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洶湧,紫氣浮泛,又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分明是當年荒海的氣象。


    隻是每一處島嶼的細節與色彩,卻與當年截然不同。


    兩道遁光,前後奔逐。


    在後方追趕的是軒轅懷。


    隻見他手持一柄鋒刃呈四段波浪形的金色長劍,當空一指。


    這一劍如穹窿覆頂,勢力以不可遏製的姿態擴張。若要阻遏其勢,那力量便轉而從中央凝聚,呈中宮直進之勢破襲;欲要當其中央,那滲透之勢卻又來得極為迅猛。


    這是辰陽八劍中“絕劍”一脈在金丹境前的實戰法門,當年紅雲小會之時歸無咎在軒轅懷弟子處領教過一迴。但是此劍由軒轅懷親使,相去何止千裏。


    最大的區別在於,那一劍既發的一瞬,憑借軒轅懷圓滿之上的境界優勢,在敵手生出擺脫之念的同時,其實就已然在牢籠之中了。且點與麵之間,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對功行稍遜之人,既是困敵之劍,又是滅敵之劍。


    歸無咎眼明手快,在此劍真正激發之前,足下借遁光一滑,指尖以三道劍氣阻擋,於千鈞一發之際躍出。


    靈形境中,誠難與之爭鋒。


    此時,歸無咎心中固然知曉,自己身處於類似“真幻間”那般似真似幻的奇妙領域之中,除了現在的“自己”外,尚有四個獨立的戰場,各有一個“歸無咎”和一個“軒轅懷”爭鬥。


    從低到高,依次是靈形、金丹、元嬰、近道、道境五重境界。


    如此妙法,斷然非是道境之下所能發明。


    對於其餘四處戰場情形,雖不能明其具體,但是大致優劣,卻也可以感知一二。


    例分五境,等若將軒轅懷的最大優勢激發出來了。


    因為軒轅懷從降臨之時,就是完美無缺的形態,秉持圓滿之上的境界和道境道心。而歸無咎卻是一個逐漸成長和追趕的過程。尤其是靈形境時,是二人差距最大的時候。


    歸無咎在靈形境的百年修持,步步以圓滿為目標,尚不知曉有“圓滿之上”境界的存在;直到瀕臨金丹之前的紅雲小會,才一舉破境。


    其實若說戰力,當年真正的荒海歸無咎,和靈形境中的軒轅懷相較,也不落下風。


    因為歸無咎當年雖道門功法是靈形境,但魔道功法卻早已踏入金丹境。除此之外,歸無咎倚靠“元玉精斛”能夠晉入虛假的“金丹境界”,也非第二人所能及。


    但是在這奇妙環境之中,許是魔道之力被判定為“金丹境界”,所以全然感應不到。


    至於元玉精斛,歸無咎略一感應,依舊在自己丹田之中。


    不止是元玉精斛,那些曾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寶物,如魚龍兜,小苒依依、山河萬裏二劍,也都完全存在。


    可問題是法寶雖存,但外物雜物一類的積蓄卻是一件也無。諸如各色丹玉、世俗金銀、丹藥符籙等等,空空如也。所以元玉精斛提高戰力所需要的資糧——奪自其餘修士的金丹——並無可用。


    歸無咎隻是與軒轅懷略一交手,已知雙方實力有一定差距,所以斷然選擇了遊鬥之法。


    萬幸靈形境時戰力層次尚低,差距不若後來那麽大。所以歸無咎周旋遊鬥,利用對於地勢的熟悉尚可堅持一陣。


    又是兩度電光火石的交手,歸無咎猛地身軀一墜,落在一處島嶼之內。


    同時神意猛然一漲,果真尋見了一處了密道。


    當即毫不猶豫遁身其中。


    盤算勝負局麵。


    若是取每一個境界的成熟形態,那麽自己元嬰、近道兩境當是和軒轅懷極為接近,或者說有勝無敗。自己能夠擊敗他一迴,就能夠擊敗他第二迴。


    而靈形境界,尚未完全成長起來;道境層次,自己在道境的道心感悟上略不及軒轅懷,這兩處隻怕是有所不及。


    至於金丹境界,從當年的真實功行看自己和軒轅懷依舊有所差距,但勝負的關鍵卻不在於此。若是歸無咎所料不差,那一戰場中如自己所願的可能性極大。


    如此,必勝無疑。


    真正的問題在於,歸無咎心中模模糊糊有一絲預感:


    這五處戰場,似乎並不是誰勝了三局,就算哪一位最終取勝。


    ……


    山門之外的一處曠野。


    遙看那山門諸峰連結,環抱成圓,布局異常緊湊,依稀像是雲中派的風貌;但所有的山門聚於一片高低,下方水流成環一分為二的抱住,儼然一處江中孤島,又像是半始宗的神韻。


    孤島之外的曠野,二人奔逐亂戰。


    劍光縱橫,影化千萬,是軒轅懷依次施展“八劍道”中的手段。雖然還未能如元嬰境之後駕馭真流劍道遊刃有餘,但能夠將辰陽八劍的正法神通一絲不差的盡數施展出來,已然是可驚可怖了。


    歸無咎時而以越衡宗神通抵擋,時而以自相發明的道術抵禦,到了避無可避之時,再以“空蘊念劍”化解,不多時二人便在百裏之地奔走了幾十個來迴。


    從場麵上看,依舊是歸無咎處於絕對下風。


    原來,從靈形境到金丹境,雖然歸無咎經曆了成就完美金丹、通過鬥遍隱宗聖教汲取資糧,實力有了長足的上升,極大的縮小了和軒轅懷之間的差距;但是上升一個境界後,頂尖層次之間看似相同的戰力差距,在實際比鬥中是被放大了。


    所以一來一去,歸無咎依然明顯劣勢。


    但歸無咎此時卻紋絲不亂,雙目緊閉,似乎僅憑本能迎敵。


    就在局勢極為兇險、三道“殺劍”有形劍氣距離歸無咎腦門僅有三尺之時,歸無咎挺拔之軀驟然一定,二指反身一刺!


    空蘊念劍。


    這一劍直取軒轅懷本體。


    軒轅懷正要出手抵擋,卻恍然驚覺襲來的殺力之強,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境地。這不僅是倍稱之力,簡直不下於百倍千倍,且在道術的根本層次上,亦有深刻的差別。


    想要抵擋,無異於螳臂當車。


    既然如此,軒轅懷雙目一眨,索性放棄抵抗。


    旋即那可怖殺力落下,軒轅懷的身軀羽化殆盡,絲毫不存。


    歸無咎微微一笑。


    金丹境中的這一局,勝負之關鍵不在於二人功行高下。


    這其中有一個奧妙處。


    在靈形境中歸無咎的魔道修為其實已然結丹,但是這一部分法力絲毫不存。因為在此法之裁決中,那等力量,不是靈形境的範疇。可歸無咎立刻就意識到一個問題——


    當年妙觀智大魔尊所贈予的法訣,那臨時結成假嬰的法子,算是金丹境界,還是元嬰境界?


    以世俗的觀點看,那逆天法門竟能教一位金丹境修士具備元嬰中期上下的戰力,那自然不屬於“金丹境界”。但歸無咎眼力漸高之後,卻隱然覺得此法門雖然絕強,到底和真正結嬰有本質差別。


    若是軒轅懷的分析五境之法足夠高明,自己當能在此境界中運用“魔嬰”之法。


    方才鬥戰之中,歸無咎感受到那一線力量若有若無,幾乎達到了即將被屏蔽隱去的極限。但歸無咎耐心追索,依舊在一瞬之間抓取到了此法之真容,並成功運用。


    此勝和正身前戰、憑借“紫虛之卦”取勝的那一戰類似,有一定的僥幸因素。


    環身一望,歸無咎眉頭一皺。


    這方真幻之間的界域,依舊清冷如昔,沒有一絲波動。


    歸無咎並未指望此戰勝了後可以就此脫身,前往支援其他戰場。


    最大的可能性,應當是這座秘境破碎,雙方各自的一縷神意,返迴正身之中,等候其餘四戰的結果。但沒想到此境卻依舊維持。


    歸無咎忽地心有所著,轉身一望。


    不知何時,在自己身後百餘丈外,已然多出了一座灰色塑像,常人身量;不是軒轅懷,又是何人?


    歸無咎觀摩良久,隻覺這座塑像竟不是完全的死物,而是隱隱和外界相互關聯。


    歸無咎念頭一動,又是一座空蘊念劍落下。


    在沒有旁人幹擾的情形下,歸無咎可以輕易引用“魔嬰”之力。是以這一劍之強,絲毫不亞於方才斬殺軒轅懷的最後一劍。


    但這一劍落下,清雷之聲滾動了三個來迴,那塑像卻毫發無損。


    歸無咎隱隱生出一個猜測,閉上雙目,仔細感應推演。


    約莫一刻鍾之後,歸無咎從定中醒來,眸中多出一絲凝重。


    果然有門道。


    歸無咎推算分明,若是自己敗於軒轅懷之手,並不會出現類似的塑像;敗了就是真正敗了。


    而軒轅懷敗了,卻可凝成一像,靜候時機。若是某一處戰場中的“軒轅懷”勝了,他之氣機便可源源不斷的穿渡過來,重新將這方塑像複活。


    雖然五境之中功行懸殊,自靈形至道境不等。但在更高的層次上,五境又沒有差別,都是相當於軒轅懷的一個“正身”,所以不會出現靈形境中的軒轅懷支援道境之戰杯水車薪、並不敷用的情形。


    長久推演下來,軒轅懷隻消有一境能夠取勝,他便定能取勝;而歸無咎卻需五戰皆勝,將五個“軒轅懷”盡數化為塑像,才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才是此法的真正麵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法無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巡山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巡山校尉並收藏萬法無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