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也正是因為當官太好了,有權有勢有地位,可以說應有盡有,所以無數多人削尖了腦袋,想盡一切辦法都想當官。
而且當官也容易,像是晚清著名大臣李鴻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當然,這麽說雖然有些誇大其詞的成分,但也相去不多,因為做官其實也是有做官的訣竅的,也需要“修煉”。
而你隻要掌握了這其中的官訣,就能仕途暢達,官運亨通。
否則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丟官、掉腦袋。
拋去其他朝代太早了不說,咱們單說說清朝,清代的官吏們可以說是“修煉”出了不少官訣啊,這些官訣對於清代的吏治官風起過非常惡劣的腐蝕作用。
例如林同濟《文化形態史觀》曾舉出不少官訣(林氏稱之為“宦術”,並認為“宦術的真髓就在‘手腕’兩個字”),這些官訣在清代官場上是一應俱全的。
其文雲:“投桃、報李、拍馬、捧場,此手腕也。
標榜、拉攏、結拜、聯襟,亦手腕也。排擠、造謠、掠功、嫁禍,又手腕也。
如何模棱,如何對付,如何吹牛,如何裝病,形形色色,無往而非手腕也。
一切皆手腕,也就是一切皆作態,一切皆做假。
一切皆做假,便做官矣~打官話,說假也。
做官樣文章,寫假也。官場的道德,假道德也。
官場的事務,假公濟私的勾當也。”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麵作者菌可以給大家著重談談幾種清代官場上頗為流行的官訣。
一、多磕頭,少說話。
身曆乾嘉道三朝的顯宦曹振鏞是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典型。
曹曆任三朝大學士,備受皇帝恩寵,死後還獲得“文正”的諡號(文正是對有功尤其是品節端方的官吏的極高讚譽,據說清朝隻有八人得此殊榮),並入了賢良祠,真可謂官運亨通,載譽後世。
但他獲得這樣的高位和殊榮,並非因為他幹過什麽值得稱道的政績,而是因為他精通“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
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披露其自白雲:“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
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這便是曹振鏞自己概括的“身名俱泰”的秘訣了。
《清史稿~曹振鏞傳》還誇他“實心任事,外貌訥然”,“小心謹慎,一守文法”。
實即說他任皇帝驅使,唯唯諾諾,恭順過人。
但就是靠這,他成了三朝元老,跟著哪個主子都吃香。
曹振鏞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還向門生後輩加以提倡,甚至告誡那些專負糾彈之責,本應“多說話,不磕頭”的禦史也行此官訣。
《暝庵雜識》記雲:“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禦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
這些禦史聽了曹振鏞的話,都“循默守位”,能不說就不說,得過且過了。
包括《官場現形記》有一段華中堂向門生賈大少爺傳授“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描寫,華中堂極像曹振鏞(據有人考,華中堂寫的是榮祿,但此處關於官訣的描寫,與曹振鏞毫無二致)。
書中寫到賈大少爺向華中堂請教關於磕頭的問題,華中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
“應該碰頭的地方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
書中又寫到黃大軍機向賈大少爺稱讚華中堂的秘訣:“華中堂,閱曆深,他叫你多磕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
曹振鏞一方麵向門生後輩傳授磕頭秘訣,一方麵又向皇帝獻箝製大臣之策,使大臣們不得不“多磕頭,少說話”。
他曾向昏庸的道光皇帝獻策說,對臣子們“指陳闕失”的奏章,可“擇其最小節目之錯誤者譴責之”,使臣子們感到天子能“察及秋毫”,便更加恭順聽話了。
於是道光帝吹毛求疵,閉塞言路,“奏章中有極小錯誤,必嚴斥罰俸降革”。
結果,“中外(朝野)震驚,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
臣子們全成了“多磕頭,少說話”的庸碌之輩,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報喜不報憂了。
太平軍起事時,大臣們互相隱諱,直到許多名城被攻克,才不得不上奏。
對於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人指出:“皆振鏞隱蔽之罪有以成之。”
對於曹振鏞倡導的官訣給吏治、世風帶來的惡劣影響,許多有識之士給予了揭露和抨擊。
朱克敬在抨擊曹氏官訣時說:“道光以來,世風柔靡,實本於此。近更加浮滑,稍質直即不容矣。”
還有一位正直的無名氏做了四闋《一剪梅》詞,諷刺曹振鏞之流及惡劣的世風。
其一雲:“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這是說外官打探京城官場消息,賄賂京官)。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其二雲:“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其三雲:“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讚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其四雲:“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真是維妙維肖又入木三分~~
二、圓滑趨避之術。
眾所周知,封建官場常常是不平靜的。
同僚間勾心鬥角,上司喜怒無常,政敵互相傾軋,政局變幻莫測,都是官場上常見的現象。
因此,久曆官場的人便揣摩出了圓滑模棱、以時趨避的做官訣竅。
靠此便可以八麵玲瓏,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從而順利地做官升官。
清代官場上這種做官訣竅甚為流行。
清初官場上的普遍觀念是:圓滑是明智,剛正是狂愚。
顧炎武曾引白居易題胡旋舞女的詩形容這種壞風氣:“臣妾人人學圓轉。”
晚清吏風敗壞,政局多變,圓滑趨避之術更加流行和精微。劉光第曾感歎道:“宦途趨避閃爍,何止萬端。”
身曆鹹同光三朝的顯宦王文韶是精於圓滑趨避之術的典型。
王文韶曾做過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在朝廷做過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可謂官運極佳。
他做官的訣竅就是遇事圓滑模棱,明於趨避。
《清史稿~王文韶傳》說:“文韶更事久,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
因其圓滑模棱至極,所以被人譏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清人何剛德說:王文韶“人極圓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鄭逸梅說:“王文韶為人柔和宛轉,有琉璃蛋之稱。”
《清朝野史大觀》記雲:“京師士大夫豔傳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稱,蓋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形容)者。”
而且在清代官場上,類似王文韶這樣的油滑官吏極多,因而該書又說:“清代官場,無論京官、外官、大官、小官,皆含有枇杷核子性質,未可專以此諡文勤也。”
王文韶圓滑的一個具體表現是遇到重要問題需要表態時,推三躲四,裝聾作啞。
李伯元《南亭筆記》講到一件事,很能說明王文韶的這一特點:王文韶入軍機後“耳聾愈甚”,一日,二大臣爭一事,相持不下。
西太後問王意如何,王不知所雲,隻得莞爾而笑。
西太後再三追問,王仍笑。
西太後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王仍笑如前。
王文韶的耳聾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聾作為躲事避風頭的手段。
深知其奧秘的清末大吏梁士詒在給其父的一封信裏說:王文韶“有聾疾,而又遇事詐聾”。
王文韶圓滑成性,素不與人爭,而一旦遇到勢大的權臣駁斥自己的意見便特別受不了。
有一次在討論對外政策的禦前會議上,他的意見被某權臣駁斥後,竟嚇得“汗流浹背,俯首不敢再言”。
王文韶對自己的圓滑處世之道不但不羞愧,反而頗為得意,認為自己這樣做與世無爭,與人無仇,可以穩坐官位。
他當軍機大臣時,每天淩晨入宮值班,轎前都導以寫有很大“王”字的燈籠,使人一望便知是他。
有人以革命黨正謀炸權貴勸他去掉燈上的字,他說:“我一向與人和平共處,沒有仇人,正怕誤傷。所以特地把燈上的姓字寫得很大,以便人能看到。”
可以看出,王文韶是很欣賞自己的圓滑處世之道的。
《官場現形記》“模棱人慣說模棱話”一節,寫了個圓滑模棱的徐大軍機,很像王文韶。
這位徐大軍機“見了上頭,上頭說東,他也東,上頭說西,他也西。每逢見麵,無非‘是是是’,‘者者者’。
倘若碰著上頭要他出主意,他怕用心,便推頭聽不見,隻在地下亂碰頭。……後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王文韶是杭州人,曾作戶部尚書,“有聾疾”,書裏寫的這個徐大軍機也是杭州人,戶部尚書,且“兩耳重聽”,從《官場現形記》的描寫看,徐大軍機當是以王文韶為原型的。
對王文韶這個靠圓滑趨避之術官運亨通的庸吏,正直之士是非常鄙視的,除譏為琉璃球之類以外,還有人在其死後撰“挽聯”譏之:“承塵集,耳眚聞牛,聰明不愧琉璃,速死毋成覆巢卵;鹿友乘軒,猿公戀棧,相業惟堪伴食,攀髯去作素餐臣。”
聯中嘲諷王文韶不愧是個琉璃蛋,雖官居相位,但不過是個屍位素餐的“伴食宰相”(唐代盧懷慎與姚崇對掌樞密,自以吏道不及姚崇,故每事推讓,人謂之“伴食宰相”)而已。此實乃蓋棺之論。
清代官場上精於圓滑趨避之術的官僚還有很多。
下麵再舉翁同龢、李盛鐸、善耆、徐世昌四人為例。
翁同龢是個經過官場千錘百煉的老官僚,甚精趨避之術。
在晚清政治風雲中,他首鼠兩端,既想替皇帝收迴權力,又怕自己擔當擅權的罪名,先是保薦康有為,繼而又後悔。
他所念念不忘的惟有個人的利害得失,唯恐承擔半點責任。
《續孽海花》裏寫梁啟超評論他說:“龔師傅(影射翁同龢)太膽小,於官場中趨避之術太工,他隻可以做承平良相,決不能做救時名相。”
譚嗣同又分析說:“這位老夫子的意思,一來要迎合王爺的意思,二來要脫卸在小翁(指張蔭桓)身上,不擔責任;三來恐怕我(指康有為)不受羈勒。”
可見翁同龢的圓滑狡黠。李盛鐸也是個巧於趨避、見風使舵的官僚。
他原曾簽名參加了保國會,但後來感到對自己不利,便退了出來,並上書劾會,以求自免。
他起先奔走的是極端守舊派徐桐之門,為了迎合徐桐厭惡洋貨的心理,他砸了自己的鴉片煙槍。
但徐桐死後,他又馬上轉而攀附好講洋務的奕劻,並一改追隨徐桐時砸煙槍的麵孔,向奕劻吹噓起自己“深通洋務”來了。
曾任民政部尚書的善耆在清末親貴中以圓滑見稱,他對於光緒帝和慈禧兩派,采取騎牆式的兩麵討好做法,八麵玲瓏。清末民初屢任高官的徐世昌經過幾十年宦海沉浮,總結出四條秘訣,並自吹靠了這四條在宦海中沒有失敗的。
第一條即“圓通”。即講話要留有餘地,耐人尋味;做事要容可轉圓,隨機進退;待人要保持不即不離;幹事要八麵玲瓏,左右逢源,不致左支右絀。
另外三條秘訣是“沉穩、柔韌、機警”。
……
……
……
而且當官也容易,像是晚清著名大臣李鴻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當然,這麽說雖然有些誇大其詞的成分,但也相去不多,因為做官其實也是有做官的訣竅的,也需要“修煉”。
而你隻要掌握了這其中的官訣,就能仕途暢達,官運亨通。
否則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丟官、掉腦袋。
拋去其他朝代太早了不說,咱們單說說清朝,清代的官吏們可以說是“修煉”出了不少官訣啊,這些官訣對於清代的吏治官風起過非常惡劣的腐蝕作用。
例如林同濟《文化形態史觀》曾舉出不少官訣(林氏稱之為“宦術”,並認為“宦術的真髓就在‘手腕’兩個字”),這些官訣在清代官場上是一應俱全的。
其文雲:“投桃、報李、拍馬、捧場,此手腕也。
標榜、拉攏、結拜、聯襟,亦手腕也。排擠、造謠、掠功、嫁禍,又手腕也。
如何模棱,如何對付,如何吹牛,如何裝病,形形色色,無往而非手腕也。
一切皆手腕,也就是一切皆作態,一切皆做假。
一切皆做假,便做官矣~打官話,說假也。
做官樣文章,寫假也。官場的道德,假道德也。
官場的事務,假公濟私的勾當也。”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麵作者菌可以給大家著重談談幾種清代官場上頗為流行的官訣。
一、多磕頭,少說話。
身曆乾嘉道三朝的顯宦曹振鏞是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典型。
曹曆任三朝大學士,備受皇帝恩寵,死後還獲得“文正”的諡號(文正是對有功尤其是品節端方的官吏的極高讚譽,據說清朝隻有八人得此殊榮),並入了賢良祠,真可謂官運亨通,載譽後世。
但他獲得這樣的高位和殊榮,並非因為他幹過什麽值得稱道的政績,而是因為他精通“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
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披露其自白雲:“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
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這便是曹振鏞自己概括的“身名俱泰”的秘訣了。
《清史稿~曹振鏞傳》還誇他“實心任事,外貌訥然”,“小心謹慎,一守文法”。
實即說他任皇帝驅使,唯唯諾諾,恭順過人。
但就是靠這,他成了三朝元老,跟著哪個主子都吃香。
曹振鏞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還向門生後輩加以提倡,甚至告誡那些專負糾彈之責,本應“多說話,不磕頭”的禦史也行此官訣。
《暝庵雜識》記雲:“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禦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
這些禦史聽了曹振鏞的話,都“循默守位”,能不說就不說,得過且過了。
包括《官場現形記》有一段華中堂向門生賈大少爺傳授“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描寫,華中堂極像曹振鏞(據有人考,華中堂寫的是榮祿,但此處關於官訣的描寫,與曹振鏞毫無二致)。
書中寫到賈大少爺向華中堂請教關於磕頭的問題,華中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
“應該碰頭的地方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
書中又寫到黃大軍機向賈大少爺稱讚華中堂的秘訣:“華中堂,閱曆深,他叫你多磕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
曹振鏞一方麵向門生後輩傳授磕頭秘訣,一方麵又向皇帝獻箝製大臣之策,使大臣們不得不“多磕頭,少說話”。
他曾向昏庸的道光皇帝獻策說,對臣子們“指陳闕失”的奏章,可“擇其最小節目之錯誤者譴責之”,使臣子們感到天子能“察及秋毫”,便更加恭順聽話了。
於是道光帝吹毛求疵,閉塞言路,“奏章中有極小錯誤,必嚴斥罰俸降革”。
結果,“中外(朝野)震驚,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
臣子們全成了“多磕頭,少說話”的庸碌之輩,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報喜不報憂了。
太平軍起事時,大臣們互相隱諱,直到許多名城被攻克,才不得不上奏。
對於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人指出:“皆振鏞隱蔽之罪有以成之。”
對於曹振鏞倡導的官訣給吏治、世風帶來的惡劣影響,許多有識之士給予了揭露和抨擊。
朱克敬在抨擊曹氏官訣時說:“道光以來,世風柔靡,實本於此。近更加浮滑,稍質直即不容矣。”
還有一位正直的無名氏做了四闋《一剪梅》詞,諷刺曹振鏞之流及惡劣的世風。
其一雲:“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這是說外官打探京城官場消息,賄賂京官)。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其二雲:“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其三雲:“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讚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其四雲:“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真是維妙維肖又入木三分~~
二、圓滑趨避之術。
眾所周知,封建官場常常是不平靜的。
同僚間勾心鬥角,上司喜怒無常,政敵互相傾軋,政局變幻莫測,都是官場上常見的現象。
因此,久曆官場的人便揣摩出了圓滑模棱、以時趨避的做官訣竅。
靠此便可以八麵玲瓏,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從而順利地做官升官。
清代官場上這種做官訣竅甚為流行。
清初官場上的普遍觀念是:圓滑是明智,剛正是狂愚。
顧炎武曾引白居易題胡旋舞女的詩形容這種壞風氣:“臣妾人人學圓轉。”
晚清吏風敗壞,政局多變,圓滑趨避之術更加流行和精微。劉光第曾感歎道:“宦途趨避閃爍,何止萬端。”
身曆鹹同光三朝的顯宦王文韶是精於圓滑趨避之術的典型。
王文韶曾做過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在朝廷做過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可謂官運極佳。
他做官的訣竅就是遇事圓滑模棱,明於趨避。
《清史稿~王文韶傳》說:“文韶更事久,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
因其圓滑模棱至極,所以被人譏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清人何剛德說:王文韶“人極圓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鄭逸梅說:“王文韶為人柔和宛轉,有琉璃蛋之稱。”
《清朝野史大觀》記雲:“京師士大夫豔傳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稱,蓋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形容)者。”
而且在清代官場上,類似王文韶這樣的油滑官吏極多,因而該書又說:“清代官場,無論京官、外官、大官、小官,皆含有枇杷核子性質,未可專以此諡文勤也。”
王文韶圓滑的一個具體表現是遇到重要問題需要表態時,推三躲四,裝聾作啞。
李伯元《南亭筆記》講到一件事,很能說明王文韶的這一特點:王文韶入軍機後“耳聾愈甚”,一日,二大臣爭一事,相持不下。
西太後問王意如何,王不知所雲,隻得莞爾而笑。
西太後再三追問,王仍笑。
西太後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王仍笑如前。
王文韶的耳聾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聾作為躲事避風頭的手段。
深知其奧秘的清末大吏梁士詒在給其父的一封信裏說:王文韶“有聾疾,而又遇事詐聾”。
王文韶圓滑成性,素不與人爭,而一旦遇到勢大的權臣駁斥自己的意見便特別受不了。
有一次在討論對外政策的禦前會議上,他的意見被某權臣駁斥後,竟嚇得“汗流浹背,俯首不敢再言”。
王文韶對自己的圓滑處世之道不但不羞愧,反而頗為得意,認為自己這樣做與世無爭,與人無仇,可以穩坐官位。
他當軍機大臣時,每天淩晨入宮值班,轎前都導以寫有很大“王”字的燈籠,使人一望便知是他。
有人以革命黨正謀炸權貴勸他去掉燈上的字,他說:“我一向與人和平共處,沒有仇人,正怕誤傷。所以特地把燈上的姓字寫得很大,以便人能看到。”
可以看出,王文韶是很欣賞自己的圓滑處世之道的。
《官場現形記》“模棱人慣說模棱話”一節,寫了個圓滑模棱的徐大軍機,很像王文韶。
這位徐大軍機“見了上頭,上頭說東,他也東,上頭說西,他也西。每逢見麵,無非‘是是是’,‘者者者’。
倘若碰著上頭要他出主意,他怕用心,便推頭聽不見,隻在地下亂碰頭。……後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王文韶是杭州人,曾作戶部尚書,“有聾疾”,書裏寫的這個徐大軍機也是杭州人,戶部尚書,且“兩耳重聽”,從《官場現形記》的描寫看,徐大軍機當是以王文韶為原型的。
對王文韶這個靠圓滑趨避之術官運亨通的庸吏,正直之士是非常鄙視的,除譏為琉璃球之類以外,還有人在其死後撰“挽聯”譏之:“承塵集,耳眚聞牛,聰明不愧琉璃,速死毋成覆巢卵;鹿友乘軒,猿公戀棧,相業惟堪伴食,攀髯去作素餐臣。”
聯中嘲諷王文韶不愧是個琉璃蛋,雖官居相位,但不過是個屍位素餐的“伴食宰相”(唐代盧懷慎與姚崇對掌樞密,自以吏道不及姚崇,故每事推讓,人謂之“伴食宰相”)而已。此實乃蓋棺之論。
清代官場上精於圓滑趨避之術的官僚還有很多。
下麵再舉翁同龢、李盛鐸、善耆、徐世昌四人為例。
翁同龢是個經過官場千錘百煉的老官僚,甚精趨避之術。
在晚清政治風雲中,他首鼠兩端,既想替皇帝收迴權力,又怕自己擔當擅權的罪名,先是保薦康有為,繼而又後悔。
他所念念不忘的惟有個人的利害得失,唯恐承擔半點責任。
《續孽海花》裏寫梁啟超評論他說:“龔師傅(影射翁同龢)太膽小,於官場中趨避之術太工,他隻可以做承平良相,決不能做救時名相。”
譚嗣同又分析說:“這位老夫子的意思,一來要迎合王爺的意思,二來要脫卸在小翁(指張蔭桓)身上,不擔責任;三來恐怕我(指康有為)不受羈勒。”
可見翁同龢的圓滑狡黠。李盛鐸也是個巧於趨避、見風使舵的官僚。
他原曾簽名參加了保國會,但後來感到對自己不利,便退了出來,並上書劾會,以求自免。
他起先奔走的是極端守舊派徐桐之門,為了迎合徐桐厭惡洋貨的心理,他砸了自己的鴉片煙槍。
但徐桐死後,他又馬上轉而攀附好講洋務的奕劻,並一改追隨徐桐時砸煙槍的麵孔,向奕劻吹噓起自己“深通洋務”來了。
曾任民政部尚書的善耆在清末親貴中以圓滑見稱,他對於光緒帝和慈禧兩派,采取騎牆式的兩麵討好做法,八麵玲瓏。清末民初屢任高官的徐世昌經過幾十年宦海沉浮,總結出四條秘訣,並自吹靠了這四條在宦海中沒有失敗的。
第一條即“圓通”。即講話要留有餘地,耐人尋味;做事要容可轉圓,隨機進退;待人要保持不即不離;幹事要八麵玲瓏,左右逢源,不致左支右絀。
另外三條秘訣是“沉穩、柔韌、機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