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秋
春 秋 開 戰------9
東周又分兩個時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03年,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代。
由於分封製,春秋時期的分裂,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國。大一點的國家有13個(一說為12個國家),其中齊、宋、晉、秦、楚為春秋的五霸(春秋的五霸還有另外兩種不同的說法)。這些國家,相互之間的戰爭不斷,互相並吞著,並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這時的社會,已開始漸漸的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轉變了。同時,在思想、文化上,也確立了儒家的思想。
二 人 乘 舟------10
在剛剛進入春秋的時期,公元前710年,衛國的衛宣公,打算給太子公子伋娶媳。後來他見到未來的媳婦薑齊十分美麗,起了霸占之心。他指使公子伋出使國外,將薑齊納為了貴妃。
公子伋迴來後,見將成為自己妻子的薑齊,卻變成了自己的庶母,很是驚訝。由於他是個孝子,也隻好作罷。
後薑齊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公子壽忠厚老實,與公子伋相處極好。小兒子公子朔刁鑽刻薄,手毒心狠。他總是在薑齊的麵前說公子伋的壞話,造成了衛宣公決定除掉公子伋。他派公子伋拿著使節,作為出使齊國的使者,並派人在半道上進行劫殺。
此事被公子壽得知,公子壽極力勸阻薑齊不要作此事,薑齊不聽,並叫公子壽不要泄露此機密。
公子壽將此事告之了公子伋,希望公子伋不要出使齊國。公子伋認為不可能,同時他認為父親要自己的命,做兒子的也隻好認了,再說也沒地方好去。公子伋不聽,決定出使齊國。
公子壽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為公子伋進行了一次餞行,席間公子伋由於心情不好,酒醉而睡去。公子壽盜走了使節,乘舟先行了,在途中果被劫殺。
公子伋醒後,預感大事不好,立即啟船追趕。途中正遇到劫殺之人迴程,公子伋假義大聲問道:“事情辦好了沒有!”來船答道:“使節與人頭在此,已辦好。”公子伋悲痛地想到公子壽的大義,認為自己豈能苟活,他大聲地說:“你們殺錯人了!迴去死罪,我才是公子伋,連我一同殺吧,好將功補過!遂拔劍自刎。劫殺之人大驚,二話不說割下了公子伋的人頭。
衛宣公見了兩個兒子的人頭後,他大叫:“薑齊害我也”,後昏了過去,茶飯不思,不久也死了。
這就是我國古代流傳的、一個較為有名的、“二人乘舟”的故事。本故事涉及了五個人,他們從外在的形象上看都是一樣的,都是人。然而看不見的另一麵,則大不一樣。有的看不見的那一麵,根本就不是人!
所以一個人外在的一麵,並不重要,而看不見的那一麵,“內在的”才是重要的!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在同等的條件下,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內在、主觀、內因是主要的,它們對事物的發展起著主導的作用。
聖 人 孔 子------11
孔子、孟子為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被譽為先聖。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魯國陬(zou)邑(都城,今山東曲阜)人,得年73歲。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後沒落。其曾祖父,因逃難到了魯國。父叔梁紇(he)做過鄒邑(今山東鄒城東南)的大夫。其3歲時,父病故,母子相依為命。少時貧賤的孔子,常受人奚落與鄙視,故孔子從小就形成了恭敬、謙和的性格。
孔子曾做過管理倉庫與放牧的小吏,他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同時又是“封建”禮治的護道士。
公元前498年,周遊各國的孔子迴魯國,被魯定公任相禮。在參加齊景公主持的會盟上,使魯定公免於羞辱與被綁架(孔子,孔武有力)。
迴國後的孔子,於公元前497年,被魯定公任命為魯國的宰相。其上任的第七天,就殺了提倡法製的少正卯。孔子認為他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混淆是非,故殺少正卯,以維護“封建”的禮治。
同時,他還搞了個“墜三都”(魯國有:孟孫、叔孫、季孫三氏的都城)。對當時的政治變亂實在看不下去(季氏采用天子的形式,用六十四人在廟堂樂舞和祭了泰山),認為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
他倡正名,認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奴隸們不得說長道短)。”他的弟子樊遲,要去學種田、種菜,他認為這是貴賤不分,他罵樊遲是“小人”。他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們可見孔子之思想。
後來,孔子被魯定公疏遠。公元前497年,他率領著弟子,又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為仕途奔走一生,宣傳自己的觀點。然而,曆盡磨難的孔子,一直未被各國重用。
後,孔子年事已高,他放棄了從政,迴到魯國,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學,從事教育工作。整理出:《詩經》、《禮經》、《樂經》(亡佚)、《書經》、《易經》、《春秋》六經教本。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優秀者72人。顏迴、子路、子貢、子遊都是孔子的德意門生。
晚年的孔子,較為淒涼。在他迴國的前一年,即公元前484年,他的妻子已離他而去。公元前482年,當孔子70歲時,他那50歲的兒子孔鯉(公元前531年~公元前482年)也離他而去,真是老來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了。而當時他那孫子,即著名的孔伋(也叫子思,公元前483年~402年)尚在繈褓之中。
後來,不幸的事又發生了,他最得意的學生,年輕的、41歲的顏迴病逝了,這對他的打擊很大。沒有兩年,當孔子72歲時,即公元前479年,他又得知子路在衛國被殺。一連串的打擊,使得孔子立即病倒了。數月後,我國古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的學生子貢的倍伴下離世。子貢用極其隆重的禮節安葬了他的老師孔子。
關於上敘“封建”二字的解釋:春秋時期的社會,已開始漸漸的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轉變了。文中所指的“封與建”,是指春秋以前的“封國土、建諸侯”的奴隸主貴族的“分封製”。
周王朝搞封建製,結果分出了一個:春秋13個國家,以及後來的戰國七雄。故這裏的“封建”二字,同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孔子是維護奴隸主義貴族的、“封建製度(分封製)”的一個人物。
小故事(1):
孔子說:世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衛靈公的美麗、年青的王妃南子(宋國貴族,在嫁給衛靈公之前就與宋子朝有染),聽說孔子來到了衛國,要見衛靈公,她叫孔子去見她,孔子不去。她說:所有要到衛靈公這裏做官的人,都必需先通過她。孔子不得不去見她。
他的學生子路,對此不滿,他發急道:“我如有野心的話,天都不容,天都不容!{ 原文:‘子(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不滿)。夫子矢之曰(孔子對天發誓說):予所否者(如果我有什麽不對的行為),天厭之,天厭之!’(天都不容)”},由此一句話、一件事,我們可見孔子一斑。
小故事(2):
孔子聽說,齊國要攻打魯國。魯國力弱,他怕魯國吃虧,想出一計:借助吳國之力,以解齊國之攻。於是就派子貢去辦這件事。
子貢向齊相田常說:“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 田常當時想篡位,欲鏟除異己。子貢的意思是:你憂在內,讓你的異己去攻其強吧!你坐收漁利不好嗎?},你們應該去進攻吳國。田常悅。
子貢到吳國對夫差說:“齊將攻魯,後必伐吳,望大王聯魯攻齊,成就霸業。”後子貢又遊說於趙,希趙隨吳伐齊。最後,齊攻吳敗。{注: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之計 。其計是:利用他人的矛盾而保存自己的謀略(關於《三十六計》詳見後節“孫臏削足”一節)}。
由此我們又可見孔子的“引友殺敵,不自出力”的“仁愛”之心了!同時還可見春秋的“仁義”之戰!
孔子的主要著作有《論語》,以及修著的兩部史書:《尚書》與《春秋》。《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由弟子們收集完成。全書分二十篇,約近一萬六千餘字。
該書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它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諸多方麵。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諸多思想,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同時還波及到了朝鮮、日本、越南,十六世紀後又傳入了西方。
《尚書》與《春秋》則是孔子修定的兩部書。《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上古時期的、帝堯至秦穆公時期的曆史散文集,共一百篇。儒家簡稱為《書經》,“尚”為上古之意,它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
而《春秋》則是收集、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魯國的曆史。由於孔子所編纂的《春秋》過於簡捷,惜詞又過於隱晦,後人難以理解。所以後來出現了《左傳》(左丘明著)、《公羊傳》(公羊高著)、《穀梁傳》(穀梁赤著)等三本為《春秋》注釋的書籍,合稱“春秋三傳”。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老年的孔子,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孔子13歲時才開始上學),三十而立(孔子30歲時,就開始辦學授子弟。筆者以為還應該有一種立,即內在的立。),四十而不惑(內心的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個“通”字,“天命”筆者以為就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理解,並能究其正反兩個方麵的根源),七十而從心所欲(已能融會貫通,且遊刃有餘),不踰矩(“矩”者規律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觀點和至理名言,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和借鑒的,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人相處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然而,究其思想,孔子處於春秋的末期,諸侯國的封建主義已開始萌芽,周朝的奴隸主義製度已處於衰退的狀況。
孔子看到當時社會有一種“禮崩、樂壞”的現象,十分痛心。為了維護周朝的“封建”製(即分封製),故而他奔走於各國(在他自己的祖國,魯國他也隻做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宰相,就迫不及待的搞了個:“殺少正卯”和“墜三都”事件),遊說自己的觀點(倡正名)。然而,猶如喪家之犬,無人采納他的思想,晚年的孔子隻好開創亙古未有的教育事業了。
縱觀孔子的思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他的儒家思想在春秋產生之際,就有諸多的思想與其針鋒相對了。到了秦朝,那個天下第一位的始皇帝,為了維護他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對儒家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政策。到了漢朝在董仲舒的倡議下,漢朝又將儒家思想定為了國策,而一直繼續了二千多年。
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又將其思想徹底的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砸其廟宇、毀其像、焚其書、批其思想),今天又掀起了一股孔子風,特別是有些人不講曆史,斷章取義的將其捧上了天。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孔子呢?
我國的古代有諸多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我們應該將其正確的部分繼承、發揚和加以光大。
然而我們在了解、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同時,務必要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他們。我們不能脫離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武斷的給他們下結論。
筆者曾看過一則報道:一位荷蘭的的漢學家,在談到孔子時說:“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危險的、變化的時代…”。一位外國人,能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評價中國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很是令人敬佩!
亞 聖 孟 子------12
孟子(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05年):名軻,字子興,魯國鄒城人。其3歲喪父,享年85歲。曾一度為齊卿(未見有何顯著政績),是繼承孔子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學於曾子,曾子學於子思{(“孟軻師於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韓愈•;;;送王秀才序》)。子思(公元前483年~402年):姓孔名伋,孔子之孫,孔鯉之子,著有《中庸》}。
“孟母三遷”、“怒斷機杼”,是指孟子幼時,其母為了孟子的學習而怒斷機梭,以及三次遷居的典故。在母親的教誨下,孟子自幼苦讀,他認為“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可見孟子的不可一世。
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亞聖之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嫡係正傳人物。他對孔子極其崇尚,他說:孔子的人格無比完整,是“自生民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他又說孔子作的《春秋》就是“行天子之事”。
孟子同孔子一樣,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觀點,在40歲之後,他帶領著自己的弟子遊說於各國之間,然而無果,於60歲而返,後潛心著書立學。
孟子的主要著作有《孟子》共七篇,計三萬五千餘字。其主張性善論。他在《公孫醜》篇中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他倡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如同樣在《公孫醜》篇中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孟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春秋之後的朝代甚多,距今還有二千多年的曆史,而孟子卻準確的預見出我國曆史的“興亡周期律”,以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精辟語言,真是偉人也!
在《離婁下》篇中,孟子同樣又提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的大循環學說。他提倡仁義、仁政,他在《盡心》篇中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同時他還指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我們且不批判孟子所說的有關“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就孟子在《盡心》篇中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從字麵上,在二千多年前就說出了這樣的話,視乎很具有先進的卓越遠見。實際上,他所指的“民”是指百官及一些沒落的百官,這些人才能稱為“民”,是自由民。
當時的社會製度,是奴隸主義製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的時期。大量的奴隸是不能稱為 “民”的,他們隻能稱為“氓”,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在野外作業的野人(見前節“西周終結”)。
孟子主張“王道”,“王道”是什麽?是指周朝的統治製度(孟子語:“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屈人者霸”)。孔子主張:“克己複禮”,複什麽禮?複周朝的禮,故他希望大家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孟子同孔子一樣,都是維護奴隸主義貴族的“封建製度”的人物。在所謂的“民”(百官及一些沒落的百官)與“氓”(奴隸 一 庶民)之間,大批的“氓”,決不是統治者。
同時,他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錯誤觀點,我們了解“孔、孟”,不能忽視這一要點。他們都是維護舊時代的代表人物,都是“封建”製度的護道士。孔子在請教老子時說:我研究了‘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誰都不采用,是什麽道理呢?就連這個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都說:也許你的學問已不合時宜吧?
然而,在這個時期,反對儒家孔、孟的諸家學說,已經開始樹立並與其針鋒相對了,筆者在下麵將給予一一的簡單的介紹。
當然,孟子同孔子一樣,有許多的至理名言,諸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也。”、“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二千多年來為許許多多的人所借鑒。
管 仲 叔 牙------13
鮑叔牙與管仲是好朋友,他們共同做買賣。管仲錢出得少,鮑叔牙卻多分錢給他。他們一同打仗時,鮑叔牙衝在前麵,讓管仲在後頭,退兵時則相反。
後來,他們分別事從於齊國(都城臨淄,位於今山東淄博)的兩個王子。管仲追隨哥哥公子糾,鮑叔牙則事從弟弟薑小白。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政變,齊襄公被人殺死後,兩位王子互爭王位。為了能讓糾登上王位,管仲射殺薑小白(未死)。後來在公元前685年,薑小白登上了王位(齊桓公),鮑叔牙則設法解救了管仲,並且力勸齊桓公不要記仇。
他說:“我三生有幸,得以追隨您左右,現您已繼位,我已無法使您更加尊貴。如果您隻想治理好齊國,有高侯和我已足夠。如果您想稱霸諸侯,管仲強己十倍,是個難得的人才”。齊桓公立即拜管仲為相,鮑叔牙甘心情願為副手。
管仲輔佐桓公四十載勵精圖治,推行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政策。
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國、扶助王室、主持會盟 { 公元前681年,以諸侯的身份,號令各諸侯在山東的山杏進行會盟; 公元前679年,與宋、陳、衛、鄭會盟於今山東鄄城,被周天子賜為“伯”(霸之意,即主持、把持);公元前651年與魯、宋、鄭、衛(周天子也參加)在今河南蘭考會盟等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終成首創霸業之功(齊吞並約37個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齊自此失去霸主之位)。因而,被桓公尊稱為“仲父”。
鮑叔牙與管仲這個故事,在曆史上一直作為一個美談而流傳著,人們讚揚著齊桓公之明、鮑叔牙之德、管仲之才。同時這個故事,也是成語“管鮑之交”或“管鮑之誼”的來曆。
管仲(?~公元前644年):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因治齊“已成霸業”的功績,後人總結他的思想,並假托其名,著成《管子》一書(計564篇,現存76篇):該書主要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闡述了管理國家,統治人民的理論和原則,是我國先秦的一部寶貴的典籍。
由於上麵的這個故事,知道管仲的人很多,如果要論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縱橫家,當以鄭國的子產為首創。
在《左傳•;宣公》中,左丘明{ 春秋末期魯國史官,著有《左傳》,該書為我國傳世的史學名著 } 確明的指出:“鄭昭(明)宋聾(愚蠢)”,這明顯的讚揚了鄭國的政策。
子產在鄭國執政20餘年,在政治、政策上從沒有失誤過,他提倡猛政,他說:“人心不可放縱,法度不可改變”。在執法問題上他又說:“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很少會有燒死的人。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而溺死。”
子產他廢除公田、改革舊稅製、提倡工商、提倡法製,可以說他是我國古代及春秋時期的一位治政的先創者。故古有:“子產治鄭三年,晉楚不敢動,寢不閉戶。”之說。
附子期與伯牙的故事:
鮑叔牙與管仲是一對好朋友,鮑叔牙可謂是管仲的知音,這是曆史上流傳甚久的一個佳話。然而,我國同樣還流傳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深通音律,為一代爐火純青的琴師。一次,他在順河而下的出遊中,在船上不由自主的撫起了琴。
後他發現,岸上有一樵夫(鍾子期)在聆聽他的琴聲。他靠了岸,為子期彈了一曲,並詢問如何?子期迴答:好一曲《高山》,伯牙驚訝!接著又為子期撫了一曲,子期又說:好一曲《流水》。
遇到了知音的伯牙激動的地說:我出遊迴來時一定登門求教。然而,不幸的是,伯牙迴歸,登門拜訪時,鍾子期已乘鶴仙去。傷心之餘的伯牙將自己心愛的琴摔地而去,從此不再彈琴。這就是朋友好找,知音難求、伯牙摔琴的故事。
自此“《高山》、《流水》”不僅是“陽春白雪”;同時,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
空 城 之 計------14
“空城計”聞名天下,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關於《三十六計》詳見後節“孫臏削足”一節之簡介)。在我國三國鼎立的時期,234年蜀、魏交戰。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在軍事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鋌而走險地導演了一齣天下聞名、婦孺皆知的“空城計”,躲過了一劫。
然而“空城計”源於春秋時期,早在公元前666年,就被兵家使用過:公元前676年,楚文王貲(zi)死後,當時任楚國宰相的弟弟公子元,因一直仰慕自己的、這個漂亮的嫂子文夫人,此時就想占有她了。
他以關心為名,用各種方法討好文夫人,文夫人一直不為所動。於是公子元想表現自己的才能,即建功立業 ,以討得文夫人的歡心。公元前666年,他率兵車六百輛,去攻打鄭國去了。
楚國大軍,一路浩浩蕩蕩,連下鄭國數城,逼近鄭國國都。鄭國力弱,懼。主戰、主守、主和眾說不一。上卿叔詹說:“請和、決戰絕非上策,我與齊有盟,而今有難,望邀齊發兵相助,固守待援可也”,他又說:“公子元伐鄭,僅為邀功圖名也!懼敗、而急於求成,臣有一計可退楚軍。”
後鄭國按叔詹的計謀,唱了一齣空城計。楚軍的先頭部隊到達後發現,鄭國的都城不見一兵一卒,百姓往來如常,城門大開,不敢貿然進城。
公子元率大軍到後,登高發現了鄭國的旌旗與甲士。又聽報魯、宋已發兵,不久將至,於是決定撤軍。
他怕撤軍時鄭國會出城追擊,令軍士營寨不拆、旌旗不拔、人銜甲、馬裹蹄,連夜撤走了。
第二天叔詹登城一望說:“楚軍退也!”眾人不信。叔詹說:“楚軍營寨之上,如此之多的飛鳥,何有人乎?”。
此為我國最早使用“空城計”的戰例,叔詹用“空城計”戰勝了公子元,公子元同樣用“空城計”欺騙了鄭國,兵皆不厭詐矣。
唇 亡 齒 寒------15
周滅商之後,周天子給功勞大的人和周姓的人搞分封,在全國分封了71個王公侯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王公侯爵相互之間,為了領土、財富,互相爭奪不斷。
晉獻公在位期間(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0年, 都城在今陝西翼城東南),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即虞(yu 今山西平陸北部一帶)國和虢(g 今河南陝縣一帶)國。
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善可,晉獻公感到無論襲誰,兩國都可能會互救。此時大臣荀息獻了一計說:“虞國國君貪得無厭,請大王派使者到虞國送上一匹千裏馬與一對名貴的玉璧,希望虞國能借一條道,好去打虢國。”
晉獻公有點舍不得,荀息說:“大
春 秋 開 戰------9
東周又分兩個時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03年,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代。
由於分封製,春秋時期的分裂,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國。大一點的國家有13個(一說為12個國家),其中齊、宋、晉、秦、楚為春秋的五霸(春秋的五霸還有另外兩種不同的說法)。這些國家,相互之間的戰爭不斷,互相並吞著,並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這時的社會,已開始漸漸的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轉變了。同時,在思想、文化上,也確立了儒家的思想。
二 人 乘 舟------10
在剛剛進入春秋的時期,公元前710年,衛國的衛宣公,打算給太子公子伋娶媳。後來他見到未來的媳婦薑齊十分美麗,起了霸占之心。他指使公子伋出使國外,將薑齊納為了貴妃。
公子伋迴來後,見將成為自己妻子的薑齊,卻變成了自己的庶母,很是驚訝。由於他是個孝子,也隻好作罷。
後薑齊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公子壽忠厚老實,與公子伋相處極好。小兒子公子朔刁鑽刻薄,手毒心狠。他總是在薑齊的麵前說公子伋的壞話,造成了衛宣公決定除掉公子伋。他派公子伋拿著使節,作為出使齊國的使者,並派人在半道上進行劫殺。
此事被公子壽得知,公子壽極力勸阻薑齊不要作此事,薑齊不聽,並叫公子壽不要泄露此機密。
公子壽將此事告之了公子伋,希望公子伋不要出使齊國。公子伋認為不可能,同時他認為父親要自己的命,做兒子的也隻好認了,再說也沒地方好去。公子伋不聽,決定出使齊國。
公子壽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為公子伋進行了一次餞行,席間公子伋由於心情不好,酒醉而睡去。公子壽盜走了使節,乘舟先行了,在途中果被劫殺。
公子伋醒後,預感大事不好,立即啟船追趕。途中正遇到劫殺之人迴程,公子伋假義大聲問道:“事情辦好了沒有!”來船答道:“使節與人頭在此,已辦好。”公子伋悲痛地想到公子壽的大義,認為自己豈能苟活,他大聲地說:“你們殺錯人了!迴去死罪,我才是公子伋,連我一同殺吧,好將功補過!遂拔劍自刎。劫殺之人大驚,二話不說割下了公子伋的人頭。
衛宣公見了兩個兒子的人頭後,他大叫:“薑齊害我也”,後昏了過去,茶飯不思,不久也死了。
這就是我國古代流傳的、一個較為有名的、“二人乘舟”的故事。本故事涉及了五個人,他們從外在的形象上看都是一樣的,都是人。然而看不見的另一麵,則大不一樣。有的看不見的那一麵,根本就不是人!
所以一個人外在的一麵,並不重要,而看不見的那一麵,“內在的”才是重要的!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在同等的條件下,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內在、主觀、內因是主要的,它們對事物的發展起著主導的作用。
聖 人 孔 子------11
孔子、孟子為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被譽為先聖。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魯國陬(zou)邑(都城,今山東曲阜)人,得年73歲。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後沒落。其曾祖父,因逃難到了魯國。父叔梁紇(he)做過鄒邑(今山東鄒城東南)的大夫。其3歲時,父病故,母子相依為命。少時貧賤的孔子,常受人奚落與鄙視,故孔子從小就形成了恭敬、謙和的性格。
孔子曾做過管理倉庫與放牧的小吏,他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同時又是“封建”禮治的護道士。
公元前498年,周遊各國的孔子迴魯國,被魯定公任相禮。在參加齊景公主持的會盟上,使魯定公免於羞辱與被綁架(孔子,孔武有力)。
迴國後的孔子,於公元前497年,被魯定公任命為魯國的宰相。其上任的第七天,就殺了提倡法製的少正卯。孔子認為他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混淆是非,故殺少正卯,以維護“封建”的禮治。
同時,他還搞了個“墜三都”(魯國有:孟孫、叔孫、季孫三氏的都城)。對當時的政治變亂實在看不下去(季氏采用天子的形式,用六十四人在廟堂樂舞和祭了泰山),認為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
他倡正名,認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奴隸們不得說長道短)。”他的弟子樊遲,要去學種田、種菜,他認為這是貴賤不分,他罵樊遲是“小人”。他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們可見孔子之思想。
後來,孔子被魯定公疏遠。公元前497年,他率領著弟子,又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為仕途奔走一生,宣傳自己的觀點。然而,曆盡磨難的孔子,一直未被各國重用。
後,孔子年事已高,他放棄了從政,迴到魯國,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學,從事教育工作。整理出:《詩經》、《禮經》、《樂經》(亡佚)、《書經》、《易經》、《春秋》六經教本。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優秀者72人。顏迴、子路、子貢、子遊都是孔子的德意門生。
晚年的孔子,較為淒涼。在他迴國的前一年,即公元前484年,他的妻子已離他而去。公元前482年,當孔子70歲時,他那50歲的兒子孔鯉(公元前531年~公元前482年)也離他而去,真是老來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了。而當時他那孫子,即著名的孔伋(也叫子思,公元前483年~402年)尚在繈褓之中。
後來,不幸的事又發生了,他最得意的學生,年輕的、41歲的顏迴病逝了,這對他的打擊很大。沒有兩年,當孔子72歲時,即公元前479年,他又得知子路在衛國被殺。一連串的打擊,使得孔子立即病倒了。數月後,我國古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的學生子貢的倍伴下離世。子貢用極其隆重的禮節安葬了他的老師孔子。
關於上敘“封建”二字的解釋:春秋時期的社會,已開始漸漸的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轉變了。文中所指的“封與建”,是指春秋以前的“封國土、建諸侯”的奴隸主貴族的“分封製”。
周王朝搞封建製,結果分出了一個:春秋13個國家,以及後來的戰國七雄。故這裏的“封建”二字,同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孔子是維護奴隸主義貴族的、“封建製度(分封製)”的一個人物。
小故事(1):
孔子說:世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衛靈公的美麗、年青的王妃南子(宋國貴族,在嫁給衛靈公之前就與宋子朝有染),聽說孔子來到了衛國,要見衛靈公,她叫孔子去見她,孔子不去。她說:所有要到衛靈公這裏做官的人,都必需先通過她。孔子不得不去見她。
他的學生子路,對此不滿,他發急道:“我如有野心的話,天都不容,天都不容!{ 原文:‘子(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不滿)。夫子矢之曰(孔子對天發誓說):予所否者(如果我有什麽不對的行為),天厭之,天厭之!’(天都不容)”},由此一句話、一件事,我們可見孔子一斑。
小故事(2):
孔子聽說,齊國要攻打魯國。魯國力弱,他怕魯國吃虧,想出一計:借助吳國之力,以解齊國之攻。於是就派子貢去辦這件事。
子貢向齊相田常說:“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 田常當時想篡位,欲鏟除異己。子貢的意思是:你憂在內,讓你的異己去攻其強吧!你坐收漁利不好嗎?},你們應該去進攻吳國。田常悅。
子貢到吳國對夫差說:“齊將攻魯,後必伐吳,望大王聯魯攻齊,成就霸業。”後子貢又遊說於趙,希趙隨吳伐齊。最後,齊攻吳敗。{注: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之計 。其計是:利用他人的矛盾而保存自己的謀略(關於《三十六計》詳見後節“孫臏削足”一節)}。
由此我們又可見孔子的“引友殺敵,不自出力”的“仁愛”之心了!同時還可見春秋的“仁義”之戰!
孔子的主要著作有《論語》,以及修著的兩部史書:《尚書》與《春秋》。《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由弟子們收集完成。全書分二十篇,約近一萬六千餘字。
該書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它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諸多方麵。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諸多思想,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同時還波及到了朝鮮、日本、越南,十六世紀後又傳入了西方。
《尚書》與《春秋》則是孔子修定的兩部書。《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上古時期的、帝堯至秦穆公時期的曆史散文集,共一百篇。儒家簡稱為《書經》,“尚”為上古之意,它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
而《春秋》則是收集、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魯國的曆史。由於孔子所編纂的《春秋》過於簡捷,惜詞又過於隱晦,後人難以理解。所以後來出現了《左傳》(左丘明著)、《公羊傳》(公羊高著)、《穀梁傳》(穀梁赤著)等三本為《春秋》注釋的書籍,合稱“春秋三傳”。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老年的孔子,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孔子13歲時才開始上學),三十而立(孔子30歲時,就開始辦學授子弟。筆者以為還應該有一種立,即內在的立。),四十而不惑(內心的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個“通”字,“天命”筆者以為就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理解,並能究其正反兩個方麵的根源),七十而從心所欲(已能融會貫通,且遊刃有餘),不踰矩(“矩”者規律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觀點和至理名言,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和借鑒的,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人相處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然而,究其思想,孔子處於春秋的末期,諸侯國的封建主義已開始萌芽,周朝的奴隸主義製度已處於衰退的狀況。
孔子看到當時社會有一種“禮崩、樂壞”的現象,十分痛心。為了維護周朝的“封建”製(即分封製),故而他奔走於各國(在他自己的祖國,魯國他也隻做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宰相,就迫不及待的搞了個:“殺少正卯”和“墜三都”事件),遊說自己的觀點(倡正名)。然而,猶如喪家之犬,無人采納他的思想,晚年的孔子隻好開創亙古未有的教育事業了。
縱觀孔子的思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他的儒家思想在春秋產生之際,就有諸多的思想與其針鋒相對了。到了秦朝,那個天下第一位的始皇帝,為了維護他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對儒家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政策。到了漢朝在董仲舒的倡議下,漢朝又將儒家思想定為了國策,而一直繼續了二千多年。
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又將其思想徹底的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砸其廟宇、毀其像、焚其書、批其思想),今天又掀起了一股孔子風,特別是有些人不講曆史,斷章取義的將其捧上了天。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孔子呢?
我國的古代有諸多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我們應該將其正確的部分繼承、發揚和加以光大。
然而我們在了解、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同時,務必要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他們。我們不能脫離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武斷的給他們下結論。
筆者曾看過一則報道:一位荷蘭的的漢學家,在談到孔子時說:“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危險的、變化的時代…”。一位外國人,能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評價中國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很是令人敬佩!
亞 聖 孟 子------12
孟子(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05年):名軻,字子興,魯國鄒城人。其3歲喪父,享年85歲。曾一度為齊卿(未見有何顯著政績),是繼承孔子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學於曾子,曾子學於子思{(“孟軻師於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韓愈•;;;送王秀才序》)。子思(公元前483年~402年):姓孔名伋,孔子之孫,孔鯉之子,著有《中庸》}。
“孟母三遷”、“怒斷機杼”,是指孟子幼時,其母為了孟子的學習而怒斷機梭,以及三次遷居的典故。在母親的教誨下,孟子自幼苦讀,他認為“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可見孟子的不可一世。
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亞聖之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嫡係正傳人物。他對孔子極其崇尚,他說:孔子的人格無比完整,是“自生民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他又說孔子作的《春秋》就是“行天子之事”。
孟子同孔子一樣,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觀點,在40歲之後,他帶領著自己的弟子遊說於各國之間,然而無果,於60歲而返,後潛心著書立學。
孟子的主要著作有《孟子》共七篇,計三萬五千餘字。其主張性善論。他在《公孫醜》篇中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他倡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如同樣在《公孫醜》篇中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孟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春秋之後的朝代甚多,距今還有二千多年的曆史,而孟子卻準確的預見出我國曆史的“興亡周期律”,以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精辟語言,真是偉人也!
在《離婁下》篇中,孟子同樣又提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的大循環學說。他提倡仁義、仁政,他在《盡心》篇中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同時他還指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我們且不批判孟子所說的有關“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就孟子在《盡心》篇中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從字麵上,在二千多年前就說出了這樣的話,視乎很具有先進的卓越遠見。實際上,他所指的“民”是指百官及一些沒落的百官,這些人才能稱為“民”,是自由民。
當時的社會製度,是奴隸主義製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的時期。大量的奴隸是不能稱為 “民”的,他們隻能稱為“氓”,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在野外作業的野人(見前節“西周終結”)。
孟子主張“王道”,“王道”是什麽?是指周朝的統治製度(孟子語:“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屈人者霸”)。孔子主張:“克己複禮”,複什麽禮?複周朝的禮,故他希望大家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孟子同孔子一樣,都是維護奴隸主義貴族的“封建製度”的人物。在所謂的“民”(百官及一些沒落的百官)與“氓”(奴隸 一 庶民)之間,大批的“氓”,決不是統治者。
同時,他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錯誤觀點,我們了解“孔、孟”,不能忽視這一要點。他們都是維護舊時代的代表人物,都是“封建”製度的護道士。孔子在請教老子時說:我研究了‘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誰都不采用,是什麽道理呢?就連這個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都說:也許你的學問已不合時宜吧?
然而,在這個時期,反對儒家孔、孟的諸家學說,已經開始樹立並與其針鋒相對了,筆者在下麵將給予一一的簡單的介紹。
當然,孟子同孔子一樣,有許多的至理名言,諸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也。”、“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二千多年來為許許多多的人所借鑒。
管 仲 叔 牙------13
鮑叔牙與管仲是好朋友,他們共同做買賣。管仲錢出得少,鮑叔牙卻多分錢給他。他們一同打仗時,鮑叔牙衝在前麵,讓管仲在後頭,退兵時則相反。
後來,他們分別事從於齊國(都城臨淄,位於今山東淄博)的兩個王子。管仲追隨哥哥公子糾,鮑叔牙則事從弟弟薑小白。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政變,齊襄公被人殺死後,兩位王子互爭王位。為了能讓糾登上王位,管仲射殺薑小白(未死)。後來在公元前685年,薑小白登上了王位(齊桓公),鮑叔牙則設法解救了管仲,並且力勸齊桓公不要記仇。
他說:“我三生有幸,得以追隨您左右,現您已繼位,我已無法使您更加尊貴。如果您隻想治理好齊國,有高侯和我已足夠。如果您想稱霸諸侯,管仲強己十倍,是個難得的人才”。齊桓公立即拜管仲為相,鮑叔牙甘心情願為副手。
管仲輔佐桓公四十載勵精圖治,推行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政策。
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國、扶助王室、主持會盟 { 公元前681年,以諸侯的身份,號令各諸侯在山東的山杏進行會盟; 公元前679年,與宋、陳、衛、鄭會盟於今山東鄄城,被周天子賜為“伯”(霸之意,即主持、把持);公元前651年與魯、宋、鄭、衛(周天子也參加)在今河南蘭考會盟等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終成首創霸業之功(齊吞並約37個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齊自此失去霸主之位)。因而,被桓公尊稱為“仲父”。
鮑叔牙與管仲這個故事,在曆史上一直作為一個美談而流傳著,人們讚揚著齊桓公之明、鮑叔牙之德、管仲之才。同時這個故事,也是成語“管鮑之交”或“管鮑之誼”的來曆。
管仲(?~公元前644年):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因治齊“已成霸業”的功績,後人總結他的思想,並假托其名,著成《管子》一書(計564篇,現存76篇):該書主要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闡述了管理國家,統治人民的理論和原則,是我國先秦的一部寶貴的典籍。
由於上麵的這個故事,知道管仲的人很多,如果要論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縱橫家,當以鄭國的子產為首創。
在《左傳•;宣公》中,左丘明{ 春秋末期魯國史官,著有《左傳》,該書為我國傳世的史學名著 } 確明的指出:“鄭昭(明)宋聾(愚蠢)”,這明顯的讚揚了鄭國的政策。
子產在鄭國執政20餘年,在政治、政策上從沒有失誤過,他提倡猛政,他說:“人心不可放縱,法度不可改變”。在執法問題上他又說:“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很少會有燒死的人。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而溺死。”
子產他廢除公田、改革舊稅製、提倡工商、提倡法製,可以說他是我國古代及春秋時期的一位治政的先創者。故古有:“子產治鄭三年,晉楚不敢動,寢不閉戶。”之說。
附子期與伯牙的故事:
鮑叔牙與管仲是一對好朋友,鮑叔牙可謂是管仲的知音,這是曆史上流傳甚久的一個佳話。然而,我國同樣還流傳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深通音律,為一代爐火純青的琴師。一次,他在順河而下的出遊中,在船上不由自主的撫起了琴。
後他發現,岸上有一樵夫(鍾子期)在聆聽他的琴聲。他靠了岸,為子期彈了一曲,並詢問如何?子期迴答:好一曲《高山》,伯牙驚訝!接著又為子期撫了一曲,子期又說:好一曲《流水》。
遇到了知音的伯牙激動的地說:我出遊迴來時一定登門求教。然而,不幸的是,伯牙迴歸,登門拜訪時,鍾子期已乘鶴仙去。傷心之餘的伯牙將自己心愛的琴摔地而去,從此不再彈琴。這就是朋友好找,知音難求、伯牙摔琴的故事。
自此“《高山》、《流水》”不僅是“陽春白雪”;同時,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
空 城 之 計------14
“空城計”聞名天下,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關於《三十六計》詳見後節“孫臏削足”一節之簡介)。在我國三國鼎立的時期,234年蜀、魏交戰。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在軍事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鋌而走險地導演了一齣天下聞名、婦孺皆知的“空城計”,躲過了一劫。
然而“空城計”源於春秋時期,早在公元前666年,就被兵家使用過:公元前676年,楚文王貲(zi)死後,當時任楚國宰相的弟弟公子元,因一直仰慕自己的、這個漂亮的嫂子文夫人,此時就想占有她了。
他以關心為名,用各種方法討好文夫人,文夫人一直不為所動。於是公子元想表現自己的才能,即建功立業 ,以討得文夫人的歡心。公元前666年,他率兵車六百輛,去攻打鄭國去了。
楚國大軍,一路浩浩蕩蕩,連下鄭國數城,逼近鄭國國都。鄭國力弱,懼。主戰、主守、主和眾說不一。上卿叔詹說:“請和、決戰絕非上策,我與齊有盟,而今有難,望邀齊發兵相助,固守待援可也”,他又說:“公子元伐鄭,僅為邀功圖名也!懼敗、而急於求成,臣有一計可退楚軍。”
後鄭國按叔詹的計謀,唱了一齣空城計。楚軍的先頭部隊到達後發現,鄭國的都城不見一兵一卒,百姓往來如常,城門大開,不敢貿然進城。
公子元率大軍到後,登高發現了鄭國的旌旗與甲士。又聽報魯、宋已發兵,不久將至,於是決定撤軍。
他怕撤軍時鄭國會出城追擊,令軍士營寨不拆、旌旗不拔、人銜甲、馬裹蹄,連夜撤走了。
第二天叔詹登城一望說:“楚軍退也!”眾人不信。叔詹說:“楚軍營寨之上,如此之多的飛鳥,何有人乎?”。
此為我國最早使用“空城計”的戰例,叔詹用“空城計”戰勝了公子元,公子元同樣用“空城計”欺騙了鄭國,兵皆不厭詐矣。
唇 亡 齒 寒------15
周滅商之後,周天子給功勞大的人和周姓的人搞分封,在全國分封了71個王公侯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王公侯爵相互之間,為了領土、財富,互相爭奪不斷。
晉獻公在位期間(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0年, 都城在今陝西翼城東南),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即虞(yu 今山西平陸北部一帶)國和虢(g 今河南陝縣一帶)國。
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善可,晉獻公感到無論襲誰,兩國都可能會互救。此時大臣荀息獻了一計說:“虞國國君貪得無厭,請大王派使者到虞國送上一匹千裏馬與一對名貴的玉璧,希望虞國能借一條道,好去打虢國。”
晉獻公有點舍不得,荀息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