不知所蹤呢!
嬤嬤的聲調並無起伏,也不答話,隻是冷冷甩了一句:“此是正殿之前,汝當跪拜。”
說罷用那一隻大粗手狠狠往她背上一按,她頭冠沉重吃不住這一下,竟差點栽倒了下去。來不及抱怨,她又被兩個隨侍粗暴地攙起,忽然又被人按著拜了一拜。
嬤嬤自個兒屁顛顛跑到正殿宣說:“人來了。”
琴袖心中已有不滿,不想又聽到一個男聲唿喚:“良媛蕭氏,王爺、王妃俱在正殿待受爾禮,你且上來吧。”
這,這算什麽?
琴袖沒來得及反應,被人連夾帶推上了磴道,跌跌撞撞跨入了正殿。又是一陣嘈雜之聲,裏麵的人似笑非笑竊竊私語,根本沒有半點喜慶之意。
就聽見一個似乎禮官的聲音:“良媛蕭氏,恭拜理王千歲、王妃娘娘!”
於是又被人按著朝不知何處拜了整整三個來迴。本已心有怨言,沒想到還聽到一個女人不屑的哼了一聲,扯著沙啞的嗓音說道:“你下去罷。入夜以後,王爺自會見你。”
雖然琴袖不知道說話之人為誰,不過能在大殿如此放肆地言說之人,想必就是理王正妻王妃本人。
來之前,她也稍作了一些打聽。聽說王妃姓陳,乃是祁陽觀察使陳邢之後。這個陳邢建國之時是個中等武官,有些功勞,就是功勳不著而已。與自己祖父相比差得很遠,所以僅僅封了一個世襲兩代的觀察使。
陳邢早死,陳氏的兄長陳需金襲了爵位,降等為采訪使。陳需金作風不端,喜歡賭錢,沒過幾年精窮了,一家過得很不如意。
末了沒法兒,隻能走了不知什麽關係攀上了這樣一門親事,皇上竟然也肯了。個中詳情,琴袖一家本來升鬥小民之類,自然不能細知了。
隻是琴袖從她漠然的言辭中,聽出了一絲不懷好意。當她被下人們推推搡搡進了所謂的婚房時,才猛然發覺妻妾貴賤,判若霄壤!
暮春之雨澆遍,屋上的瓦鬆便也趁勢冒出來了。王氏遠遠看見便嫌惡地說:“瓦鬆現已生了寸許,夏秋就長得極高,老爺待會兒見了生氣。”於是喊來一個小廝,命他雨歇以後爬上屋頂把這些瓦鬆摘去。
家中喪事很忙,蕭裴之已經哭得沒力氣了。他摸著菱花門上細碎的紋路,又不住用手去摳那將要掉落的朱漆。
皇上聽說他家喪事,雖說遣中官1慰問,可也不過是麵上安慰了幾句。像他這樣的人家,總該放些撫恤的,如今卻也沒有。
蕭裴之一步步邁到簷廊中,看著石上青苔已如綠絨,不禁厭惡起來說:“這樣的髒東西竟快蔓到我的腳邊了。”吩咐人即可將這些苔蘚之類,一並掃除。
下人們不敢怠慢,冒雨在中庭除苔,王氏這才迎上道:“老爺不要生氣,來日方長。”
“三個女兒這樣不爭氣,可見庶出子女到底都是不中用的。”
王氏悄聲道:“既如此,也不能讓外人得了便宜啊。”
這一席話倒點醒了蕭裴之,他這幾日又氣又愁,沒工夫想這些,忽覺道:“夫人提醒甚是,這眾皇子中若說特別不受待見的,大概就是理王了。”
王氏笑道:“我聽人說,理王腦子不太靈光。”
“是了。我兒媳剛走,她未嫁之女還有三個月的喪期呢。趁此機會,不如求熙嬪娘娘。她出自夫人一族,好賴也可在皇上跟前說道說道。”
王氏點頭稱善,找人說去了。
因堂兄之妻高氏新喪,琴袖的婚事也被拖到了三個月以後。這幾天有雨,北國暮春,竟如南方的梅雨季了。
琴袖自一時高興之後,又開始沉默寡言,祭拜過嫂侄之後也就是一個人愣愣地在書案上或寫東西或讀書,日子過得蕭條簡素。
譚氏端了一碗銀耳羹來,白瓷碗中銀耳漾得如同水蓮。可女兒除了在房中讀書,任那“蓮花”開得自在,半天也沒動上一動。
譚氏又進了房,在她跟前佇了好些時候她也未曾發覺。
譚氏輕輕在桌上敲了敲,一陣“篤篤”,琴袖才悵然若失地抬起頭喚了一句:“母親。”
“怎麽了,你迴來之後就不開心了,有什麽心事與娘說說。”
“沒事。”琴袖依舊低著頭,“我原在服中,本該簡素一些。”
譚氏其實猜出幾分,便取過茶匙在瓷碗中攪了攪,舀了一匙遞到琴袖嘴邊,琴袖一驚忙呷了一口道:“娘,我現在不想吃呢。”
“什麽大的事兒,吃了這甜甜的羹也該卸下了。”話畢,譚氏自己也喝了一口,“你就還想著陸尚麽?”
琴袖一聽把書一扔,歎了口濁氣:“他與我兩小無猜,我們都很熟悉。”
譚氏輕輕摸了摸女兒的兩肩:“兒啊,誰不是這樣走來的?女兒家嫁人都是從個不認識的人慢慢認識他,若他好也就罷了,若他不好,也隻能嫁雞隨雞了。”
“可恨生得女兒身,什麽事都做不得主!”琴袖氣餒地坐在椅子上。
“說來不怕你笑話,你母親我當初何曾想過嫁給你父親,一切都是命定而已。知子莫若母,你怎樣心思,娘怎麽會不知道?你從小要強,可你又想出人頭地,又想嫁如意郎君……”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琴袖自己的話音久久在房中不散,自己怔了自己。譚氏將瓷碗放下,隻笑著看她尚顯稚嫩的女兒。
喪中行事簡便,人就覺得日子過得很快,暮春卷盡殘花以後,鳴蟬響了一夏,季夏以來天反一日熱過一日,雨澤未降,人馬皆困。除服以後,琴袖仍然厭食,隻是看著太監幾日來家中走動,看來婚事已近了。
因人懨懨無生氣,反倒對於婚嫁之事不那麽厭煩,對於陸尚的思慮也消減了幾分。這日午後,琴袖在廊下打絡子,可她打了一個又拆了一個,手中並不停歇。
“要行嘉禮了,怎麽還愣愣的。宮裏旨意下來了,說是降婚給皇上第七個兒子理王爺了。”父親的聲音雖響,卻沒有喚醒琴袖。
“理王是誰,我不認識。”琴袖的手指拗成了一朵蘭花,連頭也不抬一個,“成婚六禮俱備,反正有的是日子,我也不著急,打絡子玩兒呢。”
“你糊塗啦,這是納妾,哪裏來什麽六禮。納吉告廟都是不必的。雖是嫁給王爺,也不過草草成個親就完了。”
“沒有六禮我可不嫁。”
蕭表之胡子一抖,氣唿唿地說:“女孩子家家強得跟驢一樣。”
琴袖一聽,把手裏的絡子往地上一甩,眼淚奪眶而出:“這驢也是你生的!”她一邊用手背抹著眼淚,一邊跑迴房裏去了。
蕭表之被女兒這麽一頂,愣是無話可說。
琴袖倒在一張榻上假寐,聽見外麵窸窸窣窣,似乎有人在講話,好像是在說理王為人如何如何。她便拿了個枕頭壓住自己的兩隻耳朵。
可是天兒太熱,不一會兒就熱得她冒汗,隻能把枕頭隨手摜在地上,用手指塞住雙耳。不想譚氏早已進門來,撿起枕頭拍了拍灰塵,笑道:“怎麽啦?又鬧起什麽來了?”
“沒鬧別扭。”琴袖才轉過身,譚氏也坐到榻上道:“你可知道我們得了皇上多大的恩麽?”
琴袖聽到聖恩,不免心裏也有些動搖。
“雖說六禮不齊,可皇上體恤我們家景況艱難,恰好張鎮繩法,家產充公,便將他累年所得中抽出一份分給我們了。我們一家這才免於破落,天恩方沐,這節骨眼上你可不能失了一星半點兒分寸。”
琴袖驟然爬起來問道:“這是真的麽?”
“自然是真的,我們一家受了如此皇恩,娘沒讀過什麽書,也知道滴水恩、湧泉報的道理,你自幼跟著兩個哥哥學詩書,自然比娘更懂了。”
琴袖一聽,撲到母親的懷中一聲不發。譚氏拍著琴袖的背,靜靜懷抱了她很久,直到琴袖鬆了手,譚氏笑道:“瞧你,抱出一身汗噠噠,快換件衣裳。”
琴袖嘀咕道:“舍得陸尚,卻也舍不得爹娘。”
“你大了,不能總留在我們身邊的。大家都在京中,也非遠嫁,哪裏需要感歎,無論是好是歹,該當新娘子了,便是該歡喜的事兒了。”譚氏說著摸了摸琴袖的額角,琴袖才定了定心思,悄聲說了一句道歉的話。
坐上喜轎的時候,琴袖還恍惚如同昨日,王府擇禮官以冊封使身份鄭重而來,冊封她為四品良媛。父母臨行懇切的囑咐,言猶在耳。
“戒之敬之,夙夜無違。為人妾室,事夫如天,聽從妻教,自謹平安。”
可她心中卻並不滿意這樣的誡命。
需知親王王妃之下,就是四品良媛第一,號稱側妃,地位本不算低。
況且聖恩浩蕩,許她著區區四品命婦,戴七翟之冠、珠花九樹,用郡王王妃的服製,實在是天貺聖眷。琴袖覺得自己得到皇上看中,與正妻沒什麽兩樣。
頭上翟冠沉重,滿頭金珠之耀相互爭輝,她輕輕扭一扭僵住的脖子,便是叮當一陣脆響。這響聲增添了她幾分驕傲,直到出了轎子,她還有些不敢自信。
喜帕遮住了一整個天地,滿眼的紅色隻看得清腳下那小小一片土地。什麽都不知道的琴袖隻能略略感受到那齊整的磚石透露出的絲絲威嚴。
方才還在想著妻妾平坐之事,可一跨進王府大門,她便覺得不知從何而起的異樣。
周圍靜悄悄沒有什麽嬉笑之聲,她隻能聽見嬤嬤幹巴巴的唿喚:“打住,到這裏來。”
她叫人扶著到了不知何處,忍不住問了一句:“王爺呢?”
雖她知道妾室卑微,理王爺是不會親迎的,可哪裏知道她人都到了王府了,自己的夫君竟仍不知所蹤呢!
嬤嬤的聲調並無起伏,也不答話,隻是冷冷甩了一句:“此是正殿之前,汝當跪拜。”
說罷用那一隻大粗手狠狠往她背上一按,她頭冠沉重吃不住這一下,竟差點栽倒了下去。來不及抱怨,她又被兩個隨侍粗暴地攙起,忽然又被人按著拜了一拜。
嬤嬤自個兒屁顛顛跑到正殿宣說:“人來了。”
琴袖心中已有不滿,不想又聽到一個男聲唿喚:“良媛蕭氏,王爺、王妃俱在正殿待受爾禮,你且上來吧。”
這,這算什麽?
琴袖沒來得及反應,被人連夾帶推上了磴道,跌跌撞撞跨入了正殿。又是一陣嘈雜之聲,裏麵的人似笑非笑竊竊私語,根本沒有半點喜慶之意。
就聽見一個似乎禮官的聲音:“良媛蕭氏,恭拜理王千歲、王妃娘娘!”
於是又被人按著朝不知何處拜了整整三個來迴。本已心有怨言,沒想到還聽到一個女人不屑的哼了一聲,扯著沙啞的嗓音說道:“你下去罷。入夜以後,王爺自會見你。”
雖然琴袖不知道說話之人為誰,不過能在大殿如此放肆地言說之人,想必就是理王正妻王妃本人。
來之前,她也稍作了一些打聽。聽說王妃姓陳,乃是祁陽觀察使陳邢之後。這個陳邢建國之時是個中等武官,有些功勞,就是功勳不著而已。與自己祖父相比差得很遠,所以僅僅封了一個世襲兩代的觀察使。
陳邢早死,陳氏的兄長陳需金襲了爵位,降等為采訪使。陳需金作風不端,喜歡賭錢,沒過幾年精窮了,一家過得很不如意。
末了沒法兒,隻能走了不知什麽關係攀上了這樣一門親事,皇上竟然也肯了。個中詳情,琴袖一家本來升鬥小民之類,自然不能細知了。
隻是琴袖從她漠然的言辭中,聽出了一絲不懷好意。當她被下人們推推搡搡進了所謂的婚房時,才猛然發覺妻妾貴賤,判若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