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朝
西 晉 武 帝------121
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分為兩期:265年~317年,定都在洛陽的史稱西晉,317年~420年,定都於建業(今南京)的史稱東晉。
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為晉王司馬昭的長子、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侄。265年,司馬昭中風病故,司馬炎繼任為晉王。同年,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
司馬炎氣質沉靜、城府深沉、喜怒無形於色,秉承了祖父司馬懿的性格,具有政治家的素質。稱帝後,初期的(265年~280年)司馬炎,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改製之事:
265年,他規定,被分封的宗室27王的封地,隻限一郡,君國而不能君民,君國的相,隻能由朝廷任命。
266年,二次下詔,勸課農桑,嚴禁私募佃客,廢除民屯等。268年,屢次下詔,省徭務本,並力墾殖,舉賢良方正之士。
同年,詔書於郡國,頒五條詔律,一正身,二勤百姓,三撫孤寡,四敦本息末,五去人事等等。
280年滅吳後又下詔,去除州、郡的軍兵。滅吳前後多次下詔,鼓勵生育,增加人口。以上的措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滅吳後的司馬炎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他認為自己的偉績與能力,無人可比,天下已太平,他開始大肆修建祖先們的陵墓,他收留了孫皓宮中的五千名宮女,以至於宮中美女達萬人之多。
由於司馬氏集團以奪殺手段滅魏,建立了晉朝,在擁戴他的人中,正直的人很少,大家效仿司馬炎:
貪財:賣官,錢入私門。
鬥富:武帝的舅舅,後將軍王愷與散騎常侍石崇鬥富,司馬炎助王愷仍不能取勝。王愷的朋友劉實,在王愷做客,內急。後,匆忙而迴,並打招唿說:“誤入你的臥室了。”並驚歎臥室的華麗!問:“茅廁在哪裏?”王愷嘿嘿大笑,說:“那就是茅廁啊!”
腐敗:石崇宴請賓客,以美女斟酒,如客人飲酒不盡,美人將被殺 { 一次,王敦就是故意不飲,美人懼、悲、失容,王敦傲視無睹。後,其不善飲酒的堂弟王導,恐美人被殺,勉強盡觴(shang)}。
奢侈:何曾每天膳食萬錢,說沒有可吃的,兒何劭每天膳食兩萬錢,任愷、王濟、王愷、羊琇一個賽似一個,他們以鬥富為樂、誇富為榮。
放蕩:以老莊虛無之學為理論的所謂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劉伶、向秀、阮鹹、山濤、王戎等人就提倡放蕩不羈,他們的作品是士族腐朽文化的表現,對當時的社會是有影響的(當然在史學界讚賞這七人,認為這七人的思想代表著魏晉時期的精神的人,也大有人在)。
荒淫:273年,司馬炎選中級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274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280年,滅吳後收孫皓宮中的五千名宮女,以至於宮中美女達萬人之多。
由於美女太多,司馬炎不得不坐著羊拉的車,去四處逗留。有的宮女為了能幸臨司馬炎,常有人在自己的門前放上,撒了鹽的青草。晉武帝提倡荒淫,朝廷中的各官員與士族自然效仿。
在司馬炎執政的中後期,社會風氣淫邪,顛倒是非,政治敗壞,勢必將產生社會的動亂。
司馬炎的次子司馬衷(259年~306年),是個白癡,司馬炎明知自己的這個兒子是個呆子,仍將其在九歲時就立為太子。290年,55歲的司馬炎病故,這個呆子(32歲),就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
八 王 混 戰------122
在上古時期,帝位是禪讓的,他們推舉出能力強的人,作為部落的首領。到了禹死後,他並沒有將位子禪讓給治水有功的伯益,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啟”繼承了。
從此禪讓製度就變成了“家天下”,而延續了幾千年。秦始皇就說過:“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於萬世,傳之無窮。”司馬炎同所有的帝皇一樣,認為現在的天下,是他司馬氏的天下,不管怎樣都要傳位於自己的子孫。
他怕自己的這個呆兒子,連房帷之事都不懂,他將自己親臨過的“才人”謝玖,送至司馬衷處侍寢 { 後生司馬遹(yu) }。
290年,司馬衷繼位(晉惠帝)後笑話百出,他聽到蛤蟆叫,便問人:“它們為什麽叫,是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人們哭笑不得,隻得告訴他:“如果蛤蟆在官田裏,它就是為公叫。如果在私田裏,就是為私叫。”
他聽到大臣們在議論災民被餓死時說:“人怎麽會被餓死,他們為什麽不吃東西。”但大臣們告訴他,受災了,沒有糧食,他說:“那就吃肉好了。”這樣的白癡皇帝,社會如何不動亂呢?
武帝司馬炎死後,楊皇後升為皇太後,其父楊駿為顧命大臣,但能力有限,卻猖狂之極。賈皇後(叫賈南風,其父賈充,是開國元勳)野心極大,且是個心狠手辣的非善良之輩。她早就將這個白癡太子,製服得服服帖帖。她發現有個姬妾懷了孕,她拿起戟,就向這個姬妾擲去,造成了這個姬妾的流產與死亡。
司馬衷繼位後,她豈能容忍楊駿執掌一切。在司馬衷繼位的第二年(291年),她召楚王司馬瑋殺楊駿,被誅人數達數千人之多。
是年,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guan)輔政,賈皇後又密令楚王司馬瑋殺掉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仍在該年,賈皇後又以“擅殺”的罪名殺楚王司馬瑋,從而奪得了大權。
這位又黑、又醜、又矮、又胖,且眉有贅肉的賈皇後,奪了大權之後,開始荒淫放蕩,為所欲為。她與太醫亂搞,還派人在洛陽城內物色美貌少年入宮亂淫。她毒害太子司馬遹,太子不肯服毒,她令人將太子活活打死。
宮廷如此混亂,賈皇後如此為所欲為,勢必延伸到諸王之間。300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301年,司馬倫廢司馬衷,自立為帝。
自此開始,齊王司馬冏(jiong)、成都王司馬穎(ying)、河間王司馬顒(yu)各起兵反趙王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殺,晉惠帝司馬衷複位。齊王司馬冏輔政。
然而,戰火不斷,302年,河間王司馬顒與長沙王司馬乂(ai),攻殺齊王司馬冏。303年,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攻長沙王司馬乂(雙方兵、民死亡數萬人)。304年,東海王司馬越攻擊司馬乂(司馬乂被俘後,司馬越將其交給了司馬顒,被司馬顒的大將張方,用火活活烤死)。
305年,司馬越與司馬顒大戰。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殺成都王司馬穎,毒死晉惠帝司馬衷{《資治通鑒•;;;;晉紀八》“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卷86)},立皇太弟司馬熾(chi)為晉懷帝,又殺河間王司馬顒。
309年,司馬越殺晉懷帝的親信,他自以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311年,司馬越死。劉聰(十六國的漢昭武帝)的部將石勒,滅東海王司馬越全軍,攻陷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313年,司馬熾,被劉聰毒死)。至此,八王混戰告一段落,西晉離滅亡也不遠了。
如果我們說這場在司馬衷繼位的第二年(291年),就產生的大亂,是由賈皇後的野心而引起的,不如說是由司馬炎而引起的。
他明知自己的兒子是個白癡,卻硬要讓他繼承這個天下人窺視的寶座,由此而引發了一場,延續了二十三年之久的社會大動蕩。
我們說司馬集團是個罪惡的集團,八王之亂是一群野獸的狂鬥。由於他們的狂鬥從而引發了後麵的、三百年的戰爭和中國的、第一次的大分裂。居住在幅源遼闊的、黃河流域的各民族,無不遭受深重的災難,所以,說司馬集團是個罪惡的集團一點也不為過。
從人性的角度去看,賈皇後與八王的混戰,都是為了一個“權”字。權是什麽?在封建社會中,權就是財富、就是尊嚴、就是欲望的滿足,一句話就是一切!什麽社會的發展、什麽倫理道德、什麽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可以不顧。
古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這些人的心中應為:“人為權死,鳥為食亡”才最為準確!
五 胡 簡 介------123
“五胡”,是指我國的少數民族(是古代漢族人對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總稱)。由於西晉司馬集團的腐朽與上層的混戰,以及基層官吏的高壓屠殺,使得他們紛紛起來反抗,並自立為王,建立了許多的小國。
匈奴族:
公元前52年,唿韓邪單於降漢,東漢王朝將其所率的五千多人,安排在山西的北部與漢族同居(唿韓邪的子孫在魏時改姓劉)。到晉武帝時人口增殖至數十萬人。
他們的地位一般較為底下,西晉時期,他們與當地被奴役的勞苦百姓,成為反晉的主力軍。
羯(jie)族:
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入塞的匈奴大約有十九個部落,他們各自獨立,互不混雜),他們居住在山西的東南部與漢族雜居。後,也同樣改漢姓,但大多數仍用本族名,其社會地位更為底下。在311年~334年,建立過後趙。
鮮卑族:
東胡鮮卑族他們居住在遼寧西部,是個遊牧民族,其中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拓跋氏,是遊牧民族,西晉末大亂,開始進入並州),較為強大。司馬懿時期遼東割據者公孫氏開始建立國家。
氐(di)族:
一向居住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漢語為他們的通用語。晉時,氐族出了個符堅,後來統治了黃河流域。
羌(qiang)族:
羌族,同樣,也是一向居住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東漢以後散居在關中地區,與漢族雜居。他們同氐族一樣,深受西晉時期,漢族地主與官吏的壓迫,他們對漢族地主恨之入骨。
由於西晉司馬集團對少數民族的壓迫,以及上層的混戰而造成的社會混亂,使得他們不得不反抗西晉政權。然而,他們在行為上,使得黃河流域,遭受了又一次的、野蠻的大破壞。社會的發展嚴重受阻。這一切與司馬集團不無關係。
分 裂 諸 國------124
在西晉末期至東晉的大分裂時期,共存在著諸多國家(史說十六國),現簡介如下:
前趙(漢):
304年,匈奴貴族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稱漢王,建立漢國。308年,稱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310年,劉淵死,四子劉聰繼位。次年, 劉聰族弟劉曜(yao)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
但晉在關中的官僚,又擁立秦王司馬鄴為湣(min)帝,立都長安。316年,劉曜又攻破長安,俘虜湣帝司馬鄴。一年後,18歲的司馬鄴,同司馬熾一樣被劉聰毒死,至此,曆經四主,共52年,的西晉滅亡。
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前趙)。前趙共經劉淵、劉聰、劉曜三主。329年,亡於後趙的石勒。
成:
由於東漢末年的大混戰,造成了大批避戰、逃荒的流民,流入蜀地等。又由於各地的刺史、晉軍對流民的屠殺,造成了流民的反晉(較大的反晉流民,有七支)。
296年,由關西流入蜀地的巴氐族酋長李特、李庠(xian)兄弟,集流民起兵反晉。李特之子,李雄於304年,成立了大成國。338年,改國號為漢。
成漢共經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四主。347年,亡於東晉的大將桓(huan)溫。
前燕:
鮮卑族的首領幕容廆(wei),於307年,自稱大單於。其子幕容皝(huang)於337年,自稱燕王(前燕)。
前燕共經幕容皝(hang)、幕容儁(jun)、幕容暐三主。370年,亡於前秦。
前涼:
前涼立國與五胡不同,由於涼州遠離中原,加之八王之亂,涼州早已成為獨立王國。涼州刺史張軌之子張寔(shi),314年,接任後,建立前涼,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
前涼共經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張曜靈、張祚(zuo)、張玄靚、張天錫等八主。376年,亡於前秦。
後趙:
匈奴羯族人石勒,他從商做小買賣。後被晉軍(並州刺史司馬騰),販到山東茌(chi)平縣(同今)的地主師懽(huan)家為耕奴。由於舉止不凡,師懽懼怕,被赦免,成為平民。
後,其自拉了一支十八人的隊伍投奔了劉淵,屢建戰功升至將軍。由於後主劉曜的不信任,319年,石勒自立,稱趙王,建立後趙政權。325年,其俘劉曜,劉曜與前趙亡。石勒於330年,稱帝。
後趙共經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鑒、石袛(di)等七主。350年,亡於前秦。
後趙第三代君王石虎十分殘暴,其父因饑餓而亡,叔父石勒收養了他,漸漸培養為將軍,並封為王。333年,石勒死後其子石弘繼位。334年,石虎為奪王位,殺石弘、石弘母、及石勒全部親屬。
代:
鮮卑族19歲的拓跋什翼犍,於338年,成立了代國。376年,為前秦所敗,377年,王室諸子互相殘殺,代國亡。後,拓跋氏的後人,在南北朝時期又建立了北魏。
冉魏:
河南人冉閔(ran min)的父親,被後趙皇帝石虎收養,冉閔則為石虎的養孫,名石閔。
349年,石虎病死後,冉閔俘君王石鑒,且到處殺人約20萬,至350年初,殺石鑒及石虎的28個孫子。同年,立國為魏。然而,立國僅兩年,352年,亡於前秦。
前秦:
西戎氐族酋長的子孫符洪於350年,建立了秦國(前秦)。前秦共經符洪、符健、符生、符堅、符丕、符登、符崇等七主。
383年,符堅認為統一全國的時期已成熟,親率87萬大軍,離開長安向東晉的晉軍,發動了有名的淝水之役,結果大敗。前秦自此開始走下坡路,394年,亡於後秦。
後燕:
鮮卑族前燕國君一一幕容皝的第五子幕容垂,於384年,在前秦的領地恢複了燕國(後燕)。
後燕共經幕容垂、幕容寶、幕容盛、幕容熙等四主。407年,亡於北燕。
後秦:
羌族人姚萇(chang)曾仕前秦。384年,姚萇向戰敗的符堅索要玉璽,並要求禪讓。符堅不從,姚萇即勒死了符堅。386年,改國號為大秦(史稱後秦)。
後秦共經姚萇、姚興、姚泓等三主。417年,亡於東晉。
西燕:
370年,前秦的符堅滅前燕之後,前燕國君 一一 幕容儁之子、幕容暐之弟,幕容泓於384年,複燕稱帝(史稱西燕)。
西燕共經幕容泓、幕容衝、幕容凱、幕容瑤、幕容忠、幕容永等六主。394年,亡於後燕。
西秦:
隴西鮮卑族乞伏國仁,於385年,建國稱帝,建立了西秦政權。西秦共經乞伏國仁、乞伏乾歸、乞伏熾磐三主。431年,亡於夏。
代(後魏):
鮮卑族的拓跋什翼犍,於338年,成立了代國。376年,為前秦所敗。377年,王室諸子互相殘殺,代國亡。後,拓跋氏的後人,拓跋珪於386年,複代。同年,又改國號為魏(道武帝)。
由於河南人冉閔立過魏國,故為後魏(此時已進入南北朝時期)。至398年,拓跋珪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時,後魏已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了。
後魏在439年,滅掉了北涼,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朝五國之一,史稱北魏。北魏亡於534年。
後涼:
甘肅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人呂光,仕從前秦的符堅,384年,符堅被姚萇殺死後,386年,呂光立後涼。
後涼經呂光、呂纂(zuan)、呂隆三主。403年,亡於後秦。
南涼:
河西(今甘肅西部)鮮卑族的禿發思複鞬(jian),於397年,開國稱帝。後,禿發烏孤稱南涼。
南涼經禿發烏孤、禿發利鹿孤、禿發傉(nu)檀三主。414年,被西秦的乞伏熾磐毒死,南涼亡。
北涼: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段業,於399年,建國稱涼王(史稱北涼)。北涼經段業(被沮渠蒙遜殺)、沮渠蒙遜、沮渠牧犍、沮渠無諱、沮渠安周五主。於439年,亡於北魏。
南燕:
鮮卑族的前燕國君幕容皝之子一一幕容德,於398年,建國南燕。南燕共經幕容德、幕容超二主,410年,亡於東晉。
西涼:
李暠(hao ),原為敦煌太守,400年,開國建立西涼。西涼共經李暠、李歆(xin)二主。420年,亡於北涼。
北燕:
後燕國君幕容寶養子一一高雲,於407年,開國建北燕,後被殺。經混戰,馮跋任北燕第二代君王。馮跋死後,其弟馮弘任第三代君王。436年,北燕亡於北魏。
夏:
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年,建立大夏國。東漢時期,匈奴人入塞時與漢族雜居後,大都改漢姓,其父也同樣改為漢姓,姓劉,名衛辰。
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後,認為用漢姓是奇恥大辱,於413年,改姓赫連氏(天子的顯赫地位,與天相連之意)。
夏國經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三主。431年,赫連定襲擊北涼時,被吐穀渾俘,夏亡。後赫連定被送至北魏,434年,被拓跋壽殺。
西 晉 武 帝------121
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分為兩期:265年~317年,定都在洛陽的史稱西晉,317年~420年,定都於建業(今南京)的史稱東晉。
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為晉王司馬昭的長子、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侄。265年,司馬昭中風病故,司馬炎繼任為晉王。同年,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
司馬炎氣質沉靜、城府深沉、喜怒無形於色,秉承了祖父司馬懿的性格,具有政治家的素質。稱帝後,初期的(265年~280年)司馬炎,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改製之事:
265年,他規定,被分封的宗室27王的封地,隻限一郡,君國而不能君民,君國的相,隻能由朝廷任命。
266年,二次下詔,勸課農桑,嚴禁私募佃客,廢除民屯等。268年,屢次下詔,省徭務本,並力墾殖,舉賢良方正之士。
同年,詔書於郡國,頒五條詔律,一正身,二勤百姓,三撫孤寡,四敦本息末,五去人事等等。
280年滅吳後又下詔,去除州、郡的軍兵。滅吳前後多次下詔,鼓勵生育,增加人口。以上的措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滅吳後的司馬炎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他認為自己的偉績與能力,無人可比,天下已太平,他開始大肆修建祖先們的陵墓,他收留了孫皓宮中的五千名宮女,以至於宮中美女達萬人之多。
由於司馬氏集團以奪殺手段滅魏,建立了晉朝,在擁戴他的人中,正直的人很少,大家效仿司馬炎:
貪財:賣官,錢入私門。
鬥富:武帝的舅舅,後將軍王愷與散騎常侍石崇鬥富,司馬炎助王愷仍不能取勝。王愷的朋友劉實,在王愷做客,內急。後,匆忙而迴,並打招唿說:“誤入你的臥室了。”並驚歎臥室的華麗!問:“茅廁在哪裏?”王愷嘿嘿大笑,說:“那就是茅廁啊!”
腐敗:石崇宴請賓客,以美女斟酒,如客人飲酒不盡,美人將被殺 { 一次,王敦就是故意不飲,美人懼、悲、失容,王敦傲視無睹。後,其不善飲酒的堂弟王導,恐美人被殺,勉強盡觴(shang)}。
奢侈:何曾每天膳食萬錢,說沒有可吃的,兒何劭每天膳食兩萬錢,任愷、王濟、王愷、羊琇一個賽似一個,他們以鬥富為樂、誇富為榮。
放蕩:以老莊虛無之學為理論的所謂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劉伶、向秀、阮鹹、山濤、王戎等人就提倡放蕩不羈,他們的作品是士族腐朽文化的表現,對當時的社會是有影響的(當然在史學界讚賞這七人,認為這七人的思想代表著魏晉時期的精神的人,也大有人在)。
荒淫:273年,司馬炎選中級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274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280年,滅吳後收孫皓宮中的五千名宮女,以至於宮中美女達萬人之多。
由於美女太多,司馬炎不得不坐著羊拉的車,去四處逗留。有的宮女為了能幸臨司馬炎,常有人在自己的門前放上,撒了鹽的青草。晉武帝提倡荒淫,朝廷中的各官員與士族自然效仿。
在司馬炎執政的中後期,社會風氣淫邪,顛倒是非,政治敗壞,勢必將產生社會的動亂。
司馬炎的次子司馬衷(259年~306年),是個白癡,司馬炎明知自己的這個兒子是個呆子,仍將其在九歲時就立為太子。290年,55歲的司馬炎病故,這個呆子(32歲),就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
八 王 混 戰------122
在上古時期,帝位是禪讓的,他們推舉出能力強的人,作為部落的首領。到了禹死後,他並沒有將位子禪讓給治水有功的伯益,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啟”繼承了。
從此禪讓製度就變成了“家天下”,而延續了幾千年。秦始皇就說過:“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於萬世,傳之無窮。”司馬炎同所有的帝皇一樣,認為現在的天下,是他司馬氏的天下,不管怎樣都要傳位於自己的子孫。
他怕自己的這個呆兒子,連房帷之事都不懂,他將自己親臨過的“才人”謝玖,送至司馬衷處侍寢 { 後生司馬遹(yu) }。
290年,司馬衷繼位(晉惠帝)後笑話百出,他聽到蛤蟆叫,便問人:“它們為什麽叫,是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人們哭笑不得,隻得告訴他:“如果蛤蟆在官田裏,它就是為公叫。如果在私田裏,就是為私叫。”
他聽到大臣們在議論災民被餓死時說:“人怎麽會被餓死,他們為什麽不吃東西。”但大臣們告訴他,受災了,沒有糧食,他說:“那就吃肉好了。”這樣的白癡皇帝,社會如何不動亂呢?
武帝司馬炎死後,楊皇後升為皇太後,其父楊駿為顧命大臣,但能力有限,卻猖狂之極。賈皇後(叫賈南風,其父賈充,是開國元勳)野心極大,且是個心狠手辣的非善良之輩。她早就將這個白癡太子,製服得服服帖帖。她發現有個姬妾懷了孕,她拿起戟,就向這個姬妾擲去,造成了這個姬妾的流產與死亡。
司馬衷繼位後,她豈能容忍楊駿執掌一切。在司馬衷繼位的第二年(291年),她召楚王司馬瑋殺楊駿,被誅人數達數千人之多。
是年,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guan)輔政,賈皇後又密令楚王司馬瑋殺掉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仍在該年,賈皇後又以“擅殺”的罪名殺楚王司馬瑋,從而奪得了大權。
這位又黑、又醜、又矮、又胖,且眉有贅肉的賈皇後,奪了大權之後,開始荒淫放蕩,為所欲為。她與太醫亂搞,還派人在洛陽城內物色美貌少年入宮亂淫。她毒害太子司馬遹,太子不肯服毒,她令人將太子活活打死。
宮廷如此混亂,賈皇後如此為所欲為,勢必延伸到諸王之間。300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301年,司馬倫廢司馬衷,自立為帝。
自此開始,齊王司馬冏(jiong)、成都王司馬穎(ying)、河間王司馬顒(yu)各起兵反趙王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殺,晉惠帝司馬衷複位。齊王司馬冏輔政。
然而,戰火不斷,302年,河間王司馬顒與長沙王司馬乂(ai),攻殺齊王司馬冏。303年,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攻長沙王司馬乂(雙方兵、民死亡數萬人)。304年,東海王司馬越攻擊司馬乂(司馬乂被俘後,司馬越將其交給了司馬顒,被司馬顒的大將張方,用火活活烤死)。
305年,司馬越與司馬顒大戰。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殺成都王司馬穎,毒死晉惠帝司馬衷{《資治通鑒•;;;;晉紀八》“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卷86)},立皇太弟司馬熾(chi)為晉懷帝,又殺河間王司馬顒。
309年,司馬越殺晉懷帝的親信,他自以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311年,司馬越死。劉聰(十六國的漢昭武帝)的部將石勒,滅東海王司馬越全軍,攻陷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313年,司馬熾,被劉聰毒死)。至此,八王混戰告一段落,西晉離滅亡也不遠了。
如果我們說這場在司馬衷繼位的第二年(291年),就產生的大亂,是由賈皇後的野心而引起的,不如說是由司馬炎而引起的。
他明知自己的兒子是個白癡,卻硬要讓他繼承這個天下人窺視的寶座,由此而引發了一場,延續了二十三年之久的社會大動蕩。
我們說司馬集團是個罪惡的集團,八王之亂是一群野獸的狂鬥。由於他們的狂鬥從而引發了後麵的、三百年的戰爭和中國的、第一次的大分裂。居住在幅源遼闊的、黃河流域的各民族,無不遭受深重的災難,所以,說司馬集團是個罪惡的集團一點也不為過。
從人性的角度去看,賈皇後與八王的混戰,都是為了一個“權”字。權是什麽?在封建社會中,權就是財富、就是尊嚴、就是欲望的滿足,一句話就是一切!什麽社會的發展、什麽倫理道德、什麽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可以不顧。
古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這些人的心中應為:“人為權死,鳥為食亡”才最為準確!
五 胡 簡 介------123
“五胡”,是指我國的少數民族(是古代漢族人對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總稱)。由於西晉司馬集團的腐朽與上層的混戰,以及基層官吏的高壓屠殺,使得他們紛紛起來反抗,並自立為王,建立了許多的小國。
匈奴族:
公元前52年,唿韓邪單於降漢,東漢王朝將其所率的五千多人,安排在山西的北部與漢族同居(唿韓邪的子孫在魏時改姓劉)。到晉武帝時人口增殖至數十萬人。
他們的地位一般較為底下,西晉時期,他們與當地被奴役的勞苦百姓,成為反晉的主力軍。
羯(jie)族:
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入塞的匈奴大約有十九個部落,他們各自獨立,互不混雜),他們居住在山西的東南部與漢族雜居。後,也同樣改漢姓,但大多數仍用本族名,其社會地位更為底下。在311年~334年,建立過後趙。
鮮卑族:
東胡鮮卑族他們居住在遼寧西部,是個遊牧民族,其中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拓跋氏,是遊牧民族,西晉末大亂,開始進入並州),較為強大。司馬懿時期遼東割據者公孫氏開始建立國家。
氐(di)族:
一向居住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漢語為他們的通用語。晉時,氐族出了個符堅,後來統治了黃河流域。
羌(qiang)族:
羌族,同樣,也是一向居住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東漢以後散居在關中地區,與漢族雜居。他們同氐族一樣,深受西晉時期,漢族地主與官吏的壓迫,他們對漢族地主恨之入骨。
由於西晉司馬集團對少數民族的壓迫,以及上層的混戰而造成的社會混亂,使得他們不得不反抗西晉政權。然而,他們在行為上,使得黃河流域,遭受了又一次的、野蠻的大破壞。社會的發展嚴重受阻。這一切與司馬集團不無關係。
分 裂 諸 國------124
在西晉末期至東晉的大分裂時期,共存在著諸多國家(史說十六國),現簡介如下:
前趙(漢):
304年,匈奴貴族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稱漢王,建立漢國。308年,稱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310年,劉淵死,四子劉聰繼位。次年, 劉聰族弟劉曜(yao)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
但晉在關中的官僚,又擁立秦王司馬鄴為湣(min)帝,立都長安。316年,劉曜又攻破長安,俘虜湣帝司馬鄴。一年後,18歲的司馬鄴,同司馬熾一樣被劉聰毒死,至此,曆經四主,共52年,的西晉滅亡。
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前趙)。前趙共經劉淵、劉聰、劉曜三主。329年,亡於後趙的石勒。
成:
由於東漢末年的大混戰,造成了大批避戰、逃荒的流民,流入蜀地等。又由於各地的刺史、晉軍對流民的屠殺,造成了流民的反晉(較大的反晉流民,有七支)。
296年,由關西流入蜀地的巴氐族酋長李特、李庠(xian)兄弟,集流民起兵反晉。李特之子,李雄於304年,成立了大成國。338年,改國號為漢。
成漢共經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四主。347年,亡於東晉的大將桓(huan)溫。
前燕:
鮮卑族的首領幕容廆(wei),於307年,自稱大單於。其子幕容皝(huang)於337年,自稱燕王(前燕)。
前燕共經幕容皝(hang)、幕容儁(jun)、幕容暐三主。370年,亡於前秦。
前涼:
前涼立國與五胡不同,由於涼州遠離中原,加之八王之亂,涼州早已成為獨立王國。涼州刺史張軌之子張寔(shi),314年,接任後,建立前涼,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
前涼共經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張曜靈、張祚(zuo)、張玄靚、張天錫等八主。376年,亡於前秦。
後趙:
匈奴羯族人石勒,他從商做小買賣。後被晉軍(並州刺史司馬騰),販到山東茌(chi)平縣(同今)的地主師懽(huan)家為耕奴。由於舉止不凡,師懽懼怕,被赦免,成為平民。
後,其自拉了一支十八人的隊伍投奔了劉淵,屢建戰功升至將軍。由於後主劉曜的不信任,319年,石勒自立,稱趙王,建立後趙政權。325年,其俘劉曜,劉曜與前趙亡。石勒於330年,稱帝。
後趙共經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鑒、石袛(di)等七主。350年,亡於前秦。
後趙第三代君王石虎十分殘暴,其父因饑餓而亡,叔父石勒收養了他,漸漸培養為將軍,並封為王。333年,石勒死後其子石弘繼位。334年,石虎為奪王位,殺石弘、石弘母、及石勒全部親屬。
代:
鮮卑族19歲的拓跋什翼犍,於338年,成立了代國。376年,為前秦所敗,377年,王室諸子互相殘殺,代國亡。後,拓跋氏的後人,在南北朝時期又建立了北魏。
冉魏:
河南人冉閔(ran min)的父親,被後趙皇帝石虎收養,冉閔則為石虎的養孫,名石閔。
349年,石虎病死後,冉閔俘君王石鑒,且到處殺人約20萬,至350年初,殺石鑒及石虎的28個孫子。同年,立國為魏。然而,立國僅兩年,352年,亡於前秦。
前秦:
西戎氐族酋長的子孫符洪於350年,建立了秦國(前秦)。前秦共經符洪、符健、符生、符堅、符丕、符登、符崇等七主。
383年,符堅認為統一全國的時期已成熟,親率87萬大軍,離開長安向東晉的晉軍,發動了有名的淝水之役,結果大敗。前秦自此開始走下坡路,394年,亡於後秦。
後燕:
鮮卑族前燕國君一一幕容皝的第五子幕容垂,於384年,在前秦的領地恢複了燕國(後燕)。
後燕共經幕容垂、幕容寶、幕容盛、幕容熙等四主。407年,亡於北燕。
後秦:
羌族人姚萇(chang)曾仕前秦。384年,姚萇向戰敗的符堅索要玉璽,並要求禪讓。符堅不從,姚萇即勒死了符堅。386年,改國號為大秦(史稱後秦)。
後秦共經姚萇、姚興、姚泓等三主。417年,亡於東晉。
西燕:
370年,前秦的符堅滅前燕之後,前燕國君 一一 幕容儁之子、幕容暐之弟,幕容泓於384年,複燕稱帝(史稱西燕)。
西燕共經幕容泓、幕容衝、幕容凱、幕容瑤、幕容忠、幕容永等六主。394年,亡於後燕。
西秦:
隴西鮮卑族乞伏國仁,於385年,建國稱帝,建立了西秦政權。西秦共經乞伏國仁、乞伏乾歸、乞伏熾磐三主。431年,亡於夏。
代(後魏):
鮮卑族的拓跋什翼犍,於338年,成立了代國。376年,為前秦所敗。377年,王室諸子互相殘殺,代國亡。後,拓跋氏的後人,拓跋珪於386年,複代。同年,又改國號為魏(道武帝)。
由於河南人冉閔立過魏國,故為後魏(此時已進入南北朝時期)。至398年,拓跋珪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時,後魏已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了。
後魏在439年,滅掉了北涼,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朝五國之一,史稱北魏。北魏亡於534年。
後涼:
甘肅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人呂光,仕從前秦的符堅,384年,符堅被姚萇殺死後,386年,呂光立後涼。
後涼經呂光、呂纂(zuan)、呂隆三主。403年,亡於後秦。
南涼:
河西(今甘肅西部)鮮卑族的禿發思複鞬(jian),於397年,開國稱帝。後,禿發烏孤稱南涼。
南涼經禿發烏孤、禿發利鹿孤、禿發傉(nu)檀三主。414年,被西秦的乞伏熾磐毒死,南涼亡。
北涼: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段業,於399年,建國稱涼王(史稱北涼)。北涼經段業(被沮渠蒙遜殺)、沮渠蒙遜、沮渠牧犍、沮渠無諱、沮渠安周五主。於439年,亡於北魏。
南燕:
鮮卑族的前燕國君幕容皝之子一一幕容德,於398年,建國南燕。南燕共經幕容德、幕容超二主,410年,亡於東晉。
西涼:
李暠(hao ),原為敦煌太守,400年,開國建立西涼。西涼共經李暠、李歆(xin)二主。420年,亡於北涼。
北燕:
後燕國君幕容寶養子一一高雲,於407年,開國建北燕,後被殺。經混戰,馮跋任北燕第二代君王。馮跋死後,其弟馮弘任第三代君王。436年,北燕亡於北魏。
夏:
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年,建立大夏國。東漢時期,匈奴人入塞時與漢族雜居後,大都改漢姓,其父也同樣改為漢姓,姓劉,名衛辰。
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後,認為用漢姓是奇恥大辱,於413年,改姓赫連氏(天子的顯赫地位,與天相連之意)。
夏國經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三主。431年,赫連定襲擊北涼時,被吐穀渾俘,夏亡。後赫連定被送至北魏,434年,被拓跋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