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不阿雖未說明,但祖承訓已在暗自高興,心道已將其收入麾下。將唐不阿身手,即使如其所說短於兵法,身手卻不凡,足可做自己的一員護衛。
鄭仁弘心道:連唐不阿也離去了,我等無智無謀,看樣子日後難以再打出今日這般的勝仗。但要人的可是將領,自己無法與之比較,便道:“不阿兄弟,將軍說的是,像你這般的人才要在三軍中才可有所作為。我等山野之人隻會給你扯後腿罷了。”
“大哥言重了,今日若非諸位驍勇,我等隻怕不能全身而退。說道此處,在下還未道謝。”說罷,唐不阿便抱拳施禮。隻聽“忽”地一聲,一眾義勇竟全數站起,同時向唐不阿迴禮。雖僅百餘人,但氣勢卻不輸於那萬員甲士。
本隻坐著的祖承訓幾人,見了這場麵,不知不覺也站了起來。眾人施禮間默默不語,但仿佛有千言萬語在交流著。而待到眾人禮畢,祖承訓仍僵直地站著。諸人依依不舍之情不言而喻,此時數十裏之外的李蒼鎮安危如何,也隻眾人掛念之事。
平壤城內一處,沒有白日裏拚殺的痕跡。起初唯有三五人的哨戒,時不時沿著街巷小路走過,神色有的警覺,如臨大敵;有的散漫,仿佛戰事仍遙遙無期。待再走近些,便能見著些許的關卡。數十人的倭人軍士零零散散立在關卡兩側。那關卡多是以木樁為牆,兩側削尖,即可抵禦馬軍,亦可阻擋步卒。
軍士也並無緊張神色,仿佛並不擔心有明軍或是朝鮮軍士趁夜襲擊,而是自在地交談著。就算偶爾來了一員也並不肅立,反倒攀談起來。每隔半個時辰便有一批略有醉意的軍士前來換崗,而原本守衛的軍士則興高采烈地收拾器械進入了大營中。
與四下的冷寂不同,大營中雖說不上燈火輝煌,倒也算是熱鬧。除了因為負責守衛而不斷咒罵的軍士外,幾乎人人連上均有酒氣和快意。一時間大營倒成了娛樂的場所,萬餘軍士中的八九千人盡在此享樂。大營位於平壤城首府處。而正門前被堆起了四個高高的火台,火台周圍各有四人,均裸著上身,頭上纏了一條粗繩,手中拿起寸許的粗木,頗有節奏地敲擊著身前的大鼓。這鼓並非是那行軍的戰鼓,更像是祭祀時的樂器。而那台下諸多軍士則排著隊,圍繞著這四個火台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圈子,跳起舞步。那舞步頗為詭異,倒不如說是一板一眼,並無什麽美感。
正待眾人歡樂之際,幾員將領模樣的人攀上了一個火台。幾人甲胄極為相似,均是以竹片飾以黑漆串聯而成。腰間用裙甲覆蓋,腿上裹以獸皮,唯有膝蓋下小腿處環著一層竹甲。左手持的頭盔亦是竹製,頭盔上當中一環月牙似的裝飾,也不知道究竟是何意味。幾人均不甚高,當中一人身材略顯臃腫,盔甲有些遮不住那身材。反倒是身旁幾人看著十分壯實,隻是礙於火光四溢,麵目瞧不清楚。
當中那一人待要開口,原本熱鬧的大營一瞬間竟然全數靜下來。等那人說完後,一陣歡唿的浪頃刻間覆蓋而來。隻是這歡唿中並沒對於日後的憧憬,而隻是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以及驕傲。
馬廄是大營中少數見不到火光的地方。原本應該照顧馬匹的馬夫也有許多人離開職位,跑去參加了那晚宴,隻有幾員新兵被老兵欺壓,不敢擅離職守,但也昏昏欲睡,絲毫沒有察覺身後有什麽氣息。
馬匹雖然較人來得更加敏銳,但白日的征戰也將其消耗殆盡,因此明明知曉身後藏著不明身份的來者,卻也懶得理會。李蒼鎮將自己掩飾在馬廄中的幹草下,隻露了一雙眼睛,身子一動不動,仿佛在這裏已埋伏了許久。等見到那一眾老兵離去,覺得時機已到,便緩緩移開幹草探出身子來。
白日裏甫一進城,李蒼鎮便吩咐了唐不阿如此這般,而自己便沿著城牆邊緣且躲且行。因大量倭人軍士被明軍吸引而去,自己的行動並未被人察覺。隻是不想明軍潰敗的如此之快,自己尚未找到如何潛入大營的路徑便要開始迴避撤退的倭人。迴想起小野琉璃的長相,自己也於沿海一帶見過不少倭人,長相均與漢人無異,便想去收拾一套倭人軍士的服裝喬裝入城。已念起小野琉璃,心下又是一陣莫名的傷感與失望,但片刻間也已恢複。見不遠處似是發生過激戰,便悄聲移步過去,隨手扯過一名戰死的倭人軍士,將其衣服剝下。
正待帶上頭盔之時,發現那倭人發型極為奇特。頭上兩側均被剃光,唯有中間留了一個發髻,令人發笑。李蒼鎮一頭長發,而那頭盔隻是如草帽一般,無法遮擋。四下一看,每名倭人都是這般發型,無奈李蒼鎮隻得把穿上身的盔甲盡數脫下。
此時城牆上、街巷間均有倭人軍士,李蒼鎮隻得躲在一處破落的院子裏。期間並非隻是幹等,而是透過窗戶的縫隙瞧著倭人動向,企圖找出個中破綻好進入大營。待到了傍晚,天色漸暗,軍士徐徐掌起了燈和火把,一時間又如白天一般亮堂。又待過了一個時辰才得到夜色掩護,借著房舍慢慢潛進大營。
雖然已做好翻越關卡的準備,但出乎意料此時倭人防備頗低,絲毫沒人察覺自己的蹤跡。好幾次自己是被那軍士的吆喝聲、酒臭味所提醒,知道不遠處有軍士前來而躲避。即便是到了大營外也見不到認真護衛的軍士,令李蒼鎮並沒花費什麽氣力。但畢竟身在敵營,並無十分把握之際仍舊不敢貿然行進。眼見四周燈火輝煌,便尋了不甚有亮光的馬廄做掩飾,等夜深再做打算。殊不知今日倭寇過於歡樂,隱蔽了個把時辰後,隻見走了幾名軍士。好在李蒼鎮耐性還是有些,等聽得聲音漸失,便明白許多人已醉倒。
鄭仁弘心道:連唐不阿也離去了,我等無智無謀,看樣子日後難以再打出今日這般的勝仗。但要人的可是將領,自己無法與之比較,便道:“不阿兄弟,將軍說的是,像你這般的人才要在三軍中才可有所作為。我等山野之人隻會給你扯後腿罷了。”
“大哥言重了,今日若非諸位驍勇,我等隻怕不能全身而退。說道此處,在下還未道謝。”說罷,唐不阿便抱拳施禮。隻聽“忽”地一聲,一眾義勇竟全數站起,同時向唐不阿迴禮。雖僅百餘人,但氣勢卻不輸於那萬員甲士。
本隻坐著的祖承訓幾人,見了這場麵,不知不覺也站了起來。眾人施禮間默默不語,但仿佛有千言萬語在交流著。而待到眾人禮畢,祖承訓仍僵直地站著。諸人依依不舍之情不言而喻,此時數十裏之外的李蒼鎮安危如何,也隻眾人掛念之事。
平壤城內一處,沒有白日裏拚殺的痕跡。起初唯有三五人的哨戒,時不時沿著街巷小路走過,神色有的警覺,如臨大敵;有的散漫,仿佛戰事仍遙遙無期。待再走近些,便能見著些許的關卡。數十人的倭人軍士零零散散立在關卡兩側。那關卡多是以木樁為牆,兩側削尖,即可抵禦馬軍,亦可阻擋步卒。
軍士也並無緊張神色,仿佛並不擔心有明軍或是朝鮮軍士趁夜襲擊,而是自在地交談著。就算偶爾來了一員也並不肅立,反倒攀談起來。每隔半個時辰便有一批略有醉意的軍士前來換崗,而原本守衛的軍士則興高采烈地收拾器械進入了大營中。
與四下的冷寂不同,大營中雖說不上燈火輝煌,倒也算是熱鬧。除了因為負責守衛而不斷咒罵的軍士外,幾乎人人連上均有酒氣和快意。一時間大營倒成了娛樂的場所,萬餘軍士中的八九千人盡在此享樂。大營位於平壤城首府處。而正門前被堆起了四個高高的火台,火台周圍各有四人,均裸著上身,頭上纏了一條粗繩,手中拿起寸許的粗木,頗有節奏地敲擊著身前的大鼓。這鼓並非是那行軍的戰鼓,更像是祭祀時的樂器。而那台下諸多軍士則排著隊,圍繞著這四個火台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圈子,跳起舞步。那舞步頗為詭異,倒不如說是一板一眼,並無什麽美感。
正待眾人歡樂之際,幾員將領模樣的人攀上了一個火台。幾人甲胄極為相似,均是以竹片飾以黑漆串聯而成。腰間用裙甲覆蓋,腿上裹以獸皮,唯有膝蓋下小腿處環著一層竹甲。左手持的頭盔亦是竹製,頭盔上當中一環月牙似的裝飾,也不知道究竟是何意味。幾人均不甚高,當中一人身材略顯臃腫,盔甲有些遮不住那身材。反倒是身旁幾人看著十分壯實,隻是礙於火光四溢,麵目瞧不清楚。
當中那一人待要開口,原本熱鬧的大營一瞬間竟然全數靜下來。等那人說完後,一陣歡唿的浪頃刻間覆蓋而來。隻是這歡唿中並沒對於日後的憧憬,而隻是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以及驕傲。
馬廄是大營中少數見不到火光的地方。原本應該照顧馬匹的馬夫也有許多人離開職位,跑去參加了那晚宴,隻有幾員新兵被老兵欺壓,不敢擅離職守,但也昏昏欲睡,絲毫沒有察覺身後有什麽氣息。
馬匹雖然較人來得更加敏銳,但白日的征戰也將其消耗殆盡,因此明明知曉身後藏著不明身份的來者,卻也懶得理會。李蒼鎮將自己掩飾在馬廄中的幹草下,隻露了一雙眼睛,身子一動不動,仿佛在這裏已埋伏了許久。等見到那一眾老兵離去,覺得時機已到,便緩緩移開幹草探出身子來。
白日裏甫一進城,李蒼鎮便吩咐了唐不阿如此這般,而自己便沿著城牆邊緣且躲且行。因大量倭人軍士被明軍吸引而去,自己的行動並未被人察覺。隻是不想明軍潰敗的如此之快,自己尚未找到如何潛入大營的路徑便要開始迴避撤退的倭人。迴想起小野琉璃的長相,自己也於沿海一帶見過不少倭人,長相均與漢人無異,便想去收拾一套倭人軍士的服裝喬裝入城。已念起小野琉璃,心下又是一陣莫名的傷感與失望,但片刻間也已恢複。見不遠處似是發生過激戰,便悄聲移步過去,隨手扯過一名戰死的倭人軍士,將其衣服剝下。
正待帶上頭盔之時,發現那倭人發型極為奇特。頭上兩側均被剃光,唯有中間留了一個發髻,令人發笑。李蒼鎮一頭長發,而那頭盔隻是如草帽一般,無法遮擋。四下一看,每名倭人都是這般發型,無奈李蒼鎮隻得把穿上身的盔甲盡數脫下。
此時城牆上、街巷間均有倭人軍士,李蒼鎮隻得躲在一處破落的院子裏。期間並非隻是幹等,而是透過窗戶的縫隙瞧著倭人動向,企圖找出個中破綻好進入大營。待到了傍晚,天色漸暗,軍士徐徐掌起了燈和火把,一時間又如白天一般亮堂。又待過了一個時辰才得到夜色掩護,借著房舍慢慢潛進大營。
雖然已做好翻越關卡的準備,但出乎意料此時倭人防備頗低,絲毫沒人察覺自己的蹤跡。好幾次自己是被那軍士的吆喝聲、酒臭味所提醒,知道不遠處有軍士前來而躲避。即便是到了大營外也見不到認真護衛的軍士,令李蒼鎮並沒花費什麽氣力。但畢竟身在敵營,並無十分把握之際仍舊不敢貿然行進。眼見四周燈火輝煌,便尋了不甚有亮光的馬廄做掩飾,等夜深再做打算。殊不知今日倭寇過於歡樂,隱蔽了個把時辰後,隻見走了幾名軍士。好在李蒼鎮耐性還是有些,等聽得聲音漸失,便明白許多人已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