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朝
李 淵 建 唐------148
李淵(566年~635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的開國皇帝,號高祖。李淵是隋朝貴族,其姨媽,就是隋文帝的獨孤氏皇後、煬帝的母親,他7歲時繼承祖上唐國公的爵位。
616年,在太原任留守。此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了全盛的時期,而北方的突厥有時也南侵。而煬帝遠在江都,沉迷於聲色之中。在此情況下,李淵父子,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並在次子李世民的勸說下,采取了與北方突厥契和的政策,解除了後顧之憂之後,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了。
由於他是隋朝的將領、臣子,如果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恐給敵對勢力找到征叛的借口。故他以太上皇的名義,書楊廣之罪狀,擁恭帝(13歲的楊侑),稱義軍,而討伐煬帝。
他自稱大將軍,帶領著三萬人馬,李建成、李世民、分別為左、右軍,女兒柴紹也組織了一支娘子軍,李元吉留守太原。
在向長安進攻的路上,七月,他擒斬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的高德儒,8月,再斬霍邑的宋老生,他一路開倉賑糧,很快發展至二十多萬人馬,一舉攻下了長安。
為了取得民心,入城後他約法12條,廢除了隋王朝的一切苛刻法令。617年11月,擁立楊廣的孫子,13歲的楊侑,為恭帝。尊在江都遊玩的楊廣為太上皇(楊侑實為傀儡皇帝)。
後李淵得知,楊廣在江都,被發動政變的部下,宇文化及所殺。618年,迫楊侑下詔退位,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結束。
然而,群雄未平,隋將割據。618年,李淵攻農民起義軍李密,李密降唐。619年,15歲的楊侑,被李淵殺害。620年,唐高祖李淵,派李世民,攻在東都自立為帝的王世充,王降。李世民擒已立夏國的皇帝,竇建德(後,王、竇兩人都被殺)。624年,李世民平定江南,唐朝統一中國的戰爭,全麵結束。
唐朝建立後,百廢待舉,李淵逐步創立與完善了政治、經濟與軍事製度,他實行:三省(中書省:中書侍郎、中書舍人,門下省:黃門侍郎、給事中,尚書省:左右宰、左右司郎中 ),六部製(吏、戶、禮、兵、刑、工)。
對於田地: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對於軍隊:實行府兵製。對於隋朝的科舉製,進一步的給予完善。在《開皇律》的基礎上製定《武德律》,對刑法進一步的給予完善。
玄 武 之 變-----149
李淵有四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李元吉。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留京較多,而李世民相對的來說,在外轉戰南、北較多,戰功卓越,聲望日升。
而李世民在戰爭中,又收羅了許多諸如:尉遲敬德、秦叔寶、徐世勳、李靖等名將(這個李靖,就是被那個隋朝,能夠出將入相的、楊素的侍妾,紅佛女看中的,並一同私奔的李靖。後來他北破突厥、西定吐渾,成為大唐的第一功將。在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裏,被神化,成為了能托塔的李天王。)同時,他又廣泛結交了許多著名人士如:房玄齡、杜如晦(此三人後來均任過宰相)等十八學士,他們皆成了李世民的謀士。
這樣就引起了,李建成的妒忌與警惕,而李建成隻是在太原起兵時,打過一些戰。攻下長安後,618年,建唐。李建民被立為太子,基本留京,他沒有李世民那麽大的實力。他怕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脅,他拉攏李元吉,多次對李世民進行了無中生有的中傷,以及製造事端,進行誣告,最後發展到,進行直接了斷的謀害。
他請李世民來太子宮赴宴,在酒中下毒,導致李世民大口吐血,幾乎喪命,多虧李淵的弟弟淮安王的相救,將其背迴西宮,才幸免於難。
一次,高祖叫三個兒子一起,外出巡獵。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上一匹烈馬,李世民一上馬,馬就狂跳,幾乎將李世民摔死。李世民不服,一連三次,才將馬馴服。後李世民說:“有人想用這匹馬害死我,豈不知,生死有命,怎麽害得了呢?”
同時,李建成用金錢收買李世民的將領。又利用手段,將李世民的將士進行調離。突厥南侵,李建成向高祖推薦李元吉出征,並建議將秦王李世民的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大將交由李元吉指揮,高祖表示同意。
李世民急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商議,決定先發製人。626年6月,李世民在入朝必經的、宮廷的玄武門,設下伏兵,將李建成、李元吉射殺,並擊退東宮與齊王府的援兵。數日後,高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委以國事。八月,高祖被迫退位禪讓。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尊李淵為太上皇。635年,70歲病逝。
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是我國較為著名的,兄弟相殘的事件。他們生活在帝王之家,如果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之家,也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正因為他們生活在帝王之家,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封建社會的宮廷的鬥爭中,像這樣的兄弟、父子相殘的事件比比皆是。
因為幾千年以來的,封建社會的天下,是家天下。公元前22世紀末,自禹死後,禪讓製度就變成了“家天下”,而延續了幾千年。
這是不民主的天下,是非選舉的、專製主義的天下。在權力欲與人性的鬥爭中,權欲基本上是會占上風的。因為隻要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沒有權,連性命都可能不保!
西晉的司馬炎,同所有的皇帝一樣,認為現在的天下,是他司馬氏的天下,不管怎樣都要傳位於自己的那個呆兒子。結果造成了賈南風的專權、八王的混戰、以及中國300年的大分裂。這是可悲的,是封建製度造成的,是不民主的、專製主義的家天下造成的。以此看待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就一點不奇怪了。
唐 朝 太 宗------150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高祖李淵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號太宗。626年,29歲時,通過玄武門之變即位,在位23年。
我國古代有著名的三大盛世:一是,前麵說過的、漢代的“文景之治”,二就是,這個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了。他開創的功業,為後來的帝皇,以及百姓們所推重與讚揚。
李世民從小受到世傳和父親的影響,不僅熟讀兵書,且能騎、善射,文韜武略皆都精湛。他勸說了父親,在亂世中,於太原起兵。在進兵長安的征戰中,他作為右路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唐後,又不遺餘力的平定了大江南北的殘餘勢力。
玄武門之變即位後,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他總結了隋煬帝滅亡的原因:“大興土木、奢侈揮霍、窮兵黷武”並以此為戒,而製定了唐朝的製度。
一, 招賢天下,網羅人才。他選拔人才遵循“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原則。他常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對隋朝的科舉製度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他規定,不論是否在官,都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中舉:就是考中了舉人,舉人相當於今天的大學生),在官的可以升遷,不在官的可以升官。
二, 虛懷納諫:在中國曆史上,唐太宗對魏征就是一個納諫的,典型的例子。魏征時常告誡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本書的扉頁“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是魏征死後,唐太宗因懷感而發自肺腑的名言。
三,修訂法律:637年,詔令房玄齡,對高祖製定的《武德律》,進行進一步的修訂,製定了《貞觀律》,對刑法進一步的給予了完善。它包含:國家的製度、政治、經濟、以及百姓的婚喪嫁娶等等萬象。《貞觀律》被後人譽為,我國古代最完善的法典。
四,推行輕徭薄賦,戒奢崇簡的政策,他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刻剝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部來,總是自已造成的•;;•;;•;;我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欲。”
他見太子吃飯,告誡太子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有飯吃。”他下令將隋朝的上林苑,改為農田。638年,又下令將明德宮,改為農田,分給洛陽附近的受災百姓(多麽可貴)。
五,對外政策:采取懷柔四方,“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得邊塞安寧,國運昌盛,人口大增。
如640年,唐軍攻破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都城,使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王投降唐朝。644年,唐軍又平定勾結突厥的焉耆(yan qi 今新疆焉耆西南)。647年,又攻下龜玆的都城(今新疆庫車),使阻擾西域各國與唐朝通商的道路被打通,經濟文化的交流能順利的開展。
為了和睦四鄰,確保邊疆的安寧,唐太宗將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弘化公主嫁給吐穀渾可汗諾曷(he)缽。
641年,唐太宗又將24歲的,文成公主(616年~680年)遠嫁給吐蕃(bo 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的年輕國王鬆讚幹布(617年~650年,629年,因父親被人毒死,而繼位)。
650年,鬆讚幹布去逝,文成公主仍在吐蕃生活了31年,680年,病逝。文成公主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今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後來730年,唐玄宗又將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吐蕃讚普,聯姻修好。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有名的君王,其中有無數的暴君,也有一些賢能的明君。唐太宗,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裏:“•;;•;;•;;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就是對幾位著名君王的評價。
從科舉製度來說,隋朝創立了科舉製度,唐太宗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在此之前,對於政府官員的產生,中國封建社會從來都是世襲製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政策。平民百姓就是老鼠,就隻能打地洞。
就李淵來說,是隋朝貴族,其7歲時,就繼承了祖上唐國公的爵位。而李世民對其進行了改革,不論是否在官,都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在官的可以升遷,不在官的可以升官。這就給大批的平民百姓和有知識之士,能夠進入了國家的決策階層,這是一個大的變革,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唐太宗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於他的虛懷納諫與用人了。我們知道曆來的君王是萬人之上的人,是金口玉言,個性的放縱,使得能夠聽取他人意見的君王實在不多。
商紂王的叔叔比幹勸諫紂王,被紂王開膛破腹,挖出心髒。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在殿前設一大弓,誰諫就射殺誰。楊廣特別記恨他人的勸諫,他說:“我生性不喜人諫,如果是達官,我決不饒他,如果是卑賤士人,我讓他決無出頭之日。”607年,開國元勳,頗有建樹的高穎,因勸諫楊廣,被楊廣殺害。
而李世民能總結出發自肺腑的名言,以及再比比那些,讓個性無限發展,不聽人諫的暴君,我們不能不說唐太宗是位明君了。由於他的虛懷納諫,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國運昌盛的局麵,被古語讚為“上有天堂,古有盛唐”的美譽。
而我們從史說中的“唐太宗悟弓”中,也很能想象一切了:李世民即位後不久,有人投其所好,給他進獻了一張好弓。他試了試認為確實是張好弓,硬弓。可是弓匠告訴他,這不是一張好弓。弓匠說:“這張弓的材料不是不好,一張好的弓,不但材料要好,且木紋要正,否則是射不準的。這張弓的紋理不在弓的中心,射出的箭會偏,怎麽能說是張好弓呢?”
一席話如雷灌耳,李世民大悟,他感慨的對大臣們說:“我自以為自己戎馬多年,識得好弓,沒想到這裏還有這麽多的學問。我用弓箭定天下,連一張好弓都沒弄懂,還談什麽治理國家!”自此他不但常與大臣們談論大事,還專門設立了議事製度,反複幾次方可。
此外,李世民的用人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魏征就是幾易其主,後來跟隨了李建民。尉遲敬德原來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程咬金、秦叔寶也都是瓦崗軍的將領。對房玄齡、杜如晦他唯才是舉(後人推崇唐代賢相,無不推崇此二人)。李世民在用人這點上,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正是這些人,為李世民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勳。
為了紀念與表彰這些人,他在“淩煙閣”將長孫無忌、魏征、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24名功臣的畫像掛在那裏,以之讚賞、鼓勵,他常去觀賞,以紀念,此事傳為美談。
我們說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賢明的君王也!曆史的事實的確如此,在這段時期,君臣之間如同親人、社會和諧。同時,唐朝還具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
附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四句: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唐初宰相(1)-----151
魏征犯顏極諫:
魏征(580年~643年):魏州曲城(今河北大名縣東)人,唐初傑出的政治家。魏征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家裏很窮,卻酷愛讀書,知識淵博。曾出家當過道士,隋末參加了瓦崗軍的農民起義軍。後隨李密投唐於李建民之下,他多次建議李建民除掉李世民,故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問他:“你為什麽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魏征說:“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你不會有今天。至於我,事身於太子,隻能為太子的利益著想。”李世民以“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的原則,沒有殺他,並重用了魏征。
李世民詢問魏征: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人君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告誡李世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你能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就會比較明智。如果你一意孤行,隻聽單方麵的意見,就難免昏庸。”李世民說:“你說得對”。
大臣鄭仁基的女兒是個才女,且年經美麗,李世民要收為嬪妃(其女已與人訂婚)。魏征知道後就說:“陛下吃著山珍海味時,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充足的食物。陛下住著皇宮時,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對著嬪妃,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美好的婚姻。鄭大人的女兒已與人定了婚,陛下怎能奪人所愛呢?”李世民撤消了詔書。
右仆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向李世民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隻要身體強壯、個頭大,也可以應征。李世民表示同意,魏征反對,他說:“不可以!這樣做違背了《貞觀律》和治國安民。”唐太宗非常生氣,魏征毫不退讓地說:“陛下,放光了河水去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去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獵物了。把不滿18歲的男子都去應征了,國家的稅賦、徭役由誰來承擔呢?”唐太宗無言以答。
魏征曾向唐太宗表明過,他此身伴君,將努力做一個“賢臣”,而絕不做一個“忠臣”。故而唐太宗在一次與魏征交流時,提及了“忠臣”和“賢臣”的這個話題,唐太宗說:“朕以為賢臣即忠臣,不知愛卿所言何意?”魏征說:如果大臣不管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都直言進諫,甚至拚死直諫,這就是忠臣;如遇明君則諫,如遇昏君則明哲保身,‘顧左右而言他’,這樣的臣子算不得“忠臣”,但可稱之為“賢臣。唐太宗聽後,沉思良久。
由於魏征的犯顏極諫,由常常使得唐太宗很不愉快,他發怒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得知原委後,則向唐太宗賀到:“魏征能夠直諫,正因為陛下是明主啊!”唐太宗方消氣作罷。
貞觀中期以後,朝廷大臣盡力歌頌太平盛世。魏征卻給太宗指出了十個方麵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以保持貞觀初期的良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引以為戒。
我們可以這樣說,唐太宗對魏征是又敬又怕,從一小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次,唐太宗準備去打獵,發現魏征前來,他怕魏征得知此事,立即宣布不去打獵了。
又一次,李世民正在戲逗一隻小鷂子,看到魏征走來,他怕魏征責備,急忙將小鷂子藏於懷裏。魏征隻當不知,沒完沒了的向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魏征走後,小鷂子已被太宗悶死在懷裏了。
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親往吊唁,說出了發自肺腑的名言(見扉頁)。從魏征的事件中,我們就可以說唐太宗的卻是一位明君也。
李 淵 建 唐------148
李淵(566年~635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的開國皇帝,號高祖。李淵是隋朝貴族,其姨媽,就是隋文帝的獨孤氏皇後、煬帝的母親,他7歲時繼承祖上唐國公的爵位。
616年,在太原任留守。此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了全盛的時期,而北方的突厥有時也南侵。而煬帝遠在江都,沉迷於聲色之中。在此情況下,李淵父子,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並在次子李世民的勸說下,采取了與北方突厥契和的政策,解除了後顧之憂之後,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了。
由於他是隋朝的將領、臣子,如果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恐給敵對勢力找到征叛的借口。故他以太上皇的名義,書楊廣之罪狀,擁恭帝(13歲的楊侑),稱義軍,而討伐煬帝。
他自稱大將軍,帶領著三萬人馬,李建成、李世民、分別為左、右軍,女兒柴紹也組織了一支娘子軍,李元吉留守太原。
在向長安進攻的路上,七月,他擒斬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的高德儒,8月,再斬霍邑的宋老生,他一路開倉賑糧,很快發展至二十多萬人馬,一舉攻下了長安。
為了取得民心,入城後他約法12條,廢除了隋王朝的一切苛刻法令。617年11月,擁立楊廣的孫子,13歲的楊侑,為恭帝。尊在江都遊玩的楊廣為太上皇(楊侑實為傀儡皇帝)。
後李淵得知,楊廣在江都,被發動政變的部下,宇文化及所殺。618年,迫楊侑下詔退位,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結束。
然而,群雄未平,隋將割據。618年,李淵攻農民起義軍李密,李密降唐。619年,15歲的楊侑,被李淵殺害。620年,唐高祖李淵,派李世民,攻在東都自立為帝的王世充,王降。李世民擒已立夏國的皇帝,竇建德(後,王、竇兩人都被殺)。624年,李世民平定江南,唐朝統一中國的戰爭,全麵結束。
唐朝建立後,百廢待舉,李淵逐步創立與完善了政治、經濟與軍事製度,他實行:三省(中書省:中書侍郎、中書舍人,門下省:黃門侍郎、給事中,尚書省:左右宰、左右司郎中 ),六部製(吏、戶、禮、兵、刑、工)。
對於田地: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對於軍隊:實行府兵製。對於隋朝的科舉製,進一步的給予完善。在《開皇律》的基礎上製定《武德律》,對刑法進一步的給予完善。
玄 武 之 變-----149
李淵有四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李元吉。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留京較多,而李世民相對的來說,在外轉戰南、北較多,戰功卓越,聲望日升。
而李世民在戰爭中,又收羅了許多諸如:尉遲敬德、秦叔寶、徐世勳、李靖等名將(這個李靖,就是被那個隋朝,能夠出將入相的、楊素的侍妾,紅佛女看中的,並一同私奔的李靖。後來他北破突厥、西定吐渾,成為大唐的第一功將。在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裏,被神化,成為了能托塔的李天王。)同時,他又廣泛結交了許多著名人士如:房玄齡、杜如晦(此三人後來均任過宰相)等十八學士,他們皆成了李世民的謀士。
這樣就引起了,李建成的妒忌與警惕,而李建成隻是在太原起兵時,打過一些戰。攻下長安後,618年,建唐。李建民被立為太子,基本留京,他沒有李世民那麽大的實力。他怕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脅,他拉攏李元吉,多次對李世民進行了無中生有的中傷,以及製造事端,進行誣告,最後發展到,進行直接了斷的謀害。
他請李世民來太子宮赴宴,在酒中下毒,導致李世民大口吐血,幾乎喪命,多虧李淵的弟弟淮安王的相救,將其背迴西宮,才幸免於難。
一次,高祖叫三個兒子一起,外出巡獵。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上一匹烈馬,李世民一上馬,馬就狂跳,幾乎將李世民摔死。李世民不服,一連三次,才將馬馴服。後李世民說:“有人想用這匹馬害死我,豈不知,生死有命,怎麽害得了呢?”
同時,李建成用金錢收買李世民的將領。又利用手段,將李世民的將士進行調離。突厥南侵,李建成向高祖推薦李元吉出征,並建議將秦王李世民的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大將交由李元吉指揮,高祖表示同意。
李世民急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商議,決定先發製人。626年6月,李世民在入朝必經的、宮廷的玄武門,設下伏兵,將李建成、李元吉射殺,並擊退東宮與齊王府的援兵。數日後,高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委以國事。八月,高祖被迫退位禪讓。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尊李淵為太上皇。635年,70歲病逝。
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是我國較為著名的,兄弟相殘的事件。他們生活在帝王之家,如果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之家,也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正因為他們生活在帝王之家,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封建社會的宮廷的鬥爭中,像這樣的兄弟、父子相殘的事件比比皆是。
因為幾千年以來的,封建社會的天下,是家天下。公元前22世紀末,自禹死後,禪讓製度就變成了“家天下”,而延續了幾千年。
這是不民主的天下,是非選舉的、專製主義的天下。在權力欲與人性的鬥爭中,權欲基本上是會占上風的。因為隻要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沒有權,連性命都可能不保!
西晉的司馬炎,同所有的皇帝一樣,認為現在的天下,是他司馬氏的天下,不管怎樣都要傳位於自己的那個呆兒子。結果造成了賈南風的專權、八王的混戰、以及中國300年的大分裂。這是可悲的,是封建製度造成的,是不民主的、專製主義的家天下造成的。以此看待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就一點不奇怪了。
唐 朝 太 宗------150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高祖李淵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號太宗。626年,29歲時,通過玄武門之變即位,在位23年。
我國古代有著名的三大盛世:一是,前麵說過的、漢代的“文景之治”,二就是,這個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了。他開創的功業,為後來的帝皇,以及百姓們所推重與讚揚。
李世民從小受到世傳和父親的影響,不僅熟讀兵書,且能騎、善射,文韜武略皆都精湛。他勸說了父親,在亂世中,於太原起兵。在進兵長安的征戰中,他作為右路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唐後,又不遺餘力的平定了大江南北的殘餘勢力。
玄武門之變即位後,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他總結了隋煬帝滅亡的原因:“大興土木、奢侈揮霍、窮兵黷武”並以此為戒,而製定了唐朝的製度。
一, 招賢天下,網羅人才。他選拔人才遵循“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原則。他常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對隋朝的科舉製度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他規定,不論是否在官,都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中舉:就是考中了舉人,舉人相當於今天的大學生),在官的可以升遷,不在官的可以升官。
二, 虛懷納諫:在中國曆史上,唐太宗對魏征就是一個納諫的,典型的例子。魏征時常告誡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本書的扉頁“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是魏征死後,唐太宗因懷感而發自肺腑的名言。
三,修訂法律:637年,詔令房玄齡,對高祖製定的《武德律》,進行進一步的修訂,製定了《貞觀律》,對刑法進一步的給予了完善。它包含:國家的製度、政治、經濟、以及百姓的婚喪嫁娶等等萬象。《貞觀律》被後人譽為,我國古代最完善的法典。
四,推行輕徭薄賦,戒奢崇簡的政策,他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刻剝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部來,總是自已造成的•;;•;;•;;我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欲。”
他見太子吃飯,告誡太子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有飯吃。”他下令將隋朝的上林苑,改為農田。638年,又下令將明德宮,改為農田,分給洛陽附近的受災百姓(多麽可貴)。
五,對外政策:采取懷柔四方,“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得邊塞安寧,國運昌盛,人口大增。
如640年,唐軍攻破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都城,使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王投降唐朝。644年,唐軍又平定勾結突厥的焉耆(yan qi 今新疆焉耆西南)。647年,又攻下龜玆的都城(今新疆庫車),使阻擾西域各國與唐朝通商的道路被打通,經濟文化的交流能順利的開展。
為了和睦四鄰,確保邊疆的安寧,唐太宗將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弘化公主嫁給吐穀渾可汗諾曷(he)缽。
641年,唐太宗又將24歲的,文成公主(616年~680年)遠嫁給吐蕃(bo 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的年輕國王鬆讚幹布(617年~650年,629年,因父親被人毒死,而繼位)。
650年,鬆讚幹布去逝,文成公主仍在吐蕃生活了31年,680年,病逝。文成公主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今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後來730年,唐玄宗又將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吐蕃讚普,聯姻修好。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有名的君王,其中有無數的暴君,也有一些賢能的明君。唐太宗,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裏:“•;;•;;•;;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就是對幾位著名君王的評價。
從科舉製度來說,隋朝創立了科舉製度,唐太宗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在此之前,對於政府官員的產生,中國封建社會從來都是世襲製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政策。平民百姓就是老鼠,就隻能打地洞。
就李淵來說,是隋朝貴族,其7歲時,就繼承了祖上唐國公的爵位。而李世民對其進行了改革,不論是否在官,都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在官的可以升遷,不在官的可以升官。這就給大批的平民百姓和有知識之士,能夠進入了國家的決策階層,這是一個大的變革,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唐太宗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於他的虛懷納諫與用人了。我們知道曆來的君王是萬人之上的人,是金口玉言,個性的放縱,使得能夠聽取他人意見的君王實在不多。
商紂王的叔叔比幹勸諫紂王,被紂王開膛破腹,挖出心髒。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在殿前設一大弓,誰諫就射殺誰。楊廣特別記恨他人的勸諫,他說:“我生性不喜人諫,如果是達官,我決不饒他,如果是卑賤士人,我讓他決無出頭之日。”607年,開國元勳,頗有建樹的高穎,因勸諫楊廣,被楊廣殺害。
而李世民能總結出發自肺腑的名言,以及再比比那些,讓個性無限發展,不聽人諫的暴君,我們不能不說唐太宗是位明君了。由於他的虛懷納諫,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國運昌盛的局麵,被古語讚為“上有天堂,古有盛唐”的美譽。
而我們從史說中的“唐太宗悟弓”中,也很能想象一切了:李世民即位後不久,有人投其所好,給他進獻了一張好弓。他試了試認為確實是張好弓,硬弓。可是弓匠告訴他,這不是一張好弓。弓匠說:“這張弓的材料不是不好,一張好的弓,不但材料要好,且木紋要正,否則是射不準的。這張弓的紋理不在弓的中心,射出的箭會偏,怎麽能說是張好弓呢?”
一席話如雷灌耳,李世民大悟,他感慨的對大臣們說:“我自以為自己戎馬多年,識得好弓,沒想到這裏還有這麽多的學問。我用弓箭定天下,連一張好弓都沒弄懂,還談什麽治理國家!”自此他不但常與大臣們談論大事,還專門設立了議事製度,反複幾次方可。
此外,李世民的用人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魏征就是幾易其主,後來跟隨了李建民。尉遲敬德原來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程咬金、秦叔寶也都是瓦崗軍的將領。對房玄齡、杜如晦他唯才是舉(後人推崇唐代賢相,無不推崇此二人)。李世民在用人這點上,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正是這些人,為李世民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勳。
為了紀念與表彰這些人,他在“淩煙閣”將長孫無忌、魏征、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24名功臣的畫像掛在那裏,以之讚賞、鼓勵,他常去觀賞,以紀念,此事傳為美談。
我們說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賢明的君王也!曆史的事實的確如此,在這段時期,君臣之間如同親人、社會和諧。同時,唐朝還具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
附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四句: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唐初宰相(1)-----151
魏征犯顏極諫:
魏征(580年~643年):魏州曲城(今河北大名縣東)人,唐初傑出的政治家。魏征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家裏很窮,卻酷愛讀書,知識淵博。曾出家當過道士,隋末參加了瓦崗軍的農民起義軍。後隨李密投唐於李建民之下,他多次建議李建民除掉李世民,故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問他:“你為什麽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魏征說:“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你不會有今天。至於我,事身於太子,隻能為太子的利益著想。”李世民以“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的原則,沒有殺他,並重用了魏征。
李世民詢問魏征: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人君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告誡李世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你能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就會比較明智。如果你一意孤行,隻聽單方麵的意見,就難免昏庸。”李世民說:“你說得對”。
大臣鄭仁基的女兒是個才女,且年經美麗,李世民要收為嬪妃(其女已與人訂婚)。魏征知道後就說:“陛下吃著山珍海味時,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充足的食物。陛下住著皇宮時,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對著嬪妃,就應該想著百姓能有美好的婚姻。鄭大人的女兒已與人定了婚,陛下怎能奪人所愛呢?”李世民撤消了詔書。
右仆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向李世民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隻要身體強壯、個頭大,也可以應征。李世民表示同意,魏征反對,他說:“不可以!這樣做違背了《貞觀律》和治國安民。”唐太宗非常生氣,魏征毫不退讓地說:“陛下,放光了河水去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去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獵物了。把不滿18歲的男子都去應征了,國家的稅賦、徭役由誰來承擔呢?”唐太宗無言以答。
魏征曾向唐太宗表明過,他此身伴君,將努力做一個“賢臣”,而絕不做一個“忠臣”。故而唐太宗在一次與魏征交流時,提及了“忠臣”和“賢臣”的這個話題,唐太宗說:“朕以為賢臣即忠臣,不知愛卿所言何意?”魏征說:如果大臣不管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都直言進諫,甚至拚死直諫,這就是忠臣;如遇明君則諫,如遇昏君則明哲保身,‘顧左右而言他’,這樣的臣子算不得“忠臣”,但可稱之為“賢臣。唐太宗聽後,沉思良久。
由於魏征的犯顏極諫,由常常使得唐太宗很不愉快,他發怒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得知原委後,則向唐太宗賀到:“魏征能夠直諫,正因為陛下是明主啊!”唐太宗方消氣作罷。
貞觀中期以後,朝廷大臣盡力歌頌太平盛世。魏征卻給太宗指出了十個方麵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以保持貞觀初期的良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引以為戒。
我們可以這樣說,唐太宗對魏征是又敬又怕,從一小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次,唐太宗準備去打獵,發現魏征前來,他怕魏征得知此事,立即宣布不去打獵了。
又一次,李世民正在戲逗一隻小鷂子,看到魏征走來,他怕魏征責備,急忙將小鷂子藏於懷裏。魏征隻當不知,沒完沒了的向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魏征走後,小鷂子已被太宗悶死在懷裏了。
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親往吊唁,說出了發自肺腑的名言(見扉頁)。從魏征的事件中,我們就可以說唐太宗的卻是一位明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