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簡單的說過了,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就在京城汴梁設立了登聞鼓院,規定臣民可以敲擊登聞鼓告禦狀。
而且讀書人告禦狀也不是沒有先例的,而是有跡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開封趕考的讀書人就曾經敲擊過登聞鼓,告禦狀,也正是這一禦狀對北宋朝廷的整個科舉考試的格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當時,因為主考官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怒不可遏,憤怒地敲響了登聞鼓,向皇帝告禦狀,控訴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於是親自接見了那名讀書人,並下聖旨重新考試,然後,宋太祖親自對狀元宋準進行麵試。
說到這,需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下,宋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實很有意思,怎麽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每年六月,對於全國無數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緊張的季節。
因為十年的寒窗苦讀,每一名學生都期望著能夠高考得中,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然後寒門出貴子,走上人生巔峰。
因為高考就是許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一條出路。
而宋朝也一樣,也是考試,並且更嚴重,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當然就算不是讀書人,也有考試,比如在當時你就算想要從軍入伍,也要考試等等,據說,考試的過程還十分熱鬧,不僅有加分項,還有從軍特招,而最受考生喜愛的,則是宋代的老榜製度。
大家可能要問,這些到底都是些什麽鬼東西,那麽不要急,接下來,作者菌可以簡單的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不是科舉製,而是九品中正製,科舉製度是繼九品中正製之後,才被封建朝廷采用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舉製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有著一千多年的曆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科舉製度最完善的時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科舉製已經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舉,則很靈活,分常科,製科和武舉,常科和製科是文舉,又可以分為貢舉、製舉和童子舉。
考試又分為三級: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舉行的省試;三級,也就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
殿試考出來的前三名,就是從朝廷,到民間都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些程序,雖然看似很複雜,但還都是正常程序的。
當然,除了這些正常的程序,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種叫行卷加分製度,說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試之外,為自己尋找另外的加分項。
行卷加分製度始於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試之前,提前進京,把自己平時比較好的作品寫成手卷,采用各種方法,送到朝廷官員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還沒參加考試,朝廷的官員中就會對你有個好的印象,自然就會最終影響考官對你試卷的評判。
而行卷加分製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
據傳說,王維二十歲時,進京考試。
當時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權勢的玉真公主門下,玉真公主也許諾了人家,給人家狀元。
可王維同學後來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通過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藝和容貌,還有一手好琴,竟然從玉真公主手中搶來了本屬於別人的狀元。
第二種叫特招製度。
這個特招製度最明顯的體現,體現在古代的征兵方麵。
在古代,對招兵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對武藝,箭術,騎術等設有門檻,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試,雖然這些標準都很低。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卻與普通的招兵考試截然不同。這種特招的兵種,叫兵樣。
據說,這種製度始於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我們總說宋朝重文輕武,但事實上,宋朝對士兵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從身高,到視力,到武藝等都設有必要的條件,但是,如何讓地方在選兵時就能盡可能符合朝廷的規矩呢?
於是,宋朝特意招收一種特殊兵種,就是兵樣。
對兵樣的要求很有意思,不考武藝,不考箭術騎術。
隻要身高,胖瘦,相貌符合朝廷對士兵的理想要求就行,他們就是士兵的標準樣板。
然後,把這些兵樣分別派到各地,地方的征兵機構招兵時,參照兵樣就行了。
第三種叫老榜製度。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真實的世界裏,科舉是無數文人唯一的出路。
因此,像範進這樣,考了一輩子才考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更多的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上。
於是,每年都會有許多腿腳不便,須發斑白的老文人,也要千裏迢迢地來京趕考。
這個時候,就不光要讓人感覺是讀書的辛苦了,會讓人感覺一到科舉的殘酷。
那該怎麽破呢?
到了宋朝,就十分靈活的出現了一種老榜製度。
就是在考試的正榜之外,另設一個主要針對老文人的榜。
通常,能進這個榜單的都是垂暮的老者,因此人們又叫這份榜單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對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規定,有資格進老榜的,最低得考中過十五次的舉人。
而且,對於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給的待遇也與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還體現在人們的認可上。
在徽宗時期,有個叫徐適的中了老榜。
按照規矩,朝廷為大家舉行慶祝宴會,並賜給大家一人一朵宮花。
宴席結束後,大家照例去風塵場所慶祝一番。
可這時候,就有區別了,別人的宮花,都被歌女們爭著要。
而徐適老先生的宮花,卻送人都沒人理。
最後,徐適自嘲作詩一首:“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
盡管今天,我們都說孩子們學習累,甚至許多人對高考頗有微詞。
但是,說實話,同古代科舉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的孩子們要幸福多了。
同時,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武士對決講究眼疾手快,可是在宋代,文舉子們考進士中狀元同樣也看要出手快不快。
這是真的,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後,對唐末五代武夫亂國的局麵頗傷腦筋,便采取揚文抑武之法,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恢複隋唐舊製,開科取士。
當時之前說過,在最開始的時候,宋太祖並未確定殿試這一程序,科考全過程均由禮部主持,最後隻把結果告訴自己完事。
但開寶六年(973年)那場科考結束後,也就是本文說的開頭所說,麻煩來了,新錄取的進士到講武殿向皇帝謝恩。
可是在麵對麵的交流中,宋太祖趙匡胤發現武濟川、劉睿等人學識淺薄,答非所問,武濟川恰是主考官的同鄉,這讓宋太祖很不高興。
後來,又有文舉生擊鼓上訴,狀禦狀,說這次科考取舍不公於是,震怒之下,宋太祖趙匡胤便將禮部已經錄取的和部分未錄取的舉子共200餘人,一起召到講武殿,親自主持,重新出題,重新考試,重新錄取。
此後,殿試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製和最高門檻。
這也是科舉殿試的由來和宋朝文舉生第一次告禦狀的例子。
當然事情到此還沒完,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夫當國,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
所以他十分離譜的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而且是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而且還出現了文舉生考打架中狀元的例子。
這個離奇的例子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因為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北宋趙匡胤時期,誰能高中狀元,就看誰先交卷。
既然有這麽個離譜的規定,那麽各個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自然是奮筆疾書,很不得手腳並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主持殿試,王嗣宗就參加了此次科考。
考試一開始,各個考生就奮筆疾書,都力爭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對手有王式、陳識等,王式是省試的第一名,實力很強。
時間一點點流逝,王嗣宗和陳識幾乎是同時寫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時交卷,誰得第一,這可就讓宋太祖趙匡胤犯起難了。
於是他思來想去想去,也沒有別的辦法,本著我就是一個武夫,那你們倆就打一架吧,誰打贏了誰就是狀元。
比武的地點也就在講武殿,於是就出現了中國科舉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幕,文武百官齊聚,皇帝趙匡胤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一臉吃瓜狀,等待開兩個文弱書生打架決出文狀元。
王嗣宗和陳識二人,雖然都是文人書生,可是事到如今,為了唯一的狀元席位,自然也是拚了。
比賽一開始,二人就瘋狂的大打出手,打在了一起,雙方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就給你一腳。
因為王嗣宗的體力和耐打能力都勝過陳識,所以最終王嗣宗將陳識揍趴在了地上。
王嗣宗跑到趙匡胤麵前,喊道:臣勝之。
宋太祖趙匡胤就以此定了他為狀元,大家說奇不奇葩,搞不搞笑,隻能說真的是太別具一格了啊。
也因為是打架贏得的狀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當時的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一直到了宋太宗時期,都依然遵循太祖舊製,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依然以出手快為取舍標準,“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歐陽修《歸田錄》)。
所以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醜科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湧,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舍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麵就變成了無所謂好、隻尋求快了。
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拚亂湊,“惟以敏速相誇”,隻要下手快就行。
於是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拚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作文競賽。
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裏,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
這件事情也輾轉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裏,他心想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於是宋太宗雷霆震怒,這才決定采取措施來殺殺這股歪風邪氣,整頓考場風氣。
……
……
……???????????????????????????????????????????????????????????????????????????????????????????????????????????????????????????????????????????????????????????????????????????????????????????????????????????????????????????????????????????????????????????????????????????????????????????????????????????????????????????????????????????????????????????????????????????????????????????????????
而且讀書人告禦狀也不是沒有先例的,而是有跡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開封趕考的讀書人就曾經敲擊過登聞鼓,告禦狀,也正是這一禦狀對北宋朝廷的整個科舉考試的格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當時,因為主考官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怒不可遏,憤怒地敲響了登聞鼓,向皇帝告禦狀,控訴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於是親自接見了那名讀書人,並下聖旨重新考試,然後,宋太祖親自對狀元宋準進行麵試。
說到這,需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下,宋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實很有意思,怎麽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每年六月,對於全國無數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緊張的季節。
因為十年的寒窗苦讀,每一名學生都期望著能夠高考得中,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然後寒門出貴子,走上人生巔峰。
因為高考就是許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一條出路。
而宋朝也一樣,也是考試,並且更嚴重,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當然就算不是讀書人,也有考試,比如在當時你就算想要從軍入伍,也要考試等等,據說,考試的過程還十分熱鬧,不僅有加分項,還有從軍特招,而最受考生喜愛的,則是宋代的老榜製度。
大家可能要問,這些到底都是些什麽鬼東西,那麽不要急,接下來,作者菌可以簡單的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不是科舉製,而是九品中正製,科舉製度是繼九品中正製之後,才被封建朝廷采用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舉製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有著一千多年的曆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科舉製度最完善的時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科舉製已經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舉,則很靈活,分常科,製科和武舉,常科和製科是文舉,又可以分為貢舉、製舉和童子舉。
考試又分為三級: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舉行的省試;三級,也就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
殿試考出來的前三名,就是從朝廷,到民間都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些程序,雖然看似很複雜,但還都是正常程序的。
當然,除了這些正常的程序,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種叫行卷加分製度,說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試之外,為自己尋找另外的加分項。
行卷加分製度始於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試之前,提前進京,把自己平時比較好的作品寫成手卷,采用各種方法,送到朝廷官員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還沒參加考試,朝廷的官員中就會對你有個好的印象,自然就會最終影響考官對你試卷的評判。
而行卷加分製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
據傳說,王維二十歲時,進京考試。
當時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權勢的玉真公主門下,玉真公主也許諾了人家,給人家狀元。
可王維同學後來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通過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藝和容貌,還有一手好琴,竟然從玉真公主手中搶來了本屬於別人的狀元。
第二種叫特招製度。
這個特招製度最明顯的體現,體現在古代的征兵方麵。
在古代,對招兵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對武藝,箭術,騎術等設有門檻,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試,雖然這些標準都很低。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卻與普通的招兵考試截然不同。這種特招的兵種,叫兵樣。
據說,這種製度始於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我們總說宋朝重文輕武,但事實上,宋朝對士兵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從身高,到視力,到武藝等都設有必要的條件,但是,如何讓地方在選兵時就能盡可能符合朝廷的規矩呢?
於是,宋朝特意招收一種特殊兵種,就是兵樣。
對兵樣的要求很有意思,不考武藝,不考箭術騎術。
隻要身高,胖瘦,相貌符合朝廷對士兵的理想要求就行,他們就是士兵的標準樣板。
然後,把這些兵樣分別派到各地,地方的征兵機構招兵時,參照兵樣就行了。
第三種叫老榜製度。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真實的世界裏,科舉是無數文人唯一的出路。
因此,像範進這樣,考了一輩子才考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更多的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上。
於是,每年都會有許多腿腳不便,須發斑白的老文人,也要千裏迢迢地來京趕考。
這個時候,就不光要讓人感覺是讀書的辛苦了,會讓人感覺一到科舉的殘酷。
那該怎麽破呢?
到了宋朝,就十分靈活的出現了一種老榜製度。
就是在考試的正榜之外,另設一個主要針對老文人的榜。
通常,能進這個榜單的都是垂暮的老者,因此人們又叫這份榜單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對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規定,有資格進老榜的,最低得考中過十五次的舉人。
而且,對於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給的待遇也與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還體現在人們的認可上。
在徽宗時期,有個叫徐適的中了老榜。
按照規矩,朝廷為大家舉行慶祝宴會,並賜給大家一人一朵宮花。
宴席結束後,大家照例去風塵場所慶祝一番。
可這時候,就有區別了,別人的宮花,都被歌女們爭著要。
而徐適老先生的宮花,卻送人都沒人理。
最後,徐適自嘲作詩一首:“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
盡管今天,我們都說孩子們學習累,甚至許多人對高考頗有微詞。
但是,說實話,同古代科舉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的孩子們要幸福多了。
同時,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武士對決講究眼疾手快,可是在宋代,文舉子們考進士中狀元同樣也看要出手快不快。
這是真的,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後,對唐末五代武夫亂國的局麵頗傷腦筋,便采取揚文抑武之法,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恢複隋唐舊製,開科取士。
當時之前說過,在最開始的時候,宋太祖並未確定殿試這一程序,科考全過程均由禮部主持,最後隻把結果告訴自己完事。
但開寶六年(973年)那場科考結束後,也就是本文說的開頭所說,麻煩來了,新錄取的進士到講武殿向皇帝謝恩。
可是在麵對麵的交流中,宋太祖趙匡胤發現武濟川、劉睿等人學識淺薄,答非所問,武濟川恰是主考官的同鄉,這讓宋太祖很不高興。
後來,又有文舉生擊鼓上訴,狀禦狀,說這次科考取舍不公於是,震怒之下,宋太祖趙匡胤便將禮部已經錄取的和部分未錄取的舉子共200餘人,一起召到講武殿,親自主持,重新出題,重新考試,重新錄取。
此後,殿試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製和最高門檻。
這也是科舉殿試的由來和宋朝文舉生第一次告禦狀的例子。
當然事情到此還沒完,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夫當國,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
所以他十分離譜的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而且是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而且還出現了文舉生考打架中狀元的例子。
這個離奇的例子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因為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北宋趙匡胤時期,誰能高中狀元,就看誰先交卷。
既然有這麽個離譜的規定,那麽各個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自然是奮筆疾書,很不得手腳並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主持殿試,王嗣宗就參加了此次科考。
考試一開始,各個考生就奮筆疾書,都力爭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對手有王式、陳識等,王式是省試的第一名,實力很強。
時間一點點流逝,王嗣宗和陳識幾乎是同時寫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時交卷,誰得第一,這可就讓宋太祖趙匡胤犯起難了。
於是他思來想去想去,也沒有別的辦法,本著我就是一個武夫,那你們倆就打一架吧,誰打贏了誰就是狀元。
比武的地點也就在講武殿,於是就出現了中國科舉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幕,文武百官齊聚,皇帝趙匡胤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一臉吃瓜狀,等待開兩個文弱書生打架決出文狀元。
王嗣宗和陳識二人,雖然都是文人書生,可是事到如今,為了唯一的狀元席位,自然也是拚了。
比賽一開始,二人就瘋狂的大打出手,打在了一起,雙方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就給你一腳。
因為王嗣宗的體力和耐打能力都勝過陳識,所以最終王嗣宗將陳識揍趴在了地上。
王嗣宗跑到趙匡胤麵前,喊道:臣勝之。
宋太祖趙匡胤就以此定了他為狀元,大家說奇不奇葩,搞不搞笑,隻能說真的是太別具一格了啊。
也因為是打架贏得的狀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當時的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一直到了宋太宗時期,都依然遵循太祖舊製,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依然以出手快為取舍標準,“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歐陽修《歸田錄》)。
所以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醜科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湧,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舍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麵就變成了無所謂好、隻尋求快了。
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拚亂湊,“惟以敏速相誇”,隻要下手快就行。
於是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拚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作文競賽。
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裏,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
這件事情也輾轉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裏,他心想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於是宋太宗雷霆震怒,這才決定采取措施來殺殺這股歪風邪氣,整頓考場風氣。
……
……
……???????????????????????????????????????????????????????????????????????????????????????????????????????????????????????????????????????????????????????????????????????????????????????????????????????????????????????????????????????????????????????????????????????????????????????????????????????????????????????????????????????????????????????????????????????????????????????????????????