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朝
陳 橋 兵 變------199
趙匡胤(927年~976年):泳州(今河北涿縣)人,其父趙弘殷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愛將。926年,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與部下也是女婿的石敬瑭等帥兵反叛,李存勖中箭,在飲下劉皇後派宦官送來的羹湯時身亡。趙匡胤的父親開始沒落,此時,趙匡胤投奔至河北鄴都後漢樞密使郭威的門下,做了一名士兵。
950年,郭威舉兵反叛,南下攻入開封,在951年,自立為帝,國號後周,是為太祖。此時,趙匡胤成為了宮廷禁衛的負責人。
954年,後周郭威病逝,世宗柴榮繼位。然,北漢的世祖劉崇認為有機可乘,勾結遼國,舉遼國騎兵萬餘,北漢軍三萬人,大舉入侵。
周世宗親率大軍,指揮此時的禁軍將領趙匡胤等,在高平(今山西境內),而且在後援部隊尚沒有到達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得北漢丟盔卸甲逃迴了晉陽。此次禦敵的勝利,趙匡胤被提升為殿前都虞侯。
這時的趙匡胤開始注意安排、提拔自己的人才,同時廣交其他的高級將領,並同其中的十位結為了兄弟。他自己也一改平時重武輕文的習慣。
後周在956年~958年,對後唐發起過三次戰爭,趙匡胤再次得到了提拔,被任命為忠武節度使及殿前都指揮使。這時的趙匡胤又網羅了,趙普等一批文人在自己的門下。
後周經世宗柴榮治理5年後病重,於959年,傳位於7歲的第四子柴宗訓。同年遼國入侵,恭帝柴宗訓令趙匡胤北上禦敵。
當趙匡胤剛走至陳橋驛(開封城北20裏),士兵們舉行兵變,將黃袍加在趙匡胤之身後,青年時代就立有雄心壯誌寫下了:“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qu),逐退群星與殘月。”的趙匡胤立即殺迴了開封。960年,自立為帝,國號宋,是為宋太祖,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朝代,宋朝開始。
登基後的趙匡胤麵臨著三大問題:一,朝廷不穩。二,有功人員的傲橫。三,此時的全國,還是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的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是京城開封的人心穩定問題。
趙匡胤雄才大略:他錄用了後周的全部官員,懲罰了恃勢欺淩的新貴(王彥升),強化了京城的治安,對反抗的節度使(李筠、李重進)采取了分而治之的鎮壓方法。
緊接著,趙匡胤又上演了一場,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計謀,他邀有功、權重的大將們赴宴,在宴會中他暗示大家:他衷心的感謝大家的忠心擁戴,為防止黃袍加身的事件再次發生,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家鄉,幸福的安度晚年。
第二天,眾人一一表態,稱自己有病,不宜再領兵征戰了。就這樣趙匡胤用一杯酒,解除了與他共同征戰的、同僚們的兵權(當然他很好的安排了他們),解除了心中之大憂。
自此,他中央集權,製定了重文、按律治理國家的計劃。同時他又製定了先南後北的一統江山的策略:963年,平定了荊南。964年,滅了後蜀。965年,亡南漢。974年,他采取“浮橋渡江,圍城打援”的方法俘虜了南唐的李煜。
趙匡胤建立了大宋朝,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
在政治上:他采取了中央集權製,一切權力歸朝廷。在組織上:他規定各地“三歲一易”,不得連任。同時他在各州、縣設立了通判(有稱監州、監縣),與知州、知縣共同治理地方。
在軍事上:他收各地的兵權創立了禁、廂兩製的軍事製度,指揮權直接由朝廷掌握,就是兵部尚書也無權調動軍隊,隻有在樞密使奉旨的的情況下才可調動軍隊。
在經濟上:他收奪地方上的財權,除了留有一定的儲備外,全部送至朝廷,不得截留。自此地方、藩鎮再無能力與朝廷對抗。
再有就是他開科取士(在科舉的問題上宋朝比唐朝更為重視,科舉更加公正化),重文用武,廣羅人才等等。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裏:“•;;•;;•;;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的“宋祖”就是對趙匡胤的評價。
在他準備進一步統一全國時,976年,在病中突然去逝,年僅50歲,那個“燭光斧影”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迷。
因為在這之前,在他稱帝後不久(961年),趙匡胤的母親一天問他:“你知道你為什麽能坐上皇位嗎?那是因為後周國君年幼,希望你能將帝位傳給你的弟弟們,而不是傳給你的兒子。”這就是當時由趙普記下的“金匱之盟”(由大臣記下的“金匱之盟”,定將朝廷上下皆知)。
“金匱之盟”的排列順序是趙光義(趙匡義)、趙光美(趙匡美)、趙德昭等。而趙匡胤則常常在重大的活動中將皇子推在了前麵,又常常有親近於趙光美的行動等等。如此這般,這不可能不給在“金匱之盟”中排列順序是第一的、又共同出生入死的、參與陳橋驛兵變,將哥哥推上王位的趙光義,留下了種種的想法。
在趙匡胤生病時,人們見到趙光義從趙匡胤的寢宮中出來後,就聽到皇上駕崩了的消息,這就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懸念,史家也眾說紛紜,這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全 國 統 一------200
趙匡胤在陳橋驛舉行兵變,滅了後周,於960年,建立了宋朝,當他正打算進一步完全統一全國的時候,於976年,病逝了。按照“金匱之盟”:不能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則弟弟趙光義繼位做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939年~997年):原名趙匡義,976年,繼位後,改名為趙光義,978年,又改名為趙炅(jiong日光之義)。
趙光義小於其哥哥12歲,在陳橋兵變中起了極大的作用。他繼位後,在979年,對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國 ( 江南錢鏐創立的吳越國,在978年,由錢弘俶自動的歸順了北宋 ) ,北漢發動了進攻,同年,統一了中國。自此,分裂了72年的小分裂時代結束。
然而,不斷強大的遼國經常南下對中原進行騷擾。979年,初趙光義親自率30萬大軍從太原出發,打算收迴燕雲十六州。然而,此次出兵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差點喪命。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北宋這一時期的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遼將領楊業:
楊業,也就是著名小說《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是並州太原人。父親楊信,在後漢任鱗州刺史。
950年,郭威舉兵南下滅了後漢,建立了後周。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同母弟弟劉崇怒,自己在晉陽即帝位,建立了北漢,20歲的楊業投奔了劉崇。
由於驍勇善戰,不斷的得到提升。後,官至建雄軍節度使,被人們稱之為“楊無敵”。 978年,趙光義滅北漢,楊業自動歸附於北宋,被宋太宗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後又任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鎮守北方邊境。
980年,遼國出動十萬大軍侵犯代州,楊業僅以數百騎從遼軍的背後進行襲擊,殺死了遼國的一個駙馬、活捉了遼國的一名大將,而大獲全勝。
986年,宋太宗又派30萬大軍,分三路進行伐遼,楊業作為西路軍潘美的副將,對遼進行阻擊。由於潘美錯誤的戰略(楊業認為出擊的時機未到)和對楊業的嫉妒,造成了楊業的孤軍奮戰,兒子楊延玉戰死沙場,楊業中箭被俘不降,絕食而亡。而潘美立即撤軍而逃,迴京後潘美及有關人員均受到了相應的處分。
楊業死後,其子楊延郎(也叫楊延昭,小說《楊家將》卻將楊業描述為有許多的兒子。)鎮守邊關二十多年,曾多次打敗遼軍的侵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同樣鎮守邊關抗擊遼軍。
楊業的妻子折太君(注:折與佘同音,小說《楊家將》將折老太君寫成佘老太君)惜子,向朝廷謊報:自己的另一兒子楊延景已病故,八賢王與寇準前往吊唁,發現了許多疑點(諸如在孝衣內發現華麗的衣裙、楊家的人並不是很悲哀),於是二人決定留宿一夜,以觀究竟。
是夜,寇準發現柴郡主提著食盒而行。寇準為了不被發現,脫下了靴子,背於肩上,尾隨而行。終於發現楊延景並沒有死,於是與八賢王共同上報朝廷,楊延景終又掛帥抗遼。這就是有名的、寇準背靴的典故。
經過979年與986年,的兩次對遼的戰爭,北宋都以失敗告終。自此,我宋朝對遼的戰爭由抗擊、出擊轉為保守的防禦階段。
趙光義於997年,病逝。細究趙匡胤、趙光義兄弟:趙匡胤在陳橋驛進行兵變,建立了北宋,基本上結束了中國的小分裂時代,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實行了中央集權,使統一的中國走向了繁榮。
趙光義繼位21年,除了較為重文(建立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三館,組織文人編纂《太平廣記》、《太平禦覽》)、重科舉外之外,並無多大建樹。
也許是因為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他自己過早的繼承了帝位的原因吧,趙光義在鞏固自己的帝位上放置了過多的精力。如他認為晉陽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兵家相爭之地,且出人才,晉陽的人他認為桀驁不訓,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在他登上王位後的979年,他竟下令毀掉晉陽城。為防止民眾的抵觸情緒,他又擴建了晉陽的晉祠。
同時他在對外遼國的入侵問題上是失敗的。以至於後來的繼位人,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對遼采取妥協的政策。
半 部 論 語------201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我國古代較為有名的一個傳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後周在956年~958年,對後唐發起過三次戰爭,而趙匡胤在此期間再次得到了提拔,這時的趙匡胤又網羅了,趙普等一批文人在自己的門下。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縣人(今天津薊縣),後舉家隋父遷之洛陽。在其35歲左右成為趙匡胤的幕僚,被趙任命為軍中的書記。
959年,趙普參與及策劃了陳橋驛兵變,造成了後周的滅亡和趙匡胤登上帝位,建立了北宋。由於擁立趙匡胤有功,被太祖封為樞密使(等同宰相)。
在鞏固政變後的政權(杯酒釋兵權、抑武官,重文臣的方針)、建立中央(在政治、經濟上)集權製度、統一全國的戰爭(提出了:“先南後北”的方針)中,趙普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勞。
後來《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說:“非趙韓王(指趙普)謀慮深長,太祖聰明果斷,天下何以治平?…”。
趙普正如司馬光所說深謀遠慮,自追隨趙匡胤後不但盡忠盡智,且敢於犯顏極諫現舉三個小例足以說明:
一次,身為宰相的趙普向太祖推薦某人為官,太祖不許,趙普反複奏請,太祖大怒,撕其奏章,拋之於地。
而趙普毫無驚慌之態,俯身拾起被撕之碎片,迴家後拚修貼好,第二天又將其上奏,趙匡胤方有所感悟,準其所薦,而此人果如趙普所薦十分稱職。
又一次,趙普按章將幾位應提拔的大臣報呈太祖,趙匡胤一看,是自己一向比較厭惡的幾人,於是不予準許。趙普再三請命,太祖冷冷地說:“朕偏不準,看你有何辦法?”,趙普正色道:“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
說得何其之好,盡管趙匡胤在奪取政權之後製定了中央集權,重文、按律治理國家的計劃,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他還是憑借著個人的感情去辦事。
趙普所說就是法治的具體體現,而幾千年以來所有的帝王,都是以“家天下”為思想指導,以我是皇帝,我說了算(這是人治的最具體的表現,這種人治,往往根據個人的喜怒哀樂的不同、素質修養的高低而偏差甚遠,同時還會有朝令夕改,法令繁多的現象!)誰敢抗朕旨意,輕則罷官、重則丟命!
太祖聽後怒不可遏,起身迴後宮。趙普久久立於寢宮之外,而不肯離去。經過靜思,趙匡胤同意趙普的奏表。
另一次是,太祖幾次想任用天雄節度使符彥卿主持軍務,均遭趙普諫阻。趙認為:符名勢過盛,不可再握軍權。而趙匡胤認為符可信賴(符彥卿為後周重臣,其兩女相繼為周世宗柴榮的皇後。歸順北宋後,其第六女又嫁於趙光義,權橫一方)。
963年,趙匡胤再次提及符彥卿之事,又遭趙普反對。太祖問趙:為何疑符,而朕待符彥卿不薄,符怎能負朕?而趙普竟不計後果的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如被電擊,再也不議此事。
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孔子又說:“事君數(過頻、過密),斯辱矣…”君不見伍子胥苦諫吳王要小心越國,遭夫差怒,因而被殺的事件(見前“臥薪嚐膽”節),如果太祖聽不進此言,大怒的話( 此言毫無疑義的觸到了趙匡胤的痛處,這是最最忌韙的事情。950年,後漢的大將郭威舉行兵變,奪了後漢的政權,建立了後周。十年之後,趙匡胤這個後周的大將又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大宋 ),趙普輕則不被信任,有可能被罷官,重則性命不保。趙普可謂忠也!。
趙普早年讀書不多,963年,趙匡胤改年號為乾德,趙普大加讚美。後來發現前蜀用過此年號 { 昏君王衍在919年~925年用過該年號,925年,亡國。見前節“五代十國(3)”},太祖大怒,生氣之餘用禦筆直點趙普的麵孔,罵其不爭氣。
趙無地自容,也不敢將天子聖筆洗去,以至於第二天上朝時仍是大花臉,趙匡胤又好氣又好笑,方遂下旨,讓其洗去。
自此,趙普每日下朝後將自己關在書房中,手不釋卷,學習先秦諸子之卷不止。故有《宋史》記載:“晚年(指趙普)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he)戶啟篋(qie)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即薨(hong 諸侯、大臣死後所用之語),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故出現了“半部《論語》之傳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影響我國曆史的人物無數。趙普名不見傳,又無過多的背景,且讀書不多,可是他看清了形勢,策劃了“陳橋驛兵變”、 提出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方針,結束了我國的小分裂時代。
小故事:一次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在一個風雪的夜晚來到了趙普的宅第,趙普一看皇上站在雪地裏,大驚,連忙請進屋裏,問道:如何如此?
趙匡胤說:朕想統一全國,不知從何開始,你看先打太原如何?趙普說:不好!臣以為“先南後北”為好。留下太原,讓北漢抵禦遼國,我們先取南唐,否則我大宋就要在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情況下,自己先抗遼了。趙匡胤大悟。
為鞏固政權曆代君王誅殺功臣的事很多,而趙普則導演了我國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抑武官、重文臣的長期方針。為求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發展,他又製定了在政治、經濟上的中央集權製度。
筆者認為在我國曆史中,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小分裂時代,趙普這個名不見傳的人物,對我國曆史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抹煞的。人無完人,趙普也有缺點,在趙光義的繼位問題上,他協助了趙光義,完全違背了“金匱之盟”;傳弟,不傳子的規定。也許由於這一點吧,趙普連任了三朝的宰相(其中因受吳越使臣的賄和用人不當被貶過)。
遼朝簡介(2)------202
遼聖宗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與蕭太後:景宗長子,982年,12歲時繼位,由於繼位時年幼,由其母蕭太後親政。
979年,初趙光義親自率30萬大軍從太原出發,打算收迴燕雲十六州。然而,此次出兵在蕭太後的打擊下,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差點喪命。
986年,北宋二次伐遼,蕭太後親率大軍抗擊北宋,由於錯誤的戰略,著名的北宋將領楊業戰死於戰場。
1004年,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又親率20萬大軍攻宋。采取不抵抗主義的宋真宗與遼簽約了“澶淵之盟”,年年向遼進貢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
1009年,蕭太後還政於耶律隆緒。在耶律隆緒執政期間,他對部族進行了改革並從新編製,將許多奴隸解放為平民。同時,他學習宋朝實行科舉製度,吸收大批漢人進入朝廷。另外他修改法律,使法律更加平等化。
在遼國,耶律隆緒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王了,他於1031年,病故。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年):耶律隆緒的長子,1031年,繼位。此君基本上算是一位吃喝玩樂的昏君。他在宋朝與西夏發生戰事之時,裝模作樣的表示要攻宋,宋朝不得不又進貢20萬銀絹。
由於西夏不願再向他稱臣,他率軍討伐西夏兩次,均以失敗告終。他在40歲,1055年時,得病而亡。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耶律真宗的長子,1055年,繼位。此人寵信奸臣、迫害忠良,聽信讒言,竟使皇後含冤而死,並間接的害死了自己的唯一的皇太子。
在他統治的期間,遼國政治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國力漸弱。他於1101年,病逝。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2年~1125年):道宗耶律洪基的長孫,1101年,繼位,是遼國的末代皇帝。
由於其父被害,3歲時被迫離開宮廷。後耶律洪基良心發現,一年後被接迴宮中,並對其過分溺愛,造成了其惡劣的秉性。繼位後迫害忠良、寵信奸臣、造成朝政的烏煙瘴氣。
在他執政期間,我國東北部的女真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日益強大,統一了女真族,於1115年,成立了金朝。耶律延禧在1125年,被金朝俘虜,自907年~1125年立國219年的遼朝,也隨之滅亡了。
遼將亡之際,1122年,耶律淳創立了北遼。經二主的北遼,亡於1123年。1124年,耶律大石創立西遼。西遼經三主,於1211年結束。現簡介如下:
北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次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弟弟。他在耶律延禧被金朝打得四處逃命時,於1122年,創立了北遼。然而,在金朝的不斷打擊下,憂慮而病,於即位後的第98天,病逝。
北遼梁王耶律雅裏:(1094年~1123年),是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次子,1123年繼位。繼位僅5個月,在內外交困中得重病而亡,北遼結束。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1143年):遼太祖耶律保機第八代孫,1124年,創立了西遼。其稱帝後精心經營他的小西遼,不斷蠶食周邊的領土,經過21年,西遼成為一個領土遼闊的大帝國。他於1143年,病逝。
西遼仁聖耶律夷列(?~1163年):西遼德宗耶律大石的兒子,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後,由其皇後蕭氏理政。1151年,還政於耶律夷列。
西遼在耶律大石的皇後與耶律夷列的治理下,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耶律夷列於1163年,病逝。
西遼末帝耶律直魯古(?~1213年):耶律夷列病逝後,由其皇妹代為治理政事。1178年,在宮廷政變中,耶律夷列的皇妹被殺,耶律直魯古被立為帝。
然而,耶律直魯古是個糊塗的君王。1211年,被蒙古蠻部叛逃而至的屈出律奪取了政權,耶律直魯古被奉為太上皇,然1213年,病死。
陳 橋 兵 變------199
趙匡胤(927年~976年):泳州(今河北涿縣)人,其父趙弘殷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愛將。926年,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與部下也是女婿的石敬瑭等帥兵反叛,李存勖中箭,在飲下劉皇後派宦官送來的羹湯時身亡。趙匡胤的父親開始沒落,此時,趙匡胤投奔至河北鄴都後漢樞密使郭威的門下,做了一名士兵。
950年,郭威舉兵反叛,南下攻入開封,在951年,自立為帝,國號後周,是為太祖。此時,趙匡胤成為了宮廷禁衛的負責人。
954年,後周郭威病逝,世宗柴榮繼位。然,北漢的世祖劉崇認為有機可乘,勾結遼國,舉遼國騎兵萬餘,北漢軍三萬人,大舉入侵。
周世宗親率大軍,指揮此時的禁軍將領趙匡胤等,在高平(今山西境內),而且在後援部隊尚沒有到達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得北漢丟盔卸甲逃迴了晉陽。此次禦敵的勝利,趙匡胤被提升為殿前都虞侯。
這時的趙匡胤開始注意安排、提拔自己的人才,同時廣交其他的高級將領,並同其中的十位結為了兄弟。他自己也一改平時重武輕文的習慣。
後周在956年~958年,對後唐發起過三次戰爭,趙匡胤再次得到了提拔,被任命為忠武節度使及殿前都指揮使。這時的趙匡胤又網羅了,趙普等一批文人在自己的門下。
後周經世宗柴榮治理5年後病重,於959年,傳位於7歲的第四子柴宗訓。同年遼國入侵,恭帝柴宗訓令趙匡胤北上禦敵。
當趙匡胤剛走至陳橋驛(開封城北20裏),士兵們舉行兵變,將黃袍加在趙匡胤之身後,青年時代就立有雄心壯誌寫下了:“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qu),逐退群星與殘月。”的趙匡胤立即殺迴了開封。960年,自立為帝,國號宋,是為宋太祖,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朝代,宋朝開始。
登基後的趙匡胤麵臨著三大問題:一,朝廷不穩。二,有功人員的傲橫。三,此時的全國,還是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的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是京城開封的人心穩定問題。
趙匡胤雄才大略:他錄用了後周的全部官員,懲罰了恃勢欺淩的新貴(王彥升),強化了京城的治安,對反抗的節度使(李筠、李重進)采取了分而治之的鎮壓方法。
緊接著,趙匡胤又上演了一場,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計謀,他邀有功、權重的大將們赴宴,在宴會中他暗示大家:他衷心的感謝大家的忠心擁戴,為防止黃袍加身的事件再次發生,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家鄉,幸福的安度晚年。
第二天,眾人一一表態,稱自己有病,不宜再領兵征戰了。就這樣趙匡胤用一杯酒,解除了與他共同征戰的、同僚們的兵權(當然他很好的安排了他們),解除了心中之大憂。
自此,他中央集權,製定了重文、按律治理國家的計劃。同時他又製定了先南後北的一統江山的策略:963年,平定了荊南。964年,滅了後蜀。965年,亡南漢。974年,他采取“浮橋渡江,圍城打援”的方法俘虜了南唐的李煜。
趙匡胤建立了大宋朝,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
在政治上:他采取了中央集權製,一切權力歸朝廷。在組織上:他規定各地“三歲一易”,不得連任。同時他在各州、縣設立了通判(有稱監州、監縣),與知州、知縣共同治理地方。
在軍事上:他收各地的兵權創立了禁、廂兩製的軍事製度,指揮權直接由朝廷掌握,就是兵部尚書也無權調動軍隊,隻有在樞密使奉旨的的情況下才可調動軍隊。
在經濟上:他收奪地方上的財權,除了留有一定的儲備外,全部送至朝廷,不得截留。自此地方、藩鎮再無能力與朝廷對抗。
再有就是他開科取士(在科舉的問題上宋朝比唐朝更為重視,科舉更加公正化),重文用武,廣羅人才等等。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裏:“•;;•;;•;;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的“宋祖”就是對趙匡胤的評價。
在他準備進一步統一全國時,976年,在病中突然去逝,年僅50歲,那個“燭光斧影”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迷。
因為在這之前,在他稱帝後不久(961年),趙匡胤的母親一天問他:“你知道你為什麽能坐上皇位嗎?那是因為後周國君年幼,希望你能將帝位傳給你的弟弟們,而不是傳給你的兒子。”這就是當時由趙普記下的“金匱之盟”(由大臣記下的“金匱之盟”,定將朝廷上下皆知)。
“金匱之盟”的排列順序是趙光義(趙匡義)、趙光美(趙匡美)、趙德昭等。而趙匡胤則常常在重大的活動中將皇子推在了前麵,又常常有親近於趙光美的行動等等。如此這般,這不可能不給在“金匱之盟”中排列順序是第一的、又共同出生入死的、參與陳橋驛兵變,將哥哥推上王位的趙光義,留下了種種的想法。
在趙匡胤生病時,人們見到趙光義從趙匡胤的寢宮中出來後,就聽到皇上駕崩了的消息,這就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懸念,史家也眾說紛紜,這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全 國 統 一------200
趙匡胤在陳橋驛舉行兵變,滅了後周,於960年,建立了宋朝,當他正打算進一步完全統一全國的時候,於976年,病逝了。按照“金匱之盟”:不能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則弟弟趙光義繼位做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939年~997年):原名趙匡義,976年,繼位後,改名為趙光義,978年,又改名為趙炅(jiong日光之義)。
趙光義小於其哥哥12歲,在陳橋兵變中起了極大的作用。他繼位後,在979年,對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國 ( 江南錢鏐創立的吳越國,在978年,由錢弘俶自動的歸順了北宋 ) ,北漢發動了進攻,同年,統一了中國。自此,分裂了72年的小分裂時代結束。
然而,不斷強大的遼國經常南下對中原進行騷擾。979年,初趙光義親自率30萬大軍從太原出發,打算收迴燕雲十六州。然而,此次出兵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差點喪命。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北宋這一時期的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遼將領楊業:
楊業,也就是著名小說《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是並州太原人。父親楊信,在後漢任鱗州刺史。
950年,郭威舉兵南下滅了後漢,建立了後周。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同母弟弟劉崇怒,自己在晉陽即帝位,建立了北漢,20歲的楊業投奔了劉崇。
由於驍勇善戰,不斷的得到提升。後,官至建雄軍節度使,被人們稱之為“楊無敵”。 978年,趙光義滅北漢,楊業自動歸附於北宋,被宋太宗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後又任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鎮守北方邊境。
980年,遼國出動十萬大軍侵犯代州,楊業僅以數百騎從遼軍的背後進行襲擊,殺死了遼國的一個駙馬、活捉了遼國的一名大將,而大獲全勝。
986年,宋太宗又派30萬大軍,分三路進行伐遼,楊業作為西路軍潘美的副將,對遼進行阻擊。由於潘美錯誤的戰略(楊業認為出擊的時機未到)和對楊業的嫉妒,造成了楊業的孤軍奮戰,兒子楊延玉戰死沙場,楊業中箭被俘不降,絕食而亡。而潘美立即撤軍而逃,迴京後潘美及有關人員均受到了相應的處分。
楊業死後,其子楊延郎(也叫楊延昭,小說《楊家將》卻將楊業描述為有許多的兒子。)鎮守邊關二十多年,曾多次打敗遼軍的侵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同樣鎮守邊關抗擊遼軍。
楊業的妻子折太君(注:折與佘同音,小說《楊家將》將折老太君寫成佘老太君)惜子,向朝廷謊報:自己的另一兒子楊延景已病故,八賢王與寇準前往吊唁,發現了許多疑點(諸如在孝衣內發現華麗的衣裙、楊家的人並不是很悲哀),於是二人決定留宿一夜,以觀究竟。
是夜,寇準發現柴郡主提著食盒而行。寇準為了不被發現,脫下了靴子,背於肩上,尾隨而行。終於發現楊延景並沒有死,於是與八賢王共同上報朝廷,楊延景終又掛帥抗遼。這就是有名的、寇準背靴的典故。
經過979年與986年,的兩次對遼的戰爭,北宋都以失敗告終。自此,我宋朝對遼的戰爭由抗擊、出擊轉為保守的防禦階段。
趙光義於997年,病逝。細究趙匡胤、趙光義兄弟:趙匡胤在陳橋驛進行兵變,建立了北宋,基本上結束了中國的小分裂時代,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實行了中央集權,使統一的中國走向了繁榮。
趙光義繼位21年,除了較為重文(建立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三館,組織文人編纂《太平廣記》、《太平禦覽》)、重科舉外之外,並無多大建樹。
也許是因為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他自己過早的繼承了帝位的原因吧,趙光義在鞏固自己的帝位上放置了過多的精力。如他認為晉陽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兵家相爭之地,且出人才,晉陽的人他認為桀驁不訓,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在他登上王位後的979年,他竟下令毀掉晉陽城。為防止民眾的抵觸情緒,他又擴建了晉陽的晉祠。
同時他在對外遼國的入侵問題上是失敗的。以至於後來的繼位人,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對遼采取妥協的政策。
半 部 論 語------201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我國古代較為有名的一個傳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後周在956年~958年,對後唐發起過三次戰爭,而趙匡胤在此期間再次得到了提拔,這時的趙匡胤又網羅了,趙普等一批文人在自己的門下。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縣人(今天津薊縣),後舉家隋父遷之洛陽。在其35歲左右成為趙匡胤的幕僚,被趙任命為軍中的書記。
959年,趙普參與及策劃了陳橋驛兵變,造成了後周的滅亡和趙匡胤登上帝位,建立了北宋。由於擁立趙匡胤有功,被太祖封為樞密使(等同宰相)。
在鞏固政變後的政權(杯酒釋兵權、抑武官,重文臣的方針)、建立中央(在政治、經濟上)集權製度、統一全國的戰爭(提出了:“先南後北”的方針)中,趙普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勞。
後來《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說:“非趙韓王(指趙普)謀慮深長,太祖聰明果斷,天下何以治平?…”。
趙普正如司馬光所說深謀遠慮,自追隨趙匡胤後不但盡忠盡智,且敢於犯顏極諫現舉三個小例足以說明:
一次,身為宰相的趙普向太祖推薦某人為官,太祖不許,趙普反複奏請,太祖大怒,撕其奏章,拋之於地。
而趙普毫無驚慌之態,俯身拾起被撕之碎片,迴家後拚修貼好,第二天又將其上奏,趙匡胤方有所感悟,準其所薦,而此人果如趙普所薦十分稱職。
又一次,趙普按章將幾位應提拔的大臣報呈太祖,趙匡胤一看,是自己一向比較厭惡的幾人,於是不予準許。趙普再三請命,太祖冷冷地說:“朕偏不準,看你有何辦法?”,趙普正色道:“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
說得何其之好,盡管趙匡胤在奪取政權之後製定了中央集權,重文、按律治理國家的計劃,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他還是憑借著個人的感情去辦事。
趙普所說就是法治的具體體現,而幾千年以來所有的帝王,都是以“家天下”為思想指導,以我是皇帝,我說了算(這是人治的最具體的表現,這種人治,往往根據個人的喜怒哀樂的不同、素質修養的高低而偏差甚遠,同時還會有朝令夕改,法令繁多的現象!)誰敢抗朕旨意,輕則罷官、重則丟命!
太祖聽後怒不可遏,起身迴後宮。趙普久久立於寢宮之外,而不肯離去。經過靜思,趙匡胤同意趙普的奏表。
另一次是,太祖幾次想任用天雄節度使符彥卿主持軍務,均遭趙普諫阻。趙認為:符名勢過盛,不可再握軍權。而趙匡胤認為符可信賴(符彥卿為後周重臣,其兩女相繼為周世宗柴榮的皇後。歸順北宋後,其第六女又嫁於趙光義,權橫一方)。
963年,趙匡胤再次提及符彥卿之事,又遭趙普反對。太祖問趙:為何疑符,而朕待符彥卿不薄,符怎能負朕?而趙普竟不計後果的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如被電擊,再也不議此事。
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孔子又說:“事君數(過頻、過密),斯辱矣…”君不見伍子胥苦諫吳王要小心越國,遭夫差怒,因而被殺的事件(見前“臥薪嚐膽”節),如果太祖聽不進此言,大怒的話( 此言毫無疑義的觸到了趙匡胤的痛處,這是最最忌韙的事情。950年,後漢的大將郭威舉行兵變,奪了後漢的政權,建立了後周。十年之後,趙匡胤這個後周的大將又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大宋 ),趙普輕則不被信任,有可能被罷官,重則性命不保。趙普可謂忠也!。
趙普早年讀書不多,963年,趙匡胤改年號為乾德,趙普大加讚美。後來發現前蜀用過此年號 { 昏君王衍在919年~925年用過該年號,925年,亡國。見前節“五代十國(3)”},太祖大怒,生氣之餘用禦筆直點趙普的麵孔,罵其不爭氣。
趙無地自容,也不敢將天子聖筆洗去,以至於第二天上朝時仍是大花臉,趙匡胤又好氣又好笑,方遂下旨,讓其洗去。
自此,趙普每日下朝後將自己關在書房中,手不釋卷,學習先秦諸子之卷不止。故有《宋史》記載:“晚年(指趙普)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he)戶啟篋(qie)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即薨(hong 諸侯、大臣死後所用之語),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故出現了“半部《論語》之傳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影響我國曆史的人物無數。趙普名不見傳,又無過多的背景,且讀書不多,可是他看清了形勢,策劃了“陳橋驛兵變”、 提出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方針,結束了我國的小分裂時代。
小故事:一次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在一個風雪的夜晚來到了趙普的宅第,趙普一看皇上站在雪地裏,大驚,連忙請進屋裏,問道:如何如此?
趙匡胤說:朕想統一全國,不知從何開始,你看先打太原如何?趙普說:不好!臣以為“先南後北”為好。留下太原,讓北漢抵禦遼國,我們先取南唐,否則我大宋就要在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情況下,自己先抗遼了。趙匡胤大悟。
為鞏固政權曆代君王誅殺功臣的事很多,而趙普則導演了我國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抑武官、重文臣的長期方針。為求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發展,他又製定了在政治、經濟上的中央集權製度。
筆者認為在我國曆史中,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小分裂時代,趙普這個名不見傳的人物,對我國曆史的發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可抹煞的。人無完人,趙普也有缺點,在趙光義的繼位問題上,他協助了趙光義,完全違背了“金匱之盟”;傳弟,不傳子的規定。也許由於這一點吧,趙普連任了三朝的宰相(其中因受吳越使臣的賄和用人不當被貶過)。
遼朝簡介(2)------202
遼聖宗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與蕭太後:景宗長子,982年,12歲時繼位,由於繼位時年幼,由其母蕭太後親政。
979年,初趙光義親自率30萬大軍從太原出發,打算收迴燕雲十六州。然而,此次出兵在蕭太後的打擊下,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差點喪命。
986年,北宋二次伐遼,蕭太後親率大軍抗擊北宋,由於錯誤的戰略,著名的北宋將領楊業戰死於戰場。
1004年,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又親率20萬大軍攻宋。采取不抵抗主義的宋真宗與遼簽約了“澶淵之盟”,年年向遼進貢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
1009年,蕭太後還政於耶律隆緒。在耶律隆緒執政期間,他對部族進行了改革並從新編製,將許多奴隸解放為平民。同時,他學習宋朝實行科舉製度,吸收大批漢人進入朝廷。另外他修改法律,使法律更加平等化。
在遼國,耶律隆緒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王了,他於1031年,病故。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年):耶律隆緒的長子,1031年,繼位。此君基本上算是一位吃喝玩樂的昏君。他在宋朝與西夏發生戰事之時,裝模作樣的表示要攻宋,宋朝不得不又進貢20萬銀絹。
由於西夏不願再向他稱臣,他率軍討伐西夏兩次,均以失敗告終。他在40歲,1055年時,得病而亡。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耶律真宗的長子,1055年,繼位。此人寵信奸臣、迫害忠良,聽信讒言,竟使皇後含冤而死,並間接的害死了自己的唯一的皇太子。
在他統治的期間,遼國政治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國力漸弱。他於1101年,病逝。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2年~1125年):道宗耶律洪基的長孫,1101年,繼位,是遼國的末代皇帝。
由於其父被害,3歲時被迫離開宮廷。後耶律洪基良心發現,一年後被接迴宮中,並對其過分溺愛,造成了其惡劣的秉性。繼位後迫害忠良、寵信奸臣、造成朝政的烏煙瘴氣。
在他執政期間,我國東北部的女真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日益強大,統一了女真族,於1115年,成立了金朝。耶律延禧在1125年,被金朝俘虜,自907年~1125年立國219年的遼朝,也隨之滅亡了。
遼將亡之際,1122年,耶律淳創立了北遼。經二主的北遼,亡於1123年。1124年,耶律大石創立西遼。西遼經三主,於1211年結束。現簡介如下:
北遼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次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弟弟。他在耶律延禧被金朝打得四處逃命時,於1122年,創立了北遼。然而,在金朝的不斷打擊下,憂慮而病,於即位後的第98天,病逝。
北遼梁王耶律雅裏:(1094年~1123年),是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次子,1123年繼位。繼位僅5個月,在內外交困中得重病而亡,北遼結束。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1143年):遼太祖耶律保機第八代孫,1124年,創立了西遼。其稱帝後精心經營他的小西遼,不斷蠶食周邊的領土,經過21年,西遼成為一個領土遼闊的大帝國。他於1143年,病逝。
西遼仁聖耶律夷列(?~1163年):西遼德宗耶律大石的兒子,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後,由其皇後蕭氏理政。1151年,還政於耶律夷列。
西遼在耶律大石的皇後與耶律夷列的治理下,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耶律夷列於1163年,病逝。
西遼末帝耶律直魯古(?~1213年):耶律夷列病逝後,由其皇妹代為治理政事。1178年,在宮廷政變中,耶律夷列的皇妹被殺,耶律直魯古被立為帝。
然而,耶律直魯古是個糊塗的君王。1211年,被蒙古蠻部叛逃而至的屈出律奪取了政權,耶律直魯古被奉為太上皇,然1213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