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事遺(2)------145

    出將入相的楊素:

    楊素(?~606年):字處道,今陝西華陰人,出生於官宦世家,為將門之後,其父是北周的封疆大吏。其自幼習文練武,造就了楊素的文韜武略。

    隋朝的初期是個猛將如雲的時期,他治軍極嚴,馳騁沙場,從無敗跡,被譽為隋朝第一名將。進爵為越國公。

    楊素極有才華,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且詩風獨特。書文立成,且詞華文美,並有“美須髯,英傑之表”之稱,楊堅與楊廣皆讚美於他。在他的身上又頗有佳話:

    陳朝後主,陳叔寶之妹“樂昌公主”,才貌雙全,嫁給了陳太子的舍人徐德言(平民),兩人極為恩愛。陳朝滅亡之前,徐德言將一銅鏡分為兩半,作為日後的聯絡之物。

    後隋滅陳,“樂昌公主”成為楊素之妾,楊素對其十分寵愛。沒想到流離失所的徐德言,長途跋涉找到了“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見到鏡後寫著:“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淚流滿臉,涕泣不食。楊素知後深受感動,忍痛割愛,成全了二人,使得“破鏡重圓”了。“樂昌公主”行前落落寡歡,楊素問其何故?“樂昌公主”即賦詩一首:“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

    楊素有一寵妾與一位叫李百藥的人有染,一次,李百藥竟夜入相府與其幽會私通,東窗事發,被楊素捉奸。楊素大怒要殺李百藥,後發現李百藥是一個年未二十,儀表俊秀的英俊少年,則動了惻隱之心,在惜才之情的驅使下,令李百藥賦詩自敘。後,李百藥揮筆,一氣嗬成,楊素閱後讚許不已,竟將愛妾嫁給了李百藥,讚助了一些錢財,並在文帝前保舉了李百藥,使李百藥成為尚書禮部員外郎。

    楊素有一侍妾叫紅佛,是位佳人,芳齡十八。她愛上了步衣身份,來拜訪楊素的李靖。後來,紅佛與李靖私奔了。李靖的舅舅是大將韓擒虎,並與楊素同朝。後來,李靖也做了官,而楊素並沒有去追究此事,又一次傳為佳話。

    從這裏我們也許可以看到,這個隋朝的、可以出將入相的、文武兼備的楊素,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成全“樂昌公主”,使得“破鏡重圓”。他因惜才而不拘小節,並對李百藥施以錢財,推薦入朝。對紅佛,李靖也是寬宏大量,不予追究。我們完全可以加以讚賞和可以加以歌頌他。

    然而,那個“馨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千夫所指的楊廣,隻是次子,並不可能繼承王位。就是這個楊素,從中搞了鬼。他在皇帝、以及皇帝的“皇帝”麵前,數說太子的不是,以及大力歌頌楊廣的功德,造成了太子的倒台,楊廣的稱帝。

    604年,隋文帝楊堅病重,楊素直接參與了楊廣的殺父戮兄。如果說楊廣遺臭萬年的話,哪麽把楊廣推上帝位的楊素,是有著直接的關係和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隋朝事遺(3)------146

    瓦崗軍農民起義:

    由於楊廣的橫征暴斂,導致了民不聊生,隋末各地的反隋力量和農民起義則不斷。在農民起義的隊伍中,以河南瓦崗軍的力量為最大。

    東郡(河南滑縣)的一個小吏翟讓,因得罪了上司,被打入死牢。獄卒黃君漢出於對其的敬佩與同情,私自將其釋放。越獄後的翟讓,在東郡的瓦崗寨招集人馬,聚貧苦農民,打起了反隋的旗號。投奔而來的有單雄信、徐世勳、李密等。

    李密 ( 幼時有“牛角掛書”《漢書•;;;;項羽傳》之典故 ),原本是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的部下,楊玄感集十萬人馬,起兵反叛,攻東都洛陽,兵敗後被殺,李密逃奔瓦崗寨而來。

    由於李密是隋朝將領,對隋軍、以及作戰較為了解。加入農民起義軍後,取得了不小的戰績,並攻下了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河南鞏義東北)。此時起義軍已占領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達數十萬人。

    此時,翟讓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如李密,主動讓李密做了起義軍的首領。在戰爭中李密吸收了大量的隋朝投降軍士,此事引起了起義軍內部的不滿。而李密又殺了翟讓,造成了起義軍的嚴重分化,起義軍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619年,李密在與隋將王世充作戰中失敗。後來,投唐,不久又因反唐而被殺。

    李淵起兵:

    李淵是隋朝貴族,其姨媽,就是隋文帝的獨孤氏皇後、煬帝的母親。他繼承祖上的爵位,成為隋朝的唐國公。616年,在太原任留守。李淵有四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及女兒柴紹。

    此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了全盛時期,而北方的突厥有時也南侵。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的勸說下,采取了與北方突厥契和的政策,解除了後顧之憂之後,在太原起兵了。

    由於他是隋朝的將領、臣子,如果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恐給敵對勢力找到征叛的借口,故他以太上皇的名義,書楊廣之罪狀,擁恭帝(13歲的楊侑),而討伐煬帝。

    他自稱大將軍,帶領著三萬人馬,李建成、李世民、分別為左、右軍,女兒柴紹也組織了一支娘子軍,李元吉留守太原。在向長安進攻的路上,他開倉賑糧,很快發展至二十多萬人馬,一舉攻下了長安。

    為了取得民心,入城後他約法12條,廢除了隋王朝的一切苛刻法令。617年,擁立楊廣的孫子,13歲的楊侑,為恭帝。尊在江都遊玩的楊廣為太上皇,楊侑實為傀儡皇帝。

    後,李淵得知,楊廣在江都,被發動政變的部下,宇文化及所殺。618年,迫楊侑下詔退位,建立唐朝,隋朝結束。619年,15歲的楊侑,被李淵殺害。

    隋 朝 小 結------147

    政治:

    隋朝的末年,由於政治的腐敗,楊廣的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隋末各地的反隋力量和農民起義不斷。617年,反隋的鬥爭已進入全盛的時期,其反隋的主要力量分三個部分:

    (一)農民起義軍:其中以河南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為中堅力量。河北有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江淮有杜伏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們為反隋的兩翼力量。

    其次,山東、浙江、江蘇、廣東、陝西、安徽、甘肅等地均有農民起義軍進行反隋。

    (二)豪強反隋:山東、寧夏、廣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均有地主、豪強起來反隋。

    (三)隋朝官員割據反隋:在全國各地,均有許多隋朝官員的反隋割據勢力。比較大的有宇文化及、王世充、李淵等反隋勢力。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隋朝的末年,農民起義和反隋的力量,遍布全國。到617年底,隋朝政權所能製的地區,在北方僅有東都洛陽和周圍的幾座城市,在南方隻有江都的一點地盤了。

    教派:

    佛教:隋文帝提倡宗教,即位後開放佛教,並按人口納錢,投入佛教事業。造成出家的人增多、佛教的盛行,佛教基本成為國教。各種翻譯的佛經比比皆是。

    道教:也同樣盛行,由此產生了許多除鬼、拜神、求長生的害人的妖道。

    儒教:由於楊堅不喜書文,故他的幾個兒子也都繼承了他的秉性,特別是楊廣懼恨讀書人,因此儒家的地位較底。隋朝較有名的儒家僅劉焯(zhuo)、劉炫二人。

    藝術:

    繪畫:隋朝統一天下,天下名畫盡入隋宮。隋煬帝窮奢極欲,不惜窮其一國,在全國各地大造宮殿、樓台亭閣,繪畫盛行。其表現形式,主要以宮圖、遊春、遊宴、人物、車馬為主。

    音樂:江南、北方、西域、外國的音樂交融發展。

    音韻學:在語言藝術方麵,以嚴之推為首,大力提倡正音。將語音分為四聲。

    書法:王羲之的後代智永,名法極,為山陰永欣寺僧。其繼承祖傳,為著名的大書法家,《千字文》為其著名作品(真品失遺),所書文字妍麗飽逸,無處不情。

    天文:

    我國的農暦,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北魏末年的張子信,為避戰亂,隱居海島,用園儀觀天象,曆時30年。他發現:冬至前後日行最快,夏至前後日行最慢,這樣24個氣節的天數劃分,就與氣節不是很準確的了。

    大儒劉焯,對張子信的這一發現,進一步的進行研究,編寫出《皇極暦》。指出其中冬至這一節氣是14天多一點,夏至這一節氣接近16天,使24個節氣,更加準確。

    本世紀,我國就有了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英國的哈雷在1682年,才有該彗星的運行記錄。

    人口:

    由於隋文帝楊堅的一係列的方針政策,使得隋朝得到了空前的強大和繁榮,人口高速增長,使隋朝的全國人口達4602萬,基本將趕上東漢時期的人口數。

    科舉製度:

    隋朝創立了科舉製度,為知識分子進入政權集團,提供了一條途徑。這一製度的創舉,一直延續了1300年餘。

    總結:

    對隋朝的一點看法:隋文帝即位後,大力推行節約的方針政策,反對奢侈浪費,以及賦稅的減輕,使得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和很大的程度上富裕與強盛起來。以至於到煬帝滅亡時,國家糧庫裏都堆滿了糧食。

    隋煬帝奢侈、鋪張,導致了民不聊生和各種勢力的反抗,使得隋王朝在極其暫短的時間裏就走向了滅亡。

    但我們不能因為它的短促,而忽視了它在曆史上的作用,就如同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的殘暴,而忽視了秦始皇的功績、不能因為那個又黑,又醜、又矮的賈皇後,而忽視了她所造成的,長達300年的,大分裂的“功績”。

    隋朝它創立了隋製,如行政上的三省、六部製(見下節)。就如同秦始皇創立了秦製一樣,唐以後的各朝,對隋製都加以了遵行和參考,一直延續了1300年餘。

    同時隋朝創立的科舉製度,為知識分子進入政權集團,提供了一條途徑。這一製度的創舉,也同樣一直延續了1300餘年,直指清朝的結束。

    隋朝統一了全國,結束了300年的,大分裂的局麵,建立了漢族人的政權。隋文帝統一的不僅僅是江山,還有漢族人的精神,與漢族人的文化。

    在這長達300年的、分裂的時間裏,由於戰亂和少數民族的統治,漢民族長期的處於一種疲憊、消沉、迷惘的狀態。同時隋文帝厲行節約,使得國家富裕、強盛,他又是一個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節儉的君王。

    隋煬帝鋪張浪費,也同樣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奢侈的君王。隋煬帝雖然動用了百萬的民夫,死人無數,但開鑿貫穿了,南北三大河流的南自杭州起,北至北京的,長達四千多裏的大運河。如果我們能用,曆史的唯物的觀點來看待的話,哪麽就可以作出“罪在當初,功在千秋”的結論了。

    同時,如果隋煬帝不是那麽暴虐,能夠明白:在階級社會裏,任何一個國家的長久、安定與富強,都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暴虐隻能會使得政權過早滅亡的道理的話,隋朝就不會那麽快的就滅亡了!

    再附筆者對長城與大運河的一點看法: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征集民扶30萬人,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南侵的長城2400裏,使得萬裏長城連成了一片(這中間死人無數,以至於流傳出:孟薑女千裏尋夫,哭倒了萬裏長城的故事)。

    這在中國曆史上、以及世界曆史上,就像文明古國埃及的金字塔一樣,都被稱之為世界的八大奇跡之一。今天的科技極其發達,如果你在飛機上,就能看見這條長長的帶子,即使在衛星上也能清楚的測到它。

    然而,大運河與其相比,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它的名聲遠遠不能與長城相比。我國普通的公民中就流傳著:“不見長城是遺憾!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

    而事實上,隋煬帝楊廣他動用的是百萬的民丁,才開鑿、貫穿了南北三大河流(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這條南自杭州起,北至北京的,長達四千多裏的大運河,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其意義都要比,秦始皇的、長城的意義要大得多。

    自長城修建之後,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從來也沒有停止過。這中間匈奴、契丹、西夏、遼、金、清對中原的入侵,長達二千多年,中原地區飽受其害。

    特別是在明朝的末期,自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城門後,長城就完全地喪失了防禦的功能了。長城時之如今,基本上隻作為遊覽、觀光的、旅遊的聖地了。

    而大運河自開通之後,在長達近1500年的時間裏(包刮時至如今),無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上,以及對我國的社會發展,一直在起著巨大的作用。

    我國的三大河流,均是由西向東,南北無法溝通,自大運河開通後則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自唐宋以來,運河兩岸商賈(gu)雲集,漕運船隻川流不息,用今天專家們的計算:這一條大運河,相當於四條京滬鐵路。

    那麽我們可以想象,除了這交通運輸上的作用外,這條大運河在經濟、政治、軍事、人文思想上,這1500年來,對我國所起的作用了!而我們又可以想象:大運河的開通,給長達四千裏的,沿河兩岸的城市、集鎮,帶來的繁榮(平緩的流水流淌不息;兩岸的柳絲低垂;拱橋飛架;燈火臨流,真是悠悠歲月,滄海桑田)、以及遺留的人文事跡等等。

    故而筆者說,隋煬帝大運河的開鑿是:“罪在當初,功在千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