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用具體的情節來表現劉備的仁義性格,如“仁”辭荊州而備受困擾,“踐義”伐吳而造成彝陵慘敗。


    以及智絕諸葛亮,“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料事如神,謀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曉天文,而且深諳政治,精通軍事,善於外交。“


    才”與“德”矛盾而以“德”為先,使事業受阻;“生命”與“奉獻”、“天命”與“人事”矛盾而選擇後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


    還有義絕關羽,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義”釋曹操,認敵為友,貽誤戰機;傲視東吳,化友為敵,釀成失荊州、走麥城、被擒俘、遭殺戮悲劇。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三國演義》采用的是虛與實的結合,三分虛七分實,對曆史時間巧妙剪裁布局,為塑造人物以傳說補信史,或本末倒置、張冠李戴。


    這其中有他得到了《左傳》精髓的戰爭描寫,因為《三國演義》還是以描寫戰爭為主,全書共寫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戰役,都描繪得生動具體、驚心動魄,各有特色,充分表現出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對於戰爭的描寫,其著眼點是通過戰爭反映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誌等等,算是很全麵了,所以我們才說他是一部相當出色的小說。


    而除了《三國演義》以外,水滸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因為《水滸傳》所寫宋江起義的故事源於曆史真實,這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及其它一些史料都曾提及。


    並且早從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為《水滸傳》的成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因此《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係統。


    簡本文字簡單粗糙,細節描寫少,而繁本具體描寫多,文字也多潤色加工。


    到了明末著名才子金聖歎將120迴本砍為70迴本,由於它保存了原書的精華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飾,且附有精彩評語,遂成為清300間最流行的本子。


    至於《水滸傳》的內容和思想的話,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因為都看過電視劇或電影,它描寫的中心事件,就是官逼民反,以此著力歌頌了梁山英雄們的“全忠仗義”。


    接受招安前,他們懲惡除暴、救困扶危;他們在事業最輝煌的時候,爭取招安;招安以後,又走上破遼國、征方臘的戰場。


    在作者看來,這些都是梁山英雄們全忠仗義的體現。


    但可惜的是,梁山英雄最終的悲劇結局,又表現出了作者對天下無道的社會現實的極度不平與迷惘。


    因此我們說《水滸傳》是一首忠義悲歌,忠義觀的形成及其複雜性。“忠”與“義”本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觀念中的重要範疇,《水滸傳》中梁山英雄濃厚的“忠義”色彩。


    耽擱,也融合了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遊民在內的廣大百姓的願望和意誌。


    包括宋江作為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同樣是忠義的化身,正是由於他的仗義,才為他贏得了廣泛的擁戴與信任。


    同時,他又竭力倡導“忠”,即使上了梁山,仍然不忘“歸順朝廷”,最終導致了自己和眾多英雄好漢的悲劇結局。


    可見宋江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忠”與“義”這一對倫理信條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揭示了“全忠仗義”並不是拯救現實的良方。


    至於《水滸傳》的藝術成就的話,首先,塑造了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水滸傳》成功塑造了一係列英雄人物形象。


    它善於從人物身份、經曆去描寫人物性格;善於通過一係列故事情節來塑造人物性格,在類似事件的對比中顯示出人物性格的顯著不同,“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歎《讀第五才子書法》)。


    同時,《水滸傳》的人物性格也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有發展的,體現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塑造人物時,從類型化寫法走向初步個性化寫法。


    像是它的情節連環勾鎖、百川歸海的敘事結構,並且《水滸傳》的結構也很有特色,如前七十迴,以聚義梁山為線索將一個個英雄人物串聯起來,而七十一迴之後,就以時間為順序,寫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受招安、征遼國、平方臘,將故事貫串始終。


    前半部的列記體結構,使一些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同時它也是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以外《水滸傳》的語言極具表現力,堪稱古典白話小說中的一個典範。


    作者嫻熟運用白話來寫景、敘事、傳神,吸取民間說唱文學的成就,帶有濃烈的民間文學色彩,生動潑辣,酣暢淋漓,而且還傳奇性與現實性結合。


    包括《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也頗具特色,算是開了一新篇章,怎麽說呢,《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首先是上附天罡地煞之數的梁山三位“女英雄”,也就是孫二娘、顧大嫂、扈三娘。


    其次是四個****,也就是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以及盧俊義的賈氏夫人。


    最後還有一個貞節娘子,就是林衝的老婆林娘子。


    當然,細究的話還有兩個老太婆,一個是麵目不太清楚的閻婆惜的母親閻婆,一個是麵目可憎的王婆。


    這些女性形象大多沒有自己的麵目,女英雄呈現男性化特征,大多形貌崢嶸,剛猛淩厲,令人生畏。


    如孫二娘綽號“母夜叉”:“眉橫殺氣,眼露兇光,轆軸般蠢坌腰肢,棒槌似粗莽手腳,厚鋪著一層膩粉,遮掩頑皮;濃搽就兩暈胭脂,直侵亂發。金釧牢籠魔女臂,紅衫照映夜叉精”。劫殺過往商客,專賣人肉包子。


    一個麵目猙獰且張著血盆大口的羅刹女形象。顧大嫂:“眉粗眼大,胖麵肥腰。插一頭異樣釵環,露兩個時興釧鐲。有時怒起,提井欄便打老公頭;忽地心焦,拿石錐敲翻在客腿。生來不會拈針線,弄棒持槍當女工。”


    容貌美麗的女性則被醜化成**,男性死於其手:武大郎、西門慶;英雄因她們而獲罪,如宋江、武鬆、楊雄、石秀,而一般的女性則比較模糊。


    至於《水滸傳》的影響的話,先要說明,要問曆史演義與英雄傳奇是有區別的,“英雄傳奇”和“曆史演義”一樣,主要人物和題材都有一定的曆史根據。


    “英雄傳奇”故事虛多於實,甚至主要出於虛構,“曆史演義”則比較注重依傍史實;“英雄傳奇”以塑造一個或多個英雄人物為重點,而“曆史演義”著眼於全麵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曆史。


    “英雄傳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的“說公案”、“樸刀、杆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而來,而“曆史演義”是由“講史”話本演化而成。


    《水滸傳》作為英雄傳奇小說的典範,對於諸如《楊家府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英烈傳》等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水滸傳》創造了英雄傳奇美,不但對我國的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對整個小說文化和國民精神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幷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同時它還對農民起義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一批批義軍將《水滸》作為造反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鬥爭的大旗。


    而除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外,明朝的另一大名著,就是《西遊記》了。


    《西遊記》這本書的故事來源的話,很豐富,有辮機的《大唐西域記》紀實,以及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奘法師傳》,還有五代《大唐三奘取經詩話》串聯完整,和元雜劇、元末《西遊記平話》雛形等。


    此後經過作者的加工創造,使得它的篇幅增加,描寫更加細膩,語言也更加雅馴,富有文學意味,同時主角也由唐僧變為了孫悟空。


    因此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西遊記》的成書也以經曆了一個長期積累與演化的過程。


    起因於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這一曆史真實事件,由於玄奘取經的事跡本身具有的傳奇色彩,他的故事在唐代就廣泛流傳開來,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傳奇化、神話化。


    所以我們才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平話》、雜劇《西遊記》等,都為後來的長篇通俗小說《西遊記》的成書打下了堅實基礎。


    至於《西遊記》的作者的話,雖然大部分人可能都說是吳承恩,但需要說明,其實《西遊記》的最後寫定者迄今仍然沒有確鑿的定論,因為明刊本均無作者署名,而清初刊本始署名為丘處機,因丘處機作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以後的清刊本沿用此說。


    但到了清中葉以後,吳玉搢等人根據《天啟淮安府誌》等材料認為《西遊記》作者為吳承恩,所以我們現在才沿用此說,但十分真的一定,誰也不敢打包票。


    而吳承恩的話,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講一下,他是明朝人,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雖然文才很好,但屢試不第,一直到四十餘歲才補了歲貢生。


    此後除做過兩年長興縣丞外,一直過著放浪詩酒的生活,著作隻有《射陽先生存稿》4卷。


    至於《西遊記》的版本的話,有繁本,為百迴本,而最早刻本是明萬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一共20卷。


    此後清代刻本有汪象旭《西遊證道書》,陳士斌《西遊真詮》,張書紳《西遊記》,劉一明《西遊原旨》,均補唐僧出身為第九迴。


    還有就是簡本,這有兩種,一是《唐三藏西遊釋厄傳》10卷,共69則,朱鼎臣編輯,萬曆間刻,有唐僧出身故事。


    其次是《四遊記》中楊誌和的《西遊記傳》,共4卷41迴,篇幅與朱本相近,無唐僧出身故事。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簡本是繁本的刪節本。


    籠統的來說,《西遊記》是一本寓有人生哲理的“遊戲之作”,因為戲筆中存至理。


    這是因為《西遊記》作為一部小說,既不是直接地抒寫現實的生活,又不類於史前的原始神話,在它神幻奇異的故事之中,詼諧滑稽的筆墨之外,蘊涵著某種深意和主旨。


    對此,曆來的評論家作過種種探討,大致從認為“幻中有理”,到強調“幻中有趣”、“幻中有實”,有一個曲折的曆程。


    應該說,小說本身的確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支撐某一傾向的依據。


    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來看,應該說還是在於“遊戲中暗藏密諦”(李卓吾評本《西遊記總批》),在神幻、詼諧之中蘊涵著哲理。


    這個哲理就是被明代個性思潮衝擊、改造過了的心學。


    因而作家主觀上想通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來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但客觀上倒是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於人性美的追求。


    至於作者的人格理想的話,就是勇敢、堅毅、機智、忠誠、明識、傲岸、仁慈、自信。


    而它的寓意和象征,先是神幻世界和奇幻美與詼諧性,如極幻與極真。


    因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詭異的想象、極度的誇張,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境界。


    其次是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這從《西遊記》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可以看出,是能做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


    又注意把人物放在日常生活,多色調、多角度地刻畫他們的複雜性格,使人物形象有著較強的豐富性和立體感,體現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麵的進步。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