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問卜鍵先生最喜歡哪幾個丫鬟?或者某一個,為什麽最鍾情於她?
對此,卜鍵先生迴答說,從來沒想過喜歡誰。接著蔡先生那個話,是喜歡哪個文學人物。
就是襲人那個話題,咱們為了在這個短的時間裏麵比較集中地討論,襲人其實在前八十迴,在曹雪芹的筆下已經寫了她的打小報告,那個更嚴重一點。
老先生覺得也就是說,當賈寶玉給她吐露心事,被她碰巧聽到了的時候呢,她也給他匯報上去了。
這個說明什麽呢,一個,襲人忠於職守,她是希望賈寶玉好的,她不讚同於賈寶玉的選擇、賈寶玉的生活方式,她希望他好。
所以她後來這個變化,就是調包計的時候,她是有保留的。
襲人是有保留的,她害怕出事。因為什麽她太了解賈寶玉,所以果然出事了,說明她對賈寶玉了解得很深。
另外一個呢,襲人確實是帶有一定的任務的,就是她要保護他,或者是要她了解情況,經常匯報,她確實帶有這個。
而且她為了這個匯報享受了特殊的津貼的,這個在老先生想來是一個事實,這不是後來寫的,這是前麵寫的。
那麽對於這個形象,別人一兩銀子,她二兩,趙姨娘就很不服氣嘛~但是我倒是覺得我並不是特別地怎麽厭惡她。
她還是在那個環境裏麵很優秀的一個大丫頭,她的生活的軌跡將來發展必然是成為像趙姨娘,像其他的那些婆子們,像我們看見的管家婆子們,抄檢大觀園是老一代的丫鬟對新一代的丫鬟的一次清剿,老一代這些丫鬟們也有一個青春的時期。
新一代的這些丫鬟們,這些被清剿的丫鬟們,將來也要發展到像王善保家的,多討厭呢~但是她既然留下來,就說明她當年肯定有可愛之處。
那我們再想,如果晴雯活下來,將來會成為誰呀,成為王善保家的,還是成為林之孝家的,還是成為周瑞家的,還是成為像趙姨娘,我看她升到姨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總之,覺得這個發展軌跡作者給她寫出來了。
作者非常明確地,不是在後邊,是在前麵已經寫出來了,她們必然要去做這些婆子,這就是她的歸宿。
所以說她不能代表《紅樓夢》裏麵的理想,不寄托到這一群人身上,作者實際上是充滿同情、充滿悲憫的一種心態來寫她,就是這麽好的一些孩子、春花一般嬌豔的女孩子,必然要成為這樣的是是非非、雞零狗碎、將來來管理這個家庭的這樣的一群人,這是老先生的一個理解。
當然,還有人想問蔡先生,就是這個曹雪芹的女兒觀,並通過女兒觀所表達的這種人本的思想,同明末時期的啟蒙思想,像李贄的“童心說”是不是從思想上也是一脈相承的。
對此蔡義江迴答說大概是這樣的,所以我很讚成李先生開始就講到的這樣的一個觀點,就是作者曹雪芹對丫鬟傾注了很大的注意力,很大的描繪的篇幅,或者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這個小姐階層。
當然那些主角們,林黛玉呀,薛寶釵呀,或者賈寶玉,那當然是主要描寫。
但是其他,他並不是以地位高低來分配他的筆墨、分配他的注意力的,這一點我覺得就是很了不起。
中國過去的長篇小說都是寫男人為主,《水滸傳》裏麵才3個女人,108將,有人說是105個男的與3個女的故事,翻譯成這樣。
《三國演義》也主要是男的,哪有幾個女的,如果有的話,現在裏麵什麽夫人多,那都是跟政治有關係的,非要寫到不可。
出現在《水滸》裏麵的潘金蓮,這都不算是一個故事情節。
真正寫女兒階層的是很少的,寫女兒階層的一些丫鬟的就更少了。
除了戲曲裏出來個紅娘,我看跟曹雪芹的這個傳統也是有一定的影響。但必定還是一個,個別的故事裏邊的小姐崔鶯鶯底下的一個侍女。
這樣的大家庭裏有這麽多的丫鬟,當然並不是所有丫鬟都寫,都一樣多的筆墨,從她裏麵找典型,寫成功的丫鬟,數字又是相當大。
這一點,我覺得從作者的角度來講的話,正是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
戲子也好、丫鬟也好,有很多讓人讀了以後感到很可愛、值得尊重。這樣盡管她們所處的地位是那樣的低,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的等級觀念的不好的影響,也都沒有迴避。
但是從這一點來講的話,也是《紅樓夢》很成功的地方,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
所以可見李先生更強調曹雪芹寫了女兒國的理想和美,卜鍵先生更強調的是這個美的毀滅的過程,美被毀滅掉了。
不過卜鍵說這倒是沒有,它當然毀滅掉了,怎麽不毀掉,而且這十二金釵哪個不是悲劇的命運,我怎麽強調理想不毀滅,沒有衝突呢,。
還有人想問當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時候,他注重的寫到這些丫鬟。
那當他塑造這兩個人物的時候,他是不是把晴雯和襲人她們做一個對比呢,你看他寫晴雯,他說“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這是不是說明晴雯心裏頭不具備奴性,我覺得他是不是借襲人的一舉一動,來貶社會上那些具有奴性的人呢,蔡先生知道曹雪芹怎麽想的呢。
蔡義江先生對此說他知道曹雪芹怎麽想的。我想如果一個作者把兩種人物完全處處對照起來,你是這樣的她就是那樣的;我傾向同情於你,那我就是揭露你。
這樣的東西寫不好的,他隻能說是寫不好,兩種不同的性格,不一定就是對比。
有所對照也可以,有個反差也可以。這樣這個人物就是豐富性多樣性。也許在這一點上麵曹雪芹對晴雯是特別好;但是,另一方麵呢,她又覺得襲人在這方麵就做得比她好。
這不是不可能的嘛。他最高的標準是寫生活,碰到裏麵的人物、事件都是按跡覓蹤,卻不敢喪失其真,不敢稍加穿鑿,就是輪迴地把她安排、穿鑿,也把真實失去了。
他是很注重生活上麵的真實的,所謂真實就是毫無情理。
是有這樣的一些人,也是有那樣的人。這些人物在現實生活裏是錯綜複雜的,不可能有一個你,就另外還要有一個人跟你對比,處處跟你相反,這樣的話就是人為了。
這兩個人物是有對照的東西,但是這不是作為他創作美學裏麵的最高標準,或者按照這樣的一個基本原則來寫,不是這樣的。
就像寶釵同林黛玉,他寫得很鮮明,兩個人對照起來很鮮明,但不能說是處處相反,兩個人相同的也有,比如說作詩,都很聰明。
你說林黛玉會作詩的話,薛寶釵就不會,這也不能這樣,不能處處相反,有些性格我們是對比的。
當然了,《紅樓夢》的人物世界是異常豐富和深刻的。今天我們講《紅樓夢》的丫鬟,也隻能是挑出幾個重點丫鬟來簡單地分析,並簡單地闡述曹雪芹的女兒觀和女兒的人格理想。
在女兒人物塑造上,曹雪芹是在美的毀滅中讓女性人格的價值趨向得到升華,給女兒人格提供出真正的理想價值坐標,具有悲劇美學的審美意義。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這麽說,就是女兒人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曹雪芹的紅樓之夢,而紅樓之夢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理想人格之夢。
曹雪芹就是在一種美的幻化裏讓這種藝術永恆,並且升華。
還有就是《紅樓夢》裏的詩詞曲賦,因為人們常說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一部小說,但同時也可以看做是一首詩,這不單單因為《紅樓夢》當中有大量的詩詞曲賦和韻文,更主要地在於小說的整個氛圍是詩意的和詩化的。
那麽,很多人想問,曹雪芹在《紅樓夢》當中是怎麽樣通過大量的詩詞曲賦為特定的人物、情境服務,然後又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的,那麽,我們可以蔡先生對此的見解。
蔡義江說曹雪芹詩歌是很好,寫詩本領很大。
很可惜,曹雪芹到今天為止沒有留下他於自己《紅樓夢》以外的身份來寫的一首完整的詩,惟一留下的也就隻有兩句話,那兩句詩是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題白居易《〈琵琶行〉傳奇》的。
他有一次在敦誠、敦敏家裏看《琵琶行》演出的時候題了一首詩,這首詩沒留下來,但是敦誠、敦敏他們寫筆記的時候引了兩句,是最後兩句,說“白傅詩靈應喜甚”。
稍稍解釋一下,白傅就是白居易,他認為是已經過去的人了,講他的靈魂,詩靈,應該高興得很,“定教蠻素鬼排場”。
蠻素,一個蠻,一個素,是白居易身邊的兩個侍妾,兩個服侍他的女子,一個跳舞特別好,一個唱歌特別好,所以我想如果白傅看到這個的話,一定高興得不得了,一定會叫他的那個兩個小丫頭、侍妾來鬼排他。
因為這個都是前人的,所以隻能是編鬼了,來排練一番,演出一番。我們現在人看到曹雪芹的詩,《紅樓夢》之外的就這兩句,完整的一首詩都沒有了。
在《紅樓夢》裏麵,曹雪芹拿自己名義寫的隻有二十個字。
小說假托他從石頭空空道人那裏拿來的稿子,在那裏披閱、增刪,批完以後題了一句,二十個字:“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好不好,那麽你們去評說。
他整個就是這麽一點。那麽其他的所有的詩,絕大多數都是拿小說人物的身份來寫,替人物來寫。
所以,你講曹雪芹在《紅樓夢》裏的詩寫好、不好的話,你不能忘記曹雪芹第一個美學目標是寫成功一部《紅樓夢》的小說,不是寫成功一部他的詩稿,這點絕對不能忘記。
如果小說寫成功是第一,那麽它裏麵模擬小說的人物寫的詩一定要適合模擬這個人物的身份。
於是有人就問是不是不能拿《紅樓夢》當中的詩詞當曹雪芹詩集來讀。
蔡義江先生對此迴答說對呀,因為如果曹雪芹《紅樓夢》裏頭的詩都像杜甫憂國憂民那樣,都像李白豪放得不得了,喝酒什麽東西,什麽想象都有的,那《紅樓夢》裏麵放得進去嗎?
如果寫成功都像李賀、李商隱那樣很隱晦的,活著很想象太奇的牛鬼蛇神的那樣的寫法,《紅樓夢》還能成為一部普及的小說嗎,所以我們覺得看《紅樓夢》的角度很要緊。
你把《紅樓夢》裏的詩詞跟李白杜甫唐詩宋詞去比較的話,本身你的角度上麵就錯誤。
所以老先生覺得《紅樓夢》裏麵的詩詞有四個特點,可以簡單地先把它的特點講一下,我講四點:第一個,個性化;第二個,情節化,它不是遊離的,跟情節結合在一起。
第三個,它借題發揮;第四個,它暗示未來。我就講這麽四點,你去看其他小說裏不是那樣,
曹立波先生又說香菱學詩一共三首,那三首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初學者的概況,因為香菱經常向黛玉去請教,她不斷地進步,那麽三首詩就體現了她不斷成熟的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先聽聽第一首。我們因為先入為主,你先想,第一首肯定是很幼稚的,然後有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
我們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題目是《吟月三首》。
她是寫月亮的,自然要圍繞著月亮來寫:“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她是在寫月亮,句句都是寫月亮,寫月亮很亮。
那麽,她幼稚在什麽地方呢,我們想,一般的詩除了寫景之外,更重要的是什麽呀,抒情,我們大家都知道。
所以,她這首詩單純地寫景,每一句都在寫月亮的亮,換個角度寫它的亮。這裏邊她幼稚就在於沒有情,沒有人的主觀情感在裏邊。
下邊看第二首。第二首是:“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隻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有沒有人的意象在裏邊呢,這裏邊有,有人的影子在裏邊了,蔡先生看一看這首詩,她進步在哪個地方呢,
……
……
……
對此,卜鍵先生迴答說,從來沒想過喜歡誰。接著蔡先生那個話,是喜歡哪個文學人物。
就是襲人那個話題,咱們為了在這個短的時間裏麵比較集中地討論,襲人其實在前八十迴,在曹雪芹的筆下已經寫了她的打小報告,那個更嚴重一點。
老先生覺得也就是說,當賈寶玉給她吐露心事,被她碰巧聽到了的時候呢,她也給他匯報上去了。
這個說明什麽呢,一個,襲人忠於職守,她是希望賈寶玉好的,她不讚同於賈寶玉的選擇、賈寶玉的生活方式,她希望他好。
所以她後來這個變化,就是調包計的時候,她是有保留的。
襲人是有保留的,她害怕出事。因為什麽她太了解賈寶玉,所以果然出事了,說明她對賈寶玉了解得很深。
另外一個呢,襲人確實是帶有一定的任務的,就是她要保護他,或者是要她了解情況,經常匯報,她確實帶有這個。
而且她為了這個匯報享受了特殊的津貼的,這個在老先生想來是一個事實,這不是後來寫的,這是前麵寫的。
那麽對於這個形象,別人一兩銀子,她二兩,趙姨娘就很不服氣嘛~但是我倒是覺得我並不是特別地怎麽厭惡她。
她還是在那個環境裏麵很優秀的一個大丫頭,她的生活的軌跡將來發展必然是成為像趙姨娘,像其他的那些婆子們,像我們看見的管家婆子們,抄檢大觀園是老一代的丫鬟對新一代的丫鬟的一次清剿,老一代這些丫鬟們也有一個青春的時期。
新一代的這些丫鬟們,這些被清剿的丫鬟們,將來也要發展到像王善保家的,多討厭呢~但是她既然留下來,就說明她當年肯定有可愛之處。
那我們再想,如果晴雯活下來,將來會成為誰呀,成為王善保家的,還是成為林之孝家的,還是成為周瑞家的,還是成為像趙姨娘,我看她升到姨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總之,覺得這個發展軌跡作者給她寫出來了。
作者非常明確地,不是在後邊,是在前麵已經寫出來了,她們必然要去做這些婆子,這就是她的歸宿。
所以說她不能代表《紅樓夢》裏麵的理想,不寄托到這一群人身上,作者實際上是充滿同情、充滿悲憫的一種心態來寫她,就是這麽好的一些孩子、春花一般嬌豔的女孩子,必然要成為這樣的是是非非、雞零狗碎、將來來管理這個家庭的這樣的一群人,這是老先生的一個理解。
當然,還有人想問蔡先生,就是這個曹雪芹的女兒觀,並通過女兒觀所表達的這種人本的思想,同明末時期的啟蒙思想,像李贄的“童心說”是不是從思想上也是一脈相承的。
對此蔡義江迴答說大概是這樣的,所以我很讚成李先生開始就講到的這樣的一個觀點,就是作者曹雪芹對丫鬟傾注了很大的注意力,很大的描繪的篇幅,或者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這個小姐階層。
當然那些主角們,林黛玉呀,薛寶釵呀,或者賈寶玉,那當然是主要描寫。
但是其他,他並不是以地位高低來分配他的筆墨、分配他的注意力的,這一點我覺得就是很了不起。
中國過去的長篇小說都是寫男人為主,《水滸傳》裏麵才3個女人,108將,有人說是105個男的與3個女的故事,翻譯成這樣。
《三國演義》也主要是男的,哪有幾個女的,如果有的話,現在裏麵什麽夫人多,那都是跟政治有關係的,非要寫到不可。
出現在《水滸》裏麵的潘金蓮,這都不算是一個故事情節。
真正寫女兒階層的是很少的,寫女兒階層的一些丫鬟的就更少了。
除了戲曲裏出來個紅娘,我看跟曹雪芹的這個傳統也是有一定的影響。但必定還是一個,個別的故事裏邊的小姐崔鶯鶯底下的一個侍女。
這樣的大家庭裏有這麽多的丫鬟,當然並不是所有丫鬟都寫,都一樣多的筆墨,從她裏麵找典型,寫成功的丫鬟,數字又是相當大。
這一點,我覺得從作者的角度來講的話,正是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
戲子也好、丫鬟也好,有很多讓人讀了以後感到很可愛、值得尊重。這樣盡管她們所處的地位是那樣的低,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的等級觀念的不好的影響,也都沒有迴避。
但是從這一點來講的話,也是《紅樓夢》很成功的地方,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
所以可見李先生更強調曹雪芹寫了女兒國的理想和美,卜鍵先生更強調的是這個美的毀滅的過程,美被毀滅掉了。
不過卜鍵說這倒是沒有,它當然毀滅掉了,怎麽不毀掉,而且這十二金釵哪個不是悲劇的命運,我怎麽強調理想不毀滅,沒有衝突呢,。
還有人想問當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時候,他注重的寫到這些丫鬟。
那當他塑造這兩個人物的時候,他是不是把晴雯和襲人她們做一個對比呢,你看他寫晴雯,他說“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這是不是說明晴雯心裏頭不具備奴性,我覺得他是不是借襲人的一舉一動,來貶社會上那些具有奴性的人呢,蔡先生知道曹雪芹怎麽想的呢。
蔡義江先生對此說他知道曹雪芹怎麽想的。我想如果一個作者把兩種人物完全處處對照起來,你是這樣的她就是那樣的;我傾向同情於你,那我就是揭露你。
這樣的東西寫不好的,他隻能說是寫不好,兩種不同的性格,不一定就是對比。
有所對照也可以,有個反差也可以。這樣這個人物就是豐富性多樣性。也許在這一點上麵曹雪芹對晴雯是特別好;但是,另一方麵呢,她又覺得襲人在這方麵就做得比她好。
這不是不可能的嘛。他最高的標準是寫生活,碰到裏麵的人物、事件都是按跡覓蹤,卻不敢喪失其真,不敢稍加穿鑿,就是輪迴地把她安排、穿鑿,也把真實失去了。
他是很注重生活上麵的真實的,所謂真實就是毫無情理。
是有這樣的一些人,也是有那樣的人。這些人物在現實生活裏是錯綜複雜的,不可能有一個你,就另外還要有一個人跟你對比,處處跟你相反,這樣的話就是人為了。
這兩個人物是有對照的東西,但是這不是作為他創作美學裏麵的最高標準,或者按照這樣的一個基本原則來寫,不是這樣的。
就像寶釵同林黛玉,他寫得很鮮明,兩個人對照起來很鮮明,但不能說是處處相反,兩個人相同的也有,比如說作詩,都很聰明。
你說林黛玉會作詩的話,薛寶釵就不會,這也不能這樣,不能處處相反,有些性格我們是對比的。
當然了,《紅樓夢》的人物世界是異常豐富和深刻的。今天我們講《紅樓夢》的丫鬟,也隻能是挑出幾個重點丫鬟來簡單地分析,並簡單地闡述曹雪芹的女兒觀和女兒的人格理想。
在女兒人物塑造上,曹雪芹是在美的毀滅中讓女性人格的價值趨向得到升華,給女兒人格提供出真正的理想價值坐標,具有悲劇美學的審美意義。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這麽說,就是女兒人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曹雪芹的紅樓之夢,而紅樓之夢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理想人格之夢。
曹雪芹就是在一種美的幻化裏讓這種藝術永恆,並且升華。
還有就是《紅樓夢》裏的詩詞曲賦,因為人們常說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一部小說,但同時也可以看做是一首詩,這不單單因為《紅樓夢》當中有大量的詩詞曲賦和韻文,更主要地在於小說的整個氛圍是詩意的和詩化的。
那麽,很多人想問,曹雪芹在《紅樓夢》當中是怎麽樣通過大量的詩詞曲賦為特定的人物、情境服務,然後又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的,那麽,我們可以蔡先生對此的見解。
蔡義江說曹雪芹詩歌是很好,寫詩本領很大。
很可惜,曹雪芹到今天為止沒有留下他於自己《紅樓夢》以外的身份來寫的一首完整的詩,惟一留下的也就隻有兩句話,那兩句詩是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題白居易《〈琵琶行〉傳奇》的。
他有一次在敦誠、敦敏家裏看《琵琶行》演出的時候題了一首詩,這首詩沒留下來,但是敦誠、敦敏他們寫筆記的時候引了兩句,是最後兩句,說“白傅詩靈應喜甚”。
稍稍解釋一下,白傅就是白居易,他認為是已經過去的人了,講他的靈魂,詩靈,應該高興得很,“定教蠻素鬼排場”。
蠻素,一個蠻,一個素,是白居易身邊的兩個侍妾,兩個服侍他的女子,一個跳舞特別好,一個唱歌特別好,所以我想如果白傅看到這個的話,一定高興得不得了,一定會叫他的那個兩個小丫頭、侍妾來鬼排他。
因為這個都是前人的,所以隻能是編鬼了,來排練一番,演出一番。我們現在人看到曹雪芹的詩,《紅樓夢》之外的就這兩句,完整的一首詩都沒有了。
在《紅樓夢》裏麵,曹雪芹拿自己名義寫的隻有二十個字。
小說假托他從石頭空空道人那裏拿來的稿子,在那裏披閱、增刪,批完以後題了一句,二十個字:“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好不好,那麽你們去評說。
他整個就是這麽一點。那麽其他的所有的詩,絕大多數都是拿小說人物的身份來寫,替人物來寫。
所以,你講曹雪芹在《紅樓夢》裏的詩寫好、不好的話,你不能忘記曹雪芹第一個美學目標是寫成功一部《紅樓夢》的小說,不是寫成功一部他的詩稿,這點絕對不能忘記。
如果小說寫成功是第一,那麽它裏麵模擬小說的人物寫的詩一定要適合模擬這個人物的身份。
於是有人就問是不是不能拿《紅樓夢》當中的詩詞當曹雪芹詩集來讀。
蔡義江先生對此迴答說對呀,因為如果曹雪芹《紅樓夢》裏頭的詩都像杜甫憂國憂民那樣,都像李白豪放得不得了,喝酒什麽東西,什麽想象都有的,那《紅樓夢》裏麵放得進去嗎?
如果寫成功都像李賀、李商隱那樣很隱晦的,活著很想象太奇的牛鬼蛇神的那樣的寫法,《紅樓夢》還能成為一部普及的小說嗎,所以我們覺得看《紅樓夢》的角度很要緊。
你把《紅樓夢》裏的詩詞跟李白杜甫唐詩宋詞去比較的話,本身你的角度上麵就錯誤。
所以老先生覺得《紅樓夢》裏麵的詩詞有四個特點,可以簡單地先把它的特點講一下,我講四點:第一個,個性化;第二個,情節化,它不是遊離的,跟情節結合在一起。
第三個,它借題發揮;第四個,它暗示未來。我就講這麽四點,你去看其他小說裏不是那樣,
曹立波先生又說香菱學詩一共三首,那三首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初學者的概況,因為香菱經常向黛玉去請教,她不斷地進步,那麽三首詩就體現了她不斷成熟的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先聽聽第一首。我們因為先入為主,你先想,第一首肯定是很幼稚的,然後有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
我們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題目是《吟月三首》。
她是寫月亮的,自然要圍繞著月亮來寫:“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她是在寫月亮,句句都是寫月亮,寫月亮很亮。
那麽,她幼稚在什麽地方呢,我們想,一般的詩除了寫景之外,更重要的是什麽呀,抒情,我們大家都知道。
所以,她這首詩單純地寫景,每一句都在寫月亮的亮,換個角度寫它的亮。這裏邊她幼稚就在於沒有情,沒有人的主觀情感在裏邊。
下邊看第二首。第二首是:“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隻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有沒有人的意象在裏邊呢,這裏邊有,有人的影子在裏邊了,蔡先生看一看這首詩,她進步在哪個地方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