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 不 可 及------17

    首創霸業的齊桓公晚年寵信了三位奸臣,而五子又為王位相互爭鬥不停,公子昭敗而逃至宋國。

    公元前642年,在宋襄公的幫助下,出兵幫公子昭打迴了齊國,做了齊孝公。此時的宋襄公開始替代齊國,而稱霸於諸侯了。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發兵攻鄭。鄭楚一向交好,鄭向楚求援,楚出兵直接進攻宋國,宋隻好迴兵,兩軍在泓水{ 今河南柘(zhe)城西北 } 相遇。

    大將公孫固向宋襄公進言說:“楚攻我宋,是因為我宋伐鄭,現我宋已迴兵,且楚強我弱,理應言和方為上策。”

    而宋襄公認為楚國一向不講道理,橫行霸道,軍隊也非仁義之師,必敗。為壯軍威,他在軍前立了一麵“仁義”的大旗。

    此時,楚軍開始過河,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現在楚軍已渡到一半,我們趁此機打過去一定能打敗楚軍。”宋襄公說:“那有這個道理,人家在過河,我們打過去,還能叫仁義之師嗎?”

    當楚軍過河後,亂哄哄的在排隊的時候,公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趁他們還沒有排好隊,我們衝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再不打,我們就要挨打了。” 宋襄公大怒說:“人家的隊伍還沒有排好,怎麽可以打!現在打過去還能叫仁義之師嗎?”

    楚國的軍隊,兵馬排好後,立即戰鼓齊鳴,千軍萬馬象潮水般湧來,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在公子目夷、公孫固、公子蕩(陣亡)的拚命保護下,連夜逃迴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不久死去。

    這是一個真實的曆史故事,史說:“春秋之戰,仍無‘義’之戰也”,何來“仁義”之軍!再者,在戰術上從來都是:“兵貴神速、兵不厭詐、一鼓作氣也”,又何來“仁義”二字。宋襄公愚不可及也!

    為了說明上述的結論,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前麵提到的:公元前685年,薑小白登上了王位成為了齊桓公(公元前685年~642年在位)。可是他一心要稱霸各國,登位後不久(公元前684年),他要求魯國的魯莊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1年在位),在齊魯的邊界割50裏地與齊。後,雙方戰於長勺(曆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

    齊軍列隊後,戰鼓齊鳴,軍士們發起了進攻。魯莊公也準備鳴鼓令軍士抗擊,可是曹劌,阻止了魯莊公的命令說:等一等。過了一會兒,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就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齊軍第二次的擊起了戰鼓,齊軍又發起了進攻。

    曹劌,仍然阻止了魯莊公的命令說:再等一等。過了一會兒,齊軍見魯軍還是沒有動靜,就又停了下來。

    又過了一會兒,齊軍第三次的擊起了戰鼓,第三次的發起了進攻。這時,在曹劌的命令下,魯軍戰鼓齊鳴,魯國軍士奮力的衝向了齊軍,齊軍大敗。後,齊桓公不得不退還了邊境的50裏地,這也是成語“一鼓作氣“的出處。

    後,曹劌向魯莊公解釋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退 避 三 舍------18

    晉獻公有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五個兒子。申生是長子,被立為王子。晉獻公的夫人死後,立愛妃驪姬為夫人。

    公元前654年,在晉獻公病危之際,驪姬為了自己的兒子奚齊、申生能繼承王位,她設法害死了申生(她在申生送給晉獻公的食品中下了毒,當晉獻公要吃時,她說最好請人嚐一嚐。侍人嚐後,倒地身亡,申生得知後自殺)。在她打算再害重耳、夷吾時,重耳、夷吾隻好逃亡他國而避難了。

    公元前650年,晉獻公病逝。奚齊、卓子先後都做了晉國的國君,然,都被大臣們殺了。逃到秦國的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在同年迴到晉國做了晉惠公。然而他也繼續追殺哥哥重耳(重耳後來做了國君之後,也追殺夷吾。這一切就是驪姬亂政的結果)。

    公元前644年,重耳聽說齊國的管仲去逝,他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熱情的款待了他,並將自己的女兒薑齊嫁給了他。而重耳在齊國生活得很好,有點樂不思蜀了。

    一天,薑齊的女仆,在一顆樹上采集時,聽到樹下有人在埋怨重耳不思迴國,打算將重耳灌醉後離開這裏。

    後,這個女仆將此事告之了薑齊,薑齊聽後,立即殺了這個女仆,以防消息的泄露。後來果不其然,重耳被灌醉,重耳的隨從將其放在車子上,偷偷的離開了齊國。

    重耳醒來後大發雷霆,但也無法。後來重耳到達楚國,楚國對重耳也很好。為了感激楚國對自己的幫助,重耳對楚成王說:“要是我能迴國,定與貴國交好,萬一發生戰爭,我就退避三舍(古時行軍,三十裏為一舍)。後來重耳在嶽父秦穆公的幫助下,於公元前636年(62歲)時,打迴國作了晉文公。

    然而,在公元前633年,楚國大將子玉率軍,在陳、蔡、鄭、許四個小國的聯合下攻宋。晉文公發兵救宋,晉、楚終於發生了戰爭。

    晉文公對戰局沒有把握,同時為了實踐諾言,他采用了《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先避其鋒芒。

    他將軍隊後退了90裏,臨近黃河和太行山後,先殲滅了陳、蔡組成的最弱的右路軍。後晉文公又用誘敵的方法,將楚軍誘入埋伏圈,在城濮(今山東鄄juan城西南)打敗了楚軍,取得了勝利,終就盟主之位。

    小故事:

    為了躲避追殺,重耳一路逃亡,這期間常常忍饑挨餓。一天,實在無法忍受野菜的重耳說:“如果能有一點肉吃就好了。”跟隨重耳的介子推聽說後,就背著重耳,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快肉,做了一碗湯,並迴答重耳說:“這是麻雀湯。”

    後來重耳發現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方知因果。他十分感動,他說:“如果我能迴國,當上國君,我一定重重謝你。”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在嶽父秦穆公的幫助下,打迴晉國了。在過黃河前,重耳叫隨從,將逃難的東西都扔掉。

    這時一直跟隨重耳的弧偃咎犯,向重耳進行了跪拜說:“過了河,就迴到晉國了。今後內有大臣,外有秦國,我很放心,我想留在這裏了。”

    重耳很是驚訝!弧偃咎犯迴答:“自前,是在患難中,我們也許有點用處。現在公子迴去就是國君了,有的是大臣,我們就好比這些破舊的東西,還是留在這裏的好。”

    重耳慚愧,說:“我記住先生的話。”後,春秋時期的晉文公,在春秋的諸國之中,漸成霸業。

    重耳成為國君之後,一直跟隨他共患難的隨從人員,皆都得到了封賞,唯獨忘掉了介子推。有人很同情他,介子推說:“人生不能如此計較。再說,沒有我,主公也不會餓死,照樣能當國君。”後,介子推帶著老母親,在綿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

    此事,被一多事之人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大驚!慚愧之餘,他帶著厚禮,親自找到山中,請介子推出山,輔佐自己。

    介子推拒絕了,晉文公苦於無奈,不肯離去。此時,有一奸佞出了一主意說:“如果大王你一定要他出山,臣有一辦法:隻要在山中三麵放火,他一定會出來的。”晉文公一聽,可行,說:“你去辦吧。”

    出於嫉妒,此人四麵放起了大火。火熄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與他母親,合抱著一顆燒焦的柳樹而亡。

    怒後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將每年的這一天(農曆三月初九)定為“清明柳”,這就是我們今天“清明節”和同時“插楊柳”的來曆。這一紀念日,一直延續至今,已近二千六百五十年了。

    後來,難以釋懷的晉文公,又將冬至後的第150天,定為禁止生火的一個日子,懲罰著自己,不要忘掉自己所犯的錯誤。故人們將這一天稱之為“寒食節”(也叫冷食節、禁煙日,大約在清明前兩天),以紀念這位不圖功名富貴的介子推先生。

    巧 妙 勸 阻------19

    公元前620年,晉靈公夷皋繼位後不久,大興土木。他在全國調集了許多能工巧匠以及許多的民夫,他想蓋一座九層之高的樓殿,以供自己與嬪妃們取樂。可是樓殿一蓋就是三年,就是該不起來,蓋了就倒。

    然而,晉靈公非要蓋成不可。這時許多大臣們便紛紛諫言:“請不要再耗費國庫的銀兩了!”說的人很多,晉靈公很生氣。他說,如果再有人前來勸阻一律殺無赦。並在殿前設了一張大弓,誰說,就射殺誰。

    這時,有個叫荀息的大臣走向殿前,嬉皮笑臉的對晉靈公說:“我為大王獻計”。靈公說“你有什麽技長?”荀息說:“我能將十二個棋子壘在一起”。靈公說:“這有何難,我也能辦到。” 荀息說:“我還能在壘好的棋子上再立九隻雞蛋”,後來荀息完成了這個表演。 靈公說:“真是危險啊!”

    荀息說:“還有更危險的事呢?”靈公忙問是什麽事?荀息指著殿外在蓋的九層樓殿說:“我們的基礎並不是多麽的牢固,再動用這麽多的銀兩,蓋這個奢侈的樓殿,使民田得不到耕種、士兵得不到軍餉、武器不能更新補充,在這戰爭的年代對我們來說不是很危險的事嗎?”靈公大悟!

    荀息用迂迴曲折的方法說服了晉靈公,也保全了自己!這真是:“為事之道,寧曲勿直,為人之道,寧直勿曲啊!”

    一 鳴 驚 人------20

    “一鳴驚人、一飛衝天”這兩個成語的來由是:楚成王之孫楚莊王繼位後不問政事,三年來僅打獵、喝酒,沉於歌舞。大臣們常常規勸於他,為了防止大臣們的嘮叨,他在殿前設一大牌:“進諫者,殺無赦。”

    大夫申無畏為了勸阻楚王,他給楚王猜了一個迷說:“楚國山上有隻大鳥/身披五彩可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不知這是啥鳥。”

    楚莊王笑著說:“這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去吧!我明白了。”後,大臣伍舉,又冒死進行了一次勸阻,楚王說你等著吧!

    春秋時期,齊國恆公自拜鮑叔牙與管仲為相後,北攻山戎、南征楚國、扶助王室、主持會盟,終成首創霸業之功。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因幫助齊國的公子昭,在公元前642年,登上了齊孝公之位後,自然替代了盟主之位。

    晉國的文公重耳,自登大位後富國強兵,公元前635年,勤王(周襄王)有功,在公元前632年,又與楚交戰,大敗楚軍之後,也成就了盟主之位。

    而秦穆公在位期間,因重用了百裏溪與蹇叔為左、右相之後,在公元前627年,攻滑國(今河南西南一帶)取得勝利,西擴千裏。公元前624年,又大敗晉軍,擴地至黃河邊,也成就了霸主之位。

    而楚國的成王,也一直想成就霸主之位,到了這個楚莊王的時期,他後來打敗了許多國家。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在公元前597年伐鄭,鄭敗求助於晉,楚與晉在邲地(今河南滎xing陽北)交戰,楚莊王終於打敗了晉軍。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又率軍攻宋。宋敗求和,楚莊王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以上就是春秋五霸之簡單介紹。

    搜 孤 救 孤------21

    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81年,是晉景公據的在位期間。大臣屠岸賈(gu)與趙盾、趙朔父子有仇。晉景公據寵信奸臣屠岸賈的讒言,殺了功臣趙盾(此時已死)的全家,單少了趙盾的已懷孕的孫媳莊姬(是晉景公的妹妹)。屠岸賈要求進宮去殺她,景公不同意。

    屠岸賈為了斬草除根,頒布了:“有盜出孤兒者,全家處斬,九族不留”的榜文。為報趙盾之恩,趙盾的兩個門客,公孫杵臼(chu  jiu)與程嬰將莊姬生的男孩(叫趙武)藏了起來。

    而程嬰自已也剛生了一個兒子,他將自己的這個兒子交給了公孫杵臼,換出了趙武。自己則向屠岸賈告發了公孫杵臼,以避免全城的嬰兒再繼續受到傷害。屠岸賈則將公孫杵臼與小男孩殺了,以為已斬盡殺絕了。

    程嬰負著罵名與心痛,將趙武在他鄉撫養了15年之後,到了公元前572年的晉悼公要為趙盾家洗冤時,程嬰交出了趙武,說出了原委。晉悼公則令趙武斬抄了屠岸賈的全家。這就是搜孤兒、救孤兒的忠義感人的故事。

    程嬰見趙氏大仇已報,不肯獨享富貴,拔劍自刎。後與公孫杵臼合葬一墓,此墳被後人稱之為“二義塚”。

    此故事十分有名,後代的文學作品常以此為素材,宋、元之際流傳最為廣泛。元代的雜劇家紀君祥,將此事編寫成感人至深的雜劇《趙氏孤兒》。無論《搜孤救孤》還是《趙氏孤兒》這齣戲還被伏爾泰介紹到了法國。

    近代著名的京劇表演家馬連良先生,就曾扮演過其中的主人公程嬰。用兵書《三十六計》中的計謀來說,公孫杵臼與程嬰所用的計謀,就是第十一計:“李代桃僵”之計謀。

    “搜孤救孤”中的公孫杵臼與程嬰,他倆的忠義感人,美名千古流傳,可謂君子也。君子應以“義”為上,而舍於利:不憂、不惑、不懼、舍命而泰(由內而外的一種思想、心境)然處之!

    晏 子 遺 聞------22

    公元前531年,齊景公派宰相晏嬰(字仲,諡號平,又叫晏子,是一個矮個兒),出使楚國去觀察一下楚國的實力。楚靈王與大臣們,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小窟窿,讓他鑽過去。晏子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要是讓我到‘狗國’來,就得鑽狗洞,我不知道這到底是‘狗國’呢?還是‘楚國’!”接待他的人不得不打開城門把他迎進來。但仍說了許多難聽的話,全給晏子駁了迴去。

    見了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為什麽派你來!”晏子說:“我們臨淄(齊都一—今山東臨淄)城裏的人把袖子一舉,就能連成一片雲。大夥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場雨。隻是我們齊國有個規矩:如果訪問國的國君賢明,就派上等人去,我最不好,就派我來了。”

    楚王很尷尬,但又不死心。吃飯的時候,有意安排武士拉著一個囚犯從堂下經過。楚王故意問是什麽人,犯什麽罪?武士迴答:“是齊國人,是個小偷!”楚王則對晏子說:“齊國人真是沒出息,做這種事!”

    晏子迴答:“大王不知道吧?淮南的桔子又大又甜,可是一到淮北就變得又小又苦了,這是因為水土不好啊(“桔過淮南是為枳”:枳是結於灌木上的一種小而苦澀的果實,又稱枸橘)!同樣的道理,我們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如果一到楚國就偷東西,這同水土不同,是一樣的道理啊”。

    晏子迴國後,對齊景公說:“楚國雖然城牆堅固,兵強馬壯,但是國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沒有賢能的人才,我們不必怕他們。”這就是有名的晏子出使楚的故事。

    晏子是我國春秋末期,一個有名的、賢能的宰相,他極有智慧。這裏介紹一個有名的典故“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時期,齊國有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大力士,極受齊景公的寵愛,號稱齊國三傑。這三人因景公的關愛有加,則目中無人,結為一幫,為所欲為。

    而齊國當時有田氏、榮氏幾大勢力。田氏的勢力愈來愈大,田開疆則正是田氏一族,晏子從國家的安危出發,想除掉三人,又怕齊景公不聽,反壞了事。

    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魯國的魯昭公與叔孫恪(ke)大夫,來齊國拜訪齊景公。相國晏子作陪,三力士佩劍立於殿下。酒過三巡,晏子說:“現在廷園裏的稀有品種金桃已熟了,我去取幾隻來請魯王品一品。”

    晏子摘了六隻,魯王與齊王各吃了一隻。晏子說:“叔孫恪大夫,遐邇聞名於天下,請嚐一嚐”。叔孫恪說:“晏宰相天下聞名,你請”。齊王說:“你們都嚐一嚐吧”。隻剩下兩隻時,晏子說:“請大王賞讓臣子們,三人隻有兩隻桃子,誰的功勞大就賞給誰吧”。

    公孫捷說:“我與主公打獵時,遇見了老虎,我救了主公,我的功勞是最大的。”說完,他拿走了一隻桃子。

    古冶子說:“我與主公過河時,遇見了一隻老鱉,咬住了主公騎的馬腿,拖向了急流,是我救了主公,我的功勞最大。”說完,他也拿走了一隻桃子。

    此時,田開疆急了說:“我伐徐,俘兵、將,五百人。許多小國都隨徐來附我大齊,我的功勞無人可比。今竟在這樣的場合下,受此奇恥大辱,我有何麵目!”說完就拔劍自刎了。

    此時的公孫捷大愧,說:“我爭功,吃這小小的桃子,真是沒臉見人了”,說完就自殺了。魯王大驚,齊景公急阻,古冶子說:“大王不必阻我,我三人是刎頸之交,我已無顏活在這世上了”,說完也自盡了。

    這就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聰明的晏子,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未用自己動手,就殺了三位有可能對國家,造成危害的齊國“三傑”。

    晏子是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出生年月不詳,逝於公元前500年。為春秋時期齊國的正卿,曆仕齊靈公環、齊莊公光、齊景公杵臼等三朝,執政50餘年。

    他身為國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節儉力行、謙恭小士、注重改革、反對祈福迷信。

    而《晏子春秋》一書,則是收集了他的言行,而記錄的一本著作。全書共八卷,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反映了晏子重民、愛民、主張節儉、反對橫征暴斂、大興土木,以減輕人們的負擔的思想。

    齊景公曾到晏子家,見其妻子有老又醜,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子嚴辭的加以了拒絕。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崇高美德。孟子及漢朝的大史學家司馬遷都對其稱讚有加。

    孔子曾奔走於各國,晏子與孔子的政治觀點完全不同。孔子到臨淄見過晏子,晏子對孔子待之以禮,相當尊敬,但他一直沒有在齊景公麵前推薦孔子。

    孫 子 兵 法------23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與奸臣費無極,為了掩蓋霸搶兒媳的醜事不至泄漏,誣陷太子與伍奢(伍子胥之父)及伍的兩個兒子謀反。

    伍子胥帶著太子與太子之子逃亡,在過昭關時,一時無法通過,焦急之下,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後來在友人的幫助下終於過了關。

    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並向吳王闔閭(he  lv)推薦了孫武(即孫子)這個軍事天才。吳王為了考察孫武的才能,答應了孫提出的:用三百名宮女進行操練。

    而宮女們嘻嘻哈哈不以為然,三遍軍令之後依然如故。孫武立即采用了《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六“指桑罵槐”之計,下令斬殺了兩名隊長(吳王的愛妃),後來的訓練嚴然有序了。然而,吳王不高興不想用孫武了,伍子胥說:“美女好找,良將難求。”吳王終於同意由孫武統率吳國的軍隊。

    孫武簡介:

    孫武,人稱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今山東博興北)人。出生於士大夫家庭,由於其出生於軍事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便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孫離齊,到吳。在吳與伍子胥相識,並成為摯友。

    公元前506年,在伍子胥的建議下,闔閭拜齊國人,孫武為大將軍,大舉進攻楚國。孫武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和“以迂為直”的戰略方針,五戰伍勝,並攻下了楚國具有200年曆史的首都郢(ying)都(今湖北江陵北)。

    這是東周時期的第一次大戰爭,對楚國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伍子胥將楚平王從墳墓中挖了出來鞭屍,這就是有名的伍子胥過關,一夜白了頭發,滅楚、鞭屍複仇的故事。

    自孫武在吳為將後,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而孫武不願為官,他看到闔閭的狂傲、夫差的剛愎自用,便與伍說:“成功必須及時引退,否則就會有危險,我們一起走吧。”便迴鄉隱居去了。

    但他為後人留下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充滿辯證法的、至今流傳的、武經七書之首的,軍事經典著作:《孫子兵法》,共十三篇。

    該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軍事著作。其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為曆代兵家所首推。同時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光輝的軍事著作。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其《曹操集》中為《孫子兵法》作序,他寫到:“吾觀兵法戰策多矣,孫武所諸深矣。”

    孫武的傳世名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上下同欲者勝”,一直膾炙人口。

    伍子胥簡介: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元,字子胥。楚國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是春秋末期吳國的大夫,為軍事謀略家。

    伍性格剛強,年輕時好文習武,勇敢而多謀。公元前528年,因遭奸臣費無極的陷害,伍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被迫逃離楚國,並發誓必報此仇。

    伍入吳後輔佐吳王闔閭修改法製、任用賢能、獎利農商、壑(he)兵勵馬、並推薦精通兵學的孫武為將,二人共同製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的爭霸方針。

    公元前506年,大舉進攻楚國並攻下了楚國的首都。公元前494年攻越,越幾乎亡國。後伍遭太宰伯嚭(pi)的陷害,在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逼迫自殺。伍留下兵書《伍子胥》十篇(現失傳)。

    另外,伍子胥與年糕密切相關: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出兵攻越,伍子胥勸阻無果,被令去修建城牆(今江蘇蘇州,伍子胥修建的胥門至今仍保存完好)。結果闔閭戰敗,被射死,其子夫差繼位。

    伍子胥勸夫差“聯齊攻越”,夫差不聽。伍子胥估計自己必被殺,並估計越必攻吳,吳將有難。故而他早在修築城牆時,就用大量的糯米粉蒸成糕,壓製成城磚,作為城牆的地角,埋於地下。他告之幾個親信說:“我死後,如果國家有難,發生饑荒時,可將某處的城磚挖來充饑。”人們不以為然,認為他在說胡話。

    公元前484年,在伯嚭的讒言下,夫差以伍子胥“私通齊國”、“阻擾攻齊”的罪名,怒令伍子胥自殺了。痛心疾首的伍子胥對家人說:“吳王糊塗,我死後,你們要將我的眼睛挖出,掛在城頭上,我要看著越國打進來,和吳國的滅亡。”

    公元前473年,越國傾全國之力,大舉攻吳,京城被圍,發生了糧荒,夫差悔未聽伍子胥之言,伏劍自殺而亡。此時,伍子胥的親信們這才想起伍子胥的話,用城磚渡過了難關。自此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煮年糕,以紀念伍子胥。

    苦 肉 之 計------24

    如果說到“苦肉計”,大家一定熟悉我國曆史上兩個著名的“苦肉計”:一是在三國鼎立的時期,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率50萬(號稱8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向孫權、劉備的聯軍發起了進攻。

    而周瑜則用采用了黃蓋的“苦肉計”: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情況下,痛打了自己的老將,騙得了曹操的信任。終使“苦肉計”得以成功,火燒了曹操的戰船,使赤壁之戰取得了勝利。這在我國已是路人皆知的故事了。

    另一個則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侵。金兀術與嶽飛對峙於開封城外的朱仙鎮時,嶽飛的部將王佐不惜自斷右臂,詐降於金兀術,策動金兀術的義子陸文龍反水,而大敗金軍的英雄事跡。

    然而,早在春秋時期,它同“空城計”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