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因為這股勢力太過強大?
是了。當初跟著老定安公東征西走的將士們,無不與其有深厚的情誼,也均成為武將裏中流砥柱的存在,這樣的一群人聯合起來,足以將朝局攪得天翻地覆。
聖上擔心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假如老定安公的後人,能如老定安公那般,具有對這樣一股勢力的號召力,他會不會對南明江山不利?
並且,當年那些謀逆的證據,先皇當然有實力捏造出來,但卻讓人想不明白,堂堂帝王,何需誣陷一位臣子?若是看他不順眼,大可隨便為他安個罪名,卻給出了那樣多的證據,真實到任何人都無法反駁,先皇是為什麽要花這麽多心思?
她能想到,皇上自然也能想到,所以不難猜測,皇上心中對定安公是否謀逆一事是心存疑慮的,他在擔心,假如連老太爺真想謀朝篡位,他的那些手下又怎談無辜?若貿然大赦,指不定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斷送了錦繡江山。
她深吸了一口氣,努力迴想前世連靖謙是如何做的。自他恢複了爵位以後,似乎便沒聽說連家和什麽人家來往過密,一副孤臣的做派,雖惹惱了不少大臣,卻也取得了皇上的信任,甚至後來討伐孫司南,都派了連靖謙當主將。
她心頭一鬆,自己這是在瞎擔心什麽,前世沒有她的幫助,連靖謙不也順順利利的恢複了爵位嗎?他的心智哪裏是自己這個一輩子養在內宅的小女子可以企及的。
不過,她記得臨死前,連靖謙同她說母親曾幫過他,難不成是母親在老定安公平反一事中出了力?
她搖了搖頭,眼神驟然冷冽起來。
孫司南,她又想起了這個人。就是這個人騙取了母親的信任卻傷她至深,害得她家破人亡,也間接造成了她早逝的悲劇。倘若沒有這場事變,她不會發現徐憲那麵紗下猙獰的麵孔,她也不知道,自以為幸福地活在欺騙之中,對前世的她,究竟算不算一件好事。
她揉了揉眼睛,自嘲道,果真還有執念,蠢到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半月忙道:“郡主,您眼睛怎麽了?”
“沒事,不慎迷了眼。”她擦去忍不住流下的一滴眼淚,快步向著鏤雲館去。
前世的孽緣,就讓它過去吧,今生,她不再祈求願得一心人,隻盼著自己想要保護的人能平安順遂。她定了定神,暗道:孫司南,我一定會揪住你的狐狸尾巴,絕不會再讓你有機會作亂!
上房。
敏元揉著眉心,歎了一口氣。她沒有同沅沅說實情,皇兄並不是不看重武將,而是,如今的朝中根本無人可用。
先皇在的時候,武將地位高崇,分三派:一是以定安公為首的眾多武將,而當時性格孤高的周老太爺,她皇嫂的父親,則又自成一派,另一派則是些不起眼的武將了,這些人後來都投靠了於貴妃。
周老太爺善排兵布陣,雖上陣殺敵的次數不多,僅有的幾次卻都是大敗敵軍,為南明奪來好幾座城池,又是孤臣,在先皇心中地位很高。
她皇兄和皇嫂的親事,是幼時便定下了的,那是母後還頗得父皇敬重,於貴妃也還沒進宮,皇兄是舉朝共認的未來儲君,也隻有這樣的女子,能配得上他。
但後來事情發生變數,於貴妃進宮,父皇被她迷得鬼迷心竅,多次在母後麵前袒護她的無禮,母後賢良,當時母家也強盛,地位穩固,並未太過在意這個跋扈的寵妃。
誰知沒過幾個月,於貴妃竟懷了身子,還生下了一位皇子,封為榮親王。從那之後她就開始插手政事,為這位小皇子招兵買馬,削弱高家的實力,百般折辱母後,到了後來,就把矛頭指向了這樁讓她寢食難安的婚事上。
好在那時父皇尚存一絲理智,她未過門的皇嫂也是個烈性子,同父親說若是這樁婚事不成她就去尋死。
周老太爺當了一輩子孤臣,在意的唯有這一雙兒女,便老淚縱橫地在先皇麵前請恩,先皇素來看重周老太爺,又想著周家小姐比榮親王大了好幾歲,怎麽也不可能成,便允諾不會反悔。
是以周氏一及笄,便嫁了過來。於貴妃破壞不成,幹脆攛掇父皇將皇兄送到邊疆駐守,一方麵是想趁著皇兄不在,給榮親王招兵買馬,鞏固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另一方麵也存著想要皇兄死在那等貧涼之地的念頭。
她原本想著皇兄身為嫡長子,父皇怎也不會答應的,哪知盡管群臣都持反對意見,父皇還是一意孤行地應了於貴妃的請旨。
臨行那天,父皇為皇兄改了封號,由從前的睿字改為安字,她當時年幼,要跟著皇兄皇嫂去邊疆受苦委屈的不得了,驟然聽見這個封號,還心中暗喜,覺得父皇是希望皇兄平安歸來的,他心中是有他們兄妹倆。卻沒曾細想,那分明是父皇在告誡皇兄,安安分分地,不要再同榮親王爭儲……
在去邊疆前的幾年,皇兄和周老太爺來往密切,學了不少用兵治兵之道,到了之後,短短幾年便練就了一直雄師,周老太爺功不可沒。
隻是,周老太爺在景寧政變的三年前,便去世了。樹倒猢猻散,再加上於貴妃的有意推動,周家很快大不如前,繼任周家家主的周彥拿不到兵權,空有一身好本領卻無處施展,是以在皇兄奪嫡的事情上並沒起到很大幫助。
周氏去世後,周彥也明白了皇兄的想法,也許是為了保住三皇子,也許是心中存有怨氣,就此罷官,在家中賦閑,周家這一枝的武將,便都不可用了。
景寧政變中,追隨老定安公的武將中,絕大部分被波及,還有少部分得以脫身的有識之士也因為這些年來皇兄由於某些顧慮的不作為寒了心,不肯入朝為官,至於於貴妃手底下那些殘兵敗將,更是不願用也不值得用。
新進的武將中,缺乏前輩指導,個個眼高於頂卻沒有什麽大能耐,武將凋零至此,皇兄卻沒有半點辦法,為了皇家顏麵,隻能流出重文輕武的傳言。
實際上,皇兄比誰都還希望有得用的武將出現,一來可以同宋景然一家獨大的文官勢力相抗衡,二來近來邊疆也不算太平,每年秋季總有些蠻夷試圖從邊城搶奪糧食。小打小鬧還好,但若是哪天真因此,或者敵人得知了南明武將凋零的現狀,引發了戰事,朝中無人可用,豈不危哉?
是了。當初跟著老定安公東征西走的將士們,無不與其有深厚的情誼,也均成為武將裏中流砥柱的存在,這樣的一群人聯合起來,足以將朝局攪得天翻地覆。
聖上擔心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假如老定安公的後人,能如老定安公那般,具有對這樣一股勢力的號召力,他會不會對南明江山不利?
並且,當年那些謀逆的證據,先皇當然有實力捏造出來,但卻讓人想不明白,堂堂帝王,何需誣陷一位臣子?若是看他不順眼,大可隨便為他安個罪名,卻給出了那樣多的證據,真實到任何人都無法反駁,先皇是為什麽要花這麽多心思?
她能想到,皇上自然也能想到,所以不難猜測,皇上心中對定安公是否謀逆一事是心存疑慮的,他在擔心,假如連老太爺真想謀朝篡位,他的那些手下又怎談無辜?若貿然大赦,指不定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斷送了錦繡江山。
她深吸了一口氣,努力迴想前世連靖謙是如何做的。自他恢複了爵位以後,似乎便沒聽說連家和什麽人家來往過密,一副孤臣的做派,雖惹惱了不少大臣,卻也取得了皇上的信任,甚至後來討伐孫司南,都派了連靖謙當主將。
她心頭一鬆,自己這是在瞎擔心什麽,前世沒有她的幫助,連靖謙不也順順利利的恢複了爵位嗎?他的心智哪裏是自己這個一輩子養在內宅的小女子可以企及的。
不過,她記得臨死前,連靖謙同她說母親曾幫過他,難不成是母親在老定安公平反一事中出了力?
她搖了搖頭,眼神驟然冷冽起來。
孫司南,她又想起了這個人。就是這個人騙取了母親的信任卻傷她至深,害得她家破人亡,也間接造成了她早逝的悲劇。倘若沒有這場事變,她不會發現徐憲那麵紗下猙獰的麵孔,她也不知道,自以為幸福地活在欺騙之中,對前世的她,究竟算不算一件好事。
她揉了揉眼睛,自嘲道,果真還有執念,蠢到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半月忙道:“郡主,您眼睛怎麽了?”
“沒事,不慎迷了眼。”她擦去忍不住流下的一滴眼淚,快步向著鏤雲館去。
前世的孽緣,就讓它過去吧,今生,她不再祈求願得一心人,隻盼著自己想要保護的人能平安順遂。她定了定神,暗道:孫司南,我一定會揪住你的狐狸尾巴,絕不會再讓你有機會作亂!
上房。
敏元揉著眉心,歎了一口氣。她沒有同沅沅說實情,皇兄並不是不看重武將,而是,如今的朝中根本無人可用。
先皇在的時候,武將地位高崇,分三派:一是以定安公為首的眾多武將,而當時性格孤高的周老太爺,她皇嫂的父親,則又自成一派,另一派則是些不起眼的武將了,這些人後來都投靠了於貴妃。
周老太爺善排兵布陣,雖上陣殺敵的次數不多,僅有的幾次卻都是大敗敵軍,為南明奪來好幾座城池,又是孤臣,在先皇心中地位很高。
她皇兄和皇嫂的親事,是幼時便定下了的,那是母後還頗得父皇敬重,於貴妃也還沒進宮,皇兄是舉朝共認的未來儲君,也隻有這樣的女子,能配得上他。
但後來事情發生變數,於貴妃進宮,父皇被她迷得鬼迷心竅,多次在母後麵前袒護她的無禮,母後賢良,當時母家也強盛,地位穩固,並未太過在意這個跋扈的寵妃。
誰知沒過幾個月,於貴妃竟懷了身子,還生下了一位皇子,封為榮親王。從那之後她就開始插手政事,為這位小皇子招兵買馬,削弱高家的實力,百般折辱母後,到了後來,就把矛頭指向了這樁讓她寢食難安的婚事上。
好在那時父皇尚存一絲理智,她未過門的皇嫂也是個烈性子,同父親說若是這樁婚事不成她就去尋死。
周老太爺當了一輩子孤臣,在意的唯有這一雙兒女,便老淚縱橫地在先皇麵前請恩,先皇素來看重周老太爺,又想著周家小姐比榮親王大了好幾歲,怎麽也不可能成,便允諾不會反悔。
是以周氏一及笄,便嫁了過來。於貴妃破壞不成,幹脆攛掇父皇將皇兄送到邊疆駐守,一方麵是想趁著皇兄不在,給榮親王招兵買馬,鞏固她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另一方麵也存著想要皇兄死在那等貧涼之地的念頭。
她原本想著皇兄身為嫡長子,父皇怎也不會答應的,哪知盡管群臣都持反對意見,父皇還是一意孤行地應了於貴妃的請旨。
臨行那天,父皇為皇兄改了封號,由從前的睿字改為安字,她當時年幼,要跟著皇兄皇嫂去邊疆受苦委屈的不得了,驟然聽見這個封號,還心中暗喜,覺得父皇是希望皇兄平安歸來的,他心中是有他們兄妹倆。卻沒曾細想,那分明是父皇在告誡皇兄,安安分分地,不要再同榮親王爭儲……
在去邊疆前的幾年,皇兄和周老太爺來往密切,學了不少用兵治兵之道,到了之後,短短幾年便練就了一直雄師,周老太爺功不可沒。
隻是,周老太爺在景寧政變的三年前,便去世了。樹倒猢猻散,再加上於貴妃的有意推動,周家很快大不如前,繼任周家家主的周彥拿不到兵權,空有一身好本領卻無處施展,是以在皇兄奪嫡的事情上並沒起到很大幫助。
周氏去世後,周彥也明白了皇兄的想法,也許是為了保住三皇子,也許是心中存有怨氣,就此罷官,在家中賦閑,周家這一枝的武將,便都不可用了。
景寧政變中,追隨老定安公的武將中,絕大部分被波及,還有少部分得以脫身的有識之士也因為這些年來皇兄由於某些顧慮的不作為寒了心,不肯入朝為官,至於於貴妃手底下那些殘兵敗將,更是不願用也不值得用。
新進的武將中,缺乏前輩指導,個個眼高於頂卻沒有什麽大能耐,武將凋零至此,皇兄卻沒有半點辦法,為了皇家顏麵,隻能流出重文輕武的傳言。
實際上,皇兄比誰都還希望有得用的武將出現,一來可以同宋景然一家獨大的文官勢力相抗衡,二來近來邊疆也不算太平,每年秋季總有些蠻夷試圖從邊城搶奪糧食。小打小鬧還好,但若是哪天真因此,或者敵人得知了南明武將凋零的現狀,引發了戰事,朝中無人可用,豈不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