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淮軍首領,軍閥起家。擠掉曾國藩的湘軍勢力,晉升入朝。已是權傾朝野,位極人臣。持外交、軍事、經濟大權。特別軍中勢力龐大,援朝軍統帥葉誌超、海軍提督丁汝昌等都是淮軍的幹將,下屬衍生更為龐雜。這讓光緒皇帝都極為擔憂,每每想到此都會驚出冷汗來。如若李鴻章造反,那真是頃刻之間的事。其實這怨太後,從同治在位時起對李鴻 章過於縱權,由兩廣總督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實權在握。又譽中堂宰相,掌控朝綱。朝廷器重他,尤其太後,這些光緒心裏明白。他最難逾越的太後那道門檻。太後不發威,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拿李鴻章這樣的朝廷重臣怎麽樣。“李中堂,汝敢誤國,那就立即換馬!”這話不痛不癢,迴旋餘地很大。光緒皇帝不再是孩子,他不會當真,但也不會不加利用。所以,他秉承太後那嚴肅的態度,也嚴肅地說:“李中堂,太後可發出狠話了。如你再我行我素,自以為是,誤國害民,可就真沒好果子吃。援朝軍統帥葉誌超不敢應抗,倉皇而逃,使我大清軍,大清國倍感受辱,你還想庇護他嗎?”
李鴻章忙道:“臣已嚴厲斥責,令其反省。”光緒皇帝嚴厲地說:“不行,立即將其革職,收監,以儆效尤。”李鴻章麵有難色,說:“這——”
翁同和說:“葉誌超是李中堂淮字軍的幹將,舍不得,是吧?”
光緒皇帝說:“諸葛亮也得揮淚斬馬謖,這事交兵部處理,李中堂、翁大人,你們催辦,通報全軍。”“嗻!”兩位大人應諾。
翁同和說:“皇上,有罰必有賞,奉軍總兵左寶貴,在平壤保衛戰中,與日軍戰五天五夜,最後彈盡糧絕,與城共存亡,當予彰顯其功。”
皇上說:“請翁大人傳朕諭,讓孫毓汶電傳盛京將軍裕祿,為左總兵立祠勒碑,彰顯戰功,曉諭後人。”
“嗻!”翁同和愉快地應諾一聲。
皇上說:“李中堂,我們研究了半天,問題毛病錯誤都給你指出來了,辦法也幫你想了,你是認與不認?”
李中堂道:“皇上聖明。”
皇上說:“聖明不必掛在口頭上,你告訴朕,你有沒有信心扭轉戰爭危局?”
李中堂答:“臣定遵上諭,調兵遣將,挽救金州危局。”
翁同和見李鴻章迴答聖上的話含糊其詞,極不具體,不知是他心中無數,還是不想讓人幹與,便不依不饒地說:“皇上,臣想起來了,中日開戰以來,北洋大臣李中堂就一直坐鎮北京,遙控指揮,這哪是大軍統帥,這簡直就是二皇帝,皇帝還有禦駕親征之時,我看李中堂應該親臨前線,去坐鎮金州城,那樣調兵遣將,才更具針對性,才更有打勝仗的把握。”
李鴻章七十有二,銀須白發,蒼老羸弱,上前線那豈不是要他的老病?他淒苦的一笑。他是文人,非出身行伍,親臨戰陣他啥也不是。但他文韜武略,求新創革也非他人能及。諸葛孔明,陸遜雖皆文人,但也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隻是那是冷兵器時代,如今是熱兵器的現代戰爭,可有本質上的不同。李鴻章的軍事實踐,是在創立北海水師,炮艦的引入,船塢與炮壘的構築上,並無領兵打仗的實際經驗。如果說他是位現代兵器裝備收藏家那倒更為確切,讓他指揮龐大的國與國的戰爭,他真是拿鴨子上架,瞎蹬亂叫而已,他哪敢應這個號?
翁同和動議讓他上前線,不隻李鴻章暗自叫苦,連皇上、太後,包括年近六旬榮祿,也都覺得這是開李中堂大人的玩笑。年輕的光緒皇帝噗哧地笑了,太後也噗哧地笑了,榮祿更是,他笑道:“李中堂若是我這個年歲,那他當然得親臨前線。可現在,親臨前線,那還不把李中堂那把老骨頭折騰散架了呀?”
翁同和說:“榮祿大人,要說年齡,李中堂比四川提督宋慶將軍,那還要小上兩歲呢,宋軍門還不是一樣坐鎮九連城?隻是給他的權力太小了點兒。”
李中堂說:“宋提督已任鴨綠江前線總指揮,除盛京將軍,各軍皆歸其節製。”
翁同和說:“那都是虛的,真正的兵權你能撒手?宋軍門調動哪支隊伍不得通過你下達命令?”
爭論到這兒,光緒皇帝可就明白老師翁同和翁大人是啥意思了。他說:“李中堂,翁大人說得朕也覺得甚有道理。你坐鎮北京遙控指揮打仗,這確有很多弊端。一下又改不過來,那朕要問你,那四川提督宋慶原為旅順口陸軍主帥,他被調去九連城,那旅順陸軍由誰來統領呀?”
李鴻章答:“臣已任命毅字軍分統薑桂題代行指揮。”
翁同和驚訝道:“什麽,李中堂啊!那薑桂題一個小小的分統官他能指揮得了旅順口、大連灣的陸軍嗎?你這簡直是開玩笑。皇上,太後,李中堂這那是指揮打仗,簡直胡搞。太後想換馬,我看就把李中堂換了,讓西安將軍榮祿大人掛帥,榮祿大人打仗身先士卒有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不比書呆子強嗎?”他當笑話說,但也透視出對皇上、對大清國的一片忠誠。光緒皇帝笑了,太後的眼光也亮了一下,榮祿就更巴不得。隻有李鴻章的臉色漲紅了起來,不無怨怒冷冷地瞪翁同和一眼,說:“我行與不行,換不換馬,這是皇上、太後說了算。你…‘哼!’”
翁同和跟話說:“若是我說了算,我早把閣下撤了,閣下的軍事才能,我不敢苟同,但閣下也非庸才,在洋務活動上很有一套,我會建議皇上、太後,讓閣下去當洋務大臣。那才是你李進士大顯身手之所。”這話一出口說得轟堂大笑。讓李鴻章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其實,他是很熱衷於洋務,引進很多外國先進的東西,當然是軍艦、大炮包括造船業、槍支火炮製造等。但軍權可比什麽都重要。他還是恨怨地看了翁同和一眼。恨不能撕咬他幾口,方解心頭之恨。但不失大臣風度,很有涵養地一笑。兩人辯事,並非打架,翁同和全然不在意的樣子。他今天著實把李中堂大人當猴子耍了,為敢怒不敢言的朝臣們出了一口怨氣。當然,是皇上為他撐腰,會前皇上跟他說了幾句話:狠挑李中堂的毛病,整老實他。話,自然不這麽直白,但意思他領悟了。他明白,朝廷裏也隻有他這位軍機大臣,有這個水平、資格和膽識。為皇上為大清國一心著想,不怕李鴻章這樣的權謀重臣如何對付他。
慈禧太後看了皇上光緒一眼,心說:“這是你皇帝撮弄的,不然翁同和沒有這麽大膽,這麽放肆,口無遮攔。”她說:“中日交戰,陣前換帥是大忌。不過,李中堂你得明白,軍機處翁大人的批評話尖刻了點兒,但也點中要害,是你的短處,你可要好自為之,不要讓本宮和皇上失望。”
光緒皇上接著說:“太後言得極是。李中堂,翁大人的話尖刻了點兒,但良藥苦口利於病,你再不改自以為是的老毛病,朕可真要生氣了。旅順口和大連灣的兵權怎麽交給一個小小的分統官去管,簡直是開玩笑,你趕快把四川提督宋慶給我調迴來,讓他率毅字軍速速迴援金州,賜統帥之兵權,不得有誤。”
宋慶麾下隻有5營兵鎮守九連城,另4營已被馬玉琨帶去援朝,葉誌超率領逃撤迴來還未歸還。此事他當然不敢講,也沒必要講,這是他權限之內的事。趕快歸還就是。他忙道:“嗻!微臣定遵照皇上和太後旨意去辦。”李鴻章如是地迴諾說。
翁同和又想起北洋艦隊的事,他忙道:“皇上,北洋艦隊調去威海衛貓起來的事,李中堂大人還沒向皇上說明白,為啥要這麽幹?”
光緒皇帝說:“是呀,翁大人不提醒,這事還忘了。李中堂,你說說,為什麽把北洋艦隊調去威海衛,不留在旅順口準備參戰?”
李鴻章這才道出原委,北洋艦隊黃海一戰,4艘艦被擊沉,其餘幾艦包括旗艦皆受炮傷,已大傷元氣。隻能調去威海衛休整恢複。
皇上驚訝道:“不是說兩國艦隊各有損傷嗎,怎麽日本艦隊繼續護航日軍從花園口登陸,而我們北洋艦隊卻跑到威海衛去趴窩?這不是敗慘了嗎?”
翁同和說:“皇上,李中堂隱瞞實情實在不該。但據為臣了解,我北洋艦隊雖然裝備不如日本先進,9艘鐵甲艦竟被擊沉4艘,損失慘重。但我海軍官兵作戰勢氣絕對勝過日軍。除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臨陣脫逃,其餘艦艇共15艘都英勇參戰,確實擊傷敵人數艦,敵旗艦鬆島號險些沉沒。我海軍提督丁汝昌從定遠艦指揮台上跌落摔昏,致遠號艦管帶鄧世昌升起軍旗,經遠號管帶林永升都是戰到最後,與艦共沉,中國海軍為祖國英勇獻身的精神讓人敬佩,為我大清國爭光。臣以為,除方伯謙外,責任不必追究。勝敗乃兵家常事。”皇上聖怒難平,說:“方伯謙革職查辦,丁汝昌撤職換帥。”李鴻章忙道:“皇上,俗話說官不責病人,丁汝昌在戰鬥中,從指揮台上跌下摔昏,無責可查。”翁同和說:“李中堂,聖怒是你惹的禍,幹麽隱瞞實情,不早向皇上說清楚?”頓一下說:“這先不說了。我是想說,受輕傷的軍艦可簡單修複,把能出戰的軍艦組成新的編隊,立即開迴旅順口。一協防海上,二短促出擊,控製近海製海權。旗艦主帥,如丁汝昌,皇上不允,那就換帥,像林永升、鄧世昌那樣管帶官不乏其人。”
李鴻章還想解釋什麽,皇上抬手阻止說:“別說了,李中堂,就照翁大人說的辦。你和翁大人,按程序走,軍機處擬旨,海軍衙門推薦,兵部選用,速速任命。”皇上決斷,李鴻章、翁同和自然迴應。
李鴻章說:“臣有有別的事報知皇上。”見皇上點頭應允,李鴻章說:“我國兵艦航速太低,跑15至17節,而日本皆購入的兵艦,航速可達22節,所以我們吃了虧。為臣擬速向西方各國購入新艦。”
皇上說:“朕重視海軍發展,已向海軍部(衙門)撥去巨額軍費,你辦就是。”李鴻章故做驚訝地說:“是嗎,可是……”皇上說:“可是什麽?醇親王雖為衙門總理,你為會辦,實際是你說了算,朕不想過問。”
李鴻章這才實言說,他去海軍部跟醇親王打過招唿,準備向外國購置新型艦艇,可當詢問曾紀澤和善慶兩位幫辦時,才知海軍費已用空,臣就想請求皇上予以從國庫撥款。他說‘現在臣被搞糊塗了,是咋迴事?’。
光緒皇帝聽了大吃一驚,說:“不對呀,剛向海軍部撥去軍費,怎說無軍費可供呢?豈有此理。”
軍機大臣翁同和也大驚說:“國庫向海軍部撥巨額軍費之事我也知曉,怎麽說無軍費可供?此事一定要查清楚,貪汙或挪用海軍軍費,一定要嚴加懲處,這是殺頭滅族之罪!”
榮祿乃滿州正白旗人,滿族,瓜爾佳氏,光緒繼位,由內務大臣兼步軍統領,擢升為工商尚書。因納賄被參,免職。4年前即光緒十七年,念其有功,令其出任西安將軍。慈禧、光緒都念及惜日之交,榮祿會處事,便召迴京師,待機委以重任。他因有過納賄之錯,對貪汙或挪用軍費一事特敏感,忙表示自己的態度說:“這可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大事件,尤其是軍費,不管貪汙還是挪用,都要嚴加追查,一查到底!”他也是泛泛而談並無所指。
光緒皇帝清楚記得,太後兩次要他從國庫撥款為她修建頤和園,頭兩次他撥了款,款額不少,第三次,他拒絕了。以後太後再沒為修頤和園經費的事找過他。他對修園子的事不感興趣,甚至很不滿,沒有再過問。今天這事讓他驚訝,也很憤惱。
光緒帝迴臉看太後,心說:太後,是你挪用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了吧?你咋能這樣?
慈禧太後陰沉著臉,說:“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多著呐,又不隻海軍需要錢,那定是皇上也疏忽了,撥的款子用場多了,記錯了也不一定。再從國庫撥銀子給海軍部就是。”
光緒心裏叫苦不跌:太後你真是老糊塗了,怎麽可以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呐?你誤國害民,害死皇上我呀!但又不敢明講,叫苦道:“太後,國庫銀兩已用完了呀!”
翁同和一下子就都明白了,自己還建議追查,那不是查到太後頭上去了嗎?看來,他的學生、軍機章京衛坤離對他講的消息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從太後那副不自在的神情和推三扯四的言詞來看,太後一準是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實則李鴻章早就有所覺察,麻擦到海軍衙門幫辦與內務府的管事勾結。他的幕僚張佩綸多次提及此事,李鴻章裝聾作啞,他才不願意得罪太後呢。盡管太後修建頤和園的款子,足中可以再購置兩北洋艦隊,可太後就是太後,太後要修園子,供其享受娛樂,皇上都撥款子,他管得了嗎?挪用海軍軍費他是懊火,可若是由他去追查,那豈不是找死?今天可不一樣了,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他急需購買新型兵艦,沒錢,再不向皇上張嘴,那可真的要誤事了。所以,他不想再忍,更不想再隱,就隻能把事捅出來。他心裏還說:你們一個皇上一個太後逼我,我也不必客氣。
皇上驚詫,翁同和、榮祿跳出來喊著要追查挪用海軍軍費,懲治貪汙,代他說了他不敢說的話。可太後大打太極推手,把所有硬力化為烏有。翁同和、榮祿都癟了茄子,連皇上也不再吭聲了。李鴻章也不是急著馬上去購置新艦,那遠水解不了渴,眼下他要全力應付這場中日戰爭。但這“法”他不能不做。別以為我李鴻章好欺負,狗急還咬人呢。奴才伺主也有不高興的時候。
挪用海軍軍費去修園子,說出來這名聲不好,慈禧太後不會當臣子的麵認賬。弄得她有點不自在。既然都是意中有語中無的隱語,那她慈禧太後又怕什麽。她就借這當口,倚老賣老,發長輩的淫威,說:“仗得打,家事也得辦。皇上,你沒忘記哀家的六十大壽吧?”
“沒忘,那哪能忘?”皇上畢恭畢敬地說,心裏可當別論:這仗都不知能打贏打輸,太後,您咋有閑心腸辦你的六十大壽?你真是要給兒臣製造麻煩!
慈禧又道:“哀家說過了,仗得打,家事得辦。哀家的六十大壽,皇上,別舍不得花錢,哀家六十大壽一定要辦得讓滿朝文武和全國大清子民都知道,我大清國的富有;也讓日本人知道,我大清國的江山不可動搖,讓他們彈丸小國,那個叫睦仁的天皇,知難而退。你明白嗎?”
慈禧太後把慶祝他的六十大壽政治化了,提高到國與國施威,穩定朝廷和安民的高度。光緒皇帝明白,太後是想要讓滿朝文武都知道,她在朝廷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鹹豐皇帝在位時,她與其平起平坐,共商國事。同治皇帝更得聽她的指揮,光緒皇帝也依然如就。土話講別拿豆包不當幹糧。光緒皇帝更知道,太後是個拔尖的女人,操縱朝權以來,權力愈加強烈,她的殘忍和毒辣,讓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跪服在她的麵前。此時,他滿心的不悅、牢騷、憤悶和抗議,然而浮在臉上的卻隻能是恭謹的笑容。隻是太後六十大壽,他不說不大辦,也不說要大辦,裝牙痛哼哼唧唧,目光卻死盯住地毯上的花紋,那是一隻鳳凰的圖案。都說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可那鳳圖依然振翅欲飛的架式。太後淡然地說:“園子的事,不勞皇上,我讓內務府的人去辦。”
榮祿是被恩賜招迴朝廷的,他等著賦予重任,等得望眼欲穿。他的圓滑和對太後權勢的倚重,他不能不說恭維話。什麽“太後六十大壽,是朝廷之福,大清子民之福,應該大大的操辦。”的話,讓人聽了肉麻的恭維話,以表示他對太後的親情和忠心。這光緒皇帝能夠理解。可李鴻章這個勢利小人,他卻忘了自己是北洋大臣,尤其是中日開戰他要指揮打仗的。剛才還對海軍部軍費被挪用表示憤慨和不滿。此時,卻隻字不提,也像榮祿一樣,恭維和諂媚,說什麽太後六十大壽,這是朝廷和國家頭等大事,一定要好好慶賀,大操大辦。以振國人的雄心和大清國威。光緒皇帝聽著就像聽著煩人的蟬噪,心都揪揪著。他真想大罵,然而不敢。
軍機大臣翁同和,這隻煮熟的鴨子——嘴還硬著。但他也知道隻能叨園裏的青菜,不可去叨堅固的園牆。他也怕太後那如鉤如鷹啄的鋼鐵指甲套,會掐碎他的嘴,撕碎他的肉。一種義憤填胸的怒氣,他向鳴噪著的蟬撲去,恨恨地刁向李鴻章,冷丟丟地說:“李中堂,你別忘了中日戰爭已打到白熱化了,你是北洋大臣,你的本職工作是指揮全國軍隊打好這場戰爭。這是朝廷和全國人民關注的頭等大事。至於太後的六十大霆,怎麽操辦,那用不到你來管,你隻要把仗打贏了,就是對太後六十大壽獻一份厚禮!”
他的話滴水不漏,靈活而巧妙,聲東擊西,讓誰都說不出啥來。不過給李鴻章這個不講原則的家夥,卻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光緒皇帝聽了心裏高興,暗自稱讚翁老師確實思維敏捷,鐵嘴鋼牙,妒惡如仇,給他出了一口悶氣。也給他提供了表明觀點的機會。他說:“翁師傅說得極是,李中堂,朕找你來是談中日戰爭怎麽打好,不是讓你來商議太後六十大壽怎操辦的,你還是快迴去研究打仗的事。太後說李中堂誤國就換馬,這可不是隨便說的。我大清朝人材濟濟,不是非你莫屬,你好自為之吧!”光緒皇帝幾乎是冷沉著臉說的,透出他內心的憤怒和不滿。
李中堂可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的人,忙恭謹地說:“嗻,微臣明白,即刻去辦。”說完起身。光緒皇帝說:“你們都去吧!”
李中堂、翁同和,包括榮祿全都退了出來。
他們走下石階,台階很高很長,大理石石階,白光閃亮。階邊是以35度角嵌臥於地下的碩長理石,石麵上浮雕著飛騰的龍。皇宮前空曠的方磚地麵上是三條渺小的身影,李中堂與翁同和爭辯著,掐嘴,就如同鷸蚌相爭,誰也沒有撒嘴,而得利的漁翁畢定是跟隨的榮祿。
他們身後是高大雄偉24根漆紅楹柱的宮殿,杳無聲息的幽深和肅穆。在慈禧太後以紫檀木雕花裝飾的宮闕,那鋼鐵般鉤尖的指甲套更顯得張牙舞爪,血氣方剛的光緒皇帝漲紅了臉頰,沒人能聽得清楚他們在爭吵什麽,太監和宮女們都被摒蔽於外。
李鴻章忙道:“臣已嚴厲斥責,令其反省。”光緒皇帝嚴厲地說:“不行,立即將其革職,收監,以儆效尤。”李鴻章麵有難色,說:“這——”
翁同和說:“葉誌超是李中堂淮字軍的幹將,舍不得,是吧?”
光緒皇帝說:“諸葛亮也得揮淚斬馬謖,這事交兵部處理,李中堂、翁大人,你們催辦,通報全軍。”“嗻!”兩位大人應諾。
翁同和說:“皇上,有罰必有賞,奉軍總兵左寶貴,在平壤保衛戰中,與日軍戰五天五夜,最後彈盡糧絕,與城共存亡,當予彰顯其功。”
皇上說:“請翁大人傳朕諭,讓孫毓汶電傳盛京將軍裕祿,為左總兵立祠勒碑,彰顯戰功,曉諭後人。”
“嗻!”翁同和愉快地應諾一聲。
皇上說:“李中堂,我們研究了半天,問題毛病錯誤都給你指出來了,辦法也幫你想了,你是認與不認?”
李中堂道:“皇上聖明。”
皇上說:“聖明不必掛在口頭上,你告訴朕,你有沒有信心扭轉戰爭危局?”
李中堂答:“臣定遵上諭,調兵遣將,挽救金州危局。”
翁同和見李鴻章迴答聖上的話含糊其詞,極不具體,不知是他心中無數,還是不想讓人幹與,便不依不饒地說:“皇上,臣想起來了,中日開戰以來,北洋大臣李中堂就一直坐鎮北京,遙控指揮,這哪是大軍統帥,這簡直就是二皇帝,皇帝還有禦駕親征之時,我看李中堂應該親臨前線,去坐鎮金州城,那樣調兵遣將,才更具針對性,才更有打勝仗的把握。”
李鴻章七十有二,銀須白發,蒼老羸弱,上前線那豈不是要他的老病?他淒苦的一笑。他是文人,非出身行伍,親臨戰陣他啥也不是。但他文韜武略,求新創革也非他人能及。諸葛孔明,陸遜雖皆文人,但也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隻是那是冷兵器時代,如今是熱兵器的現代戰爭,可有本質上的不同。李鴻章的軍事實踐,是在創立北海水師,炮艦的引入,船塢與炮壘的構築上,並無領兵打仗的實際經驗。如果說他是位現代兵器裝備收藏家那倒更為確切,讓他指揮龐大的國與國的戰爭,他真是拿鴨子上架,瞎蹬亂叫而已,他哪敢應這個號?
翁同和動議讓他上前線,不隻李鴻章暗自叫苦,連皇上、太後,包括年近六旬榮祿,也都覺得這是開李中堂大人的玩笑。年輕的光緒皇帝噗哧地笑了,太後也噗哧地笑了,榮祿更是,他笑道:“李中堂若是我這個年歲,那他當然得親臨前線。可現在,親臨前線,那還不把李中堂那把老骨頭折騰散架了呀?”
翁同和說:“榮祿大人,要說年齡,李中堂比四川提督宋慶將軍,那還要小上兩歲呢,宋軍門還不是一樣坐鎮九連城?隻是給他的權力太小了點兒。”
李中堂說:“宋提督已任鴨綠江前線總指揮,除盛京將軍,各軍皆歸其節製。”
翁同和說:“那都是虛的,真正的兵權你能撒手?宋軍門調動哪支隊伍不得通過你下達命令?”
爭論到這兒,光緒皇帝可就明白老師翁同和翁大人是啥意思了。他說:“李中堂,翁大人說得朕也覺得甚有道理。你坐鎮北京遙控指揮打仗,這確有很多弊端。一下又改不過來,那朕要問你,那四川提督宋慶原為旅順口陸軍主帥,他被調去九連城,那旅順陸軍由誰來統領呀?”
李鴻章答:“臣已任命毅字軍分統薑桂題代行指揮。”
翁同和驚訝道:“什麽,李中堂啊!那薑桂題一個小小的分統官他能指揮得了旅順口、大連灣的陸軍嗎?你這簡直是開玩笑。皇上,太後,李中堂這那是指揮打仗,簡直胡搞。太後想換馬,我看就把李中堂換了,讓西安將軍榮祿大人掛帥,榮祿大人打仗身先士卒有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不比書呆子強嗎?”他當笑話說,但也透視出對皇上、對大清國的一片忠誠。光緒皇帝笑了,太後的眼光也亮了一下,榮祿就更巴不得。隻有李鴻章的臉色漲紅了起來,不無怨怒冷冷地瞪翁同和一眼,說:“我行與不行,換不換馬,這是皇上、太後說了算。你…‘哼!’”
翁同和跟話說:“若是我說了算,我早把閣下撤了,閣下的軍事才能,我不敢苟同,但閣下也非庸才,在洋務活動上很有一套,我會建議皇上、太後,讓閣下去當洋務大臣。那才是你李進士大顯身手之所。”這話一出口說得轟堂大笑。讓李鴻章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其實,他是很熱衷於洋務,引進很多外國先進的東西,當然是軍艦、大炮包括造船業、槍支火炮製造等。但軍權可比什麽都重要。他還是恨怨地看了翁同和一眼。恨不能撕咬他幾口,方解心頭之恨。但不失大臣風度,很有涵養地一笑。兩人辯事,並非打架,翁同和全然不在意的樣子。他今天著實把李中堂大人當猴子耍了,為敢怒不敢言的朝臣們出了一口怨氣。當然,是皇上為他撐腰,會前皇上跟他說了幾句話:狠挑李中堂的毛病,整老實他。話,自然不這麽直白,但意思他領悟了。他明白,朝廷裏也隻有他這位軍機大臣,有這個水平、資格和膽識。為皇上為大清國一心著想,不怕李鴻章這樣的權謀重臣如何對付他。
慈禧太後看了皇上光緒一眼,心說:“這是你皇帝撮弄的,不然翁同和沒有這麽大膽,這麽放肆,口無遮攔。”她說:“中日交戰,陣前換帥是大忌。不過,李中堂你得明白,軍機處翁大人的批評話尖刻了點兒,但也點中要害,是你的短處,你可要好自為之,不要讓本宮和皇上失望。”
光緒皇上接著說:“太後言得極是。李中堂,翁大人的話尖刻了點兒,但良藥苦口利於病,你再不改自以為是的老毛病,朕可真要生氣了。旅順口和大連灣的兵權怎麽交給一個小小的分統官去管,簡直是開玩笑,你趕快把四川提督宋慶給我調迴來,讓他率毅字軍速速迴援金州,賜統帥之兵權,不得有誤。”
宋慶麾下隻有5營兵鎮守九連城,另4營已被馬玉琨帶去援朝,葉誌超率領逃撤迴來還未歸還。此事他當然不敢講,也沒必要講,這是他權限之內的事。趕快歸還就是。他忙道:“嗻!微臣定遵照皇上和太後旨意去辦。”李鴻章如是地迴諾說。
翁同和又想起北洋艦隊的事,他忙道:“皇上,北洋艦隊調去威海衛貓起來的事,李中堂大人還沒向皇上說明白,為啥要這麽幹?”
光緒皇帝說:“是呀,翁大人不提醒,這事還忘了。李中堂,你說說,為什麽把北洋艦隊調去威海衛,不留在旅順口準備參戰?”
李鴻章這才道出原委,北洋艦隊黃海一戰,4艘艦被擊沉,其餘幾艦包括旗艦皆受炮傷,已大傷元氣。隻能調去威海衛休整恢複。
皇上驚訝道:“不是說兩國艦隊各有損傷嗎,怎麽日本艦隊繼續護航日軍從花園口登陸,而我們北洋艦隊卻跑到威海衛去趴窩?這不是敗慘了嗎?”
翁同和說:“皇上,李中堂隱瞞實情實在不該。但據為臣了解,我北洋艦隊雖然裝備不如日本先進,9艘鐵甲艦竟被擊沉4艘,損失慘重。但我海軍官兵作戰勢氣絕對勝過日軍。除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臨陣脫逃,其餘艦艇共15艘都英勇參戰,確實擊傷敵人數艦,敵旗艦鬆島號險些沉沒。我海軍提督丁汝昌從定遠艦指揮台上跌落摔昏,致遠號艦管帶鄧世昌升起軍旗,經遠號管帶林永升都是戰到最後,與艦共沉,中國海軍為祖國英勇獻身的精神讓人敬佩,為我大清國爭光。臣以為,除方伯謙外,責任不必追究。勝敗乃兵家常事。”皇上聖怒難平,說:“方伯謙革職查辦,丁汝昌撤職換帥。”李鴻章忙道:“皇上,俗話說官不責病人,丁汝昌在戰鬥中,從指揮台上跌下摔昏,無責可查。”翁同和說:“李中堂,聖怒是你惹的禍,幹麽隱瞞實情,不早向皇上說清楚?”頓一下說:“這先不說了。我是想說,受輕傷的軍艦可簡單修複,把能出戰的軍艦組成新的編隊,立即開迴旅順口。一協防海上,二短促出擊,控製近海製海權。旗艦主帥,如丁汝昌,皇上不允,那就換帥,像林永升、鄧世昌那樣管帶官不乏其人。”
李鴻章還想解釋什麽,皇上抬手阻止說:“別說了,李中堂,就照翁大人說的辦。你和翁大人,按程序走,軍機處擬旨,海軍衙門推薦,兵部選用,速速任命。”皇上決斷,李鴻章、翁同和自然迴應。
李鴻章說:“臣有有別的事報知皇上。”見皇上點頭應允,李鴻章說:“我國兵艦航速太低,跑15至17節,而日本皆購入的兵艦,航速可達22節,所以我們吃了虧。為臣擬速向西方各國購入新艦。”
皇上說:“朕重視海軍發展,已向海軍部(衙門)撥去巨額軍費,你辦就是。”李鴻章故做驚訝地說:“是嗎,可是……”皇上說:“可是什麽?醇親王雖為衙門總理,你為會辦,實際是你說了算,朕不想過問。”
李鴻章這才實言說,他去海軍部跟醇親王打過招唿,準備向外國購置新型艦艇,可當詢問曾紀澤和善慶兩位幫辦時,才知海軍費已用空,臣就想請求皇上予以從國庫撥款。他說‘現在臣被搞糊塗了,是咋迴事?’。
光緒皇帝聽了大吃一驚,說:“不對呀,剛向海軍部撥去軍費,怎說無軍費可供呢?豈有此理。”
軍機大臣翁同和也大驚說:“國庫向海軍部撥巨額軍費之事我也知曉,怎麽說無軍費可供?此事一定要查清楚,貪汙或挪用海軍軍費,一定要嚴加懲處,這是殺頭滅族之罪!”
榮祿乃滿州正白旗人,滿族,瓜爾佳氏,光緒繼位,由內務大臣兼步軍統領,擢升為工商尚書。因納賄被參,免職。4年前即光緒十七年,念其有功,令其出任西安將軍。慈禧、光緒都念及惜日之交,榮祿會處事,便召迴京師,待機委以重任。他因有過納賄之錯,對貪汙或挪用軍費一事特敏感,忙表示自己的態度說:“這可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大事件,尤其是軍費,不管貪汙還是挪用,都要嚴加追查,一查到底!”他也是泛泛而談並無所指。
光緒皇帝清楚記得,太後兩次要他從國庫撥款為她修建頤和園,頭兩次他撥了款,款額不少,第三次,他拒絕了。以後太後再沒為修頤和園經費的事找過他。他對修園子的事不感興趣,甚至很不滿,沒有再過問。今天這事讓他驚訝,也很憤惱。
光緒帝迴臉看太後,心說:太後,是你挪用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了吧?你咋能這樣?
慈禧太後陰沉著臉,說:“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多著呐,又不隻海軍需要錢,那定是皇上也疏忽了,撥的款子用場多了,記錯了也不一定。再從國庫撥銀子給海軍部就是。”
光緒心裏叫苦不跌:太後你真是老糊塗了,怎麽可以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呐?你誤國害民,害死皇上我呀!但又不敢明講,叫苦道:“太後,國庫銀兩已用完了呀!”
翁同和一下子就都明白了,自己還建議追查,那不是查到太後頭上去了嗎?看來,他的學生、軍機章京衛坤離對他講的消息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從太後那副不自在的神情和推三扯四的言詞來看,太後一準是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實則李鴻章早就有所覺察,麻擦到海軍衙門幫辦與內務府的管事勾結。他的幕僚張佩綸多次提及此事,李鴻章裝聾作啞,他才不願意得罪太後呢。盡管太後修建頤和園的款子,足中可以再購置兩北洋艦隊,可太後就是太後,太後要修園子,供其享受娛樂,皇上都撥款子,他管得了嗎?挪用海軍軍費他是懊火,可若是由他去追查,那豈不是找死?今天可不一樣了,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他急需購買新型兵艦,沒錢,再不向皇上張嘴,那可真的要誤事了。所以,他不想再忍,更不想再隱,就隻能把事捅出來。他心裏還說:你們一個皇上一個太後逼我,我也不必客氣。
皇上驚詫,翁同和、榮祿跳出來喊著要追查挪用海軍軍費,懲治貪汙,代他說了他不敢說的話。可太後大打太極推手,把所有硬力化為烏有。翁同和、榮祿都癟了茄子,連皇上也不再吭聲了。李鴻章也不是急著馬上去購置新艦,那遠水解不了渴,眼下他要全力應付這場中日戰爭。但這“法”他不能不做。別以為我李鴻章好欺負,狗急還咬人呢。奴才伺主也有不高興的時候。
挪用海軍軍費去修園子,說出來這名聲不好,慈禧太後不會當臣子的麵認賬。弄得她有點不自在。既然都是意中有語中無的隱語,那她慈禧太後又怕什麽。她就借這當口,倚老賣老,發長輩的淫威,說:“仗得打,家事也得辦。皇上,你沒忘記哀家的六十大壽吧?”
“沒忘,那哪能忘?”皇上畢恭畢敬地說,心裏可當別論:這仗都不知能打贏打輸,太後,您咋有閑心腸辦你的六十大壽?你真是要給兒臣製造麻煩!
慈禧又道:“哀家說過了,仗得打,家事得辦。哀家的六十大壽,皇上,別舍不得花錢,哀家六十大壽一定要辦得讓滿朝文武和全國大清子民都知道,我大清國的富有;也讓日本人知道,我大清國的江山不可動搖,讓他們彈丸小國,那個叫睦仁的天皇,知難而退。你明白嗎?”
慈禧太後把慶祝他的六十大壽政治化了,提高到國與國施威,穩定朝廷和安民的高度。光緒皇帝明白,太後是想要讓滿朝文武都知道,她在朝廷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鹹豐皇帝在位時,她與其平起平坐,共商國事。同治皇帝更得聽她的指揮,光緒皇帝也依然如就。土話講別拿豆包不當幹糧。光緒皇帝更知道,太後是個拔尖的女人,操縱朝權以來,權力愈加強烈,她的殘忍和毒辣,讓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跪服在她的麵前。此時,他滿心的不悅、牢騷、憤悶和抗議,然而浮在臉上的卻隻能是恭謹的笑容。隻是太後六十大壽,他不說不大辦,也不說要大辦,裝牙痛哼哼唧唧,目光卻死盯住地毯上的花紋,那是一隻鳳凰的圖案。都說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可那鳳圖依然振翅欲飛的架式。太後淡然地說:“園子的事,不勞皇上,我讓內務府的人去辦。”
榮祿是被恩賜招迴朝廷的,他等著賦予重任,等得望眼欲穿。他的圓滑和對太後權勢的倚重,他不能不說恭維話。什麽“太後六十大壽,是朝廷之福,大清子民之福,應該大大的操辦。”的話,讓人聽了肉麻的恭維話,以表示他對太後的親情和忠心。這光緒皇帝能夠理解。可李鴻章這個勢利小人,他卻忘了自己是北洋大臣,尤其是中日開戰他要指揮打仗的。剛才還對海軍部軍費被挪用表示憤慨和不滿。此時,卻隻字不提,也像榮祿一樣,恭維和諂媚,說什麽太後六十大壽,這是朝廷和國家頭等大事,一定要好好慶賀,大操大辦。以振國人的雄心和大清國威。光緒皇帝聽著就像聽著煩人的蟬噪,心都揪揪著。他真想大罵,然而不敢。
軍機大臣翁同和,這隻煮熟的鴨子——嘴還硬著。但他也知道隻能叨園裏的青菜,不可去叨堅固的園牆。他也怕太後那如鉤如鷹啄的鋼鐵指甲套,會掐碎他的嘴,撕碎他的肉。一種義憤填胸的怒氣,他向鳴噪著的蟬撲去,恨恨地刁向李鴻章,冷丟丟地說:“李中堂,你別忘了中日戰爭已打到白熱化了,你是北洋大臣,你的本職工作是指揮全國軍隊打好這場戰爭。這是朝廷和全國人民關注的頭等大事。至於太後的六十大霆,怎麽操辦,那用不到你來管,你隻要把仗打贏了,就是對太後六十大壽獻一份厚禮!”
他的話滴水不漏,靈活而巧妙,聲東擊西,讓誰都說不出啥來。不過給李鴻章這個不講原則的家夥,卻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光緒皇帝聽了心裏高興,暗自稱讚翁老師確實思維敏捷,鐵嘴鋼牙,妒惡如仇,給他出了一口悶氣。也給他提供了表明觀點的機會。他說:“翁師傅說得極是,李中堂,朕找你來是談中日戰爭怎麽打好,不是讓你來商議太後六十大壽怎操辦的,你還是快迴去研究打仗的事。太後說李中堂誤國就換馬,這可不是隨便說的。我大清朝人材濟濟,不是非你莫屬,你好自為之吧!”光緒皇帝幾乎是冷沉著臉說的,透出他內心的憤怒和不滿。
李中堂可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的人,忙恭謹地說:“嗻,微臣明白,即刻去辦。”說完起身。光緒皇帝說:“你們都去吧!”
李中堂、翁同和,包括榮祿全都退了出來。
他們走下石階,台階很高很長,大理石石階,白光閃亮。階邊是以35度角嵌臥於地下的碩長理石,石麵上浮雕著飛騰的龍。皇宮前空曠的方磚地麵上是三條渺小的身影,李中堂與翁同和爭辯著,掐嘴,就如同鷸蚌相爭,誰也沒有撒嘴,而得利的漁翁畢定是跟隨的榮祿。
他們身後是高大雄偉24根漆紅楹柱的宮殿,杳無聲息的幽深和肅穆。在慈禧太後以紫檀木雕花裝飾的宮闕,那鋼鐵般鉤尖的指甲套更顯得張牙舞爪,血氣方剛的光緒皇帝漲紅了臉頰,沒人能聽得清楚他們在爭吵什麽,太監和宮女們都被摒蔽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