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姓過著一種什麽樣的生活, 可能對一直以來都生活在北方的官員來說十分陌生。大江之南,氣候潮濕溫潤, 湖泊星綴, 河道縱橫,船是萬萬離不開的交通工具和生產生活工具。北方官員對南方的刻板印象, 就停留在赤腳船夫的層麵之上。


    竹篙一杆, 漁排一條,常年赤著一雙蒲扇大腳,腰間總挎著一簍新鮮魚蝦。一身的水腥氣,離不開的鬥笠與蓑衣, 還有漁排上聳肩而立的魚鷹。瘦小精悍的身軀,樸實黝黑的麵容上,一雙倔強的漆黑眼眸。


    這就是裴耀卿一路行來,眼中所看到的南人。


    這樣的南人, 是身處在長安皇城中的天子所看不到的。因而裴耀卿要用自己的眼睛仔仔細細看清楚了, 再清清楚楚地描述給聖人聽。這些人,都是大唐的子民, 不團結又如何能行?北人對南人的歧視也該有所改觀了,都是唐人,何必要分南北?南北對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蘭陵蕭氏都遷迴北方來了。楊廣萬般不好,還是有一條抹不去,那就是他溝通了南北。這樣一個剛愎自用之人,也懂南北流通之利, 我大唐天子,怎麽能連他也不如?


    隻是當他來到這艘桅杆係著彩繩的客船上,下到狹窄的最底層船艙,看到眼前的周姓船家一家時,卻讓裴耀卿有些恍惚了,瞧著這船上的光景和他們的模樣,裴耀卿心裏有些泛酸。老實樸陋的船老大一家,七口人就擠在這樣一個二十步見方的黝黑艙底中,大通鋪,硬板床,破舊的棉被補補縫縫,還是露了棉胎。換洗的衣物掛在一旁,透著一股陰幹的難聞氣味,卻不敢晾到甲板上,怕有礙觀瞻,惹了船上客人的眼。上一層給客人的客房舍不得住,收拾得幹幹淨淨。見到沈綏等一大批身著官袍的官員下來,惶惶恐恐,畢恭畢敬,頭也不敢抬。周大郎念叨著要諸位官員趕緊到上麵去,別讓這下麵汙了他們的眼。


    不讓看守此船的府兵通報,直接下到最底層船艙來找船老大一家,是沈綏的意思,張說表示支持。最終的詢問也還是交給了沈綏。


    周大郎一家操著一口濃重的荊楚方言,因著長年做客船生意,官話能聽懂,但不怎麽能說。沈綏能聽懂一點荊楚方言,但交流起來還是有困難。幸而有一位本地的府兵官話說得好,充當翻譯,交流不暢時,能代為表達話意。


    下麵的環境確實不好,考慮到人太多,最終談話還是來到了船艙之上。這位老實巴交的漁家人,被眼前的銀麵郎官震到了,迴答問題時有些結巴。好在沈綏的語氣很溫和,他才緩緩鎮定下來。沈綏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也都是曾經詢問過柳刺史的問題。無非是案發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船上的情況。周大郎的迴答,與柳直告訴她的沒有出入。


    不過,沈綏還是多問了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問周大郎的,而是問張說的:


    “沈某很好奇一點,當時益州碼頭之上,定然有諸多的客船。為何偏偏張公與朱大都督,擇了這樣一艘看起來不怎麽起眼的客船。”


    張說迴答道:


    “因為這是熟人的船,是元茂自己早就準備好的。”


    沈綏有些驚奇,道:


    “您是說,這是朱大都督熟人的船?”


    “對,我聽元茂與我說,這周大郎一家,是兄弟三人,還有一位周二郎,就在大都督府中做車夫。大都督府的管家,得知元茂想要從長安繞道益州,再乘船沿江歸江陵府,便命周二郎與周大郎說了,讓周家船沿江而上,到益州碼頭去候著,接元茂迴來。因為是熟人家的船,坐著放心。”張說道。


    沈綏點頭,這個情況是她之前沒有了解到的。


    簡單的談話之後,沈綏道:


    “沈某想在這船上隨意看看,就讓周大郎陪某一起,某好方便問他些問題。裴侍郎,劉員外郎,你們若願意,可以跟著一起。張公,還有諸位同僚,大家辛苦陪同趕來,還是去歇息著,某走完這一圈,很快就歸。”


    劉玉成知道,這是沈綏偵辦此案的第一次案發現場調查,曾陪同沈綏在慈恩寺調查過的他,對沈綏那出神入化的觀察能力,以及在現場古怪有趣的舉動非常感興趣,一改疲勞憊懶的狀態,率先表示願意陪同。裴耀卿自然也沒打算推辭,願意跟隨。


    張說也打算跟著再看一遍,他這一表態,在場所有的官員都要求跟著,沈綏苦笑道:


    “這船也不大,這麽多人跟著,實在是施展不開啊。”


    張說對柳直發話了:


    “誠秉啊,你帶著你的人,先去船上最大的會客廳裏候著,咱們看完了,就會迴去的。”


    “是,張公。”


    如此一來,沈綏總算將跟在身後冗長龐大的搜查陪同團,縮減到了五個人。


    她先從案發之地看起,也就是船頭的甲板處。沈綏來到船頭甲板時,就看到其上擺著一條矮案,兩張竹製的小胡床。案上還擺著一座白瓷酒壺,兩樽淺口酒盞,還有三壇烏黑的酒壇,其中一個封泥已經啟開,湊近了能聞到濃濃的酒香。


    “周大說,這裏,張公最開始不讓他們動,他們就沒動過,還是事發當時的模樣。就是,本來擺著的菜食,都壞了,便收走了。”不等沈綏問起,那周大郎就主動解釋道,府兵翻譯給沈綏等人聽。


    沈綏似乎不甚在意那所謂的菜食,她一邊聽著,一邊就獨自走到了船頭欄杆旁。抬手拍了拍欄杆,她心裏估量了一下,便問張說:


    “張公,某未曾見過朱大都督,不知他身量幾許,可比某高。”


    “高,他是武將世家出身,家裏都是高身量,我估摸著,起碼要比你高出大半個頭,能有六尺多高。”張說迴答道。


    沈綏這一上來就問朱大都督的身高,再一次出乎了劉玉成的意料,他以為沈綏上來就會詢問酒的事情。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他明白沈綏是在估測朱元茂醉酒落水的可能性,這欄杆的高度,有多大的可能性讓朱元茂不慎翻身落水。


    如今看來似乎可能性不小,欄杆不算高,按照朱元茂的身高來比,怕隻將將到他腰胯。若是醉酒時頭重腳輕,倚在欄杆上,是完全有可能栽入江中的。


    沈綏問完身高後,便開始裏裏外外、仔仔細細地觀察那船頭的欄杆,一邊觀察,一邊問道:


    “當時,真的誰都沒聽到落水的響動嗎?”沈綏再三確認。


    “真的沒有。否則,我們也不會直到快到歸州了才發現不對勁。”張說迴答道。


    沈綏扭頭看了一眼周大郎,問道:


    “當時你們都在哪裏?”


    周大郎迴答:“我當時在船尾掌舵,我兒子在左舷撈江魚,老三和他兒子在右舷修理舢板,我媳婦、弟媳和女兒,一直都在廚房裏,準備隨時為兩位官人加菜加酒。”


    這句話也被府兵完整地傳達給沈綏了。


    沈綏頓了頓,思索了片刻,然後轉身望向那甲板上擺著的酒案和胡床,詢問張說道:


    “張公,當時您與大都督是怎麽坐的?”


    張說指著背靠船頭行船方向的座位道:


    “這是元茂的位置,我與他相對而坐。他說喜歡看萬千山水倒退的景象,便擇了這個位置。我卻覺得這個方位坐著不舒服,總讓我有種背後空蕩無依的感覺。”


    沈綏點頭,拉開那張胡床,撩開衣袍坐了下來。


    她忽的感歎了一句:


    “張公,您方才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張說疑惑地看她,沈綏卻沒有再解釋。她端起麵前的酒壺,打開壺蓋後向裏看了看,又聞了聞。又取了那兩樽酒盞,拿起端看。片刻後,她放下酒壺酒盞,最後端起那壇開封了的酒,用食指沾了點,撩開一點麵具,放進口中品嚐。隨即麵具下那張俊俏漂亮的麵容之上,發生了豐富的表情變化,仿佛享受到了這世間少有的美味,美味中又透著一點疑惑與糾結,好似嚐出了一點不對勁。


    所有人都盯著她的動作,特別裴耀卿與劉玉成,眼瞪大、口微張,嘴角唾沫仿佛都要下來了。雖然看不到沈綏麵上的表情,但是似乎這酒……很美味啊……可是沈綏隻是笑嗬嗬來了一句:


    “嗯,好酒!哈哈哈……”


    劉玉成白眼頓時翻上了天,裴耀卿也有些無語,他們還以為沈綏此番嚐酒是發現了什麽情況了呢。隻有張說也跟著沈綏笑了,並起食、中雙指,點了點沈綏,笑容中隱有深意。


    沈綏卻在此時冷不丁道:


    “這酒壺酒盞都動過了,沒有參考的價值了。”


    “動過了?”劉玉成蹙眉看向周大郎。


    周大郎一腦門冷汗,誠惶誠恐地解釋道:


    “我家那婆娘不懂事,手太快,我們也不懂這些東西不能動的。結果等張公叫我們再擺迴去的時候,這酒壺酒盞都被婆娘幾個洗過了。”


    “洗過了,再擺迴來已經沒什麽意義了。”沈綏笑道,“某能理解,這案發現場保護的法令,也就是這兩年才由大理寺從中央開始向地方上推行,沈某估計,很多地方官查案時,都還不習慣這麽做呢,更別提老百姓了,沒有這個意識。”


    裴耀卿和劉玉成點頭,這一點他們深有體悟。張說雖不是司法口上的,但對這些事情也有所耳聞。他忽而道:


    “這案發現場保護的法條,莫不是伯昭你向大理寺上書推薦執行的罷。”


    “張公真是折煞我也,這如何能是我上書的,這是聖人與大理寺卿秦公之明斷良策,可不能歸在我身上,沈某當不起。”沈綏連連搖頭。


    “是嗎?”張說狐疑地看著她。


    沈綏暗中擦了把冷汗,這法令製度還真是她向秦臻推薦執行的,張道濟真不愧為官場老狐狸,真是一看一個準。


    “咱們往右舷去,我想去看看那艘舢板。”沈綏笑著岔開了話題,然後率先沿著欄杆向右舷而去,眾人繼續陪同。


    與此同時,在之前沈綏等人乘坐而來的那艘官船上,張若菡的房門被敲響了。當無涯打開門時,看到藍鴝推著輪椅上的沈縉,出現在了門口。


    “沈二郎,您怎麽來了?”無涯很是吃驚,


    “我家二郎有事想找張三娘子相談,不知可否?”藍鴝道。


    “快請沈二郎進來罷。”張若菡的聲音從屋內響起。


    “是。”無涯連忙幫著藍鴝將輪椅抬過門檻,引著沈縉進了屋。


    沈縉一進來,就看到消失多時的千鶴,此刻正扶刀跽坐在蒲團之上,張若菡則坐在她對麵的案旁,身上裹著毛毯,手中捂著炭爐,麵色有些蒼白。二人似是一直在商討著什麽事情。


    【沈某是否打擾到張三娘子了?】沈縉無聲地說道,又由藍鴝轉述。


    “不,我與千鶴的話正好告一段落。沈二郎不必客氣,這邊請。”張若菡對沈縉的態度比對沈綏要溫和客氣多了,她笑著指了指自己對麵的位置,藍鴝便將沈縉推了過去。


    “無涯,給二郎沏茶。”


    “喏。”


    作者有話要說:  五一三天,唐謎日更。


    順便提一嘴,唐代官方語言是以隋代陸法言編寫的南朝江左吳音之金陵音的《切韻》音係歸並方式為科舉考試之分韻標準,以唐代關中秦音之長安音的《韻英》《韻詮》《考聲切韻》音係為實際語音交流標準。


    也就是說,南北通行的官話是小書家鄉——那個時候的南京話。(那個時候的南京實際上說的就是吳音,但現在不是了。)而那個時候的秦腔代表著京畿一帶的身份,說得好能高人一頭。


    有人說唐代官話與閩南語很相似,這個因果關係不能顛倒了,相似不可否認,但並非起源於閩南,之所以相似那是因為關中、中原人南遷的原因。但實際上,即便相似,也早已是兩迴事了。倒是現在用粵語、閩南語,特別是客家方言讀唐詩,還是蠻有味道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書自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書自清並收藏唐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