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世春秋(第三版)最新修訂版 作者:周元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化大革命中,三弟給我寄來了一份父親親手寫的履曆。父親用鉛筆密密麻麻地寫了八頁,字跡很潦草。父親去世後,這份履曆就成了父親留給我唯一的一件遺物。我摘錄其中的一小段如下:
“……漢族 原籍浙江山陰 1907年生於武昌 曾祖早年由浙學幕來鄂 寄籍武昌 祖父在家教館 去世很早 祖母撫兩兒(父親和七叔)一侄(六叔)長大成人 家道貧寒 時在前清末年 父親少年出外謀生 曾參加同盟會及辛亥革命 民國元、二年間任上海中國圖書公司經理 後遷居北京 在北教部等處供職 晚年賦閑 生活由六叔和七叔補助 七七事變後病逝 七叔少年官費赴日學炮兵 1931年任南京炮兵學校校長 抗戰時任重慶軍委會考核處處長 抗戰勝利後退役迴南京 1949年3月南京解放前夕病逝 六叔少年官費赴德學炮兵 抗戰時在重慶軍委會任教官 勝利後病逝……”
(父親的曾祖就是我的高祖,父親的祖父就是我的曾祖,以下類推)
這就是父親在去世之前關於家世的簡單交代,幾行字跨越了巨大的時空。比這稍微詳細些的內容我以前在父親的文件中也曾見過,可惜當時並不留意,過後也就無從查找了。曆來,父母有關家世的談論很少,我隻能搜腸刮肚地從記憶裏挖掘出點點滴滴來。
文革結束以後,關於家世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現在迴想起來,父母在世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問清楚家世,稀裏胡塗地錯失了良機。光陰似箭,父母去世已三、四十年了。後來,我從分散在海內外各地的叔父、姑媽和兄弟姐妹們那裏收集了一些材料,但是,那都是先輩們留下的一些片言隻字。
當我整理這些殘缺不全的資料時,才意識到在近一百五十年中,周家的幾代人曾經以不同的方式直接參與或經曆了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的一係列重大事件。如果寫成家史,將是對祖先最好的紀念。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社會開始了向現代文明轉型的艱難曆程。從高祖父開始,我家幾代人大都生長和生活在這個動蕩而複雜的轉型時期,已經和傳統而平靜的田園生活無緣了。從先輩們顛沛流離的經曆中可以看到,他們雖然沒有輝煌的功成名就,但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並推動了這個時期的曆史進程。
其實,了解家世的淵源和先輩的經曆,不僅使晚輩得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更主要的是應當從中獲得激勵和動力。先輩們的作為對晚輩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不可言傳的深遠的意義。所以家世應當是無聲的教育,是家族發揚光大的基礎,從而使晚輩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起步,造就出愛家、愛國、自立、向上的後代。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所以我就想在退休以後,著手進行這一有意義的探索。可是,還沒有等到我退休,叔父們已陸續去世,我原打算退休後向他們討教的計劃落空了。顯然,著手已經太晚了。幸運的是光楣姑媽曾經幫我整理了一份世係表,後來,光元姑媽又作了重要的補充。雖然總體看來,還不太完整,但家世的脈絡都已基本清晰了。
1995年,我退休以後,又繼續工作了十年。在這期間,我抽出了一部分精力,陸續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查閱了大量有關的曆史文獻。但是,曆史往往是給名人或大人物寫的,我的先輩們雖親身經曆了改朝換代的烽火硝煙,但是沒有出過名人或大人物,有的人甚至坎坷一生、窮困潦倒,大都是無聲無息,所以,我的收獲非常有限。要想比較完整和係統地描述周家的家世,再現先輩們悲歡離合的生平和經曆,顯然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沒有條件,所以我沒有去檔案館查找過相關的檔案,沒有走訪過老家尚在世的周家族人,也沒有走訪過先輩們的同學、同事及朋友的後人。總之,我下的功夫還很不到家。
為了接受過去的教訓,為了今後少些遺憾,我盡力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1999年,我整理了三十年來所收集的資料,編寫了《周家春秋》(征集稿),並發給各地親屬征求意見。光楣姑媽看了說遺漏太多,要找我詳談,可是,因為忙於其它工作,就放下了。
2002年,我一邊繼續收集資料,一邊按章節編寫書稿,並於2003年4月完稿,定名為《家世春秋》,印了兩本。今年7月份,我把《家世春秋》重新改寫,又印了十本。並以此書獻給八十八歲的光楣姑媽!可是,晚了,光楣姑媽於8月16日去世了,她老人家沒能看到這本書。日前,剛聽到台北鵬霄叔已於去年11月2日去世的消息,他的家人打電話沒有找到我,失去了聯係。鵬霄叔也看不到這本書了。現在,經過再次修改,算是第三版了。
在此,向光楣姑媽、鵬霄叔,以及前幾年去世的光湯二叔、光烈叔、仲源姑父和沈芹表姐、簡三英表姐夫致以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懷念。
下麵,就是我所整理的周家家世。因為本人不才,難免還會有許多錯誤和遺漏,給兄弟和子孫們留下很多修改和補充的餘地。尤其因數據掌握不夠,對文中許多人物的描述,會產生很大的出入與偏差,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歉意。
同時,我希望有人能將本書內容展開,進行藝術再加工,或者改編為劇本,使其更好地流傳下去。
在此特向閱讀本書初稿並提出寶貴修改意見的
兩位朋友致謝!
周元培 2006。12
每章簡介
第一章 紹興師爺1856-1900
我家祖籍浙江紹興,家鄉學幕胡府做幕……
曾祖父子師爺世家,寡母孤兒送子出國……
第二章 辛亥革命1900-1912
末代師爺參加革命,武昌起義背井離鄉……
同盟會員士官畢業,民國成立留德方迴……
第三章 北洋時代1912-1928
政壇引退落戶北京,二次革命北伐成功……
武昌周家確立七房,多事之秋太奶去世……
第四章 北平歲月1928-1937
爺爺失業兄弟團聚,父親逃婚奶奶病逝……
姥姥阿姨天橋棗林,培文女中針尖麥芒……
第五章 亡國之恨1937-1945
北平淪陷生離死別,收拾殘燼勉維生活……
迴憶童年第二故鄉,兩次下鄉貧窮難熬……
第六章 抗戰後方1937-1945
二叔二嬸逃難貴川,光珩姑媽和鵬霄叔……
光楣姑媽和光烈叔,費家姑父駝峰殉難……
第七章 鍾山風雨1946-1950
勝利複員完璧歸趙,周家公館拜見七爺……
短暫相聚解放前夕,七房衰敗另謀生路……
第八章 長春之冬1950-1972
旅途遭難安家長春,完成學業告別家庭……
貧病交加脫離苦海,烏雲籠罩文革曆劫……
第九章 世紀之交
五弟夭折六弟出國,二叔一家各奔東西……
三個姑媽不同命運,海峽兩岸親情不斷……
“……漢族 原籍浙江山陰 1907年生於武昌 曾祖早年由浙學幕來鄂 寄籍武昌 祖父在家教館 去世很早 祖母撫兩兒(父親和七叔)一侄(六叔)長大成人 家道貧寒 時在前清末年 父親少年出外謀生 曾參加同盟會及辛亥革命 民國元、二年間任上海中國圖書公司經理 後遷居北京 在北教部等處供職 晚年賦閑 生活由六叔和七叔補助 七七事變後病逝 七叔少年官費赴日學炮兵 1931年任南京炮兵學校校長 抗戰時任重慶軍委會考核處處長 抗戰勝利後退役迴南京 1949年3月南京解放前夕病逝 六叔少年官費赴德學炮兵 抗戰時在重慶軍委會任教官 勝利後病逝……”
(父親的曾祖就是我的高祖,父親的祖父就是我的曾祖,以下類推)
這就是父親在去世之前關於家世的簡單交代,幾行字跨越了巨大的時空。比這稍微詳細些的內容我以前在父親的文件中也曾見過,可惜當時並不留意,過後也就無從查找了。曆來,父母有關家世的談論很少,我隻能搜腸刮肚地從記憶裏挖掘出點點滴滴來。
文革結束以後,關於家世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現在迴想起來,父母在世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問清楚家世,稀裏胡塗地錯失了良機。光陰似箭,父母去世已三、四十年了。後來,我從分散在海內外各地的叔父、姑媽和兄弟姐妹們那裏收集了一些材料,但是,那都是先輩們留下的一些片言隻字。
當我整理這些殘缺不全的資料時,才意識到在近一百五十年中,周家的幾代人曾經以不同的方式直接參與或經曆了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的一係列重大事件。如果寫成家史,將是對祖先最好的紀念。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社會開始了向現代文明轉型的艱難曆程。從高祖父開始,我家幾代人大都生長和生活在這個動蕩而複雜的轉型時期,已經和傳統而平靜的田園生活無緣了。從先輩們顛沛流離的經曆中可以看到,他們雖然沒有輝煌的功成名就,但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並推動了這個時期的曆史進程。
其實,了解家世的淵源和先輩的經曆,不僅使晚輩得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更主要的是應當從中獲得激勵和動力。先輩們的作為對晚輩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不可言傳的深遠的意義。所以家世應當是無聲的教育,是家族發揚光大的基礎,從而使晚輩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起步,造就出愛家、愛國、自立、向上的後代。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所以我就想在退休以後,著手進行這一有意義的探索。可是,還沒有等到我退休,叔父們已陸續去世,我原打算退休後向他們討教的計劃落空了。顯然,著手已經太晚了。幸運的是光楣姑媽曾經幫我整理了一份世係表,後來,光元姑媽又作了重要的補充。雖然總體看來,還不太完整,但家世的脈絡都已基本清晰了。
1995年,我退休以後,又繼續工作了十年。在這期間,我抽出了一部分精力,陸續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查閱了大量有關的曆史文獻。但是,曆史往往是給名人或大人物寫的,我的先輩們雖親身經曆了改朝換代的烽火硝煙,但是沒有出過名人或大人物,有的人甚至坎坷一生、窮困潦倒,大都是無聲無息,所以,我的收獲非常有限。要想比較完整和係統地描述周家的家世,再現先輩們悲歡離合的生平和經曆,顯然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沒有條件,所以我沒有去檔案館查找過相關的檔案,沒有走訪過老家尚在世的周家族人,也沒有走訪過先輩們的同學、同事及朋友的後人。總之,我下的功夫還很不到家。
為了接受過去的教訓,為了今後少些遺憾,我盡力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1999年,我整理了三十年來所收集的資料,編寫了《周家春秋》(征集稿),並發給各地親屬征求意見。光楣姑媽看了說遺漏太多,要找我詳談,可是,因為忙於其它工作,就放下了。
2002年,我一邊繼續收集資料,一邊按章節編寫書稿,並於2003年4月完稿,定名為《家世春秋》,印了兩本。今年7月份,我把《家世春秋》重新改寫,又印了十本。並以此書獻給八十八歲的光楣姑媽!可是,晚了,光楣姑媽於8月16日去世了,她老人家沒能看到這本書。日前,剛聽到台北鵬霄叔已於去年11月2日去世的消息,他的家人打電話沒有找到我,失去了聯係。鵬霄叔也看不到這本書了。現在,經過再次修改,算是第三版了。
在此,向光楣姑媽、鵬霄叔,以及前幾年去世的光湯二叔、光烈叔、仲源姑父和沈芹表姐、簡三英表姐夫致以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懷念。
下麵,就是我所整理的周家家世。因為本人不才,難免還會有許多錯誤和遺漏,給兄弟和子孫們留下很多修改和補充的餘地。尤其因數據掌握不夠,對文中許多人物的描述,會產生很大的出入與偏差,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歉意。
同時,我希望有人能將本書內容展開,進行藝術再加工,或者改編為劇本,使其更好地流傳下去。
在此特向閱讀本書初稿並提出寶貴修改意見的
兩位朋友致謝!
周元培 2006。12
每章簡介
第一章 紹興師爺1856-1900
我家祖籍浙江紹興,家鄉學幕胡府做幕……
曾祖父子師爺世家,寡母孤兒送子出國……
第二章 辛亥革命1900-1912
末代師爺參加革命,武昌起義背井離鄉……
同盟會員士官畢業,民國成立留德方迴……
第三章 北洋時代1912-1928
政壇引退落戶北京,二次革命北伐成功……
武昌周家確立七房,多事之秋太奶去世……
第四章 北平歲月1928-1937
爺爺失業兄弟團聚,父親逃婚奶奶病逝……
姥姥阿姨天橋棗林,培文女中針尖麥芒……
第五章 亡國之恨1937-1945
北平淪陷生離死別,收拾殘燼勉維生活……
迴憶童年第二故鄉,兩次下鄉貧窮難熬……
第六章 抗戰後方1937-1945
二叔二嬸逃難貴川,光珩姑媽和鵬霄叔……
光楣姑媽和光烈叔,費家姑父駝峰殉難……
第七章 鍾山風雨1946-1950
勝利複員完璧歸趙,周家公館拜見七爺……
短暫相聚解放前夕,七房衰敗另謀生路……
第八章 長春之冬1950-1972
旅途遭難安家長春,完成學業告別家庭……
貧病交加脫離苦海,烏雲籠罩文革曆劫……
第九章 世紀之交
五弟夭折六弟出國,二叔一家各奔東西……
三個姑媽不同命運,海峽兩岸親情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