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且說眾鄉親在昆明池月夜舉辦燈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前來看熱鬧,連王母也為之動容,喜歡上這個美麗的地方,並破例允諾了燈郎和蠟女的婚姻,真乃千古之奇聞也!此舉大大的提高了昆明池的知名度,來客八方傳言:在長安城外西南四十裏處有個昆明池,那一帶風景秀麗民風淳善,聞者紛紛前來參觀,這一帶便逐漸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區,四方鄉鄰見這兒來往人多,便把自產的水果山貨拿來賣,便有遊客掏錢買來嚐嚐鮮或帶給親友的。遊客饑渴,此地也開始出現賣茶、賣水、賣風味小吃的攤點。更可喜者,燈郎和蠟女創製的紅燈籠和蠟燭也因此而名聲遠播,人們經過使用,一致認為它方便了生產,方便了生活,晚上大人們能在燭光下幹活,孩子們可在燭光下讀書,尤其夜裏遇到緊急意外的事,燈籠能幫人們識物辨路,更顯出它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取代的的美好作用。人們喜歡燈籠蠟燭,喜愛燈郎蠟女,都盼著他倆能永久留在人間。燈郎蠟女見鄉親們喜愛燈籠蠟燭,在平時務好莊稼、把家裏收拾幹淨後,一有空閑,便在家裏製作燈籠蠟燭,抽空還讓燈郎把製成的產品拿出去賣,有時在池畔擺個地攤,有時讓燈郎挑著擔兒走街串鄉,許多人見了都來購買。外地一些大的客商見昆明池風光宜人有利可投,便紛紛出錢在昆明池買地置房,修建旅館飯店,娛樂場所;當地有遠見有財力者集錢修橋鋪路,增建亭台樓閣,栽種花草樹木吸引更多的遊客,這裏便慢慢成為一個風景旅遊區,一天天繁華起來。
再說蠟女和燈郎結合、奮力抗爭,他倆的婚姻終於取得了王母的認可,因此,心頭重負頓釋,將那千般的憂愁丟在九宵雲外,無限的惆悵化作嫋嫋青煙,正是:走路隻覺腳步輕,說話難攏笑口開,幹活常哼小曲調,家中喜迎賓客來。更令她意外的是,自己家製作的紅燈籠和蠟燭受到那麽多人的喜愛,凡來昆明池觀光的人都願意購買。紅燈籠和蠟燭也能換迴錢來,這一點她以前連想也不敢想,如今變為現實,因此覺得過好日子有了希望,心情格外暢快,隻盼著在昆明池從此能過上地久天長平平安安富裕安康的好日子。經過舉辦這次燈會,燈郎心竅也開了,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按始祖和母親的話去作,經過自己的努力,家鄉昆明池的麵貌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家也可以由黑暗變成光明、由貧窮變為富裕,為了把昆明池這個生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他也曾讀過許多書,想從中找出答案,也曾冥思苦想,想過許多辦法,可是書中隻記載了許多以前偉人的光輝業績,卻找不到現成致富的方法,對如何建設好自己的家鄉,如何才能讓鄉親們都盡快的富起來,過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沒有現成的答案,隻能眼睜睜看著鄉親們缺吃少穿受窮受苦,沒有房子住、有病無錢看、孩子們上不起學,心裏犯愁毫無辦法,沒想到舉辦了一次燈會,竟從中看到了希望。
蠟女從外麵跑迴來,告訴燈郎一個令他十分意外的消息:鄉親們也找到致富的門路了!他們不似往日隻滿足於種田,平常盡呆在家裏閑著沒事幹,消磨時光,現在有的上山砍迴荊條,編成筐兒、笆兒、籠兒賣;有的割池畔的蘆葦編成席子賣;有的在山坡上栽種果樹經營果子;有的在地裏務瓜種菜經營瓜果蔬菜;有的擰繩子、有的做粉條豆腐,有的養雞養鴨、有的養豬養羊,還有個別古怪的人養蠍養蛇。也有人在半山腰辦個養鹿場,在池畔辦個養鱉場;有手藝的人背起工具外出打工,膽子大一點的山中尋礦、窯內燒磚、湖中捕魚,至於紡線織布、做衣做鞋、賣粽子、油糕、點心、麻花、蒸饃、油茶等各種小吃者更為普遍,正是:家家自有生財道,何煩搔鬢抓耳人,來昆明池觀光的人,若去那農家院品嚐一下小吃,走出十裏路以後口裏還是香的呢!
燈郎看得眼熱,迴家和蠟女商量:“鄉親們都在池邊擺攤設點做生意,日子越過越富裕,咱也不能老守著祖輩留下的幾畝薄田,光是在田裏做文章,咱也得想個辦法做點生意,賺點錢改善一下生活。”蠟女格格笑道:“你現在才靈醒了,想起來了,我早就說過,你有那製燈的手藝,我也會製蠟燭,咱在池岸開個燈籠鋪子,賣燈賣蠟,你總不肯,如今反而來勸我!”燈郎笑道:“一句話提醒了我,這迴我心竅開了,咱把咱家改建一下,開個燈籠和蠟燭的作坊,擴大生產規模,再在池畔路邊弄塊地,建個銷售燈籠蠟燭和地方小吃的鋪子。我在家製燈籠蠟燭,你在鋪子賣,相信生意一定不錯。”蠟女笑道:“這個主意好倒是好,不過我可從來沒賣過貨,見了熟人怪丟人的。”燈郎笑道:“這有啥丟人的,咱憑貨好賣錢,又不坑不騙,再說你人樣長的那麽好,人家看還看不夠,誰還會來為難你?”蠟女笑道:“說這話你也不害臊,還指望著拿我給你招攬生意呢!羞不羞?”
說幹就幹!燈郎拿起石匠工具上山采石伐木,雇人運到家門口,蠟女也幫著搬木頭遞磚頭,燈母燒水做飯供做活的匠人吃飯,鄉黨鄰裏也紛紛趕來幫忙,一家子忙了幾個多月,終於將隔壁兩間園子擴建為製燈籠和蠟燭的作坊,又在池畔路邊買了塊地,蓋起一幢嶄新的二層樓,將那對大石獅子移在門前,這樓鬥拱飛簷雕梁畫棟看上去十分氣派,過往行人駐足觀看無不讚賞。燈郎和母親一商量,把一樓作了燈籠和蠟燭的展銷廳,他和蠟女住在樓上,燈母仍住在原來那座六角亭內,旁邊又打了一口井,周圍栽種上花草,一條磚鋪小路通向後院,後院又蓋了幾間平房,作為產品的儲藏室和廁所,一切安排就緒,便正式開張營業了,燈郎在家裏製燈籠蠟燭,燈母燒水做飯,蠟女照看鋪子,一家人忙個不休。
燈郎製燈愛燈,家裏到處擺的都是燈籠,門前掛一對大紅碌碡燈籠,屋子裏、院子裏也擺滿了各式各樣造型的小動物燈籠,家裏簡直成了一個燈籠的動物園,它們或蹲或站十分可愛。麵對這些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一盞盞活靈活現詡詡如生的燈籠,燈郎內心充滿了喜悅。他覺得它們不但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而且和自己都有了感情,真是情同手足!每當自己扛著鋤頭從外邊迴來,就看見這些燈籠仿佛象活的一樣迎接他,朝他微笑搖頭擺尾,親切地圍上來舔他的腳,他也彎下腰親切的抱起它、撫摩它們、吻它們,它們給了自己無限的安慰和歡樂,自己的命運和它們的命運已經緊緊的連係在一起了。
鋪子開業以後,便常有顧客前來光顧,蠟女笑臉相迎。人們看到紅燈籠和蠟燭這樣經濟實用,十分喜愛,紛紛前來購買,蠟女整日忙的不可開交,常常是香汗滿腮,她秀麗的外貌,甜美的語言,熱情的服務,真誠的態度常常使前來購貨的人感動不已。燈郎在家製燈供貨,燈母燒水做飯,一家人忙忙乎乎,不覺到了年底,一結帳也賺了不少錢。幸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也取得了好收成,囤裏的糧堆得滿滿地,口袋裏也有了錢,不缺吃、不缺花,蠟女心中高興,尋思這半年來多虧燈母和燈郎起早貪黑地幹,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可是看到她們光顧了幹,身上仍穿著往日的舊衣裳,有些地方已經殘破,心中發酸,眼看快過年了,她打算給燈郎母子買幾件新衣裳,和燈郎一商量,他也同意,於是二人準備抽空去長安城走一遭,再順便置辦些年貨。究竟他二人去長安城以後又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再說蠟女和燈郎結合、奮力抗爭,他倆的婚姻終於取得了王母的認可,因此,心頭重負頓釋,將那千般的憂愁丟在九宵雲外,無限的惆悵化作嫋嫋青煙,正是:走路隻覺腳步輕,說話難攏笑口開,幹活常哼小曲調,家中喜迎賓客來。更令她意外的是,自己家製作的紅燈籠和蠟燭受到那麽多人的喜愛,凡來昆明池觀光的人都願意購買。紅燈籠和蠟燭也能換迴錢來,這一點她以前連想也不敢想,如今變為現實,因此覺得過好日子有了希望,心情格外暢快,隻盼著在昆明池從此能過上地久天長平平安安富裕安康的好日子。經過舉辦這次燈會,燈郎心竅也開了,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按始祖和母親的話去作,經過自己的努力,家鄉昆明池的麵貌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家也可以由黑暗變成光明、由貧窮變為富裕,為了把昆明池這個生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他也曾讀過許多書,想從中找出答案,也曾冥思苦想,想過許多辦法,可是書中隻記載了許多以前偉人的光輝業績,卻找不到現成致富的方法,對如何建設好自己的家鄉,如何才能讓鄉親們都盡快的富起來,過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沒有現成的答案,隻能眼睜睜看著鄉親們缺吃少穿受窮受苦,沒有房子住、有病無錢看、孩子們上不起學,心裏犯愁毫無辦法,沒想到舉辦了一次燈會,竟從中看到了希望。
蠟女從外麵跑迴來,告訴燈郎一個令他十分意外的消息:鄉親們也找到致富的門路了!他們不似往日隻滿足於種田,平常盡呆在家裏閑著沒事幹,消磨時光,現在有的上山砍迴荊條,編成筐兒、笆兒、籠兒賣;有的割池畔的蘆葦編成席子賣;有的在山坡上栽種果樹經營果子;有的在地裏務瓜種菜經營瓜果蔬菜;有的擰繩子、有的做粉條豆腐,有的養雞養鴨、有的養豬養羊,還有個別古怪的人養蠍養蛇。也有人在半山腰辦個養鹿場,在池畔辦個養鱉場;有手藝的人背起工具外出打工,膽子大一點的山中尋礦、窯內燒磚、湖中捕魚,至於紡線織布、做衣做鞋、賣粽子、油糕、點心、麻花、蒸饃、油茶等各種小吃者更為普遍,正是:家家自有生財道,何煩搔鬢抓耳人,來昆明池觀光的人,若去那農家院品嚐一下小吃,走出十裏路以後口裏還是香的呢!
燈郎看得眼熱,迴家和蠟女商量:“鄉親們都在池邊擺攤設點做生意,日子越過越富裕,咱也不能老守著祖輩留下的幾畝薄田,光是在田裏做文章,咱也得想個辦法做點生意,賺點錢改善一下生活。”蠟女格格笑道:“你現在才靈醒了,想起來了,我早就說過,你有那製燈的手藝,我也會製蠟燭,咱在池岸開個燈籠鋪子,賣燈賣蠟,你總不肯,如今反而來勸我!”燈郎笑道:“一句話提醒了我,這迴我心竅開了,咱把咱家改建一下,開個燈籠和蠟燭的作坊,擴大生產規模,再在池畔路邊弄塊地,建個銷售燈籠蠟燭和地方小吃的鋪子。我在家製燈籠蠟燭,你在鋪子賣,相信生意一定不錯。”蠟女笑道:“這個主意好倒是好,不過我可從來沒賣過貨,見了熟人怪丟人的。”燈郎笑道:“這有啥丟人的,咱憑貨好賣錢,又不坑不騙,再說你人樣長的那麽好,人家看還看不夠,誰還會來為難你?”蠟女笑道:“說這話你也不害臊,還指望著拿我給你招攬生意呢!羞不羞?”
說幹就幹!燈郎拿起石匠工具上山采石伐木,雇人運到家門口,蠟女也幫著搬木頭遞磚頭,燈母燒水做飯供做活的匠人吃飯,鄉黨鄰裏也紛紛趕來幫忙,一家子忙了幾個多月,終於將隔壁兩間園子擴建為製燈籠和蠟燭的作坊,又在池畔路邊買了塊地,蓋起一幢嶄新的二層樓,將那對大石獅子移在門前,這樓鬥拱飛簷雕梁畫棟看上去十分氣派,過往行人駐足觀看無不讚賞。燈郎和母親一商量,把一樓作了燈籠和蠟燭的展銷廳,他和蠟女住在樓上,燈母仍住在原來那座六角亭內,旁邊又打了一口井,周圍栽種上花草,一條磚鋪小路通向後院,後院又蓋了幾間平房,作為產品的儲藏室和廁所,一切安排就緒,便正式開張營業了,燈郎在家裏製燈籠蠟燭,燈母燒水做飯,蠟女照看鋪子,一家人忙個不休。
燈郎製燈愛燈,家裏到處擺的都是燈籠,門前掛一對大紅碌碡燈籠,屋子裏、院子裏也擺滿了各式各樣造型的小動物燈籠,家裏簡直成了一個燈籠的動物園,它們或蹲或站十分可愛。麵對這些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一盞盞活靈活現詡詡如生的燈籠,燈郎內心充滿了喜悅。他覺得它們不但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而且和自己都有了感情,真是情同手足!每當自己扛著鋤頭從外邊迴來,就看見這些燈籠仿佛象活的一樣迎接他,朝他微笑搖頭擺尾,親切地圍上來舔他的腳,他也彎下腰親切的抱起它、撫摩它們、吻它們,它們給了自己無限的安慰和歡樂,自己的命運和它們的命運已經緊緊的連係在一起了。
鋪子開業以後,便常有顧客前來光顧,蠟女笑臉相迎。人們看到紅燈籠和蠟燭這樣經濟實用,十分喜愛,紛紛前來購買,蠟女整日忙的不可開交,常常是香汗滿腮,她秀麗的外貌,甜美的語言,熱情的服務,真誠的態度常常使前來購貨的人感動不已。燈郎在家製燈供貨,燈母燒水做飯,一家人忙忙乎乎,不覺到了年底,一結帳也賺了不少錢。幸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也取得了好收成,囤裏的糧堆得滿滿地,口袋裏也有了錢,不缺吃、不缺花,蠟女心中高興,尋思這半年來多虧燈母和燈郎起早貪黑地幹,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可是看到她們光顧了幹,身上仍穿著往日的舊衣裳,有些地方已經殘破,心中發酸,眼看快過年了,她打算給燈郎母子買幾件新衣裳,和燈郎一商量,他也同意,於是二人準備抽空去長安城走一遭,再順便置辦些年貨。究竟他二人去長安城以後又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