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像前文說的,在隋唐時期,其實文舉進士這些並沒有太多的特權,隻能說明你是個文化人,別的好處也沒有太多。
雖然當時他們特別有才華者,也會收到一些權貴人家的追捧,與其聯姻等等,但都少之又少,當時人們的主流觀念,還是與門閥世家聯姻,這才是上檔次有麵子的事情。
一直到宋朝以後,文舉進士們的身份地位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真的是從五代亂世中轉息之間就翻身做主,牛叉到不要不要的。
別的不說,光是你考中進士後,就不愁沒有沒嬌妻了,有的是權貴人家與你聯姻,而且是搶著要,就怕你不答應。
這不是作者菌胡謅,而是真的,因為在宋代,由於文舉生們的身份地位實在太高了,所以為此還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娶親風俗,那就是“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顧名思義,就是在發榜之日,各地的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的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堪稱瘋狂,比商場吐血打折甩賣還要瘋狂,幾乎就是明搶,因此坊間便稱其為“捉婿”,可謂是文舉生們難得的春天啊,著實羨慕了無數人。
包括不少宋人的筆記對“榜下捉婿”都多有涉及。
當然,這種近似金錢交易的“捉婿”,蘊涵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它說明了宋朝時的經濟崛起,富裕起來的平民階層渴望跨入上層社會,於是隻能通過這種聯姻手段,將有前途有地位的文舉進士們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以達到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作用。
畢竟前文都說過了,宋朝是中國科舉製度最完善的時代,考試取士為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致使人們把趕考走仕途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一旦金榜題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
但大宋官位畢竟有限,經不起天下人爭搶,隻有佼佼者才有望勝出。
所以大家隻得臥薪嚐膽寒窗苦讀,“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詞。
就連當時的宋真宗趙恆都在詩中表達了這層意思,這首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那便是:“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自然就造就了眾多未婚大齡青年乃至大齡壯年,拚了命的開始讀書科考,就為了能借此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這也影響了眾多大宋朝的女士們,俗話說得好,“女怕嫁錯郎”嘛,既然做官的吃香,於是大家閨秀們便擠破頭爭當“官夫人”,於是這才出現了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的風俗。
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要知道在唐代,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到了宋代,隻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就拿北宋時期的正、副宰相來說,科舉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可以說,宋代士人在經過“十年寒窗”的艱苦努力之後,一旦科舉登第,得到的將會是精神、物質兩方麵的超值迴報。
雖然前一個標準是主要的,但是後者也是不容忽視的。
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女性出嫁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走進另一個家庭,也不僅僅是個人角色從女兒到妻子的轉變,她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擔當聯係兩個家族的紐帶,這一作用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是更加被重視的,宋代自然也不例外。
因而為女兒選擇理想的婚配對象常常是使父母傷腦筋的大事。
不過,所謂的理想對象既不是女兒的個人意願,也不是從女兒的角度來考慮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親從維係、發展家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因此在科場選婿者,不乏“饑不擇食”者,將習俗所重視的陰陽吉兇、家世背景等都拋之腦後,甚至是這位新及第進士是否還是單身都來不及考慮,就將之搶了過去,當做女婿。
像是曾有一個新及第的年輕舉人,體貌亦不凡,為一權勢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個壯丁將青年簇擁至其家,該青年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
不多時,一位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青年麵前,問道:“我隻有一個女兒,長得並不醜陋,願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
此青年微微一笑後,是不慌不忙的深深鞠了一躬,然後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迴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麽樣?”
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隨即散去。
還有就是有時年齡也是可以不考慮的。
像當時有一個叫韓南老的人,考中了進士,很快便有人來向他提親,他並未拒絕,而是作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由此足見宋朝榜下捉婿風俗之瘋狂,真的是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了啊。
同時,“榜下捉婿”其實也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
因為從魏晉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於門閥製度盛行,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製的。
到唐中後期門開始衰落,經曆五代,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
因為個人才能和錢財,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則與宋代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所以,對於宋代此種婚姻觀念的評價大家應該辯證地看,較之前代的門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曆史的進步,而且真的是令人羨慕啊,恨不得現在就穿越迴去考個進士,體味一下那萬眾矚目,被人搶親的感覺。
………………
不過穿越神馬的,畢竟隻是幻想,是不可實現的,所以大家也隻能在心中想想而已,流流口水吧,努力提升自己才是關鍵啊。
同時,需要說最後一點,那就是說到古代科舉製度,大家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我國數學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科舉製度也延續頗久,為何不見數學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大放異彩呢?古代科舉考數學這些嗎?
的確,隻要翻開曆史,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國學大師滿坑滿穀,但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這些都是鳳毛麟角,能叫上名來的不過祖衝之等等幾個人而已。
除了幾個裝神弄鬼的煉丹家,抽冷子幹了點與化學有關的活兒,真的幾乎沒有。
而至所以如此,會出現如此嚴重偏科的問題,首先還是要從我國古代數學教育及人才推舉製度說起。
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吧,在最早的夏商年間,由於當時運用的數學還主要停留在數數、記事階段,同時選拔人才采取“三宅三俊”選任法(主要審核政務、民事、執法)。
所以這個年代裏,無論是數學還是文章,文化水平並不是主要的選取標準。
而到了以“周易六十四卦”發家的周朝,數學則成為“六藝”之一,正式登上了教育的舞台。
雖然當時諸子百家更多地是憑借口才獲得君王的寵信,但是數學技能也並未被劃分為奇技淫巧。
從西周開始,就有專門從事天文曆法的世家,人稱“馮相氏”、“保章氏”,一手好算法世代相傳,遇到識貨的天子就有當官的可能。
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時期的殷紹,北魏文成帝年間,任算生博士。
真正設立科舉製度則是到了隋朝年間,雖然此時數學依舊並未被列入專門的科舉項目,但是在國子監中也開設了算學。
而到了唐朝,數學帝們的春天終於來了!
在唐朝的顯慶元年(656年),唐朝統治者專門下詔國子監開辦了數學專科學校——“算學館”,招收學生三十人,設置算學博士和算學助教主持日常教學工作。
這樣,國子監內就有了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館。
政府甚至還讓當時的算學大神李淳風專門編訂了十部算經,即《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統稱《算經十書》,作為官方教材。
讓數學入科舉,數學過關就可以做官,這在當時,可說是開了世界之風氣。
盡管那時數學還不是很發達,但先把架子搭起來,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製,沿襲、發展到今天,難保不讓中國成為數學大國,進而推動與此相關的科學進步。
更甚至,說不定幾個諾貝爾數學獎、物理獎都到手了。
但奇怪的是,到了晚唐,明算科考試就基本停止了。
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數學科目,在中國戛然而止,此後隻靠幾個民間數學愛好者支撐。
而停考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應試的人太少。
之所以如此,便是數學在科舉科目中地位太低了,連武舉都不如,基本沒什麽出路。
要知道國子博士的官階是正五品上,算學博士的官階卻是從九品下,是官階中最低的一級。
因此期間,算學館是停了又開,開了又停,沒有個連續性,學生們也覺得沒意思,老師才是從九品的芝麻官,學生還不得憋到二十品去啊!幹脆另謀出路吧!
所以報考算學和明算科的學子越來越少,這個科目也是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因此到了唐朝晚期就已經基本消亡了。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唐代明算科是最不受重視的科目,但是作為唯一將算學列入科舉常科的朝代,唐朝在中國古代仍舊是對數學最重視的朝代之一。
到了宋朝的話,就趕更慘了,因為它的科舉中根本就沒有明算一科。
但是,大家就不要因此以為,宋朝的數學就是個渣渣,弱的一批,其實不然,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宋朝對數學人才的重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要超過唐朝的。
因為比起其他時代,宋朝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或者說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宋朝比較重視工商業,所以經濟空前繁榮。
宋朝位列部堂高官甚至當朝宰執的官員,都不乏商人出身。
很多重要發明都出現於宋朝,如用於觀測天文的自動計時機械儀器水運氣象台、能夠測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羅盤、活字印刷書、水密船艙、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等。
自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理工人才自然為社會所需求,因而有相當多的宋朝官員是理工大家,其中甚至有類似蘇頌(與沈括是同期官員)這樣做到宰輔的大科學家。
到了宋徽宗時,應多年內部需求,宋朝後來複設算學,在靖康元年又複加強。
當時的算學平民和在職官員都可以選入習業,算學占經以試,取士之法和太學上舍類似(大體上為免試推恩,直接授官),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將仕郎為次。
風氣如此,使得宋朝湧現出大量的數學家,也完成了大量的數學著作,秦九韶的《數書九章》、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等,完成了四次以上開方、高次方程解法等數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到了元朝的話,因為元代科舉隻設進士一科,也沒有算學科。
但是元代因為承接宋代,所以數學還是比較繁榮的,數學人才相對還算受重視。
而到了明朝,科舉隻設進士一科,莫說算學,就連詩歌有時都會被當成是不務正業,唯取八股,這可以說是某種程度文明的倒退了。
至於清代科舉製度因為承襲明代,雖然康熙乾隆等諸位皇帝對數學很感興趣並為貴族子弟開設學館,但對於當時而言,中國數學已逐步走向沒落,這才被西方近代的數學家吊打,真的算是很可惜,也很遺憾。
總而言之,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以科舉為主要選拔手法之一的官僚體製中對數學能力要求並不高。
隨著這樣的專政製度的延續,數學始終無法在科舉中顯露頭角,所以中國的數學家們也很難通過數學成就來博得官府支持,自然就沒落了。
……
……
……
雖然當時他們特別有才華者,也會收到一些權貴人家的追捧,與其聯姻等等,但都少之又少,當時人們的主流觀念,還是與門閥世家聯姻,這才是上檔次有麵子的事情。
一直到宋朝以後,文舉進士們的身份地位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真的是從五代亂世中轉息之間就翻身做主,牛叉到不要不要的。
別的不說,光是你考中進士後,就不愁沒有沒嬌妻了,有的是權貴人家與你聯姻,而且是搶著要,就怕你不答應。
這不是作者菌胡謅,而是真的,因為在宋代,由於文舉生們的身份地位實在太高了,所以為此還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娶親風俗,那就是“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顧名思義,就是在發榜之日,各地的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的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堪稱瘋狂,比商場吐血打折甩賣還要瘋狂,幾乎就是明搶,因此坊間便稱其為“捉婿”,可謂是文舉生們難得的春天啊,著實羨慕了無數人。
包括不少宋人的筆記對“榜下捉婿”都多有涉及。
當然,這種近似金錢交易的“捉婿”,蘊涵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它說明了宋朝時的經濟崛起,富裕起來的平民階層渴望跨入上層社會,於是隻能通過這種聯姻手段,將有前途有地位的文舉進士們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以達到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作用。
畢竟前文都說過了,宋朝是中國科舉製度最完善的時代,考試取士為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致使人們把趕考走仕途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一旦金榜題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
但大宋官位畢竟有限,經不起天下人爭搶,隻有佼佼者才有望勝出。
所以大家隻得臥薪嚐膽寒窗苦讀,“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詞。
就連當時的宋真宗趙恆都在詩中表達了這層意思,這首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那便是:“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自然就造就了眾多未婚大齡青年乃至大齡壯年,拚了命的開始讀書科考,就為了能借此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這也影響了眾多大宋朝的女士們,俗話說得好,“女怕嫁錯郎”嘛,既然做官的吃香,於是大家閨秀們便擠破頭爭當“官夫人”,於是這才出現了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的風俗。
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要知道在唐代,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到了宋代,隻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就拿北宋時期的正、副宰相來說,科舉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可以說,宋代士人在經過“十年寒窗”的艱苦努力之後,一旦科舉登第,得到的將會是精神、物質兩方麵的超值迴報。
雖然前一個標準是主要的,但是後者也是不容忽視的。
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女性出嫁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走進另一個家庭,也不僅僅是個人角色從女兒到妻子的轉變,她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擔當聯係兩個家族的紐帶,這一作用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是更加被重視的,宋代自然也不例外。
因而為女兒選擇理想的婚配對象常常是使父母傷腦筋的大事。
不過,所謂的理想對象既不是女兒的個人意願,也不是從女兒的角度來考慮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親從維係、發展家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因此在科場選婿者,不乏“饑不擇食”者,將習俗所重視的陰陽吉兇、家世背景等都拋之腦後,甚至是這位新及第進士是否還是單身都來不及考慮,就將之搶了過去,當做女婿。
像是曾有一個新及第的年輕舉人,體貌亦不凡,為一權勢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個壯丁將青年簇擁至其家,該青年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
不多時,一位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青年麵前,問道:“我隻有一個女兒,長得並不醜陋,願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
此青年微微一笑後,是不慌不忙的深深鞠了一躬,然後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迴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麽樣?”
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隨即散去。
還有就是有時年齡也是可以不考慮的。
像當時有一個叫韓南老的人,考中了進士,很快便有人來向他提親,他並未拒絕,而是作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由此足見宋朝榜下捉婿風俗之瘋狂,真的是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了啊。
同時,“榜下捉婿”其實也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
因為從魏晉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於門閥製度盛行,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製的。
到唐中後期門開始衰落,經曆五代,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
因為個人才能和錢財,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則與宋代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所以,對於宋代此種婚姻觀念的評價大家應該辯證地看,較之前代的門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曆史的進步,而且真的是令人羨慕啊,恨不得現在就穿越迴去考個進士,體味一下那萬眾矚目,被人搶親的感覺。
………………
不過穿越神馬的,畢竟隻是幻想,是不可實現的,所以大家也隻能在心中想想而已,流流口水吧,努力提升自己才是關鍵啊。
同時,需要說最後一點,那就是說到古代科舉製度,大家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我國數學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科舉製度也延續頗久,為何不見數學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大放異彩呢?古代科舉考數學這些嗎?
的確,隻要翻開曆史,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國學大師滿坑滿穀,但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這些都是鳳毛麟角,能叫上名來的不過祖衝之等等幾個人而已。
除了幾個裝神弄鬼的煉丹家,抽冷子幹了點與化學有關的活兒,真的幾乎沒有。
而至所以如此,會出現如此嚴重偏科的問題,首先還是要從我國古代數學教育及人才推舉製度說起。
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吧,在最早的夏商年間,由於當時運用的數學還主要停留在數數、記事階段,同時選拔人才采取“三宅三俊”選任法(主要審核政務、民事、執法)。
所以這個年代裏,無論是數學還是文章,文化水平並不是主要的選取標準。
而到了以“周易六十四卦”發家的周朝,數學則成為“六藝”之一,正式登上了教育的舞台。
雖然當時諸子百家更多地是憑借口才獲得君王的寵信,但是數學技能也並未被劃分為奇技淫巧。
從西周開始,就有專門從事天文曆法的世家,人稱“馮相氏”、“保章氏”,一手好算法世代相傳,遇到識貨的天子就有當官的可能。
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時期的殷紹,北魏文成帝年間,任算生博士。
真正設立科舉製度則是到了隋朝年間,雖然此時數學依舊並未被列入專門的科舉項目,但是在國子監中也開設了算學。
而到了唐朝,數學帝們的春天終於來了!
在唐朝的顯慶元年(656年),唐朝統治者專門下詔國子監開辦了數學專科學校——“算學館”,招收學生三十人,設置算學博士和算學助教主持日常教學工作。
這樣,國子監內就有了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館。
政府甚至還讓當時的算學大神李淳風專門編訂了十部算經,即《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統稱《算經十書》,作為官方教材。
讓數學入科舉,數學過關就可以做官,這在當時,可說是開了世界之風氣。
盡管那時數學還不是很發達,但先把架子搭起來,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製,沿襲、發展到今天,難保不讓中國成為數學大國,進而推動與此相關的科學進步。
更甚至,說不定幾個諾貝爾數學獎、物理獎都到手了。
但奇怪的是,到了晚唐,明算科考試就基本停止了。
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數學科目,在中國戛然而止,此後隻靠幾個民間數學愛好者支撐。
而停考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應試的人太少。
之所以如此,便是數學在科舉科目中地位太低了,連武舉都不如,基本沒什麽出路。
要知道國子博士的官階是正五品上,算學博士的官階卻是從九品下,是官階中最低的一級。
因此期間,算學館是停了又開,開了又停,沒有個連續性,學生們也覺得沒意思,老師才是從九品的芝麻官,學生還不得憋到二十品去啊!幹脆另謀出路吧!
所以報考算學和明算科的學子越來越少,這個科目也是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因此到了唐朝晚期就已經基本消亡了。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唐代明算科是最不受重視的科目,但是作為唯一將算學列入科舉常科的朝代,唐朝在中國古代仍舊是對數學最重視的朝代之一。
到了宋朝的話,就趕更慘了,因為它的科舉中根本就沒有明算一科。
但是,大家就不要因此以為,宋朝的數學就是個渣渣,弱的一批,其實不然,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宋朝對數學人才的重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要超過唐朝的。
因為比起其他時代,宋朝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或者說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宋朝比較重視工商業,所以經濟空前繁榮。
宋朝位列部堂高官甚至當朝宰執的官員,都不乏商人出身。
很多重要發明都出現於宋朝,如用於觀測天文的自動計時機械儀器水運氣象台、能夠測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羅盤、活字印刷書、水密船艙、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等。
自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理工人才自然為社會所需求,因而有相當多的宋朝官員是理工大家,其中甚至有類似蘇頌(與沈括是同期官員)這樣做到宰輔的大科學家。
到了宋徽宗時,應多年內部需求,宋朝後來複設算學,在靖康元年又複加強。
當時的算學平民和在職官員都可以選入習業,算學占經以試,取士之法和太學上舍類似(大體上為免試推恩,直接授官),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將仕郎為次。
風氣如此,使得宋朝湧現出大量的數學家,也完成了大量的數學著作,秦九韶的《數書九章》、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等,完成了四次以上開方、高次方程解法等數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到了元朝的話,因為元代科舉隻設進士一科,也沒有算學科。
但是元代因為承接宋代,所以數學還是比較繁榮的,數學人才相對還算受重視。
而到了明朝,科舉隻設進士一科,莫說算學,就連詩歌有時都會被當成是不務正業,唯取八股,這可以說是某種程度文明的倒退了。
至於清代科舉製度因為承襲明代,雖然康熙乾隆等諸位皇帝對數學很感興趣並為貴族子弟開設學館,但對於當時而言,中國數學已逐步走向沒落,這才被西方近代的數學家吊打,真的算是很可惜,也很遺憾。
總而言之,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以科舉為主要選拔手法之一的官僚體製中對數學能力要求並不高。
隨著這樣的專政製度的延續,數學始終無法在科舉中顯露頭角,所以中國的數學家們也很難通過數學成就來博得官府支持,自然就沒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