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宣德五年的吳中進入六月以來,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要麽是烈日當空,要麽是空中彌漫著黃色的輕霾,熱得像個蒸籠。明代蘇州氣候屬寒冷期,濕冷居多,這一年氣候反常,向來夏天並不酷熱的吳中,這迴領教到了熱魔的厲害。
驛道幹巴巴的,腳一踏地就冒煙。路旁的柳樹枝條沒精打采地低垂著,一動不動的。楊旭帶著一行人策馬向陸楊鄉奔去。他四十出頭,團臉,眼睛特別小,是昆山縣陸楊糧區糧長。明代納糧一萬石左右為一糧區,指派大戶充任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田糧。他家雖在昆山縣城經商,因陸楊是祖籍,那裏不少莊子是他家的,他又是縣裏的總圩長,有心兼任這個差使,自然心想事成了。
跟在楊旭後麵的是縣丞賈敬。這賈敬年約四旬,是個矮墩胖子,圓乎乎的腦袋,大胳膊大腿。朝庭規定,征收糧稅可加征若幹耗羨。地方官吏利用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榨取百姓血汗,作為自己的生財之道。賈敬執掌清軍、巡捕,催糧本不是他的職責,因為此差油水重,主動承攬了陸楊糧區稅糧的征收。今日有空便帶著皂隸前去催繳稅糧。
陸楊是個鄉,距鄉公所五裏許有個葛家村。此村是葛氏先民聚居地,現雜居仇、杜等姓。一條官道在村中心通過。官道東側二箭之地遠有條小河,寬約數丈,河堤上植著楊柳。百餘戶民居稀稀落落地分布在小河兩旁的綠疇秀野中。明代實行裏甲製,一裏十甲,一甲十戶,這個村的裏長叫杜福壽。他祖上原是中產之家,有薄田數畝,由於豪強擠壓,漸漸變賣了。到他手上隻得租佃官田耕種。此人雖種田出身,少讀詩書,但聰明能幹,俠肝義膽,樂於助人,在村中威望很高。原裏長姓仇,為人刻薄且貪賄,引起公憤,前年村民聯名告倒他,提議杜福壽出任裏長。杜福壽人脈旺,非他不行,鄉裏隻得支派姓仇的當圩長。
葛家村欠糧多,這裏是楊旭、賈敬他們去的第一站。走進村子,他們一個個汗流浹背,泥塵沾在汗濕的衣衫上,像是一塊塊膏藥。他們跳下馬,在小河中洗了把臉,就直奔村西的仇圩長家。
蘇州府七縣濱臨海湖,地勢低窪,為防洪水,田地都築有圩堤。圩田大小不等,大的圍有數千畝,小的數百畝。昔大理寺卿熊概巡撫江南時,奏報朝庭同意,每縣增設總圩長,每鄉增設若幹圩長,協同糧長、裏長提督農務,催辦稅糧。總圩長、圩長基本是地方豪強或在衙門待過的胥吏,都與官府關係密切。他們的勢力愈來愈強,等同第二衙門,官吏下來不論是治農還是催糧,多找他們。
姓仇的正得黃疸病,他們隻得去找裏長杜福壽。
杜福壽的家在村中官道旁,三間板屋,兩間草棚,院中一棵老桃樹,枝葉婆娑,樹蔭匝地,滿耳蟬聲。楊旭一夥來到樹下,大聲喚杜福壽。
杜妻王氏出來,說杜福壽不在家。楊旭要杜王氏去找他迴來。
一盞茶的工夫,杜福壽牽著牛迴來了。他五十出頭,鬢發灰白,方臉,八字眉,眸子閃著幽幽的光。他將牛繩係在桃樹上,笑嗬嗬地向官差們打招唿。
賈敬訓斥道:“杜福壽,你這個裏長怎麽當的?全裏欠下這麽多糧,怎麽辦?”
杜福壽見他一來就拿款訓人,心說:耍啥威風,要不是拜成均做幹爹,你還不是個看家狗!賈敬原來是巡撫成均的看門人,認成均作義父後,安插他到昆山縣衙當差,買了功名後,成均以他辦漕糧有功為由,保舉當了縣丞。賈敬是昆山一霸,杜福壽得罪不起,強裝笑臉迴答道:“迴縣丞,交糧的事仇圩長在料理。”
“姓仇的病了,眼下要找你!”賈敬說。
“找我?我可沒辦法!”杜福壽蹙起眉,“去年洪水浸淹,今年又遭旱災,打的糧吃不了三個月,男人多數外出播越,女人維持不了,搞得田荒地敗……”
賈敬打斷杜福壽的話:“你身為裏長,理應鈐束刁民,為何不阻止他們外流?”
大災麵前,衙門未發絲毫救濟糧、款,隻是一味上門勒啃錢糧,收不到錢糧,還怪罪裏甲不該放他們走。杜福壽忍不住將話駁話:“四大人,刁民也是人,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
杜福壽聽衙門裏的皂隸私下稱賈敬“四大人”,以為賈敬在家裏是排行老四,本無不良之意,而賈敬聽了卻等同當眾摑了一巴掌。賈敬頭大、腹大、幾巴大、架子大,“四大人”是此四大之意,衙門裏的人給他取了這個綽號都不敢當麵叫,隻是背後議論。杜福壽不但當麵頂他,還敢稱他“四大人”,賈敬覺得這個小裏長是有意挖苦他,膽大包天,不治一治他,難解心頭之恨。
“你有種!那好,他們的糧你包了!”賈敬鐵青著臉說。
杜福壽不知道稱“四大人”得罪了賈敬,見他生氣還以為是自己頂撞引起的,解釋道:“四大人,剛才說的我不是有意頂撞你,我是裏長,鄉親們活不下去了,我得向你如實稟報。可我一說,你就用糧來封我的口……”
賈敬見杜福壽繼續稱“四大人”,打斷杜福壽的話,對皂隸們說:“進屋去,合適的東西拿去抵糧!”
杜福壽原以為賈敬不過是氣頭上說一說,壓一壓他,見關門落栓,氣得七竅生煙。哪朝哪代,哪府哪縣見過裏長代鄉親完糧的,你賈縣丞欺我老實怎的?杜福壽生性剛強,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若想欺壓他,他與你鬥個你死我活。他跑進宅內抓起一把斧頭,擋在大門口:“誰敢?我和他拚了!”
皂隸們不敢進屋,張惶地望著賈敬。賈敬指了指栓在桃樹下的耕牛。一皂隸會意,奔向桃樹下。王氏跑上前去,死死護著牛繩不讓解,說閨女外出掙錢去了,寄迴錢就來交糧。
賈敬上前拉開杜王氏:“哭啥哭,它是你家老祖宗?”
牛是杜家半個家。杜家無出,三個女兒,兩個已出嫁,牛等於杜家半個兒。杜王氏任賈敬怎麽拉都死死執住牛繩不放。賈敬使勁剝開杜王氏執牛繩的手,杜王氏情急之中咬了口賈敬的手。賈敬火起,向杜王氏下腹狠狠踢去一腳。杜王氏本就足小,僅三寸金蓮,被賈敬這一踢,站立不穩,往地上倒下,頭砸在一塊尖銳的石頭上。
杜福壽斧頭一丟,朝妻子跑去,抱起杜王氏,大罵賈敬:“四大人,你仗勢打人,我要告你!”
“你告吧,不告的是龜孫子!”
這時,況鍾匆匆走進院子。他父子離開藕渠後,經石牌進入陸楊,路過杜家門前官道,見有人行兇打人,便進來看個究竟。他走到杜福壽跟前,察看杜王氏傷勢,見頭上一個洞,血流不止,生命垂危,要賈敬火速送城裏救治。
“關本官屁事!”賈敬不屑地望了望這位愛管閑事的商人,哼了一聲,轉身欲走。
況鍾拉住他的衣服:“怎不關你事?我親眼看見你打她!”
賈敬朝況鍾臉上猛出一拳:“我叫你多嘴多舌!”況鍾手一鬆,險些跌倒。賈敬乘間跑出院子。皂隸們見他跑了,連忙把牛趕出杜家小院。
況鍾門牙被打落一顆,口裏流出血來。杜福壽想去追牛,見客人為他挨了打,很是過意不去,將妻子放睡椅上,去給況鍾找藥。
況鍾將牙一吐:“我不礙事,快給嫂子止血!”
杜福壽拿出把旱煙,切成絲敷在妻子傷口上,敷著敷著,杜王氏嘴抽動了一下,因流血過多,頭一側斷了氣。
杜福壽傷心地哭了起來,邊哭邊給杜王氏燒上路錢財。況鍾問適才那打人兇手是誰,杜福壽抹著淚告知他是縣丞賈敬,巡撫成均的幹兒子。況鍾要他上縣衙告他。杜福壽歎了口氣,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如今官官相護,告也無用,不如用斧頭劈了這王八蛋。
況鍾說這樣不行,連老哥您也搭進去了。告不倒沒關係,隻要去告了就行,將來自有主持公道的官員替您申冤。聽況鍾如此說,杜福壽同意了。況鍾當即替他寫了訴狀。
2
況鍾趕到昆山縣衙不久,杜福壽搖著小船來了。
況鍾替杜福壽擊鼓。聽到“咚咚”鼓聲,從蘇州府衙剛迴的知縣任豫在公堂坐下。他四十六、七,長方臉,兩道劍眉挑起,深沉內向,身子瘦弱。衙役拿著黑紅水火棍從東西兩側門出來,站在公案前兩側。
杜福壽抱著王氏屍體上堂。任豫例行公事地問過姓名、性別、籍貫,事由之後,要杜福壽遞上訴狀。他看過訴狀之後驚堂木一拍:“信口雌黃!賈縣丞催糧在外,爾妻與他有何幹係?”
況鍾進大堂:“敝人康忠,目睹賈敬毆打杜王氏。”
任豫見證人來了,隻好說:“將情由說與本官聽!”
況鍾說:“草民是個生意人,路過杜家門前……”他把所見複述了一遍。
任豫無奈,隻得裝模作樣傳賈敬。衙役迴報賈敬催糧未迴。
“賈縣丞既催糧在外,原告你且迴去,他迴來後,本官自會勘問,秉公辦理!”任豫袖子一甩,“退堂!”
“慢!”況鍾大聲說,“催糧在外,不能作為拖延歸案之理由,大人須索立即將他拘囚!”
任豫本想糊弄杜福壽過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氣得驚堂木一拍:“大膽康忠,你膽子也忒大了,敢咆哮公堂!小的們,把他攆出去!”
衙役上前拉況鍾。況鍾手指任豫厲聲道:“新知府快到了,你不按律辦案,當心頭上的頂戴!”
任豫刹時如泄了氣的皮球,蹦不起來了。況鍾的話擊中了他的要害。他出身於破落的士族,因祖上福蔭已盡,父輩窮困潦倒。為再整基業,他發奮苦讀,喜放乙榜。可是家裏窮,連上京會試的盤纏都拿不出。幸好已納閶門內大街絲綢莊封老板的繼女為妻,在嶽父資助下進京,取得賜同進士出身,放了知縣。他當官前飽受屈辱,分外看重頭上的頂戴。他的仕途並不順,從當官至今,始終是“知縣”,毫無進展。他想走巡撫成均的門路,賈敬是他的敲門磚,凡事都討好取悅賈敬。新知府是他的頂頭上憲,對於他的擢拔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位頂頭上司與你關係好,可以向吏部數出你一大堆的政績,你冒瀆了他,明擺著許多政績,都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知而不言。更為要命的是他抓住你的過錯向皇上參你一本,你是引咎辭職,因咎降職,還是流放入獄,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想起這些,任豫不敢把事情做絕,隻得再傳賈敬。賈敬其實一直在內衙。任豫複傳,他硬著頭皮來到公堂。任豫問他杜王氏身亡是否與他有關。賈敬說:“本官到杜家催糧,杜王氏咬我一口後逃走,被石頭絆在地上。她倒地上之後本官走了,死不死我不知道,即便是亡故,那也是咎由自取,與本官無關,楊旭與催糧皂隸可作證。”
任豫傳楊旭和催糧皂隸。楊旭和皂隸上堂作證,說賈縣丞隻推杜王氏一把,沒有打人致死。況鍾當即指出楊旭與皂隸是賈敬同夥,作證應判無效。
任豫不聽,有楊旭和皂隸的證詞,甭愁在新知府麵前不好交代了。他驚堂木一拍,宣布杜王氏身亡是咎由自取,杜福壽抱屍告賈縣丞是誣告,命衙役將杜福壽轟出公堂。
況鍾見任豫包庇賈敬,氣憤地說:“你身為朝庭命官,不為民作主,包庇兇手,殘害百姓,必自食其果!”
任豫不理會況鍾的話,急向後衙走去,賈敬見任豫欲走,一把拉住他:“任大人,你怎麽能走?”他指著況鍾,“他作偽證不算,還咆哮公堂,辱罵朝庭命官,如此諮肆,少說也要二十背花!”
任豫對賈敬向來言聽計從,命衙役拿下況鍾打二十大板。
況寰一直站在大堂門外看護行李,聽知縣發令要打父親二十大板,連忙往堂內跑。此時,衙役已把況鍾按在地上,一個衙役高高地舉著棍棒正要往下打去,況寰大叫一聲:“誰敢打?他是蘇州新知府!”
況寰這一聲吆喝,令所有的人大吃一驚。執刑衙役舉起的庭杖停在空中,打也不是,收也不是。眼睛望著任豫,看他是否會更改指令。任豫嚇得背脊發涼,心中狂跳,頭冒虛汗,兩腿股粟。今日去蘇州,襟弟趙忱告訴他,朝庭邸報已載,新知府況鍾正往蘇州趕來。他急忙趕迴,備辦見麵禮,以便新郡守到後去朝拜。沒想到賈敬弄出個人命官司來,而偏偏證人就是新知府,而且自己險些把新郡守打得脊背開花。幸好他的隨從言破,不然自己就鑄成了大錯。
任豫慌忙收迴成命,然後彎腰去扶況鍾,替況鍾的衣衫拍去灰塵後,跪在況鍾麵前:“下官有眼無珠,不知府台如此神速,冒瀆大人,請大人恕罪!”
其他人見狀,也紛紛向況鍾跪下。賈敬不跪。他對況鍾有懷疑:新郡守按製應知會府衙,抬著衙轎去官道迎接。此人在陸楊出現,顯然是從常熟那邊來的。一是到蘇州舍近而求遠,二是未知會府衙,不合常情。當官的新到一地都要顯顯威風,他就是再迂,也不至於不坐八抬大轎而讓馬背馱來。想到這裏,賈敬對況寰說:“你說他是知府,把上任的關防文書拿來!”
況鍾從陸楊來到昆山,可說是出狼窩又進虎穴,官吏狼戾,令人觸目驚心。他不願暴露身份,看他們如何處置自己。於是,隨機應變道:“賈大人,你休要為難他,他是我的小夥計,怕我挨打才這樣說。我一個生意人,哪來的關防文書?新知府還未到,我不是早就稟報了嗎,敝人康忠,健康的康,忠誠的忠。”
聽畢況鍾的介紹,賈敬一百個放心了。他晃著圓乎乎的大腦袋,走到任豫旁邊,神氣地說:“任大人,對一個生意人為何長跪不起?別丟人現眼了!”
任豫不理他。此人雙目炯炯有神,器宇軒昂,處事剛果敏達,生意人無此神態;衣著雖商人打扮,骨子裏透出高雅,全無媚俗,商人無此氣質;來到大堂反客為主,執手之固,千夫莫迴,生意人無此氣勢。任豫篤信此人是新郡守無疑。郡守不放言,他不敢起。
門外傳來一陣慌亂的腳步聲,任豫的夫人帶著老家的一位仆人跑了進來,言老太爺發急病,生命垂危,要任豫趕迴吳縣去見最後一麵。
況鍾聽罷忙對任豫說:“任大人,起來吧,迴府見老太爺要緊!”接著又對其他跪在地上的人說,“都起來吧!”
任豫和跪在地上的人都起來了。臨走,任豫囑咐賈敬:康忠是新郡守無疑,他既不願暴露身份,自有他的考究,休要怠慢他,切切記住!
賈敬邊聽邊冷笑,他覺得任豫是個書呆子,講起道理來,甲乙丙丁一套又一套,他講不過他,可麵對這個康忠,把一個生意人強看作是知府,簡直貽笑大方。
任豫一走,賈敬把任豫的話拋到九霄雲外。這康忠是生意人,銀子有的是,他還要趁此弄他一筆銀子。他坐到公案後,驚堂木一拍:“康忠,任大人走了,囑本官處置你。你作偽證,辱罵朝庭命官,咆哮公堂,小夥計又行騙,數罪並罰,你非坐三、四年牢不可,本官念你體弱,免去牢獄之苦,罰你五百兩銀子。”
況鍾說:“我的銀子都交了貨款,別說五百兩,五十兩都拿不出了。”
“沒銀子,你和小夥計就得蹲大獄!”賈敬黑著臉。
昆山出現的事讓況鍾震驚:縣丞賈敬催糧害死一條人命,皂隸和糧長可證他無罪;一個人命案的兇手,因為他是縣丞,知縣竟無視法度包庇他;因為縣丞是巡撫的幹兒子,知縣竟聽命於他;知縣不在,縣丞竟變著法子敲榨證人的銀子。從個案可見一斑,蘇州的官吏為非作歹,徇私枉法嚴重到何等地步。他要寫一份奏疏,讓兒子送迴京城,請皇上給予便宜處置之權,嚴懲那些惡貫滿盈的人。主意拿定之後,他對賈敬說:五百兩認了,但得派小夥計迴京去取。
聽說是迴去取銀子,賈敬答應放況寰,但前提是康忠必須在號子裏候著,交了銀子再放人。
3
監獄是由一座破廟改建的,簷下蛛網密布,雀糞斑斑。關在這裏的人,多數屬於臨時羈押,獄卒帶況鍾走進一間號子。這是間大房,地上鋪著稻草,空氣中尿臊和汗臭刺鼻。房內已人滿為患。躺著的人連翻身都不方便。況鍾進去後,獄卒要大家擠緊,好不容易才挪出個位子讓他坐下。況鍾問他們是怎麽進來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告訴他,關在這裏的人都是欠了錢糧,等家裏借銀子來贖人。
晚上,況寰來送飯,見號子這樣擠,用銀子買通獄吏,才給況鍾一個小號。
小號在後院的銀杏樹旁。後院是囚徒放風的地方,這裏築著高高的圍牆,圍牆上沒有瞭望堡和巡道,放風時,禁卒們鷹隼一樣的眼睛注視著這裏的一切。小號通常隻住一人,有一張窄窄的單人床,一張板凳,一張小桌,桌上還有盞小油燈。與大號相比,這裏算是特別優待了。這個單間是監獄的搖錢樹,隻要出銀子,不論張三李四還是王二麻子,誰都可以住。
在小號吃過飯,屋內屋外已成灰色,況鍾要兒子去獄吏那裏要來紙筆墨硯,點上燈,在小桌前坐下,鋪開紙,捉筆沉思,然後揮筆疾書。他出身刀筆小吏,在儀製司為官時,禮部的許多重要公文都是他主筆,寫篇奏疏對他來講是小菜一碟。稿子可說是一氣嗬成,寫完之後,再三斟酌一番,訂正若幹字句,工工整整地謄寫,用封套裝好,拜發,將之交給況寰。
兒子懷揣封套,向父親跪下:“爹,獄吏那裏兒送了銀子,他們不會為難您的。兒去了,您要多加保重------”況寰說著,眼中滿是淚水。
“哭什麽?”況鍾拉起兒子,“爹住進這裏,能嚐嚐治下監獄的滋味不是壞事!能了解到許多外麵了解不到的事情。爹來這裏,百姓就可以少進這裏。”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路上注意安全,注意休息,不要惦記我!”
況寰向父親拜了三拜,轉身向外麵走去。他走到銀杏樹下,父親又叫住他,再三囑咐:“迴去對娘和閣老都不要提我的事,免得他們擔心。”
況寰點點頭,走了。況鍾站在鐵窗前,目睹兒子的身影出了小院。
獄卒催況鍾熄燈。他吹了燈,和衣躺在木板床上想心思。燈一黑,蚊子出來了,嗡嗡的叫著,這裏叮一個皰,那裏叮一個皰。聞著了人的氣味,臭蟲、跳蚤也在黑暗中爬出來向況鍾進攻,一時奇癢難忍。況鍾不怕虎狼,不懼惡人,就是畏這些小東西。臭蟲、跳蚤一咬,皮膚起雞皮疙瘩,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他點燈捉臭蟲、跳蚤,燈一亮,這些討厭鬼全藏起來了,一個也抓不著,好像是有意作弄他似的。他歎息一聲,不知如何是好,隻得熄了燈,傻呆呆地坐在板凳上。
坐了一會,老鼠又來了,它們在黑暗中爬來爬去,一會兒跳上他的膝蓋,一會兒爬上他的肩膀。他跳了一跳,老鼠跑了,坐下不久,它們又來了。
他站了起來,走到鐵窗跟前。窗外一片漆黑,萬籟俱寂,那株銀杏黑糊糊的,南風吹得枝葉沙沙作響。突然,聽到開門的聲音,接著火光照進後院,隻見一個衙役擎著火把來到銀杏樹下,獄卒押著三個漢子朝這邊走來。為首的那個三十多歲,手臂非常結實,後麵兩個精瘦精瘦的。走進窗邊時,況鍾認出是葛阿伴兄弟。
獄卒打開小號的門,丟進兩捆稻草,說:“進去吧,便宜你們仨了!”別的號子容人不下了。
三人進來後,獄卒“咣”的一聲上了鎖,走了。
況鍾點亮燈:“阿伴,是你哥仨?”
葛阿伴兄弟正在忙著鋪稻草,聽到況鍾問,三人連忙迴過頭來。
“康老板,您怎麽會在這裏?”葛阿伴驚奇地問。
況鍾將自己的遭遇說了,問:“你們呢?”
“我們記著您的話,火速迴家複業,今日到家剛吃過晚飯,衙役就把我哥仨捉來了。”葛阿伴說。
阿伴顯得很疲勞,沒講幾句話就倒頭入睡。阿伴睡得沉,阿讓、阿貴夢中老是發出驚叫聲。況鍾叫醒阿讓、阿貴,問是怎麽迴事,他倆述說夢見惡鬼舉牌持索捉拿。況鍾歎了口氣,窮人活在這世上多難,醒時官差逼,夢中惡鬼追,無時不擔驚受怕。
翌日早飯後,獄吏打開門:“葛阿伴走人,葛阿讓和葛阿貴留下!”
葛阿伴問他,兄弟仨一塊來的,為何兩個弟弟不能走。獄吏眼睛一瞪:“還沒關夠是不是?呆頭木息的!”
況鍾勸葛阿伴快走,走得一個是一個。阿讓、阿貴要哥出去後替他倆想想辦法。阿伴說:“沒事,今天哥就把你倆弄出去!”
阿伴走後不到一個時辰,獄吏就叫阿讓、阿貴出去。況鍾想,阿伴還真有能耐,這麽快就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葛家兄弟連忙收拾衣物。
“帶這些幹啥?磨磨蹭蹭的!”獄吏站在門口,顯得很不耐煩。
阿讓、阿貴說這些衣服迴家可以穿,丟掉了可惜。
獄吏冷笑,說做夢吧你,這是提審。阿讓、阿貴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仿佛身子掉進冰窖裏。況鍾心裏一沉。阿讓、阿貴跟提審走後一直沒有迴來。約莫到了申時,葛阿伴抹著淚來到號子裏收拾兩個弟弟的衣物。況鍾心頭浮起一絲不祥,問阿讓、阿貴哪去了。阿伴放聲痛哭,說被賈敬那惡魔打死了。
葛阿伴是石匠,外出做工掙了五十多兩銀子迴來,他妻子交出這些銀子贖了他。阿讓、阿貴無手藝,打短工隻掙到十幾兩銀子。兄弟倆的妻子也把帶迴的銀子交了,賈敬硬說不止這麽多,提審時一再逼問。阿讓、阿貴說沒有了,賈敬命皂隸使勁打。兩人昏死過去,他說是裝死,接過棍棒親自打,在賈敬的棍棒下,兄弟倆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況鍾聽了一拳砸在牆上,手在流血,心也在流血。
宣德五年的吳中進入六月以來,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要麽是烈日當空,要麽是空中彌漫著黃色的輕霾,熱得像個蒸籠。明代蘇州氣候屬寒冷期,濕冷居多,這一年氣候反常,向來夏天並不酷熱的吳中,這迴領教到了熱魔的厲害。
驛道幹巴巴的,腳一踏地就冒煙。路旁的柳樹枝條沒精打采地低垂著,一動不動的。楊旭帶著一行人策馬向陸楊鄉奔去。他四十出頭,團臉,眼睛特別小,是昆山縣陸楊糧區糧長。明代納糧一萬石左右為一糧區,指派大戶充任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田糧。他家雖在昆山縣城經商,因陸楊是祖籍,那裏不少莊子是他家的,他又是縣裏的總圩長,有心兼任這個差使,自然心想事成了。
跟在楊旭後麵的是縣丞賈敬。這賈敬年約四旬,是個矮墩胖子,圓乎乎的腦袋,大胳膊大腿。朝庭規定,征收糧稅可加征若幹耗羨。地方官吏利用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榨取百姓血汗,作為自己的生財之道。賈敬執掌清軍、巡捕,催糧本不是他的職責,因為此差油水重,主動承攬了陸楊糧區稅糧的征收。今日有空便帶著皂隸前去催繳稅糧。
陸楊是個鄉,距鄉公所五裏許有個葛家村。此村是葛氏先民聚居地,現雜居仇、杜等姓。一條官道在村中心通過。官道東側二箭之地遠有條小河,寬約數丈,河堤上植著楊柳。百餘戶民居稀稀落落地分布在小河兩旁的綠疇秀野中。明代實行裏甲製,一裏十甲,一甲十戶,這個村的裏長叫杜福壽。他祖上原是中產之家,有薄田數畝,由於豪強擠壓,漸漸變賣了。到他手上隻得租佃官田耕種。此人雖種田出身,少讀詩書,但聰明能幹,俠肝義膽,樂於助人,在村中威望很高。原裏長姓仇,為人刻薄且貪賄,引起公憤,前年村民聯名告倒他,提議杜福壽出任裏長。杜福壽人脈旺,非他不行,鄉裏隻得支派姓仇的當圩長。
葛家村欠糧多,這裏是楊旭、賈敬他們去的第一站。走進村子,他們一個個汗流浹背,泥塵沾在汗濕的衣衫上,像是一塊塊膏藥。他們跳下馬,在小河中洗了把臉,就直奔村西的仇圩長家。
蘇州府七縣濱臨海湖,地勢低窪,為防洪水,田地都築有圩堤。圩田大小不等,大的圍有數千畝,小的數百畝。昔大理寺卿熊概巡撫江南時,奏報朝庭同意,每縣增設總圩長,每鄉增設若幹圩長,協同糧長、裏長提督農務,催辦稅糧。總圩長、圩長基本是地方豪強或在衙門待過的胥吏,都與官府關係密切。他們的勢力愈來愈強,等同第二衙門,官吏下來不論是治農還是催糧,多找他們。
姓仇的正得黃疸病,他們隻得去找裏長杜福壽。
杜福壽的家在村中官道旁,三間板屋,兩間草棚,院中一棵老桃樹,枝葉婆娑,樹蔭匝地,滿耳蟬聲。楊旭一夥來到樹下,大聲喚杜福壽。
杜妻王氏出來,說杜福壽不在家。楊旭要杜王氏去找他迴來。
一盞茶的工夫,杜福壽牽著牛迴來了。他五十出頭,鬢發灰白,方臉,八字眉,眸子閃著幽幽的光。他將牛繩係在桃樹上,笑嗬嗬地向官差們打招唿。
賈敬訓斥道:“杜福壽,你這個裏長怎麽當的?全裏欠下這麽多糧,怎麽辦?”
杜福壽見他一來就拿款訓人,心說:耍啥威風,要不是拜成均做幹爹,你還不是個看家狗!賈敬原來是巡撫成均的看門人,認成均作義父後,安插他到昆山縣衙當差,買了功名後,成均以他辦漕糧有功為由,保舉當了縣丞。賈敬是昆山一霸,杜福壽得罪不起,強裝笑臉迴答道:“迴縣丞,交糧的事仇圩長在料理。”
“姓仇的病了,眼下要找你!”賈敬說。
“找我?我可沒辦法!”杜福壽蹙起眉,“去年洪水浸淹,今年又遭旱災,打的糧吃不了三個月,男人多數外出播越,女人維持不了,搞得田荒地敗……”
賈敬打斷杜福壽的話:“你身為裏長,理應鈐束刁民,為何不阻止他們外流?”
大災麵前,衙門未發絲毫救濟糧、款,隻是一味上門勒啃錢糧,收不到錢糧,還怪罪裏甲不該放他們走。杜福壽忍不住將話駁話:“四大人,刁民也是人,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
杜福壽聽衙門裏的皂隸私下稱賈敬“四大人”,以為賈敬在家裏是排行老四,本無不良之意,而賈敬聽了卻等同當眾摑了一巴掌。賈敬頭大、腹大、幾巴大、架子大,“四大人”是此四大之意,衙門裏的人給他取了這個綽號都不敢當麵叫,隻是背後議論。杜福壽不但當麵頂他,還敢稱他“四大人”,賈敬覺得這個小裏長是有意挖苦他,膽大包天,不治一治他,難解心頭之恨。
“你有種!那好,他們的糧你包了!”賈敬鐵青著臉說。
杜福壽不知道稱“四大人”得罪了賈敬,見他生氣還以為是自己頂撞引起的,解釋道:“四大人,剛才說的我不是有意頂撞你,我是裏長,鄉親們活不下去了,我得向你如實稟報。可我一說,你就用糧來封我的口……”
賈敬見杜福壽繼續稱“四大人”,打斷杜福壽的話,對皂隸們說:“進屋去,合適的東西拿去抵糧!”
杜福壽原以為賈敬不過是氣頭上說一說,壓一壓他,見關門落栓,氣得七竅生煙。哪朝哪代,哪府哪縣見過裏長代鄉親完糧的,你賈縣丞欺我老實怎的?杜福壽生性剛強,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若想欺壓他,他與你鬥個你死我活。他跑進宅內抓起一把斧頭,擋在大門口:“誰敢?我和他拚了!”
皂隸們不敢進屋,張惶地望著賈敬。賈敬指了指栓在桃樹下的耕牛。一皂隸會意,奔向桃樹下。王氏跑上前去,死死護著牛繩不讓解,說閨女外出掙錢去了,寄迴錢就來交糧。
賈敬上前拉開杜王氏:“哭啥哭,它是你家老祖宗?”
牛是杜家半個家。杜家無出,三個女兒,兩個已出嫁,牛等於杜家半個兒。杜王氏任賈敬怎麽拉都死死執住牛繩不放。賈敬使勁剝開杜王氏執牛繩的手,杜王氏情急之中咬了口賈敬的手。賈敬火起,向杜王氏下腹狠狠踢去一腳。杜王氏本就足小,僅三寸金蓮,被賈敬這一踢,站立不穩,往地上倒下,頭砸在一塊尖銳的石頭上。
杜福壽斧頭一丟,朝妻子跑去,抱起杜王氏,大罵賈敬:“四大人,你仗勢打人,我要告你!”
“你告吧,不告的是龜孫子!”
這時,況鍾匆匆走進院子。他父子離開藕渠後,經石牌進入陸楊,路過杜家門前官道,見有人行兇打人,便進來看個究竟。他走到杜福壽跟前,察看杜王氏傷勢,見頭上一個洞,血流不止,生命垂危,要賈敬火速送城裏救治。
“關本官屁事!”賈敬不屑地望了望這位愛管閑事的商人,哼了一聲,轉身欲走。
況鍾拉住他的衣服:“怎不關你事?我親眼看見你打她!”
賈敬朝況鍾臉上猛出一拳:“我叫你多嘴多舌!”況鍾手一鬆,險些跌倒。賈敬乘間跑出院子。皂隸們見他跑了,連忙把牛趕出杜家小院。
況鍾門牙被打落一顆,口裏流出血來。杜福壽想去追牛,見客人為他挨了打,很是過意不去,將妻子放睡椅上,去給況鍾找藥。
況鍾將牙一吐:“我不礙事,快給嫂子止血!”
杜福壽拿出把旱煙,切成絲敷在妻子傷口上,敷著敷著,杜王氏嘴抽動了一下,因流血過多,頭一側斷了氣。
杜福壽傷心地哭了起來,邊哭邊給杜王氏燒上路錢財。況鍾問適才那打人兇手是誰,杜福壽抹著淚告知他是縣丞賈敬,巡撫成均的幹兒子。況鍾要他上縣衙告他。杜福壽歎了口氣,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如今官官相護,告也無用,不如用斧頭劈了這王八蛋。
況鍾說這樣不行,連老哥您也搭進去了。告不倒沒關係,隻要去告了就行,將來自有主持公道的官員替您申冤。聽況鍾如此說,杜福壽同意了。況鍾當即替他寫了訴狀。
2
況鍾趕到昆山縣衙不久,杜福壽搖著小船來了。
況鍾替杜福壽擊鼓。聽到“咚咚”鼓聲,從蘇州府衙剛迴的知縣任豫在公堂坐下。他四十六、七,長方臉,兩道劍眉挑起,深沉內向,身子瘦弱。衙役拿著黑紅水火棍從東西兩側門出來,站在公案前兩側。
杜福壽抱著王氏屍體上堂。任豫例行公事地問過姓名、性別、籍貫,事由之後,要杜福壽遞上訴狀。他看過訴狀之後驚堂木一拍:“信口雌黃!賈縣丞催糧在外,爾妻與他有何幹係?”
況鍾進大堂:“敝人康忠,目睹賈敬毆打杜王氏。”
任豫見證人來了,隻好說:“將情由說與本官聽!”
況鍾說:“草民是個生意人,路過杜家門前……”他把所見複述了一遍。
任豫無奈,隻得裝模作樣傳賈敬。衙役迴報賈敬催糧未迴。
“賈縣丞既催糧在外,原告你且迴去,他迴來後,本官自會勘問,秉公辦理!”任豫袖子一甩,“退堂!”
“慢!”況鍾大聲說,“催糧在外,不能作為拖延歸案之理由,大人須索立即將他拘囚!”
任豫本想糊弄杜福壽過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氣得驚堂木一拍:“大膽康忠,你膽子也忒大了,敢咆哮公堂!小的們,把他攆出去!”
衙役上前拉況鍾。況鍾手指任豫厲聲道:“新知府快到了,你不按律辦案,當心頭上的頂戴!”
任豫刹時如泄了氣的皮球,蹦不起來了。況鍾的話擊中了他的要害。他出身於破落的士族,因祖上福蔭已盡,父輩窮困潦倒。為再整基業,他發奮苦讀,喜放乙榜。可是家裏窮,連上京會試的盤纏都拿不出。幸好已納閶門內大街絲綢莊封老板的繼女為妻,在嶽父資助下進京,取得賜同進士出身,放了知縣。他當官前飽受屈辱,分外看重頭上的頂戴。他的仕途並不順,從當官至今,始終是“知縣”,毫無進展。他想走巡撫成均的門路,賈敬是他的敲門磚,凡事都討好取悅賈敬。新知府是他的頂頭上憲,對於他的擢拔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位頂頭上司與你關係好,可以向吏部數出你一大堆的政績,你冒瀆了他,明擺著許多政績,都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知而不言。更為要命的是他抓住你的過錯向皇上參你一本,你是引咎辭職,因咎降職,還是流放入獄,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想起這些,任豫不敢把事情做絕,隻得再傳賈敬。賈敬其實一直在內衙。任豫複傳,他硬著頭皮來到公堂。任豫問他杜王氏身亡是否與他有關。賈敬說:“本官到杜家催糧,杜王氏咬我一口後逃走,被石頭絆在地上。她倒地上之後本官走了,死不死我不知道,即便是亡故,那也是咎由自取,與本官無關,楊旭與催糧皂隸可作證。”
任豫傳楊旭和催糧皂隸。楊旭和皂隸上堂作證,說賈縣丞隻推杜王氏一把,沒有打人致死。況鍾當即指出楊旭與皂隸是賈敬同夥,作證應判無效。
任豫不聽,有楊旭和皂隸的證詞,甭愁在新知府麵前不好交代了。他驚堂木一拍,宣布杜王氏身亡是咎由自取,杜福壽抱屍告賈縣丞是誣告,命衙役將杜福壽轟出公堂。
況鍾見任豫包庇賈敬,氣憤地說:“你身為朝庭命官,不為民作主,包庇兇手,殘害百姓,必自食其果!”
任豫不理會況鍾的話,急向後衙走去,賈敬見任豫欲走,一把拉住他:“任大人,你怎麽能走?”他指著況鍾,“他作偽證不算,還咆哮公堂,辱罵朝庭命官,如此諮肆,少說也要二十背花!”
任豫對賈敬向來言聽計從,命衙役拿下況鍾打二十大板。
況寰一直站在大堂門外看護行李,聽知縣發令要打父親二十大板,連忙往堂內跑。此時,衙役已把況鍾按在地上,一個衙役高高地舉著棍棒正要往下打去,況寰大叫一聲:“誰敢打?他是蘇州新知府!”
況寰這一聲吆喝,令所有的人大吃一驚。執刑衙役舉起的庭杖停在空中,打也不是,收也不是。眼睛望著任豫,看他是否會更改指令。任豫嚇得背脊發涼,心中狂跳,頭冒虛汗,兩腿股粟。今日去蘇州,襟弟趙忱告訴他,朝庭邸報已載,新知府況鍾正往蘇州趕來。他急忙趕迴,備辦見麵禮,以便新郡守到後去朝拜。沒想到賈敬弄出個人命官司來,而偏偏證人就是新知府,而且自己險些把新郡守打得脊背開花。幸好他的隨從言破,不然自己就鑄成了大錯。
任豫慌忙收迴成命,然後彎腰去扶況鍾,替況鍾的衣衫拍去灰塵後,跪在況鍾麵前:“下官有眼無珠,不知府台如此神速,冒瀆大人,請大人恕罪!”
其他人見狀,也紛紛向況鍾跪下。賈敬不跪。他對況鍾有懷疑:新郡守按製應知會府衙,抬著衙轎去官道迎接。此人在陸楊出現,顯然是從常熟那邊來的。一是到蘇州舍近而求遠,二是未知會府衙,不合常情。當官的新到一地都要顯顯威風,他就是再迂,也不至於不坐八抬大轎而讓馬背馱來。想到這裏,賈敬對況寰說:“你說他是知府,把上任的關防文書拿來!”
況鍾從陸楊來到昆山,可說是出狼窩又進虎穴,官吏狼戾,令人觸目驚心。他不願暴露身份,看他們如何處置自己。於是,隨機應變道:“賈大人,你休要為難他,他是我的小夥計,怕我挨打才這樣說。我一個生意人,哪來的關防文書?新知府還未到,我不是早就稟報了嗎,敝人康忠,健康的康,忠誠的忠。”
聽畢況鍾的介紹,賈敬一百個放心了。他晃著圓乎乎的大腦袋,走到任豫旁邊,神氣地說:“任大人,對一個生意人為何長跪不起?別丟人現眼了!”
任豫不理他。此人雙目炯炯有神,器宇軒昂,處事剛果敏達,生意人無此神態;衣著雖商人打扮,骨子裏透出高雅,全無媚俗,商人無此氣質;來到大堂反客為主,執手之固,千夫莫迴,生意人無此氣勢。任豫篤信此人是新郡守無疑。郡守不放言,他不敢起。
門外傳來一陣慌亂的腳步聲,任豫的夫人帶著老家的一位仆人跑了進來,言老太爺發急病,生命垂危,要任豫趕迴吳縣去見最後一麵。
況鍾聽罷忙對任豫說:“任大人,起來吧,迴府見老太爺要緊!”接著又對其他跪在地上的人說,“都起來吧!”
任豫和跪在地上的人都起來了。臨走,任豫囑咐賈敬:康忠是新郡守無疑,他既不願暴露身份,自有他的考究,休要怠慢他,切切記住!
賈敬邊聽邊冷笑,他覺得任豫是個書呆子,講起道理來,甲乙丙丁一套又一套,他講不過他,可麵對這個康忠,把一個生意人強看作是知府,簡直貽笑大方。
任豫一走,賈敬把任豫的話拋到九霄雲外。這康忠是生意人,銀子有的是,他還要趁此弄他一筆銀子。他坐到公案後,驚堂木一拍:“康忠,任大人走了,囑本官處置你。你作偽證,辱罵朝庭命官,咆哮公堂,小夥計又行騙,數罪並罰,你非坐三、四年牢不可,本官念你體弱,免去牢獄之苦,罰你五百兩銀子。”
況鍾說:“我的銀子都交了貨款,別說五百兩,五十兩都拿不出了。”
“沒銀子,你和小夥計就得蹲大獄!”賈敬黑著臉。
昆山出現的事讓況鍾震驚:縣丞賈敬催糧害死一條人命,皂隸和糧長可證他無罪;一個人命案的兇手,因為他是縣丞,知縣竟無視法度包庇他;因為縣丞是巡撫的幹兒子,知縣竟聽命於他;知縣不在,縣丞竟變著法子敲榨證人的銀子。從個案可見一斑,蘇州的官吏為非作歹,徇私枉法嚴重到何等地步。他要寫一份奏疏,讓兒子送迴京城,請皇上給予便宜處置之權,嚴懲那些惡貫滿盈的人。主意拿定之後,他對賈敬說:五百兩認了,但得派小夥計迴京去取。
聽說是迴去取銀子,賈敬答應放況寰,但前提是康忠必須在號子裏候著,交了銀子再放人。
3
監獄是由一座破廟改建的,簷下蛛網密布,雀糞斑斑。關在這裏的人,多數屬於臨時羈押,獄卒帶況鍾走進一間號子。這是間大房,地上鋪著稻草,空氣中尿臊和汗臭刺鼻。房內已人滿為患。躺著的人連翻身都不方便。況鍾進去後,獄卒要大家擠緊,好不容易才挪出個位子讓他坐下。況鍾問他們是怎麽進來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告訴他,關在這裏的人都是欠了錢糧,等家裏借銀子來贖人。
晚上,況寰來送飯,見號子這樣擠,用銀子買通獄吏,才給況鍾一個小號。
小號在後院的銀杏樹旁。後院是囚徒放風的地方,這裏築著高高的圍牆,圍牆上沒有瞭望堡和巡道,放風時,禁卒們鷹隼一樣的眼睛注視著這裏的一切。小號通常隻住一人,有一張窄窄的單人床,一張板凳,一張小桌,桌上還有盞小油燈。與大號相比,這裏算是特別優待了。這個單間是監獄的搖錢樹,隻要出銀子,不論張三李四還是王二麻子,誰都可以住。
在小號吃過飯,屋內屋外已成灰色,況鍾要兒子去獄吏那裏要來紙筆墨硯,點上燈,在小桌前坐下,鋪開紙,捉筆沉思,然後揮筆疾書。他出身刀筆小吏,在儀製司為官時,禮部的許多重要公文都是他主筆,寫篇奏疏對他來講是小菜一碟。稿子可說是一氣嗬成,寫完之後,再三斟酌一番,訂正若幹字句,工工整整地謄寫,用封套裝好,拜發,將之交給況寰。
兒子懷揣封套,向父親跪下:“爹,獄吏那裏兒送了銀子,他們不會為難您的。兒去了,您要多加保重------”況寰說著,眼中滿是淚水。
“哭什麽?”況鍾拉起兒子,“爹住進這裏,能嚐嚐治下監獄的滋味不是壞事!能了解到許多外麵了解不到的事情。爹來這裏,百姓就可以少進這裏。”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路上注意安全,注意休息,不要惦記我!”
況寰向父親拜了三拜,轉身向外麵走去。他走到銀杏樹下,父親又叫住他,再三囑咐:“迴去對娘和閣老都不要提我的事,免得他們擔心。”
況寰點點頭,走了。況鍾站在鐵窗前,目睹兒子的身影出了小院。
獄卒催況鍾熄燈。他吹了燈,和衣躺在木板床上想心思。燈一黑,蚊子出來了,嗡嗡的叫著,這裏叮一個皰,那裏叮一個皰。聞著了人的氣味,臭蟲、跳蚤也在黑暗中爬出來向況鍾進攻,一時奇癢難忍。況鍾不怕虎狼,不懼惡人,就是畏這些小東西。臭蟲、跳蚤一咬,皮膚起雞皮疙瘩,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他點燈捉臭蟲、跳蚤,燈一亮,這些討厭鬼全藏起來了,一個也抓不著,好像是有意作弄他似的。他歎息一聲,不知如何是好,隻得熄了燈,傻呆呆地坐在板凳上。
坐了一會,老鼠又來了,它們在黑暗中爬來爬去,一會兒跳上他的膝蓋,一會兒爬上他的肩膀。他跳了一跳,老鼠跑了,坐下不久,它們又來了。
他站了起來,走到鐵窗跟前。窗外一片漆黑,萬籟俱寂,那株銀杏黑糊糊的,南風吹得枝葉沙沙作響。突然,聽到開門的聲音,接著火光照進後院,隻見一個衙役擎著火把來到銀杏樹下,獄卒押著三個漢子朝這邊走來。為首的那個三十多歲,手臂非常結實,後麵兩個精瘦精瘦的。走進窗邊時,況鍾認出是葛阿伴兄弟。
獄卒打開小號的門,丟進兩捆稻草,說:“進去吧,便宜你們仨了!”別的號子容人不下了。
三人進來後,獄卒“咣”的一聲上了鎖,走了。
況鍾點亮燈:“阿伴,是你哥仨?”
葛阿伴兄弟正在忙著鋪稻草,聽到況鍾問,三人連忙迴過頭來。
“康老板,您怎麽會在這裏?”葛阿伴驚奇地問。
況鍾將自己的遭遇說了,問:“你們呢?”
“我們記著您的話,火速迴家複業,今日到家剛吃過晚飯,衙役就把我哥仨捉來了。”葛阿伴說。
阿伴顯得很疲勞,沒講幾句話就倒頭入睡。阿伴睡得沉,阿讓、阿貴夢中老是發出驚叫聲。況鍾叫醒阿讓、阿貴,問是怎麽迴事,他倆述說夢見惡鬼舉牌持索捉拿。況鍾歎了口氣,窮人活在這世上多難,醒時官差逼,夢中惡鬼追,無時不擔驚受怕。
翌日早飯後,獄吏打開門:“葛阿伴走人,葛阿讓和葛阿貴留下!”
葛阿伴問他,兄弟仨一塊來的,為何兩個弟弟不能走。獄吏眼睛一瞪:“還沒關夠是不是?呆頭木息的!”
況鍾勸葛阿伴快走,走得一個是一個。阿讓、阿貴要哥出去後替他倆想想辦法。阿伴說:“沒事,今天哥就把你倆弄出去!”
阿伴走後不到一個時辰,獄吏就叫阿讓、阿貴出去。況鍾想,阿伴還真有能耐,這麽快就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葛家兄弟連忙收拾衣物。
“帶這些幹啥?磨磨蹭蹭的!”獄吏站在門口,顯得很不耐煩。
阿讓、阿貴說這些衣服迴家可以穿,丟掉了可惜。
獄吏冷笑,說做夢吧你,這是提審。阿讓、阿貴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仿佛身子掉進冰窖裏。況鍾心裏一沉。阿讓、阿貴跟提審走後一直沒有迴來。約莫到了申時,葛阿伴抹著淚來到號子裏收拾兩個弟弟的衣物。況鍾心頭浮起一絲不祥,問阿讓、阿貴哪去了。阿伴放聲痛哭,說被賈敬那惡魔打死了。
葛阿伴是石匠,外出做工掙了五十多兩銀子迴來,他妻子交出這些銀子贖了他。阿讓、阿貴無手藝,打短工隻掙到十幾兩銀子。兄弟倆的妻子也把帶迴的銀子交了,賈敬硬說不止這麽多,提審時一再逼問。阿讓、阿貴說沒有了,賈敬命皂隸使勁打。兩人昏死過去,他說是裝死,接過棍棒親自打,在賈敬的棍棒下,兄弟倆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況鍾聽了一拳砸在牆上,手在流血,心也在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