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簡介(1)
切蛋糕:如何確立動態股權分配機製 作者:Mike Moy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假如你和合夥人一起開公司,兩人商定平分股份。結果你做了所有的工作,而你的合夥人卻十分懶散。那麽,你還要把一半公司交到他手裏嗎?《切蛋糕》旨在教你如何來精確計算每一個創始人應獲得的股份,或者公司早期員工應當享有的權益。你將會學到:如何評價一個員工為公司付出的時間和帶來的資源價值;如果有創始人離開公司,會帶來什麽樣的損失;以及當你不得不解雇某人時,你該如何處理他的股權。研究表明:就像是在《切蛋糕》裏概述的那樣,動態股權分割模型是成長中的公司避免衝突的最好辦法。本書的最新修訂版裏增加了最新的法律議題、創意估值、翻新投資等內容。
我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創業。不管結果如何,內心那股衝勁兒一直驅使著我闖入嶄新的或已然存在但需要改變舊模式的商業領域。當然我很想賺夠錢在長島買下一幢宛如上帝行宮般的避暑別墅,但內心深處我也明白即便沒有那麽多錢,成功自有它的另一層意義。
所有新創公司都會告別初期階段,走向各自不同的軌跡。大多數倒閉;有的能發展成真正的公司或被其他公司收購,因此,也告別了其“初創性質”。
如果創業團隊可以不計較得失、不論成敗,甘願迴到起點,並肩作戰,那麽我覺得這就是你們擁有的成功。
成功意味著你要公平公道地對待相信你的人。最好你們能在挺過創業初期後把盞言歡,放聲大笑,卯足了勁都能從鼻子裏噴出百元大鈔似的。不過即便沒有財大氣粗到噴得出百元現鈔,大家也能站起來,互相拍拍灰塵,東山再起——這一次就更為老道與睿智。
《切蛋糕》這本簡短的書講的就是怎樣公平公道地對待相信你的人。
缺口
從萌生改變世界的想法到與紅杉資本或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舉行投資者見麵會,你需要跨越一個缺口階段。你拿出手的東西得是足夠撐起一家企業的實在之物,才能讓和善好心的風險資本家認為你已胸有成竹、勢在必行,給你開出一張大額支票。我稱之為“缺口”因為你要麽做出創立公司的實際行動彌合缺口,要麽迷失其中、任那美好的構想枯萎飄逝。大多數缺乏經驗的初創公司都經曆了第二種命運。
僅靠一個大概想法就能一拍即合成就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事實上,這樣的時代可能從來沒有存在過。)沒有哪個投資者願意投錢到除了一個粗略的想法啥都沒有的公司。
當今時代,為自己的想法募集資金你得有值得投資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經營團隊、一份商業計劃書,有能力的最好能拿出產品原型。如果還能有一些已經在為你的產品付費的測試客戶,那就更出彩了。這樣你就有了大談特談的資本。
將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需要時間和各種資源。但大多數情況下,時間和資源需要資金成本。你大概也明白吧,錢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你要跨越的有時隻是淺淺一灣,有時卻是一道鴻溝。你的想法要麽成就一個企業,要麽歸於沉寂,不外乎這兩種結局。
你們很幸運,緊要關頭有一強大工具可助你一臂之力,可謂是金錢的絕佳替代品。這工具叫做股權,它能幫你彌合缺口,白手起家創立企業。
初創公司的股權實質上沒有價值。它沒有真正的交易市場,也不能用來支付你的衣食住行。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有出售及購買意願,個人之間也不能買賣股權。關於誰可以誰不可以投資,政府設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稍後會詳述創業企業融資法案的相關問題)。
盡管股權有這樣那樣的明顯不足,你仍然可以用它來獲取你需要的東西。你可選擇用股權來建立一個企業,這是多麽強大、激動人心的方案。多麽美妙的事。
初創公司的股權可以用來支付員工薪資、雇傭顧問、購買所需物資,甚至可以付房租。然而,因為它沒有實際價值,你必須得做兩件事:一,首先說服人們相信它以後會有很大的價值;二,就你給出的股權分配提供一個合理的計算方法。
當你用股權作為報酬時,你需確保自己做到公平公正。這就像在走鋼絲,出了差錯便會迅速終結你的公司和相關人士與你之間的關係。你的職業信譽也可能受到不可修複的損害,最終造成你真實貨幣的損失。而股權分配得好,世界便由你掌控。
有趣的是,關於如何利用股權創立一個企業鮮有著述。即便是最懂行的企業家也在這上麵栽過跟頭。關於這個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
關於創辦公司、謀求發展、籌集資金、市場營銷,成就你偉大事業的所有方麵的偉大著作浩如繁星。可是關於如何利用股權讓你的初創公司起步,據我所知,隻有一本著述。也就是你正在讀的這一本。
尷尬的話題
這事兒我已屢見不鮮,將來也還會繼續見到。幾個人有了開辦一家新公司的妙策。大家都來勁兒了,開始推敲斟酌細節。他們造出一個產品原型,與一些潛在客戶交流。想法逐漸成熟定型,於是他們拚湊出一份商業計劃書,爭取到小型的投資者見麵會。然後蠢蠢欲動要辭掉工作,計劃著怎樣花掉即將流入的大筆大筆進賬。
大夥兒都熱情高漲,一切都如火如荼地進展著。然後,股權這個話題突兀地冒了出來。其實這個話題一直都盤旋在他們的腦海中,但他們一直推遲討論因為開不了口,不知該怎麽做。這場談話看起來就像這個樣子:
“我們得想想公司該怎麽分,你們懂的,股份之類的東西,”創業合夥人一號說道。
“嗯嗯,”合夥人二號應聲附和。
“是這樣的,我大伯子是個律師,我準備請他幫我們設立公司。他不收錢,但申請費我們得自己交,”一號說道。
“呃,好啊,”二號說道,“你想怎麽做,我的意思是,我們怎麽分?”
“我也不太確定,要不我們談談吧,”一號迴答。
“沒錯,好主意。我們也許可以三七分,”二號建議。
“好,這樣挺公平的,主意是我想出來的,70%的股份在我看來合適了,”一號表示同意。
“呃,我想的是我七你三,因為我是開發人員,現在的工作都是我一人在承擔,”二號說道。
“啊,不是這樣吧,你現在是做了很多事,可是產品出來後就是我的事了,而且這主意當初也是我想出來的,”一號略帶沮喪地說道。
“沒錯,可是這個項目涉及到大量的後期維護工作,而且開發項目我用的是自己的主機賬戶,我覺得我多分點才公平,”二號說道。
“老兄!這不公平,要不是我你都沒機會做這個項目。我應該比你多得點,”一號拉下了臉。
“老兄!沒有我你能做這事兒嗎,你會編程嗎?你的想法之所以如你預想地那樣付諸實踐,我做了多少完善工作,”二號喊道。
“根本不是這樣!這個絕妙的想法是我想出來的,你隻不過考慮了一點點。我立馬就能找另一位開發員來做,你的技能不是不能替代的!”一號嚷道。
矛盾一觸即發,爭論隨之而來,關係開始惡化。即便這場談話不像上述例子那樣糟糕,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其他事都好說,唯獨這場談話似乎總會帶來尷尬與不適。你清晰地感覺到與相信自己的人開始攜手創辦企業時的那種美妙感覺被破壞了,如同“創業高潮”的突然中斷。你與你的想法合二為一,但這場談話似乎造成了怪異的緊張關係。如果你能克服它,也許三年後你還能扮演一迴“黑衣騎士”對穀歌進行惡意收購呢。
滿腹牢騷的百萬富翁
不久前我與一個剛剛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吃了頓午飯。他就職過的公司以數億美元售出,他這個早期員工收獲了超乎想象的財富。
這個人盡管經濟上獲益,卻對這項交易表示不滿。他說得了一筆不錯的儲備金雖然高興,可要不是被公司老板“忽悠了”他本可以分得更多。他隻賺了幾百萬美元可老板賺了不止一億美元。
他的怨憤可以追溯到公司成立之初進行早期股權劃分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分得的股權與自己的貢獻並不匹配。
噢,我想,這個4年前還隻能指望社會保障和微薄退休金支撐退休生活的人,在成了百萬富翁,可以瀟灑退休後,心裏想的卻隻是幫助他取得今天地位的人對他是如何不公。我確信他總會走出來,向前看。可本該是快樂的時光,卻蒙上了怨憤的陰影,實在遺憾。
這樣的情節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一個新公司做大做強後,很多人感到不被重視,人際關係由此緊張起來。收益大都屬於擁有公司最多股權份額的人。當然,不是每一位員工都應得股權;不過,公司最早期的參與者往往認為自己有資格分得股權,如果他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自己的貢獻便更是如此了。有些電影講的就是這類事兒。
此次交易之後,如果參與者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待遇,一起合作的夥伴們便會分道揚鑣。這真是讓人遺憾,因為這些人本該團結在一起,再次合作。不管怎麽說,他們已經做成了一項事業,為什麽不再創一項呢?
人們一向期望自己受到公正對待。他們不僅期望自己的貢獻被人重視,也期望報酬發放能有一致標準,每人所得到的與其所付出的成正比。對工作關係來說,沒有什麽比踐行不公或不一致的報酬發放標準更具殺傷力。
就我的經驗來看,這不全是錢不錢的問題。人們通常卻認為錢是關係破裂的原因,這真令人沮喪。很難駁倒這種觀點,但我清楚錢隻是一部分因素。人們渴望自己的貢獻有價值且受到尊重。他們需要實證,需要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團隊裏一個有價值的貢獻者。
一次爭吵
我不管什麽時候聽說兩個合作夥伴有了一次“爭吵”,都習慣性思考到底是“誰坑了誰?”
我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創業。不管結果如何,內心那股衝勁兒一直驅使著我闖入嶄新的或已然存在但需要改變舊模式的商業領域。當然我很想賺夠錢在長島買下一幢宛如上帝行宮般的避暑別墅,但內心深處我也明白即便沒有那麽多錢,成功自有它的另一層意義。
所有新創公司都會告別初期階段,走向各自不同的軌跡。大多數倒閉;有的能發展成真正的公司或被其他公司收購,因此,也告別了其“初創性質”。
如果創業團隊可以不計較得失、不論成敗,甘願迴到起點,並肩作戰,那麽我覺得這就是你們擁有的成功。
成功意味著你要公平公道地對待相信你的人。最好你們能在挺過創業初期後把盞言歡,放聲大笑,卯足了勁都能從鼻子裏噴出百元大鈔似的。不過即便沒有財大氣粗到噴得出百元現鈔,大家也能站起來,互相拍拍灰塵,東山再起——這一次就更為老道與睿智。
《切蛋糕》這本簡短的書講的就是怎樣公平公道地對待相信你的人。
缺口
從萌生改變世界的想法到與紅杉資本或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舉行投資者見麵會,你需要跨越一個缺口階段。你拿出手的東西得是足夠撐起一家企業的實在之物,才能讓和善好心的風險資本家認為你已胸有成竹、勢在必行,給你開出一張大額支票。我稱之為“缺口”因為你要麽做出創立公司的實際行動彌合缺口,要麽迷失其中、任那美好的構想枯萎飄逝。大多數缺乏經驗的初創公司都經曆了第二種命運。
僅靠一個大概想法就能一拍即合成就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事實上,這樣的時代可能從來沒有存在過。)沒有哪個投資者願意投錢到除了一個粗略的想法啥都沒有的公司。
當今時代,為自己的想法募集資金你得有值得投資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經營團隊、一份商業計劃書,有能力的最好能拿出產品原型。如果還能有一些已經在為你的產品付費的測試客戶,那就更出彩了。這樣你就有了大談特談的資本。
將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需要時間和各種資源。但大多數情況下,時間和資源需要資金成本。你大概也明白吧,錢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你要跨越的有時隻是淺淺一灣,有時卻是一道鴻溝。你的想法要麽成就一個企業,要麽歸於沉寂,不外乎這兩種結局。
你們很幸運,緊要關頭有一強大工具可助你一臂之力,可謂是金錢的絕佳替代品。這工具叫做股權,它能幫你彌合缺口,白手起家創立企業。
初創公司的股權實質上沒有價值。它沒有真正的交易市場,也不能用來支付你的衣食住行。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有出售及購買意願,個人之間也不能買賣股權。關於誰可以誰不可以投資,政府設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稍後會詳述創業企業融資法案的相關問題)。
盡管股權有這樣那樣的明顯不足,你仍然可以用它來獲取你需要的東西。你可選擇用股權來建立一個企業,這是多麽強大、激動人心的方案。多麽美妙的事。
初創公司的股權可以用來支付員工薪資、雇傭顧問、購買所需物資,甚至可以付房租。然而,因為它沒有實際價值,你必須得做兩件事:一,首先說服人們相信它以後會有很大的價值;二,就你給出的股權分配提供一個合理的計算方法。
當你用股權作為報酬時,你需確保自己做到公平公正。這就像在走鋼絲,出了差錯便會迅速終結你的公司和相關人士與你之間的關係。你的職業信譽也可能受到不可修複的損害,最終造成你真實貨幣的損失。而股權分配得好,世界便由你掌控。
有趣的是,關於如何利用股權創立一個企業鮮有著述。即便是最懂行的企業家也在這上麵栽過跟頭。關於這個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
關於創辦公司、謀求發展、籌集資金、市場營銷,成就你偉大事業的所有方麵的偉大著作浩如繁星。可是關於如何利用股權讓你的初創公司起步,據我所知,隻有一本著述。也就是你正在讀的這一本。
尷尬的話題
這事兒我已屢見不鮮,將來也還會繼續見到。幾個人有了開辦一家新公司的妙策。大家都來勁兒了,開始推敲斟酌細節。他們造出一個產品原型,與一些潛在客戶交流。想法逐漸成熟定型,於是他們拚湊出一份商業計劃書,爭取到小型的投資者見麵會。然後蠢蠢欲動要辭掉工作,計劃著怎樣花掉即將流入的大筆大筆進賬。
大夥兒都熱情高漲,一切都如火如荼地進展著。然後,股權這個話題突兀地冒了出來。其實這個話題一直都盤旋在他們的腦海中,但他們一直推遲討論因為開不了口,不知該怎麽做。這場談話看起來就像這個樣子:
“我們得想想公司該怎麽分,你們懂的,股份之類的東西,”創業合夥人一號說道。
“嗯嗯,”合夥人二號應聲附和。
“是這樣的,我大伯子是個律師,我準備請他幫我們設立公司。他不收錢,但申請費我們得自己交,”一號說道。
“呃,好啊,”二號說道,“你想怎麽做,我的意思是,我們怎麽分?”
“我也不太確定,要不我們談談吧,”一號迴答。
“沒錯,好主意。我們也許可以三七分,”二號建議。
“好,這樣挺公平的,主意是我想出來的,70%的股份在我看來合適了,”一號表示同意。
“呃,我想的是我七你三,因為我是開發人員,現在的工作都是我一人在承擔,”二號說道。
“啊,不是這樣吧,你現在是做了很多事,可是產品出來後就是我的事了,而且這主意當初也是我想出來的,”一號略帶沮喪地說道。
“沒錯,可是這個項目涉及到大量的後期維護工作,而且開發項目我用的是自己的主機賬戶,我覺得我多分點才公平,”二號說道。
“老兄!這不公平,要不是我你都沒機會做這個項目。我應該比你多得點,”一號拉下了臉。
“老兄!沒有我你能做這事兒嗎,你會編程嗎?你的想法之所以如你預想地那樣付諸實踐,我做了多少完善工作,”二號喊道。
“根本不是這樣!這個絕妙的想法是我想出來的,你隻不過考慮了一點點。我立馬就能找另一位開發員來做,你的技能不是不能替代的!”一號嚷道。
矛盾一觸即發,爭論隨之而來,關係開始惡化。即便這場談話不像上述例子那樣糟糕,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其他事都好說,唯獨這場談話似乎總會帶來尷尬與不適。你清晰地感覺到與相信自己的人開始攜手創辦企業時的那種美妙感覺被破壞了,如同“創業高潮”的突然中斷。你與你的想法合二為一,但這場談話似乎造成了怪異的緊張關係。如果你能克服它,也許三年後你還能扮演一迴“黑衣騎士”對穀歌進行惡意收購呢。
滿腹牢騷的百萬富翁
不久前我與一個剛剛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吃了頓午飯。他就職過的公司以數億美元售出,他這個早期員工收獲了超乎想象的財富。
這個人盡管經濟上獲益,卻對這項交易表示不滿。他說得了一筆不錯的儲備金雖然高興,可要不是被公司老板“忽悠了”他本可以分得更多。他隻賺了幾百萬美元可老板賺了不止一億美元。
他的怨憤可以追溯到公司成立之初進行早期股權劃分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分得的股權與自己的貢獻並不匹配。
噢,我想,這個4年前還隻能指望社會保障和微薄退休金支撐退休生活的人,在成了百萬富翁,可以瀟灑退休後,心裏想的卻隻是幫助他取得今天地位的人對他是如何不公。我確信他總會走出來,向前看。可本該是快樂的時光,卻蒙上了怨憤的陰影,實在遺憾。
這樣的情節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一個新公司做大做強後,很多人感到不被重視,人際關係由此緊張起來。收益大都屬於擁有公司最多股權份額的人。當然,不是每一位員工都應得股權;不過,公司最早期的參與者往往認為自己有資格分得股權,如果他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自己的貢獻便更是如此了。有些電影講的就是這類事兒。
此次交易之後,如果參與者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待遇,一起合作的夥伴們便會分道揚鑣。這真是讓人遺憾,因為這些人本該團結在一起,再次合作。不管怎麽說,他們已經做成了一項事業,為什麽不再創一項呢?
人們一向期望自己受到公正對待。他們不僅期望自己的貢獻被人重視,也期望報酬發放能有一致標準,每人所得到的與其所付出的成正比。對工作關係來說,沒有什麽比踐行不公或不一致的報酬發放標準更具殺傷力。
就我的經驗來看,這不全是錢不錢的問題。人們通常卻認為錢是關係破裂的原因,這真令人沮喪。很難駁倒這種觀點,但我清楚錢隻是一部分因素。人們渴望自己的貢獻有價值且受到尊重。他們需要實證,需要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團隊裏一個有價值的貢獻者。
一次爭吵
我不管什麽時候聽說兩個合作夥伴有了一次“爭吵”,都習慣性思考到底是“誰坑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