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分 天 下------113

    189年,董卓進洛陽後,曹刺董未遂,逃離洛陽,在陳留招得五千人馬,於190年,加入了以袁紹為首的反董、勤王的軍事聯盟。後,曹感袁另有企圖,便離開了袁。

    192年,曹占領了兗州後,對青州黃巾起義軍進行了鎮壓,收編了青州黃巾起義軍三十萬人。至此曹的力量開始壯大,且形成可與袁紹相抗衡的軍事集團。

    從197年,開始,曹進行了有計劃的戰爭,首先曹率軍擊敗了自稱皇帝的袁術,占領了淮北一帶。198年,擊殺了驍勇善戰的呂布,得徐州。200年,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勢與袁紹打了一場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見下節),大敗袁紹軍事集團。此後年年進擊,至205年全殲袁紹軍事集團,得冀、青、幽、並四州。208年,攻殺劉表,得荊州。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於208年,率大軍50萬(號稱80萬),水陸兩路,大舉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孫權、劉備集團,一統中國。

    最初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曹操在著名的“長阪坡”之戰中,幾乎將劉備完全打敗。然而,曹操並沒有及時修正戰役,利用到手的荊州,作下一步的打算,再圖謀江東。而是產生了驕傲之心,從水路大舉南下。

    強敵麵前,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孫、劉結成了軍事聯盟。當曹操進軍到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時,孫權的大將,足智多謀的周瑜利用黃蓋的詐降,采用火攻的方法,大破曹操勾連的戰船,曹損失慘重,加上軍營內發生大量的瘟疫,曹不敢再戰,率殘軍由南郡(周瑜追擊至南郡)取華容道逃迴北方(此戰為著名的“火燒赤壁”)。

    附在赤壁大戰前周瑜所用的《三十二計》中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為了分化孫權、劉備聯盟,他派周瑜的同窗蔣幹前往吳軍勸降。周瑜熱情款待,在宴席中周瑜隻談友情,拒談軍事,並佯裝酩酊大醉,拉蔣同床共眠。

    蔣幹任務未完成心中不安,是夜起床發現案頭一信,是相約自己軍中兩員水軍主將蔡瑁與張允裏應外合,共同敗曹之事。

    後,他又聽到周瑜半夜與來人相商軍事,隻聽見提到蔡瑁、張允之詞。軍情重大,他連夜趕迴曹營,曹立即殺了蔡瑁與張允。

    大戰尚未開始,足智多謀的周瑜就用“反間計”,除了曹操的兩員水師主帥,曹操真是出師不利(歇後語:曹操遇蔣幹,損失兩員大將)。

    後,周瑜又用上述黃蓋的“苦肉計”(三十四計)“詐降”,等一係列的“連環計”(三十五計),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208年,劉備經赤壁一戰,打敗曹操後,得以一立足之地一一“荊州”。然而,他一直希望能占據四川。在曹操攻打漢中的張魯時,四川的劉璋懼,邀劉備共同抗曹。劉備喜,令關羽留守荊州,率萬餘軍士至。然,曹又想奪迴荊州,劉備在向劉璋討三萬精兵迴救荊州時,劉璋拒,僅給了三千老弱。劉備怒而攻劉璋,在214年,攻下了成都、占領了四川、益州,後又取漢中,因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這正與《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四計:“借屍還魂”相吻合。凡一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守、執政者,皆用此計也,切務被取而代之。這樣在中國曆史上的一段三分天下的形勢基本形成了。

    小故事“上屋抽梯”與“走為上計”:

    東漢末期,由於黃巾農民的起義與董卓的胡作非為、驕橫跋扈、大肆殺戮以及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本來就不平靜的全國各地的軍閥、豪強紛紛起兵,以反亂臣賊子董卓為名,各據一方,且擴大實力,互相吞並著。

    而劉表則占領著荊州,後荊州幾經移主:208年,被曹操奪得(劉表被殺)。同年,又被劉備奪走。219年,又被孫權奪去(關羽被殺)。

    這個荊州當初在劉表手中時,他有長子劉琦,而少子劉琮的母親怕劉琦得勢,而影響到自己的兒子,故而嫉恨於劉琦。劉琦知道自己的處境,求助於諸葛亮,諸葛亮不言。

    一日劉琦邀亮小飲,上樓之後劉琦使人抽走了樓梯,對諸葛亮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在耳,可賜教矣!”諸葛亮無奈,隻得道之。

    他給劉琦講敘了一個故事,他說:春秋時期,晉獻公有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後兩子為驪姬所生),五個兒子,申生是長子,被立為王子。晉獻公的夫人死後,立愛妃驪姬為夫人。公元前654年,在晉獻公病危之際(注:後來在公元前650年,病逝),驪姬設法害死了申生(她在申生送給晉獻公的食品中下了毒,當晉獻公要吃時,她說最好請人嚐一嚐。侍人嚐後,倒地身亡,申生自殺。)在她打算再害重耳、夷吾時,重耳、夷吾隻好逃亡他國而避難了。(見前節“退避三舍”)。

    故事說完時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後,劉琦立即向父請求前往江廈(今湖北武昌西),以避後母,終免陷害。

    本故事簡述的是,劉琦用的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八“上屋抽梯”之計謀,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告之劉琦:《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國鼎立(1)------114

    縱觀曹操的一生,在軍事上,他發展自身的勢力,利用黃巾起家,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鏽、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我們不能不說他是個卓越的軍事家。

    現舉曹操運用《三十六計》中的幾個小例加以說明:

    199年,河北的袁紹率三十萬大軍攻打曹操的許昌,而曹當時僅三萬兵力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曹操采用謀士荀攸的《三十六計》中的第六計:“聲東擊西”之計謀,表麵上放棄白馬,向西在延津大張旗鼓的準備渡河。袁紹主力移至延津之時,曹迴師突襲白馬,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醜初戰告捷。

    後,曹在長時期的兩軍對壘中得知,袁紹將調集的糧草囤積於烏巢。他采用了《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九“釜底抽薪”之計,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放火焚了袁紹的萬車糧草,同時發動全軍猛攻袁軍。袁紹僅率八百騎兵逃脫,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也是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自袁紹身亡後,其子為爭奪權力而互鬥,曹決定滅袁尚、袁熙二兄弟。二袁敗投遼東的公孫康,眾將勸曹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曹哈哈大笑說:“且班師迴都(許都),公孫康自會將二人的頭送來”。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很是反感,因二人一向有奪取遼東之心,細想目前曹操的大軍進攻在及,且收二人共同抗曹。後見曹撤軍,即設計擒殺二人,將二人之頭送至曹操。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九計:“隔岸觀火”,我們可見曹操對兵家的諳熟、對時局的洞察,而坐收漁利。

    在政治才能方麵,曹操也相當傑出。208年,敗迴許昌後,孫權寫信給他,叫他當皇帝,他說:“這孩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

    曹明白擁漢的士族大有人在 { 以荀彧(yu)為首的士族就表示反對(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他初為袁紹手下,因見其難成大事,遂攜侄荀攸(you)投奔曹操,被曹重用。曹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指劉邦的韓信)!”荀為曹出過許多重要的戰略措施,諸如:192年,建議曹占領兗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以求發展、196年,建議曹搶先率軍進駐洛陽、接著,他建議曹,持獻帝遷都許昌等大功。},況且當時潼關以西被馬超,韓遂等十幾個割據者占領。 如果自己當皇帝,無疑會引起大亂,他立即發布一篇語句極其懇切的《明誌令》說:“自己實在沒有“不遜”(滅漢朝)的野心。”

    然而,沒有多久(212年)曹不露形跡的謀殺了荀彧 { 208年,曹在大軍南下之前,就殺了擁漢的大名士、一代大儒孔融(孔子的後裔,“建安七子”之一,其兄弟七人,孔融排行老六,四歲時有“孔融讓梨”之典故,)},又花了幾年時間,平定了馬超,韓遂等十幾個割據者(除遼東的公孫度)。

    為了政治上的鞏固,213年~216年,曹三次發布《求賢令》,令中指出:“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作為,有作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希望有賢之士能前來佐助。

    曹的一生也確實如此,用人“不拘微賤、不計前嫌”,他讓出生低微的荀彧成為重要的謀士。將小吏出生的郭嘉,提到重要崗位(曹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對粉碎袁紹、呂布集團、成就北方製霸的過程,謀功至偉 )。提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間。他能將敵對的陳琳收在身邊( 陳琳為袁紹寫過討曹繳文,罵曹“贅閹遺醜”,連曹的祖父、父親都罵了),掌管文書。

    在打敗袁紹後,在袁的陣營中,發現了不少自己人寫的私人密信。有人極力主張一律懲辦,曹曰:“那時袁的勢力大,我連自己的地位都難保,何況部下。”後下令全部燒毀,這樣使與袁有私交的人很感動。張繡很有軍事才能,曾殺死過自己的長子,後投降,曹不記前仇,仍以重用。

    另必需要說的是,曹也很有文才,其上雅好詩文,隨在軍旅,手不釋卷。曹的作品有《曹操集》:詩歌25首,散文若幹。較為著名的有《蒿裏行》、《觀滄海》與《薤露行》,它們都是樂府詩歌的典範。其中“…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句子。

    曹操不僅很有文才,雅好詩文,且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他為《孫子兵法》作序時寫到:“吾觀兵法戰策多矣,孫武所諸深矣”。

    曹自己沒有當皇帝,但他一直在為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做準備。曹有25子,長子曹昂戰死。曹最喜愛,也最聰明的幼子曹衝(有“曹衝稱象”之典故)也病故,次子曹丕(187年~226年)就成了當然的接班人。

    220年,曹操病故。是年十月,曹丕讓眾臣逼獻帝劉協讓位( 劉協189年,九歲時繼位,220年,被迫讓位,後曹丕封其為山陽公,給食邑一萬戶,234年,54歲時去逝 ),曹丕建立了曹魏王朝,為魏文帝,追認父曹操為太祖武皇帝(魏武帝)。

    自此,東漢王朝(25年~220年),曆經12主,到此結束。

    附千古之謎:

    220年,曹操病故,此時的曹操為66歲。曹操一生盜他人之墓無數,其怕自己死後也被別人盜墓,故曆史以來一直傳說:曹操死後四處出殯,一共搞了72處疑塚。

    故而曹操之墓不斷被人發掘(迄今為止,被發掘10處疑塚),但到底在哪裏?一直是個千古之謎。

    2009年12月27日,山西省文物局在北京發布新聞公布:在山西的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了曹操的墳塚(1號墓)。該墓室巨大,總長近60米。墓室內發現刻有“魏武王”的銘文石碑、石枕,寶劍、曹操口含的翡翠珠等。墓中的遺骸,經考證為男性,年岺60歲左右。

    而且,曹操生前告之:要儉葬,墓中不要陪葬金銀器具,也符合曹操的要求。(不過,該墓有5個盜洞。2009年1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宣布:該墓卻為曹操之墓。)那麽一生盜他人無數之墓,也怕別人再盜自己之墓的曹操,終於在1800年之後,被告破了。

    三國鼎立(2)-----115

    劉備黃巾起義時,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成為異性兄弟,共同從軍鎮壓黃巾起義。三顧茅廬後,得諸葛亮的佐助。至208年,聯吳抗曹,經赤壁一戰,敗曹後,得以立足荊州。214年,占益州、取漢中,結束了寄人籬下、流離奔走之苦,為己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曹丕稱帝後,劉備於221年,在成都稱帝,是為蜀漢昭烈皇帝。為報219年,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稱帝後的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攻吳(出征前張飛被部下殺害)。

    222年,在夷陵猇(xiao)亭(今湖北宜都縣北)的“夷陵大戰”中,被以足智多謀、風流儒雅著稱的東吳大將陸遜,以少勝多,打得大敗。劉備敗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一病不起。

    後來病情加重,遂急召諸葛亮至白帝城托孤、交付後事。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享年63歲。

    附陸遜所用《三十六計》中的第四計,“以逸待勞”之計:

    為報219年,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攻吳,連勝十餘陣。222年,駐軍於夷陵猇亭的山林之中,安營七百餘裏。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認為劉備正當銳氣,且犯了兵家大忌,於是相持半年,耗其銳氣,主動退出山區。

    後采用了火攻的戰略,火燒了劉備八百裏連營。在這“夷陵大戰”中,陸遜用了《三十六計》中的:“以逸待勞”之計,以少勝多,打得劉備大敗。

    孫權(182年~252年):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為孫堅次子,紫髯碧眼。幼時就隨父兄轉戰南北,並喜愛讀書,他不僅學習了《詩經》、《尚書》、《禮記》、《左傳》等儒家經典,且閱讀了許多曆史與國事方麵的書。

    10歲時,父中箭身亡,孫權就隨兄孫策生活在軍旅之中,開始了軍營生涯。可以說,孫權也是見多識廣。

    自200年(19歲),繼兄孫策之位後,憑長江天險,在江淮士族人士周瑜、北方族人士張昭的輔佐下,力據江東,打敗了黃祖,報了父仇。

    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經赤壁一戰,大敗曹軍。此時江東的基業已是鞏固難破的了。

    219年,孫權與關羽大戰,奪迴了荊州,殺死了關羽。222年,大破劉備的討伐軍,但孫權一直僅稱吳王。隨著曹丕、劉備的相繼稱帝,孫權也於229年,在武昌稱帝,是為大皇帝,國號為吳,定都建業(今南京)。

    附關羽簡介(160年~219年):

    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原名長生,字雲長。其聲譽極高,一生追隨劉備,為我國古代義薄雲天的典範。同時被曆代帝王追封為“關聖帝君”、“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與孔子並稱為“文武二聖”。

    中國民間祭祀他的廟宇頗多,其被譽為“忠義”的化身(諸如:為了對其進行美化,無中生有的說是:埋伏在華容道的關羽義釋了曹操。而事實上當時關羽根本就沒有埋伏在那裏),同時被儒、佛、道三家崇拜為神,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其主要的事跡:出生於河東解良(今山西解縣)一農戶之家,練得一生好武藝,有一子關平。184年,因在家鄉殺人,而逃亡於涿郡(今河北涿縣)與劉、張結義,後共同鎮壓黃巾起義。

    200年,曹操攻徐州,關羽為護劉備之妻而被迫降曹。然,始終不為曹所動。就在該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中,關羽在萬軍之中,為曹操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醜後而離曹。

    215年,孫權、劉備對峙。關羽單刀深入魯肅大營會約,且全身而退(這就是[單刀赴會]的出處)。同年關羽左臂(是左臂、還是右臂史說不一)中毒箭,有“刮骨療毒”之故事。219年,在與東吳的戰爭中,敗走麥城,為孫權所擒,因不降而被孫權所殺。

    附曹操、陸遜所用的《三十六計》之計謀:

    自208年,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蜀、吳聯盟,共同抗曹。經赤壁一戰,大敗曹軍。同時關羽圍困曹操的樊城。曹懼,後想遷都離開許昌,司馬懿與蔣濟說:“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nie)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允其計。

    219年,孫權終於與關羽開戰。關羽則忘了諸葛亮所囑:“北據曹操,東和孫權”之戰略方針。

    東吳年輕的主帥陸遜,駐軍陸口後寫信給關羽說:“吳、蜀應加強聯盟,以備曹軍,陸乃一介書生,難擔大任,望乞多多指教。”驕傲的關羽哈哈大笑說:“無慮江東矣!”他抽出了荊州的人馬,全力進攻樊城。

    後麵,我們則可以想象了:呂蒙將精銳的部隊偽於商船內,用智取了南郡。關羽迴師為時已晚,孫權已取荊州,造成了關羽連夜敗走麥城,為孫權所擒,因不降而被孫權所殺。

    這就是曹操所用的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之計,而陸遜所用的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十計:“笑裏藏刀”之計。

    孫權同曹操、劉備一樣,都是三國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智勇兼備,其在位期間,江東經濟迅速發展,孫權的早期,身先士卒,親自耕作、與眾其勞,頗有親民形象。

    東漢王朝至220年,曹丕稱帝後結束。由220年~280年這一段曆史為魏、蜀、吳的三國時期。

    略 論 曹 操------116

    曹操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一說: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治世之能臣。又一說:是一個亂世之奸臣、是一代梟雄。特別是在宋代之後,曹操基本上一直被描繪成為一個大奸臣,而劉備方是正統的正麵人物。諸葛亮則成為了一代賢相的代表,而劉備的部將關羽則更是不得了,他被崇敬為“忠義”的化身,被稱之為“關帝”、“關聖帝”,宋代至清,在全國各地供有他的廟宇不知其數。

    曹操在中國曆史上到底應該怎樣評價他?劉邦就與他不同嗎?翻開曆史,東漢的後期,是一個政治極其動蕩的時期:宦官與外戚反複鬥爭、同時產生了清議以及二次的黨錮鬥爭、農民起義不斷暴發,那是一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餓殍(piao)遍野、朝廷內一片烏煙瘴氣的時期。

    曹操與劉備出現了,他倆都是那個時期的地主、豪強、軍閥的代表。他倆同樣都是靠鎮壓黃巾的農民起義起家。

    而劉備隻因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自命為皇家的正統宗室,自應名正言順的得天下。

    筆者認為:他們絕不是什麽先進勢力的代表。他們鎮壓了農民的起義,自己取而代之,從而形成了三國的鼎立。他們的成功隻是因為東漢的腐敗。無正義可言。那麽曹操與劉備之間,何忠奸之分?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評價第一次被打破,1954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他的書房裏同他的醫務人員說:“曹操是個大英雄,他的詩詞是大手筆。”1955年,著名學者郭沫若寫了《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尚無緣拜讀)。

    208年,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經碣石山(今北戴河西南),寫下了著名的《步出廈門行•; 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dan),山島竦(song)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而主席1954年夏,在北戴河時寫了一首《浪淘沙》,其中則寫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之句。

    我們縱觀曹操的一生,其在軍事上,他散盡家財,發展自身的勢力。在群雄割據的局麵下,他從一個弱者開始,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鏽、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我們不能不說他是個卓越的軍事家,其並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

    同時曹極有文才,雅好詩文,隨在軍旅,手不釋卷,著有《魏武集》(亡佚)、《曹操集》,其詩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我們說曹操無論在我國的曆史上、政治上、軍事上、文學上,均不可抹殺,其所留之名,絕不像董卓那樣臭名昭著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