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宋朝與酒有關的名人實在是太多了,除此之外,比如還有範仲淹。
範仲淹二歲喪父,家庭貧寒,他自幼刻苦學習,終於考取了進士。
他為官,清正廉潔,走到哪裏,就把善舉帶到哪裏,為民興利,為民除害。
他不懼權貴,敢於直言,一身正氣。
而且範仲淹曾領導“慶曆新政”,提出“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點主張,誌在改變當時積弱積貧的現實。
宋仁宗同意了範仲淹的建議,下詔實行。
可惜隻一年的時間,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來得及實施,就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範仲淹和他的支持者被指責為“朋黨”。
範仲淹被離開朝廷。
範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變革,是王安石變革的前奏。
範仲淹推行新政失敗後,被貶斥到西北邊陲。
當時西北方麵的西夏國對內地的騷擾日日嚴重,不但邊民不得安寧,還危及內地。
每當西夏軍來侵擾時,總是大官派小官去倉促應戰,搞得人人怯戰。
範仲淹來後,改變以往的作法。
他把1萬8千名士卒編成六隊,加強訓練,無戰事的時候就種田,既鞏固了邊防,積蓄了力量,又節約了國家軍餉開支,西夏人也不敢冒犯,於是在1044年兩國達成和議。
在這期間,範仲淹寫了一首詞,《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西北邊疆的秋天,和內地不大相同,南飛的大雁也覺得荒涼,沒有留意。
四麵邊聲是指:“涼秋九月,塞外草裏,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在重重迭迭的山嶺環抱中,在長煙落日下,孤城一座,早早就關門閉了城門。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邊塞形勢的嚴峻。
下篇著重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裏”是作者自述懷抱,自我感歎~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借一杯濁酒,消萬裏思鄉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句是用典,燕然,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然而要取得勝利,又談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即羌笛。深夜裏傳來羌笛悠悠,大地鋪滿了銀霜,將軍徹夜不眠,徘徊於庭。
“將軍白發征夫淚”。
由於自己想到戰士,既思念萬裏之遙的家鄉,想念妻子、女兒,又肩負著守衛邊防的重任,責任重大,沒有歸期,在矛盾中,隻好借助一杯濁酒,來消眼前之愁,來尋眼前之樂。
這首詞,表達了邊塞將士同甘共苦的英雄氣概。
範仲淹的另一首詞《蘇幕遮》,也寫得很豪放,意境廣闊。
碧雲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這是一首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寫出了酒入愁腸愁難消。
白雲蘭天,大地橙黃,秋色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
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蘭天連著秋水綠波。萋萋芳草延伸到遠方夕陽之外。
下篇寫思鄉的情懷黯然淒愴,旅途的愁緒重疊相續,夜裏好夢做得太少,長夜不能入睡。
獨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所以作者感慨地提出,明月高樓休獨倚。(因為夜不能寐,所以要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腸,卻湧流出相思淚,這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包括我們偉大的人民領袖***於1957年8月1日讀《宋史》314卷《範仲淹傳》時,對範仲淹的上述兩首詞,都作了詳細的點評。
***評曰: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與兼讀。讀婉約派久了,厭倦了,要改讀豪放派。豪放派讀久了,又厭倦了,應當改讀婉約派。我的興趣偏於豪放,不廢婉約。婉約派中有許多意境蒼涼而又優美的詞。範仲淹的上兩首,介於婉約和豪放兩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婉約,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婉約派中的一味兒女情長,豪放派中的一味銅琶鐵板,讀久了都令人厭倦。
人的心情是複雜的,有偏袒乃是複雜的。
所謂複雜,就是對立統一。人的心情,經常有對立的成分,不是單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詞的婉約、豪放兩派,在一個人讀起來,有時喜歡前者,有時喜歡後者,就是一例。睡不著,哼著詞,寫了這些。
可見***同誌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而且對中國古典詩詞有很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
他寫的詩詞,既豪邁、恢宏,又不失清麗、婉約,堪稱一代大家。
他對範仲淹的這兩首詞,有如此高的評價,說明這兩首詞寫得確實是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除範仲淹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要知道歐陽修4歲喪父,寡母教他讀書寫字。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學習用品,媽媽就在地上用蘆葦教他寫字。
二十歲後,歐陽修考取進士第一名。
慶曆三年(1043年),有誌於改革的宋仁宗皇帝,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擔任諫官,歐陽修就屬於其中的名士之一,當上了諫官。他非常支持範仲淹的“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他幾次受到株連,被貶官。
當有人說他和範仲淹等人是“朋黨”時,他毫無畏懼,並在“朋黨論”一文中,義正嚴辭地指出:朋黨自古就有,分君子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
小人為私利而結黨,無利則朋黨散,所以也可以說小人無朋黨。而君子之間,堅守的是道義,奉行的是忠信,愛惜的是名節。
隻有君子之間,才能同道相協。為了治理國家,能同心共濟,始終如一。所
以說隻有君子,才有朋黨。作為國君,隻有貶退小人的假朋黨,重用君子的真朋黨,天下才能太平。
歐陽修的“朋黨論”,見解深刻而切中要害,雖然遭到許多人的忌恨,但皇帝卻獎勵他敢於直言,當麵賜給他五品官服,並對身邊的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到那裏尋得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文學革新運動中,做出卓越貢獻,成為北宋中期文壇上的領袖。
又是一位有著多方麵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叫《醉翁亭記》,作者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社會風俗的描寫,表現了自己治滁的政績,抒發了與民同飲,與民同樂的理想。
文章寫的技巧很高,如行雲流水,鏗鏘有聲。
全文連用21個“也”字,把當時的情景,活靈活現在讀者眼前。文章的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來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一段是說,由於醉翁亭周圍山也美,水也美,所以太守與客來此飲酒,飲少輒醉,不是因為酒醉,而是因為山水之美而陶醉。
欣賞山水的樂趣,隻能心領神會,喝酒隻是一種寄托而已。
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成語,生活中經常使用。
第二段寫出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的變化。
第三段重點描寫“醉翁亭”中飲酒之樂: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雖然沒有管弦樂器,雖然都是就近釣的魚,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釀泉水釀成的。
這樣的野餐野味,別有風趣。
眾賓有下棋的,有投壺的,有坐的,有站的,眾賓歡樂,太守頹然醉乎期間。
寫出了國泰民安,祥和的社會風俗。
此文寫法錯綜有致,氣勢磅礴,行文流暢,音調和諧,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歐陽修不僅散文寫得好,他的詩詞也寫得好。
歐陽修喜歡飲酒,自稱醉翁。他乘船飲酒遊西湖,其中一首《采桑子》詞:
畫船載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
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船下~
空水澄鮮~
俯仰留連~
疑是湖中別有天。
乘坐彩繪的遊船,聽著急管繁弦演奏的音樂,朋友之間行令飲酒,玉盞催傳,一醉方休。
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鏡的湖麵上,任船漂遊,任君醉眠。
下麵寫醉後觀湖之樂。船在水上遊,雲在船下飄,“疑是湖中別有天”,把情和境寫活了,使人如臨其中。
歐陽修的另一首《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風清~
憂患凋零~
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
試把金觥。
舊曲重聽~
猶是當年醉裏聲。
這首詞是歐陽修退休後所作,是一首激烈的感慨之作。
十幾年前,歐陽修任滁州太守,寫出《醉翁亭記》,徜徉山水之間日子過得像月白風清,很愜意,仕途也很順利。
但轉瞬間十幾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光陰之快叫人吃驚~老來多病,好友相繼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
下篇說自己的容顏,雖然鬢發已蒼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幾年前一樣,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規律,人老心不老。
手把酒杯,重聽舊曲,人雖衰老,把酒獨酌,情何以堪~
歐陽修善於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用清麗自然的語言,描寫生動優美的風景,借酒抒發委婉深沉的感慨。
如歐陽修的《浣溪沙》詞:
堤上遊人逐畫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發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上篇寫景,每句一個“動詞”用得貼切,把景寫活了。
逐畫船的“逐”字,說明春日遊人之眾;四垂天的“垂”字,說明春水之遼闊;出秋千的“出”字,用得極精湛,詞評家晁無咎說:“隻一個?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篇寫作者在船上歡宴飲酒的場麵。
白發是詞人自指,這樣的老人,頭上插花,表現出狂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
“六幺”即曲名,“拍”是歌的節拍。
在畫船,急管繁弦,頻頻舉杯,觥籌交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尊前歡飲了。
歐陽修的一首《漁家傲》詞,寫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
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美好。
花底忽聞敲兩漿~
逡巡女伴來尋訪。
酒盞旋將荷葉當~
蓮舟蕩~
時時盞裏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
花腮酒麵紅相向。
醉倚綠陰眠一響~
驚起望~
船頭擱在沙灘上。
這首《漁家傲》描寫一群采蓮姑娘,蕩舟采蓮時飲酒逗樂,任船漂遊,船擱沙灘的快樂情景,特別清新,特別富有生活氣息。
首句“花底忽聞敲兩漿,”不寫人而自見人,不寫船而自見船。
女伴聞聲而來,荷葉當酒杯,隨船搖晃,杯酒也晃。
酒也香,花也香。少女的臉腮紅,喝酒後臉腮更紅,荷花是紅的,酒後的臉腮比花更紅。酒喝多了,不覺在綠陰下的船上睡著了,因無人劃船,船自漂遊,船頭才擱淺到沙灘上。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在一個山丘上建造一座平山堂。
他離開揚州迴京城任職後,有一次送朋友劉原甫去揚州赴任,他寫了一首送別詞《朝中措》:
平山闌檻倚晴空~
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
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
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
尊前看取衷翁。
平山堂雖不算高,因為建的地勢高,所以從平山堂四麵的窗望出去,都是晴空。站在窗前向遠處望,近處的青山曆曆在目,遠處的山巒,抹抹糊糊,山色似有似無。歐陽修親自在平山堂前種的柳樹,幾年不見,不知長得如何,
要送別的客人劉原甫文思敏捷,所以稱文章太守,又能一飲千鍾,才能橫溢,氣度豪邁。末二句感歎人生易老,要及時行樂。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他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
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賈文元當北都太守時,常與歐陽修暢飲。
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
不料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無動於衷。賈感到很惋惜。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向歐陽修敬酒祝壽,一曲又一曲地獻酒。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
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如果是歐陽修是大名鼎鼎的話,那麽柳永就是眾所周知了,的確,他也是宋朝一個愛好喝酒的大名人。
柳永,字耆卿,1034年登進士第,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大家都知道,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常出入秦樓楚館,是有名的風流才子。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他“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當時有人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流傳之廣。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專業寫詞的作家。
其詞多寫歌妓愁苦,離愁別恨,羈旅之情。
詞寫得纏綿細膩,但格調不高。
擅長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能以俚語入詞,使詞的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因而有人稱柳永是詞中白居易。
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適稱柳永的一首《蝶戀花》詞,在他的詞裏,要算風格最高的了。
獨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離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山光殘照裏~
無人會得憑闌意。
也擬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寫離愁之苦的相思豔詞。
主人公一個人,久久佇立在高樓上,細細的風迎麵吹來,無盡的離愁,極望生天際。
夕陽下,草色山光雖美,可誰了解作者相思之苦呢~
為了解脫無限的離愁,放縱飲酒,對酒當歌,結果呢,強樂還無味。
這正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到底為什麽這樣苦,這樣受煎熬呢,最後一語道破:為伊消得人憔悴。
原來是為了她~作者最後表示,為了她,衣帶寬了,人憔悴了,值得~甘心情願終不悔。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被詞論家王國維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求之古今人詞中,不曾多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她千百度,迴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出。
柳永的一首《雨霖鈴》詞,是描寫與一位戀人惜別之佳作,寫得委婉淒惻,意情盡致,讀之叫人心動: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詞的上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舍的情景。
暮色沉沉,滂沱的暴雨之後,寒蟬淒切叫個不停。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帳裏,為他擺筵送別。麵對美酒佳肴,毫無情緒。
無心於酒,有心於情。留戀處,蘭舟催發。君淚盈,妾淚盈,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隻能是無語凝咽。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要千裏之別,天南海北地分離。也是由於惜別的酒,使人的感情更無法控製。
多情自古傷離別,特別是,在這冷落清秋節時候,孰能無情,誰能無恨~
今宵酒醒何處,詞人想酒醒後,舟臨楊柳岸邊,曉風一吹,殘月掛在柳梢頭。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本首詞的警句。
這個景色,這個場麵,誰都見過,誰都經過,誰都能想象到,最普通、最平常的景物,卻給人留下最深刻、最難忘的印象。
據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之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喝大江東去。?”
這也說明,柳永寫的是婉約詞,蘇東坡寫的是豪放詞。
過去在一起,良辰美景,如膠似漆,叫人難忘。
這次要分開一年多,一切都是虛設,就是有千種風情,向誰訴說,以問句結束,給人留下想象空間。
柳永最擅長寫離情別恨,兒女情長的婉約詞,他的一首《婆羅門令》詞,也很有代表性:
昨宵裏恁和衣睡~
今宵裏又恁和衣睡。
小飲歸來~
初更過~
醺醺醉。
中夜後~何事還驚起,
霜天冷~
風細細~
觸疏窗~閃閃燈搖曳。
空床展轉重追想~
雲雨夢~任枕難繼。
寸心萬緒~
咫尺千裏~
好景良天~
彼此~
空有相憐意~
未有相憐計。
這首詞,很像《雨霖鈴》的續篇。
寫羈旅者與情人分手後,旅居異鄉,孤獨寂寞。晚上借酒消愁,半夜醒來追思。
把詞主人的相思苦、離別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昨夜和衣睡,今夜又這樣和衣睡,表現了羈旅者孤獨寂寞,生活單調,膩味,連衣服都懶得脫。
雖是獨自小飲,也喝到初更過,醺醺醉。在酒的麻醉下,忘掉眼前的痛苦,迷迷乎乎入睡。半夜後,又醒來,霜天冷,風細細,孤燈搖曳。
空床上翻來覆去,迴想追思。剛才夢中相會,最可恨,雲雨夢,難相繼。寸心萬緒,彼此空有相憐意,可惜沒有相會計。
此外還有晏殊,晏殊,字同叔,江西撫州市人,是宋朝有名的神童,7歲能為文,17歲賜進士出身。
宋仁宗時官至宰相。
其詞多寫四季景物、男女戀情、飲酒吟詩、離愁別恨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
語言婉麗,音韻和諧,工巧凝練,意境清新。善於捕捉事物特征,熔鑄佳句,膾炙人口。
《宋史》三百十一卷稱他“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範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
《宋史》又稱他“性剛簡,奉養清儉。文章瞻麗,應用無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晏元獻公雖早富貴,而奉養極約。惟喜賓客,未嚐一日不宴飲。每有佳賓,必留,亦必以歌樂相佐,談笑雜出,稍闌,即罷譴歌樂,曰:?汝曹呈藝已遍,吾當呈藝?。乃具筆禮,相與賦詞,率以為常。”
晏殊的詞寫得高雅富麗,帶有一種淒婉的情調,風格自高。
如他的三首《浣溪沙》詞。
《浣溪沙》其一: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迴,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悠閑地在小園亭台下,聽一曲新詞,喝一杯酒。
想到去年,也是這樣的天氣,也是這裏的小園亭台。
然而在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月流失,夕陽西下,都是不可逆轉的。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這首詞的名句。對仗工整,文詞美麗,又富含很深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失。
春去春會再來,燕子飛去還會歸來。
但今年的春天,今年的燕子,似同去年,不同去年。
一個人在寂靜的小園裏,在飄香的花徑上,獨自徘徊,窮思深究。
《浣溪沙》其二: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一向即一晌,一會兒。
感歎人生的短暫,在短暫的一生中,還常有離別,光陰易失,歲月易消。
在有限的生年,還是盡情地享受酒筵歌席,對酒當歌,自遣情懷吧。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這也是晏殊的名句,氣象宏闊,意境蒼茫,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切感傷都沒有用,還是多參加酒筵歌席,多欣賞歌妓舞女,多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
本詞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麵:悲時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歎消失的時光不能追迴,認識到生命就在現在,要過好現在的分分秒秒。
《浣溪沙》其三:
小閣重簾有燕過~
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杆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
幾迴疏雨滴園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這首詞通過描寫眼前即景,表達了作者酒醒人散後寂寞悵惘的心情。
燕子穿堂過,閣中人目隨燕子,看到晚花紅片,飄落在綠茵地上,池邊的曲曲欄杆,倒影在碧水涼波中。
閣中的主人感到一陣好風吹過,接著是幾滴疏雨,灑落在嫩綠的荷錢上,聲音極細微,但閣中人卻都聽到了,因小園裏太靜了。
酒醒了,人散了,孤身獨處,又添幾分閑愁。
晏殊的一首《木蘭花》詞,寫出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爛醉花間,能得幾迴,
燕鴻過後鶯歸去。
細算人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
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
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
爛醉花間應有數。
春去秋來,天迴地轉,鴻雁過後,燕鶯歸去,迴首往事,千頭萬緒。
人生好比一場春夢,過去的時光,像秋雲散失,無處尋覓。
下篇寫像神仙一樣的伴侶要離去,挽斷他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晏殊任宋朝的宰相,這時範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歐陽修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
範仲淹提出十條改革朝政的主張,史稱“慶曆新政”,政治上頗有振作氣象。
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終止改革,把範仲淹、歐陽修相繼外放,逐出朝廷,晏殊也被罷了相。
晏殊為此痛心疾首,把範仲淹、歐陽修的被貶,比為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因而他感慨激昂地喊出:不宜“獨醒”,隻宜“爛醉”。
這可能是這首詞的寓意。
晏殊在另一首《木蘭花》詞中,感慨人生如夢,讀來不禁叫人惘然若有所失: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晏殊在一首《踏莎行》中寫道: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午間小飲,酒困入睡,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夕陽正照著深深的院落。
這裏點明“愁夢”,愁的是對春光流失的惋惜和惆悵。作者富貴的生活,縱有閑愁萬種,不過是淡淡的輕愁。
晏殊的一首七言律詩《寓意》,是一首描寫男女相愛,以及離別後無限思念,借酒消愁,酒醒後更加孤獨寂寞的愛情詩。
全詩生動地描述了封建社會時代,男女戀愛生活基本麵貌和內心感情。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度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乘坐油壁香車的意中人,再也見不到了。
分手後,你就像巫峽的彩雲一樣,不知去向。
迴憶我們相見的時候,梨花院裏的月色溶溶如水,池塘邊的柳絮,隨著柔和的春風飛舞。分別以後,我曾幾次在無限的思念和寂寞中,喝傷了酒,借酒消愁,酒醒後更是孤獨寂寞,如今到了寒食節,更感冷落蕭條。
我想給你寫信,又不知向哪裏投寄,水遠山長,處處相阻相隔。
……
……
……
範仲淹二歲喪父,家庭貧寒,他自幼刻苦學習,終於考取了進士。
他為官,清正廉潔,走到哪裏,就把善舉帶到哪裏,為民興利,為民除害。
他不懼權貴,敢於直言,一身正氣。
而且範仲淹曾領導“慶曆新政”,提出“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點主張,誌在改變當時積弱積貧的現實。
宋仁宗同意了範仲淹的建議,下詔實行。
可惜隻一年的時間,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來得及實施,就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範仲淹和他的支持者被指責為“朋黨”。
範仲淹被離開朝廷。
範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變革,是王安石變革的前奏。
範仲淹推行新政失敗後,被貶斥到西北邊陲。
當時西北方麵的西夏國對內地的騷擾日日嚴重,不但邊民不得安寧,還危及內地。
每當西夏軍來侵擾時,總是大官派小官去倉促應戰,搞得人人怯戰。
範仲淹來後,改變以往的作法。
他把1萬8千名士卒編成六隊,加強訓練,無戰事的時候就種田,既鞏固了邊防,積蓄了力量,又節約了國家軍餉開支,西夏人也不敢冒犯,於是在1044年兩國達成和議。
在這期間,範仲淹寫了一首詞,《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西北邊疆的秋天,和內地不大相同,南飛的大雁也覺得荒涼,沒有留意。
四麵邊聲是指:“涼秋九月,塞外草裏,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在重重迭迭的山嶺環抱中,在長煙落日下,孤城一座,早早就關門閉了城門。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邊塞形勢的嚴峻。
下篇著重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裏”是作者自述懷抱,自我感歎~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借一杯濁酒,消萬裏思鄉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句是用典,燕然,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然而要取得勝利,又談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即羌笛。深夜裏傳來羌笛悠悠,大地鋪滿了銀霜,將軍徹夜不眠,徘徊於庭。
“將軍白發征夫淚”。
由於自己想到戰士,既思念萬裏之遙的家鄉,想念妻子、女兒,又肩負著守衛邊防的重任,責任重大,沒有歸期,在矛盾中,隻好借助一杯濁酒,來消眼前之愁,來尋眼前之樂。
這首詞,表達了邊塞將士同甘共苦的英雄氣概。
範仲淹的另一首詞《蘇幕遮》,也寫得很豪放,意境廣闊。
碧雲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這是一首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寫出了酒入愁腸愁難消。
白雲蘭天,大地橙黃,秋色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
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蘭天連著秋水綠波。萋萋芳草延伸到遠方夕陽之外。
下篇寫思鄉的情懷黯然淒愴,旅途的愁緒重疊相續,夜裏好夢做得太少,長夜不能入睡。
獨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所以作者感慨地提出,明月高樓休獨倚。(因為夜不能寐,所以要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腸,卻湧流出相思淚,這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包括我們偉大的人民領袖***於1957年8月1日讀《宋史》314卷《範仲淹傳》時,對範仲淹的上述兩首詞,都作了詳細的點評。
***評曰: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與兼讀。讀婉約派久了,厭倦了,要改讀豪放派。豪放派讀久了,又厭倦了,應當改讀婉約派。我的興趣偏於豪放,不廢婉約。婉約派中有許多意境蒼涼而又優美的詞。範仲淹的上兩首,介於婉約和豪放兩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婉約,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婉約派中的一味兒女情長,豪放派中的一味銅琶鐵板,讀久了都令人厭倦。
人的心情是複雜的,有偏袒乃是複雜的。
所謂複雜,就是對立統一。人的心情,經常有對立的成分,不是單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詞的婉約、豪放兩派,在一個人讀起來,有時喜歡前者,有時喜歡後者,就是一例。睡不著,哼著詞,寫了這些。
可見***同誌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而且對中國古典詩詞有很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
他寫的詩詞,既豪邁、恢宏,又不失清麗、婉約,堪稱一代大家。
他對範仲淹的這兩首詞,有如此高的評價,說明這兩首詞寫得確實是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除範仲淹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要知道歐陽修4歲喪父,寡母教他讀書寫字。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學習用品,媽媽就在地上用蘆葦教他寫字。
二十歲後,歐陽修考取進士第一名。
慶曆三年(1043年),有誌於改革的宋仁宗皇帝,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擔任諫官,歐陽修就屬於其中的名士之一,當上了諫官。他非常支持範仲淹的“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他幾次受到株連,被貶官。
當有人說他和範仲淹等人是“朋黨”時,他毫無畏懼,並在“朋黨論”一文中,義正嚴辭地指出:朋黨自古就有,分君子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
小人為私利而結黨,無利則朋黨散,所以也可以說小人無朋黨。而君子之間,堅守的是道義,奉行的是忠信,愛惜的是名節。
隻有君子之間,才能同道相協。為了治理國家,能同心共濟,始終如一。所
以說隻有君子,才有朋黨。作為國君,隻有貶退小人的假朋黨,重用君子的真朋黨,天下才能太平。
歐陽修的“朋黨論”,見解深刻而切中要害,雖然遭到許多人的忌恨,但皇帝卻獎勵他敢於直言,當麵賜給他五品官服,並對身邊的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到那裏尋得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文學革新運動中,做出卓越貢獻,成為北宋中期文壇上的領袖。
又是一位有著多方麵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叫《醉翁亭記》,作者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社會風俗的描寫,表現了自己治滁的政績,抒發了與民同飲,與民同樂的理想。
文章寫的技巧很高,如行雲流水,鏗鏘有聲。
全文連用21個“也”字,把當時的情景,活靈活現在讀者眼前。文章的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來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一段是說,由於醉翁亭周圍山也美,水也美,所以太守與客來此飲酒,飲少輒醉,不是因為酒醉,而是因為山水之美而陶醉。
欣賞山水的樂趣,隻能心領神會,喝酒隻是一種寄托而已。
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成語,生活中經常使用。
第二段寫出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的變化。
第三段重點描寫“醉翁亭”中飲酒之樂: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雖然沒有管弦樂器,雖然都是就近釣的魚,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釀泉水釀成的。
這樣的野餐野味,別有風趣。
眾賓有下棋的,有投壺的,有坐的,有站的,眾賓歡樂,太守頹然醉乎期間。
寫出了國泰民安,祥和的社會風俗。
此文寫法錯綜有致,氣勢磅礴,行文流暢,音調和諧,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歐陽修不僅散文寫得好,他的詩詞也寫得好。
歐陽修喜歡飲酒,自稱醉翁。他乘船飲酒遊西湖,其中一首《采桑子》詞:
畫船載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
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船下~
空水澄鮮~
俯仰留連~
疑是湖中別有天。
乘坐彩繪的遊船,聽著急管繁弦演奏的音樂,朋友之間行令飲酒,玉盞催傳,一醉方休。
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鏡的湖麵上,任船漂遊,任君醉眠。
下麵寫醉後觀湖之樂。船在水上遊,雲在船下飄,“疑是湖中別有天”,把情和境寫活了,使人如臨其中。
歐陽修的另一首《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風清~
憂患凋零~
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
試把金觥。
舊曲重聽~
猶是當年醉裏聲。
這首詞是歐陽修退休後所作,是一首激烈的感慨之作。
十幾年前,歐陽修任滁州太守,寫出《醉翁亭記》,徜徉山水之間日子過得像月白風清,很愜意,仕途也很順利。
但轉瞬間十幾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光陰之快叫人吃驚~老來多病,好友相繼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
下篇說自己的容顏,雖然鬢發已蒼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幾年前一樣,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規律,人老心不老。
手把酒杯,重聽舊曲,人雖衰老,把酒獨酌,情何以堪~
歐陽修善於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用清麗自然的語言,描寫生動優美的風景,借酒抒發委婉深沉的感慨。
如歐陽修的《浣溪沙》詞:
堤上遊人逐畫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發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上篇寫景,每句一個“動詞”用得貼切,把景寫活了。
逐畫船的“逐”字,說明春日遊人之眾;四垂天的“垂”字,說明春水之遼闊;出秋千的“出”字,用得極精湛,詞評家晁無咎說:“隻一個?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篇寫作者在船上歡宴飲酒的場麵。
白發是詞人自指,這樣的老人,頭上插花,表現出狂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
“六幺”即曲名,“拍”是歌的節拍。
在畫船,急管繁弦,頻頻舉杯,觥籌交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尊前歡飲了。
歐陽修的一首《漁家傲》詞,寫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
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美好。
花底忽聞敲兩漿~
逡巡女伴來尋訪。
酒盞旋將荷葉當~
蓮舟蕩~
時時盞裏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
花腮酒麵紅相向。
醉倚綠陰眠一響~
驚起望~
船頭擱在沙灘上。
這首《漁家傲》描寫一群采蓮姑娘,蕩舟采蓮時飲酒逗樂,任船漂遊,船擱沙灘的快樂情景,特別清新,特別富有生活氣息。
首句“花底忽聞敲兩漿,”不寫人而自見人,不寫船而自見船。
女伴聞聲而來,荷葉當酒杯,隨船搖晃,杯酒也晃。
酒也香,花也香。少女的臉腮紅,喝酒後臉腮更紅,荷花是紅的,酒後的臉腮比花更紅。酒喝多了,不覺在綠陰下的船上睡著了,因無人劃船,船自漂遊,船頭才擱淺到沙灘上。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在一個山丘上建造一座平山堂。
他離開揚州迴京城任職後,有一次送朋友劉原甫去揚州赴任,他寫了一首送別詞《朝中措》:
平山闌檻倚晴空~
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
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
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
尊前看取衷翁。
平山堂雖不算高,因為建的地勢高,所以從平山堂四麵的窗望出去,都是晴空。站在窗前向遠處望,近處的青山曆曆在目,遠處的山巒,抹抹糊糊,山色似有似無。歐陽修親自在平山堂前種的柳樹,幾年不見,不知長得如何,
要送別的客人劉原甫文思敏捷,所以稱文章太守,又能一飲千鍾,才能橫溢,氣度豪邁。末二句感歎人生易老,要及時行樂。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他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
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賈文元當北都太守時,常與歐陽修暢飲。
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
不料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無動於衷。賈感到很惋惜。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向歐陽修敬酒祝壽,一曲又一曲地獻酒。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
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如果是歐陽修是大名鼎鼎的話,那麽柳永就是眾所周知了,的確,他也是宋朝一個愛好喝酒的大名人。
柳永,字耆卿,1034年登進士第,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大家都知道,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常出入秦樓楚館,是有名的風流才子。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他“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當時有人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流傳之廣。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專業寫詞的作家。
其詞多寫歌妓愁苦,離愁別恨,羈旅之情。
詞寫得纏綿細膩,但格調不高。
擅長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能以俚語入詞,使詞的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因而有人稱柳永是詞中白居易。
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適稱柳永的一首《蝶戀花》詞,在他的詞裏,要算風格最高的了。
獨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離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山光殘照裏~
無人會得憑闌意。
也擬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寫離愁之苦的相思豔詞。
主人公一個人,久久佇立在高樓上,細細的風迎麵吹來,無盡的離愁,極望生天際。
夕陽下,草色山光雖美,可誰了解作者相思之苦呢~
為了解脫無限的離愁,放縱飲酒,對酒當歌,結果呢,強樂還無味。
這正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到底為什麽這樣苦,這樣受煎熬呢,最後一語道破:為伊消得人憔悴。
原來是為了她~作者最後表示,為了她,衣帶寬了,人憔悴了,值得~甘心情願終不悔。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被詞論家王國維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求之古今人詞中,不曾多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她千百度,迴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出。
柳永的一首《雨霖鈴》詞,是描寫與一位戀人惜別之佳作,寫得委婉淒惻,意情盡致,讀之叫人心動: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詞的上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舍的情景。
暮色沉沉,滂沱的暴雨之後,寒蟬淒切叫個不停。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帳裏,為他擺筵送別。麵對美酒佳肴,毫無情緒。
無心於酒,有心於情。留戀處,蘭舟催發。君淚盈,妾淚盈,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隻能是無語凝咽。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要千裏之別,天南海北地分離。也是由於惜別的酒,使人的感情更無法控製。
多情自古傷離別,特別是,在這冷落清秋節時候,孰能無情,誰能無恨~
今宵酒醒何處,詞人想酒醒後,舟臨楊柳岸邊,曉風一吹,殘月掛在柳梢頭。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本首詞的警句。
這個景色,這個場麵,誰都見過,誰都經過,誰都能想象到,最普通、最平常的景物,卻給人留下最深刻、最難忘的印象。
據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之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喝大江東去。?”
這也說明,柳永寫的是婉約詞,蘇東坡寫的是豪放詞。
過去在一起,良辰美景,如膠似漆,叫人難忘。
這次要分開一年多,一切都是虛設,就是有千種風情,向誰訴說,以問句結束,給人留下想象空間。
柳永最擅長寫離情別恨,兒女情長的婉約詞,他的一首《婆羅門令》詞,也很有代表性:
昨宵裏恁和衣睡~
今宵裏又恁和衣睡。
小飲歸來~
初更過~
醺醺醉。
中夜後~何事還驚起,
霜天冷~
風細細~
觸疏窗~閃閃燈搖曳。
空床展轉重追想~
雲雨夢~任枕難繼。
寸心萬緒~
咫尺千裏~
好景良天~
彼此~
空有相憐意~
未有相憐計。
這首詞,很像《雨霖鈴》的續篇。
寫羈旅者與情人分手後,旅居異鄉,孤獨寂寞。晚上借酒消愁,半夜醒來追思。
把詞主人的相思苦、離別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昨夜和衣睡,今夜又這樣和衣睡,表現了羈旅者孤獨寂寞,生活單調,膩味,連衣服都懶得脫。
雖是獨自小飲,也喝到初更過,醺醺醉。在酒的麻醉下,忘掉眼前的痛苦,迷迷乎乎入睡。半夜後,又醒來,霜天冷,風細細,孤燈搖曳。
空床上翻來覆去,迴想追思。剛才夢中相會,最可恨,雲雨夢,難相繼。寸心萬緒,彼此空有相憐意,可惜沒有相會計。
此外還有晏殊,晏殊,字同叔,江西撫州市人,是宋朝有名的神童,7歲能為文,17歲賜進士出身。
宋仁宗時官至宰相。
其詞多寫四季景物、男女戀情、飲酒吟詩、離愁別恨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
語言婉麗,音韻和諧,工巧凝練,意境清新。善於捕捉事物特征,熔鑄佳句,膾炙人口。
《宋史》三百十一卷稱他“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範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
《宋史》又稱他“性剛簡,奉養清儉。文章瞻麗,應用無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晏元獻公雖早富貴,而奉養極約。惟喜賓客,未嚐一日不宴飲。每有佳賓,必留,亦必以歌樂相佐,談笑雜出,稍闌,即罷譴歌樂,曰:?汝曹呈藝已遍,吾當呈藝?。乃具筆禮,相與賦詞,率以為常。”
晏殊的詞寫得高雅富麗,帶有一種淒婉的情調,風格自高。
如他的三首《浣溪沙》詞。
《浣溪沙》其一: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迴,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悠閑地在小園亭台下,聽一曲新詞,喝一杯酒。
想到去年,也是這樣的天氣,也是這裏的小園亭台。
然而在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月流失,夕陽西下,都是不可逆轉的。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這首詞的名句。對仗工整,文詞美麗,又富含很深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失。
春去春會再來,燕子飛去還會歸來。
但今年的春天,今年的燕子,似同去年,不同去年。
一個人在寂靜的小園裏,在飄香的花徑上,獨自徘徊,窮思深究。
《浣溪沙》其二: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一向即一晌,一會兒。
感歎人生的短暫,在短暫的一生中,還常有離別,光陰易失,歲月易消。
在有限的生年,還是盡情地享受酒筵歌席,對酒當歌,自遣情懷吧。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這也是晏殊的名句,氣象宏闊,意境蒼茫,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切感傷都沒有用,還是多參加酒筵歌席,多欣賞歌妓舞女,多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
本詞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麵:悲時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歎消失的時光不能追迴,認識到生命就在現在,要過好現在的分分秒秒。
《浣溪沙》其三:
小閣重簾有燕過~
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杆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
幾迴疏雨滴園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這首詞通過描寫眼前即景,表達了作者酒醒人散後寂寞悵惘的心情。
燕子穿堂過,閣中人目隨燕子,看到晚花紅片,飄落在綠茵地上,池邊的曲曲欄杆,倒影在碧水涼波中。
閣中的主人感到一陣好風吹過,接著是幾滴疏雨,灑落在嫩綠的荷錢上,聲音極細微,但閣中人卻都聽到了,因小園裏太靜了。
酒醒了,人散了,孤身獨處,又添幾分閑愁。
晏殊的一首《木蘭花》詞,寫出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爛醉花間,能得幾迴,
燕鴻過後鶯歸去。
細算人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
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
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
爛醉花間應有數。
春去秋來,天迴地轉,鴻雁過後,燕鶯歸去,迴首往事,千頭萬緒。
人生好比一場春夢,過去的時光,像秋雲散失,無處尋覓。
下篇寫像神仙一樣的伴侶要離去,挽斷他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晏殊任宋朝的宰相,這時範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歐陽修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
範仲淹提出十條改革朝政的主張,史稱“慶曆新政”,政治上頗有振作氣象。
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終止改革,把範仲淹、歐陽修相繼外放,逐出朝廷,晏殊也被罷了相。
晏殊為此痛心疾首,把範仲淹、歐陽修的被貶,比為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因而他感慨激昂地喊出:不宜“獨醒”,隻宜“爛醉”。
這可能是這首詞的寓意。
晏殊在另一首《木蘭花》詞中,感慨人生如夢,讀來不禁叫人惘然若有所失: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晏殊在一首《踏莎行》中寫道: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午間小飲,酒困入睡,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夕陽正照著深深的院落。
這裏點明“愁夢”,愁的是對春光流失的惋惜和惆悵。作者富貴的生活,縱有閑愁萬種,不過是淡淡的輕愁。
晏殊的一首七言律詩《寓意》,是一首描寫男女相愛,以及離別後無限思念,借酒消愁,酒醒後更加孤獨寂寞的愛情詩。
全詩生動地描述了封建社會時代,男女戀愛生活基本麵貌和內心感情。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度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乘坐油壁香車的意中人,再也見不到了。
分手後,你就像巫峽的彩雲一樣,不知去向。
迴憶我們相見的時候,梨花院裏的月色溶溶如水,池塘邊的柳絮,隨著柔和的春風飛舞。分別以後,我曾幾次在無限的思念和寂寞中,喝傷了酒,借酒消愁,酒醒後更是孤獨寂寞,如今到了寒食節,更感冷落蕭條。
我想給你寫信,又不知向哪裏投寄,水遠山長,處處相阻相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