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元 盛 世------164
李隆基(685年~762年):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712年,由父禪位,是為唐玄宗(史習稱唐明皇)。
在韋後專權的時期,李隆基悄悄的積蓄著自己的力量,在他的身邊已有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人才。韋後自己臨朝之後,正打算鏟除李隆基。沒想到710年7月,李隆基已與她之先,聯合太平公主將其一網打盡。
睿宗姑息自己的妹妹,造成了太平公主的權傾天下。在雙方的鬥爭中,713年7月,李隆基搶先下手,滅了姑姑的全部勢力,自此唐玄宗才正真的掌握了朝廷的大權。那麽由武則天臨朝開始的,動蕩的唐朝政局,從這個時期也才正真的穩定下來。
開元年間的唐明皇李隆基,無論從唐朝的曆史上來看,還是從中國曆史上來看都是一個較為有名的皇帝。在他執政的時期,他製定與貫徹了一係列的政策:
一, 他效法唐太宗重用賢能,傾心納諫,出現了一批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韓林等曆史上著名的名相。
在生活上也效仿唐太宗崇尚節儉、裁減宮女,毀武則天所造的天樞(注:天樞,銅鐵鑄造,高150尺,直徑12尺,共八麵,下有鐵山,周長170尺,蟠龍、麒麟縈繞騰雲,四龍捧火珠等)及韋後所立石台,以示與舊弊政決裂。
二,吏治改革,715年,他宣布:“官不濫升,才不虛受。”精簡機構(裁減官員數千人),717年,恢複諫官、史官使其參與宰相議事的製度,使“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他曾將新上任的縣令200人,召至大殿,親自出題進行考核,不及格者革職、主考官進行降職等處理。他製定了《開元格》、《開元新格》等,後又編定了《大唐六典》對懲治貪官,鞏固政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 打擊土豪、打擊佛教勢力:714年,唐朝有3萬餘僧、尼被還俗。並禁鑄佛像、禁造佛寺、禁抄佛經等,增加了國家的稅源收入(僧人、寺廟有地,並收租。而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
四,發展農業:他采取了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均田、擴大耕地麵積、大修水利、移民邊疆。杜甫在他的《憶昔》詩中,描繪當時的情景時寫到:“公私倉稟俱豐實”,真實地反映了開元盛世的興旺情況。
五,對全國各民族采取和睦政策,對周邊的東突厥、契丹、奚族采取友好、和親和經濟交流的政策。
由於唐玄宗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使得開元(713年~741年)年間的唐朝人口,由則天時期的3714萬猛增至4814萬,基本上恢複到了東漢末年時期的人口數,超過了當時歐洲的總人口數。人均糧食占有量竟高達七百斤,我國解放後的初期,也不過是這個數字而已。
而此時的唐朝在瓷器、漆器、造紙等方麵已達到頂峰。國內的交通四通八達,城市十分繁華,西域的商人,大批來到唐朝進行經濟貿易。
舉一小例:在開元三年時,還是一片沙漠的隴西地區,到了開元末期時,已是一片桑梓綠洲了。此時的唐朝已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
從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來看,開元年間的唐明皇李隆基,可謂是個明君了。他提倡崇儉,虛心納諫,登基後立即裁減宮女,曆代的君王無法與其相比(晉武帝司馬炎的宮女達萬人之多,司馬炎不得不坐著羊拉的車,去四處逗留)。
宰相韓林耿直口快,總是勸唐玄宗勤於政事,以至於玄宗無論在宮中宴樂,還是在宮外遊獵,他都要習慣性的問一下:“韓林知不知道?”
他的兄弟,薛王李業的舅舅屯占民田、搶奪民間財物,他依法處理。716年,皇後的妹夫長孫昕,因與朝官李傑不和,以為可依仗勢力,有恃無恐的將李傑痛打了一頓,李隆基大怒,將其處死,並向李傑進行道歉。唐玄宗可謂明君也!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自開元之後(自742年~756年),在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之中,漸漸的陶醉了。他完全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開始怠於政事、縱情酒色、漸肆奢欲。
他一改虛懷納諫的品德,“尚直”的韓林、張九齡相繼被罷官。他重用了奸佞的、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與楊國忠。迷念於兒媳楊貴妃 { 名楊玉環,楊太真(李隆基為了掩人耳目,讓其在道觀中過渡了一下),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在唐高宗李治的身上出現了子娶父妃的現象,而在唐玄宗的身上則又出現了父納子妻的現象 },造成了政治的腐敗,朝綱的混亂,以及755年,安祿山的反叛。大好的唐朝江山,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附李隆基五言律詩一首:
《幸蜀西至劍門》:“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迴。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五個大力士)。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乘時(造就局勢)方在德,嗟爾勒銘才([建功立業]的才能)。”
注:此詩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被平後,從四川迴長安時,行至劍門時所作。大意是:形容劍門山的高與險峻,我避亂而迴。翠色如屏的山峰,高有千仞,全憑五位大力士開出路來。叢生的灌木如同旌旗在飄動,白雲猶如飛仙迎麵拂馬而來。治理國家靠仁德,各位大臣,你們建功立業的才能應銘刻在石碑上(此時太子李亨已稱帝)。
安 史 之 亂------165
“安史之亂”,是唐朝時期一次有名的政亂。自開元之後(從742年開始),已做了30年的皇帝、58歲的李隆基,鬆懈與放縱了自己,開始沉溺於享樂之中。
736年,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去,李隆基鬱鬱寡歡。子,壽王李瑁的楊妃,體態豐豔、絕世無雙,大有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之態。李隆基不顧廉恥,將其納為己婦。
楊入宮後,李對其恩愛有加,被視為“心肝”,譽為“解語之花”(比喻美人)。楊喜廣東所產的荔枝,李隆基不惜用800裏加急,從廣東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快馬送來京城,以博美人心歡。
745年,楊被冊封為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的三個姐姐皆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其族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此時大權獨攬的奸相李林甫已死),兼四十餘職,權傾天下。
安祿山是個混血胡人,為人殘暴,好施詭計,貫於拍馬諂媚,被李隆基升任為平盧節度使,隨後又兼範陽和河東兩節度使,使其統轄著現在的北京、河北、山西、和遼寧、山東、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區,率重兵十八萬之多(當時唐朝的作戰軍士約為四十九萬餘人)。
安祿山是個大胖子,自稱體重三百斤,一次李隆基摸著安的將軍肚說:“裏麵裝了什麽東西,竟有這般大?”安,一本正經的說:“沒裝什麽東西,隻裝了一顆對陛下赤誠的心。”李隆基聽了覺得他忠誠可愛。
玄宗叫他來見太子,大臣們按律均都下拜,安祿山直立不拜,並說:“我隻知道有皇上,不知道有太子。”李隆基並不見怪。
他知皇上寵愛楊貴妃,竟拜楊為母親,稱己為其子。每次入宮,總是先拜楊貴妃,後拜玄宗。玄宗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們胡人是先母,後父。”李隆基更覺其憨厚可愛。為了進一步的取得玄宗的信任,他投其所好的送給了,玄宗與楊貴妃許許多多的奇珍異寶。用詭計騙殺了許多契丹、和奚族人以滿足玄宗的好大喜功。
750年,李隆基封其為東平郡王,在京城為其建造了豪華的府邸。楊貴妃在安祿山過生日的時候,將其接進宮中,特意用綾羅綢緞做了一個大的繈褓,將其包裹,在宮中遊玩。說是“替祿兒洗三朝”(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叫三朝:要洗澡、去臍帶、送賀禮)。
經過十年的謀略,安祿山認為時期已成熟。他與幼時的密友:同歲、同鄉、同為混血胡人的史思明,終於在755年11月,於範陽起兵十八萬,號稱二十萬反唐了。
附張巡所用《三十六計》中的第七、十八,“無中生有”與“擒賊擒王”之計謀:
安祿山反叛,所到之處各地官史紛紛歸順。打到雍城(今河南杞縣),唐僅三千人的守軍張巡不降,安指使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攻城。張巡偶襲小勝,無奈城中箭矢越來越少,且趕造不及。張巡仿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用千餘草人著軍衣,於夜緩緩吊下城牆。夜色之中,令狐潮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易獲箭數十萬隻,令敵軍悔恨不已。
第二、三天,張巡仍如此往返,安軍哈哈大笑,不再射箭。第四天張巡吊下千餘士兵,夜襲敵營,是亂,張巡率部出城衝向敵營,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退迴陳留(今開封東南)《新唐書•;;;張巡傳》。
《三十六計》中“無中生有”之計謀的原文解語僅極少幾個字,其中“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意思是說“誑”為欺詐、誑騙,“實”為真實、實在,此乃真假結合(非誑也),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相的,虛虛實實的“無中生有”之計謀。
張巡鎮守睢陽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尹子奇率十萬大軍攻睢陽。張見敵來勢兇猛,決定堅守。是晚敵剛休息,張擊鼓震天,尹子奇以為唐軍出擊,急忙應戰,卻不見一人出城。如此折騰一夜,將士疲乏,張巡則率軍衝出,重創尹子奇。
在混戰中張巡想擒殺尹子奇,卻不知是誰。他令軍士用秸稈削尖作箭,尹軍以為唐軍無箭。在帥旗之下一將率軍衝鋒,張立即令弓箭手向其射去,尹子奇身中多箭抱頭鼠竄而去,張巡大勝。此次戰役張巡又用《三十六計》中的第七、第十八計:“無中生有”與“擒賊擒王”之計謀。
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中寫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擒王。”兩次戰役張巡均以少勝多,在“用箭當用長”中,他用秸稈作箭,將“用箭當用長”發揮到了極點,可謂傑出之將才矣!
對於安、史的反叛,初始唐玄宗還不相信。756年,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煙塵滾滾的打到了東都洛陽,並在洛陽稱帝(大燕皇帝)。後,令大軍直指京都長安的大門潼關。又由於唐玄宗與楊國忠的錯誤指揮,造成了潼關17萬唐軍的陣亡。
此時的唐玄宗,在楊貴妃的哥哥,宰相楊國忠的勸說下,棄都向四川逃去。走到馬嵬驛站時(今陝西興平西),禁軍首領陳玄禮鼓動士兵嘩變,殺了楊國忠,並要求處死楊貴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玄宗隻好讓高力士縊殺了這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馬嵬驛兵變”。
兵變平息後,玄宗逃向了成都,太子李亨與玄宗分手,北上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繼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762年,病逝,享年78歲),並開始集聚力量,準備反攻安祿山。
攻下兩京後的安祿山,在洛陽正真的做起了皇帝。由於生活上過度的享受與腐化,至使安祿山的身體越來越壞,導致他雙目失明,且越來越暴躁。
757年,安、史開始內訌:在安的長子安慶緒的授意下,安祿山被部下所殺。安慶緒即帝位。758年,安慶緒又被史思明殺害,史思明即帝位。761年,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史朝義即帝位後於763年,兵敗後上吊自殺。自此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中唐宰相(1)------166
唐玄宗在繼位後的開元年間(713年~736年),為求政權的穩定,他效法唐太宗重用賢能,傾心納諫,出現了一批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韓林等曆史上著名的名相。
然而晚年的他,為求安樂,怠於政事,完全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他又重用了一批諸如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的奸佞大臣,現給於簡單的一一介紹:
姚崇(650年~721年):原名元崇,又名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出生於官僚家庭,不拘小節,通過科舉取得功名。初時任夏官(即兵部)郎中,由於其幹練機敏,被武則天賞識一路提升。
他反對武則天的濫用酷吏,陷害忠良。697年,他向武則天說:“自687年以來,被冤枉的、家破人亡的大臣無數,告密的人有功,天下都在收羅他人的罪狀。臣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沒有什麽人要謀反,如果收到告狀,收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
後,姚被武提升為宰相。由於得罪了武則天的張易之,他被貶,行前,他推薦了狄仁傑推薦了兩次,都沒有被提為宰相的張柬之任宰。後,80歲的張柬之立即被提升為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請下了武則天,他姚崇也是個參與者。
在唐睿宗時期,姚崇再次被任命為宰相,他看出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建議睿宗提防太平公主,奏請睿宗將太平公主遷居洛陽。結果再次被貶。
713年,唐玄宗時期,再次請他出任宰相,他向玄宗提出了十個要求,如不答應不任宰相:一,行政請仁義先行。二,不要窮兵黷武。三,宦官不可幹政。四,國戚不得在要害部門任職。五,依法辦事。六,杜絕行賄。七,不要大興土木。八,容納犯顏納諫。九,牢記外戚亂政。十,君臣以禮相待。玄宗一一答應,姚崇再次出任宰相。
任宰後的姚崇,他認為佛教的活動有害於蒼生,極力主張約束宗教,促成了玄宗在714年,將3萬餘僧、尼還俗。同時禁鑄佛像、禁造佛寺、禁抄佛經等,增加了國家的稅源收入。
另外他又極力主張整頓吏治、裁減冗官,又次促成了玄宗在715年,裁減官員數千人,廢除了苛捐雜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當時的唐朝很快的、迴到了正常的軌道。
716年、717年,山東蝗蟲成災,玄宗與百姓一樣認為蝗蟲不能撲殺,隻能焚香、膜拜。百官們也大都認為,這是天災,不可殺生,人力不能為。姚崇力奏,發動人力進行撲殺,如不見效,寧願削職為民,結果當年收獲都較為好。
716年,他推薦了又一位賢相宋璟。究其一生,他幾起幾落,三朝為相,都能得的君主的賞識,又在開元盛世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的十項要求,可謂罕見。
宋璟(663年~738年):南和縣閆裏鄉人宋台村人,少年時廣讀群書,博學多才,後中進士。入仕途後一路升遷,729年,官拜尚書右宰。
宋璟性格剛直,刑賞無私,敢於犯顏極諫。在唐朝的三百曆史中,有“前有房、杜,後有姚、宋”之說。
宋璟為官52載,武周時期,勇鬥則天的寵臣二張,拯救被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期,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玄宗時期,同姚崇一樣上奏睿宗將太平公主遷居洛陽,以避免後宮幹政,結果被貶。
宋璟不但為官正直不阿,且品德高尚,愛民恤物:洪澇時期,武三思逼租,宋璟賑災募捐。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候選的官員),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徇私情,手示吏部:“不得徇私害公”。各地方官員每年派人進京,都要攜帶大量禮品、珍寶,四處送禮,以結拜權貴。宋璟在玄宗的支持下,行文:削殺收受賄賂之風。
開元年間,宋璟同姚崇共同整頓吏治、裁減冗官、廢除苛捐雜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將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走向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宋璟為官經武周、中宗、(少帝不入唐皇室正統)、睿宗、玄宗四朝,宦海浮沉,幾起幾落,始終如一,不改救民治國之初宗。
廣州吏民懷其惠政,請求為其立頌碑,宋堅決不準。宋璟死後23年,唐太子太師、大書法家顏真卿特為其撰寫碑文,歌其功德。
王仁裕在其所著的《開元天寶事遺下》(開元、天寶是指玄宗時期的兩個年號)中,稱其為“有腳陽春”,意為宋璟如陽春,走到哪裏,哪裏就如春天一般的溫暖。究其一生,評價也可謂高也!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其出生平凡。然,自幼就被譽為神童,七歲時就能做大篇文章。武周時期,20歲的他就中了進士,進入仕途,在修賢院任右拾遺。玄宗時期,一路升至宰相。
張九齡之名,頗有傳奇色彩:其有兄弟三人,一次其父打魚收網時,如論怎樣都拉不上來。後迴家叫來家人(夫人也隨之),奇怪的是,夫人一拉就拉了上來,拉上來一看,是隻極大的九鯪魚。此魚眨著兩眼,向夫人流淚。夫人出於慈悲,將其放了生。
第二年的同一天,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嬰,兩眼一眨一眨,如同那條九鯪魚一般,後夫人就將其取名為張九鯪。後,九鯪聰慧過人,常有大人被其難住。大梵寺的和尚,為其改名為九齡(長久之意,且魚以水為生,無法上岸,九齡聰慧,和尚斷言:其定能入京為官)。
進入仕途的張九齡,在首輔宰相張説(yue)的提攜下提升的很快。後,升至宰相的張九齡,恰逢玄宗執政的晚期,張忠耿直率,犯顏極諫,已不為玄宗所容。他向玄宗指出安祿山、李林甫的反叛意圖,遭至李林甫的恨意。
在政議的問題上,常常使得玄宗很不愉快。一次至使玄宗大怒說:“事皆由卿邪?”而李林甫則阿諛逢迎,討得玄宗的歡心。736年,終為李林甫所陷,被罷相,玄宗專任李林甫。
安祿山反叛之後,玄宗西行入蜀時常感歎說:“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張九齡文采出眾,是當時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之一,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詩句。
在《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第二首就是張九齡的《感遇》兩首。就連唐玄宗都對張九齡的文才佩服之極,唐玄宗重要的詔書,大都請張九執筆。罷官後的張九齡在第一首詩中自比蘭、桂,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來表示自己的氣節清高、孤芳自賞的情懷。在第二首詩中,他借丹桔的四季長青,喻己的貞操,用“此木豈無陰”來表示不被人的理解的心情。他另著有《曲江集》。
中唐宰相(2)------167
李林甫(?~752年):是中國曆史上口蜜腹劍的一個典型人物。李無才無德,因其舅父在朝為官,而進入仕途。起初做一小官,後靠諂媚、阿諛武惠妃及武三思之女開始發跡。734年,入相,與張九齡同朝為宰。
李無才無學,無法走科舉之路而進入朝中。他選擇了找靠山,達到目的後便離靠山而去,再找新的靠山。
入宮後的李林甫更是找靠山:他一路找到了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武三思之女)、玄宗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以及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734年,終於入相。
入相後的李林甫,自知無法與張九齡、裴耀卿相比。他則采用了“口有蜜,腹有劍”的一套,對玄宗更是進行阿諛奉承,討得玄宗的歡心。736年,韜光養晦的終將一生正氣的張九齡、裴耀卿趕走,而獨攬了朝中大權。
獨攬朝中大權的李林甫,開始為所欲為了。他為了達到杜絕言路的目的,以殺立威,他告誡諫官和大臣們說:“現在明主在上,群臣專心順從就成,用不著多說話。你們見過朝會時儀仗隊裏的馬匹麽?它吃的是三品飼料,叫一聲便斥去不再用,後悔那裏還來得及!”
此外,他四處布置爪牙以進行監控,杜絕賢能入朝,屢起大獄,排除異己,滿足玄宗的一切要求,一切順從玄宗的意旨,玄宗也樂得沉靜於楊貴妃的溫柔之鄉。
在以上的種種手段下,他為所欲為:斂得大批財產、妻妾成群、田產無數。他自己也知道由於作惡過多,怕人暗算,他出門時不得不清街,用百人護衛。晚間就寢,一夜數床,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在那裏?
751年,獨攬朝中大權17年的,李林甫病逝。楊國忠,安祿山告李林甫謀反,玄宗下詔,削其一切官爵,剖棺出屍,子孫流放嶺南,受牽連者達50餘人。李林甫死後,昏庸的玄宗又重用了市儈出生的楊國忠為相。
李林甫不僅在唐朝的曆史中極其有名,在中國的曆史中他也是一個諂媚、阿諛逢迎、溜須拍馬、卑鄙無恥、口蜜腹劍的、鼻祖型的典型人物。人們在遇到這類人物時,特別是口蜜腹劍之人,常用“李林甫”三個字來加以形容和概括。{《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密,腹有劍’。”}
楊國忠(?~746年):原名楊釗(因深得玄宗的寵信,被玄宗賜名為國忠),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楊貴妃的遠房族兄。其不學無術,且窮途潦倒,無人看得起他。後從軍,數年後僅從小卒升至一小官。
楊國忠是個典型的市井小人:吃、喝、嫖(與楊貴妃的二姐,也就是後來的虢國夫人私通)、賭樣樣俱全。
自745年,楊玉環被玄宗封為貴妃之後,楊國忠開始發跡。起初,當楊家的人都被封之後,楊國忠並沒有什麽起色。由於唐玄宗喜愛“樗蒲 ”(chu pu 古代的一種遊戲,類似於現代的擲骨色子),而楊國忠又黯於此道,被楊氏姐妹推薦給了玄宗,而善於阿諛奉承的楊國忠自此開始了顯赫的仕途。
從745年開始,至752年被任命為宰相,楊國忠隻用了7年的時間,並身兼四十餘職。其中包括:鑄幣史、判度史、修國史、吏部尚書、四川副節度使等。朝廷之中已無人能與之對衡,一切楊說了算。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不學無術的市儈,專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能掌握國家的命運,可見晚年的唐玄宗昏庸到了何等的地步。安祿山的反叛、在楊國忠建議下後來的出逃、馬嵬驛楊國忠的被殺,都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麽樣的大臣,就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李隆基(685年~762年):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712年,由父禪位,是為唐玄宗(史習稱唐明皇)。
在韋後專權的時期,李隆基悄悄的積蓄著自己的力量,在他的身邊已有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人才。韋後自己臨朝之後,正打算鏟除李隆基。沒想到710年7月,李隆基已與她之先,聯合太平公主將其一網打盡。
睿宗姑息自己的妹妹,造成了太平公主的權傾天下。在雙方的鬥爭中,713年7月,李隆基搶先下手,滅了姑姑的全部勢力,自此唐玄宗才正真的掌握了朝廷的大權。那麽由武則天臨朝開始的,動蕩的唐朝政局,從這個時期也才正真的穩定下來。
開元年間的唐明皇李隆基,無論從唐朝的曆史上來看,還是從中國曆史上來看都是一個較為有名的皇帝。在他執政的時期,他製定與貫徹了一係列的政策:
一, 他效法唐太宗重用賢能,傾心納諫,出現了一批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韓林等曆史上著名的名相。
在生活上也效仿唐太宗崇尚節儉、裁減宮女,毀武則天所造的天樞(注:天樞,銅鐵鑄造,高150尺,直徑12尺,共八麵,下有鐵山,周長170尺,蟠龍、麒麟縈繞騰雲,四龍捧火珠等)及韋後所立石台,以示與舊弊政決裂。
二,吏治改革,715年,他宣布:“官不濫升,才不虛受。”精簡機構(裁減官員數千人),717年,恢複諫官、史官使其參與宰相議事的製度,使“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他曾將新上任的縣令200人,召至大殿,親自出題進行考核,不及格者革職、主考官進行降職等處理。他製定了《開元格》、《開元新格》等,後又編定了《大唐六典》對懲治貪官,鞏固政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 打擊土豪、打擊佛教勢力:714年,唐朝有3萬餘僧、尼被還俗。並禁鑄佛像、禁造佛寺、禁抄佛經等,增加了國家的稅源收入(僧人、寺廟有地,並收租。而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
四,發展農業:他采取了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均田、擴大耕地麵積、大修水利、移民邊疆。杜甫在他的《憶昔》詩中,描繪當時的情景時寫到:“公私倉稟俱豐實”,真實地反映了開元盛世的興旺情況。
五,對全國各民族采取和睦政策,對周邊的東突厥、契丹、奚族采取友好、和親和經濟交流的政策。
由於唐玄宗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使得開元(713年~741年)年間的唐朝人口,由則天時期的3714萬猛增至4814萬,基本上恢複到了東漢末年時期的人口數,超過了當時歐洲的總人口數。人均糧食占有量竟高達七百斤,我國解放後的初期,也不過是這個數字而已。
而此時的唐朝在瓷器、漆器、造紙等方麵已達到頂峰。國內的交通四通八達,城市十分繁華,西域的商人,大批來到唐朝進行經濟貿易。
舉一小例:在開元三年時,還是一片沙漠的隴西地區,到了開元末期時,已是一片桑梓綠洲了。此時的唐朝已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
從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來看,開元年間的唐明皇李隆基,可謂是個明君了。他提倡崇儉,虛心納諫,登基後立即裁減宮女,曆代的君王無法與其相比(晉武帝司馬炎的宮女達萬人之多,司馬炎不得不坐著羊拉的車,去四處逗留)。
宰相韓林耿直口快,總是勸唐玄宗勤於政事,以至於玄宗無論在宮中宴樂,還是在宮外遊獵,他都要習慣性的問一下:“韓林知不知道?”
他的兄弟,薛王李業的舅舅屯占民田、搶奪民間財物,他依法處理。716年,皇後的妹夫長孫昕,因與朝官李傑不和,以為可依仗勢力,有恃無恐的將李傑痛打了一頓,李隆基大怒,將其處死,並向李傑進行道歉。唐玄宗可謂明君也!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自開元之後(自742年~756年),在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之中,漸漸的陶醉了。他完全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開始怠於政事、縱情酒色、漸肆奢欲。
他一改虛懷納諫的品德,“尚直”的韓林、張九齡相繼被罷官。他重用了奸佞的、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與楊國忠。迷念於兒媳楊貴妃 { 名楊玉環,楊太真(李隆基為了掩人耳目,讓其在道觀中過渡了一下),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在唐高宗李治的身上出現了子娶父妃的現象,而在唐玄宗的身上則又出現了父納子妻的現象 },造成了政治的腐敗,朝綱的混亂,以及755年,安祿山的反叛。大好的唐朝江山,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附李隆基五言律詩一首:
《幸蜀西至劍門》:“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迴。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五個大力士)。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乘時(造就局勢)方在德,嗟爾勒銘才([建功立業]的才能)。”
注:此詩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被平後,從四川迴長安時,行至劍門時所作。大意是:形容劍門山的高與險峻,我避亂而迴。翠色如屏的山峰,高有千仞,全憑五位大力士開出路來。叢生的灌木如同旌旗在飄動,白雲猶如飛仙迎麵拂馬而來。治理國家靠仁德,各位大臣,你們建功立業的才能應銘刻在石碑上(此時太子李亨已稱帝)。
安 史 之 亂------165
“安史之亂”,是唐朝時期一次有名的政亂。自開元之後(從742年開始),已做了30年的皇帝、58歲的李隆基,鬆懈與放縱了自己,開始沉溺於享樂之中。
736年,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去,李隆基鬱鬱寡歡。子,壽王李瑁的楊妃,體態豐豔、絕世無雙,大有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之態。李隆基不顧廉恥,將其納為己婦。
楊入宮後,李對其恩愛有加,被視為“心肝”,譽為“解語之花”(比喻美人)。楊喜廣東所產的荔枝,李隆基不惜用800裏加急,從廣東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快馬送來京城,以博美人心歡。
745年,楊被冊封為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的三個姐姐皆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其族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此時大權獨攬的奸相李林甫已死),兼四十餘職,權傾天下。
安祿山是個混血胡人,為人殘暴,好施詭計,貫於拍馬諂媚,被李隆基升任為平盧節度使,隨後又兼範陽和河東兩節度使,使其統轄著現在的北京、河北、山西、和遼寧、山東、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區,率重兵十八萬之多(當時唐朝的作戰軍士約為四十九萬餘人)。
安祿山是個大胖子,自稱體重三百斤,一次李隆基摸著安的將軍肚說:“裏麵裝了什麽東西,竟有這般大?”安,一本正經的說:“沒裝什麽東西,隻裝了一顆對陛下赤誠的心。”李隆基聽了覺得他忠誠可愛。
玄宗叫他來見太子,大臣們按律均都下拜,安祿山直立不拜,並說:“我隻知道有皇上,不知道有太子。”李隆基並不見怪。
他知皇上寵愛楊貴妃,竟拜楊為母親,稱己為其子。每次入宮,總是先拜楊貴妃,後拜玄宗。玄宗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們胡人是先母,後父。”李隆基更覺其憨厚可愛。為了進一步的取得玄宗的信任,他投其所好的送給了,玄宗與楊貴妃許許多多的奇珍異寶。用詭計騙殺了許多契丹、和奚族人以滿足玄宗的好大喜功。
750年,李隆基封其為東平郡王,在京城為其建造了豪華的府邸。楊貴妃在安祿山過生日的時候,將其接進宮中,特意用綾羅綢緞做了一個大的繈褓,將其包裹,在宮中遊玩。說是“替祿兒洗三朝”(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叫三朝:要洗澡、去臍帶、送賀禮)。
經過十年的謀略,安祿山認為時期已成熟。他與幼時的密友:同歲、同鄉、同為混血胡人的史思明,終於在755年11月,於範陽起兵十八萬,號稱二十萬反唐了。
附張巡所用《三十六計》中的第七、十八,“無中生有”與“擒賊擒王”之計謀:
安祿山反叛,所到之處各地官史紛紛歸順。打到雍城(今河南杞縣),唐僅三千人的守軍張巡不降,安指使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攻城。張巡偶襲小勝,無奈城中箭矢越來越少,且趕造不及。張巡仿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用千餘草人著軍衣,於夜緩緩吊下城牆。夜色之中,令狐潮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易獲箭數十萬隻,令敵軍悔恨不已。
第二、三天,張巡仍如此往返,安軍哈哈大笑,不再射箭。第四天張巡吊下千餘士兵,夜襲敵營,是亂,張巡率部出城衝向敵營,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退迴陳留(今開封東南)《新唐書•;;;張巡傳》。
《三十六計》中“無中生有”之計謀的原文解語僅極少幾個字,其中“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意思是說“誑”為欺詐、誑騙,“實”為真實、實在,此乃真假結合(非誑也),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相的,虛虛實實的“無中生有”之計謀。
張巡鎮守睢陽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尹子奇率十萬大軍攻睢陽。張見敵來勢兇猛,決定堅守。是晚敵剛休息,張擊鼓震天,尹子奇以為唐軍出擊,急忙應戰,卻不見一人出城。如此折騰一夜,將士疲乏,張巡則率軍衝出,重創尹子奇。
在混戰中張巡想擒殺尹子奇,卻不知是誰。他令軍士用秸稈削尖作箭,尹軍以為唐軍無箭。在帥旗之下一將率軍衝鋒,張立即令弓箭手向其射去,尹子奇身中多箭抱頭鼠竄而去,張巡大勝。此次戰役張巡又用《三十六計》中的第七、第十八計:“無中生有”與“擒賊擒王”之計謀。
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中寫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擒王。”兩次戰役張巡均以少勝多,在“用箭當用長”中,他用秸稈作箭,將“用箭當用長”發揮到了極點,可謂傑出之將才矣!
對於安、史的反叛,初始唐玄宗還不相信。756年,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煙塵滾滾的打到了東都洛陽,並在洛陽稱帝(大燕皇帝)。後,令大軍直指京都長安的大門潼關。又由於唐玄宗與楊國忠的錯誤指揮,造成了潼關17萬唐軍的陣亡。
此時的唐玄宗,在楊貴妃的哥哥,宰相楊國忠的勸說下,棄都向四川逃去。走到馬嵬驛站時(今陝西興平西),禁軍首領陳玄禮鼓動士兵嘩變,殺了楊國忠,並要求處死楊貴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玄宗隻好讓高力士縊殺了這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馬嵬驛兵變”。
兵變平息後,玄宗逃向了成都,太子李亨與玄宗分手,北上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繼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762年,病逝,享年78歲),並開始集聚力量,準備反攻安祿山。
攻下兩京後的安祿山,在洛陽正真的做起了皇帝。由於生活上過度的享受與腐化,至使安祿山的身體越來越壞,導致他雙目失明,且越來越暴躁。
757年,安、史開始內訌:在安的長子安慶緒的授意下,安祿山被部下所殺。安慶緒即帝位。758年,安慶緒又被史思明殺害,史思明即帝位。761年,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史朝義即帝位後於763年,兵敗後上吊自殺。自此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中唐宰相(1)------166
唐玄宗在繼位後的開元年間(713年~736年),為求政權的穩定,他效法唐太宗重用賢能,傾心納諫,出現了一批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韓林等曆史上著名的名相。
然而晚年的他,為求安樂,怠於政事,完全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他又重用了一批諸如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的奸佞大臣,現給於簡單的一一介紹:
姚崇(650年~721年):原名元崇,又名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出生於官僚家庭,不拘小節,通過科舉取得功名。初時任夏官(即兵部)郎中,由於其幹練機敏,被武則天賞識一路提升。
他反對武則天的濫用酷吏,陷害忠良。697年,他向武則天說:“自687年以來,被冤枉的、家破人亡的大臣無數,告密的人有功,天下都在收羅他人的罪狀。臣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沒有什麽人要謀反,如果收到告狀,收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
後,姚被武提升為宰相。由於得罪了武則天的張易之,他被貶,行前,他推薦了狄仁傑推薦了兩次,都沒有被提為宰相的張柬之任宰。後,80歲的張柬之立即被提升為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請下了武則天,他姚崇也是個參與者。
在唐睿宗時期,姚崇再次被任命為宰相,他看出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建議睿宗提防太平公主,奏請睿宗將太平公主遷居洛陽。結果再次被貶。
713年,唐玄宗時期,再次請他出任宰相,他向玄宗提出了十個要求,如不答應不任宰相:一,行政請仁義先行。二,不要窮兵黷武。三,宦官不可幹政。四,國戚不得在要害部門任職。五,依法辦事。六,杜絕行賄。七,不要大興土木。八,容納犯顏納諫。九,牢記外戚亂政。十,君臣以禮相待。玄宗一一答應,姚崇再次出任宰相。
任宰後的姚崇,他認為佛教的活動有害於蒼生,極力主張約束宗教,促成了玄宗在714年,將3萬餘僧、尼還俗。同時禁鑄佛像、禁造佛寺、禁抄佛經等,增加了國家的稅源收入。
另外他又極力主張整頓吏治、裁減冗官,又次促成了玄宗在715年,裁減官員數千人,廢除了苛捐雜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當時的唐朝很快的、迴到了正常的軌道。
716年、717年,山東蝗蟲成災,玄宗與百姓一樣認為蝗蟲不能撲殺,隻能焚香、膜拜。百官們也大都認為,這是天災,不可殺生,人力不能為。姚崇力奏,發動人力進行撲殺,如不見效,寧願削職為民,結果當年收獲都較為好。
716年,他推薦了又一位賢相宋璟。究其一生,他幾起幾落,三朝為相,都能得的君主的賞識,又在開元盛世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的十項要求,可謂罕見。
宋璟(663年~738年):南和縣閆裏鄉人宋台村人,少年時廣讀群書,博學多才,後中進士。入仕途後一路升遷,729年,官拜尚書右宰。
宋璟性格剛直,刑賞無私,敢於犯顏極諫。在唐朝的三百曆史中,有“前有房、杜,後有姚、宋”之說。
宋璟為官52載,武周時期,勇鬥則天的寵臣二張,拯救被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期,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玄宗時期,同姚崇一樣上奏睿宗將太平公主遷居洛陽,以避免後宮幹政,結果被貶。
宋璟不但為官正直不阿,且品德高尚,愛民恤物:洪澇時期,武三思逼租,宋璟賑災募捐。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候選的官員),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徇私情,手示吏部:“不得徇私害公”。各地方官員每年派人進京,都要攜帶大量禮品、珍寶,四處送禮,以結拜權貴。宋璟在玄宗的支持下,行文:削殺收受賄賂之風。
開元年間,宋璟同姚崇共同整頓吏治、裁減冗官、廢除苛捐雜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將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走向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宋璟為官經武周、中宗、(少帝不入唐皇室正統)、睿宗、玄宗四朝,宦海浮沉,幾起幾落,始終如一,不改救民治國之初宗。
廣州吏民懷其惠政,請求為其立頌碑,宋堅決不準。宋璟死後23年,唐太子太師、大書法家顏真卿特為其撰寫碑文,歌其功德。
王仁裕在其所著的《開元天寶事遺下》(開元、天寶是指玄宗時期的兩個年號)中,稱其為“有腳陽春”,意為宋璟如陽春,走到哪裏,哪裏就如春天一般的溫暖。究其一生,評價也可謂高也!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其出生平凡。然,自幼就被譽為神童,七歲時就能做大篇文章。武周時期,20歲的他就中了進士,進入仕途,在修賢院任右拾遺。玄宗時期,一路升至宰相。
張九齡之名,頗有傳奇色彩:其有兄弟三人,一次其父打魚收網時,如論怎樣都拉不上來。後迴家叫來家人(夫人也隨之),奇怪的是,夫人一拉就拉了上來,拉上來一看,是隻極大的九鯪魚。此魚眨著兩眼,向夫人流淚。夫人出於慈悲,將其放了生。
第二年的同一天,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嬰,兩眼一眨一眨,如同那條九鯪魚一般,後夫人就將其取名為張九鯪。後,九鯪聰慧過人,常有大人被其難住。大梵寺的和尚,為其改名為九齡(長久之意,且魚以水為生,無法上岸,九齡聰慧,和尚斷言:其定能入京為官)。
進入仕途的張九齡,在首輔宰相張説(yue)的提攜下提升的很快。後,升至宰相的張九齡,恰逢玄宗執政的晚期,張忠耿直率,犯顏極諫,已不為玄宗所容。他向玄宗指出安祿山、李林甫的反叛意圖,遭至李林甫的恨意。
在政議的問題上,常常使得玄宗很不愉快。一次至使玄宗大怒說:“事皆由卿邪?”而李林甫則阿諛逢迎,討得玄宗的歡心。736年,終為李林甫所陷,被罷相,玄宗專任李林甫。
安祿山反叛之後,玄宗西行入蜀時常感歎說:“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張九齡文采出眾,是當時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之一,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詩句。
在《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第二首就是張九齡的《感遇》兩首。就連唐玄宗都對張九齡的文才佩服之極,唐玄宗重要的詔書,大都請張九執筆。罷官後的張九齡在第一首詩中自比蘭、桂,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來表示自己的氣節清高、孤芳自賞的情懷。在第二首詩中,他借丹桔的四季長青,喻己的貞操,用“此木豈無陰”來表示不被人的理解的心情。他另著有《曲江集》。
中唐宰相(2)------167
李林甫(?~752年):是中國曆史上口蜜腹劍的一個典型人物。李無才無德,因其舅父在朝為官,而進入仕途。起初做一小官,後靠諂媚、阿諛武惠妃及武三思之女開始發跡。734年,入相,與張九齡同朝為宰。
李無才無學,無法走科舉之路而進入朝中。他選擇了找靠山,達到目的後便離靠山而去,再找新的靠山。
入宮後的李林甫更是找靠山:他一路找到了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武三思之女)、玄宗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以及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734年,終於入相。
入相後的李林甫,自知無法與張九齡、裴耀卿相比。他則采用了“口有蜜,腹有劍”的一套,對玄宗更是進行阿諛奉承,討得玄宗的歡心。736年,韜光養晦的終將一生正氣的張九齡、裴耀卿趕走,而獨攬了朝中大權。
獨攬朝中大權的李林甫,開始為所欲為了。他為了達到杜絕言路的目的,以殺立威,他告誡諫官和大臣們說:“現在明主在上,群臣專心順從就成,用不著多說話。你們見過朝會時儀仗隊裏的馬匹麽?它吃的是三品飼料,叫一聲便斥去不再用,後悔那裏還來得及!”
此外,他四處布置爪牙以進行監控,杜絕賢能入朝,屢起大獄,排除異己,滿足玄宗的一切要求,一切順從玄宗的意旨,玄宗也樂得沉靜於楊貴妃的溫柔之鄉。
在以上的種種手段下,他為所欲為:斂得大批財產、妻妾成群、田產無數。他自己也知道由於作惡過多,怕人暗算,他出門時不得不清街,用百人護衛。晚間就寢,一夜數床,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在那裏?
751年,獨攬朝中大權17年的,李林甫病逝。楊國忠,安祿山告李林甫謀反,玄宗下詔,削其一切官爵,剖棺出屍,子孫流放嶺南,受牽連者達50餘人。李林甫死後,昏庸的玄宗又重用了市儈出生的楊國忠為相。
李林甫不僅在唐朝的曆史中極其有名,在中國的曆史中他也是一個諂媚、阿諛逢迎、溜須拍馬、卑鄙無恥、口蜜腹劍的、鼻祖型的典型人物。人們在遇到這類人物時,特別是口蜜腹劍之人,常用“李林甫”三個字來加以形容和概括。{《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密,腹有劍’。”}
楊國忠(?~746年):原名楊釗(因深得玄宗的寵信,被玄宗賜名為國忠),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楊貴妃的遠房族兄。其不學無術,且窮途潦倒,無人看得起他。後從軍,數年後僅從小卒升至一小官。
楊國忠是個典型的市井小人:吃、喝、嫖(與楊貴妃的二姐,也就是後來的虢國夫人私通)、賭樣樣俱全。
自745年,楊玉環被玄宗封為貴妃之後,楊國忠開始發跡。起初,當楊家的人都被封之後,楊國忠並沒有什麽起色。由於唐玄宗喜愛“樗蒲 ”(chu pu 古代的一種遊戲,類似於現代的擲骨色子),而楊國忠又黯於此道,被楊氏姐妹推薦給了玄宗,而善於阿諛奉承的楊國忠自此開始了顯赫的仕途。
從745年開始,至752年被任命為宰相,楊國忠隻用了7年的時間,並身兼四十餘職。其中包括:鑄幣史、判度史、修國史、吏部尚書、四川副節度使等。朝廷之中已無人能與之對衡,一切楊說了算。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不學無術的市儈,專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能掌握國家的命運,可見晚年的唐玄宗昏庸到了何等的地步。安祿山的反叛、在楊國忠建議下後來的出逃、馬嵬驛楊國忠的被殺,都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麽樣的大臣,就會有什麽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