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的氣氛相當熱烈,這些達官顯貴們推杯換盞,高談闊論。
也許是到了興頭上,太子居然親自端著酒盞,向在座的朝中大臣一一敬酒,尤其是對於徐勉、朱異、陳慶之三人,可以說是禮待有加。
太子的這種舉動,讓陳慶之肯定了自己的猜測——雖然陛下對於臘鵝一事不再提起,但陛下越是不提,太子的心中越是惶恐。
權力的誘惑是無比巨大的,尤其是那至高無上的皇權!
太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那些親生弟弟們,個個虎視眈眈,覬覦著自己的位置,稍有不慎,就會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這次的臘鵝之事,已經給他敲響了警鍾,說不定就是哪位弟弟在借題發揮,推波助瀾呐。
自己這次能夠僥幸,全靠的是大臣們的求情,才暫時保住了太子之位。
所以,太子會屈尊降貴出現在這裏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了——大臣們的支持,就是他能保住太子之位的王牌。尤其是像徐勉這樣的剛正老臣,朱異、陳慶之這樣的還在盛年的重臣。
隻要有他們的支持,自己在小心謹慎一些,應該就沒有人能夠動搖自己的位置。
而朱異呢?他的目的也一目了然。
當著所有人的麵,包括太子殿下,朱異直接與陳慶之兄弟相稱,在這種非正式的場合,以這種看似隨意的方式,簡單直接的向所有人傳達了兩人關係親密的信息。
而朱異請太子出席,其實也是要向大家,尤其是向陳慶之展示——自己不光是當今陛下的心腹重臣,就連儲君與自己也是有緊密的關係。
他之所以會為太子求情,必然也是出於這個目的,讓太子對他感恩,更希望將來能對他倚重。
陳慶之雖然覺得自己確實難以融入這樣的場合和氣氛中,但是既然已經來了,出於禮節,還是應該向大家敬酒,以示敬意。
於是他起身,端起酒盞,首先來到了太子麵前,“太子殿下,微臣敬您一盞。”
“陳侯,”太子已經有點微醺了,但仍不失謙謙君子的風度,雙手端起酒盞,“陳侯本是儒生,卻投筆從戎,頗有當年永昌侯的風采,本宮敬佩不已。”
“太子過譽了,微臣豈敢與永昌侯相提並論。”
“陳侯與朱公,一文一武,堪稱我大梁雙壁,父皇器重你們,本宮同樣希望,將來能夠依仗二位。”
“太子殿下若有驅馳,微臣定效犬馬之勞。”
太子嗬嗬的笑起來,“本宮哪裏敢有什麽驅馳,本宮的意思,是希望將來能夠依仗二位,讓我大梁江山永固,國運長存。”
“太子殿下有德,定然能延續我大梁盛世。”
“陳侯,本宮還是得仰仗諸位柱國之臣才行啊。”太子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陳慶之心領神會,“太子殿下是有德之人,定能得朝臣擁戴。”
“借陳侯吉言。”太子端起酒盞,一飲而盡。
敬完太子,陳慶之又走向今日宴席的主人——朱異的麵前。
“彥和兄,今日這麽大的排場,還是你有威望啊,連太子殿下都能親臨。”陳慶之笑著對朱異說道。
朱異拍著陳慶之的肩膀,嗬嗬笑著,“愚兄哪裏有什麽威望,今日諸公及太子殿下,都是為了給賢弟接風、道賀,我隻不過幫著張羅罷了。”
“那可真是讓在下受寵若驚呐。”陳慶之說到,“彥和兄費心啦。”
“賢弟說哪裏話啊。”朱異滿臉笑容,湊到陳慶之的耳邊,壓低了聲音說道,“賢弟你是聰明人,隻要咱們兄弟倆齊心,大梁還不是任我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朱異選擇說這話的時機很合適。一來酒宴已經進入高潮,陳慶之有足夠的時間判斷清楚形勢;二來在眾人都在恭維陳慶之的時候,自己適當的點一下,讓他明白這一切的基礎,是要與自己齊心,說白了就是要順應自己的意思。
陳慶之當然聽得懂朱異的言下之意,他也知道,朱異實際上是將他當成了政治上的潛在對手,雖然他並沒有要與朱異爭寵的心思,但這種事情不是靠語言能夠說清的。隻要他不斷立下戰功,朱異就會越發的忌憚他,防備他。
但隻要朱異沒有明目張膽的妨礙自己,陳慶之覺得就維持這樣的一種微妙關係,也是好事。畢竟朱異現在肯定也能夠看出,要想打壓陳慶之並不容易,所以他搬出了太子,這是對陳慶之示威,也是一種警示。
陳慶之的原則是,隻要不會有悖大梁國運,自己在朱異麵前低頭並沒有什麽難堪的。所以他也低聲在朱異耳邊迴應,“翻雲覆雨,是彥和兄的事情,在下隻求做大梁一忠犬,為大梁護國拓疆。”
二人四目相對,彼此都在試圖窺探對方的心思。朱異眼中閃過一陣狡黠的光芒,然後端起自己的酒盞,輕輕的碰了一下陳慶之的酒盞,“賢弟,就用剛才我們兄弟的話,來下了這盞酒……”
陳慶之又來到老尚書徐勉的麵前,“徐公,晚輩素來敬重您的高風亮節,敬您一盞。”
徐勉相當客氣的說道,“陳侯青年才俊,老朽不及。”說著,端起酒盞,與陳慶之對飲。
“徐公,您才識卓絕,又素有清譽,可對晚輩有所告誡?”陳慶之謙卑的請教。
徐勉看來陳慶之一會,才慢慢的輕聲說道,“《呂氏春秋》有雲,‘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陳侯年少得誌,更要嚴加自省,凡事務必以大梁國運為重。”
“徐公教誨,晚輩銘記在心。”陳慶之躬身作揖致謝。
看到陳慶之向自己走過來,鄴王元樹主動站了起來,“陳侯,何須如此多禮啊。”
陳慶之輕聲的說道,“鄴王殿下,在下今日全拜您所賜,怎敢對您怠慢了禮數啊。”
“陳侯言重啦,”鄴王笑著說道,“小王之前就說過,之前在徐州,陳侯救了小王,此次也是為了不重蹈覆轍,才冒然要求陳侯同行。”
“好,鄴王厚道,咱們幹了此盞。”陳慶之端起酒盞,鄭重其事的說道。
飲完酒,鄴王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不過小王確實沒想到,陳侯居然和中書舍人,有如此親密的關係啊……”
陳慶之無奈的笑了笑,“鄴王殿下,此中詳情,一言難盡,但請相信,在下心中隻有社稷國運,絕無一己私利。”
說完,陳慶之向鄴王拱手告辭,轉向其他朝臣敬酒去了。
這場歡宴,糾結著各種心思,雖然場麵無比和諧熱鬧,充滿著歡聲笑語,陳慶之卻有一種置身風暴之中的感覺。
“這裏也是一種戰場,”陳慶之默想到,“隻不過,這是適合朱異的戰場,我的戰場不應該是這裏……”
也許是到了興頭上,太子居然親自端著酒盞,向在座的朝中大臣一一敬酒,尤其是對於徐勉、朱異、陳慶之三人,可以說是禮待有加。
太子的這種舉動,讓陳慶之肯定了自己的猜測——雖然陛下對於臘鵝一事不再提起,但陛下越是不提,太子的心中越是惶恐。
權力的誘惑是無比巨大的,尤其是那至高無上的皇權!
太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那些親生弟弟們,個個虎視眈眈,覬覦著自己的位置,稍有不慎,就會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這次的臘鵝之事,已經給他敲響了警鍾,說不定就是哪位弟弟在借題發揮,推波助瀾呐。
自己這次能夠僥幸,全靠的是大臣們的求情,才暫時保住了太子之位。
所以,太子會屈尊降貴出現在這裏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了——大臣們的支持,就是他能保住太子之位的王牌。尤其是像徐勉這樣的剛正老臣,朱異、陳慶之這樣的還在盛年的重臣。
隻要有他們的支持,自己在小心謹慎一些,應該就沒有人能夠動搖自己的位置。
而朱異呢?他的目的也一目了然。
當著所有人的麵,包括太子殿下,朱異直接與陳慶之兄弟相稱,在這種非正式的場合,以這種看似隨意的方式,簡單直接的向所有人傳達了兩人關係親密的信息。
而朱異請太子出席,其實也是要向大家,尤其是向陳慶之展示——自己不光是當今陛下的心腹重臣,就連儲君與自己也是有緊密的關係。
他之所以會為太子求情,必然也是出於這個目的,讓太子對他感恩,更希望將來能對他倚重。
陳慶之雖然覺得自己確實難以融入這樣的場合和氣氛中,但是既然已經來了,出於禮節,還是應該向大家敬酒,以示敬意。
於是他起身,端起酒盞,首先來到了太子麵前,“太子殿下,微臣敬您一盞。”
“陳侯,”太子已經有點微醺了,但仍不失謙謙君子的風度,雙手端起酒盞,“陳侯本是儒生,卻投筆從戎,頗有當年永昌侯的風采,本宮敬佩不已。”
“太子過譽了,微臣豈敢與永昌侯相提並論。”
“陳侯與朱公,一文一武,堪稱我大梁雙壁,父皇器重你們,本宮同樣希望,將來能夠依仗二位。”
“太子殿下若有驅馳,微臣定效犬馬之勞。”
太子嗬嗬的笑起來,“本宮哪裏敢有什麽驅馳,本宮的意思,是希望將來能夠依仗二位,讓我大梁江山永固,國運長存。”
“太子殿下有德,定然能延續我大梁盛世。”
“陳侯,本宮還是得仰仗諸位柱國之臣才行啊。”太子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陳慶之心領神會,“太子殿下是有德之人,定能得朝臣擁戴。”
“借陳侯吉言。”太子端起酒盞,一飲而盡。
敬完太子,陳慶之又走向今日宴席的主人——朱異的麵前。
“彥和兄,今日這麽大的排場,還是你有威望啊,連太子殿下都能親臨。”陳慶之笑著對朱異說道。
朱異拍著陳慶之的肩膀,嗬嗬笑著,“愚兄哪裏有什麽威望,今日諸公及太子殿下,都是為了給賢弟接風、道賀,我隻不過幫著張羅罷了。”
“那可真是讓在下受寵若驚呐。”陳慶之說到,“彥和兄費心啦。”
“賢弟說哪裏話啊。”朱異滿臉笑容,湊到陳慶之的耳邊,壓低了聲音說道,“賢弟你是聰明人,隻要咱們兄弟倆齊心,大梁還不是任我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朱異選擇說這話的時機很合適。一來酒宴已經進入高潮,陳慶之有足夠的時間判斷清楚形勢;二來在眾人都在恭維陳慶之的時候,自己適當的點一下,讓他明白這一切的基礎,是要與自己齊心,說白了就是要順應自己的意思。
陳慶之當然聽得懂朱異的言下之意,他也知道,朱異實際上是將他當成了政治上的潛在對手,雖然他並沒有要與朱異爭寵的心思,但這種事情不是靠語言能夠說清的。隻要他不斷立下戰功,朱異就會越發的忌憚他,防備他。
但隻要朱異沒有明目張膽的妨礙自己,陳慶之覺得就維持這樣的一種微妙關係,也是好事。畢竟朱異現在肯定也能夠看出,要想打壓陳慶之並不容易,所以他搬出了太子,這是對陳慶之示威,也是一種警示。
陳慶之的原則是,隻要不會有悖大梁國運,自己在朱異麵前低頭並沒有什麽難堪的。所以他也低聲在朱異耳邊迴應,“翻雲覆雨,是彥和兄的事情,在下隻求做大梁一忠犬,為大梁護國拓疆。”
二人四目相對,彼此都在試圖窺探對方的心思。朱異眼中閃過一陣狡黠的光芒,然後端起自己的酒盞,輕輕的碰了一下陳慶之的酒盞,“賢弟,就用剛才我們兄弟的話,來下了這盞酒……”
陳慶之又來到老尚書徐勉的麵前,“徐公,晚輩素來敬重您的高風亮節,敬您一盞。”
徐勉相當客氣的說道,“陳侯青年才俊,老朽不及。”說著,端起酒盞,與陳慶之對飲。
“徐公,您才識卓絕,又素有清譽,可對晚輩有所告誡?”陳慶之謙卑的請教。
徐勉看來陳慶之一會,才慢慢的輕聲說道,“《呂氏春秋》有雲,‘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陳侯年少得誌,更要嚴加自省,凡事務必以大梁國運為重。”
“徐公教誨,晚輩銘記在心。”陳慶之躬身作揖致謝。
看到陳慶之向自己走過來,鄴王元樹主動站了起來,“陳侯,何須如此多禮啊。”
陳慶之輕聲的說道,“鄴王殿下,在下今日全拜您所賜,怎敢對您怠慢了禮數啊。”
“陳侯言重啦,”鄴王笑著說道,“小王之前就說過,之前在徐州,陳侯救了小王,此次也是為了不重蹈覆轍,才冒然要求陳侯同行。”
“好,鄴王厚道,咱們幹了此盞。”陳慶之端起酒盞,鄭重其事的說道。
飲完酒,鄴王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不過小王確實沒想到,陳侯居然和中書舍人,有如此親密的關係啊……”
陳慶之無奈的笑了笑,“鄴王殿下,此中詳情,一言難盡,但請相信,在下心中隻有社稷國運,絕無一己私利。”
說完,陳慶之向鄴王拱手告辭,轉向其他朝臣敬酒去了。
這場歡宴,糾結著各種心思,雖然場麵無比和諧熱鬧,充滿著歡聲笑語,陳慶之卻有一種置身風暴之中的感覺。
“這裏也是一種戰場,”陳慶之默想到,“隻不過,這是適合朱異的戰場,我的戰場不應該是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