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時代的塵埃
穿成六零極品炮灰,我絕不洗白 作者:我是老古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衍序歎息道,“當初他聽到孫女的死訊,頭發白了一半,後來送走老伴時,剩下的一半也全白了。”
“那他現在?”
“是染的。”
不是為了顯年輕,而是更方便隱姓埋名。
從前被他救過的人很多,他們許多人自身難保,救他脫離苦海做不到。
但把他轉移到別的片區,幫他置辦個不顯眼的住所,稍微庇護一二卻是可行的。
所以許經綸過得很是低調,吃的用的都是別人送來的,基本上不會出門,周圍的人都以為這裏是鬼屋。
聽到這裏,何瑞雪原本蹙緊的眉頭驟然鬆開,抬頭看向江衍序。
“你發現了是吧?”
他將手平攤,像是在感受著什麽,“我師父在當道士前,學過一段時間的醫術,當時他跟著許老的師父,得到過他不少的照顧,後來他棄醫從道,依舊和他保持著來往。
在遠渡南洋前,師父就預測到會有這遭劫難,可許老當時是協會的高層,怎麽能輕易脫身?或許他又覺得事情或許沒有那麽嚴重,迴信拒絕了他。”
”反複幾次過後,師父見勸不動他,就給他留下了一套用於迷惑敵人銅鈴法器。
這些銅鈴都被掏空了,不能發出聲響,掛在院子的四個角落,能起到生人勿近的效果。”
聽到這個故事,何瑞雪很是唏噓。
大悲之處是寂滅無聲的,許老精神矍鑠,看著是很開朗。
但相處下來,不難發現他眼底總是藏著一抹哀痛,隻是從來不會把悲傷顯露在人前。
比如他張羅出一大桌子的菜,請他們吃午飯,在飯桌上聊的熱火朝天。
同時,他臥室裏四塊擦得幹幹淨淨的牌位案上。
趙梅丫等人都是有眼色的,見他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獨居,又住在破敗的小院裏,都能猜到發生了不太好的事。
所以沒有一人問他的家人在哪,有沒有孩子類似的蠢問題。
隻朝他討教養身小妙招,京市哪裏好玩,哪個飯館裏的好吃等等。
許經綸都迴答了。
見到他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說笑,他的目光悠遠起來,像是在透過這幅場景懷念著什麽。
……
吃完午飯,何瑞雪通過韓馥箐給的地址,找到了出售照相機的賣家。
巧合的是,施有德也住在這一片。
大概是要經常背著相機到處跑,他的臉曬得有些黑,胳膊很是粗壯。
見到她來,先不急著談價格,而是問了她幾個關於相機的問題。
見她確實有過了解,甚至對於如何構圖、如何調整光圈、對焦點等等參數說得頭頭是道,似乎在使用經驗上並不比他少。
施有德頓時驚喜不已,覺得給相機找到了一個懂它的人。
一開心,他主動把價格在原來談好的基礎上再次降低兩成,同她錢貨兩訖後,還另外送了她兩卷半新的膠卷。拿到相機,何瑞雪忍不住抽出取景框,通過相機的視角觀察著老北京的街道。
巴掌大的機身,8字型的鏡頭,通體是皮革質地的黑色,輕便易攜帶。
分辨率和清晰度肯定比不上後世,但自帶柔光濾鏡,拍出來的風景有質感,人物也格外漂亮。
一卷膠卷能拍出12張,都是黑白的,這年代存在彩照,但看上去很古怪,別懷疑,那都是師傅洗出來之後自己上色的。
大部分都是給人臉上色,塗上淡淡的口紅和腮紅,顯得更加精神。
直到後來八十年代,彩色膠卷傳入國內,各個廠家才生產適配於彩色照片的相機。
何瑞雪有找施有德詢問過關於洗照片的所有流程和事項,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顯然很是高興世上又多了個攝影愛好者。
在離開前,何瑞雪問他既然如此重視攝影技術,為什麽不賣給同行呢。
施有德沉默了片刻,說他希望能出現許多業餘的攝影師,隻把拍照當成個人的愛好,不摻雜其他,記錄下真實的世界。
何瑞雪不太懂,離開時看到他院子裏晾曬的照片,全是一張張笑臉。
工廠裏整齊劃一的動作,鐵路上每個人的嘴角弧度都一樣,擺拍的風格極其明顯,何瑞雪似乎明白了什麽。
攝像師比起畫家,對真實的追求更加執著。
然而在這個年代,作為文化部的工作人員,施有德的愛好徹底轉變成為工作,隻需要聽從指揮,用鏡頭記錄下一成不變的畫麵。
沒人在乎他拍出的畫麵構圖是否巧妙,是否具有藝術和衝突性,更沒人在乎他拍出的內容有沒有經過粉飾。
對他這種骨子裏帶著浪漫的人而言,大概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吧。
京市作為首都,文化和政治氣息都格外濃鬱。
同時,它在這種動蕩中首當其衝,到處都興起著轟轟烈烈的各種運動。
雀喧鳩聚,麋沸蟻動,比晴暘市要喧囂紛亂得多。
學生們早就不上學,穿著綠軍裝戴著紅袖章挨家挨戶地串門。
每天都有廠長、部長被拉下來掃大街,也有人被戴著高帽,簇擁著往前走,周圍的人都在指指點點著看熱鬧。
而捧著相機的何瑞雪,無疑會成為這些人的目標。
她懷著複雜的心情快速拍了一張,在被人發現之前就趕緊把相機藏進懷裏,迴到了許老的小院落。
洗老照片不會太複雜,找個絕對昏暗的小屋,東邊的半間耳房沒有窗戶,正好能拿來臨時用。
沒有紅燈泡沒關係,取一個手電筒,蒙上兩層紅布,用施有德送她的小藥瓶裝的顯影液定影液處理過後,再清水重新晾幹就行。
在這裏,何瑞雪再次感謝良心賣家,光是贈送的洗照片工具和膠卷都能抵得上半個相機的錢了。
大概是曝光過度,照片上出現大塊的白斑,顯然是不能用的。
把它夾在繩子上晾曬,何瑞雪的心情說不上是慶幸還是惋惜。
她想,往後拍是能拍,但不要洗出來了,存放在係統空間內。
等到後世,這些東西隻有紀念意義的時候,才是重新見光的最佳時機。
時代的塵埃,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
在這場風暴中,高官、名人都渺小如螻蟻。
她靜靜蟄伏,隻希望保護好家人,至於其他人的命運,請恕她實在有心無力。
“那他現在?”
“是染的。”
不是為了顯年輕,而是更方便隱姓埋名。
從前被他救過的人很多,他們許多人自身難保,救他脫離苦海做不到。
但把他轉移到別的片區,幫他置辦個不顯眼的住所,稍微庇護一二卻是可行的。
所以許經綸過得很是低調,吃的用的都是別人送來的,基本上不會出門,周圍的人都以為這裏是鬼屋。
聽到這裏,何瑞雪原本蹙緊的眉頭驟然鬆開,抬頭看向江衍序。
“你發現了是吧?”
他將手平攤,像是在感受著什麽,“我師父在當道士前,學過一段時間的醫術,當時他跟著許老的師父,得到過他不少的照顧,後來他棄醫從道,依舊和他保持著來往。
在遠渡南洋前,師父就預測到會有這遭劫難,可許老當時是協會的高層,怎麽能輕易脫身?或許他又覺得事情或許沒有那麽嚴重,迴信拒絕了他。”
”反複幾次過後,師父見勸不動他,就給他留下了一套用於迷惑敵人銅鈴法器。
這些銅鈴都被掏空了,不能發出聲響,掛在院子的四個角落,能起到生人勿近的效果。”
聽到這個故事,何瑞雪很是唏噓。
大悲之處是寂滅無聲的,許老精神矍鑠,看著是很開朗。
但相處下來,不難發現他眼底總是藏著一抹哀痛,隻是從來不會把悲傷顯露在人前。
比如他張羅出一大桌子的菜,請他們吃午飯,在飯桌上聊的熱火朝天。
同時,他臥室裏四塊擦得幹幹淨淨的牌位案上。
趙梅丫等人都是有眼色的,見他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獨居,又住在破敗的小院裏,都能猜到發生了不太好的事。
所以沒有一人問他的家人在哪,有沒有孩子類似的蠢問題。
隻朝他討教養身小妙招,京市哪裏好玩,哪個飯館裏的好吃等等。
許經綸都迴答了。
見到他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說笑,他的目光悠遠起來,像是在透過這幅場景懷念著什麽。
……
吃完午飯,何瑞雪通過韓馥箐給的地址,找到了出售照相機的賣家。
巧合的是,施有德也住在這一片。
大概是要經常背著相機到處跑,他的臉曬得有些黑,胳膊很是粗壯。
見到她來,先不急著談價格,而是問了她幾個關於相機的問題。
見她確實有過了解,甚至對於如何構圖、如何調整光圈、對焦點等等參數說得頭頭是道,似乎在使用經驗上並不比他少。
施有德頓時驚喜不已,覺得給相機找到了一個懂它的人。
一開心,他主動把價格在原來談好的基礎上再次降低兩成,同她錢貨兩訖後,還另外送了她兩卷半新的膠卷。拿到相機,何瑞雪忍不住抽出取景框,通過相機的視角觀察著老北京的街道。
巴掌大的機身,8字型的鏡頭,通體是皮革質地的黑色,輕便易攜帶。
分辨率和清晰度肯定比不上後世,但自帶柔光濾鏡,拍出來的風景有質感,人物也格外漂亮。
一卷膠卷能拍出12張,都是黑白的,這年代存在彩照,但看上去很古怪,別懷疑,那都是師傅洗出來之後自己上色的。
大部分都是給人臉上色,塗上淡淡的口紅和腮紅,顯得更加精神。
直到後來八十年代,彩色膠卷傳入國內,各個廠家才生產適配於彩色照片的相機。
何瑞雪有找施有德詢問過關於洗照片的所有流程和事項,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顯然很是高興世上又多了個攝影愛好者。
在離開前,何瑞雪問他既然如此重視攝影技術,為什麽不賣給同行呢。
施有德沉默了片刻,說他希望能出現許多業餘的攝影師,隻把拍照當成個人的愛好,不摻雜其他,記錄下真實的世界。
何瑞雪不太懂,離開時看到他院子裏晾曬的照片,全是一張張笑臉。
工廠裏整齊劃一的動作,鐵路上每個人的嘴角弧度都一樣,擺拍的風格極其明顯,何瑞雪似乎明白了什麽。
攝像師比起畫家,對真實的追求更加執著。
然而在這個年代,作為文化部的工作人員,施有德的愛好徹底轉變成為工作,隻需要聽從指揮,用鏡頭記錄下一成不變的畫麵。
沒人在乎他拍出的畫麵構圖是否巧妙,是否具有藝術和衝突性,更沒人在乎他拍出的內容有沒有經過粉飾。
對他這種骨子裏帶著浪漫的人而言,大概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吧。
京市作為首都,文化和政治氣息都格外濃鬱。
同時,它在這種動蕩中首當其衝,到處都興起著轟轟烈烈的各種運動。
雀喧鳩聚,麋沸蟻動,比晴暘市要喧囂紛亂得多。
學生們早就不上學,穿著綠軍裝戴著紅袖章挨家挨戶地串門。
每天都有廠長、部長被拉下來掃大街,也有人被戴著高帽,簇擁著往前走,周圍的人都在指指點點著看熱鬧。
而捧著相機的何瑞雪,無疑會成為這些人的目標。
她懷著複雜的心情快速拍了一張,在被人發現之前就趕緊把相機藏進懷裏,迴到了許老的小院落。
洗老照片不會太複雜,找個絕對昏暗的小屋,東邊的半間耳房沒有窗戶,正好能拿來臨時用。
沒有紅燈泡沒關係,取一個手電筒,蒙上兩層紅布,用施有德送她的小藥瓶裝的顯影液定影液處理過後,再清水重新晾幹就行。
在這裏,何瑞雪再次感謝良心賣家,光是贈送的洗照片工具和膠卷都能抵得上半個相機的錢了。
大概是曝光過度,照片上出現大塊的白斑,顯然是不能用的。
把它夾在繩子上晾曬,何瑞雪的心情說不上是慶幸還是惋惜。
她想,往後拍是能拍,但不要洗出來了,存放在係統空間內。
等到後世,這些東西隻有紀念意義的時候,才是重新見光的最佳時機。
時代的塵埃,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
在這場風暴中,高官、名人都渺小如螻蟻。
她靜靜蟄伏,隻希望保護好家人,至於其他人的命運,請恕她實在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