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說,作者以極大同情,寫史可法怎樣激勵將士,死守揚州,並終於沉江殉國: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而,孤城一片,望救目穿。


    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


    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囡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


    可見作者正是以興亡之恨批判兒女之情,並且最後作者還為我們描繪另外兩類人的精神麵貌一類是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愛國將領。


    作者以極大同情,寫史可法怎樣激勵將士,死守揚州,並終於沉江殉國: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而,孤城一片,望救目穿。


    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


    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一一


    然而在那樣腐朽的南明王朝裏,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


    他名為閣部,統帥,實際隻有三千殘兵,一座孤城。


    因此結果也隻有留下一個悲壯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而另一類的話,則是李香君、柳敬亭、蘇昆生等下層人物。


    如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壓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對統治階級裏的黑暗勢力保持警惕,當她知道阮大铖出資收買侯方域的陰謀活動時,義正詞嚴地責備了侯方域的動搖:


    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铖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


    並堅決辭卻阮大铖暗中為她置辦的妝奩,以自己鮮明的政治態度影響了侯方域:


    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裏!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


    可見這是多麽堅貞的性格,並且如果說卻奩以前,她還隻有比較清醒的政治頭腦,那麽從卻奩開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並成為矛盾尖端的人物。


    尖銳的鬥爭鍛煉了她,促使她的性格進一步發展。


    此後她堅決拒絕再嫁,不管是利誘,還是威脅,她毫不動搖,公開聲稱“奴是薄福人,不願入朱門”。


    在鬥爭中她性格的光輝一麵又有所發展,終至“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權奸”。


    並進一步認識了馬,阮統治集團的猙獰麵目和醜惡的本質,以及他們給國家帶來的嚴重災難。


    在罵筵》一出裏,她更冒著生命的危險痛罵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


    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


    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幹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冰肌雪腸原自同,鐵心石腹何愁凍。吐不盡鵑血滿胸,吐不盡鵑血滿胸。


    這些描繪使李香君成為我國戲曲舞台上最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至於柳敬亭、蘇昆生原來都是阮大铖的門客,當他們看到了複社文人的留都防亂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閹的黨羽,就拂衣而去。


    後來左良玉不顧大局,要領兵東下,柳敬亭就不辭辛苦去勸阻。


    阮大铖逮捕複社文人下獄,蘇昆生又主動去向左良玉求救。


    到明亡之後,他們寧願歸隱漁樵,不願做清朝的順民,他們的堅強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鮮明的對照。特別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俠義性格和一個民間藝人所具有的幽默、詼諧相結合,表現了高度樂觀主義精神。


    然而需要說明,因為這些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們隻能把國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愛國將領和複社文人身上。


    當複社文人失敗了,愛國將領犧牲了,他們的希望也跟著落空,結果就入道的入道,歸隱的歸隱,一個個走向消極避世的道路。


    比如從桃花扇》裏這一係列的描繪看,它確是通過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兒女之情,表現了南明王朝的興亡之恨,使讀者或觀眾痛恨權奸的誤國,叛將的投降,惋惜複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層人民的反權奸鬥爭和愛國將領的寧死不。


    同時作者在作品裏從愛國思想出發所表現的愛憎也基本是分明的。


    然而決定於作者的封建正統觀念,他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始終抱著敵視的態度,劇中罵起義軍是流賊,還把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左良玉當作象史可法一樣的愛國將士來歌頌。


    如左良玉哭祭崇禎時說:“養文臣帷幄無謀,豢武夫疆場不猛”,就是罵那班文臣武將鎮壓農民起義無能。


    同時作者雖然懷著對明朝興亡的遺恨,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思想,但由於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統治的嚴酷,因此作者對當時的民族矛盾就隻能采取迴避的態度。


    他不僅稱讚清兵“殺退流賊,安了百姓,替明朝報了大仇”,還謳歌康熙聖朝的祥瑞;不僅迴避了清兵血洗揚州的慘劇,在結局裏還掩蓋了侯方域的變節,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學史上原有不少傳奇通過男女主角的離合悲歡,串演一代興亡的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現,卻使這類創作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它把侯,李的離合之情與南明的興亡之感結合得更緊密。


    與它同時的長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紗記》,秣陵春》等算是結合得較好的。


    然而長生殿》是通過興亡之感來突出李楊的愛情,而不是“借離合之情,寫亡之感”。


    這樣,長生殿》在下本裏就有部分情節離開了實形勢來頌揚李、楊生死不渝的愛情,而桃花扇》寫侯、李的爰情是始終緊密結合明清之際的曆史形勢展開的。


    由於侯方域本身是參加過複社文人反閹黨的鬥爭和史可法幕廚的人物,通過他的一連串舞台活動就有可能比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內部的各種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過她,又正好從側麵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墮落。


    傳奇媚座》出總批說:“上半之末,皆寫草倉崢鬥之狀,下半之首,皆寫偷安宴樂之情。爭鬥則朝宗分其憂,宴遊則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為全本綱領,而南朝之治亂係焉。”


    清楚地說明了作者的藝術構思。


    並且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裏銳:“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


    像是原書有考據》一篇,列舉傳奇中許多重要曆史事實所根據的文獻資料。


    這種忠於客觀史實的精神,在明清傳奇中,除清忠譜》外,是沒有可以和它比擬的。


    然而作者又說:“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


    這就說明作者不僅忠於曆史事實,同時是通過精心的藝術創造,如排場的起伏轉折,情節的前後照應,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傳奇作品,達到了曆史真實和藝術真實較好的結合。


    至於桃花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這兩方麵,從作品的凡例、批語看,它是作者創造性地總結明清傳奇作家創作經驗的成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繪,語言的運用,也有它獨到的地方。


    如偵戲》中套曲更是傳誦的名篇: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邊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然而,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主張“寧不通俗,不肯傷雅”。


    所以給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餘,當行不足;謹嚴有餘,生動不足。這實際是許多文人傳奇戲在語言上的共同特征。


    還有就是昆曲了,要知道昆曲從晚明開始就經常在封建貴族及宮廷中演出,日益脫離人民,脫離現實,形式主義的傾向日趨嚴重,到清代中葉便轉入衰落時期。


    許多原來的優點到一定階段,便轉化而成為缺點。


    昆曲的曲詞以典雅美麗見長,但“到了乾嘉之世,昆曲裏麵,早就給貴族紳士的文人,填塞了一大堆一大堆牛屎似的‘餖飣’進去”,大多數人不能理解。


    昆曲的唱腔以悠揚宛轉見長,在它新起的時候,聽者感覺迴腸蕩氣,到後來節奏愈趨緩慢低沉,行腔轉調過於細密,大多數人不能欣賞。


    但由於偏重曲詞的欣賞,忽視作品的社會內容,不能通過戲曲衝突反映現實鬥爭,題材範圍也日益狹小。


    這些都限製了它的發展和改進,像是在昆曲日益衰落的同時,被稱為“花部”的地方戲大大地興盛了。


    同時隨著昆曲的衰落,文人傳奇的創作也趨向低潮。


    這時他們的傳奇絕大多數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作品,或用以蜈賓遣興的風情喜劇。


    這些作品語言典雅、結構冗長,專講格律,填詞,無視戲曲的舞台藝術特點,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各方麵


    考查,已是傳奇創作的尾聲。


    這時期比較值得注意的傳奇作家有唐英、蔣士銓等。


    還有像是唐英,字雋公,號蝸寄居士,官九江關監督。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種。


    他的大部分劇目是依照民間戲曲改編的,個別的保留了民間戲曲的優點,如十字坡》、麵缸笑》等。


    但作為封建官僚,他更多地選擇了地方戲中落後反動的東西來改編,又創作了一些宣揚忠孝節義和因果報應思想的作品,如三元報》,傭中人》等。


    而蔣士銓的話,字心餘,號藏園,江西鉛山人,善詩文,所作戲曲有紅雪樓十二種曲》等。


    他的冬青樹》敘述了南宋滅亡的曆史故事,歌頌了文天祥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表彰了謝枋得、唐玨等忠義之士,痛擊了賣國投敵的漢奸留夢炎之流,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臨川夢》演湯顯祖故事,並以“四夢”中主要人物和為還魂記》而死的婁江俞二娘為劇中人,是有意把這位戲曲家的生平搬上舞台的戲。


    蔣士銓創作的題材是多方麵的,在結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麵有其一定的成就,而在語言風格上繼承湯顯祖的成就,並有所創造,在當時是個較有影響的作家。


    此外,張堅的玉燕堂四種曲》是庸俗的風情喜劇,夏綸的新曲六種》是“褒忠,闡孝、表節、勸義、式好、補恨”的作品,或為統治者幫閑,或直接宣揚封建道德。


    以及董榕的芝龕記》寫明末曆史,以考實稱著,實際上是一部充滿迷信思想、敵視農民起義的歪曲曆史的作品。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