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了,她身子不好,需要好生靜養,我跟你父親沒事也不會去打擾。”敏元麵色淡淡地,一副不願多提的樣子。
意映笑著點頭,母親不提她也不會去於氏那裏找不痛快。忽然想起一事。她那日被連靖謙搭救後,告訴了他長信侯府的一個秘密,也不知如今他的事情有沒有進展了。
敏元見她出神,笑道:“想什麽呢?”
意映勾了勾嘴角,眨了眨眼睛,低聲問敏元:“母親,您覺得老定安公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敏元一怔,不由道:“怎麽突然問起他?”又示意丫鬟們退下,臉上閃現出了一些複雜之意。
她搖搖頭,笑道:“也沒什麽。隻是我自小聽說了不少老定安公當年奮勇殺敵的事跡,不太相信他會謀逆……”
老定安公連老太爺,就是連靖謙的祖父。他年輕的時候披靡沙場,所到之處,無不以敵方全敗投降告終,是真正的戰神,是以他在世的時候,周邊小國皆不敢用任何由頭對南明有半分不敬。
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先皇,以丹書鐵券證,賜了他世襲的國公爵位,定安公府一時成為超然的存在。然而,定安公過了三十六歲便退隱了,不再過問朝事,平日裏不恃寵生嬌,更不居功自偉,先皇由此對他更加看重。
誰知到了定安公四十歲那年,京城卻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景寧政變,而這次政變的主角,便是定安公連老太爺。
沒有任何跡象和征兆,在一場在長信侯府舉辦的宴會之後,先皇突然找出了一大串定安公試圖謀逆的證據,將他下了大獄,沒過多久便判了他斬立決,將這一代梟雄斬於鍘刀之下。
更為蹊蹺的是,官兵前去封住定安公府時,竟然已是人去樓空,府裏的主子全都不見了蹤影。後來定安公世子夫婦在逃亡的路上被抓住,還沒來得及押解迴京,便得了瘟疫病死在迴京的路上。至於定安公夫人和定安公世子,以及定安公二兒子那一房人則都逃之夭夭,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事情到這裏卻還沒完。於貴妃借著這次政變,大肆排除異己,將昔日拜在定安公門下的諸多武將和素來喜歡彈劾她的禦史文官之流皆扣上了定安公同夥的罪名,與定安公親近的人家多被誅了九族,實在扯不上關聯的也被停了職,貶為了庶民。
這場牽連麵極廣,破壞力極大的政變幾乎將有能耐的武將文官全部清除,先皇也因此徹底失去了民心,各地都開始出現叛亂的山匪和百姓,官兵鎮壓無能,眼看著這南明江山就要禮崩樂壞,徹底崩塌,這時,常年鎮守邊疆的安王李越卻突然在未得詔令的情況下迴京勤王。
於貴妃大驚失色,想要用自己養的私兵徹底拔除掉這個眼中釘。但日日在京城花天酒地,隻會吹噓賣弄,紙上談兵的士兵,怎麽比得上在邊疆蠻荒之地日日舔刀尖上的血過活的將士呢?
答案不言而喻,於貴妃大敗,安王以絕對的兵權入主東宮。先皇不願退位,但一來兵力不敵,二來,素有賢名的大儒宋景然重新出山,向天下百姓訴說這些年來安王在邊疆奮勇抗敵,守衛國家,善待當地百姓的種種,宋景然門下弟子眾多,許多都在朝為官,口口相傳之下,也讓安王成為民心所向。
先皇得知天下百姓都是恨不得他馬上去死,讓安王即位後,氣得吐血,當夜就去了。
安王於景寧十九年四月即位,改元宣治,同年大赦天下,不計較景寧政變後叛亂者的罪名,政局愈加穩固。
這些年來,當今也陸陸續續推翻了不少景寧政變中無辜的受害者的案子,可誰都明白,那些得以沉冤得雪的人家,多半隻是些不入流的官員,真正牽動著朝局的,便是以老定安公為首的一派被冠上謀逆罪名的諸多武將的清白。然而當今卻似乎沒有一點要查的意思,一直擱置著,也就沒人再敢提起。
她今日問起這件事,也是想借母親的反應,看看當今的態度,雖然前世連靖謙確實如願為祖父翻了案子,可由於她的重生,已經出現了不少變數,她無法肯定,在這件事上不會出現什麽意外。幫人幫到底,她既然已經卷入了這件事,就沒想過毫無用處的脫身出去。
敏元默了半晌,沉吟道:“在娘心裏,連老太爺也不像是會做出這樣事情的人。昔日,她與蘇老夫人那樣恩愛,建立了功業之後便一心在家教導子孫,實在沒有去爭那個位子的必要……”
“那皇帝舅舅呢,他也覺得連老太爺是冤枉的嗎?”她心頭一跳,脫口道。
敏元看了一眼她期待的眼神,卻無奈地搖了搖頭:“娘隻敢肯定皇上有五分是信的,剩下五分,卻是不得而知了。”
意映心一沉,這就是帝王之道嗎?萬事皆不可全信。
她不死心地道:“娘,如果,我是說如果,連老太爺的後人拿著能證明他清白的證據去見皇上,皇上會為他恢複爵位嗎?”
敏元想了想,問:“你是說連家的二爺和孫少爺?”
意映點點頭,卻見敏元又搖了搖頭,道:“我也不清楚。這件事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當時涉及的武將數目之多令人咋舌,如今皇上也不大看重武將,平反的多是些還有些用處的文臣。再者,若是連老太爺的後人處置不當,沒準兒會引來另一場災禍。”
意映皺了皺眉,敏元卻不再說下去,換了個話題同意映說了幾句,意映便借口累了帶著半月和肖媽媽告退了。
迴去的路上,她腦子裏一直反複想著母親的話。
皇上為那些不起眼的文臣平反,究竟有什麽用?是為了賢明的名聲嗎?
即是如此,為什麽不扯些借口一道為當年受迫害的武將們平反呢,涉及到的家族那樣多,若是盡數平反了,並是能青史留名的壯舉,何樂而不為?
難道是因為想為先皇保留幾分顏麵?她搖了搖頭,怎麽會?她可沒看出當今對先皇有半分的父子情誼,逼宮即位,即位以來不斷在推翻先皇的製度,對先皇寵愛的於貴妃的家人趕盡殺絕,哪一樁是在給先皇留顏麵?
是因為忌憚武將嗎?可這也太極端了,如今朝中幾乎沒有可用的武將,若是為那些人平反,不也能得到一批強大的勢力嗎?
她靈光一閃,突然想到了原因。
意映笑著點頭,母親不提她也不會去於氏那裏找不痛快。忽然想起一事。她那日被連靖謙搭救後,告訴了他長信侯府的一個秘密,也不知如今他的事情有沒有進展了。
敏元見她出神,笑道:“想什麽呢?”
意映勾了勾嘴角,眨了眨眼睛,低聲問敏元:“母親,您覺得老定安公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敏元一怔,不由道:“怎麽突然問起他?”又示意丫鬟們退下,臉上閃現出了一些複雜之意。
她搖搖頭,笑道:“也沒什麽。隻是我自小聽說了不少老定安公當年奮勇殺敵的事跡,不太相信他會謀逆……”
老定安公連老太爺,就是連靖謙的祖父。他年輕的時候披靡沙場,所到之處,無不以敵方全敗投降告終,是真正的戰神,是以他在世的時候,周邊小國皆不敢用任何由頭對南明有半分不敬。
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先皇,以丹書鐵券證,賜了他世襲的國公爵位,定安公府一時成為超然的存在。然而,定安公過了三十六歲便退隱了,不再過問朝事,平日裏不恃寵生嬌,更不居功自偉,先皇由此對他更加看重。
誰知到了定安公四十歲那年,京城卻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景寧政變,而這次政變的主角,便是定安公連老太爺。
沒有任何跡象和征兆,在一場在長信侯府舉辦的宴會之後,先皇突然找出了一大串定安公試圖謀逆的證據,將他下了大獄,沒過多久便判了他斬立決,將這一代梟雄斬於鍘刀之下。
更為蹊蹺的是,官兵前去封住定安公府時,竟然已是人去樓空,府裏的主子全都不見了蹤影。後來定安公世子夫婦在逃亡的路上被抓住,還沒來得及押解迴京,便得了瘟疫病死在迴京的路上。至於定安公夫人和定安公世子,以及定安公二兒子那一房人則都逃之夭夭,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事情到這裏卻還沒完。於貴妃借著這次政變,大肆排除異己,將昔日拜在定安公門下的諸多武將和素來喜歡彈劾她的禦史文官之流皆扣上了定安公同夥的罪名,與定安公親近的人家多被誅了九族,實在扯不上關聯的也被停了職,貶為了庶民。
這場牽連麵極廣,破壞力極大的政變幾乎將有能耐的武將文官全部清除,先皇也因此徹底失去了民心,各地都開始出現叛亂的山匪和百姓,官兵鎮壓無能,眼看著這南明江山就要禮崩樂壞,徹底崩塌,這時,常年鎮守邊疆的安王李越卻突然在未得詔令的情況下迴京勤王。
於貴妃大驚失色,想要用自己養的私兵徹底拔除掉這個眼中釘。但日日在京城花天酒地,隻會吹噓賣弄,紙上談兵的士兵,怎麽比得上在邊疆蠻荒之地日日舔刀尖上的血過活的將士呢?
答案不言而喻,於貴妃大敗,安王以絕對的兵權入主東宮。先皇不願退位,但一來兵力不敵,二來,素有賢名的大儒宋景然重新出山,向天下百姓訴說這些年來安王在邊疆奮勇抗敵,守衛國家,善待當地百姓的種種,宋景然門下弟子眾多,許多都在朝為官,口口相傳之下,也讓安王成為民心所向。
先皇得知天下百姓都是恨不得他馬上去死,讓安王即位後,氣得吐血,當夜就去了。
安王於景寧十九年四月即位,改元宣治,同年大赦天下,不計較景寧政變後叛亂者的罪名,政局愈加穩固。
這些年來,當今也陸陸續續推翻了不少景寧政變中無辜的受害者的案子,可誰都明白,那些得以沉冤得雪的人家,多半隻是些不入流的官員,真正牽動著朝局的,便是以老定安公為首的一派被冠上謀逆罪名的諸多武將的清白。然而當今卻似乎沒有一點要查的意思,一直擱置著,也就沒人再敢提起。
她今日問起這件事,也是想借母親的反應,看看當今的態度,雖然前世連靖謙確實如願為祖父翻了案子,可由於她的重生,已經出現了不少變數,她無法肯定,在這件事上不會出現什麽意外。幫人幫到底,她既然已經卷入了這件事,就沒想過毫無用處的脫身出去。
敏元默了半晌,沉吟道:“在娘心裏,連老太爺也不像是會做出這樣事情的人。昔日,她與蘇老夫人那樣恩愛,建立了功業之後便一心在家教導子孫,實在沒有去爭那個位子的必要……”
“那皇帝舅舅呢,他也覺得連老太爺是冤枉的嗎?”她心頭一跳,脫口道。
敏元看了一眼她期待的眼神,卻無奈地搖了搖頭:“娘隻敢肯定皇上有五分是信的,剩下五分,卻是不得而知了。”
意映心一沉,這就是帝王之道嗎?萬事皆不可全信。
她不死心地道:“娘,如果,我是說如果,連老太爺的後人拿著能證明他清白的證據去見皇上,皇上會為他恢複爵位嗎?”
敏元想了想,問:“你是說連家的二爺和孫少爺?”
意映點點頭,卻見敏元又搖了搖頭,道:“我也不清楚。這件事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當時涉及的武將數目之多令人咋舌,如今皇上也不大看重武將,平反的多是些還有些用處的文臣。再者,若是連老太爺的後人處置不當,沒準兒會引來另一場災禍。”
意映皺了皺眉,敏元卻不再說下去,換了個話題同意映說了幾句,意映便借口累了帶著半月和肖媽媽告退了。
迴去的路上,她腦子裏一直反複想著母親的話。
皇上為那些不起眼的文臣平反,究竟有什麽用?是為了賢明的名聲嗎?
即是如此,為什麽不扯些借口一道為當年受迫害的武將們平反呢,涉及到的家族那樣多,若是盡數平反了,並是能青史留名的壯舉,何樂而不為?
難道是因為想為先皇保留幾分顏麵?她搖了搖頭,怎麽會?她可沒看出當今對先皇有半分的父子情誼,逼宮即位,即位以來不斷在推翻先皇的製度,對先皇寵愛的於貴妃的家人趕盡殺絕,哪一樁是在給先皇留顏麵?
是因為忌憚武將嗎?可這也太極端了,如今朝中幾乎沒有可用的武將,若是為那些人平反,不也能得到一批強大的勢力嗎?
她靈光一閃,突然想到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