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 相 馮 道------194

    說到五代十國時期,我們不能不說一下這個時期最著名、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馮道了。在曆史的世說中人們對馮道的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在《辭海》馮道一條中寫到:“後世因其曆事五姓,每加議論”現將馮道的生平給予簡介: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滄州)人。其祖上務農,出生貧苦,故他對下層百姓的苦難十分了解。馮道自小沉穩忠厚、不挑吃穿、也十分孝順、隻知讀書,備受人讚。

    到唐朝哀帝年間(904年~907年在位),其開始入仕,投到唐朝割據者劉守光那裏做幽州掾。當時馮道書生意氣十足,他用先賢的道義規勸劉守光止戈息兵,尊道勤王。然而,為此他差點丟掉了性命!獲救出獄後,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出獄後,他投到了河東監軍張承業的門下做巡官。因被其賞識,推薦給了割據者沙陀人李克用,任河東節度府掌書記。923年,在後唐莊宗李存勖時期,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等。期間馮道父喪,還家守孝。

    在還家守孝的丁憂期間,恰逢鄉裏天災,莊稼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產賑災救民,自己克勤克儉,同時也躬耕於野,並幫人耕作,受到了鄉裏和地方上的好評。

    丁憂後926年,馮道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拜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宰相。自此之後,在那個戰火紛飛,朝廷不斷更新的年代,無論那個朝廷,馮道總是率百官迎新君,他的職位總是在將、相、三公、三師的高位,其共“事五姓十君”,成為了政治上的不倒翁。

    932年,馮道向後唐明宗李嗣源建議:將唐朝撰刻的《開成石經》進行不同版本的刊對,並加以注釋。此事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曆時22年,到953年,《九經》完成出版。此外還附有《五經文學》、《九經字樣》共計130冊。自此監本《九經》就成為儒家經典的標準範本。

    933年,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以“清君側”的名義在鳳翔起兵,在即將攻入洛陽之時,後唐閔帝李從厚逃向河北,馮道率百官準備迎新君李從珂,廬導不同意,馮道說:“事當務實”。同年,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拜其為司空(三公之一),問馮道可否?馮道說:“掃地都可。”

    936年,石敬瑭又起兵反叛,李從珂兵敗自殺,後晉高祖石敬瑭拜馮道為宰相,令其出使契丹,並要求馮道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馮道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石敬瑭死後,養子(石敬瑭長兄的兒子)石重貴繼位。繼位後不久,946年,契丹這個“父皇帝”照樣派兵南下入侵,947年,契丹攻入開封,經二主、11年的後晉亡。而契丹攻入中原後盡情的發洩獸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破壞性極其嚴重,相州城就被屠城,死者十餘萬人。

    此時的馮道,主動入朝降了“父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輕蔑的問馮道:“何以來朝?”馮答:“無城無兵(沒有那個城裏沒有你的兵)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問“爾是何等老子(老東西)?”66歲的馮道答:“無才無德,癡頑老子”耶律德光悅,後馮道被任太傅(三師之一)。

    契丹南下入侵時,據守河東的沙陀人劉知遠[按兵不動]並不斷擴充實力。947年,後晉滅亡,契丹撤軍後,劉知遠立即進入開封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名劉暠,是為後漢高祖,馮道在後漢又任太師。

    951年,後漢四輔臣之一的郭威殺劉贇,自立為帝,國號後周,是為太祖。馮道在後周同樣任太師。

    最後,在954年,周世宗繼位後不久,北漢的世祖劉崇認為有機可乘,勾結遼國大舉入侵。輕易不開口說話的宰相馮道,大力阻止周世宗率軍禦敵,他頂撞的說:“不知你能為唐太宗否?不知你能為山否?”他認為周世宗年輕無用,必敗!所以他才一反常態不計後果的大力頂撞起來。當然他不知道他的壽辰就在今年。

    馮道之我見:

    馮道仕途一生,共事唐朝、後唐、後晉、遼國、後周等五個國家十位君王,始終位居三公和宰相之職,是個政治上的不倒翁。

    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北宋的歐陽修(其培養扶植了王安石、蘇洵、蘇軾,並與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宰相範仲淹的政治觀點完全一樣 )稱馮道:“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宋朝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馮道的評價是:“為人清儉寬宏,人莫測其喜溫,滑稽多智,沉浮取容”、“依違兩可,無所操決”並罵他:“乃奸臣之尤”。清代的王夫之說:“馮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蹠”(意:其惡大於紂王,其造成的禍“萬夫所指以不解恨,就是用腳去踹他也不為過)。

    馮道是什麽人?宰相也!何為宰?筆者以封建主義的道德觀認為:宰相為百官之首,其上佐天子、下撫萬民、以法治國、內責百官、外鎮四夷、心存社稷、係天下之安危為其責也!

    那麽馮道是奸臣?是忠臣?是官僚?應該是可以下一個結論的,用一個最簡單的:“忠貞不二,守節不移”的封建道德觀來看、來衡量一下這個“事五國”的、政治上的不倒翁,馮道是什麽人?也就一清二楚了。

    同時,在政治上能夠成為不倒翁的人,必需放棄自己的觀點,揣摩上意,曲意奉迎。其隻能取“利”、而不能取“義”,並以觀“利”的大小,謀而後動。此為孔子所指的“小人也”,馮道極精此道,無不成功。

    954年,這個一貫以中庸、狡猾著稱,從不輕易開口說話的宰相馮道,在北漢的世祖劉崇勾結遼國大舉入侵後周時,他算準了年輕的周世宗一定會失敗並亡國。這個一貫率百官奉迎新君的馮道,用質問的口氣大膽的頂撞著周世宗,造成了世宗的大怒:你看不起我,那麽去做山陵使(造墓)去吧!從未打錯算盤的、自稱常樂老的馮道,在做山陵使的過程中憂鬱的死去了。

    不管怎麽說,我們不能抹殺掉馮道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麵是有一定貢獻的。當然,褒他的觀點也很多,諸如:克勤克儉,為官數十載從不受賄,肚量極大,助人為樂,生活作風也很好,僅一妻一妾而已等等。

    遼 國 崛 起------195

    906年,在我國東北遼河上遊,以遊牧為主的、奴隸製的,契丹族正在慢慢的興起。有個姓耶律,名億,字阿保機(872年~926年)的繼承成了契丹的可汗位。

    916年,他正式稱帝,建立了契丹國,稱自己為“大聖大明皇帝”。(後追認為遼太祖,遼朝狀況詳見下節)

    耶律阿保機繼承可汗的首領之位後,四處出兵擴大疆域,鐵蹄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他征服了各族,使疆土達到了東至渤海、南至白檀(今北京密雲東北)、西至鬆漠(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南)、北至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區域。

    然而,他並不滿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富饒的中原地區。他先後攻下了朔州(今山西朔縣),武、蔚、媯、儒等四州(今河北宣化、蔚縣、懷來、延慶)。

    當他想繼續向中原擴張時,926年,病逝了。皇太後述律(共三個兒子)在927年,讓常隨父出征的次子耶律德光,繼承了皇位(是為太宗)。氣憤的長子耶律倍,在後唐明宗的邀請下留下了一首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投奔了李嗣源並改名為李讚華。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繼承了皇位後,936年,在石敬瑭的邀請下,出兵打敗了後唐的末帝李從珂,並獲得了中原的燕雲16個州及每年大量的金銀與物資。自此,契丹的國力大增,並以燕雲16個州為跳板,不斷的向中原地區進行擴張。

    942年,兒皇帝石敬瑭死後,養子(石敬瑭長兄的兒子)石重貴繼位。繼位後不久,946年,契丹這個“父皇帝”照樣派兵南下入侵。947年初,契丹攻入開封,經二主、11年的後晉亡。此時耶律德光穿著漢人的服裝,接受百官的朝賀,正式改契丹為大遼國。

    然這個耶律德光並不知道如何治理中原若大的一個國家,他的30萬大軍要吃要穿,他縱容士兵到處搶奪、搜刮,自籌給養並稱之為“打草穀”。

    在各地反抗不斷的情況下,據守河東沙陀人劉知遠,又在晉陽建立了後漢政權,僅四個月後,耶律德光就不得不撤迴自己的遼國。

    在迴上京(今內蒙巴林)的路上,耶律德光突然暴病而亡。耶律德光剛撤離開封,劉知遠立即進入開封,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名劉暠,是為後漢高祖。

    這中間需要說明的是,遼國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中原的戰爭。在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遼朝第六代皇帝 971年~1031年,982年,十二歲時繼位,1010年親政 )在位的期間(986年),發生的一次戰爭中,宋軍全軍在山西潰敗,著名的一代名將楊繼業(小說《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在此戰爭中陣亡,自此宋朝隻能采取守勢。

    在1004年,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又親率20萬大軍攻宋,宋真宗與遼簽約 “澶淵之盟”,年年向遼進貢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

    在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自那個政治上的變色龍、叛將朱溫,在907年滅唐之後,造成了內亂的開始,以漢族為主體的我國,就一直處於,被落後部落的、少數民族進行侮辱的地位。

    這個時期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元朝亡於1368年),直至明朝的建立。同時,落後的部落群體統治著先進的民族,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也就是說中國的發展,延誤了四百多年。

    本節所述的耶律德光攻入開封,建立大遼國,僅四個月就撤迴了上京,就是一個最最典型的例子。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落後的、奴隸製度的、遊牧民族的遼國,他們沒有、也不具備,建立適應先進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其結果隻有兩個:一,失敗,二,使社會產生倒退或延誤社會向前的發展。

    遼朝簡介(1)------196

    遼朝自耶律德光之後又經過七代皇帝(一共九代),被我國東北部女真族的完顏部落(金)在1125年滅亡。遼朝從907年~1125年,立國共129年。現簡介如下:

    遼太祖耶律保機(872年~926年):姓耶律,名億,字保機,907年,繼可汗之位,916年,他成立了契丹國。

    其能征慣戰,四處出兵擴大疆域,鐵蹄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他征服了各族,使疆土達到了東至渤海、南至白檀(今北京密雲東北)、西至鬆漠(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南)、北至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區域。

    然而,他並不滿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富饒的中原地區。他先後攻下了朔州(今山西朔縣),武、蔚、媯、儒等四州(今河北宣化、蔚縣、懷來、延慶)。當他想繼續向中原擴張時,926年,病逝了。

    遼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小字堯骨。皇太後述律(共三個兒子),長子耶律倍,雖為皇太子,但喜文、善畫、且知音律。而身為次子的耶律德光常隨父出征,深得母後述律的喜愛。927年,皇太後述律讓次子耶律德光,繼承了皇位,故有長子耶律倍出於氣憤,留下了一首:“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的詩句,投奔了後唐的李嗣源,並改名為李讚華之事。

    耶律德光繼位後,繼續推行擴張的政策。933年,後唐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勾結契丹起兵反叛,建立了後晉,耶律德光成為了“父皇帝”,並獲得了燕雲16個州。

    947年初,耶律德光照樣攻入開封,滅了後晉,此時耶律德光穿著漢人的服裝,接受百官的朝賀,正式改契丹為大遼國。然,僅四個月後,耶律德光就不得不撤迴遼國,在迴上京的路上耶律德光突然暴病而亡。

    遼世宗耶律阮(918年~951年):耶律倍的長子,小字兀(wu)欲,為人豪爽,947年,自立為帝。由於他是叛國皇太子的兒子,皇位一直不穩,951年,被人殺死。其在位期間,兩次南下攻擊後漢,後漢損失頗重。

    遼穆宗耶律璟(931年~969年):小字述律。太宗的長子,951年,繼位。其胸無大誌,嗜好遊獵、喝酒、睡覺,被大臣們稱之為“睡王”。

    同時,他又殘暴無比,他聽女巫說食男子的膽可以長壽,於是幾百名奴隸便死於非命(後來他騎著馬,將女巫活活踩死了)。鹿廊中的鹿跑了幾隻,65名養鹿之人全被他殺光。969年,這個殺人如麻的暴君,被人在醉後的夢中殺死。

    959年,後周的世宗從遼國手裏奪迴了灜、莫、易三個州和瓦橋、淤口、益津三關,當他想乘勝追擊,攻打遼國的幽州時因病重而罷。而這個吃喝玩樂的暴君“睡王”耶律璟,知道後根本不以為然,他說:三州、三關,原本就不是我們的,什麽丟不丟!

    周世宗雄才大略,希望:“用十年一統天下、用十年與民修養、十年致天下太平”,隻可惜959年,當年(39歲)就病逝了。如果周世宗身體健康的話,這個昏君把持的遼國也許就不存在了。同時,也不存在後來遼國對大宋的不斷侵犯,以及宋朝的不斷妥協,以至於造成了我國四百多年來,一直處於被落後部落的少數民族,進行侮辱的地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許不會延誤了四百多年。

    遼景宗耶律賢(948年~982年):遼世宗次子,字賢寧,被穆宗收為養子,969年,繼位。其繼位後,設計除掉了前朝握有軍權的兩個大臣,自己掌握了軍權,同時他又罷免了前朝的幾個重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他采取了:“重用漢臣、仿漢製國”的方針,使遼朝的國力、經濟迅速增長。由於曾流落於民間身體一直不好,軍政大事基本上由皇後蕭燕燕(953年出生,就是後來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蕭太後)主持。982年,的一天因感身體不適,不久死亡。

    注:遼朝簡介(2)見後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