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很多是其它兼有表演和展示性質的廣告。


    像是晚清《成都通覽》中提到,捏麵娃娃賣糖人、賣泥娃娃的小販,在擔架上插掛許多成品,起到了展示的作用,人們一看便明白所賣之物。


    也就是小販在展示的同時,也一邊在進行捏麵娃娃或是做糖人的表演,這樣一來很多人會聚集到小販的旁邊觀看表演,感興趣的人還會跟著學手藝,而小孩子們則會搶著購買。


    包括還有賣鞋花的不僅在攤上擺放花樣繁多的鞋花作為展示,而且還現場表演繡鞋花。


    除此之外,小販表演或展示大多都是與吆喝和響器相結合的。


    比如賣糖的小販主要有三種廣告方式:一是利用糖的造型來吸引兒童,如大件的糖叫“大觀樓”,用紫竹作架,把糖塗抹在上麵,小件有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多種花色。


    二是鳴鑼唱賣,或者直接口頭唱賣,引人注意。


    三是采用賭博方式來推銷轉輪盤,如果轉動紅色區域便能得到塊糖,如果沒轉到,便什麽也拿不到。


    再比如,賣膏藥的打一把小傘,傘的每個角上都懸掛一串膏藥,口中還跟著吆喝;賣皮梁子的一手展示商品,一手拿著響器吹奏,以引起路人的注意;了。


    還有沿街賣牛肉的擔著擔子,兩頭掛滿牛肉,用手作喇叭狀,大聲吆喝。


    多種廣告形式的結合使得廣告信息的傳達更加有效,聲畫結合的場景讓人對產品的記憶更加深刻。


    而且需要說明,在明清時期,招貼廣告有了更多的發展,有的甚至與現代廣告很接近。


    像是福建一帶氣候利於果木生長,再加上地狹人稠,所以果樹種植成為當地農業經濟中的重要專業。


    同時由於荔枝生產規模大、產量也大,已成為商業性農產品,所以成熟時要貼出類似於“閩俗荔枝熟時,亦以紅箋書某處荔枝於某日開園”的“開園”廣告,公開出售。


    且“提筐擔莒而來者,漚歌盈路”,其盛況可想而知。


    另外,《都門雜詠》中有一段記載醫家廣告的文字:


    “滿牆貼報博聲名,‘世代專門’寫得清。慫恿親朋送匾額,封條也掛禦醫生。”


    從這一小段文字可以看出,這家診所的醫生可算是一名出色的廣告人,他懂得“滿牆貼報”以造聲勢,博得大的聲名。


    同時他也在廣告中訴求了其“世代專門”這一突出特征。


    而且他慫恿親朋好友為他送匾額,給人一種該診所很受歡迎的印象。


    這樣,老百姓們會加強對該診所的信任,到他那裏看病求醫的人就多了。


    《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大東門書場四麵圍座,中間放有書台。


    “門懸書招,上三字橫寫,為評話人姓名。下四字直寫,曰:開講書詞。”


    這種在室內的小廣告,類似於現在的pop店內廣告,它有利於已經處於交易場所內的人在對商品有直觀認識後,有更深入的理性認識。


    並且晚清時候的很多老字號已經有了公關意識,通過為老百姓辦實事而博得了老百姓的認可,直至今日都興盛不衰。


    為了獲得社會輿論的讚譽,同仁堂十分重視開展各種公關活動,樹立樂善好施的企業文化形象。


    例如每當京城會試期間,同仁堂總要向應考舉子贈送四季應時藥品,這些舉子考中後做了大官,自然會照顧同仁堂的買賣,或為同仁堂提供特權,或為同仁堂介紹主顧。


    北京城裏許多王府把記帳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負責向府內供應中藥,到年底結帳。


    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開辦粥廠,使那些饑寒交迫的貧民能夠勉強維持生活。


    此外,同仁堂還要施舍棉衣給那些衣不遮體的窮人。


    每年夏天同仁堂則向窮人發放一些治療預防中暑的藥。


    同仁堂還利用北京每年挖城溝的機會,把同仁堂的大燈籠到處懸掛,既有利於行人,也給自己做了不花錢的廣告。


    同仁堂舉辦的這些慈善活動,是從藥店經營的利潤中提取的,據說能占到利潤的三分之一。


    盡管這些舉措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窮人的生活狀況,但是這種濟貧的義舉值得稱道。


    這種義舉不僅能使同仁堂在老百姓那裏擁有好的口碑,而且能為同仁堂吸引更多消費者,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還有“張一元”是北京地區一家老字號的茶莊。


    本來這一地段的茶葉買賣早被另一家叫“汪正大”的茶莊壟斷。


    “張一元”為了創出自己的牌子,便無償為各個妓院的管事和記賬先生送茶葉,請其品嚐。


    送一次就夠喝半個月,往往舊的還沒喝完,新的又送來了。


    這樣久而久之,八大胡同的茶葉買賣,就都被“張一元”給奪走了。


    不僅如此,“張一元”茶莊規定隻要看顧客有真買的意思,就拿出茶葉沏一壺,倒在幾個碗裏,不僅請想買的顧客品味,也讓周圍的閑人品嚐。


    服務如此周到,顧客心裏舒坦,自然也就有了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


    還有正明齋是一家糕點鋪,曆史上就很有名,《道(光)鹹(豐)以來朝野雜記》上說:“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平有名者。”


    一年四季,京城百姓辦喜事,很多都從正明齋預定相應的糕點。


    它還為祭祖祭佛者生產供品餑餑,當時北京城裏廟多,廟裏有很多的節慶日子,所以這一項需要的數量很大。


    正明齋便很看重利用送貨的方式作宣傳。


    每年進入臘月,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有許多身穿短棉衣和棉褲的工人,挑著寫有“正明齋餑餑鋪”字樣的大圓籠,在大街上走來走去。


    這是給預訂了糕點或蜜供的家庭送貨,既增加了節日氣氛,也等於給自己做了廣告。


    北京“通三益”幹果海味店的生意一直很好。


    但它第二代老板具有一定危機意識,為了避免因走老路而被競爭對手趕超,將獲得的太醫院製作秋梨膏的古方及時運用到產品更新中來,一下子讓店鋪有了一項“拳頭產品”。


    “通三益”拿到了這個方子,也就和老百姓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一旦老百姓的遠親近鄰有了咳嗽,人們立刻會想起“通三益”來。


    明朝的曆代皇帝,每年年初,都要頒布規勸農民勤勞耕種的諭旨,並強令對此廣做宣傳。


    每個皇帝的說詞雖有不同,但也大同小異,從二月到十一月的農事活動及注意事項都提及到了。


    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


    (明朝)祖製:(每年)朔旦,文書房請旨傳宣諭一道,順天府府尹率宛(宛平)、大(大興)二縣知縣自會極門領出,府首領一員捧之前,至承天門橋南,召兩縣耆老麵諭之。月一行,著為令。語隨時易。


    惟正月、十二月,以農事未興,無之。其初,蓋重農意,欲其自畿內布之天下也。乃嘉、隆末,畿民困敝,不及時至,則雇市井無賴充之,名曰倒包。裏長閭閻,無複知德意者。而且以稱病,甚或有以代役持其短,而宣諭遂浸失其初矣。遐邇小民,其誰知之!先年宣諭,語多無考,謹錄其存者如左(下):


    正德十四年:二月,說與百姓每(們):各務農業,不要遊蕩賭博。三月,說與百姓每:趁時耕種,不要懶惰農業。四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種桑養蠶,不許閑了。五月,說與百姓每:謹守法度,不要教唆詞訟。


    六月,說與百姓每:盜賊生發,務要協力擒捕。七月,說與百姓每:互相覺察,不許窩藏賊盜。八月,說與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時收斂。


    九月,說與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節積蓄。十月,說與百姓每:天氣向寒,都要上緊種麥。十一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許為非。


    嘉靖三年:二月,說與百姓每:依時務農,不許遊惰失業。三月,說與百姓每:都要孝順父母,不許缺了奉養。四月,說與百姓每:不許縱放頭畜,作踐田禾。五月,說與百姓每:耕田都要牛力,不許私自殺宰。


    六月,說與百姓每:不許假充內外勢要,誆騙財物。七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朝廷教令,不要違犯。


    八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省儉,不要大破小用。九月,說與百姓每:謹守法度,不許教唆詞訟。十月,說與百姓每:橋梁道路,都要依時修理。十一月,罷。


    這種務農諭旨既帶有強製性,又有一定的規勸的色彩,很符合時政與時令。


    還有明代山東濟南一帶每逢災荒年月,很多貧苦人家都會插草標賣兒鬻女。


    臨清一帶的人販子認草標來“收購”人口,然後倒賣出去,從中牟取暴利。


    明代王象春所寫竹枝詞《濟南百詠》中《鬻女》詞記載:


    “委巷低門立小鬟,青衫豎草慘愁顏。慣收瘦馬臨清客,鬒發成雲又賣還。”


    草標已經成為人口交易的信號,作為一種標誌,現在在一些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仍可以看到。


    雖然買賣人口是惡劣的行為,但是草標的廣告性質還是客觀存在的。


    《揚州畫舫錄》卷七記載:


    “(揚州)明月樓茶肆在二釣橋南,南岸外為二道溝,中皆淮水。逢潮汐則江水兼之,肆中茶取於是,飲者往來不絕。人聲喧鬧,雜以籠養鳥聲,隔席相語,恆以眼為耳。”


    從上述記載可見,茶肆養鳥鳴叫,為的是宣揚情調、烘托氣氛,使茶客留連忘返。


    因為經營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顧客消費的心理,該茶肆無論在選址上,還是店麵的布置上都顯然下了一番功夫,為消費者創造了優雅的品茶環境,使消費者能夠舒心地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天下香料,莫如揚州‘戴春林’為上,‘張元書’次之。”盡管“張元書”遷址也不能改變它的經營狀況,商家感到無技可施,非常頭疼。


    江畹香擔任山東巡撫時,正臨近鄉試開考,商家便用千金與元書製造香料,做成漢瓦奎璧等形狀,凡是參加鄉試的書生,每人給一枚。


    後來元書家一直采用這種提供試用的經營方式,生意逐步旺,而此香料也被稱為“狀元香”。


    書生們在體驗過產品後,對該產品有了一定的認識,才會產生進一步的購買行為,足見當時商家的高超謀略。


    到了清末盛行照相,因此照相館林立,競爭激烈。


    於是一家照相館為了取得市場的先機,在門前高掛一麵放大像鏡,任行人駐足觀賞。


    鏡中映出人生白相,“各家都有當行物,花界名流大老官。”


    很多人通過在像鏡前的親身體驗,便立即選擇了此家照相館。


    以上種種營銷方式多少都透著點兒體驗營銷的影子,他們都為顧客提供了體驗產品或服務的機會,讓顧客能夠在獨特的體驗中完成消費。


    由此可見,明清時種種廣告的形式都在表明古代廣告階段正在向近代廣告階段邁進。


    本時期是中國封建製度由鼎盛走向衰敗的時期。


    明朝初期便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並一直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商業行會、商業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市場相當繁榮。


    所以,明清時期的廣告活動也是格外活躍。


    招幌廣告花樣繁多,甚至還出現了假冒招牌,商家的品牌意識極強;印刷廣告也因技術的進步實現了批量生產,印刷質量也有所提高。


    可見包裝廣告不僅僅是店麵的包裝,還有對各種日用小商品的精心裝飾;而且在這一時期的很多老字號,他們都為了迎接激烈的市場競爭,開展了不少公關活動,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由此可見,古代的廣告形式,有很多至今都仍然沿用,而且效果很好,它們不僅直接影響了下一階


    明清時期的廣告段近代廣告的發展,也為建國後和改革開放後的廣告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